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三国之 三国时期的精锐部队及军事编制(下)(蜀汉军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3:37:06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东汉末年在经历了黄巾起义,董卓乱政后皇权旁落。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孙权等群雄打着“奉汉”的旗帜,以将军名义开幕府建立自己的军事组织。在经历了群雄大混战后。曹操,刘备,孙权兼并了其他军阀势力。开创了魏,蜀,吴三国政权。东汉时期武官基本分为将军,中郎将,校尉等级。部队编制是部曲制分为部,曲,屯,队,什、伍六级。三国政权创立初期其军事编制及制度基本秉承汉制,但是经过长期的军事斗争发展,演变创新出各具特色的新军事制度。出现了不同于汉制,曹魏首创的都督制,蜀汉的丞相制,东吴的左右司马制等。魏,蜀,吴招募士兵都主要采用世兵制,但三国的世兵制却各有不同的特点。
一:魏国的军事制度及其精锐部队
  魏武帝曹操出身于东汉西园八校尉任典军校尉,董卓乱政后“散家财,合义兵”依靠其强大的宗族势力起兵,后“挟天子以令诸侯”置相府自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曹操开设霸府设置军事机构建立参赞军机制度。丞相府军事官职为:中领军,中护军各一人是曹操主要军事助手,监护中军。设军师祭酒若干名,掌管军法并参与谋议,郭嘉,荀攸等谋士首任该职。设中,前,后,左,右军师各一人军师若干,分管军机。设行军长史一人,主管事务。设左右司马各一人,主管军务。设参军祭酒一人,参军若干,参与军事谋议。设东曹掾一人,主管武官选拔。设兵曹掾一人,主管日常军务。魏国建立后皇帝执掌兵权,最高军事机构分为三部分:一,设中书,尚书二省长官为中书令,尚书令。二,设五部尚书曹,处理日常军务,长官为五兵尚书,分设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以五曹尚书郎领事。属于中书省下五曹之一(中书省五曹为: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三,最高武官为太尉,大司马,大将军,开幕府。
   曹魏都督制:初期曹操仿东汉督军御史制,211年渭南潼关之战中首任曹仁为都督,“督诸将拒潼关”。但在战后取消。后又任夏侯惇都督二十六军(千人以上可称为一军),留居巢长期驻守。正式建立都督官职,但没有划分都督管辖区域,都督与督军并存未定型。曹丕即位称帝后正式建立都督制,划分为四大都督区域指定拥有重兵的都督管辖。后魏明帝,司马氏家族又将区域时合置,时分置。魏国划分的都督区域有:东线,222年设置扬州都督区(吴国也设有扬州,同名不同地)首任曹休,257年又划分淮北都督区,设置青州都督区和徐州都督区(时分时合)。南线,220年设置荆州都督区首任司马懿,227年荆州,豫州合置都督区,251年又分置豫州又称都督江南,259年荆州一分为二,镇守襄阳称都督江北。另一个荆州都督镇守新野。西线,220年设置雍凉都督区首任曹真,227年设置关中都督区,228年撤销。256年另置陇右都督区,后又分置陇右,关中都督区。北线,220年设置河北都督区,兼辖冀州,并州,幽州军事首任吴质。都督没有发兵权,重大作战需要上奏朝廷。227年底新城太守孟达反叛,认为司马懿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上报朝廷获取发兵权前来平叛。但是司马懿不循常理直接率领荆州大军平叛八天就到新城下。都督对部将没有任免权,无法培植私人势力。都督不掌管财物,军田,军需补给。朝廷另置机构管理。都督没有行政权,辖区设置刺史军政分离。
   大都督,官一品,只设一人,官品名:黄钺大都督。不常置,只有持皇帝亲颁黄钺的才能称为大都督(魏国只有司马懿父子三人持有过黄钺称过大都督)。持节大都督,无定员,官四品,官品名:州领兵刺史。都督诸州军事,领刺史。三国时期,朝廷派出的都督,大将军及重臣等往往使持皇帝节钺,比如魏明帝曾派辛毗为大将军军师节制司马懿诸军,“使持节。六军皆肃,准毗节度,莫敢犯违”。皇帝节钺分使持节,持节,假节。使持节为上,可杀两千石以下官员。持节次之,可杀无官位者,如遇战事同使持节可杀两千石以下官员。假节为下,如遇战事可杀犯军令者。辛毗为使持节,所以司马懿诸军将领才会畏惧不敢违命。《三国志 曹爽传》引注《魏略》记载:曹爽的“智囊”桓范曾为使持节督青徐诸州军事。与徐州刺史郑岐争房子,引节欲杀郑岐。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东汉末年在经历了黄巾起义,董卓乱政后皇权旁落。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孙权等群雄打着“奉汉”的旗帜,以将军名义开幕府建立自己的军事组织。在经历了群雄大混战后。曹操,刘备,孙权兼并了其他军阀势力。开创了魏,蜀,吴三国政权。东汉时期武官基本分为将军,中郎将,校尉等级。部队编制是部曲制分为部,曲,屯,队,什、伍六级。三国政权创立初期其军事编制及制度基本秉承汉制,但是经过长期的军事斗争发展,演变创新出各具特色的新军事制度。出现了不同于汉制,曹魏首创的都督制,蜀汉的丞相制,东吴的左右司马制等。魏,蜀,吴招募士兵都主要采用世兵制,但三国的世兵制却各有不同的特点。
一:魏国的军事制度及其精锐部队
  魏武帝曹操出身于东汉西园八校尉任典军校尉,董卓乱政后“散家财,合义兵”依靠其强大的宗族势力起兵,后“挟天子以令诸侯”置相府自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曹操开设霸府设置军事机构建立参赞军机制度。丞相府军事官职为:中领军,中护军各一人是曹操主要军事助手,监护中军。设军师祭酒若干名,掌管军法并参与谋议,郭嘉,荀攸等谋士首任该职。设中,前,后,左,右军师各一人军师若干,分管军机。设行军长史一人,主管事务。设左右司马各一人,主管军务。设参军祭酒一人,参军若干,参与军事谋议。设东曹掾一人,主管武官选拔。设兵曹掾一人,主管日常军务。魏国建立后皇帝执掌兵权,最高军事机构分为三部分:一,设中书,尚书二省长官为中书令,尚书令。二,设五部尚书曹,处理日常军务,长官为五兵尚书,分设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以五曹尚书郎领事。属于中书省下五曹之一(中书省五曹为: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三,最高武官为太尉,大司马,大将军,开幕府。
   曹魏都督制:初期曹操仿东汉督军御史制,211年渭南潼关之战中首任曹仁为都督,“督诸将拒潼关”。但在战后取消。后又任夏侯惇都督二十六军(千人以上可称为一军),留居巢长期驻守。正式建立都督官职,但没有划分都督管辖区域,都督与督军并存未定型。曹丕即位称帝后正式建立都督制,划分为四大都督区域指定拥有重兵的都督管辖。后魏明帝,司马氏家族又将区域时合置,时分置。魏国划分的都督区域有:东线,222年设置扬州都督区(吴国也设有扬州,同名不同地)首任曹休,257年又划分淮北都督区,设置青州都督区和徐州都督区(时分时合)。南线,220年设置荆州都督区首任司马懿,227年荆州,豫州合置都督区,251年又分置豫州又称都督江南,259年荆州一分为二,镇守襄阳称都督江北。另一个荆州都督镇守新野。西线,220年设置雍凉都督区首任曹真,227年设置关中都督区,228年撤销。256年另置陇右都督区,后又分置陇右,关中都督区。北线,220年设置河北都督区,兼辖冀州,并州,幽州军事首任吴质。都督没有发兵权,重大作战需要上奏朝廷。227年底新城太守孟达反叛,认为司马懿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上报朝廷获取发兵权前来平叛。但是司马懿不循常理直接率领荆州大军平叛八天就到新城下。都督对部将没有任免权,无法培植私人势力。都督不掌管财物,军田,军需补给。朝廷另置机构管理。都督没有行政权,辖区设置刺史军政分离。
   大都督,官一品,只设一人,官品名:黄钺大都督。不常置,只有持皇帝亲颁黄钺的才能称为大都督(魏国只有司马懿父子三人持有过黄钺称过大都督)。持节大都督,无定员,官四品,官品名:州领兵刺史。都督诸州军事,领刺史。三国时期,朝廷派出的都督,大将军及重臣等往往使持皇帝节钺,比如魏明帝曾派辛毗为大将军军师节制司马懿诸军,“使持节。六军皆肃,准毗节度,莫敢犯违”。皇帝节钺分使持节,持节,假节。使持节为上,可杀两千石以下官员。持节次之,可杀无官位者,如遇战事同使持节可杀两千石以下官员。假节为下,如遇战事可杀犯军令者。辛毗为使持节,所以司马懿诸军将领才会畏惧不敢违命。《三国志 曹爽传》引注《魏略》记载:曹爽的“智囊”桓范曾为使持节督青徐诸州军事。与徐州刺史郑岐争房子,引节欲杀郑岐。


