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中药方(出自正规药书,书名,卷数都给出) 第十六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07:49
菊花清燥汤
【来源】《医宗金鉴》卷六十八。
【组成】甘菊花6克当归生地白芍(酒炒)川芎知母贝母(去心,研)地骨皮麦冬(去心)各3克柴胡黄芩升麻犀角(镑)甘草(生)各1.5克
【用法】上药加竹叶20片,灯心70厘米,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温服。
【功用】清热解毒,泻火凉血。
【主治】石榴疽。色红焮肿,坚硬疼痛,破翻如榴,寒热如疟。菊花清燥汤
【来源】《医宗金鉴》卷六十八。
【组成】甘菊花6克当归生地白芍(酒炒)川芎知母贝母(去心,研)地骨皮麦冬(去心)各3克柴胡黄芩升麻犀角(镑)甘草(生)各1.5克
【用法】上药加竹叶20片,灯心70厘米,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温服。
【功用】清热解毒,泻火凉血。
【主治】石榴疽。色红焮肿,坚硬疼痛,破翻如榴,寒热如疟。
菊花散1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七。
【组成】白蒺藜(炒,去刺)羌活(去芦,不见火)木贼(去节)蝉蜕(去头,足、姻)各90克菊花(去梗)180克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6克,食后、临卧用茶清调下。
【功用】祛风明目。
【主治】肝气风毒,眼目赤肿,昏暗羞明,隐涩难开,攀睛瘀肉,或痒或痛,渐生翳膜,及暴赤眼痛。
【禁忌】服药期间,忌食发风、腌藏、炙炸等物。
菊花散2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八。
【组成】菊花120克(炒)防风60克(去芦头)白蒺藜30克(炒过,捣去角)牛蒡子30克(炒熟)甘草7.5克(炙)
【用法】上五味,捣罗为散。每服6克,用热水调下,
【功用】疏风宣透,清热明目。
【主治】肝肾风毒气冲,眼目肿痛昏暗。
菊花散3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石膏甘菊花(去梗)防风(去芦)旋复花(去梗)枳壳(去瓤,麸炒)蔓荆子甘草(炙)川羌活(去芦)各等分
【用法】哎咀。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主治】风热上攻,头痛不止,口干烦热。
菊花散4
【来源】《仁斋直指》卷二十。
【组成】蝉壳(去足)木贼(去节,童便浸一宿,晒)白蒺藜(炒,捣去刺)羌活各90克甘菊(去萼)120克荆芥穗甘草(炙)各60克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6克,食后用茶清送下。
【功用】清热疏风,去翳明目。
【主治】肝受风毒,眼目昏矇,渐生翳膜。
菊花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十六。
【组成】甘菊花(去梗)细辛(去苗、叶)各15克防风(去叉)前胡(去芦头)茯神(去木)白术麻黄(去根、节)各30克芎藭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各22克
【用法】上九味,粗捣筛。每服15克,以水23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入竹沥10毫升,更煎沸,空腹时温服,日二次,夜一次。
【主治】风邪上侵,头眩心闷,起即欲倒,头痛眼疼,视物转动。
菊花通圣散
【来源】《医宗金鉴》卷四十三。
【组成】防风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芒消各15克石膏桔梗黄芩各30克白术栀子荆芥穗各7.5克滑石90克甘草60克菊花45克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9克,加生姜3片,水煎,食后服。
【主治】暴发火眼,两睑溃烂,或生风粟。
菊睛丸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七。
【组成】枸杞子90克巴戟(去心)30克甘菊花(拣)120克苁蓉(酒浸,去皮,炒,切,焙)60克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50丸,空腹时用温酒或盐汤送下。
【功用】益肝肾,明眼目。
【主治】肝肾不足,眼目昏暗,瞻视不明,茫茫漠漠,常见黑花,多有冷泪。
菊女饮
【来源】《辨证录》卷六。
【组成】女贞子30克甘菊花15克麦冬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滋阴明目。
【主治】心肾阴虚,目失濡养,双目不痛,瞳人日加紧小,口干舌苦。
菊叶汤
【来源】《宜明论方》卷三。
【异名】菊花散(《证治准绳·类方》卷五)。
【组成】菊花(去梗)羌活独活旋复花牛蒡子甘草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6克,以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同煎至100毫升,去滓温服,食后。
【主治】外感风邪,头目昏眩,呕吐,面目浮肿。
橘半桂苓枳姜汤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
【组成】半夏60克小枳实30克橘皮18克桂枝30克茯苓块18克生姜18克
【用法】甘澜水2.5升,煮成1升,分4次服,日三夜一,以愈为度。
【主治】饮家阴吹,脉弦而迟。
橘半枳术丸
【来源】《医学入门》卷八。
【组成】橘皮半夏枳实各30克白术60克
【用法】上药为末,荷叶裹米煨饭,捣烂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60丸,橘皮煎汤下。
【功用】顺气宽中、消食化痰。
【主治】饮食伤脾,停积痰饮,心胸痞闷,饮食不消。
【加减】食不消,加神曲、麦芽;气逆,加木香、白豆蔻;胃脘痛,加草豆蔻;气升,加沉香。
橘贝半夏曲
【来源】《上海市药品标准》。
【组成】化橘红川贝母半夏杏仁霜远志桔梗甘草天花粉木香肉桂枇把叶款冬花紫菀前胡黑苏子麻黄
【用法】制成颗粒剂。每服3克,日服二次,吞服或冲服。
【功用】宣肺化痰,止咳平喘。
【主治】咳嗽痰多,咯吐不爽,气急胸闷者.
