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边战略随笔 - 续谈 Z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6:05:13


某人5年前的一篇奇文: 中国周边战略随笔 ZT


日本,美国/蒙古,俄国/中亚/北方四岛,石油/缅甸/巴基斯坦,欧洲,新加坡(马来西亚/巴基斯坦)/中南半岛


美国为了制服中国,已经利用北约和美日关系开始编织一张大网。
网的中心,是为了围绕中国。 而这张网的两个漏洞,一是中国北方,二是中国南方。

此文谈论中国的一些周边战略,仅从要点出发,不求完整。

美国与蒙古
中国北方, 美国在无法作用俄中关系的同时只好期望两者只间的蒙古发挥作用。 就现今蒙古的发展趋势来说,其虽为中国邻邦,尽管经济受到中国影响,但是政治上却显出不甘沉默的一面。 利益一面,蒙古舆论常常谈及如何在经济上希望享受中国发展带来的利益,而与此同时国内却处处有所谓中国大国沙文主义宣传。由近期蒙古派兵参加美国占领伊拉克之举,美蒙年度“可汗探索”演习,其总统访美要进一步加强合作提高“民主”,并更进一步的参加由美国组织的北约空军对抗演习,处处显示其希望在军事政治上符合美国利益以与中俄增加交流资本。 过去中国似乎一直存在期望蒙古弱势而最终与中国合并的思想,然而事实是中国并没有很好利用苏联瓦解后在蒙古留下的真空发展巩固关系,过多的视而不见反使美国,印度借机介入在中俄之间打下榭子。 中国需要稳定的北面,需要有明确的蒙古策略。 上海合作组织(SCO)成立至今终於接受蒙古成为观察会员, 中国应当借SCO主导推动中蒙合作,经济上带动相互投资,政治上中国应特别注意与蒙古议会,政党发展关系。 特别邀请其基层和高级官员访问中国,培养中蒙双方的亲和势力。 而军事上,中国若主动提倡蒙古与中国联合军事演习,并借此利用双方共有的苏制武器基础寻求共同发展军事合作机制。 注意,美,印的介入都没有以蒙古的经济为前提(美/印不为蒙古民生考虑,这却是中国的经济优势),而是以提高蒙古“落后”军事能力为切入点。 中国主动担当起提高蒙古军事能力的职责,不仅压制美,印可以介入蒙古的机遇,更把蒙古国防,经济,政治与中国结合,为将来中蒙合作势力的扩大铺路。

俄,日,东北
日本虽然明知被美国利用,但是国内军国主义和狭隘岛国资源导致其冀望通过与中国争夺海上与俄国势力来保持自己的资源范围。 美国对日本的利用中国已经很清楚,软弱并不是中国的选择。 和平撅起与否并非由一国单方面希望就能实现,现实中资源的冲突,领土/领海的侵略瓜分需要中国用实际行动去维护因此摩擦不可避免(中国可以不必挑起,但是中国必须保留后发制人的权力)。 东北亚中国的目的不应当是像刘亚洲等人所意图带头分裂俄国,俄国的动荡分裂只会加速美国/北约+日本势力的迅速介入,而由分裂俄国的目的挑起中俄两国争斗将使中国失去北方的安全而造成被全面包围的趋势。 面对日本,中,俄之间可有以下一些策略: 投资开发俄国西伯利亚,库页岛和俄/日争端的北方四岛。 西伯利亚,库页岛的矿产资源自不必多说,中国在投资这些区域的时候应当尤其注意要“互惠”,而不是给俄国人一种中国前来掠夺资源的看法。北方四岛属俄,日争纷之地,战略位置重要。 中国介入对巩固俄国主权有其有利的一面(因此容易成功)。 对中国而言,北四岛是形式,而不应当是以实质的经济投资。 中俄双方可以秘密在此建立联合海,空军补给站/反潜基地作为双方提高军事合作的表现。在有必要的时候再加以公开。 仅仅是形式上的中国军事存在就足以让日本在对中国台湾,钓鱼岛,东海等的军事野心收敛。 而中俄能够进行的深层次军事合作优势是日本没有的,此举可以加强中俄两国长期合作信心,更打击日本对俄国远东资源的战略窥视。