魏国武官制度:大司马:一品,位在大将军,三公之上。大将军:一品,位在三公之上。骠骑将军:官二品,位次三司。加都督儀舆四征同,若不为都督,虽持节属四征者,与前后左右杂号将军同。将军府设置:军师一人(五品),长史一人(六品),司马一人(六品),从事中郎二人(六品),正,行参军二人(七品)持节加都督者置六人。门下督一人(七品)开幕府加置门令史一人,营车督,刺奸督,帐下督各设一人(七品),记室督一人(七品)开幕府加置记室,省事令史,閤下记室,书令史各一人。部曲督(七品),主薄一人(八品),东西閤祭酒一人,开幕府加置功曹史,书佐各一人。户仓曹令史一人,开幕府加置兵,铠,士,贼曹令史各一人。开幕府设置东西曹掾令史,学事各一人。车骑将军:官二品,位次三司。车骑加都督,仪与四征同。若不为都督,虽持节属四征者,与前后左右杂号将军同。将军府设置同骠骑将军。卫将军:官二品,位亚三司,将军府设置同骠骑将军。中军大将军:官二品,黄初三年(229年)设置,后不常设。将军府设置与骠骑将军同。上军大将军:官二品,黄初三年设置,后不常设。将军府设置同上。镇军大将军:官二品,黄初六年设置,后不常设。将军府设置同上。抚军大将军:官二品。黄初五年设置,将军府设置同上。南中大将军:官二品,咸熙元年(264年)设置,后不常设。将军府设置同上。辅国大将军:官二品,咸熙元年设置,后不常设。将军府设置同上。
   征东将军:官二品,位次三公。领军屯治合肥,寿春。将军府设置:军师一人(五品),长史一人(六品),司马一人(六品),从事中郎二人(六品),正,行参军六人(七品),门下督一人(七品)开幕府加置门令史一人,营车督,刺奸督,帐下督各设一人(七品),部曲督(七品),主薄一人(八品),户仓曹令史一人,下置兵,铠,士,贼,曹令史各一人。东西曹掾令史,学事各一人。征南将军:官二品,位次三公。领军屯治新野,宛城。将军府设置与征东将军同。征西将军:官二品,位次三公。领军屯治长安统雍凉二州刺史。将军府设置同上。征北将军:官二品,位次三公。领兵屯蓟统幽冀并三州刺史。将军府设置同上。四征中征北将军魏国不常设,故又称三征。四征将军领军在外有军权。资历深者可晋升为大将军。镇东将军:官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同征东将军,有功可转为征东将军。将军府设置与征东将军同。镇南将军:官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同征南。将军设置同征南将军。镇西将军:官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同征西。将军府设置同征西将军。镇北将军:官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同征北。将军府设置同征北将军。四镇将军领兵同四征,资深者可晋升为四征将军或大将军。
   骠骑,车骑,卫将军。四征,四镇将军可持节加都督开幕府。幕府所属高级官员官职前一般加将军名号。如郭淮当过夏侯渊征西将军幕府下的征西司马,后晋升镇西将军幕府下镇西长史。军师在东汉末年原为官府属官或参谋,但在曹魏中后期带有监军性质,由朝廷委派直接受命于皇帝,节制统军都督。魏末避司马师字讳,改军师为军司。大将军开幕府均设有军师。魏国设置:三公,五府,诸大将军,四征,四镇将军幕府皆设置军师,故军师为五品官,四品下将军皆不设置军师。
   安东将军:官三品,开官署设置:长史一人(八品),司马一人(八品),正,行参军二人(八品),主薄,功曹,门下督,录事,兵,铠,士,贼,曹令史,营军,刺奸吏,帐下都督,功曹书佐门吏,门下书吏等各一人。安南将军:官三品,官署设置同安东将军。安西将军:官三品,官署设置同上。安北将军:官三品,官署设置同上。平东将军:官三品,官署设置同四安将军。平南将军:官三品,官署设置同四安将军。平西将军:官三品,官署设置同四安将军。平北将军:官三品,官署设置同四安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官皆三品,官署设置同四平将军。征蜀将军:官三品,征虏将军:官三品。镇军将军:官三品。镇护将军:官三品。安众将军:官三品。安夷将军:官三品。安远将军:官三品。平寇将军:官三品。平虏将军:官三品。辅国将军(又称龙骧将军):官三品。都护将军:官三品。虎牙将军:官三品。冠军将军:官三品。度辽将军:官三品。平狄将军:官三品。平难将军:官三品。官署设置皆同四平将军。
   中坚将军:官四品,官署设置:长史,司马各一人(八品),正,行参军二人(八品),主薄一人(九品)。骁骑将军:官四品,置为中军(皇帝禁军将领)。官署设置同上。游击将军:官四品,置为中军,官署设置同上。前军、后军、左军、右军将军,官皆四品。官署设置同上。建威将军、建武将军、振威将军、振武将军、奋威将军、奋武将军、扬威将军、扬武将军、广威将军、广武将军、宁朔将军、左右积弩将军、积射将军、强弩将军、皆为四品官职,官署皆设置同中坚将军。鹰扬将军、折冲将军、虎烈将军、宣威将军、威远将军、宁远将军、绥远将军、伏波将军、虎威将军、凌江将军、荡寇将军、昭武将军、昭烈将军、昭德将军、讨逆将军、破虏将军、讨寇将军、宣德将军、威虏将军、 捕虏将军、殄吴将军、殄夷将军、扬烈将军、建忠将军、立义将军、 怀集将军、横野将军、楼船将军、复土将军、忠义将军、建节将军、 翼卫将军、讨夷将军、怀远将军、绥边将军等皆为五品官职。杂号将军,无固定名额,官品云:诸杂号,宣威将军一下皆第五品,盖将军之无名号者。牙门将军、偏将军、裨将军无定员,官五品。
   建义中郎将、奉义中郎将、平虏中郎将、 典军中郎将、抚军中郎将:官皆四品。武卫中郎将:官四品,主管皇帝的亲军主宿(虎痴许褚曾担任此职,后面会专门介绍这只亲军卫队)。司金中郎将:官四品。主冶事。司律中郎将:官四品,掌乐律。护匈奴中郎将:四品,主护南单于。率善中郎将:四品无定员,专门处理归降的胡夷。奉车中郎将,四品。
   戊己校尉:官四品,管治西域高昌。护羌校尉:四品。护东羌校尉:四品。护乌桓校尉:四品。管治广宁。护鲜卑校尉:四品。管治昌平。四品校尉各设七品属官长史,司马各一人。西域校尉:西戎校尉:官五品,各设八品属官长史,司马各一人。千人督校尉:官六品。抚军都尉:官四品。司金都尉:官四品,九卿之下。积弩都尉(后更为典弩都尉):官四品。典铠都尉:官四品。将兵都尉:无定员,官五品。忠义都尉:官五品。司监都尉:官六品,设属官八品监丞一人。司竹都尉:官六品,设属官八品监丞一人。


魏国武官制度:大司马:一品,位在大将军,三公之上。大将军:一品,位在三公之上。骠骑将军:官二品,位次三司。加都督儀舆四征同,若不为都督,虽持节属四征者,与前后左右杂号将军同。将军府设置:军师一人(五品),长史一人(六品),司马一人(六品),从事中郎二人(六品),正,行参军二人(七品)持节加都督者置六人。门下督一人(七品)开幕府加置门令史一人,营车督,刺奸督,帐下督各设一人(七品),记室督一人(七品)开幕府加置记室,省事令史,閤下记室,书令史各一人。部曲督(七品),主薄一人(八品),东西閤祭酒一人,开幕府加置功曹史,书佐各一人。户仓曹令史一人,开幕府加置兵,铠,士,贼曹令史各一人。开幕府设置东西曹掾令史,学事各一人。车骑将军:官二品,位次三司。车骑加都督,仪与四征同。若不为都督,虽持节属四征者,与前后左右杂号将军同。将军府设置同骠骑将军。卫将军:官二品,位亚三司,将军府设置同骠骑将军。中军大将军:官二品,黄初三年(229年)设置,后不常设。将军府设置与骠骑将军同。上军大将军:官二品,黄初三年设置,后不常设。将军府设置同上。镇军大将军:官二品,黄初六年设置,后不常设。将军府设置同上。抚军大将军:官二品。黄初五年设置,将军府设置同上。南中大将军:官二品,咸熙元年(264年)设置,后不常设。将军府设置同上。辅国大将军:官二品,咸熙元年设置,后不常设。将军府设置同上。
   征东将军:官二品,位次三公。领军屯治合肥,寿春。将军府设置:军师一人(五品),长史一人(六品),司马一人(六品),从事中郎二人(六品),正,行参军六人(七品),门下督一人(七品)开幕府加置门令史一人,营车督,刺奸督,帐下督各设一人(七品),部曲督(七品),主薄一人(八品),户仓曹令史一人,下置兵,铠,士,贼,曹令史各一人。东西曹掾令史,学事各一人。征南将军:官二品,位次三公。领军屯治新野,宛城。将军府设置与征东将军同。征西将军:官二品,位次三公。领军屯治长安统雍凉二州刺史。将军府设置同上。征北将军:官二品,位次三公。领兵屯蓟统幽冀并三州刺史。将军府设置同上。四征中征北将军魏国不常设,故又称三征。四征将军领军在外有军权。资历深者可晋升为大将军。镇东将军:官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同征东将军,有功可转为征东将军。将军府设置与征东将军同。镇南将军:官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同征南。将军设置同征南将军。镇西将军:官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同征西。将军府设置同征西将军。镇北将军:官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同征北。将军府设置同征北将军。四镇将军领兵同四征,资深者可晋升为四征将军或大将军。
   骠骑,车骑,卫将军。四征,四镇将军可持节加都督开幕府。幕府所属高级官员官职前一般加将军名号。如郭淮当过夏侯渊征西将军幕府下的征西司马,后晋升镇西将军幕府下镇西长史。军师在东汉末年原为官府属官或参谋,但在曹魏中后期带有监军性质,由朝廷委派直接受命于皇帝,节制统军都督。魏末避司马师字讳,改军师为军司。大将军开幕府均设有军师。魏国设置:三公,五府,诸大将军,四征,四镇将军幕府皆设置军师,故军师为五品官,四品下将军皆不设置军师。
   安东将军:官三品,开官署设置:长史一人(八品),司马一人(八品),正,行参军二人(八品),主薄,功曹,门下督,录事,兵,铠,士,贼,曹令史,营军,刺奸吏,帐下都督,功曹书佐门吏,门下书吏等各一人。安南将军:官三品,官署设置同安东将军。安西将军:官三品,官署设置同上。安北将军:官三品,官署设置同上。平东将军:官三品,官署设置同四安将军。平南将军:官三品,官署设置同四安将军。平西将军:官三品,官署设置同四安将军。平北将军:官三品,官署设置同四安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官皆三品,官署设置同四平将军。征蜀将军:官三品,征虏将军:官三品。镇军将军:官三品。镇护将军:官三品。安众将军:官三品。安夷将军:官三品。安远将军:官三品。平寇将军:官三品。平虏将军:官三品。辅国将军(又称龙骧将军):官三品。都护将军:官三品。虎牙将军:官三品。冠军将军:官三品。度辽将军:官三品。平狄将军:官三品。平难将军:官三品。官署设置皆同四平将军。
   中坚将军:官四品,官署设置:长史,司马各一人(八品),正,行参军二人(八品),主薄一人(九品)。骁骑将军:官四品,置为中军(皇帝禁军将领)。官署设置同上。游击将军:官四品,置为中军,官署设置同上。前军、后军、左军、右军将军,官皆四品。官署设置同上。建威将军、建武将军、振威将军、振武将军、奋威将军、奋武将军、扬威将军、扬武将军、广威将军、广武将军、宁朔将军、左右积弩将军、积射将军、强弩将军、皆为四品官职,官署皆设置同中坚将军。鹰扬将军、折冲将军、虎烈将军、宣威将军、威远将军、宁远将军、绥远将军、伏波将军、虎威将军、凌江将军、荡寇将军、昭武将军、昭烈将军、昭德将军、讨逆将军、破虏将军、讨寇将军、宣德将军、威虏将军、 捕虏将军、殄吴将军、殄夷将军、扬烈将军、建忠将军、立义将军、 怀集将军、横野将军、楼船将军、复土将军、忠义将军、建节将军、 翼卫将军、讨夷将军、怀远将军、绥边将军等皆为五品官职。杂号将军,无固定名额,官品云:诸杂号,宣威将军一下皆第五品,盖将军之无名号者。牙门将军、偏将军、裨将军无定员,官五品。
   建义中郎将、奉义中郎将、平虏中郎将、 典军中郎将、抚军中郎将:官皆四品。武卫中郎将:官四品,主管皇帝的亲军主宿(虎痴许褚曾担任此职,后面会专门介绍这只亲军卫队)。司金中郎将:官四品。主冶事。司律中郎将:官四品,掌乐律。护匈奴中郎将:四品,主护南单于。率善中郎将:四品无定员,专门处理归降的胡夷。奉车中郎将,四品。
   戊己校尉:官四品,管治西域高昌。护羌校尉:四品。护东羌校尉:四品。护乌桓校尉:四品。管治广宁。护鲜卑校尉:四品。管治昌平。四品校尉各设七品属官长史,司马各一人。西域校尉:西戎校尉:官五品,各设八品属官长史,司马各一人。千人督校尉:官六品。抚军都尉:官四品。司金都尉:官四品,九卿之下。积弩都尉(后更为典弩都尉):官四品。典铠都尉:官四品。将兵都尉:无定员,官五品。忠义都尉:官五品。司监都尉:官六品,设属官八品监丞一人。司竹都尉:官六品,设属官八品监丞一人。


