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中药方(出自正规药书,书名,卷数都给出) 第十七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0:15:40
灵飞散
【来源】《摄生秘剖》卷四。
【组成】炉甘石(火炼通红,用童便淬,如此七次,水浸净,研细,水飞)30克灵药6克朱砂3克琥珀3克珠末3克牛黄3克熊胆3克
【用法】上和极匀,每次用牙簪挑少许点眼,闭目片时再点,又闭片时,待药力过,然后用簪拨去药滓,热水洗净,日用二次。
【主治】目赤翳膜,迎风流泪,眼弦湿烂。灵飞散
【来源】《摄生秘剖》卷四。
【组成】炉甘石(火炼通红,用童便淬,如此七次,水浸净,研细,水飞)30克灵药6克朱砂3克琥珀3克珠末3克牛黄3克熊胆3克
【用法】上和极匀,每次用牙簪挑少许点眼,闭目片时再点,又闭片时,待药力过,然后用簪拨去药滓,热水洗净,日用二次。
【主治】目赤翳膜,迎风流泪,眼弦湿烂。
灵砂丹
【来源】《普济本事方》卷四。
【组成】硇砂7.5克朱砂7.5克(并研极细)
【用法】上药另用黄蜡15克、巴豆21粒(去壳,膜),同于银石器内重汤煮一伏时,候巴豆紫色为度,去巴豆14粒,只将7粒与前二味同研极匀,再熔蜡匮药,临用时旋丸绿豆大。每次服3~5丸,水泻,用生姜汤下;白痢,用艾汤下;赤白痢,用乌梅汤下。服时须极空腹,服毕二小时,方可吃食,临卧时服尤佳。次日食淡粥一日;疟疾,用乳香汤送服,不发之日晚间服。
【主治】腹中积滞,致患水泻、痢疾;并治疟疾。
灵仙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九八。
【组成】白茯苓(去黑皮)巨胜子(去皮,炊一日)天门冬(去心,焙)白术桃仁(去皮、尖,炒)黄精各30克
【用法】上六味,捣罗为细散。每于空腹时用温开水送服3克,一日二次,或以蜜丸如赤小豆大,每服30丸,温水下。
【功用】滋肾养肝,补肺益脾,宁心活血。
【主治】中老年人五脏精气亏虚,形体瘦弱,须发早白,牙齿不周,血枯肠燥者。
灵液丹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
【组成】硫黄(打碎)附子(去皮、脐,切如绿豆大)各30克绿豆120克(用水250毫升煮干,焙)
【用法】上为末,用生姜自然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空腹时用米汤送下。
【主治】胃中虚寒,食饮不化,聚积痰饮,噫醋吞酸,大便反坚,心胸胀满,恶闻食气。
苓甘五味姜辛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中。
【组成】茯苓12克甘草6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
【用法】上药五味,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功用】温肺化饮。
【主治】咳逆。寒饮内停,咳嗽痰稀,喜唾,胸满喘逆,舌苔白滑,脉沉迟。
苓姜饮
【来源】《仙拈集》卷四。
【组成】土茯苓500克生姜120克
【用法】分数次煎服,不十日愈。其溃处以药汁调面糊敷之。
【主治】杨梅结毒,及玉茎烂完者。
苓麻饮
【来源】《卫生鸿宝》卷五。
【组成】白茯苓赤茯苓各6克升麻4.5克当归6克川芎3克苎根9克
【用法】水煎服;或调琥珀末6克服,更妙。
【主治】妊娠转胞,小便不通。
苓术二陈煎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组成】猪苓5克白术3~6克泽泻5克陈皮3克半夏6~9克茯苓5克炙甘草2.5克干姜(炒黄)3~6克
【用法】用水250毫升煎服。
【主治】痰饮水气停蓄心下,呕吐,吞酸。
【加减】如肝肾兼寒者,加肉桂3~6克。
苓术菟丝丸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组成】白茯苓白术(米泔水洗,炒)莲肉(去心)各120克五味子60克(酒蒸)山药(炒)60克杜仲(酒炒)90克炙甘草15克菟丝子(用水淘净,入陈酒浸一日,文火煮极烂,捣为饼,焙干为末)300克
【用法】上用山药末,以陈酒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时用滚白汤或酒下百余丸。
【主治】脾肾虚损,不能收摄,梦遗精滑,身体困倦。
【加减】如气虚神倦,不能收摄者,加人参90~120克。