东海
东海附沿中国大陆架,日,韩逐步以实际行动占领东海暗礁并以此为根据规划领海的作法中国需要以切实行动给予坚定的回应。 具体方面,对於韩国在中国暗礁上建立“海洋观测站”的作法,个人建议中国就在附近海域建立人工岛(可以是浮动平台)作为对应。日,韩两国都已经并计划装备航空母舰,而日本更早就规划与中国可能的海上争端而特别编配包括大禺级在内的两栖攻击舰和利用直升机空降海上突击队。 中国的海军发展不应只将目标所定攻击敌方的海军编队而着重在核潜艇和反舰方面,中国确实有海上岛屿需要保护,而最便捷的兵力运输方式包括直升机,地效飞行器都是中国特别需要发展的装备。

南海/新加坡
以新加坡为首的一些东盟小国为了两面渔利,不惜主动出击损害中国利益,更长远的视中国为敌而不是合作夥伴。中国需要争取朋友,但并非没有原则。 文化上,即便新加坡已经极端反对华文,但是中国还是需要加强对其的“国语”联系。 最近传出“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东盟唯一一所以中文教学的大学)无法如期开学,中国不妨成立民间基金支援海外这类学校的设立。如果新加坡以政治要求停办南洋大学,中国甚至可考虑在海南岛成立某种“特区”,邀请南洋大学改址而继续保持其的设立。 这些行动中国都可以保持在文化范畴内进行而不必过於渲染。 战略层次上,新加坡联美,联印之举亦可被中国用来借力打力。 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都有大量MSL传统。 印度,新加坡的靠拢,中国不妨去促进南亚巴基斯坦与印尼,马来西亚的三边合作。 由於南海的影响,中国不便与马来西亚单独合作,但是引入巴基斯坦同样是MSL为主的国家便於中国通过巴基斯坦施加对马来西亚的影响。 而印尼,处於南海争端的最南,中国加强与印尼的合作能够:一增加对南海国家的影响,二在马六甲海峡得到立足之地。

此外对於南海各国积极瓜分石油资源的事实,中国需要以积极态度推动解决。 在“南海篇”里已经论述过中国的选择,如果中国现在为了睦邻而不愿开发自己的南海以提高冲突事态,那么最好的选择是压缩/冻结各南海周边国家对其石油的侵蚀,就是外交上“争端海域行为准则”的推动 - 而这里,日本在东海的反应已经给中国上了一课。 在争端海域抽取中国的石油资源,中国不仅有可利用派出同样的石油勘探船进行勘探,更可以直接在对方钻井海域同样设立海上钻井平台。 中国行动的目的不一定是非要开采石油,而是要以此把对中国不理会的国家推向谈判桌。 减轻对方对中国海域和资源的侵犯。