  魏国的征兵制度采用世兵制,又称为士家制。由质任制,错役制相结合。兵民分离另立户籍。内部婚配不与平民通婚。士兵家属集中居住,集中管理成为朝廷人质。实行“人役居户,各在一方”。担负赡养兵士家庭的义务。使得兵士之家在经济上完全依附于封建政权,强化了朝廷对兵士及其家属的控制与支配的权力。
魏国军队基层编制:按照曹操《魏武军令》中记载,军队基层编制基本继承汉制采用二五递进制,底层编制是伍,设伍长,辖五人。二伍为一什,设什长,辖十人。五什为一队,设都伯,辖五十人。二队为一屯,设屯将,百人将或百人督,辖百人。五屯为一曲,设曲长或曲将,辖五百人。二曲为一部,设千人督或牙将,辖千人。三国时期部,曲连称。部曲将泛指中级军官。将军幕府设部曲督,监管部,曲等中下级军官。《后汉书郭躬传》曰:“军政校尉,一统于督。”(李贤注)督,略大于将,应为军中监督之职”。部以上可称为军,几个部曲或千人以上都可称为军。主要看领军将领的官职大小,夏侯惇曾督统二十六军。都尉可领一曲或数曲,张辽曾为骑都尉,领兵千余。乐进曾为军假司马,陷阵都尉领兵千余。校尉可领兵一部或数部。于禁曾为校尉,在官渡之战领步卒两千。骑兵和水军的编制大概都差不多。

魏国军队分为中央军和州郡兵,中央军又可分为中军和外军,归朝廷直接指挥。
    中军是朝廷直辖的卫戍京师,保卫皇帝的精锐部队和战略机动的兵团。驻守在皇宫内和京师周围。魏国建立后在曹操宿卫军的基础上先后建立,武卫、中坚、中垒、骁骑、游击等五营,曹操在迎献帝入许都时又仿汉制建立屯骑、步兵、射声、越骑、长水五营等内,外禁军。由中领军、武卫将军和中护军执掌。由于与汉制相仿又称作南北军。魏国中军不同于汉,不仅卫戍京师,还充当国家的战略机动兵团对外作战。
    外军是朝廷派出的中央军,相对驻守京师的中军而称之为外军。是由朝廷直辖的为防备吴,蜀两国守备沿边各辖区的中央军。外军部署一般归结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统军将领的官职也相应为东、南、西、北四征、四镇将军(二品)、四安、四平将军(三品)官号。将军官号标明镇戍的区域作战的方向。领军的将领需加都督职。通常四征、四镇将军都兼有都督官职。如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军将领张颌当时的官职是左将军,魏明帝“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临时给张颌加官位授都督职,统领中军在街亭击败马谡。张颌后拜为征西车骑将军,说明他此时的作战区域在西线防备蜀汉。
   州郡兵又称作边兵,是由各地州郡统辖防御敌军,维护治安的地方军。建安十三年(208年)丞相主薄司马朗向曹操建议,建立州郡兵以“外备四夷,内威不轨”。曹操采纳,除内地司州,冀州,豫州,兖州未设州郡兵外。边境八州二十个郡都设置州郡兵。州郡虽然领兵,但是中央军优势巨大,无法对朝廷构成威胁。魏国刺史,州牧,郡太守主管民事,加将军称号领军职的可领州郡兵。不加军职的刺史称为“单车刺史”地位较轻。每郡设都尉一之二人,专职军事。边郡设长史,为武职兼领郡丞之职。

青州军:在曹操的部队里比较特别,《三国志》中也有提及。青州军原是黄巾流民,后被曹操收降。中平五年(188年)黄巾余部起义。十月,青州、徐州黄巾军起义,攻略郡县。中平六年(189年),曹操陈留起兵。初平三年(192年)四月,青州黄巾军攻入兖州,斩杀兖州刺史刘岱,兖州无主。曹操部下东郡人陈宫劝说曹操入兖州领兗州牧,并亲自去劝说兖州治中、别驾等迎曹操入主兖州,济北相鲍信也推荐曹操。于是信乃与州吏万潜等至东郡迎曹操领兗州牧。。曹操进入兖州后,与鲍信联军进兵击黄巾于寿张东(今山东东平西南),黄巾军兵皆精悍,鲍信力战而死,曹操设奇伏,昼夜会战,战辄禽获,黄巾军退败。曹操未找到鲍信尸体,于是刻木如鲍信像,哭祭鲍信。随即曹操率军追击黄巾军到济北一带,青州黄巾军乞降,受降卒三十馀万,男女百馀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曹操至此便有了争夺天下的资本了。何焯曰:魏武之强,自此始。个人感觉《三国志》《魏略》有些夸大曹操的功绩。收降的青州兵未必有史书上说的那么多,191公孙瓒破青、徐黄巾,泰山太守应劭击破青州黄巾。这几仗下来青、徐黄巾军损失惨重。还能保持那么多的兵力吗?再说几十万人曹操当时也养不起。收降几万精锐应该差不多。初平四年(193年)初,曹操依靠青州军连败袁术。将其赶至九江解除袁术对兖州的威胁。初平四年(193)秋,又出兵徐州连下十余城,至彭城和徐州牧陶谦展开激战。大胜,斩首万余级,陶谦退守郯县,守城不敢出。兴平元年(194年)春,曹操之父曹嵩自琅邪至兖州投奔曹操,途中被陶谦部将张闿杀死。曹操归怨于陶谦,“志在复仇”,以报仇为名于同年夏天再攻徐州,连下虑、睢陵、夏邱等五城,在郯县以东大败前来援救陶谦的刘备军和陶谦手下统领丹杨精兵的曹豹。在攻取虑、睢陵、夏邱等五城时,曹操和他的青州军犯下反人类罪,屠杀男女十万,泗水为之不流。自是数县无人行迹。正当曹操进攻徐州之际兖州发生叛乱,曹操与吕布在濮阳激战,吕布以骑兵攻击曹操青州步军,青州兵奔走败退。何焯曰:所收黄巾精锐尚未习练,猝遇勃敌,则偏败众,携先犯之者,由宫、邈素知虚实也。曹操最后还是靠着青州兵灭了吕布。建安五年二月,讨破汝南、颍川黄巾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数万众,斩黄邵等。曹操治军严谨,但好像对青州军另眼相待,建安二年元月曹操与张绣在宛城激战,曹军退败,于禁在退军时看见十几个人集体裸奔,禁问其故。答曰:“为青州兵所劫。”禁怒,令其众曰:“青州兵同属曹公,而还为贼乎!”乃讨之,数之以罪。青州兵敢违反军纪也是因为曹操对其纵容的结果。初,黄巾降,号青州兵,太祖宽之,故敢因缘为略。青州兵作为一独立编制,兵员从黄巾降户中补充,一直追随曹操,只服从曹操一人指挥。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魏略》曰:“霸所部及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青州兵见曹操已死,便鸣鼓相告散去。朝廷最后以“方大丧在殡,嗣王未立,宜因而抚之”。乃为作长檄,告所在给其廪食。将这些青州兵遣散回家了。从此青州兵就从魏军的军队里消失了。

