古典中药方(出自正规药书,书名,卷数都给出) 第二十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59:17
香地膏
【来源】《普济本事方》卷六。
【组成】生地黄(研如泥成膏)木香(细末)
【用法】上以地黄膏随肿处大小摊于纸上,掺木香末一层,又再摊地黄膏,贴肿上。不过三五次即愈。
【主治】打扑伤损,及一切痈肿未破。按: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卫生鸿宝》卷六补。香地膏
【来源】《普济本事方》卷六。
【组成】生地黄(研如泥成膏)木香(细末)
【用法】上以地黄膏随肿处大小摊于纸上,掺木香末一层,又再摊地黄膏,贴肿上。不过三五次即愈。
【主治】打扑伤损,及一切痈肿未破。按: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卫生鸿宝》卷六补。
香豆散
【来源】《幼幼新书》卷二十七引张涣。
【异名】人参豆蔻散(《传信适用方》卷四)。
【组成】藿香肉豆蔻各30克白扁豆人参各15克甘草(炙)7.5克
【用法】上药研末过筛,每服3克,用水120毫升,加生姜2片,煎至60毫升,温服。
【主治】小儿霍乱烦渴。
香附饼
【来源】《外科发挥》卷五。
【组成】香附
【用法】研为细末,用酒调和,量疮大小做饼。覆患处,以热熨斗熨之。若风寒湿毒,宜用姜汁作饼。
【主治】瘰疬流注肿块,或风寒袭于经络,结肿或痛。
香附丹
【来源】《幼幼新书》卷六引张涣。
【组成】大香附(刮去皮)沉香各30克槟榔雄鼠粪(烧)蟾蜍(烧)各15克
【用法】捣罗为末,羊髓120克煮烂,和成膏,为丸如黍米大。麝香汤送下10粒。
【主治】小儿牙齿不长。
香附散1
【来源】《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五引陈景初方。
【异名】天仙藤散(《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五)。
【组成】天仙藤(洗,略炒)香附子(炒)陈皮甘草乌药
【用法】上药等分,研为细末。每服9克。用水350毫升,加生姜3片,木瓜3片,紫苏3叶,同煎至250毫升,放温澄清,空腹时服,一日三次。小便利,气脉通,体轻,肿渐消。
【主治】子气。妊娠三月之后,两足至腿膝渐肿,行步艰辛,喘闷,食欲不振,似水气状,甚或脚措间有黄水出。
香附散2
【来源】《普济方》卷五十五。
【组成】香附子(去毛)
【用法】研为细末,以棉杖送入耳中,或干掺。
【主治】脓耳。
香附散3
【来源】《眼科阐微》卷三。
【组成】夏枯草90克香附60克甘草12克
【用法】共为细末。每次4.5克,清茶调服下,咽干则疼减半,五服全止。
【主治】目珠、眉棱骨及头半边痛。
香附汤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十。
【组成】香附川芎当归柴胡青皮
【用法】水煎服。
【主治】怒伤胁痛。
香附丸1
【来源】《朱氏集验方》卷十一。
【组成】牵牛(炒)香附子(炒)石燕(煅红,酒浸,研)巴豆7粒(同牵牛炒,去巴豆)
【用法】上药研末,水泛为丸,用蓖麻汤下。
【主治】膀胱疝气,外肾肿痛。
香附丸2
【来源】《普济方》卷三三一。
【组成】香附子60克(醋煮)吴茱萸白薇各30克
【用法】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空腹时用米汤下。
【主治】妇人白带,下元虚冷。
香附丸3
【来源】《普济方》卷三六六。
【组成】香附子(大者,去皮)沉香各15克槟榔雄鼠粪(两头尖者,烧)各7.5克
【用法】上为末,羊髓60克,煮烂和成膏,丸如小豆大。每服10丸,麝香汤下。
【主治】小儿牙齿不长。
香附旋复花汤
【来源】《温病条辨》卷王。
【组成】生香附9克旋复花(绢包)9克苏子霜9克广皮6克半夏15克茯苓块9克薏仁15克
【用法】用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主治】伏暑、湿温,胁痛,或咳或不咳,无寒,但潮热,或竟寒热如疟状。
香甘散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六。
【组成】香附甘草各30克
【用法】共为细末。每服9克,白汤调下。
【主治】肝气郁结,心烦善怒,脉象弦濡。
香膏1
【来源】《外台秘要》卷二十二引《小品方》。
【组成】白芷当归芎藭细辛辛夷通草桂心熏草各22.5克
