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三国之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15:11:52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四月,刘备称帝。当年七月即东出伐吴。经过夷陵之战后,公元222年八月以蜀军完败而告终。蜀汉丢失荆州,巴西一带。夷陵之战蜀汉惨败收场。致使国力大损。公元223年三月刘备托孤于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四月病逝于白帝城。至此曾经地跨两州,占尽地利优势,兵强将勇,威震华夏风光一时的蜀汉,只能偏安一隅。曹魏和东吴也不再视其为心腹大患。魏、吴两家无视蜀汉政权的存在,专心致志的在荆州,扬州一带搞起了攻防拉锯战。
蜀汉北伐前的形势:
公元223年诸葛亮掌蜀汉政权,联合东吴抗魏,致力于恢复国力,发展生产,与民休息。选贤任能,秣马厉兵,积极备战,为北伐做充分准备。诸葛亮认为“思惟北征,宜先入南”。于建兴三年(225年)三月,率军南征。平定南中后不仅解决了北伐的后顾之忧,又为北伐筹集了军资和兵员。
建兴五年(227年)三月,趁魏国新君继位不久,东吴攻魏之际。诸葛亮上书后主刘禅,即著名的《出师表》。大军屯兵汉中,准备北伐。并命尚书令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留守成都理政。侍中董允兼虎贲中郎将,统宿卫。前将军李严屯驻江州,以援汉中。征西将军陈到,督永安。庲降都督安汉将军李恢镇守南中。左将军吴懿,镇东将军赵云,随大军屯驻汉中。扬武将军邓芝为中监军。镇北将军魏延领丞相府军司马、凉州刺史,督前部。诸葛亮又秘密联络蜀汉旧臣魏国新城太守孟达投汉叛魏,以便牵制南线魏军。蜀汉已经充分做好伐魏的准备。
魏国、东吴的形势:
黄初七年 (公元226年)七月,魏文帝曹丕病逝,其子曹叡继位,称魏明帝。曹叡年少聪慧,从小就深为曹操所钟爱,经常陪伴曹操左右。《魏书》记载:魏明帝“即位之后,褒礼大臣,料简功能,真伪不得相贸,务绝浮华谮毁之端,行师动众,论决大事,谋臣将相,咸服帝之大略。”东晋史学家孙盛称:“魏明帝天姿秀出,立发垂地,口吃少言,而沉毅好断。”同年八月,东吴孙权趁曹丕病逝曹叡刚即位,攻魏江夏郡。朝臣都建议发兵救援。魏明帝曰:“权习水战,所以敢下船陆攻者,几掩不备也。今已与聘相持,夫攻守势倍,终不敢久也。”魏明帝曹叡断言:“东吴军善于水战,之所以敢下船陆战,是想趁我不备偷袭我军。现在文聘坚守江夏与吴军对持,东吴无法偷袭不敢久战必会退兵。”果然东吴不久就退兵了。同年十二月,魏明帝册封群臣,太尉钟繇为太傅,征东大将军曹休为大司马,中军大将军曹真为大将军,司徒华歆为太尉,司空王朗为司徒,镇军大将军陈群为司空,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为骠骑大将军。
魏国防线:
东线:大司马曹休都督扬州。太和元年(227年)曹休在今安徽安庆市北一带,击破东吴将领审德,吴将韩综、翟丹等先后率部众投降,主将审德被斩。
南线:骠骑大将军司马懿,黄初七年(226年)八月,击败东吴诸葛瑾,斩杀吴将张霸。太和元年(227年)六月,屯守宛城,都督荆、豫二州诸军事。 十二月。闻新城太守孟达降汉叛魏,司马懿打破常规,急行军八天奔袭新城。并在西城的安桥、木兰塞等地阻击了吴、汉的援军。太和二年(228年)正月,攻破新城,擒斩孟达。俘获万余人。
西线:凉州刺史徐邈,使持节领护羌校尉镇守凉州。雍州刺史郭淮坐镇雍州。安西将军夏侯懋,假节,都督关中,驻长安。大将军曹真坐镇都城洛阳。

魏国防线的兵力部署:
东线扬州:大司马曹休掌淮南重兵,督扬州。太和二年(228年)九月,曹休督诸军步骑十万,进攻东吴寻阳。在石亭之战中被东吴大都督陆逊击败。可见当时扬州魏军应在十万左右。
南线荆州:司马懿督荆州大军屯驻宛城,228年正月,率荆州大军奔袭新城,破城斩孟达,俘获万余人。并将孟达余众家眷七千余家迁往幽州。孟达新城守军应在一万多人。景初二年(238年)司马懿率步骑四万平定辽东。在围困公孙渊根据地襄平时,司马陈圭问司马懿:当年平定孟达时,大军八路并进日夜不停围攻上庸,半个月就攻克坚城,斩杀孟达。现在远道而来,为何围而不攻呢?司马懿说:当年孟达兵少而粮多,可供守军支撑一年。而我军将士四倍于孟达军,粮食却只能维持一个月。军粮一个月对一年,兵力四比一,所以要急攻。当时孟达守军有一万多人,按四比一的比例,当时司马懿荆州大军应在六七万人左右。
都城洛阳驻扎的中军大概有五六万人左右。是魏国精锐战略机动部队,是魏军总预备队。用以驰援边境地区战事。度支尚书司马孚就认为”擒敌制胜,宜有备预,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宜预选步骑两万,以为二部,为讨贼之备。”建议魏明帝用中军,组建一支两万人的步骑混合快速反应部队,专门用来应付诸葛亮。

西线:雍州,凉州一带自223年后与蜀汉就无有战事,兵力空虚守备松懈。但是此兵力空虚是相对东线和南线而言。雍、凉二州魏军虽未同蜀军有过战事,但是自黄初元年(220年)至五年(224年),先后平定郑甘、卢水、安定羌大帅辟氾等羌胡叛乱。张既任凉州刺史时曾发精锐步骑四千平定卢水叛乱。后又平定酒泉苏衡、邻戴、丁令胡等叛乱。迫使西羌二万余众归降。雍,凉二州虽不似东,南两线驻有重兵。但不断平叛羌胡,实力应强于北线。能够平定彪悍的羌胡,部队的战斗力不弱。在诸葛亮屯兵汉中时,魏国就已经开始重视雍,凉一线。朝臣多建议魏明帝发大军讨伐。而中书令孙资建议魏明帝派遣大将据守各处险要之地。

北伐的前期准备及战役经过:
由于《三国志》是纪传史不是编年史,在时间记述上比较混乱,没有明确的先后顺序。所以只能按照《三国志》中出现的时间和事件进行合理的推理。
按照《隆中对》的战略,一旦曹魏集团内部出现变故,以一上将出兵荆襄,率荆州大军直逼宛城威胁洛阳。同时率领蜀中大军出汉中直取关中,到时曹魏两线作战不能相顾,一战可定天下。这个战略可以说是当时蜀汉的最佳选择,如果成功了两线都取得胜利灭掉曹魏,那么平定东吴统一全国就只是个时间问题了。若中间发生变故,则可以取得关中地区,以关中为前进基地,益州为后方基地,以图日后进取中原。但自从荆州失陷以后,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中从荆襄一线出兵的计划便落空了。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 )诸葛亮南征后,形式出现了转机。在南征大军回军至朱提郡汉阳县时,魏国降人李鸿进见诸葛亮,说他来降之前曾在新城孟达处停留过,并透露孟达很仰慕诸葛丞相。诸葛亮回成都后,于建兴四年(226年)初,立刻写信给孟达有意拉拢。并随后让孟达蜀中旧识李严写信。言明劝其投汉。同年宠信孟达的魏文帝曹丕病逝。与孟达善交的魏国重臣桓阶,夏侯尚也都相继病故。孟达此时犹豫不定,蜀汉派遣间谍郭模泄露孟达降蜀的消息,促使孟达举兵叛魏。太和元年(227年)十二月,司马懿得到消息后,一面写信迷惑孟达,一面秘密进军新城。《晋书·宣帝记》中记载:初,达与亮书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孟达举兵后却犯下低级错误,认为司马懿需要准备一个月的时间,并认为司马懿不会亲自率军。因而大意,准备迟缓。而司马懿却率领荆州大军自宛城,数路并进疾袭新城,只用八天就到新城下。随后立即攻城,日夜不息围攻了十六天,太和二年 (228年)正月,破城擒斩孟达。司马懿迅速击败孟达,打乱了诸葛亮取新城,支援北伐的计划。

诸葛亮首次北伐实行了声东击西,夺取陇右的战略。建兴六年(228年)正月,大军屯兵沔阳(今勉县一带),诸葛亮扬言要从斜谷道北出取郿(今宝鸡市眉县东北)。并派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率军作为疑兵,进据箕谷吸引钳制魏军关中主力。魏大将军曹真督关中诸军屯兵郿县。二月初诸葛亮亲自率主力大军出汉中西北,攻占陇右的祁山(今甘肃省礼县东北),以祁山为根据地准备夺取整个陇右地区。蜀汉大军声势浩大,引起祁山,陇右地区极大的恐慌。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响应汉军。

赵云、邓芝的疑兵部队:
建兴六年(228年)正月,应该在司马懿攻打孟达的同时,诸葛亮派遣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率军进据箕谷,作为疑兵牵制关中魏军主力。赵云、邓芝部出发的时间应该是228年正月中上旬,于月底进驻箕谷。赵云、邓芝进驻的箕谷应该在秦岭北麓,今宝鸡市陈仓区天王镇伐鱼河谷也称幡溪谷一带。据传姜子牙在此处钓鱼遇到周文王。著名的幡溪钓鱼台就在此处。邓芝、赵云的部队作为偏师人数不会太多。但是要想吸引魏军关中主力,作为疑兵人数也不能太少。想靠千把人满山遍野的插旗子,是很难瞒过魏军的。故赵云、邓芝两部人马当在万人左右。应该说赵云、邓芝前期将这个任务完成得很出色。将魏军的主力吸引在郿(今宝鸡市眉县一带)。

魏军的动向: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屯兵汉中的时候。魏国就有所警觉了。魏国朝议时大臣们建议发兵讨伐诸葛亮,魏明帝也有意主动出击。中书令孙资却持反对意见,说当年魏武帝曹操伐汉中时就称此地为天狱,道路难走,地势险恶。如果现在进军汉中讨伐诸葛亮,不但道路险阻,还要调集精兵,加上荆、徐、扬、豫四州要镇守防御,要动用兵力十五六万人,并需要征发更多的兵役。天下会引起骚动,耗费巨大。希望陛下深思。要是防守就会省下数倍兵力民役,以雍州地区现有的兵力,分派大将据守各处险要关隘,足以震慑强敌,使边境无事。于是魏明帝便采纳了孙资的建议。

子丹在哪里?
曹真的才能不亚于司马懿,黄初七年(226年)迁大将军后就一直在都城洛阳。魏明帝采纳孙资的建议后,魏国在西线已经提高了警惕性。曹真前期一直在西线打拼与蜀汉作战。由征蜀将军迁升镇西将军,一直升到大将军。是魏国在西线指挥官的不二人选。在诸葛亮扬言由斜谷道取郿时,魏国大将军曹真应该就已经赶往长安取代夏侯懋成为雍,凉地区的军事主官。赵云、邓芝的疑兵进驻箕谷时,曹真督关中诸军驻守郿与赵云、邓芝部对峙。228年春,按时间推理应该是曹真在正月上旬前往关中,于正月中旬抵达长安。随后得到消息,赵云、邓芝部进据箕谷。于正月下旬屯兵眉县与赵云部对持。诸葛亮在迷惑魏军关中主力后,突然亲率大军进攻祁山。在攻陷祁山堡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响应诸葛亮。