橘饼扶脾丸
【来源】《丁甘仁家传珍方选)。
【组成】陈皮焦白术淮山药芡实各30克焦山楂15克
【用法】共研末,做成饼状。陈米汤送下。
【主治】一切伤食。
橘核散
【来源】《丹溪心法》卷四。
【组成】橘核桃仁栀子川乌(细切、炒)吴茱萸
【用法】上药研末。水煎服。
【功用】除湿热,止疼痛。
【主治】肝经湿热所致的疝气疼痛。
橘核丸1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橘核(炒)海藻(洗)昆布(洗)海带(洗)川楝子(去肉、炒)桃仁(麸炒)各30克厚朴(去皮、姜汁炒)木通枳实(麸炒)延胡索(炒,去皮)桂心(不见火)木香(不见火)各15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丸,空腹时用盐酒或盐汤送下。
【功用】行气活血,软坚散结。
【主治】颓疝。睾丸肿胀,偏有大小,或坚硬如石,不痛不痒,或引脐腹绞痛,甚则阴囊肿大,或成疮毒,轻则时出黄水,甚则成痈溃烂。
【加减】虚寒甚者,加炮川乌30克,坚胀久不消者,加硇砂6克(醋煮、旋入)。
【方论】本方所治颓疝,是由肝经气滞血瘀,肾有寒湿而成。方中橘核、木香入厥阴气分而行气,桃仁、延胡,入厥阴血分而活血;川楝、木通导小肠膀胱之热由小便下行,所以去湿;官桂能暖肾,补肾命之火,所以祛寒;厚朴、枳实并能行结水而破宿血;昆布、藻、带,润下而软坚散结,配合成方,共奏行气活血,软坚散结之功。
橘核丸2
【来源】《医学心悟》卷三。
【组成】橘核(盐酒炒)60克川楝子(煨,去肉)山楂子(炒)香附(姜汁浸,炒)各45克荔枝核(煨,研)小茴香(微炒)各30克神曲120克
【用法】上药研末,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淡盐水下。
【主治】癥瘕痃癖,小肠膀胱等气。
【加减】寒甚,加附子15克,肉桂9克,当归30克;有热,加黑山栀21克;疝气症,寒热不调者,加黑栀、吴茱萸入丸中更佳;若胞痹小便不利,去小茴香,加茯苓、车前子、丹参、黑山栀。
橘红化痰丸
【来源】《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兰州方)。
【组成】橘红生草川贝各105克马兜铃120克杏仁150克白矾五味子各105克清半夏75克紫菀45克
【用法】上药研末,炼蜜为大丸,9克重,蜡皮封固。每服6克,开水送下。
【功用】止咳化痰。
【主治】咳嗽气喘,呕吐痰涎,胸部作痛。
【禁忌】服药期间,忌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橘连丸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组成】陈橘皮30克黄连45克(去须,米泔浸一日)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研入麝香1.5克,用猪胆7个,分药人在胆内。浆水煮,候临熟以针微扎破,以熟为度,取出,以粟米粥和丸,如绿豆大。每服10~30丸,米饮下,不计时候。
【主治】小儿疳瘦。
橘姜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四七。
【组成】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为末)生姜(去皮,切,烂捣,研)豆豉(为末)各等分
【用法】上三味,同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茶清下。
【主治】食鱼中毒。
橘皮半夏汤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
【组成】陈皮(去白)半夏(煮)各210克
【用法】上二药,锉为粗敌。每服9克,加生姜10片,用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留二剂药滓并作一剂,再煎服。