中国的石油命脉
现在传闻中中国为解决石油运输正在考虑几个方案,1。中国-巴基斯坦-伊朗管线,2。中-缅石油管线,3。泰国克拉克运河。4。中国-哈萨克斯坦石油管。 泰国方面虽然有美国驻军,但是并不影响中泰两国发展关系。 至於克拉克运河的构想,个人认为中国应把它与缅甸输油管道项目作为一虚一实共同进行。 长期以来,缅甸已经受到很大印度的影响,印度,泰国,缅甸,孟加拉更成立南亚合作组织以巩固印度的势力范围。 对中国而言,在没有美国驻军的缅甸发展石油管线应是优越性超越克拉克运河,而且巩固中缅关系的强心剂。 而围绕中缅石油管线中国更应当投资开发缅甸,孟加拉的经济(互利)与沿海石油天然气资源。 南亚的印度早已在进行类似资源开发,而介于孟加拉,印度之间的不友好,中国进入孟加拉沿海的丰富天然气资源应当不成为困难。而克拉克运河需要长远投资,而且用户将不只是中国。 同时克拉克运河与中缅石油管线都将出口在孟加拉湾,均未能绕过印度在印度洋阿德曼群岛的海空军基地。因此相比中缅石油管线由中国投资作为唯一的用户,两者之间中缅管线更有可取。同时鉴于中缅高度合作,中国可以理所应当帮助缅甸发展海空军,为自己进入印度洋铺路。而中-巴-伊管线可以直接缩短中国与海湾产油国伊朗距离,更消除中-缅/克拉克需要的长途油轮运输环节,应当为中国石油路线的上上策,当和中国的中-哈石油战略同时进行。 有文提到中缅合作的最大障碍是缅甸的军政府,介于缅甸对中国的重要,中国亦可以积极在政治上施加影响力,同时提倡中南半岛(如中南半岛丝绸之路,媚公河流域合作)合作来提高缅甸的对外交流,并帮助缅甸和平发展进而改变其政治局面。

中南半岛
同时中南半岛内陆上,中国应面向成立新的“中南半岛”区域合作组织来加强除越南之外的内陆和印度洋沿岸国家的联系。 成立这种组织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1。 中南半岛必为日本,印度势力的联接点。 而中南半岛区域合作可以完全把中国至於优势地位,主导(至少积极参与)这种合作的可能。
2。 压制越南对南海的侵蚀,老窝,柬埔寨另可发展扩大这一组织的安全合作,为减轻美国在泰国的驻军(和将来构建克拉克运河等)埋下伏笔。
3。 日本为首正在拉拢东盟内部几个国家成立所谓“东亚共同体”,欲撇除中国在之外。 东盟内部势必已成被争夺的对象。 中南区域合作可以吸收现有的东盟国家参与,无疑增加中国对东盟的潜在影响力,更消弱诸如新加坡,菲律宾之类国家企图借东盟之势压制中国,夺取南海之举。
4。 中国的许多科技发展并未能得到有效推广运用。 如北斗系列导航卫星, 载人航天,甚至军用飞机(FC-1)等的推广。 中南半岛诸国相对在卫星,航天,航空都极度落后且希望发展。 中国完全可以在区域合作的条件下,吸引各国对共同兴趣的科技项目投资,比如建立以北斗系统为基础的“半岛导航系统” - 相比欧洲自建的“欧洲海事导航系统”。 中国的科技发展所面临的市场问题,正可以借这种合作组织加以推广。

上海合作组织(SCO)
石油/能源将一直是中国近期和将来的主要战略,而围绕石油必离不开中亚。 上海合作(SCO)发展至今,仍仅将重力限与经济层次,属不知军事/政治才是国家联盟的象征。 在俄国独联体联合防空协定依然有效,且又有SCO/独联体双重会籍的情况下,北约依然打入哈萨克的防空系统订货并将哈萨克,乌克兰定为北约夥伴的行为,凹现出SCO,以及独联体的运作与发展困境。 在SCO中,唯一有经济,军事和政治影响潜力的国家只有中国,俄国只能在军事,政治上发挥余力。 中国应当认识到当前面临的挑战而拒绝再以无所作为来对待SCO的发展。 鉴于SCO内部各国的经济不发达,中国是唯一有能力可以发挥经济领导地位,并扶植各国互相投资发展经济的国家。 中亚经济的发展至少可以使得各国有独立的经济实力不被美国/西方诱惑而轻易投入北约等军事联盟。 同时经济的繁荣,可与中国西部的发展相配合。 一个安全繁荣的西部有助于中国面对东部的美,日的压力。 另一方面,SCO应极早形成军事/安全合作机制。 在此机制下(比如年度军事演习,军官培训),SCO甚至可以组建联合军事力量部署在里海“保卫”石油资源,增强中亚国家的安全防御以便有理由取代美国现有驻军的军事基地,并为酝酿中的中亚石油管线,公路网,铁路网,提供保护。 而同时,里海海域距离黑海和其沿岸的欧洲国家已经相距很近。 这里对中国,和俄国有重要意义的乌克兰不仅是SCO的欧洲前院,更应该发展关系的下一步重点。 乌克兰若加入北约,不仅独联体内部将分崩离析,更使乌克兰,土耳其,格鲁吉亚联成一线,成为美国/北约刺向中亚的战略尖刀。 反之,如果SCO/中/俄联合能够拉拢乌克兰,那么不仅俄国可以保存其战略纵深,更为上海合作(以后可以改名为“欧亚合作组织”)的跳板,影响欧洲形成中-俄-法-德联横作出贡献。同时乌克兰对苏联武器科技的了解完全不亚于俄罗斯,其国家动向对中国的战略意义亦不言而喻。 SCO发展至今,可圈可点的作为寥寥无几,中国应当知道,对于这样的组织有许多国家(美国,印度,日本)都会希望它碌碌无为。 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如何,只有被发挥出来才能得到显示。