凌霄花散1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一。
【组成】凌霄花15克当归30克(锉,微炒)木香30克没药30克桂心15克赤芍药15克
【用法】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3克,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
【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散寒。
【主治】妇人久积风冷,气血不调,小腹疠刺疼痛。
凌霄花散2
【来源】《奇效良方》卷六十三。
【组成】凌霄花7.5克硇砂桃仁(另研)玄胡索红花当归宫桂(去皮)各3克红娘子11个血竭紫河车赤芍药山栀子仁没药地骨皮五加皮牡丹皮甘草各60克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6克,空腹时用温酒调服。
【功用】破瘀消癥。
【主治】瘀血内结,血瘕血块;及产后恶露不尽,儿枕疼痛,瘀血积聚,渐成劳瘵。
【禁忌】方中红娘子、硇砂有一定的毒性与刺激性,故对素有胃痛者宜禁用。
【方论】本方所治之证,属于瘀血内结而成。方中凌霄花善行血分,散瘀消癥,桃仁、红花、当归、赤芍药活血化瘀;硇砂消积软坚,破瘀散结;红娘子通瘀破结,《本草衍义》称其“行瘀血月闭”,玄胡索、没药、血竭行气活血,并能定痛,官桂、五加皮温通血脉,散寒行瘀;紫河车养营血,益精气;地骨皮、丹皮、山栀退伏热,除骨蒸;甘草和中益气,调和诸药。配合成方,攻补兼施,寒热并用,既能治标,亦兼顾本。
凌霄花散3
【来源】《证治准绳·疡医》卷五。
【组成】凌霄花黄连白矾各7.5克雄黄天南星羊蹄根各15克
【用法】上为细末。用生姜汁调药,抓破患处,以药涂之。如癣不痒,只用清油调药,立效。
【功用】清热燥湿,解毒杀虫。
【主治】风湿兼热,致生诸癣,久不愈者。
羚角钩藤汤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羚角片4.5克(先煎)霜桑叶6克京川贝12克(去心)鲜生地15克双钩藤9克(后入)滁菊花9克茯神木9克生白芍9克生甘草2.5克
【用法】用鲜淡竹茹15克与羚羊角先煎代水,煎上药服。
【功用】平肝熄风,清热止痉。
【主治】肝风上扰,头晕胀痛,耳鸣心悸,手足躁扰,甚则瘈疭,狂乱痉厥;及肝经热盛,热极动风,孕妇子痛,产后惊风。
【方论】方中以羚羊角、钩藤清热凉肝,熄风止痉,共为君药;桑叶、菊花清热熄风,为臣药;白芍、生地黄、甘草养阴增液以柔肝舒筋,竹茹、贝母清热除痰,茯神宁心安神,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兼以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平肝熄风,清热止痉之效。
羚角荷翘汤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羚角片3克苏薄荷2.4克青连翘夏枯花苦丁茶焦栀皮各4.5克鲜荷叶边9克鲜青菊叶7片
【用法】水煎服。
【主治】风热头风。头痛经久不愈,时作时止。
羚角清营汤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羚角片3克鲜生地18克焦山栀银花青连翘,血见愁各9克生蒲黄4.5克
【用法】水煎,入童便适量冲服。
【主治】外感温热暑邪,热扰营血,迫血妄行而失血,身热,心烦不卧。
羚角散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二。
【异名】羚羊散(《杂病源流犀烛》卷二)。
【组成】羚羊角甘草防风麦冬玄参知母黄芩牛蒡子
【用法】上药为末,水煎服。
【主治】麻疹初起,风寒外客,毒邪内陷,以至疹子出一日即没者。
羚翘解毒丸
【来源】《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组成】金银花360克牛蒡子(炒)240克荆芥穗180克连翘360克薄荷240克甘草150克桔梗240克竹叶180克淡豆豉150克
【用法】上九味,共研为细粉过罗,每2.2千克细粉,对入羚羊角粉7.5克,和匀,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蜡皮封固。每服1~2丸,日服二次,温开水或鲜芦根煎水送下。