郭淮离岗了~!
雍州的治所在长安,按理身为雍州刺史的郭淮应该在长安才对。但是在诸葛亮攻取祁山时,郭淮并没有在长安治所。郭淮跑哪了?按《魏略》记载:“天水太守马遵将维及诸官属随雍州刺史郭淮偶自西至洛门案行,会闻亮已到祁山,淮顾遵曰:“是欲不善!”遂驱东还上邽。遵念所治翼县界在西偏,又恐吏民乐乱,遂亦随淮去。”郭淮带领天水郡太守马遵,姜维等下属官员由西至洛门(今甘肃省武山县洛门镇)。
得知诸葛亮已经到了祁山。郭淮没有进天水郡的治所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东南)。而是穿过冀县直接进入上邽(今天水市西南),组织防御坚守城池。郭淮在此敏感时期没有坐镇长安城,跑到天水郡干什么去了?只有两种解释:一、例行检查工作。二、曹真派郭淮去陇右地区备战。个人感觉第二种可能性较大些。祁山至洛门约一百多公里,蜀汉军刚攻取祁山约一天的时间,郭淮就得到消息了,明白诸葛亮意在夺取陇右地区。随后立即赶往上邽这个战略要地布防。洛门距上邽一百多公里,郭淮至少需要一天的时间赶到上邽。

魏明帝及张颌大军的行踪:
魏明帝的行踪有时间记录。《三国志·明帝纪》记载:“蜀大将诸葛亮寇边,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应亮。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合击亮于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丁未,行幸长安。夏四月丁酉,还洛阳宫。”时间、地点虽有,但前面说过《三国志》是纪传体不是编年体,时间没有先后顺序。首先魏明帝不可能是在听到三郡反叛后才派曹真去关中,再派张颌率大军去街亭。因为时间来不及,洛阳至长安近四百公里,至街亭约八百多公里。郿到街亭两百七十多公里。三国时期没有高铁,也没有高速路。从诸葛亮出祁山到街亭兵败也就十几天的时间。扣除从长安到洛阳传递消息和调集军队时间差,也就剩十来天,这点时间是来不及赶到郿和街亭。而魏明帝在四月初八就赶回了洛阳。往前推就是二月中下旬魏明帝到的长安。在魏明帝赶到长安前街亭之战就已经结束了。

名将张颌一开始就在西线混,并先后跟随夏侯渊征战汉中,曹真平定安定羌。后转战南线随夏侯尚参加江陵之战。又随司马懿在襄阳宜城县西沶水击败吴将刘阿等。《三国志·张颌传》记载:“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资治通鉴·烈祖明皇帝纪》记载:“乃勒兵马步骑五万,遣右将军张合督之,西拒亮。”《三国志·张颌传》和《资治通鉴》交代得很清楚,是张颌率领五万大军到街亭击败马谡的。
张颌在哪里?
张颌跟随司马懿击败吴将刘阿,应该是在227年六月以前。因为六月司马懿就屯兵宛城了。十二月收到新城太守孟达反叛的消息,228年正月出兵新城击败孟达。但是在《晋书·宣帝记》和《三国志·张颌传》中都没有记录张颌本人参加了这场重要的战役。在祁口击败吴将刘阿的小战斗连《晋书·宣帝记》都忽略未记,而《张颌传》却有记录。如果张颌参加如此重要的新城平叛肯定会在本传中有记载的。因此至少在227年十一月后,张颌不在荆州,应该在都城洛阳附近。而增援关中的大军应该是驻扎在洛阳附近的中军。曾经有人说张颌曾驻守荆州,所以增援关中的大军是荆州军。这个观点根本就不成立。原因很简单,时间上来不及。司马懿荆州大军大概有六七万人,228年正月出兵新城平叛。就按一月一日算起,八天赶路,十六天攻城,这就已经二十四天了。还不算安抚叛军,诱捕申仪。而街亭之战是在二月中旬,魏明帝到长安前结束的。所以在时间上荆州军根本来不及赶赴关中地区。张颌应该是早于魏明帝前往关中,略晚于曹真。

综前所述按时间推理应该是:227年三月诸葛亮屯兵汉中,引起魏国警觉并加强关中地区防御。228年正月诸葛亮扬声出斜谷道。曹真赶赴关中都督诸军。正月中旬,赵云、邓芝部出发,下旬进据箕谷,曹真屯兵眉县与赵云、邓芝部对峙。此时张颌率关东援军赶赴眉县。二月初诸葛亮出祁山随后攻陷祁山堡,陇右三郡响应。消息传出引起魏国朝野震动。这时魏明帝和大将军曹真才明白诸葛亮的真正意图是夺取陇右地区,赵云部只是疑兵。魏明帝紧急赶往长安坐镇,同时加封张颌命其督军夺取陇右。此时张颌应该已经汇合曹真部,张颌率主力大军奔赴关陇咽喉要道街亭。二月中旬击败马谡军,随后曹真击败赵云、邓芝部。二月下旬魏明帝抵达长安。诸葛亮退兵祁山。曹真、张颌进军陇右,三月初平定三郡。四月上旬魏明帝回到洛阳封赏有功大臣。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四月,刘备称帝。当年七月即东出伐吴。经过夷陵之战后,公元222年八月以蜀军完败而告终。蜀汉丢失荆州,巴西一带。夷陵之战蜀汉惨败收场。致使国力大损。公元223年三月刘备托孤于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四月病逝于白帝城。至此曾经地跨两州,占尽地利优势,兵强将勇,威震华夏风光一时的蜀汉,只能偏安一隅。曹魏和东吴也不再视其为心腹大患。魏、吴两家无视蜀汉政权的存在,专心致志的在荆州,扬州一带搞起了攻防拉锯战。
蜀汉北伐前的形势:
公元223年诸葛亮掌蜀汉政权,联合东吴抗魏,致力于恢复国力,发展生产,与民休息。选贤任能,秣马厉兵,积极备战,为北伐做充分准备。诸葛亮认为“思惟北征,宜先入南”。于建兴三年(225年)三月,率军南征。平定南中后不仅解决了北伐的后顾之忧,又为北伐筹集了军资和兵员。
建兴五年(227年)三月,趁魏国新君继位不久,东吴攻魏之际。诸葛亮上书后主刘禅,即著名的《出师表》。大军屯兵汉中,准备北伐。并命尚书令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留守成都理政。侍中董允兼虎贲中郎将,统宿卫。前将军李严屯驻江州,以援汉中。征西将军陈到,督永安。庲降都督安汉将军李恢镇守南中。左将军吴懿,镇东将军赵云,随大军屯驻汉中。扬武将军邓芝为中监军。镇北将军魏延领丞相府军司马、凉州刺史,督前部。诸葛亮又秘密联络蜀汉旧臣魏国新城太守孟达投汉叛魏,以便牵制南线魏军。蜀汉已经充分做好伐魏的准备。
魏国、东吴的形势:
黄初七年 (公元226年)七月,魏文帝曹丕病逝,其子曹叡继位,称魏明帝。曹叡年少聪慧,从小就深为曹操所钟爱,经常陪伴曹操左右。《魏书》记载:魏明帝“即位之后,褒礼大臣,料简功能,真伪不得相贸,务绝浮华谮毁之端,行师动众,论决大事,谋臣将相,咸服帝之大略。”东晋史学家孙盛称:“魏明帝天姿秀出,立发垂地,口吃少言,而沉毅好断。”同年八月,东吴孙权趁曹丕病逝曹叡刚即位,攻魏江夏郡。朝臣都建议发兵救援。魏明帝曰:“权习水战,所以敢下船陆攻者,几掩不备也。今已与聘相持,夫攻守势倍,终不敢久也。”魏明帝曹叡断言:“东吴军善于水战,之所以敢下船陆战,是想趁我不备偷袭我军。现在文聘坚守江夏与吴军对持,东吴无法偷袭不敢久战必会退兵。”果然东吴不久就退兵了。同年十二月,魏明帝册封群臣,太尉钟繇为太傅,征东大将军曹休为大司马,中军大将军曹真为大将军,司徒华歆为太尉,司空王朗为司徒,镇军大将军陈群为司空,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为骠骑大将军。
魏国防线:
东线:大司马曹休都督扬州。太和元年(227年)曹休在今安徽安庆市北一带,击破东吴将领审德,吴将韩综、翟丹等先后率部众投降,主将审德被斩。
南线:骠骑大将军司马懿,黄初七年(226年)八月,击败东吴诸葛瑾,斩杀吴将张霸。太和元年(227年)六月,屯守宛城,都督荆、豫二州诸军事。 十二月。闻新城太守孟达降汉叛魏,司马懿打破常规,急行军八天奔袭新城。并在西城的安桥、木兰塞等地阻击了吴、汉的援军。太和二年(228年)正月,攻破新城,擒斩孟达。俘获万余人。
西线:凉州刺史徐邈,使持节领护羌校尉镇守凉州。雍州刺史郭淮坐镇雍州。安西将军夏侯懋,假节,都督关中,驻长安。大将军曹真坐镇都城洛阳。

魏国防线的兵力部署:
东线扬州:大司马曹休掌淮南重兵,督扬州。太和二年(228年)九月,曹休督诸军步骑十万,进攻东吴寻阳。在石亭之战中被东吴大都督陆逊击败。可见当时扬州魏军应在十万左右。
南线荆州:司马懿督荆州大军屯驻宛城,228年正月,率荆州大军奔袭新城,破城斩孟达,俘获万余人。并将孟达余众家眷七千余家迁往幽州。孟达新城守军应在一万多人。景初二年(238年)司马懿率步骑四万平定辽东。在围困公孙渊根据地襄平时,司马陈圭问司马懿:当年平定孟达时,大军八路并进日夜不停围攻上庸,半个月就攻克坚城,斩杀孟达。现在远道而来,为何围而不攻呢?司马懿说:当年孟达兵少而粮多,可供守军支撑一年。而我军将士四倍于孟达军,粮食却只能维持一个月。军粮一个月对一年,兵力四比一,所以要急攻。当时孟达守军有一万多人,按四比一的比例,当时司马懿荆州大军应在六七万人左右。
都城洛阳驻扎的中军大概有五六万人左右。是魏国精锐战略机动部队,是魏军总预备队。用以驰援边境地区战事。度支尚书司马孚就认为”擒敌制胜,宜有备预,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宜预选步骑两万,以为二部,为讨贼之备。”建议魏明帝用中军,组建一支两万人的步骑混合快速反应部队,专门用来应付诸葛亮。