http
ido.3mt.com.cn/Article/200908/show1649039c30p1.html

某人5年前的一篇奇文: 中国周边战略随笔 ZT


日本,美国/蒙古,俄国/中亚/北方四岛,石油/缅甸/巴基斯坦,欧洲,新加坡(马来西亚/巴基斯坦)/中南半岛


美国为了制服中国,已经利用北约和美日关系开始编织一张大网。
网的中心,是为了围绕中国。 而这张网的两个漏洞,一是中国北方,二是中国南方。

此文谈论中国的一些周边战略,仅从要点出发,不求完整。

美国与蒙古
中国北方, 美国在无法作用俄中关系的同时只好期望两者只间的蒙古发挥作用。 就现今蒙古的发展趋势来说,其虽为中国邻邦,尽管经济受到中国影响,但是政治上却显出不甘沉默的一面。 利益一面,蒙古舆论常常谈及如何在经济上希望享受中国发展带来的利益,而与此同时国内却处处有所谓中国大国沙文主义宣传。由近期蒙古派兵参加美国占领伊拉克之举,美蒙年度“可汗探索”演习,其总统访美要进一步加强合作提高“民主”,并更进一步的参加由美国组织的北约空军对抗演习,处处显示其希望在军事政治上符合美国利益以与中俄增加交流资本。 过去中国似乎一直存在期望蒙古弱势而最终与中国合并的思想,然而事实是中国并没有很好利用苏联瓦解后在蒙古留下的真空发展巩固关系,过多的视而不见反使美国,印度借机介入在中俄之间打下榭子。 中国需要稳定的北面,需要有明确的蒙古策略。 上海合作组织(SCO)成立至今终於接受蒙古成为观察会员, 中国应当借SCO主导推动中蒙合作,经济上带动相互投资,政治上中国应特别注意与蒙古议会,政党发展关系。 特别邀请其基层和高级官员访问中国,培养中蒙双方的亲和势力。 而军事上,中国若主动提倡蒙古与中国联合军事演习,并借此利用双方共有的苏制武器基础寻求共同发展军事合作机制。 注意,美,印的介入都没有以蒙古的经济为前提(美/印不为蒙古民生考虑,这却是中国的经济优势),而是以提高蒙古“落后”军事能力为切入点。 中国主动担当起提高蒙古军事能力的职责,不仅压制美,印可以介入蒙古的机遇,更把蒙古国防,经济,政治与中国结合,为将来中蒙合作势力的扩大铺路。