【主治】肺胃虚弱,好食酸冷,寒痰停积,岖逆恶心,涎唾粘稠;或积气痰痞,饮食不下,手足逆冷,目眩身重;或伤寒时气,欲吐不吐,欲呕不呕,昏愦闷乱;或饮酒过多,中脘停饮,喉中涎声,干哕不止;或痰涎壅嗽,久而不已。
橘皮防已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八十二。
【组成】陈橘皮(汤浸,去白,焙)防己桑根白皮(锉)各60克吴茱萸(汤洗,焙干,炒)槟榔(锉)各30克大腹并子(锉)7枚生姜(锉,炒)90克甘草(炙,锉)15克
【用法】上药八味,粗捣筛。每服6克,用水220毫升,入葱白3茎(切),同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主治】脚气肿满、上气。
橘皮干姜汤
【来源】《类证活人书》卷十八。
【组成】橘皮通草干姜(炮)桂心各60克人参30克甘草(炙)60克
【用法】上药锉如麻豆大,每服12克,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温服,日进三服。
【主治】伤寒哕逆不止。
橘皮煎丸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组成】当归(去芦,先焙)萆薢厚朴(去粗皮,姜汁制)肉苁蓉(酒浸,微炙,切,焙干)肉桂(去粗皮)附子(炮,去皮、脐)巴戟(去心)阳起石(酒浸,焙干,研如粉)石斛(去根)牛膝(去芦,酒浸)杜仲(去皮,姜汁炙)吴茱萸(水淘去浮者,焙干)鹿茸(茄子者,燎去毛,劈开、酒浸,炙干)干姜(炮)菟丝子(酒浸,焙,捣)三棱(煨熟,乘热捣碎)各90克甘草(炙)30克陈橘皮(净洗,焙,为末)470克
【用法】上药为细末,用酒3升,于银石器内,将橘皮末煎熬如饧,却将诸药末入在内,一处搅和搜匀。仍入臼内,捣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空腹时用温酒或盐汤送下。
【主治】脾脏久虚积冷,心腹疼痛、呕吐痰水,饮食减少,胁肋虚满,脐腹弦急,大肠虚滑,小便频数,肌肤瘦悴、面色萎黄,肢体怠惰,腰膝缓弱;及痃癖积聚,上气咳嗽,久疟久利,肠风痔瘘;妇人血海虚冷,赤白带下,久不孕者。
橘皮麻仁丸
【来源】《李氏医鉴》卷四。
【组成】橘皮杏仁麻仁各90克郁李仁15克
【用法】上以橘皮为末,三仁俱捣,将枣煮取肉,同捣和丸。每服40~50丸,枳实汤下。
【主治】噎膈血少,大便闭结。
橘皮汤1
【来源】《金匮要略》卷中。
【异名】生姜橘皮汤(《类证活人书》卷十六)、小橘皮汤(《医方类聚》卷五十七引《伤寒指掌图》)。
【组成】橘皮6克生姜12克
【用法】上药二味,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温服100毫升。下咽即愈。
【功用】行滞,止呕。
【主治】干呕哕,手足厥冷者。
橘皮汤2
【来源】《类证活人书》卷十七。
【异名】橘参散(《普济方》卷十五)、橘参饮(《古今医鉴》卷五)。
【组成】甘草15克人参7.5克陈橘皮(去白)60克
【用法】上药共为粗末。每服15克,用青竹茹1团、生姜4片、大枣1枚,水220毫升,煎至160毫升,去滓热服。
【主治】伤暑痰逆恶寒,吐利后,胃虚,呃逆。
橘皮汤3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五。
【组成】橘皮45克甘草15克人参7.5克竹茹15克
【用法】上药锉散。每服15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个,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时服之。
【主治】大病后发热,误用汗法,心中大烦,骨节疼痛,目瞤,恶寒,食则反呕,谷不得人者。
橘皮汤4
【来源】《仁斋直指》卷七。
【组成】半夏(制)150克茯苓陈皮各90克细辛青皮桔梗枳壳甘草(炒)各60克人参旋复花(去叶)各30克
【用法】上药锉散。每服9克,加生姜5厚片,水煎服。
【主治】胸膈停痰,咳嗽痰甚呕吐。