西线:雍州,凉州一带自223年后与蜀汉就无有战事,兵力空虚守备松懈。但是此兵力空虚是相对东线和南线而言。雍、凉二州魏军虽未同蜀军有过战事,但是自黄初元年(220年)至五年(224年),先后平定郑甘、卢水、安定羌大帅辟氾等羌胡叛乱。张既任凉州刺史时曾发精锐步骑四千平定卢水叛乱。后又平定酒泉苏衡、邻戴、丁令胡等叛乱。迫使西羌二万余众归降。雍,凉二州虽不似东,南两线驻有重兵。但不断平叛羌胡,实力应强于北线。能够平定彪悍的羌胡,部队的战斗力不弱。在诸葛亮屯兵汉中时,魏国就已经开始重视雍,凉一线。朝臣多建议魏明帝发大军讨伐。而中书令孙资建议魏明帝派遣大将据守各处险要之地。

北伐的前期准备及战役经过:
由于《三国志》是纪传史不是编年史,在时间记述上比较混乱,没有明确的先后顺序。所以只能按照《三国志》中出现的时间和事件进行合理的推理。
按照《隆中对》的战略,一旦曹魏集团内部出现变故,以一上将出兵荆襄,率荆州大军直逼宛城威胁洛阳。同时率领蜀中大军出汉中直取关中,到时曹魏两线作战不能相顾,一战可定天下。这个战略可以说是当时蜀汉的最佳选择,如果成功了两线都取得胜利灭掉曹魏,那么平定东吴统一全国就只是个时间问题了。若中间发生变故,则可以取得关中地区,以关中为前进基地,益州为后方基地,以图日后进取中原。但自从荆州失陷以后,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中从荆襄一线出兵的计划便落空了。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 )诸葛亮南征后,形式出现了转机。在南征大军回军至朱提郡汉阳县时,魏国降人李鸿进见诸葛亮,说他来降之前曾在新城孟达处停留过,并透露孟达很仰慕诸葛丞相。诸葛亮回成都后,于建兴四年(226年)初,立刻写信给孟达有意拉拢。并随后让孟达蜀中旧识李严写信。言明劝其投汉。同年宠信孟达的魏文帝曹丕病逝。与孟达善交的魏国重臣桓阶,夏侯尚也都相继病故。孟达此时犹豫不定,蜀汉派遣间谍郭模泄露孟达降蜀的消息,促使孟达举兵叛魏。太和元年(227年)十二月,司马懿得到消息后,一面写信迷惑孟达,一面秘密进军新城。《晋书·宣帝记》中记载:初,达与亮书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孟达举兵后却犯下低级错误,认为司马懿需要准备一个月的时间,并认为司马懿不会亲自率军。因而大意,准备迟缓。而司马懿却率领荆州大军自宛城,数路并进疾袭新城,只用八天就到新城下。随后立即攻城,日夜不息围攻了十六天,太和二年 (228年)正月,破城擒斩孟达。司马懿迅速击败孟达,打乱了诸葛亮取新城,支援北伐的计划。

诸葛亮首次北伐实行了声东击西,夺取陇右的战略。建兴六年(228年)正月,大军屯兵沔阳(今勉县一带),诸葛亮扬言要从斜谷道北出取郿(今宝鸡市眉县东北)。并派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率军作为疑兵,进据箕谷吸引钳制魏军关中主力。魏大将军曹真督关中诸军屯兵郿县。二月初诸葛亮亲自率主力大军出汉中西北,攻占陇右的祁山(今甘肃省礼县东北),以祁山为根据地准备夺取整个陇右地区。蜀汉大军声势浩大,引起祁山,陇右地区极大的恐慌。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响应汉军。

赵云、邓芝的疑兵部队:
建兴六年(228年)正月,应该在司马懿攻打孟达的同时,诸葛亮派遣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率军进据箕谷,作为疑兵牵制关中魏军主力。赵云、邓芝部出发的时间应该是228年正月中上旬,于月底进驻箕谷。赵云、邓芝进驻的箕谷应该在秦岭北麓,今宝鸡市陈仓区天王镇伐鱼河谷也称幡溪谷一带。据传姜子牙在此处钓鱼遇到周文王。著名的幡溪钓鱼台就在此处。邓芝、赵云的部队作为偏师人数不会太多。但是要想吸引魏军关中主力,作为疑兵人数也不能太少。想靠千把人满山遍野的插旗子,是很难瞒过魏军的。故赵云、邓芝两部人马当在万人左右。应该说赵云、邓芝前期将这个任务完成得很出色。将魏军的主力吸引在郿(今宝鸡市眉县一带)。

魏军的动向: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屯兵汉中的时候。魏国就有所警觉了。魏国朝议时大臣们建议发兵讨伐诸葛亮,魏明帝也有意主动出击。中书令孙资却持反对意见,说当年魏武帝曹操伐汉中时就称此地为天狱,道路难走,地势险恶。如果现在进军汉中讨伐诸葛亮,不但道路险阻,还要调集精兵,加上荆、徐、扬、豫四州要镇守防御,要动用兵力十五六万人,并需要征发更多的兵役。天下会引起骚动,耗费巨大。希望陛下深思。要是防守就会省下数倍兵力民役,以雍州地区现有的兵力,分派大将据守各处险要关隘,足以震慑强敌,使边境无事。于是魏明帝便采纳了孙资的建议。

子丹在哪里?
曹真的才能不亚于司马懿,黄初七年(226年)迁大将军后就一直在都城洛阳。魏明帝采纳孙资的建议后,魏国在西线已经提高了警惕性。曹真前期一直在西线打拼与蜀汉作战。由征蜀将军迁升镇西将军,一直升到大将军。是魏国在西线指挥官的不二人选。在诸葛亮扬言由斜谷道取郿时,魏国大将军曹真应该就已经赶往长安取代夏侯懋成为雍,凉地区的军事主官。赵云、邓芝的疑兵进驻箕谷时,曹真督关中诸军驻守郿与赵云、邓芝部对峙。228年春,按时间推理应该是曹真在正月上旬前往关中,于正月中旬抵达长安。随后得到消息,赵云、邓芝部进据箕谷。于正月下旬屯兵眉县与赵云部对持。诸葛亮在迷惑魏军关中主力后,突然亲率大军进攻祁山。在攻陷祁山堡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响应诸葛亮。

郭淮离岗了~!
雍州的治所在长安,按理身为雍州刺史的郭淮应该在长安才对。但是在诸葛亮攻取祁山时,郭淮并没有在长安治所。郭淮跑哪了?按《魏略》记载:“天水太守马遵将维及诸官属随雍州刺史郭淮偶自西至洛门案行,会闻亮已到祁山,淮顾遵曰:“是欲不善!”遂驱东还上邽。遵念所治翼县界在西偏,又恐吏民乐乱,遂亦随淮去。”郭淮带领天水郡太守马遵,姜维等下属官员由西至洛门(今甘肃省武山县洛门镇)。
得知诸葛亮已经到了祁山。郭淮没有进天水郡的治所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东南)。而是穿过冀县直接进入上邽(今天水市西南),组织防御坚守城池。郭淮在此敏感时期没有坐镇长安城,跑到天水郡干什么去了?只有两种解释:一、例行检查工作。二、曹真派郭淮去陇右地区备战。个人感觉第二种可能性较大些。祁山至洛门约一百多公里,蜀汉军刚攻取祁山约一天的时间,郭淮就得到消息了,明白诸葛亮意在夺取陇右地区。随后立即赶往上邽这个战略要地布防。洛门距上邽一百多公里,郭淮至少需要一天的时间赶到上邽。

魏明帝及张颌大军的行踪:
魏明帝的行踪有时间记录。《三国志·明帝纪》记载:“蜀大将诸葛亮寇边,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应亮。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合击亮于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丁未,行幸长安。夏四月丁酉,还洛阳宫。”时间、地点虽有,但前面说过《三国志》是纪传体不是编年体,时间没有先后顺序。首先魏明帝不可能是在听到三郡反叛后才派曹真去关中,再派张颌率大军去街亭。因为时间来不及,洛阳至长安近四百公里,至街亭约八百多公里。郿到街亭两百七十多公里。三国时期没有高铁,也没有高速路。从诸葛亮出祁山到街亭兵败也就十几天的时间。扣除从长安到洛阳传递消息和调集军队时间差,也就剩十来天,这点时间是来不及赶到郿和街亭。而魏明帝在四月初八就赶回了洛阳。往前推就是二月中下旬魏明帝到的长安。在魏明帝赶到长安前街亭之战就已经结束了。

名将张颌一开始就在西线混,并先后跟随夏侯渊征战汉中,曹真平定安定羌。后转战南线随夏侯尚参加江陵之战。又随司马懿在襄阳宜城县西沶水击败吴将刘阿等。《三国志·张颌传》记载:“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资治通鉴·烈祖明皇帝纪》记载:“乃勒兵马步骑五万,遣右将军张合督之,西拒亮。”《三国志·张颌传》和《资治通鉴》交代得很清楚,是张颌率领五万大军到街亭击败马谡的。
张颌在哪里?
张颌跟随司马懿击败吴将刘阿,应该是在227年六月以前。因为六月司马懿就屯兵宛城了。十二月收到新城太守孟达反叛的消息,228年正月出兵新城击败孟达。但是在《晋书·宣帝记》和《三国志·张颌传》中都没有记录张颌本人参加了这场重要的战役。在祁口击败吴将刘阿的小战斗连《晋书·宣帝记》都忽略未记,而《张颌传》却有记录。如果张颌参加如此重要的新城平叛肯定会在本传中有记载的。因此至少在227年十一月后,张颌不在荆州,应该在都城洛阳附近。而增援关中的大军应该是驻扎在洛阳附近的中军。曾经有人说张颌曾驻守荆州,所以增援关中的大军是荆州军。这个观点根本就不成立。原因很简单,时间上来不及。司马懿荆州大军大概有六七万人,228年正月出兵新城平叛。就按一月一日算起,八天赶路,十六天攻城,这就已经二十四天了。还不算安抚叛军,诱捕申仪。而街亭之战是在二月中旬,魏明帝到长安前结束的。所以在时间上荆州军根本来不及赶赴关中地区。张颌应该是早于魏明帝前往关中,略晚于曹真。

综前所述按时间推理应该是:227年三月诸葛亮屯兵汉中,引起魏国警觉并加强关中地区防御。228年正月诸葛亮扬声出斜谷道。曹真赶赴关中都督诸军。正月中旬,赵云、邓芝部出发,下旬进据箕谷,曹真屯兵眉县与赵云、邓芝部对峙。此时张颌率关东援军赶赴眉县。二月初诸葛亮出祁山随后攻陷祁山堡,陇右三郡响应。消息传出引起魏国朝野震动。这时魏明帝和大将军曹真才明白诸葛亮的真正意图是夺取陇右地区,赵云部只是疑兵。魏明帝紧急赶往长安坐镇,同时加封张颌命其督军夺取陇右。此时张颌应该已经汇合曹真部,张颌率主力大军奔赴关陇咽喉要道街亭。二月中旬击败马谡军,随后曹真击败赵云、邓芝部。二月下旬魏明帝抵达长安。诸葛亮退兵祁山。曹真、张颌进军陇右,三月初平定三郡。四月上旬魏明帝回到洛阳封赏有功大臣。

北伐示意图1.JPG (47.39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6-17 15:20 上传