【功用】辛凉清热,散风解表。
【主治】风热感冒初起,憎寒壮热,头眩咳嗽,咽喉疼痛。
羚羊角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七。
【组成】羚羊角(镑)黄芩升麻甘草(炙)车前子各300克栀子仁草龙胆各150克决明子600克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3克,食后温热水调下,日进三服。小儿服1.5克。
【主治】大人小儿一切风热毒邪上攻眼目,暴发赤肿,或生疮疼痛,隐涩羞明。
羚羊角汤
【来源】《医醇剩义》卷四。
【组成】羚羊角6克龟版24克生地18克白芍3克丹皮4.5克柴胡3克薄荷3克菊花6克夏枯草4.5克蝉衣3克红枣10枚生石决24克(打碎)
【用法】水煎服。
【主治】肝阳上亢,头痛如劈,筋脉抽掣,痛连目珠。
羚羊角饮
【来源】《圣济总录》卷九十八。
【组成】羚羊角屑栀子仁冬葵子(炒)各30克青葙子红蓝花(炒)麦门冬(去心,焙)大青大黄(锉,炒)各15克
【用法】上八味,粗捣筛。每服9克,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主治】血淋,小便出血,热结涩痛。
羚羊角饮子
【来源】《审视瑶函》卷三。
【组成】羚羊角(锉末)犀角(锉末)防风桔梗茺蔚子玄参知母大黄(炮)草决明甘草(减半)黄芩(炒)车前各等分
【用法】上药锉碎。用水4C0毫升,煎至32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
【主治】眼目外障,红赤肿胀,流泪,眵多粘稠,沙涩不适,头痛,珠痛胀急者。
羚羊镇痉汤
【来源】《温病刍言》。
【组成】羚羊角粉1克(冲)生石决明30克生石膏30克龙胆草10克僵蚕10克全蝎3克钩藤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平肝,熄风镇痉。
【主治】温病高热不退,热极动风而致颈项强直,四肢痉挛抽搐。
【加减】神昏,加安宫牛黄丸1粒。
菱实粉粥
【来源】《本草纲目》卷二十五。
【组成】菱实粉30~60克粳米60克
【用法】先将粳米煮粥,待米煮至半熟后,调入菱粉,加红糖少许,同煮为粥。
【功用】益肠胃,补气血。
【主治】年老体虚,营养不良,慢性泄泻。现用于防治胃癌、食道癌。
鲮甲散
【来源】《产科发蒙》。
【组成】穿山甲皂刺橘叶当归栝楼仁木通各等分
【用法】水煎,温服。
【主治】乳痈。
鲮鲤甲骨贴熁膏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四五。
【组成】鲮鲤甲(涂醋炙)90克桂(去粗皮)当归(切,焙)各30克面10克附子(生,去皮、脐)30克生姜汁生地黄汁各适量。
【用法】上七味除汁外,捣细罗为数。每次用15克,将地黄、生姜汁加温,调匀,摊于绢上,乘热裹贴损折处,急系缚,每日一换。
【功用】接骨。
【主治】骨折。
刘寄奴散1
【来源】《普济本事方》卷六。
【组成】刘寄奴
【用法】上一味,为末。掺金疮创面,包裹。
【主治】金疮,烫火伤。
刘寄奴散2
【来源】《普济方》卷三六一。
【组成】刘寄奴15克甘草3克地龙(炒)7.5克
【用法】上药哎咀。用水30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时时与服。
【主治】小儿夜啼不止。
刘寄奴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二。
【组成】刘寄奴75克赤芍药(锉,炒)60克白茯苓(去黑皮)30克芎藭当归(切,焙)各45克艾叶(炒)120克
【用法】上六味,粗捣筛。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每日二次。
【主治】妇人经血不止。
流气饮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七。
【组成】大黄(炮)川芎菊花(去枝)牛蒡子(炒)细辛(去苗)防风(去苗)山栀(去皮)白蒺藜(炒,去刺)黄芩(去芦)蔓荆子(去白皮)荆芥(去梗)木贼(去根、节)甘草(炙)玄参(去芦)各30克苍术(米泔浸一宿,炒)60克草决明45克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每服7.5克,临卧时用冷酒调下。如婴儿有患,只令乳母服之。
【功用】疏风泻火,退翳明目。