虎豹骑:魏国的骑兵是三国中最强的,其中《三国志》中也多次提到了曹操最精锐的骑兵“虎豹骑”。曹操统一北方后获得了重要的产马之地,此外还获得北方少数民族的贡马,献马。如建安十年(205年)燕,代献名马。征乌桓时护乌桓校尉阎柔及鲜卑献名马。文帝时鲜卑步度根献马。明帝时鲜卑轲比能贡名马。所贡献的都是优良战马,这也保证了魏国的骑兵质量是吴,蜀无法比拟的。《三国志》中最早出现虎豹骑身影的地方是在官渡之战后,建安十年一月,曹操攻打袁谭的南皮之战。《三国志 卷九 诸夏侯曹传》中载:“仁弟纯,督虎豹骑从围南皮。纯麾下骑斩谭首。”曹仁的弟弟曹纯,率领着虎豹骑攻打南皮,袁谭出战,被曹纯麾下虎豹骑所杀。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三郡,八月在白狼山,见敌军阵容不整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败,纯部骑获单于蹹顿。又是曹纯所领虎豹骑斩获了敌军首领蹋顿。曹纯功封高陵亭侯,邑三百户。在荆州之战中,曹纯又是轻骑行三百余里,追刘备于长坂,俘获刘备的两个女儿和大批辎重。建安十五年曹纯去世。《魏书》曰:“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太祖难其帅。纯以选为督,抚循甚得人心。及卒,有司白选代,太祖曰:“纯之比,何可复得!吾独不中督邪?”遂不选。”曹纯所率领这支精骑,号称天下最精锐的。成员皆是百里挑一,也就是说随便从虎豹骑拉出来一个,都可以在别的部队里当一个百人将。曹操好不容易挑选曹纯统领这支部队得到部下认同,曹纯却死了。曹操认为没有人能代替曹纯统领这支精兵,所以自己亲自领导虎豹骑。可见曹操多么看重这支部队。而清代学者赵一清认为:“纯、真、休皆将虎豹骑,以宿卫精兵,非亲子弟不可也。曹纯死而自将之,以无子弟可任者,非无曹纯其人也。”虎豹骑太精锐了是宿卫亲兵,非至亲子弟不能担任统领。曹纯死后没有别的子弟可以担任了,所以曹操自己统领,而不让外姓将领担当。在与马超的渭南之战中,曹操摆下十重阵向马超炫耀他的五千铁骑,个人认为这应该不是曹操的虎豹骑。首先在东汉末年身穿铠甲,马铠的重装骑兵成建制的出现了。公孙瓒被围困易京时曾命其子率五千铁骑来解围。而且连敦煌功曹张恭都能调出二百铁骑。以曹操的实力组织一支五六千重装骑兵作为常备建制部队是完全有可能的。而虎豹骑作为曹操最精锐的宿卫亲军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建制。按照汉代建制作为宿卫部队一般也就千人左右。唐朝李世民的玄甲军只有千人,而统领这支部队的将领却有秦琼,程咬金等好几员大将。而曹操的虎豹骑先后统领的将领也只有曹纯、曹真、曹休三人。曹纯死后曹操直接统领没有再设其他将领。所以个倾向于虎豹骑的数量在千人以下。曹曹在与马超交战中,先以轻兵挑战,战至良久,忽然纵虎骑夹击,大破马超。虎骑未必是虎豹骑,可能是许褚率领的虎士。曹魏建国后,虎豹骑就未再见其出现在任何战场上。应该是编入了宿卫皇帝的五营之中。

武卫营虎士:  曹魏建国后先后建立武卫、中坚、中垒、骁骑、游击等五营禁军。其脱胎于曹操开霸府时期建立的亲军宿卫部队。武卫营在曹操霸府时代就是其亲军宿卫。设置武卫中郎将,武卫将军与中领军,中护军共掌内,外禁军。初期武卫营不仅宿卫曹操,而且时常担当最艰巨的作战任务。这支宿卫亲军由典韦,许褚统领。前期典韦统领这支亲军。曹操拜典韦为都尉,典韦领治亲兵数百,常随曹操左右。其亲兵都是精选之卒。每战斗,常先登陷陈。每次有战斗,经常为先头攻坚部队。197年典韦战死。曹操拜许褚为都尉领治亲军引入宿卫。许褚所治亲军,曹操认为都是壮士,“太祖以为皆壮士也”。“虎士”其意为勇猛如虎的战士。许褚所领的亲军皆为虎士。曹操与马超渭南之战中,曹操北渡临济河,让大军先过河,独与许褚及虎士百馀人留南岸断后。马超步骑万余人杀来,箭如雨下许褚和其百余虎士拼死护卫曹操过河。数日后曹操引轻兵挑战马超,战至良久,忽然纵虎骑夹击,大破马超。这个虎骑也有可能是指许褚和他的虎士。渭南之战后许褚迁武卫中郎将。《三国志 许褚传》记载许褚营下虎士“皆剑客也。”能被称作剑客可见其精锐。武卫营虎士人数应该在几百人左右,魏文帝即位后迁许褚为武卫将军,都督中军宿卫禁兵。同日册封许褚营下虎士,其后以功为将军封侯者数十人,都尉、校尉百余人。许褚营下的虎士是魏军中真正的精锐。


  魏国的征兵制度采用世兵制,又称为士家制。由质任制,错役制相结合。兵民分离另立户籍。内部婚配不与平民通婚。士兵家属集中居住,集中管理成为朝廷人质。实行“人役居户,各在一方”。担负赡养兵士家庭的义务。使得兵士之家在经济上完全依附于封建政权,强化了朝廷对兵士及其家属的控制与支配的权力。
魏国军队基层编制:按照曹操《魏武军令》中记载,军队基层编制基本继承汉制采用二五递进制,底层编制是伍,设伍长,辖五人。二伍为一什,设什长,辖十人。五什为一队,设都伯,辖五十人。二队为一屯,设屯将,百人将或百人督,辖百人。五屯为一曲,设曲长或曲将,辖五百人。二曲为一部,设千人督或牙将,辖千人。三国时期部,曲连称。部曲将泛指中级军官。将军幕府设部曲督,监管部,曲等中下级军官。《后汉书郭躬传》曰:“军政校尉,一统于督。”(李贤注)督,略大于将,应为军中监督之职”。部以上可称为军,几个部曲或千人以上都可称为军。主要看领军将领的官职大小,夏侯惇曾督统二十六军。都尉可领一曲或数曲,张辽曾为骑都尉,领兵千余。乐进曾为军假司马,陷阵都尉领兵千余。校尉可领兵一部或数部。于禁曾为校尉,在官渡之战领步卒两千。骑兵和水军的编制大概都差不多。

魏国军队分为中央军和州郡兵,中央军又可分为中军和外军,归朝廷直接指挥。
    中军是朝廷直辖的卫戍京师,保卫皇帝的精锐部队和战略机动的兵团。驻守在皇宫内和京师周围。魏国建立后在曹操宿卫军的基础上先后建立,武卫、中坚、中垒、骁骑、游击等五营,曹操在迎献帝入许都时又仿汉制建立屯骑、步兵、射声、越骑、长水五营等内,外禁军。由中领军、武卫将军和中护军执掌。由于与汉制相仿又称作南北军。魏国中军不同于汉,不仅卫戍京师,还充当国家的战略机动兵团对外作战。
    外军是朝廷派出的中央军,相对驻守京师的中军而称之为外军。是由朝廷直辖的为防备吴,蜀两国守备沿边各辖区的中央军。外军部署一般归结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统军将领的官职也相应为东、南、西、北四征、四镇将军(二品)、四安、四平将军(三品)官号。将军官号标明镇戍的区域作战的方向。领军的将领需加都督职。通常四征、四镇将军都兼有都督官职。如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军将领张颌当时的官职是左将军,魏明帝“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临时给张颌加官位授都督职,统领中军在街亭击败马谡。张颌后拜为征西车骑将军,说明他此时的作战区域在西线防备蜀汉。
   州郡兵又称作边兵,是由各地州郡统辖防御敌军,维护治安的地方军。建安十三年(208年)丞相主薄司马朗向曹操建议,建立州郡兵以“外备四夷,内威不轨”。曹操采纳,除内地司州,冀州,豫州,兖州未设州郡兵外。边境八州二十个郡都设置州郡兵。州郡虽然领兵,但是中央军优势巨大,无法对朝廷构成威胁。魏国刺史,州牧,郡太守主管民事,加将军称号领军职的可领州郡兵。不加军职的刺史称为“单车刺史”地位较轻。每郡设都尉一之二人,专职军事。边郡设长史,为武职兼领郡丞之职。

青州军:在曹操的部队里比较特别,《三国志》中也有提及。青州军原是黄巾流民,后被曹操收降。中平五年(188年)黄巾余部起义。十月,青州、徐州黄巾军起义,攻略郡县。中平六年(189年),曹操陈留起兵。初平三年(192年)四月,青州黄巾军攻入兖州,斩杀兖州刺史刘岱,兖州无主。曹操部下东郡人陈宫劝说曹操入兖州领兗州牧,并亲自去劝说兖州治中、别驾等迎曹操入主兖州,济北相鲍信也推荐曹操。于是信乃与州吏万潜等至东郡迎曹操领兗州牧。。曹操进入兖州后,与鲍信联军进兵击黄巾于寿张东(今山东东平西南),黄巾军兵皆精悍,鲍信力战而死,曹操设奇伏,昼夜会战,战辄禽获,黄巾军退败。曹操未找到鲍信尸体,于是刻木如鲍信像,哭祭鲍信。随即曹操率军追击黄巾军到济北一带,青州黄巾军乞降,受降卒三十馀万,男女百馀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曹操至此便有了争夺天下的资本了。何焯曰:魏武之强,自此始。个人感觉《三国志》《魏略》有些夸大曹操的功绩。收降的青州兵未必有史书上说的那么多,191公孙瓒破青、徐黄巾,泰山太守应劭击破青州黄巾。这几仗下来青、徐黄巾军损失惨重。还能保持那么多的兵力吗?再说几十万人曹操当时也养不起。收降几万精锐应该差不多。初平四年(193年)初,曹操依靠青州军连败袁术。将其赶至九江解除袁术对兖州的威胁。初平四年(193)秋,又出兵徐州连下十余城,至彭城和徐州牧陶谦展开激战。大胜,斩首万余级,陶谦退守郯县,守城不敢出。兴平元年(194年)春,曹操之父曹嵩自琅邪至兖州投奔曹操,途中被陶谦部将张闿杀死。曹操归怨于陶谦,“志在复仇”,以报仇为名于同年夏天再攻徐州,连下虑、睢陵、夏邱等五城,在郯县以东大败前来援救陶谦的刘备军和陶谦手下统领丹杨精兵的曹豹。在攻取虑、睢陵、夏邱等五城时,曹操和他的青州军犯下反人类罪,屠杀男女十万,泗水为之不流。自是数县无人行迹。正当曹操进攻徐州之际兖州发生叛乱,曹操与吕布在濮阳激战,吕布以骑兵攻击曹操青州步军,青州兵奔走败退。何焯曰:所收黄巾精锐尚未习练,猝遇勃敌,则偏败众,携先犯之者,由宫、邈素知虚实也。曹操最后还是靠着青州兵灭了吕布。建安五年二月,讨破汝南、颍川黄巾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数万众,斩黄邵等。曹操治军严谨,但好像对青州军另眼相待,建安二年元月曹操与张绣在宛城激战,曹军退败,于禁在退军时看见十几个人集体裸奔,禁问其故。答曰:“为青州兵所劫。”禁怒,令其众曰:“青州兵同属曹公,而还为贼乎!”乃讨之,数之以罪。青州兵敢违反军纪也是因为曹操对其纵容的结果。初,黄巾降,号青州兵,太祖宽之,故敢因缘为略。青州兵作为一独立编制,兵员从黄巾降户中补充,一直追随曹操,只服从曹操一人指挥。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魏略》曰:“霸所部及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青州兵见曹操已死,便鸣鼓相告散去。朝廷最后以“方大丧在殡,嗣王未立,宜因而抚之”。乃为作长檄,告所在给其廪食。将这些青州兵遣散回家了。从此青州兵就从魏军的军队里消失了。