橘皮枳实生姜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异名】橘枳姜汤(《金匮要略》卷上)、橘枳生姜汤(《证治准绳·类方》卷二)。
【组成】橘皮12克枳实2.5克生姜6克
【用法】上药三味,以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二次温服。
【主治】胸痹,胸中气塞,呼吸短促,心下硬满,呕吐哕逆。
橘皮竹茹汤1
【来源】《金匮要略》卷中。
【异名】竹茹汤(《医学入门》卷七)、陈皮汤(《证治准绳·类方》卷五)
【组成】橘皮12克竹茹12克大枣5枚生姜9克甘草6克人参3克
【用法】上药六味,以水一升,煮取300毫升,温服100毫升,日三次服。
【功用】理气降逆,益胃清热。
【主治】久病体弱或吐下后胃虚有热,气逆不降,呃逆或呕吐,舌嫩红,脉虚数。
橘皮竹茹汤2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赤茯苓(去皮)橘皮(去白)枇杷叶(拭去毛)麦门冬(去心)青竹茹半夏(汤洗7次)各30克人参甘草(炙)各15克
【用法】上药哎咀。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主治】胃热多渴,呕哕不食。
橘皮煮散
【来源】《博济方》卷三。
【组成】橘皮(去白)白术各60克诃子干姜(炮)官桂(去皮)枳壳(去瓤,麸炒)木香人参甘草(炙)各30克草豆蔻7枚(去皮)厚朴45克(姜汁涂、炙黄)槟榔5枚半夏15克(汤洗二十度用)
【用法】上十三味,杵罗为末。每服6克,加生姜3片,枣子2枚,用水1SO毫升,同煎至100毫升。去滓温服。
【主治】脾气不足,寒滞内停,泄痢不止,腹中雷鸣,胀满刺痛。
橘叶栝楼散
【来源】《医宗金鉴》卷六十六。
【组成】橘叶20片栝楼半个或1个川芎黄芩栀子(生研)连翘(去心)石膏(煅)柴胡陈皮青皮各3克甘草(生)1.5克
【用法】上药以水500毫升,煎至400毫升,空腹时服。滓再煎服。
【主治】妇人哺乳期乳房肿痛,寒热往来,服发散药寒热退后,紫肿焮痛者。
橘叶青盐汤
【来源】《医学从众录》卷六。
【组成】乌梅3个鲜橘叶9克青盐1克川椒6克
【用法】水煎,空腹时服。
【主治】肝气胀。
橘叶散
【来源】《外科正宗》卷三。
【组成】柴胡陈皮川芎山栀青皮石膏黄芩连翘各3克甘草1.5克橘叶20个
【用法】上药以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空腹时服。药滓再煎服。
【主治】孕妇胎热,乳结肿痛,寒热交作,甚者恶心呕吐。
橘叶汤
【来源】《疡科心得集》卷中。
【组成】橘叶蒲公英象贝母夏枯草青皮当归赤芍花粉香附黄芩
【用法】水煎服。
【主治】乳痈焮红漫肿,或初起,或渐成脓者。
橘子仁汤
【来源】《朱氏集验方》卷一。
【组成】橘子仁当归萆薢独活肉桂木猪苓防风附子草乌杏仁赤芍药甘草厚朴麻黄没药羌活地黄川乌川芎茴香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服9克,空腹时用木瓜酒调下。
【主治】风湿腰脚疼痛,服诸药不效者。
举肺汤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一。
【组成】桔梗甘草天冬竹茹阿胶沙参贝母百合
【用法】水煎服。
【主治】肺痿久嗽,阴虚内热。寒热往来,气急咳嗽,烦闷多唾,或咳痰带血。
举肛丸
【来源】《医方考》卷三。
【组成】半夏天南星枯白矾各15克枯红矾鸡冠花(炒)白附子各150克诃子肉(煅)黑附子(生)积壳各30克猬皮2枚(炙)瓜蒌1枚(烧存性)胡桃仁15枚(烧存性)
【用法】研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腹时用温酒或温开水送下。
【功用】收涩固脱,温中祛寒。
【主治】寒湿泄泻,延久不愈,肛门下脱者。
【方论】方中半夏、南星燥湿健脾;二矾、胡桃灰、瓜蒌灰、诃子收涩固脱;白附子温中祛寒;鸡冠花、刺猬皮、枳壳祛风胜湿,并兼收敛之功。诸药合用,有收涩固脱,温中祛寒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