俄,日,东北
日本虽然明知被美国利用,但是国内军国主义和狭隘岛国资源导致其冀望通过与中国争夺海上与俄国势力来保持自己的资源范围。 美国对日本的利用中国已经很清楚,软弱并不是中国的选择。 和平撅起与否并非由一国单方面希望就能实现,现实中资源的冲突,领土/领海的侵略瓜分需要中国用实际行动去维护因此摩擦不可避免(中国可以不必挑起,但是中国必须保留后发制人的权力)。 东北亚中国的目的不应当是像刘亚洲等人所意图带头分裂俄国,俄国的动荡分裂只会加速美国/北约+日本势力的迅速介入,而由分裂俄国的目的挑起中俄两国争斗将使中国失去北方的安全而造成被全面包围的趋势。 面对日本,中,俄之间可有以下一些策略: 投资开发俄国西伯利亚,库页岛和俄/日争端的北方四岛。 西伯利亚,库页岛的矿产资源自不必多说,中国在投资这些区域的时候应当尤其注意要“互惠”,而不是给俄国人一种中国前来掠夺资源的看法。北方四岛属俄,日争纷之地,战略位置重要。 中国介入对巩固俄国主权有其有利的一面(因此容易成功)。 对中国而言,北四岛是形式,而不应当是以实质的经济投资。 中俄双方可以秘密在此建立联合海,空军补给站/反潜基地作为双方提高军事合作的表现。在有必要的时候再加以公开。 仅仅是形式上的中国军事存在就足以让日本在对中国台湾,钓鱼岛,东海等的军事野心收敛。 而中俄能够进行的深层次军事合作优势是日本没有的,此举可以加强中俄两国长期合作信心,更打击日本对俄国远东资源的战略窥视。

东海
东海附沿中国大陆架,日,韩逐步以实际行动占领东海暗礁并以此为根据规划领海的作法中国需要以切实行动给予坚定的回应。 具体方面,对於韩国在中国暗礁上建立“海洋观测站”的作法,个人建议中国就在附近海域建立人工岛(可以是浮动平台)作为对应。日,韩两国都已经并计划装备航空母舰,而日本更早就规划与中国可能的海上争端而特别编配包括大禺级在内的两栖攻击舰和利用直升机空降海上突击队。 中国的海军发展不应只将目标所定攻击敌方的海军编队而着重在核潜艇和反舰方面,中国确实有海上岛屿需要保护,而最便捷的兵力运输方式包括直升机,地效飞行器都是中国特别需要发展的装备。

南海/新加坡
以新加坡为首的一些东盟小国为了两面渔利,不惜主动出击损害中国利益,更长远的视中国为敌而不是合作夥伴。中国需要争取朋友,但并非没有原则。 文化上,即便新加坡已经极端反对华文,但是中国还是需要加强对其的“国语”联系。 最近传出“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东盟唯一一所以中文教学的大学)无法如期开学,中国不妨成立民间基金支援海外这类学校的设立。如果新加坡以政治要求停办南洋大学,中国甚至可考虑在海南岛成立某种“特区”,邀请南洋大学改址而继续保持其的设立。 这些行动中国都可以保持在文化范畴内进行而不必过於渲染。 战略层次上,新加坡联美,联印之举亦可被中国用来借力打力。 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都有大量MSL传统。 印度,新加坡的靠拢,中国不妨去促进南亚巴基斯坦与印尼,马来西亚的三边合作。 由於南海的影响,中国不便与马来西亚单独合作,但是引入巴基斯坦同样是MSL为主的国家便於中国通过巴基斯坦施加对马来西亚的影响。 而印尼,处於南海争端的最南,中国加强与印尼的合作能够:一增加对南海国家的影响,二在马六甲海峡得到立足之地。

此外对於南海各国积极瓜分石油资源的事实,中国需要以积极态度推动解决。 在“南海篇”里已经论述过中国的选择,如果中国现在为了睦邻而不愿开发自己的南海以提高冲突事态,那么最好的选择是压缩/冻结各南海周边国家对其石油的侵蚀,就是外交上“争端海域行为准则”的推动 - 而这里,日本在东海的反应已经给中国上了一课。 在争端海域抽取中国的石油资源,中国不仅有可利用派出同样的石油勘探船进行勘探,更可以直接在对方钻井海域同样设立海上钻井平台。 中国行动的目的不一定是非要开采石油,而是要以此把对中国不理会的国家推向谈判桌。 减轻对方对中国海域和资源的侵犯。