虎豹骑:魏国的骑兵是三国中最强的,其中《三国志》中也多次提到了曹操最精锐的骑兵“虎豹骑”。曹操统一北方后获得了重要的产马之地,此外还获得北方少数民族的贡马,献马。如建安十年(205年)燕,代献名马。征乌桓时护乌桓校尉阎柔及鲜卑献名马。文帝时鲜卑步度根献马。明帝时鲜卑轲比能贡名马。所贡献的都是优良战马,这也保证了魏国的骑兵质量是吴,蜀无法比拟的。《三国志》中最早出现虎豹骑身影的地方是在官渡之战后,建安十年一月,曹操攻打袁谭的南皮之战。《三国志 卷九 诸夏侯曹传》中载:“仁弟纯,督虎豹骑从围南皮。纯麾下骑斩谭首。”曹仁的弟弟曹纯,率领着虎豹骑攻打南皮,袁谭出战,被曹纯麾下虎豹骑所杀。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三郡,八月在白狼山,见敌军阵容不整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败,纯部骑获单于蹹顿。又是曹纯所领虎豹骑斩获了敌军首领蹋顿。曹纯功封高陵亭侯,邑三百户。在荆州之战中,曹纯又是轻骑行三百余里,追刘备于长坂,俘获刘备的两个女儿和大批辎重。建安十五年曹纯去世。《魏书》曰:“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太祖难其帅。纯以选为督,抚循甚得人心。及卒,有司白选代,太祖曰:“纯之比,何可复得!吾独不中督邪?”遂不选。”曹纯所率领这支精骑,号称天下最精锐的。成员皆是百里挑一,也就是说随便从虎豹骑拉出来一个,都可以在别的部队里当一个百人将。曹操好不容易挑选曹纯统领这支部队得到部下认同,曹纯却死了。曹操认为没有人能代替曹纯统领这支精兵,所以自己亲自领导虎豹骑。可见曹操多么看重这支部队。而清代学者赵一清认为:“纯、真、休皆将虎豹骑,以宿卫精兵,非亲子弟不可也。曹纯死而自将之,以无子弟可任者,非无曹纯其人也。”虎豹骑太精锐了是宿卫亲兵,非至亲子弟不能担任统领。曹纯死后没有别的子弟可以担任了,所以曹操自己统领,而不让外姓将领担当。在与马超的渭南之战中,曹操摆下十重阵向马超炫耀他的五千铁骑,个人认为这应该不是曹操的虎豹骑。首先在东汉末年身穿铠甲,马铠的重装骑兵成建制的出现了。公孙瓒被围困易京时曾命其子率五千铁骑来解围。而且连敦煌功曹张恭都能调出二百铁骑。以曹操的实力组织一支五六千重装骑兵作为常备建制部队是完全有可能的。而虎豹骑作为曹操最精锐的宿卫亲军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建制。按照汉代建制作为宿卫部队一般也就千人左右。唐朝李世民的玄甲军只有千人,而统领这支部队的将领却有秦琼,程咬金等好几员大将。而曹操的虎豹骑先后统领的将领也只有曹纯、曹真、曹休三人。曹纯死后曹操直接统领没有再设其他将领。所以个倾向于虎豹骑的数量在千人以下。曹曹在与马超交战中,先以轻兵挑战,战至良久,忽然纵虎骑夹击,大破马超。虎骑未必是虎豹骑,可能是许褚率领的虎士。曹魏建国后,虎豹骑就未再见其出现在任何战场上。应该是编入了宿卫皇帝的五营之中。

武卫营虎士:  曹魏建国后先后建立武卫、中坚、中垒、骁骑、游击等五营禁军。其脱胎于曹操开霸府时期建立的亲军宿卫部队。武卫营在曹操霸府时代就是其亲军宿卫。设置武卫中郎将,武卫将军与中领军,中护军共掌内,外禁军。初期武卫营不仅宿卫曹操,而且时常担当最艰巨的作战任务。这支宿卫亲军由典韦,许褚统领。前期典韦统领这支亲军。曹操拜典韦为都尉,典韦领治亲兵数百,常随曹操左右。其亲兵都是精选之卒。每战斗,常先登陷陈。每次有战斗,经常为先头攻坚部队。197年典韦战死。曹操拜许褚为都尉领治亲军引入宿卫。许褚所治亲军,曹操认为都是壮士,“太祖以为皆壮士也”。“虎士”其意为勇猛如虎的战士。许褚所领的亲军皆为虎士。曹操与马超渭南之战中,曹操北渡临济河,让大军先过河,独与许褚及虎士百馀人留南岸断后。马超步骑万余人杀来,箭如雨下许褚和其百余虎士拼死护卫曹操过河。数日后曹操引轻兵挑战马超,战至良久,忽然纵虎骑夹击,大破马超。这个虎骑也有可能是指许褚和他的虎士。渭南之战后许褚迁武卫中郎将。《三国志 许褚传》记载许褚营下虎士“皆剑客也。”能被称作剑客可见其精锐。武卫营虎士人数应该在几百人左右,魏文帝即位后迁许褚为武卫将军,都督中军宿卫禁兵。同日册封许褚营下虎士,其后以功为将军封侯者数十人,都尉、校尉百余人。许褚营下的虎士是魏军中真正的精锐。


东吴军事制度及其精锐部队

   孙坚,孙策,孙权父子兄弟三人经过两代努力建立起东吴政权。实力仅次曹魏强于蜀汉。东吴降晋时有兵二十三万。蜀汉降魏时带甲士十万二千。东吴比蜀汉兵力多了一倍。
孙氏一族世代居吴地富春(今杭州富阳一带)。东吴始祖武烈皇帝孙坚是大军事家孙武的后裔,是东吴的奠基人。曾参加过讨伐黄巾军以及董卓的战役,官拜破虏将军又称“孙破虏”(见《三国志·吴书·孙破虏传》)。孙策是孙坚长子号称小霸王。孙策随母居寿春少年有志颇有名声,并结识庐江有志青年周瑜。 公元191年 孙坚在荆州战死其部下为袁术所据。孙策想继承父业干一番大事业,初投靠丹杨太守舅父吴景,东汉末年江淮一带盛行私兵。孙策向袁术讨要其父旧部,袁术碍于公论不得已还孙坚旧部。孙策以其父旧部的力量为基础平定江东。198年朝廷拜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领会稽太守。200年遇刺身亡。其弟孙权继承兄业。孙权即位后内修政事,广纳贤才。对外联合刘备对抗曹魏。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称帝,正式建立吴国。

   东吴和曹魏,蜀汉一样也采用世兵制为兵役制度。但是和曹魏的士家制蜀汉的世兵制不同,东吴还实行世袭领兵制。这与江淮一带豪族世家盛行私兵有很大关系。东吴政权主要依靠江东豪族世家的支持,东吴豪族宗强主要是顾、陆、朱、张四大家族。这些大家族“势力倾于邦君,储积富乎公室”,“僮仆成军,闭门为市”。孙权死后魏国邓艾就曾向司马师说道:“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建命”。《三国志》记载四大豪门中朱家的朱桓就有“部曲万口”。父死子代的领兵制是东吴特有的制度。
孙权江东霸业的建立离不开江东大族的支持。加上江淮一带盛行的私兵制。东吴军队虽然实行和曹魏一样的世兵制,同时也实行独具特色的世袭领兵制。世袭所领之兵来自私家部曲和吴主授兵、给兵。东吴将领所领军队有世袭领兵权,但无所有权。故领军将领死后如无子弟或子弟有罪不得赦免时,东吴政权可将其世袭所领的军队收回。东吴将领所领世袭之兵占东吴军队总数多少目前无法考证,但估计比例应该很大。如《三国志·孙皓传》“凡十一王,王给三千兵。”《韩当传》“授兵两千,骑五十匹.”周瑜死后吕蒙领其部众四千。《全琮传》“授兵数千人,使讨山越。。因开募召,得精兵万余人,”《朱桓传》“迁荡寇校尉,授兵二千人,部曲万口。”陆逊死后其子陆抗领其父部众五千。东吴的这些豪门将领往往集地方军事、政治、经济大权于一身。与曹魏的错役制不同,由于东吴采用世袭领兵制将领对士兵有很强的控制力,所以士兵家属可以随军。东吴只需领军将领的家属作为人质就可以控制军队,而不像曹魏那样还需要士兵家属做人质。孙权就曾讥讽曹魏的错役制“及离闲人骨肉,以为酷耳。”东吴在施行世袭领兵制、授兵制的同时还施行奉邑、复客制度。在授兵的同时还划定军赋食邑,赐赏有功将领私属佃客。如曾赐吕蒙“寻阳屯田六百人”。正是有了这些制度,所以东吴将领非常热衷攻打山越、蛮夷等少数民族,不但可以扩充兵源,还可以增加奉邑和私人佃户扩大家族势力。

东吴官制:基本秉承汉制但又与魏,蜀略有不同。
东吴置:太傅,建兴元年由诸葛恪担任,建兴二年诸葛恪被杀从此再未设置。
大司马:官一品,总揽军事赤乌九年(246年)分置左,右大司马, 建兴二年(253年)复旧。
上大将军:官一品,位在三公之上,黄龙元年(228年)设置。大将军:官一品,位在三公之上。
镇军大将军:官一品, 黄龙三年(231年)置。镇西大将军:官一品,264年置。
骠骑将军:官二品,秩比三公。将军幕府设置无从考。
车骑将军:官二品,秩比三公。将军幕府设置(孙权为车骑将军时的设置):军师(五品)一人。长史(六品)一人。中、左、右司马三人。从事中郎(六品)二人。主薄(八品)一人。东、西曹掾,书部从事各一人。安国将军:金印紫绶,位次三司。
卫将军:官二品,位亚三司。将军幕府设置无从考。辅国将军、辅吴将军:班亚三司,不常设。
征南将军:官二品,位次三公。征西将军:官二品。征北将军:官二品。将军幕府设置无从考。
镇东将军:官二品,位次四征。镇南将军:官二品。镇西将军:官二品。镇北将军:官二品。
安东将军:官三品。安南将军:官三品。安北将军:官三品。
建威将军:吕范由平南将军于220年拜建威将军官位应在平南之上。
平南将军:官三品。平西将军:官三品。平北将军:官三品。前将军:官三品。后将军:官三品。左将军:官三品。右将军:官三品。征虏将军:官三品。镇军将军:官三品。安远将军:官三品。平戎将军:官三品。平虏将军:官三品。虎牙将军:官三品。冠军将军:官三品。
游击将军:官四品。建武将军:官四品。振威将军:官四品。振武将军:官四品。奋武将军:官四品。扬威将军:官四品。扬武将军:官四品。
折冲将军:官五品。威远将军:官五品。绥远将军:官五品。伏波将军:官五品。虎威将军:官五品。荡寇将军:官五品。昭武将军:官五品。荡魏将军:官五品。平魏将军:官五品。辅义将军:官五品。扶义将军:官五品。横江将军:官五品。绥南将军:官五品。