【主治】风热上攻,眼目昏暗,视物不明,常见黑花,当风多泪,怕日羞明,眵多赤肿,隐涩难开,或生障翳,倒睫拳毛,眼弦赤烂,及妇人血风眼,时行暴赤肿眼,眼胞紫黑者。
流气饮子
【来源】《全生指迷方》卷三。
【组成】紫苏叶青皮当归(洗)芍药乌药茯苓桔梗半夏(汤洗七遍,焙干,为末,姜汁和,阴干)黄耆枳实(麸炒,去瓤)防风各15克甘草(炙)橘皮(洗)各23克木香7.5克连皮大腹(锉,姜汁浸一宿,焙)30克川芎23克
【用法】上药为散。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个,同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
【功用】理气和血,化湿畅中。
【主治】肝郁气滞,血虚气弱,湿浊内阻,致发眩晕,脘腹痞满,呕恶气逆者。
硫黄膏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组成】硫黄20克猪脂(或凡土林)80克
【用法】将硫黄研为细末,用猪脂调成膏。涂擦患处。
【功用】杀虫止痒。
【主治】头癣,肥疮,疥疮,玫瑰糠疹,手足癣。
硫黄涂方
【来源】《外台秘要》卷十五引《广济方》。
【组成】石硫黄90克(研)雄黄30克(研)硇砂附子(生用)各60克
【用法】上四味,捣筛为散,以苦酒和如泥,涂患处。干即再涤,以愈为度。
【主治】疬疡风。按: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圣济总录》卷十八补。
硫黄丸1
【来源】《肘后方》卷四。
【组成】硫黄矾石干姜茱萸桂乌头附子椒人参细辛皂荚当归各等分
【用法】上十二味,捣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20丸,日三服。
【功用】温中逐寒。
【主治】阳气不足,夏月怕冷,喜温饮食,不能解衣者。
【加减】若冷痢者,加赤石脂、龙骨。
硫黄丸2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七。
【组成】硫黄矾石干姜附子乌头桂心细辛白术桔梗茯苓各60克
【用法】上十味,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用酒送服10丸,每日三次。渐加之,以知为度。
【主治】阳气极虚,寒饮停积胸中,心腹满痛,气急不下饮食者。
硫黄丸3
【来源】《千金翼方》卷十七。
【组成】硫黄150克
【用法】上一味,研为细扮,用牛乳1.5升,煮令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每次30丸,用酒送服,一日三次。不知,渐加至100丸。
【主治】脚气,疥疮。
硫黄丸4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四十。
【异名】如神丸(《普济方》卷四十四)。
【组成】硫黄30克消石30克
【用法】上药同研,人铫子内熔化,候冷取出,更入石膏末30克,又同研令细,用软粳米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次用温水送服5丸,频服之。
【主治】偏头痛,中暑。按: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普济方》卷四十四补。
榴花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七。
【组成】石榴花(晒干)故绵灰各15克人中白7.5克
【用法】上药同研细,加麝香3克,研匀,用少许吹入鼻中。
【主治】鼻衄久不止,诸药不效者。按: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圣济总录》卷七十补。
柳光散
【来源】《丹台玉案》卷六。
【组成】斑蝥(去翅、足)大枫子各6克川槿皮枯矾轻粉各9克白砒1.5克
【用法】上为细末。醋调,搽患处。
【主治】顽癣。
柳花散1
【来源】《御药院方》卷九。
【组成】延胡索30克黄柏(去粗皮)黄连各15克青黛6克密陀僧(另研)9克
【用法】上为细末。每用少许敷于疮上,有津即吐之,食后、临卧用。
【主治】口舌生疮。
柳花散2
【来源】《外科正宗》卷四。
【组成】黄柏净末30克青黛9克肉桂3克冰片0.6克
【用法】各为细末,共再研,瓷瓶收贮。每用少许吹之。
【主治】虚火所生之口疮,色淡而有白斑细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