蜀汉大军的北伐过程:
汉中通往关陇地区主要有五条道路。
斜谷道也称褒斜道,长两百四十多公里,南口在汉中褒城附近,北口在宝鸡绥阳谷北口。
傥骆道也称骆谷道,长两百公里,南口在洋县,北口在周至县。是汉中通往长安最近也是最险的栈道。
子午道,长300余公里。南口在石泉县,北口在离西安百里外的杜陵。
大散关亦称散关,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
祁山今甘肃礼县东北,距汉中三百多公里。

子午谷奇袭
子午谷方案与马谡街亭之战,是第一次北伐必讨论的传统项目。在屯兵汉中商议北伐战略的军前会议上,汉中太守镇北将军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袭”方案。但是被诸葛亮否决了。《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原文的意思是:每次随诸葛亮出征魏延都建议,自己独领一万人马与诸葛亮分道而行。效仿韩信暗度陈仓之计。但诸葛亮不同意,魏延就经常说诸葛亮胆怯,叹恨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按《三国志》记载魏延并不只是在第一次北伐提出这个构想的。而是每次打仗都要提出单独领军分道而行。也没有说偷袭的路线就是子午道。而《魏略》却详细记载了魏延第一次提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的计划。《魏略》曰:“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大意就是:听闻镇守长安的夏侯懋是曹操的女婿,胆小而且没有谋略。现今如果给我五千精兵,再加五千运粮兵。从褒中县出发,沿秦岭东面进入子午道,不过十天就能到达长安。夏侯懋听闻我魏延突然出现,必然会乘船逃走。到时长安城里只剩下御史、太守一类的,城中粮仓和百姓家中的散粮够吃一两个礼拜的。曹魏关东的援军需要二十多天才能到达,而丞相也足以出斜谷到达。这样就可一举平定关中。但诸葛亮认为此计危险,不如走大道,取陇右来的安全,没有采纳魏延的计策。故此很多人都为魏延鸣屈。认为这个计策非常好,出其不意,成功率高,以小博大。并以此常拿曹操偷袭乌桓,邓艾偷袭阴平做比较。

魏延子午谷计划是不是奇谋,先客观的分析一下当时的形势。子午道,全长三百多公里。南口在汉中洋县东一百六十里,今安康石泉县境内。北口在今西安长安区杜陵,距长安一百多里。出口是各要道中离长安最近的。好多人都说魏延的子午谷计划隐秘性很强,子午道很隐蔽,曹魏会疏于防守。其实恰恰相反,子午道是当时关中地区进入汉中老百姓经常走的道路。汉末时期南阳、三辅民数万家,避地入蜀,走的就是子午谷。《三国志张鲁传》明确记载:“马腾、韩遂之乱,关西民从子午谷奔之者数万家。”几万难民都从子午道入汉中了,这条道还算隐蔽吗?因为离长安近所以关中人都知道这条路,老百姓都知道子午道的重要性,难道魏军会不知道?诸葛亮227年三月屯兵汉中的时候,魏国就加强警备。分派大将据守各处险要关隘。子午道从石泉县到杜陵都在魏国境内,子午道这么重要,石泉、宁陕、子午口这些关隘魏军肯定会增强警戒。魏延的一万人如何隐秘通过这些关隘。赵云、邓芝的疑兵刚到箕谷,曹真的大军就在眉县等着。可见魏军的警惕性是很高的。而魏延说十日就可出谷,这个也有点悬。六百多里路,平均每天行军六十里。在异常难走的栈道上,还要避开把守关隘的魏军,这个难度太大了吧~!

魏延说长安守将夏侯懋怯而无谋。听到他来就会弃城逃跑。这也只是魏延一家之言。《魏略》说:“楙性无武略,而好治生。”是个官二代,靠着他老子夏侯惇当上安西将军,夏侯懋真的那么无能吗?后来夏侯懋升任镇东将军镇守徐州,也没见东吴孙权认为他是软柿子,过来捏他两下。老魏的口气有点大。
长安是个大城市,仅城墙周长就有八十里。魏延即使出得了子午谷拿下长安城,如何防守也是个大问题。诸葛亮的援军未必能在二十日内赶到。魏军的关东援军却能很快赶到,看看司马懿就知道魏军的奔袭能力了。夏侯懋虽然看不出有什么本事,但雍州刺史郭淮却是个军事人才,常年和羌胡打仗经验丰富。而且还有个比郭淮还狠的角色。武都太守杨阜当年那可是硬碰硬的把马超干翻的主,逼得马超走投无路。杨阜的治所在小槐里(今陕西兴平市一带)距长安四十公里,用不了一天就能到达长安。他要是和郭淮联手再加上关东援军两面夹击,魏延能有多大的胜算?要是魏延绕过长安直扑潼关,还是要面临两面夹击的危险,况且还有补给方面的问题。

有人说了,曹操当年不是靠偷袭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吗?问题是不要光看计策是一样的,但还要看当时的背景环境等一些必要的条件。曹操偷袭成功,首先得到深知袁绍家底,军事布防的超级大间谍许攸的鼎力相助。有了目标和详细的路线及军事情报,而且可以一战将袁绍打败。曹操当然乐意赌一把了。况且这也是曹操唯一的办法,这是被逼的。曹军战斗力比袁军强,武将也很能打。袁军战斗力比较低,能打的武将得不到重视,几个谋士之间又勾心斗角,袁绍本人也是个光说不炼的主。几方面因素加一块袁绍就稀里糊涂的被打败了。再说曹操的偷袭距离能和子午谷六百多里相比吗?
邓艾的阴平偷袭成功,也是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造成的。蜀汉内部出现问题了,宦官专权,后主昏庸。江油不战而降,诸葛瞻错失战机,后主掉以轻心不调霍戈守备成都。总之蜀汉的根已经烂了。而魏军邓艾部得到钟会部得支援,蜀汉几个能打的将领不是被钟会钳制在剑阁,就是没有被后主及时招援。换个时代背景,别说诸葛丞相的时代,就是蒋琬时期,邓艾偷袭阴平也就是个菜,能活着回去都不错了。

魏延提出子午谷计划的那个时期,魏国能征善战的武将一大批,能人辈出。魏明帝虽比不上曹操,但也是个有主见,有能力的皇帝。大臣们也比较团结,内部没有什么大问题。国力又处在一个蒸蒸日上的局面。而魏延的计划当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蜀汉的麻烦就大了。假如失败魏延能退回汉中那是最好。要是战死沙场那也是名留青史。若是老魏一不留神降了魏国,以魏延在蜀汉的地位,镇守汉中那么多年,对蜀汉的国家机密,军事实力了解的程度。嘿嘿~!诸葛亮一想到这,就是一身冷汗呀~!

客观的讲老魏的子午谷计划也并非不能实现的。假设诸葛亮拿下陇右地区,然后一路顺渭水而下,一路由秦川直下泾阳。然后魏延出子午谷,这样魏延的兵员粮草补给在长安一带都可以获得支援。渭水顺流而下,秦川至泾阳也是一路大道。二十日内赶到长安,时间上绰绰有余。长安距渭河不足百里,魏延在此获得补给后攻取长安或直接取潼关。由顺渭河而下的援军或从泾阳赶来的援军围困长安,魏延攻取潼关就免去了后顾之忧。若是没有取得陇右,单凭汉军出斜谷道或傥骆道,不但面对据险而守的魏军。而且道路艰险行动缓慢,粮草补给难以运输。一旦出错老魏就要孤军奋战,求玉皇大帝保佑了。

228年正月中旬诸葛亮派遣赵云、邓芝率偏师出斜谷道迷惑魏军。使魏军以为诸葛亮的主攻方向是雍州。随后进军祁山,从勉县到祁山约三百四十多公里。换算成汉里约八百里。按司马懿奔袭新城的战例八天行八百里,汉军八天就能到达祁山。但曹魏多骑兵,汉军以步兵为主。古代行军日行三十里则止,过六十里称为倍道。故诸葛亮率大军辎重“安从坦道”而行至少需要十天。大军于二月初抵达祁山攻陷祁山堡,诸葛亮大军应该是在一月二十日后出发的,略晚于赵云、邓芝部。诸葛亮大军进驻祁山攻陷祁山堡至少需要一、两天的时间。汉军最早应在二月二日攻陷祁山堡。祁山距上邽不足一百公里,距武山县一百多公里。郭淮在武山县洛门镇得到汉军到达祁山的消息。时间最早应在二月二日,最早于二月三日赶到上邽。曹真部驻守的眉县距上邽不到二百四十公里,上邽距长安约三百多公里,距洛阳七百公里。《三国志·陈泰传》记载:“泰每以一方有事,辄以虚声扰动天下,故希简白上事,驿书不过六百里。”可见魏国边事以驿书传递,至少日行六百里。陇右地区至洛阳换算成汉里将近一千七百里,至少需要三天时间消息才能抵达洛阳,以此推算魏明帝应在二月五日得到诸葛亮进兵祁山的消息。

按照以上的时间推理,诸葛亮的大军应该在228年二月二日至五日攻陷祁山堡,随后进军陇右地区,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响应。南安郡治所源道县(今甘肃陇西县东北),天水郡治所冀县(今甘肃甘谷县南),安定郡治所临泾(今甘肃镇原县南)。此时天水郡的上邽由郭淮把守,广魏郡也在魏军控制下。陇西郡太守游楚,治所在襄武县(今甘肃陇西南)也在坚守。《三国志·张既传》注《魏略》记载:"楚闻贼到,乃遣长史马颙出门设陈,而自於城上晓谓蜀帅,言:“卿能断陇,使东兵不上,一月之中,则陇西吏人不攻自服;卿若不能,虚自疲弊耳。”使颙鸣鼓击之,蜀人乃去。后十余日,诸军上陇,诸葛亮破走。南安、天水皆坐应亮破灭。”祁山距襄武县约三百七十汉里。汉军需要四五天才能到达。进攻陇西郡的“蜀帅”应该是魏延部,北伐时魏延领丞相府军司马、凉州刺史,督前部。魏延领任凉州刺史,率领前锋部队进攻襄武县。魏延部应该是在二月六日到八日之间赶到襄武县的。魏延为什么没有攻下襄武县,按《魏略》的说法,陇西太守游楚对蜀帅说:你要是能切断关陇道,使关中援军不得入陇,一个月内陇西官民不战自降,若不能就哪来哪去吧~!又使长史马颙在城下列阵击鼓,蜀军退去。《魏延传》对此战没有记载。若真是魏延领军攻打襄武县,那《魏略》的说法就有点扯了,魏延再怎么说也是三国时代的一流名将,就凭一个小太守说几句话,敲敲鼓,就把老魏吓跑了。这像是那个提出子午谷奇谋的蜀汉名将魏延的作风吗?《三国志·徐邈传》记载:“值诸葛亮出祁山,陇右三郡反,邈辄遣参军及金城太守等击南安贼,破之。”金城(今甘肃榆中县城西)距襄武县一百多公里。魏延部要进攻襄武县,必经过南安郡武城县(今甘肃武山县城西15公里)。南安郡源道、武城、中陶三县响应诸葛亮,太守逃走。凉州援军出击南安郡,必经襄武县。所以应该是魏延见凉州援军增援襄武县,所以退军。魏延退军十余日后街亭兵败,汉军退出陇右。关中魏军入陇。