抚远将军:抚夷将军:抚越将军:威南将军:威北将军:威武将军:威烈将军:厉武将军:平戎将军:灭寇将军:牙门将:偏将军:裨将军:征虏中郎将:掌军中郎将:督军、辅军中郎将:安军中郎将:昭武中郎将:建威中郎将:建忠中郎将:荡寇中郎将:辅义中郎将:立信中郎将:司直中郎将:立节中郎将:昭信中郎将:昭义中郎将:扬武中郎将:定武中郎将:奋武中郎将:立武中郎将:威武中郎将:建武中郎将:折冲中郎将:威寇中郎将:安东中郎将:征南中郎将:横野中郎将:武锋中郎将:讨越中郎将:司市中郎将:

司监校尉:宣信校尉:忠义校尉:恭义校尉:辅义校尉:正义校尉:立信校尉:奋武校尉:建武校尉:立武校尉:武锋校尉:武卫校尉:武猛校尉:奋威校尉:昭义校尉:安南校尉:平东校尉:灭贼、破贼校尉:威越校尉:定威校尉:折冲校尉:先登校尉:荡寇校尉:丞烈校尉:督军校尉:赞军校尉:护军校尉:副军校尉:参军校尉:
抚军都尉:将兵都尉:奉正都尉:仁义都尉:立信都尉:辅义都尉:立义都尉:建忠都尉:兴业都尉:安民都尉:奉禁都尉:扬武都尉:建武都尉:武卫都尉:平北都尉:破贼都尉:丞烈都尉:楼下都尉:

东吴都督制与曹魏大致相同,分大都督和都督、水军都督。东吴于临江要地皆设置都督,自西陵至江都五千七百里领兵屯守将领皆称都督,兵少权轻者称为督。如西陵督、京下督、都下督、公安督、巴丘督等。


东吴军事制度及其精锐部队

   孙坚,孙策,孙权父子兄弟三人经过两代努力建立起东吴政权。实力仅次曹魏强于蜀汉。东吴降晋时有兵二十三万。蜀汉降魏时带甲士十万二千。东吴比蜀汉兵力多了一倍。
孙氏一族世代居吴地富春(今杭州富阳一带)。东吴始祖武烈皇帝孙坚是大军事家孙武的后裔,是东吴的奠基人。曾参加过讨伐黄巾军以及董卓的战役,官拜破虏将军又称“孙破虏”(见《三国志·吴书·孙破虏传》)。孙策是孙坚长子号称小霸王。孙策随母居寿春少年有志颇有名声,并结识庐江有志青年周瑜。 公元191年 孙坚在荆州战死其部下为袁术所据。孙策想继承父业干一番大事业,初投靠丹杨太守舅父吴景,东汉末年江淮一带盛行私兵。孙策向袁术讨要其父旧部,袁术碍于公论不得已还孙坚旧部。孙策以其父旧部的力量为基础平定江东。198年朝廷拜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领会稽太守。200年遇刺身亡。其弟孙权继承兄业。孙权即位后内修政事,广纳贤才。对外联合刘备对抗曹魏。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称帝,正式建立吴国。

   东吴和曹魏,蜀汉一样也采用世兵制为兵役制度。但是和曹魏的士家制蜀汉的世兵制不同,东吴还实行世袭领兵制。这与江淮一带豪族世家盛行私兵有很大关系。东吴政权主要依靠江东豪族世家的支持,东吴豪族宗强主要是顾、陆、朱、张四大家族。这些大家族“势力倾于邦君,储积富乎公室”,“僮仆成军,闭门为市”。孙权死后魏国邓艾就曾向司马师说道:“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建命”。《三国志》记载四大豪门中朱家的朱桓就有“部曲万口”。父死子代的领兵制是东吴特有的制度。
孙权江东霸业的建立离不开江东大族的支持。加上江淮一带盛行的私兵制。东吴军队虽然实行和曹魏一样的世兵制,同时也实行独具特色的世袭领兵制。世袭所领之兵来自私家部曲和吴主授兵、给兵。东吴将领所领军队有世袭领兵权,但无所有权。故领军将领死后如无子弟或子弟有罪不得赦免时,东吴政权可将其世袭所领的军队收回。东吴将领所领世袭之兵占东吴军队总数多少目前无法考证,但估计比例应该很大。如《三国志·孙皓传》“凡十一王,王给三千兵。”《韩当传》“授兵两千,骑五十匹.”周瑜死后吕蒙领其部众四千。《全琮传》“授兵数千人,使讨山越。。因开募召,得精兵万余人,”《朱桓传》“迁荡寇校尉,授兵二千人,部曲万口。”陆逊死后其子陆抗领其父部众五千。东吴的这些豪门将领往往集地方军事、政治、经济大权于一身。与曹魏的错役制不同,由于东吴采用世袭领兵制将领对士兵有很强的控制力,所以士兵家属可以随军。东吴只需领军将领的家属作为人质就可以控制军队,而不像曹魏那样还需要士兵家属做人质。孙权就曾讥讽曹魏的错役制“及离闲人骨肉,以为酷耳。”东吴在施行世袭领兵制、授兵制的同时还施行奉邑、复客制度。在授兵的同时还划定军赋食邑,赐赏有功将领私属佃客。如曾赐吕蒙“寻阳屯田六百人”。正是有了这些制度,所以东吴将领非常热衷攻打山越、蛮夷等少数民族,不但可以扩充兵源,还可以增加奉邑和私人佃户扩大家族势力。

东吴官制:基本秉承汉制但又与魏,蜀略有不同。
东吴置:太傅,建兴元年由诸葛恪担任,建兴二年诸葛恪被杀从此再未设置。
大司马:官一品,总揽军事赤乌九年(246年)分置左,右大司马, 建兴二年(253年)复旧。
上大将军:官一品,位在三公之上,黄龙元年(228年)设置。大将军:官一品,位在三公之上。
镇军大将军:官一品, 黄龙三年(231年)置。镇西大将军:官一品,264年置。
骠骑将军:官二品,秩比三公。将军幕府设置无从考。
车骑将军:官二品,秩比三公。将军幕府设置(孙权为车骑将军时的设置):军师(五品)一人。长史(六品)一人。中、左、右司马三人。从事中郎(六品)二人。主薄(八品)一人。东、西曹掾,书部从事各一人。安国将军:金印紫绶,位次三司。
卫将军:官二品,位亚三司。将军幕府设置无从考。辅国将军、辅吴将军:班亚三司,不常设。
征南将军:官二品,位次三公。征西将军:官二品。征北将军:官二品。将军幕府设置无从考。
镇东将军:官二品,位次四征。镇南将军:官二品。镇西将军:官二品。镇北将军:官二品。
安东将军:官三品。安南将军:官三品。安北将军:官三品。
建威将军:吕范由平南将军于220年拜建威将军官位应在平南之上。
平南将军:官三品。平西将军:官三品。平北将军:官三品。前将军:官三品。后将军:官三品。左将军:官三品。右将军:官三品。征虏将军:官三品。镇军将军:官三品。安远将军:官三品。平戎将军:官三品。平虏将军:官三品。虎牙将军:官三品。冠军将军:官三品。
游击将军:官四品。建武将军:官四品。振威将军:官四品。振武将军:官四品。奋武将军:官四品。扬威将军:官四品。扬武将军:官四品。
折冲将军:官五品。威远将军:官五品。绥远将军:官五品。伏波将军:官五品。虎威将军:官五品。荡寇将军:官五品。昭武将军:官五品。荡魏将军:官五品。平魏将军:官五品。辅义将军:官五品。扶义将军:官五品。横江将军:官五品。绥南将军:官五品。

抚远将军:抚夷将军:抚越将军:威南将军:威北将军:威武将军:威烈将军:厉武将军:平戎将军:灭寇将军:牙门将:偏将军:裨将军:征虏中郎将:掌军中郎将:督军、辅军中郎将:安军中郎将:昭武中郎将:建威中郎将:建忠中郎将:荡寇中郎将:辅义中郎将:立信中郎将:司直中郎将:立节中郎将:昭信中郎将:昭义中郎将:扬武中郎将:定武中郎将:奋武中郎将:立武中郎将:威武中郎将:建武中郎将:折冲中郎将:威寇中郎将:安东中郎将:征南中郎将:横野中郎将:武锋中郎将:讨越中郎将:司市中郎将:

司监校尉:宣信校尉:忠义校尉:恭义校尉:辅义校尉:正义校尉:立信校尉:奋武校尉:建武校尉:立武校尉:武锋校尉:武卫校尉:武猛校尉:奋威校尉:昭义校尉:安南校尉:平东校尉:灭贼、破贼校尉:威越校尉:定威校尉:折冲校尉:先登校尉:荡寇校尉:丞烈校尉:督军校尉:赞军校尉:护军校尉:副军校尉:参军校尉:
抚军都尉:将兵都尉:奉正都尉:仁义都尉:立信都尉:辅义都尉:立义都尉:建忠都尉:兴业都尉:安民都尉:奉禁都尉:扬武都尉:建武都尉:武卫都尉:平北都尉:破贼都尉:丞烈都尉:楼下都尉:

东吴都督制与曹魏大致相同,分大都督和都督、水军都督。东吴于临江要地皆设置都督,自西陵至江都五千七百里领兵屯守将领皆称都督,兵少权轻者称为督。如西陵督、京下督、都下督、公安督、巴丘督等。