【用法】上八味,哎咀,苦酒渍一宿,以猪膏14克,煎至白芷色黄成膏,滤去滓。取少许点鼻中,或绵裹塞鼻中。以愈为度。
【主治】鼻中窒塞。
香膏2
【来源】《外台秘要》卷二十二引《古今录验》。
【异名】木香膏(《圣济总录》卷一一六)。
【组成】当归芎藭青木香细辛通草蕤核仁白芷各15克
【用法】上七味,切,以羊髓微火煎,白芷色黄膏成,去滓。以小豆许纳鼻中,每日二次。以愈为度。
【主治】鼻中不通利窒塞者。
香葛汤
【来源】《幼幼新书》卷二十七引张涣。
【组成】藿香白茯苓甘草(炙)各15克丁香干葛人参各30克
【用法】上为汤剂。另以麝香1克,研服0.5~1克,姜汤调下。以意化裁。
【主治】呕吐后,津液耗伤,口渴甚者。
香葛汤
【来源】《世医得效方》卷一。
【组成】紫苏(去根)白芍药香附子(炒去毛)川升麻白干葛薄陈皮各30克白芷大川芎各15克苍术(米泔浸,切,炒黄色)30克大甘草15克
【用法】上药锉散。每服15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3片,水煎,热服,不拘时候。
【主治】四时感冒不正之气,头痛身疼,项强寒热,呕恶痰嗽,腹痛泄泻。
香桂散
【来源】《博济方》卷四。
【组成】当归川芎各7.5克官桂(去皮)15克
【用法】上三味,同为细末,分作三服。每服酒150毫升,煎三五沸,更入童便少许,同煎至100毫升,温服。甚者不过再服,必愈。
【主治】产后脐下疼痛不止。
香桂丸
【来源】《医略六书》卷三十。
【组成】当归90克川芎45克桂心45克木香45克
【用法】上为细末,炒砂糖糊丸。每用9克,用炒荷叶汤送服。
【主治】妇人产后脐下痛,脉弦沉涩者。
香橘饼
【来源】《婴童百问》卷七。
【组成】木香3克青皮3克(炒)陈皮3克厚朴(姜汁炒)15克神曲15克(炒)麦芽15克(炒)
【用法】上为末,蜜和为饼。紫苏、米饮调下。
【主治】伤冷泻利。
香橘汤
【来源】《仁斋直指》卷五。
【组成】香附(炒)半夏(制)橘红各60克甘草(炒)22.5克
【用法】上药锉末。每服9克,加生姜5片,大枣2枚,煎服。
【主治】七情所伤,中脘不快,腹胁胀满。按:本方原名“香橘丸”,与剂型不符,现据《普济方》卷一八二改。
香壳散
【来源】《小儿卫生总微论》卷七。
【组成】橘皮(洗,去瓤)
【用法】为细末。每服3克,空腹时用生姜汤调下。
【主治】伤寒心胸满闷不舒。
香壳汤
【来源】《明医指掌》卷九。
【异名】香壳散(《类证治裁》卷八)。
【组成】香附15克(炒)枳壳12克(炒)
【用法】上药研末。每服6克,白汤送下。
【主治】妊娠气滞,心腹胀满或痛。
香蔻丸
【来源】《普济方》卷三九八。
【组成】黄连(去须)木香诃子肉(煨)肉豆蔻缩砂仁白茯苓各6克
【用法】上药研末,饭为丸。每服15丸,米饮或姜汤送下。
【主治】小儿疳痢,水谷不化,频下恶物,外证毛干唇白,额上青纹,肚胀肠鸣,泄下糟粕。
香雷散
【来源】《幼幼新书》卷三十一引张涣。
【组成】雷丸苦楝根淡芜荑鹤虱各15克
【用法】上为细末。每次1.5克,用生猪肉淡汤调下,不拘时。
【主治】小儿虫病腹痛。
香棱丸1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异名】仙方香棱丸(《卫生宝鉴》卷十四)、香壳丸(《玉机微义》卷二十)。
【组成】木香丁香各15克京三棱(细锉,浸一宿)枳壳(去瓤,麸炒)青皮(去白)川楝子(锉,炒)茴香(炒)各30克蓬术(细锉)30克(用去壳巴豆30粒同炒,巴豆黄色,去巴豆)
【用法】上等分,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似朱砂阱极细为衣。每服20丸,炒生姜盐汤下,温酒亦得,不拘时候。
【主治】积聚,癥块,痰癣。按:方中京三棱、枳壳、青皮、川楝子、茴香原无份量,现据《卫生宝鉴》卷十四补。
香棱丸2
【来源】《丹溪心法》卷三。
【组成】三棱180克(醋炒)青皮陈皮莪术(炮,或醋炒)枳壳(炒)枳实(炒)萝卜子(炒)香附子各90克(炒)黄连神曲(炒)麦芽(炒)鳖甲(醋炙)干漆(炒烟尽)桃仁(炒)硇砂砂仁归梢木香甘草(炙)各30克槟榔180克山楂120克
【用法】上为末,醋糊丸。每服30~50丸,白汤下。
【主治】五积六聚气块。
香连化滞丸
【来源】《妇科玉尺》卷二。
【组成】木香黄连各60克青皮(炒)陈皮厚朴(炙)枳实(炒)黄芩各75克当归白芍各150克滑石甘草槟榔各60克
【用法】共研为细粉,过罗,炼蜜为丸,每服6克,一日二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清热化湿,消积导滞。