陇右地区魏军的兵力应当很少,只要切断从关中入陇的道路,使魏军主力不能援陇。就像陇西太守游楚说的那样,不出一个月诸葛亮的大军就能扫平陇右地区。诸葛亮当然明白这个道理,关陇地区的咽喉要道就是街亭。占领了街亭陇右地区唾手可得。街亭位于广魏郡略阳县,今甘肃秦安县陇城镇。距祁山约一百七十公里,约四百汉里。此时魏延部正在进军陇西郡。上邽县、临渭县、清水县、略阳县还在魏军掌控之中。诸葛亮大军进逼冀县,并在此收降了姜维、尹赏、梁绪、梁虔等人。派遣马谡赶赴街亭。诸葛亮的主力大军应该在祁山停留休整了两三天。因为姜维等人随郭淮在洛门时听闻蜀汉大军攻打祁山的消息,郭淮没有进入冀县,而是直接跑到上邽县。天水郡的治所在冀县,天水太守马遵听闻很多县城响应蜀军,便怀疑姜维等有异心,于晚上夜奔至郭淮处。姜维等人发觉太守弃城逃跑,便去追赶,但是已经迟了。追到上邽城下时城门已闭,不得入城。只好又返回冀县。这中间至少花费两天时间,而此时蜀军还未赶到冀县。二月五日以后诸葛亮大军才从祁山进至冀县附近,二月十日以后姜维才被冀县吏民推选进见诸葛亮,诸葛亮还未来得及进入冀县,便得到前部马谡兵败的消息。于是立刻带领姜维等人退走,顺道将西县千余家百姓带走。

街亭兵败
诸葛亮对于街亭的重要性肯定是知道了。在选派领军将领上大家一直存在争议,认为诸葛亮选马谡是个败笔,导致全盘皆输。《三国志·马良传》记载:“传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诸葛亮没有选魏延、吴壹等宿将,而独选马谡。这是为什么呢?魏延任凉州刺史攻打陇西郡,进军凉州。这是北伐前就制定好的。这个任务很艰巨,看来也只有魏延能胜任。上邽、临渭这些地方也非常重要,处在渭水上游。卡在祁山与街亭的中间。需由吴懿等大将围攻。否则上邽、临渭的魏军会攻击街亭蜀军的背后。事实上魏军就是这么做的。郭淮击破屯兵柳城(今甘肃清水县永清镇一带)的高详部。马谡是不是真的很无能,这个还真不好说。《三国志·马良传》记载:“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这个觉得有点不靠谱,蜀汉没有史官,没有什么史料可借鉴。刘备死后十一年,陈寿才出生,陈寿的父亲曾经是马谡的参军。失街亭后,陈寿的父亲也受牵连被施髡刑。被赶出军营后回到家乡结婚生子。陈寿打小对马谡应该没有什么好印象。刘备病笃之际,那么多位高权重的大臣未有提及,许多重要国事不作交代,偏偏和诸葛亮说起当时名位卑微马谡。这似乎不合常理。而胡三省曾评论曰:“以孔明之明略,所以待谡者如此,亦足以见其善论军计矣。观孔明南征之时,谡陈攻心之论,岂悠悠坐论者所能及哉。”《襄阳记》中记载:诸葛亮南征前曾和马谡讨论过南征策略,马谡说:“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诸葛亮按这个策略讨平南中地区。马谡死后“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泣。”蒋琬对诸葛亮说:“昔楚杀得臣,然后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蒋琬和军中大众似乎都认为马谡是个计谋之士,死得可惜,为之垂泪。因此要说马谡是个无能之辈也不太准确。

马谡军应该是在二月五日左右,从祁山出发至街亭的。若是马谡军出发的时间太早,郭淮、马遵就无法进入上邽城。祁山距街亭约四百汉里,至少需要五天的时间。马谡军应该是在二月十日左右抵达街亭。马谡为主帅,将领有裨将军王平、将军黄袭、张休、李盛、高详等。马谡军团的兵力大致在一万五千到两万之间。刚到街亭马谡就和裨将军王平就在那扎营布防发生了争执。街亭地处今龙山镇和陇城镇之间,地势险要。谷口地势开阔,谷道东西走向,南北两面为龙山和秦岭支脉山势险要。是关中进入陇右的必经之路。进入谷中约三,四公里就可看见街亭古镇,南边一座山势险要的高山就是马谡驻守的南山。山下就是清水河。《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三国志·王平传》记载:“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於街亭。”马谡为什么要违背诸葛亮的部署,拒绝王平的建议。而是“依阻南山,不下据城。”呢?马谡军团不到两万人,还要分兵高详部守柳城,防御来自上邽、临渭方向的魏军。马谡的兵力估计也就一万五千左右。魏国救援陇右的张颌军团,应该是从眉县出发,出陈仓区走凤翔县,经千阳县、陇县到达街亭。全程合约七百汉里。张颌的关东援军应该是在二月初,几乎是在诸葛亮攻陷祁山堡的时候到达关中汇合曹真的。此时曹真、张颌明白箕谷的赵云部是疑兵,陇右地区才是汉军的主力部队。于是张颌率领五万大军驰援陇右,曹真率少量部队牵制赵云部。张颌军团出发的时间应该在二月六日或七日。张颌骑兵部队不出五日就可到达街亭,步兵不出七日就能到达。也就是说马谡刚到街亭约一天左右,张颌的骑兵先头部队就到街亭了。

马谡刚到街亭就得知魏军骑兵很快就要赶到,来不及在大道上修筑防御工事抵御张颌的骑兵部队。于是马谡就看上了南边的那座高山,而王平规谏马谡据守南山后面的街亭古镇,南山离水源较远。马谡看上南山也是有原因的,南山易守难攻,从山上往下看,周围山道一览无余。侧后方就是街亭古镇。若魏军直接顺谷道进攻街亭镇,山上蜀军可切断谷口袭击魏军身后。魏军若进攻南山则需渡过清水河,骑兵无法发挥作用,而南山地势险要步兵难以展开。马谡的想法看来很不错,等着魏军来攻。但马谡的对手魏国名将张颌很绝。在观察完地形后,张颌迅速渡过清水河,切断蜀军的水源。引起蜀军恐慌,大破马谡。《三国志·张颌传》记载:“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资治通鉴》记载:“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合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两处文献都明确指出,张颌是断绝了马谡军的“汲道”后,才大破蜀军的。蜀军修建“汲道”,说明马谡还是重视水源问题的。关于这条“汲道”马谡是怎么守护的,张颌是怎么断绝的。文献上没有明确记载,只能靠大家想想了。假如马谡能守护好这条“汲道”,或许第一次北伐的历史就会改写。同时郭淮在上邽、临渭一带出兵,击败在柳城的高详。若马谡、王平部再不退兵的话,就有被断后路的危险。

马谡应该属于智囊型的人才,多谋而少断。缺乏武将的那种果敢。在“汲道”被绝后没有积极组织士兵作战,反而引起溃散被魏军一击而败。溃散后又没有收集散兵组织防御。王平在马谡兵败后收集溃兵,安全退回。得到诸葛亮的嘉奖。总的来看马谡在选择地形上问题并不是太大,关键原因是他没有保护好那条“汲道”,导致满盘皆输。面对名将张颌,马谡还是嫩了点。

张颌在二月十一日或十二日到达街亭,经过至少两天的时间击败马谡部。马谡退兵的时间应该是二月十三至十五日之间。张颌应该是率领前部先头部队击败马谡的,兵力比马谡部不会太多。因为兵力不足,又害怕王平有埋伏。所以没有乘胜追击蜀军,在占领街亭后休整等待后续援兵。诸葛亮应该是在街亭兵败后一天,得知消息的。魏延部从陇西郡退回,刚刚会和诸葛亮不久。就传来街亭兵败的消息。收集马谡的残部,会和上邽等地的部队,诸葛亮至少需要四,五天的时间。应在二月二十二日至二月二十五日之间退回祁山,并将祁山附近的西县千余家百姓随军迁入汉中,姜维等人也被带入汉中。按《魏略》记载:“蜀人乃去。后十余日,诸军上陇,”魏延部从陇西太守游楚的襄武县退兵的时间应该在二月九日左右。然后十余天后,魏军援兵就到陇右了。“后十余日”那肯定不止十天。按十五天算,也就是二月二十五日左右。从兵出祁山,到马谡兵败退回祁山。诸葛亮大军在陇右地区至少待了二十天。

马谡兵败街亭的时候,诸葛亮应该在冀县附近,接待姜维等人。并准备进入冀县。既然街亭那么重要为什么诸葛亮不亲自带军,反而让没什么经验的马谡去呢?这为一些人评论诸葛亮军事水平差落下口实。其实仔细分析一下,或许就能明白其中的一些问题。“三郡响应,诸县皆叛”,但冀县近在咫尺没有进去,临走了只拔了一个西县。这或许是因为汉军前期声势比较大,这些郡县表面臣服,其实就是墙头草。没有出粮、出钱、出人。只是喊喊口号。所以这些响应的郡县也并不是那么让人放心。况且在上邽、临渭一带打得很辛苦,一直没有攻克。陇西郡方面也很不顺利,而且凉州方面也派来援军。若是诸葛亮率主力大军前往街亭,上邽、临渭一带威胁着大军的侧后方。凉州与陇西郡的魏军若出击祁山,将汉军祁山到街亭的补给线掐断。到时诸葛亮的大军不但没有粮食补给,连回汉中的道路都被封锁了。其实诸葛亮也是做好了支援街亭的准备,挺进到冀县附近,距街亭约一百公里。但马谡败得太快了,上邽、临渭还没有攻克,柳城高详部也被击败,凉州的魏军也支援陇西郡。诸葛亮只好退兵。

几乎在张颌击败马谡的同时,曹真也偷袭了在箕谷的赵云、邓芝部。蜀军兵败,赵云聚集溃兵亲自断后,所以损失不大。张颌、曹真获胜不久,魏明帝就抵达长安。曹真、张颌上陇右地区平定三郡。三月初三郡皆平,魏明帝返回洛阳,四月初抵达洛阳。

此次北伐战役蜀汉和魏国都有出彩的地方,前期蜀汉战略运用成功,特别是赵云部的疑兵迷惑了魏国,将魏国注意力吸引在关中地区。魏国前期虽有所警觉,但是准备的还是不够充分。诸葛亮兵出祁山,引起陇右地区震动。使魏国陷入被动。中期蜀汉军队攻坚不力,行动有些迟缓。而魏国迅速调整,判断出诸葛亮的意图,集结兵力支援陇右地区。后期由于蜀汉在街亭的失误,魏国在街亭战胜蜀军,扭转战局。迫使诸葛亮大军退回祁山。第一次北伐结束。





蜀汉大军的北伐过程:
汉中通往关陇地区主要有五条道路。
斜谷道也称褒斜道,长两百四十多公里,南口在汉中褒城附近,北口在宝鸡绥阳谷北口。
傥骆道也称骆谷道,长两百公里,南口在洋县,北口在周至县。是汉中通往长安最近也是最险的栈道。
子午道,长300余公里。南口在石泉县,北口在离西安百里外的杜陵。
大散关亦称散关,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
祁山今甘肃礼县东北,距汉中三百多公里。