东吴军队编制及精锐部队
    东吴地处江南,北有长江天险,东南靠海,内多胡泽的地理条件使得东吴水军远强于魏、蜀两国。《历代兵制》记载:“吴多舟师,”营校略异于汉。东吴和曹魏一样也分中、外军等。但东吴军队以私兵起家将领世袭领兵,又有别于曹魏和蜀汉。

东吴水军:东吴优越的地理条件使其可以组建当时最强大的水军。《三国会要》记载船战令曰:“ 雷鼓一通,吏士皆严;再通,什伍皆就船。整持橹棹,战士各持兵器就船,各当其所。幢幡旗鼓,各随将所载船。鼓三通鸣,大小战船以次发,左不得至有,右不得至左,前后不得易。违令者斩。”东吴水军战船主要大船有楼船、斗舰、小船有走舸、蒙冲等,能出海者为海船。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东吴舰船数量众多,《三国志·贺齐传》记载:“蒙冲斗舰之属,望之若山。”楼船是大型战舰上建三重楼,最大建有五重楼。贺齐所乘船雕刻丹镂,青盖绛襜,《江表传》记载:“吴楼船之有名者,皆雕镂彩画,”孙权乘坐的楼船有“飞云”号、“盖海”号。《吴都赋》就记载:“弘舸连轴,巨槛接舰,飞云盖海,制非常模。”还有一艘大船名曰“长安”亦曰“大舶”,载坐直之士三千人。当时东吴出使句骊,使者谢宏的船小只能“载马八十匹而还。”东吴所谓的小船都能装载八十匹马,可见东吴水师的强大。

中央军:由于东吴领兵世袭制私兵盛行军队名号比较多比较杂乱。东吴中军置中左右三典军,仿汉制建屯骑、步兵、射声、越骑、长水五校号为五营。又置羽林、武卫、虎骑、马闲、无难、解烦、敢死、绕帐、帐下、车下虎士、武射吏等。
地方军:主要由每郡的郡兵,属县的县兵,地方诸侯领军将领的私兵构成。比如交州的“交州义士”,丹阳的“丹阳青巾”,东吴将领厚养的“健儿”。
羽林:效仿汉制所建主皇宫宿卫。武卫:仿汉制置武卫士,故典宿卫。虎骑:骑兵主宿卫。
马闲:西汉时设太仆,掌乘舆并主马政,下设属官:车府、路、骑马、骏马四令丞。龙马、闲驹、橐泉、平乐、承华五监长丞等。东吴马闲分左右两部,取龙马,闲驹得其名。应为骑兵部队而非马监。
无难:分左右两部,领军为无难左右部督。《江表传》记载吴主孙亮曾与黄门侍郎全纪密谋,计划用宿卫虎骑,左右无难围剿权臣孙綝。
解烦:分左右两部,领军为解烦左右部督。222年猇亭之战后刘备驻守白帝城,孙权觉得兵力不足,便让胡综从各县招募精兵六千建立解烦军设左右两部,徐详为左部督,胡综为右部督。
敢死:南宋末历史学家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记载:“吴多舟师,而兵有解烦、敢死两部,”东吴将领韩当曾率领敢死、解烦兵万人讨伐击破丹阳郡贼寇。建安十三年,孙权讨黄祖。 董袭与淩统为前锋,各率敢死百人,每人披两层铠甲,乘大船冲入敌阵。黄祖败逃被杀。
绕帐:吴所置,主宿卫。领军为绕帐督。帐下:分左右两部,领军为左右部督。陆逊曾为帐下右部督。
车下虎士:保卫孙权的亲兵卫队。215年 孙权围攻合肥不下,全军撤退。孙权和吕蒙、蒋钦、凌统及甘宁等及车下虎士千余人在逍遥津北。曹操手下大将张辽趁机突袭孙权,车下虎士及东吴众将力战保护孙权安全撤退。这就是三国演义里描述非常精彩的张辽威震逍遥津之战。
健儿:勇猛善战之人。东吴大将爱厚养健儿,视其为亲近护卫。作战时能拼死效命。东吴大将甘宁“轻财敬士,能厚养健兒,健兒亦乐为用命。”213年曹操亲率大军攻濡须口。甘宁选手下健兒百余人,夜袭曹军大营,斩首数十级而还。大将凌统“亲贤接士,士亦慕焉。”孙权征江夏时凌统为先锋,“与所厚健兒数十人共乘一船,常去大兵数十里。行入右江,斩黄祖将张硕,尽复船人。”逍遥津之战中凌统与三百亲近健儿拼死保护孙权,其三百亲军护卫被曹军包围全部战死无一投降仅凌统一人身免。战后凌统悲不自胜。孙权亲自安慰曰:“公绩,亡者已矣,苟使卿在,何患无人?”倍给本兵。
交州义士:东吴从地方上招募的军队,210步骘年平定交州后为交州刺史,220年孙权命吕岱接替步骘为交州刺史,步骘招募交州当地壮士万人号称“交州义士”进驻长沙。221年刘备准备东征孙权,武陵郡一带的蛮夷响应蜀汉。步骘率部驻守益阳。刘备战败后零陵、桂阳等郡动荡不稳拥兵反叛。步骘率领“交州义士”将其逐一平定。
武射吏:精于射箭的武士。当初步骘就是带领武射吏千人平定交州。西汉时便有武射这个称呼《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大将军卫青手下部将,岸头侯张次公的父亲张隆就是“轻车武射”出身,以善射而受到汉景帝的亲近。“轻车”西汉时期的战车,“轻车武射”就是战车上的射手。东吴时演变为武射吏。

东吴丹杨山越
    丹杨郡属东吴扬州与吴郡、会稽、新都、鄱阳四郡邻接。辖区为现在安徽省长江以南地区,江苏省大茅山和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北地区。境内地理环境特殊群山起伏地势险阻,山出铜铁,自铸甲兵。山民好武习战,高尚气力,皆仗兵野逸,白首于林莽。号称精兵之地。陶谦、曹操、刘备都曾从丹杨募兵。东吴靠丹杨募兵起家,更视其为根本。东吴历代丹杨太守都是其宗室或亲近大臣担任。丹杨山民主要是古越族后裔和战乱时逃入山中的汉民组成,带有浓厚的氏族遗俗,以同一宗族或乡里聚集在一起称为宗部其首领称为宗帅。大宗部有数万之众,小的也有几千。如丹杨费栈、鄱阳尤突、会稽潘临等皆有数万众。孙权采纳陆逊的建议“而山寇旧恶,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平,难以图远,可大部伍,取其精锐。”从此丹杨山越就成了东吴主要的兵源。诸葛恪屡次向孙权自荐担任丹杨太守,向孙权预期三年能得甲士四万。诸葛恪担任丹杨太守后果然向预期的那样征得精兵四万,自领万人其余分给手下将领。216年贺齐与陆逊讨鄱阳尤突,“丹杨三县皆降,料得精兵八千人。”陆逊讨丹杨费栈,“强者为兵,羸者补户,得精卒数万人。”全琮讨丹杨吴会,“数年中得万余人。”孙瑜“建安九年,领丹杨太守,为众所附,至万余人。”东吴从丹杨招募的精兵近十万之众。此外东吴中书丞华覈曾说:"江南精兵,北土所难,欲以十卒当东一人。"这个说法有点夸张了,虽然丹杨山越骁勇善战,但也有弱点。诸葛恪曾分析丹杨山越人的作战特点,“其战则蜂至,败则鸟窜,”到了后期丹杨锐卒就没有以前那么骁勇了。280年晋灭东吴之战,东吴丞相张悌督沈莹、诸葛靓、孙震率军三万渡江抗击晋军。丹杨太守沈莹“领丹杨锐卒刀楯五千,号曰青巾兵,前后屡陷坚陈,於是以驰淮南军,三冲不动。退引乱。吴军以次土崩,将帅不能止.”丹杨兵的最后一战,五千精锐丹阳青巾,三冲晋军不动。退却时引起混乱,导致吴军崩溃。将帅都无法阻止。正应了诸葛恪的那句话“败则鸟窜。”
    此外张承出任长沙西部都尉时“讨平山寇,得精兵万五千人。”得蛮夷兵一万五千。贺齐讨豫章东部彭才、李玉、王海等众万余人。诛其首恶,余皆降服。拣起精健为兵,次为县户。在福建一带破洪明、吴五、邹临等宗帅,得兵万人。237年鄱阳、豫章、庐陵三郡反叛。陆逊平三郡,料得精兵八千余人。凌统招募山中壮悍之人,得精兵万余人。安南将军陆凯“复讨苍梧建陵贼破之。前后出兵八千余人以充军用。”东吴先后招募山越、武陵蛮夷、交州夷等兵十三、四万人。其中丹杨山越近十万。东吴降晋时有兵二十三万,舟船五千余艘,吏三万二千。最强盛时有兵近三十万,而山越、蛮夷等兵就占了将近一半多。


东吴军队编制及精锐部队
    东吴地处江南,北有长江天险,东南靠海,内多胡泽的地理条件使得东吴水军远强于魏、蜀两国。《历代兵制》记载:“吴多舟师,”营校略异于汉。东吴和曹魏一样也分中、外军等。但东吴军队以私兵起家将领世袭领兵,又有别于曹魏和蜀汉。

东吴水军:东吴优越的地理条件使其可以组建当时最强大的水军。《三国会要》记载船战令曰:“ 雷鼓一通,吏士皆严;再通,什伍皆就船。整持橹棹,战士各持兵器就船,各当其所。幢幡旗鼓,各随将所载船。鼓三通鸣,大小战船以次发,左不得至有,右不得至左,前后不得易。违令者斩。”东吴水军战船主要大船有楼船、斗舰、小船有走舸、蒙冲等,能出海者为海船。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东吴舰船数量众多,《三国志·贺齐传》记载:“蒙冲斗舰之属,望之若山。”楼船是大型战舰上建三重楼,最大建有五重楼。贺齐所乘船雕刻丹镂,青盖绛襜,《江表传》记载:“吴楼船之有名者,皆雕镂彩画,”孙权乘坐的楼船有“飞云”号、“盖海”号。《吴都赋》就记载:“弘舸连轴,巨槛接舰,飞云盖海,制非常模。”还有一艘大船名曰“长安”亦曰“大舶”,载坐直之士三千人。当时东吴出使句骊,使者谢宏的船小只能“载马八十匹而还。”东吴所谓的小船都能装载八十匹马,可见东吴水师的强大。