【主治】妊娠下痢赤白。
香连丸1
【来源】《政和本草》卷七引《李绛兵部手集方》。
【组成】宣连青木香各等分
【用法】上药,同捣筛,白蜜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时用温开水送下20~30丸。每日二三次。其久冷人,即用煨熟大蒜作丸服。
【主治】赤白痢疾。
香连丸2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三。
【异名】豆蔻香连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
【组成】木香15克黄连22.5克(去须微炒)诃黎勒15克(煨,用皮)肉豆蔻122枚(去壳)丁香7.5克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以烧饭和丸,如黍粒大。每服以粥饮送下5丸,日三四服。
【主治】小儿乳食不节,肠胃虚弱,冷热失调,下赤白痢,腹内疠痛,日夜频作,不欲饮食。
香连丸3
【来源】《圣济总录》卷七十五。
【组成】木香黄连(去须,炒)甘草(炙,锉)肉豆蔻(去壳)
【用法】上四味,等分,捣罗为末,砂糖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5丸,空腹时用米汤下,更以意加减。
【主治】热痢。
香连丸4
【来源】《鸡峰普济方》卷十四。
【组成】黄连地榆赤石脂各60克龙骨阿胶木香艾叶黄芩各30克肉豆蔻45克使君子22.5克赤芍药30克
【用法】上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乌梅米饮下,不拘时。
【主治】便泄下痢,日夜无数,怠堕力少,米谷不化,脓血相杂,脐腹疠痛,痞满肠鸣,里急后重,
香连丸5
【来源】《儒门事亲》卷十二。
【组成】木香诃子肉(面炒)黄连(炒)各15克龙骨6克
【用法】上为细末,饭为丸,如黍米大。每服20丸,米饮汤下。
【主治】湿热痢无积滞者。
香连治中汤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广木香2.5克潞党参6克(米炒)黑炮姜1克炒广皮3克小川连2克(醋炒)生冬术4.5克清炙草1.5克小青皮2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肝健脾,和中止泻。
【主治】肝旺脾虚,大便飧泄,肠鸣腹痛,欲泄而不得畅泄,里急后重,脉左弦右弱。
香苓散
【来源】《世医得效方》卷七。
【组成】茯苓茯神远志山药人参黄耆桔梗甘草木香白术朱砂麝香猪苓泽泻肉桂
【用法】上药研末和匀。用天门冬、麦门冬(去心)煎汤,空腹时调服3克,一日三次。
【主治】小便赤浊,诸药不效者。
香麦汤
【来源】《幼科指掌》卷三。
【组成】丁香3粒广皮3克麦芽9克(炒)
【用法】水煎服。
【主治】小儿吐乳。
香梅丸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乌梅(同核,烧存性)香白芷(不见火)百药煎(烧存性)
【用法】上药等分,研为细末,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丸,空腹时用米饮送下。
【主治】肠风脏毒。
香朴散1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五。
【组成】厚朴(去粗皮,生姜炙,锉)30克木香麦蘖(炒)陈曲(炒)青橘皮(去白,焙)各7.5克
【用法】上六味,捣罗为细散。每服1.5克,汤调下。
【主治】小儿脾胃气弱,乳食迟化,宿滞成积,久而不消,及腹胁刺痛,不思饮食,
香朴散2
【来源】《保婴撮要》卷六。
【组成】藿香叶陈皮厚朴(姜汁制)各21克半夏30克(汤泡七次)甘草(炙)3克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每服9克,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主治】积冷呕吐。
【加减】泻甚,加木香、肉豆蔻。
香朴汤
【来源】《万病回春》卷三。
【组成】厚朴(姜炒)30克大附子(炮,去皮、脐)23克木香9克
【用法】上锉一剂。加生姜7片,大枣1枚,水煎服。
【主治】老人中寒下虚,心腹膨胀,不喜饮食,脉浮迟而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