中国的石油命脉
现在传闻中中国为解决石油运输正在考虑几个方案,1。中国-巴基斯坦-伊朗管线,2。中-缅石油管线,3。泰国克拉克运河。4。中国-哈萨克斯坦石油管。 泰国方面虽然有美国驻军,但是并不影响中泰两国发展关系。 至於克拉克运河的构想,个人认为中国应把它与缅甸输油管道项目作为一虚一实共同进行。 长期以来,缅甸已经受到很大印度的影响,印度,泰国,缅甸,孟加拉更成立南亚合作组织以巩固印度的势力范围。 对中国而言,在没有美国驻军的缅甸发展石油管线应是优越性超越克拉克运河,而且巩固中缅关系的强心剂。 而围绕中缅石油管线中国更应当投资开发缅甸,孟加拉的经济(互利)与沿海石油天然气资源。 南亚的印度早已在进行类似资源开发,而介于孟加拉,印度之间的不友好,中国进入孟加拉沿海的丰富天然气资源应当不成为困难。而克拉克运河需要长远投资,而且用户将不只是中国。 同时克拉克运河与中缅石油管线都将出口在孟加拉湾,均未能绕过印度在印度洋阿德曼群岛的海空军基地。因此相比中缅石油管线由中国投资作为唯一的用户,两者之间中缅管线更有可取。同时鉴于中缅高度合作,中国可以理所应当帮助缅甸发展海空军,为自己进入印度洋铺路。而中-巴-伊管线可以直接缩短中国与海湾产油国伊朗距离,更消除中-缅/克拉克需要的长途油轮运输环节,应当为中国石油路线的上上策,当和中国的中-哈石油战略同时进行。 有文提到中缅合作的最大障碍是缅甸的军政府,介于缅甸对中国的重要,中国亦可以积极在政治上施加影响力,同时提倡中南半岛(如中南半岛丝绸之路,媚公河流域合作)合作来提高缅甸的对外交流,并帮助缅甸和平发展进而改变其政治局面。

中南半岛
同时中南半岛内陆上,中国应面向成立新的“中南半岛”区域合作组织来加强除越南之外的内陆和印度洋沿岸国家的联系。 成立这种组织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1。 中南半岛必为日本,印度势力的联接点。 而中南半岛区域合作可以完全把中国至於优势地位,主导(至少积极参与)这种合作的可能。
2。 压制越南对南海的侵蚀,老窝,柬埔寨另可发展扩大这一组织的安全合作,为减轻美国在泰国的驻军(和将来构建克拉克运河等)埋下伏笔。
3。 日本为首正在拉拢东盟内部几个国家成立所谓“东亚共同体”,欲撇除中国在之外。 东盟内部势必已成被争夺的对象。 中南区域合作可以吸收现有的东盟国家参与,无疑增加中国对东盟的潜在影响力,更消弱诸如新加坡,菲律宾之类国家企图借东盟之势压制中国,夺取南海之举。
4。 中国的许多科技发展并未能得到有效推广运用。 如北斗系列导航卫星, 载人航天,甚至军用飞机(FC-1)等的推广。 中南半岛诸国相对在卫星,航天,航空都极度落后且希望发展。 中国完全可以在区域合作的条件下,吸引各国对共同兴趣的科技项目投资,比如建立以北斗系统为基础的“半岛导航系统” - 相比欧洲自建的“欧洲海事导航系统”。 中国的科技发展所面临的市场问题,正可以借这种合作组织加以推广。