子午谷奇袭
子午谷方案与马谡街亭之战,是第一次北伐必讨论的传统项目。在屯兵汉中商议北伐战略的军前会议上,汉中太守镇北将军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袭”方案。但是被诸葛亮否决了。《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原文的意思是:每次随诸葛亮出征魏延都建议,自己独领一万人马与诸葛亮分道而行。效仿韩信暗度陈仓之计。但诸葛亮不同意,魏延就经常说诸葛亮胆怯,叹恨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按《三国志》记载魏延并不只是在第一次北伐提出这个构想的。而是每次打仗都要提出单独领军分道而行。也没有说偷袭的路线就是子午道。而《魏略》却详细记载了魏延第一次提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的计划。《魏略》曰:“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大意就是:听闻镇守长安的夏侯懋是曹操的女婿,胆小而且没有谋略。现今如果给我五千精兵,再加五千运粮兵。从褒中县出发,沿秦岭东面进入子午道,不过十天就能到达长安。夏侯懋听闻我魏延突然出现,必然会乘船逃走。到时长安城里只剩下御史、太守一类的,城中粮仓和百姓家中的散粮够吃一两个礼拜的。曹魏关东的援军需要二十多天才能到达,而丞相也足以出斜谷到达。这样就可一举平定关中。但诸葛亮认为此计危险,不如走大道,取陇右来的安全,没有采纳魏延的计策。故此很多人都为魏延鸣屈。认为这个计策非常好,出其不意,成功率高,以小博大。并以此常拿曹操偷袭乌桓,邓艾偷袭阴平做比较。

魏延子午谷计划是不是奇谋,先客观的分析一下当时的形势。子午道,全长三百多公里。南口在汉中洋县东一百六十里,今安康石泉县境内。北口在今西安长安区杜陵,距长安一百多里。出口是各要道中离长安最近的。好多人都说魏延的子午谷计划隐秘性很强,子午道很隐蔽,曹魏会疏于防守。其实恰恰相反,子午道是当时关中地区进入汉中老百姓经常走的道路。汉末时期南阳、三辅民数万家,避地入蜀,走的就是子午谷。《三国志张鲁传》明确记载:“马腾、韩遂之乱,关西民从子午谷奔之者数万家。”几万难民都从子午道入汉中了,这条道还算隐蔽吗?因为离长安近所以关中人都知道这条路,老百姓都知道子午道的重要性,难道魏军会不知道?诸葛亮227年三月屯兵汉中的时候,魏国就加强警备。分派大将据守各处险要关隘。子午道从石泉县到杜陵都在魏国境内,子午道这么重要,石泉、宁陕、子午口这些关隘魏军肯定会增强警戒。魏延的一万人如何隐秘通过这些关隘。赵云、邓芝的疑兵刚到箕谷,曹真的大军就在眉县等着。可见魏军的警惕性是很高的。而魏延说十日就可出谷,这个也有点悬。六百多里路,平均每天行军六十里。在异常难走的栈道上,还要避开把守关隘的魏军,这个难度太大了吧~!

魏延说长安守将夏侯懋怯而无谋。听到他来就会弃城逃跑。这也只是魏延一家之言。《魏略》说:“楙性无武略,而好治生。”是个官二代,靠着他老子夏侯惇当上安西将军,夏侯懋真的那么无能吗?后来夏侯懋升任镇东将军镇守徐州,也没见东吴孙权认为他是软柿子,过来捏他两下。老魏的口气有点大。
长安是个大城市,仅城墙周长就有八十里。魏延即使出得了子午谷拿下长安城,如何防守也是个大问题。诸葛亮的援军未必能在二十日内赶到。魏军的关东援军却能很快赶到,看看司马懿就知道魏军的奔袭能力了。夏侯懋虽然看不出有什么本事,但雍州刺史郭淮却是个军事人才,常年和羌胡打仗经验丰富。而且还有个比郭淮还狠的角色。武都太守杨阜当年那可是硬碰硬的把马超干翻的主,逼得马超走投无路。杨阜的治所在小槐里(今陕西兴平市一带)距长安四十公里,用不了一天就能到达长安。他要是和郭淮联手再加上关东援军两面夹击,魏延能有多大的胜算?要是魏延绕过长安直扑潼关,还是要面临两面夹击的危险,况且还有补给方面的问题。

有人说了,曹操当年不是靠偷袭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吗?问题是不要光看计策是一样的,但还要看当时的背景环境等一些必要的条件。曹操偷袭成功,首先得到深知袁绍家底,军事布防的超级大间谍许攸的鼎力相助。有了目标和详细的路线及军事情报,而且可以一战将袁绍打败。曹操当然乐意赌一把了。况且这也是曹操唯一的办法,这是被逼的。曹军战斗力比袁军强,武将也很能打。袁军战斗力比较低,能打的武将得不到重视,几个谋士之间又勾心斗角,袁绍本人也是个光说不炼的主。几方面因素加一块袁绍就稀里糊涂的被打败了。再说曹操的偷袭距离能和子午谷六百多里相比吗?
邓艾的阴平偷袭成功,也是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造成的。蜀汉内部出现问题了,宦官专权,后主昏庸。江油不战而降,诸葛瞻错失战机,后主掉以轻心不调霍戈守备成都。总之蜀汉的根已经烂了。而魏军邓艾部得到钟会部得支援,蜀汉几个能打的将领不是被钟会钳制在剑阁,就是没有被后主及时招援。换个时代背景,别说诸葛丞相的时代,就是蒋琬时期,邓艾偷袭阴平也就是个菜,能活着回去都不错了。

魏延提出子午谷计划的那个时期,魏国能征善战的武将一大批,能人辈出。魏明帝虽比不上曹操,但也是个有主见,有能力的皇帝。大臣们也比较团结,内部没有什么大问题。国力又处在一个蒸蒸日上的局面。而魏延的计划当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蜀汉的麻烦就大了。假如失败魏延能退回汉中那是最好。要是战死沙场那也是名留青史。若是老魏一不留神降了魏国,以魏延在蜀汉的地位,镇守汉中那么多年,对蜀汉的国家机密,军事实力了解的程度。嘿嘿~!诸葛亮一想到这,就是一身冷汗呀~!

客观的讲老魏的子午谷计划也并非不能实现的。假设诸葛亮拿下陇右地区,然后一路顺渭水而下,一路由秦川直下泾阳。然后魏延出子午谷,这样魏延的兵员粮草补给在长安一带都可以获得支援。渭水顺流而下,秦川至泾阳也是一路大道。二十日内赶到长安,时间上绰绰有余。长安距渭河不足百里,魏延在此获得补给后攻取长安或直接取潼关。由顺渭河而下的援军或从泾阳赶来的援军围困长安,魏延攻取潼关就免去了后顾之忧。若是没有取得陇右,单凭汉军出斜谷道或傥骆道,不但面对据险而守的魏军。而且道路艰险行动缓慢,粮草补给难以运输。一旦出错老魏就要孤军奋战,求玉皇大帝保佑了。

228年正月中旬诸葛亮派遣赵云、邓芝率偏师出斜谷道迷惑魏军。使魏军以为诸葛亮的主攻方向是雍州。随后进军祁山,从勉县到祁山约三百四十多公里。换算成汉里约八百里。按司马懿奔袭新城的战例八天行八百里,汉军八天就能到达祁山。但曹魏多骑兵,汉军以步兵为主。古代行军日行三十里则止,过六十里称为倍道。故诸葛亮率大军辎重“安从坦道”而行至少需要十天。大军于二月初抵达祁山攻陷祁山堡,诸葛亮大军应该是在一月二十日后出发的,略晚于赵云、邓芝部。诸葛亮大军进驻祁山攻陷祁山堡至少需要一、两天的时间。汉军最早应在二月二日攻陷祁山堡。祁山距上邽不足一百公里,距武山县一百多公里。郭淮在武山县洛门镇得到汉军到达祁山的消息。时间最早应在二月二日,最早于二月三日赶到上邽。曹真部驻守的眉县距上邽不到二百四十公里,上邽距长安约三百多公里,距洛阳七百公里。《三国志·陈泰传》记载:“泰每以一方有事,辄以虚声扰动天下,故希简白上事,驿书不过六百里。”可见魏国边事以驿书传递,至少日行六百里。陇右地区至洛阳换算成汉里将近一千七百里,至少需要三天时间消息才能抵达洛阳,以此推算魏明帝应在二月五日得到诸葛亮进兵祁山的消息。

按照以上的时间推理,诸葛亮的大军应该在228年二月二日至五日攻陷祁山堡,随后进军陇右地区,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响应。南安郡治所源道县(今甘肃陇西县东北),天水郡治所冀县(今甘肃甘谷县南),安定郡治所临泾(今甘肃镇原县南)。此时天水郡的上邽由郭淮把守,广魏郡也在魏军控制下。陇西郡太守游楚,治所在襄武县(今甘肃陇西南)也在坚守。《三国志·张既传》注《魏略》记载:"楚闻贼到,乃遣长史马颙出门设陈,而自於城上晓谓蜀帅,言:“卿能断陇,使东兵不上,一月之中,则陇西吏人不攻自服;卿若不能,虚自疲弊耳。”使颙鸣鼓击之,蜀人乃去。后十余日,诸军上陇,诸葛亮破走。南安、天水皆坐应亮破灭。”祁山距襄武县约三百七十汉里。汉军需要四五天才能到达。进攻陇西郡的“蜀帅”应该是魏延部,北伐时魏延领丞相府军司马、凉州刺史,督前部。魏延领任凉州刺史,率领前锋部队进攻襄武县。魏延部应该是在二月六日到八日之间赶到襄武县的。魏延为什么没有攻下襄武县,按《魏略》的说法,陇西太守游楚对蜀帅说:你要是能切断关陇道,使关中援军不得入陇,一个月内陇西官民不战自降,若不能就哪来哪去吧~!又使长史马颙在城下列阵击鼓,蜀军退去。《魏延传》对此战没有记载。若真是魏延领军攻打襄武县,那《魏略》的说法就有点扯了,魏延再怎么说也是三国时代的一流名将,就凭一个小太守说几句话,敲敲鼓,就把老魏吓跑了。这像是那个提出子午谷奇谋的蜀汉名将魏延的作风吗?《三国志·徐邈传》记载:“值诸葛亮出祁山,陇右三郡反,邈辄遣参军及金城太守等击南安贼,破之。”金城(今甘肃榆中县城西)距襄武县一百多公里。魏延部要进攻襄武县,必经过南安郡武城县(今甘肃武山县城西15公里)。南安郡源道、武城、中陶三县响应诸葛亮,太守逃走。凉州援军出击南安郡,必经襄武县。所以应该是魏延见凉州援军增援襄武县,所以退军。魏延退军十余日后街亭兵败,汉军退出陇右。关中魏军入陇。

陇右地区魏军的兵力应当很少,只要切断从关中入陇的道路,使魏军主力不能援陇。就像陇西太守游楚说的那样,不出一个月诸葛亮的大军就能扫平陇右地区。诸葛亮当然明白这个道理,关陇地区的咽喉要道就是街亭。占领了街亭陇右地区唾手可得。街亭位于广魏郡略阳县,今甘肃秦安县陇城镇。距祁山约一百七十公里,约四百汉里。此时魏延部正在进军陇西郡。上邽县、临渭县、清水县、略阳县还在魏军掌控之中。诸葛亮大军进逼冀县,并在此收降了姜维、尹赏、梁绪、梁虔等人。派遣马谡赶赴街亭。诸葛亮的主力大军应该在祁山停留休整了两三天。因为姜维等人随郭淮在洛门时听闻蜀汉大军攻打祁山的消息,郭淮没有进入冀县,而是直接跑到上邽县。天水郡的治所在冀县,天水太守马遵听闻很多县城响应蜀军,便怀疑姜维等有异心,于晚上夜奔至郭淮处。姜维等人发觉太守弃城逃跑,便去追赶,但是已经迟了。追到上邽城下时城门已闭,不得入城。只好又返回冀县。这中间至少花费两天时间,而此时蜀军还未赶到冀县。二月五日以后诸葛亮大军才从祁山进至冀县附近,二月十日以后姜维才被冀县吏民推选进见诸葛亮,诸葛亮还未来得及进入冀县,便得到前部马谡兵败的消息。于是立刻带领姜维等人退走,顺道将西县千余家百姓带走。

街亭兵败
诸葛亮对于街亭的重要性肯定是知道了。在选派领军将领上大家一直存在争议,认为诸葛亮选马谡是个败笔,导致全盘皆输。《三国志·马良传》记载:“传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诸葛亮没有选魏延、吴壹等宿将,而独选马谡。这是为什么呢?魏延任凉州刺史攻打陇西郡,进军凉州。这是北伐前就制定好的。这个任务很艰巨,看来也只有魏延能胜任。上邽、临渭这些地方也非常重要,处在渭水上游。卡在祁山与街亭的中间。需由吴懿等大将围攻。否则上邽、临渭的魏军会攻击街亭蜀军的背后。事实上魏军就是这么做的。郭淮击破屯兵柳城(今甘肃清水县永清镇一带)的高详部。马谡是不是真的很无能,这个还真不好说。《三国志·马良传》记载:“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这个觉得有点不靠谱,蜀汉没有史官,没有什么史料可借鉴。刘备死后十一年,陈寿才出生,陈寿的父亲曾经是马谡的参军。失街亭后,陈寿的父亲也受牵连被施髡刑。被赶出军营后回到家乡结婚生子。陈寿打小对马谡应该没有什么好印象。刘备病笃之际,那么多位高权重的大臣未有提及,许多重要国事不作交代,偏偏和诸葛亮说起当时名位卑微马谡。这似乎不合常理。而胡三省曾评论曰:“以孔明之明略,所以待谡者如此,亦足以见其善论军计矣。观孔明南征之时,谡陈攻心之论,岂悠悠坐论者所能及哉。”《襄阳记》中记载:诸葛亮南征前曾和马谡讨论过南征策略,马谡说:“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诸葛亮按这个策略讨平南中地区。马谡死后“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泣。”蒋琬对诸葛亮说:“昔楚杀得臣,然后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蒋琬和军中大众似乎都认为马谡是个计谋之士,死得可惜,为之垂泪。因此要说马谡是个无能之辈也不太准确。

马谡军应该是在二月五日左右,从祁山出发至街亭的。若是马谡军出发的时间太早,郭淮、马遵就无法进入上邽城。祁山距街亭约四百汉里,至少需要五天的时间。马谡军应该是在二月十日左右抵达街亭。马谡为主帅,将领有裨将军王平、将军黄袭、张休、李盛、高详等。马谡军团的兵力大致在一万五千到两万之间。刚到街亭马谡就和裨将军王平就在那扎营布防发生了争执。街亭地处今龙山镇和陇城镇之间,地势险要。谷口地势开阔,谷道东西走向,南北两面为龙山和秦岭支脉山势险要。是关中进入陇右的必经之路。进入谷中约三,四公里就可看见街亭古镇,南边一座山势险要的高山就是马谡驻守的南山。山下就是清水河。《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三国志·王平传》记载:“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於街亭。”马谡为什么要违背诸葛亮的部署,拒绝王平的建议。而是“依阻南山,不下据城。”呢?马谡军团不到两万人,还要分兵高详部守柳城,防御来自上邽、临渭方向的魏军。马谡的兵力估计也就一万五千左右。魏国救援陇右的张颌军团,应该是从眉县出发,出陈仓区走凤翔县,经千阳县、陇县到达街亭。全程合约七百汉里。张颌的关东援军应该是在二月初,几乎是在诸葛亮攻陷祁山堡的时候到达关中汇合曹真的。此时曹真、张颌明白箕谷的赵云部是疑兵,陇右地区才是汉军的主力部队。于是张颌率领五万大军驰援陇右,曹真率少量部队牵制赵云部。张颌军团出发的时间应该在二月六日或七日。张颌骑兵部队不出五日就可到达街亭,步兵不出七日就能到达。也就是说马谡刚到街亭约一天左右,张颌的骑兵先头部队就到街亭了。

马谡刚到街亭就得知魏军骑兵很快就要赶到,来不及在大道上修筑防御工事抵御张颌的骑兵部队。于是马谡就看上了南边的那座高山,而王平规谏马谡据守南山后面的街亭古镇,南山离水源较远。马谡看上南山也是有原因的,南山易守难攻,从山上往下看,周围山道一览无余。侧后方就是街亭古镇。若魏军直接顺谷道进攻街亭镇,山上蜀军可切断谷口袭击魏军身后。魏军若进攻南山则需渡过清水河,骑兵无法发挥作用,而南山地势险要步兵难以展开。马谡的想法看来很不错,等着魏军来攻。但马谡的对手魏国名将张颌很绝。在观察完地形后,张颌迅速渡过清水河,切断蜀军的水源。引起蜀军恐慌,大破马谡。《三国志·张颌传》记载:“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资治通鉴》记载:“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合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两处文献都明确指出,张颌是断绝了马谡军的“汲道”后,才大破蜀军的。蜀军修建“汲道”,说明马谡还是重视水源问题的。关于这条“汲道”马谡是怎么守护的,张颌是怎么断绝的。文献上没有明确记载,只能靠大家想想了。假如马谡能守护好这条“汲道”,或许第一次北伐的历史就会改写。同时郭淮在上邽、临渭一带出兵,击败在柳城的高详。若马谡、王平部再不退兵的话,就有被断后路的危险。

马谡应该属于智囊型的人才,多谋而少断。缺乏武将的那种果敢。在“汲道”被绝后没有积极组织士兵作战,反而引起溃散被魏军一击而败。溃散后又没有收集散兵组织防御。王平在马谡兵败后收集溃兵,安全退回。得到诸葛亮的嘉奖。总的来看马谡在选择地形上问题并不是太大,关键原因是他没有保护好那条“汲道”,导致满盘皆输。面对名将张颌,马谡还是嫩了点。

张颌在二月十一日或十二日到达街亭,经过至少两天的时间击败马谡部。马谡退兵的时间应该是二月十三至十五日之间。张颌应该是率领前部先头部队击败马谡的,兵力比马谡部不会太多。因为兵力不足,又害怕王平有埋伏。所以没有乘胜追击蜀军,在占领街亭后休整等待后续援兵。诸葛亮应该是在街亭兵败后一天,得知消息的。魏延部从陇西郡退回,刚刚会和诸葛亮不久。就传来街亭兵败的消息。收集马谡的残部,会和上邽等地的部队,诸葛亮至少需要四,五天的时间。应在二月二十二日至二月二十五日之间退回祁山,并将祁山附近的西县千余家百姓随军迁入汉中,姜维等人也被带入汉中。按《魏略》记载:“蜀人乃去。后十余日,诸军上陇,”魏延部从陇西太守游楚的襄武县退兵的时间应该在二月九日左右。然后十余天后,魏军援兵就到陇右了。“后十余日”那肯定不止十天。按十五天算,也就是二月二十五日左右。从兵出祁山,到马谡兵败退回祁山。诸葛亮大军在陇右地区至少待了二十天。

马谡兵败街亭的时候,诸葛亮应该在冀县附近,接待姜维等人。并准备进入冀县。既然街亭那么重要为什么诸葛亮不亲自带军,反而让没什么经验的马谡去呢?这为一些人评论诸葛亮军事水平差落下口实。其实仔细分析一下,或许就能明白其中的一些问题。“三郡响应,诸县皆叛”,但冀县近在咫尺没有进去,临走了只拔了一个西县。这或许是因为汉军前期声势比较大,这些郡县表面臣服,其实就是墙头草。没有出粮、出钱、出人。只是喊喊口号。所以这些响应的郡县也并不是那么让人放心。况且在上邽、临渭一带打得很辛苦,一直没有攻克。陇西郡方面也很不顺利,而且凉州方面也派来援军。若是诸葛亮率主力大军前往街亭,上邽、临渭一带威胁着大军的侧后方。凉州与陇西郡的魏军若出击祁山,将汉军祁山到街亭的补给线掐断。到时诸葛亮的大军不但没有粮食补给,连回汉中的道路都被封锁了。其实诸葛亮也是做好了支援街亭的准备,挺进到冀县附近,距街亭约一百公里。但马谡败得太快了,上邽、临渭还没有攻克,柳城高详部也被击败,凉州的魏军也支援陇西郡。诸葛亮只好退兵。

几乎在张颌击败马谡的同时,曹真也偷袭了在箕谷的赵云、邓芝部。蜀军兵败,赵云聚集溃兵亲自断后,所以损失不大。张颌、曹真获胜不久,魏明帝就抵达长安。曹真、张颌上陇右地区平定三郡。三月初三郡皆平,魏明帝返回洛阳,四月初抵达洛阳。

此次北伐战役蜀汉和魏国都有出彩的地方,前期蜀汉战略运用成功,特别是赵云部的疑兵迷惑了魏国,将魏国注意力吸引在关中地区。魏国前期虽有所警觉,但是准备的还是不够充分。诸葛亮兵出祁山,引起陇右地区震动。使魏国陷入被动。中期蜀汉军队攻坚不力,行动有些迟缓。而魏国迅速调整,判断出诸葛亮的意图,集结兵力支援陇右地区。后期由于蜀汉在街亭的失误,魏国在街亭战胜蜀军,扭转战局。迫使诸葛亮大军退回祁山。第一次北伐结束。



诸葛亮只可惜生不逢时。
终究不能逆天。
子午谷魏延的奇谋。诸葛亮是无论如何不会让他去的,即便有100%的成功率。魏延是关张马黄魏五虎将之一,前四个都死了,武将中就数他地位最高,而且刘备身前非常器重魏延,以他为前部督守汉中,官拜南郑候,汉中是他的封地。诸葛以下就数他地位最高。拿下关中后魏延的地位迅速走高是不容置疑的。这个家伙倚老卖老,向来不把诸葛放在眼里,而且得罪人甚多。占据关中后一旦形势有变,搞个自立或者投敌都是有可能的,那诸葛亮的大业就要彻底完蛋了。
以刘备的能力能够压住魏延、法正这类心术不正的危险人物倾心卖命,而诸葛亮是绝对没有刘备的这种能耐的。