上海合作组织(SCO)
石油/能源将一直是中国近期和将来的主要战略,而围绕石油必离不开中亚。 上海合作(SCO)发展至今,仍仅将重力限与经济层次,属不知军事/政治才是国家联盟的象征。 在俄国独联体联合防空协定依然有效,且又有SCO/独联体双重会籍的情况下,北约依然打入哈萨克的防空系统订货并将哈萨克,乌克兰定为北约夥伴的行为,凹现出SCO,以及独联体的运作与发展困境。 在SCO中,唯一有经济,军事和政治影响潜力的国家只有中国,俄国只能在军事,政治上发挥余力。 中国应当认识到当前面临的挑战而拒绝再以无所作为来对待SCO的发展。 鉴于SCO内部各国的经济不发达,中国是唯一有能力可以发挥经济领导地位,并扶植各国互相投资发展经济的国家。 中亚经济的发展至少可以使得各国有独立的经济实力不被美国/西方诱惑而轻易投入北约等军事联盟。 同时经济的繁荣,可与中国西部的发展相配合。 一个安全繁荣的西部有助于中国面对东部的美,日的压力。 另一方面,SCO应极早形成军事/安全合作机制。 在此机制下(比如年度军事演习,军官培训),SCO甚至可以组建联合军事力量部署在里海“保卫”石油资源,增强中亚国家的安全防御以便有理由取代美国现有驻军的军事基地,并为酝酿中的中亚石油管线,公路网,铁路网,提供保护。 而同时,里海海域距离黑海和其沿岸的欧洲国家已经相距很近。 这里对中国,和俄国有重要意义的乌克兰不仅是SCO的欧洲前院,更应该发展关系的下一步重点。 乌克兰若加入北约,不仅独联体内部将分崩离析,更使乌克兰,土耳其,格鲁吉亚联成一线,成为美国/北约刺向中亚的战略尖刀。 反之,如果SCO/中/俄联合能够拉拢乌克兰,那么不仅俄国可以保存其战略纵深,更为上海合作(以后可以改名为“欧亚合作组织”)的跳板,影响欧洲形成中-俄-法-德联横作出贡献。同时乌克兰对苏联武器科技的了解完全不亚于俄罗斯,其国家动向对中国的战略意义亦不言而喻。 SCO发展至今,可圈可点的作为寥寥无几,中国应当知道,对于这样的组织有许多国家(美国,印度,日本)都会希望它碌碌无为。 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如何,只有被发挥出来才能得到显示。


http
ido.3mt.com.cn/Article/200908/show1649039c30p1.html
马克 明天再看  顺便顶一下
单就这些观点而言, 实在遗憾在N多年前就能准确预测的局势如今果然成真.  印度在"东进战略"实施的同时还启动了另一项"包围中国"的战略,  当时的印-蒙古军事合作,  其中不乏印度为蒙古培训军事人员(恰如印度后期为缅甸, 如今又为阿富汗培训官员同出一辙).   如今有了印度渗透支持下的缅甸已在大事项上向中国叫板,  而印度完美"东进"拉拢的国家连同日本, 美国则确确实实在让"包围中国"大战略成为事实.   

中国在战略应对和实施上已不能再任之无为., 空令时局流失.


冒似…很高深…

冒似…很高深…

我是张益达 发表于 2011-12-1 01:29
站楼看贴再修改…



文章不仅谈到战略, 同样涉及中国要代表的价值.  实际中国正应该能够通过自己构建的合作组织, 在其内有相似文化背景的情况下, 与各国合作建立并推广新型的"普世价值".   这些合作组织不仅是中国构建自己势力的基础, 介于它们的人口基数, 更是为来推行能够别于西方的新型文化的助力.  
我是张益达 发表于 2011-12-1 01:29
站楼看贴再修改…



文章不仅谈到战略, 同样涉及中国要代表的价值.  实际中国正应该能够通过自己构建的合作组织, 在其内有相似文化背景的情况下, 与各国合作建立并推广新型的"普世价值".   这些合作组织不仅是中国构建自己势力的基础, 介于它们的人口基数, 更是为来推行能够别于西方的新型文化的助力.  
中国为什么有意无意的冷落了蒙古,值得研究
包围了几十年,习惯了就好。
有那么严峻吗?
中国和蒙古,政冷经热,感觉是作为中俄缓冲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