街亭之役以前有过详细分析文。对于诸葛亮这样的军事行家,和一贯谨慎的作风来说,街亭这种四战之地肯定不是他的主要防守目标,即便要防守这里也会派一员经验丰富的硬将,不会让马谡去。街亭东六十里两山中一条险道的陇坻才是诸葛亮的算盘。不过张郃轻骑兵急行军在马谡之前赶到陇坻,马谡又无经验只能退守街亭,奠定败局。张郃的这次行动也是险中求胜的结果,诸葛亮在东路有诸路疑兵,张郃只选马谡这一路下手,而对赵云等其他宿将都尽而远之。万一急行军不能在马谡王平之前赶到,那这些劳累不堪的轻骑兵就要被切菜瓜了。
这文章不赖,除了应该大概大约可能之类的过多之外。
今天地 发表于 2011-6-17 20:52
子午谷魏延的奇谋。诸葛亮是无论如何不会让他去的,即便有100%的成功率。魏延是关张马黄魏五虎将之一,前四 ...
阁下又是演习看多了,半吊子历史还混合一起搞不清了吧。
魏延在刘备时期只做过督汉中镇远将军汉中太守,后来称帝任镇北将军,你说的那些官爵全是在后主登基诸葛亮执政时给的。
还有,你不是搞不清蜀汉侯爵的制度,以为有个南郑侯,南郑又在汉中,汉中就是魏延封地?你玩日本游戏多了?
魏延又何尝心术不正喜欢造反,这不是演义,魏延性子臭骄傲倒是事实,说他好叛变,三国志里直接就驳斥了。
凌云茶 发表于 2011-6-18 08:30
这文章不赖,除了应该大概大约可能之类的过多之外。
《三国志》是纪传体,时间记载不是很明确。比如诸葛亮出兵的时间,攻占祁山的时间,曹魏出兵的时间等都不明确。《魏略》记载魏军上陇的时间也只说“后十余日”,到底是十几天?也记载不明。所以只能大概估计。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凌云茶 发表于 2011-6-18 08:37
阁下又是演习看多了,半吊子历史还混合一起搞不清了吧。
魏延在刘备时期只做过督汉中镇远将军汉中太守, ...


不错~!说魏延好叛变,确实有点冤枉人家老魏了。再说了,魏延的子午谷计划,若没有诸葛亮的支援是不可能成功的。若是成功占领关中。诸葛亮肯定也在关中,魏延何来独立之说。怕的是假若失败,像黄权那样,蜀汉可就得不偿失了~!
凌云茶 发表于 2011-6-18 08:37
阁下又是演习看多了,半吊子历史还混合一起搞不清了吧。
魏延在刘备时期只做过督汉中镇远将军汉中太守, ...


不错~!说魏延好叛变,确实有点冤枉人家老魏了。再说了,魏延的子午谷计划,若没有诸葛亮的支援是不可能成功的。若是成功占领关中。诸葛亮肯定也在关中,魏延何来独立之说。怕的是假若失败,像黄权那样,蜀汉可就得不偿失了~!
那时候没有嘉陵江吗?
楼主分析得好
好文
顶之。
诸葛一生太谨慎。
打仗有时候确实需要有赌徒的心态。
先主军事和用人上还是比诸葛强太多。

楼主关于街亭之战的分析让人耳目一新,从“时间”这个容易被人忽视但又十分重要的角度出发,得出了不同于以往的结论。我认为马谡还是缺乏经验和胆略,在当时的情况下,既然已经被魏军抢得先手,来不及构筑防御阵地了,就应该放弃防守,采用“以攻为守”的方案。利用魏军远道而来,兵力分散的有利时机,先行发起突袭,给魏军以迎头痛击,再退回到南山上组织防守。如此,魏军为了站稳阵脚,就不得不等部队集结完毕后再开始行动,这样就争取到了时间;往后魏军也不敢小觑蜀军,行动上会趋于保守,可以大大减小防守的压力。如果指挥街亭战役的是关羽、张飞这样的“熊虎之将”,一定会采取这种积极主动的战法;对于马谡这样的“智囊”来说,就有点强人所难了。
lhr817 发表于 2011-6-21 16:40
楼主关于街亭之战的分析让人耳目一新,从“时间”这个容易被人忽视但又十分重要的角度出发,得出了不同于以 ...
马谡没有实战经验,这点是可以肯定的。从他后期的表现就可看出。但是还有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郭淮。在上邽、临渭一带的郭淮击败了柳城的高祥部。这点加速了马谡军团的溃败。个人认为郭淮应该是在张颌击败马谡前,击败高祥部的。后路有被切断的危险,才引起蜀汉军的恐慌。高祥部驻守的柳城在清水县一带。
小李肥刀 发表于 2011-6-21 17:50
马谡没有实战经验,这点是可以肯定的。从他后期的表现就可看出。但是还有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郭淮。在上 ...
首次北伐,应该是蜀汉的唯一一次机会了。
诸葛怎么就会派马谡领衔呢。
难道真是先主走了之后,人才凋零。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了?

马谡毕竟不是陆逊,书生统兵,各不相同。三国的人才分配还是蛮均衡的。
黑龙江北是故乡 发表于 2011-6-21 23:20
首次北伐,应该是蜀汉的唯一一次机会了。
诸葛怎么就会派马谡领衔呢。
难道真是先主走了之后,人才凋零 ...
赵云的名头比魏延大,资格老。东路疑兵赵云是最合适的人选,赵云在刘备手下当留营司马的时候,魏延还只是个小小的牙门将。魏延在北伐的时候领凉州刺史,陇西凉州方向应该是魏延的主攻方向。吴懿也算是蜀汉里面老资格的将领。从上邽顺渭水到陈仓地区也有一条道路,当年夏侯渊入陇平陇右走的就是这条道。所以上邽这个地方也非常重要。蜀汉需要吴懿这样的大将攻取此地。至于马谡,无论他是不是个人才,反正街亭之战他失败了。后世人说他庸才也好,说诸葛亮不识人也好。都是建立在街亭之战上。假若街亭之战马谡胜利了,那后世人就可说他是天才,旷世奇才。诸葛亮慧眼识人。失败了,说他是什么都无所谓了。
文长可惜了!

可见政治斗争中如果失败,还得搭上自己的人品和形象。

猪哥亮确实是天才战略家,但是他老人家在识人、用人方面比皇叔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看人家草鞋哥利用职业方便,遍寻得枣子哥、猪肉哥、常山帅哥、不言哥、包括你猪哥亮。

而相爷看好的小马哥、肥胆哥、蒋扬之辈在三国这个大背景下,皆三、四流的角色。

西蜀,尔等接不住!
卒 发表于 2011-6-24 10:34
文长可惜了!

可见政治斗争中如果失败,还得搭上自己的人品和形象。
相爷起码还给蜀汉留了个姜维.......
power1986 发表于 2011-6-27 17:55
相爷起码还给蜀汉留了个姜维.......
肥胆哥就是伯约嘛, 可惜智谋、勇力皆在邓艾、钟会之下...
卒 发表于 2011-6-27 19:03
肥胆哥就是伯约嘛, 可惜智谋、勇力皆在邓艾、钟会之下...
未必吧~!姜维,邓艾,钟会应该属于实力不分伯仲的。个人觉得姜维的军事才能略高于邓艾,钟会。以蜀汉后期的实力,姜维能打成那样也算不错了。蜀汉后期军事实力下降,政坛黑暗。相对魏国邓艾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实力上都强于姜维。蜀汉基本上就靠姜维个人的指挥才能和魏国对抗。以魏国的军事实力和国力加上邓艾等人才,面对姜维基本上采取守势。虽然姜维对邓艾没有取得什么胜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以此就认为姜维的军事才能在邓艾之下。假如邓艾和姜维角色对换,邓艾在蜀汉,姜维在魏国。邓艾未必会做的比姜维好。至于钟会,其政治才能高于军事才能。论打仗钟会不是邓艾、姜维的对手。十几万大军面对姜维的四五万人在剑阁,被姜维逼的几乎要退军了。要不是邓艾的主意,甘愿以身犯险。这场热热闹闹的伐蜀之战就会惨淡收场。
小李肥刀 发表于 2011-6-27 20:20
未必吧~!姜维,邓艾,钟会应该属于实力不分伯仲的。个人觉得姜维的军事才能略高于邓艾,钟会。以蜀汉后期 ...
姜维的军事才能,还是不行呢。
魏国伐蜀。
他的布置,真是比较差。
放掉地利不用,放魏国的骑兵进来,放进来打。
蜀国以步兵为主的,在平原怎么是对手。
姜伯约,比起蒋琬费祎,还是差了。
黑龙江北是故乡 发表于 2011-6-27 23:01
姜维的军事才能,还是不行呢。
魏国伐蜀。
他的布置,真是比较差。
蜀汉在汉中的布局不是在平地上野战,而是依托汉城、乐城、阳安口进行拒守。蒋舒的叛变使得阳安关失陷钟会大军得以进兵,但是实际上汉城和乐城依旧没有被攻下。放魏军进平原的蜀汉将领到是有一个,不过不是姜维,而是诸葛瞻……
雪千寻 发表于 2011-6-27 23:19
蜀汉在汉中的布局不是在平地上野战,而是依托汉城、乐城、阳安口进行拒守。蒋舒的叛变使得阳安关失陷钟会 ...
诸葛,泉下有知,不知做何感想。
官二代,还是能力不行啊!
黑龙江北是故乡 发表于 2011-6-27 23:34
诸葛,泉下有知,不知做何感想。
官二代,还是能力不行啊!
蜀汉的官二代其实还是有能力的,比如罗宪、霍戈、黄崇、李球、傅佥等。诸葛瞻忠心有余但能力不足,觉得他更应该当个文人墨客而不是当官。
黑龙江北是故乡 发表于 2011-6-27 23:01
姜维的军事才能,还是不行呢。
魏国伐蜀。
他的布置,真是比较差。
其实在蒋琬时代,蜀汉的战略重点要地就已经从汉中转移到涪县了。就是现在的绵阳这个地方。所以放弃汉中这个重要基地并不能完全归结于姜维的身上。在姜维时期魏国在陇右地区驻有重兵,所以姜维不得已将兵力布置在沓中一带。255年洮西之战大破魏军,魏军损失数万雍州刺史王经还能剩万人退守狄道城。可见魏国陇右地区兵力之雄厚。
小李肥刀 发表于 2011-6-28 16:34
其实在蒋琬时代,蜀汉的战略重点要地就已经从汉中转移到涪县了。就是现在的绵阳这个地方。所以放弃汉中这 ...
汉中转移到涪县
-----------------
汉中是蜀地的门户,为何要转移与放弃?

街亭之战还有很多疑问,我有时间也写篇上来议议。
黑龙江北是故乡 发表于 2011-6-28 22:55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蜀汉其实一直都有夺取陇右的意图。诸葛亮时期任大将魏延为凉州刺史,魏延死后,蒋琬时期任姜维为凉州刺史,可见蜀汉对陇右地区的重视程度。诸葛亮死后,以蒋琬为首的蜀汉大臣们认为,关中地区道路艰险,诸葛亮数次北伐因为道险运艰,竟不能克。又计划顺水东下攻取魏郡上庸等地,但又考虑如不能克,逆流难返。重蹈黄权覆辙。遂上疏后主:“今涪水陆四通,惟急是应,若东北有虞,赴之不难。”蒋琬此后一直驻扎在涪直到病逝。
幼常固然误了孔明,孔明亦误了幼常啊,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