中央军:由于东吴领兵世袭制私兵盛行军队名号比较多比较杂乱。东吴中军置中左右三典军,仿汉制建屯骑、步兵、射声、越骑、长水五校号为五营。又置羽林、武卫、虎骑、马闲、无难、解烦、敢死、绕帐、帐下、车下虎士、武射吏等。
地方军:主要由每郡的郡兵,属县的县兵,地方诸侯领军将领的私兵构成。比如交州的“交州义士”,丹阳的“丹阳青巾”,东吴将领厚养的“健儿”。
羽林:效仿汉制所建主皇宫宿卫。武卫:仿汉制置武卫士,故典宿卫。虎骑:骑兵主宿卫。
马闲:西汉时设太仆,掌乘舆并主马政,下设属官:车府、路、骑马、骏马四令丞。龙马、闲驹、橐泉、平乐、承华五监长丞等。东吴马闲分左右两部,取龙马,闲驹得其名。应为骑兵部队而非马监。
无难:分左右两部,领军为无难左右部督。《江表传》记载吴主孙亮曾与黄门侍郎全纪密谋,计划用宿卫虎骑,左右无难围剿权臣孙綝。
解烦:分左右两部,领军为解烦左右部督。222年猇亭之战后刘备驻守白帝城,孙权觉得兵力不足,便让胡综从各县招募精兵六千建立解烦军设左右两部,徐详为左部督,胡综为右部督。
敢死:南宋末历史学家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记载:“吴多舟师,而兵有解烦、敢死两部,”东吴将领韩当曾率领敢死、解烦兵万人讨伐击破丹阳郡贼寇。建安十三年,孙权讨黄祖。 董袭与淩统为前锋,各率敢死百人,每人披两层铠甲,乘大船冲入敌阵。黄祖败逃被杀。
绕帐:吴所置,主宿卫。领军为绕帐督。帐下:分左右两部,领军为左右部督。陆逊曾为帐下右部督。
车下虎士:保卫孙权的亲兵卫队。215年 孙权围攻合肥不下,全军撤退。孙权和吕蒙、蒋钦、凌统及甘宁等及车下虎士千余人在逍遥津北。曹操手下大将张辽趁机突袭孙权,车下虎士及东吴众将力战保护孙权安全撤退。这就是三国演义里描述非常精彩的张辽威震逍遥津之战。
健儿:勇猛善战之人。东吴大将爱厚养健儿,视其为亲近护卫。作战时能拼死效命。东吴大将甘宁“轻财敬士,能厚养健兒,健兒亦乐为用命。”213年曹操亲率大军攻濡须口。甘宁选手下健兒百余人,夜袭曹军大营,斩首数十级而还。大将凌统“亲贤接士,士亦慕焉。”孙权征江夏时凌统为先锋,“与所厚健兒数十人共乘一船,常去大兵数十里。行入右江,斩黄祖将张硕,尽复船人。”逍遥津之战中凌统与三百亲近健儿拼死保护孙权,其三百亲军护卫被曹军包围全部战死无一投降仅凌统一人身免。战后凌统悲不自胜。孙权亲自安慰曰:“公绩,亡者已矣,苟使卿在,何患无人?”倍给本兵。
交州义士:东吴从地方上招募的军队,210步骘年平定交州后为交州刺史,220年孙权命吕岱接替步骘为交州刺史,步骘招募交州当地壮士万人号称“交州义士”进驻长沙。221年刘备准备东征孙权,武陵郡一带的蛮夷响应蜀汉。步骘率部驻守益阳。刘备战败后零陵、桂阳等郡动荡不稳拥兵反叛。步骘率领“交州义士”将其逐一平定。
武射吏:精于射箭的武士。当初步骘就是带领武射吏千人平定交州。西汉时便有武射这个称呼《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大将军卫青手下部将,岸头侯张次公的父亲张隆就是“轻车武射”出身,以善射而受到汉景帝的亲近。“轻车”西汉时期的战车,“轻车武射”就是战车上的射手。东吴时演变为武射吏。

东吴丹杨山越
    丹杨郡属东吴扬州与吴郡、会稽、新都、鄱阳四郡邻接。辖区为现在安徽省长江以南地区,江苏省大茅山和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北地区。境内地理环境特殊群山起伏地势险阻,山出铜铁,自铸甲兵。山民好武习战,高尚气力,皆仗兵野逸,白首于林莽。号称精兵之地。陶谦、曹操、刘备都曾从丹杨募兵。东吴靠丹杨募兵起家,更视其为根本。东吴历代丹杨太守都是其宗室或亲近大臣担任。丹杨山民主要是古越族后裔和战乱时逃入山中的汉民组成,带有浓厚的氏族遗俗,以同一宗族或乡里聚集在一起称为宗部其首领称为宗帅。大宗部有数万之众,小的也有几千。如丹杨费栈、鄱阳尤突、会稽潘临等皆有数万众。孙权采纳陆逊的建议“而山寇旧恶,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平,难以图远,可大部伍,取其精锐。”从此丹杨山越就成了东吴主要的兵源。诸葛恪屡次向孙权自荐担任丹杨太守,向孙权预期三年能得甲士四万。诸葛恪担任丹杨太守后果然向预期的那样征得精兵四万,自领万人其余分给手下将领。216年贺齐与陆逊讨鄱阳尤突,“丹杨三县皆降,料得精兵八千人。”陆逊讨丹杨费栈,“强者为兵,羸者补户,得精卒数万人。”全琮讨丹杨吴会,“数年中得万余人。”孙瑜“建安九年,领丹杨太守,为众所附,至万余人。”东吴从丹杨招募的精兵近十万之众。此外东吴中书丞华覈曾说:"江南精兵,北土所难,欲以十卒当东一人。"这个说法有点夸张了,虽然丹杨山越骁勇善战,但也有弱点。诸葛恪曾分析丹杨山越人的作战特点,“其战则蜂至,败则鸟窜,”到了后期丹杨锐卒就没有以前那么骁勇了。280年晋灭东吴之战,东吴丞相张悌督沈莹、诸葛靓、孙震率军三万渡江抗击晋军。丹杨太守沈莹“领丹杨锐卒刀楯五千,号曰青巾兵,前后屡陷坚陈,於是以驰淮南军,三冲不动。退引乱。吴军以次土崩,将帅不能止.”丹杨兵的最后一战,五千精锐丹阳青巾,三冲晋军不动。退却时引起混乱,导致吴军崩溃。将帅都无法阻止。正应了诸葛恪的那句话“败则鸟窜。”
    此外张承出任长沙西部都尉时“讨平山寇,得精兵万五千人。”得蛮夷兵一万五千。贺齐讨豫章东部彭才、李玉、王海等众万余人。诛其首恶,余皆降服。拣起精健为兵,次为县户。在福建一带破洪明、吴五、邹临等宗帅,得兵万人。237年鄱阳、豫章、庐陵三郡反叛。陆逊平三郡,料得精兵八千余人。凌统招募山中壮悍之人,得精兵万余人。安南将军陆凯“复讨苍梧建陵贼破之。前后出兵八千余人以充军用。”东吴先后招募山越、武陵蛮夷、交州夷等兵十三、四万人。其中丹杨山越近十万。东吴降晋时有兵二十三万,舟船五千余艘,吏三万二千。最强盛时有兵近三十万,而山越、蛮夷等兵就占了将近一半多。


魏、蜀、吴三国之中,魏、吴均设有史官,只有蜀汉没有设置史官。所以关于蜀汉的军政史料,将官、军队编制记载非常少。有些将官设置又不同于曹魏和东吴。
刘备,字玄德,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公元184年以镇压黄巾军起家,于公元221年继承汉室称帝,开创蜀汉霸业。谥号昭烈帝,后史又称为先主。刘备白手起家,经过37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开创霸业,建立起能与曹魏、东吴相抗衡的一方政权。先主刘备初成霸业入蜀平益州时以左将军开府。后刘璋上表推刘备行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刘备亦推刘璋行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

刘备入蜀时左将军幕府官署设:长史:许靖。营司马:庞羲。留营司马:赵云。从事中郎:糜竺、孙乾、简雍、射援、伊籍。西曹掾:刘巴。兵掾曹:杨仪、马良、马勋。从事:廖立、刘琰。拜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拜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黄忠初为刘表手下中郎将,曹操克荆州后封代理裨将军职,后随先主刘备入蜀因平定益州有功拜讨虏将军。诸葛亮、庞统为军师中郎将。霍峻为中郎将。魏延为刘备部曲平定益州因功升为牙门将军。
刘备在赤壁之战后首创军师中郎将,军师将军的职务。除了参与军事决策外还兼掌兵权。诸葛亮和庞统都担任过军师中郎将,211年诸葛亮升任军师将军。
219年刘备称汉中王,拜大司马。自领为大司马汉中王,行大司马事,开大司马幕府。
府署:拜许靖为太傅(领司马府长史),尚书令:法正加护军将军。军师将军:诸葛亮。掌军中郎将:董和。留营司马:赵云拜翊军将军。营司马:庞羲。前部司马:费诗。后部司马:张裕。从事中郎:孙乾拜秉忠将军、简雍拜昭德将军、伊籍拜昭文将军。治中从事:黄权。主簿:雍茂。军谋掾:韩冉。东曹掾:杨戏。前将军:拜关羽假节钺。左将军:马超假节。右将军:张飞假节。后将军:黄忠。安汉将军:糜竺。镇远将军:赖恭。兴业将军:李严。安远将军:邓方督南中。镇远将军:魏延督汉中。

221年刘备称帝,设百官,改拜许靖为司徒,拜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寻领司隶校尉。拜马超为骠骑将军,拜张飞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魏延为镇北将军,拜黄权为征北将军。

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后设立都督战区,以郡县划分。
蜀汉无大都督一职。设:中都护,一职统内外军事,李严。复设:行都护,一人。蒋琬。诸葛瞻。
西线:设汉中都督,219年置,首任魏延。北线:遥设关中都督,221年置,首任吴懿。
南线:设庲降都督,221年置,首任邓方。庲降都督战区管辖南中诸郡军务,又设副职副贰都督。
东线:设永安都督,又称巴东都督。221年置,首任李严。
后方二线又设置:江州都督,222年左右设置,首任费观。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国后,任命诸葛亮由军师将军升任丞相,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备托孤,诸葛亮开丞相府治事,兼领益州牧。军国事无大小皆裁决于诸葛亮。
诸葛亮丞相幕府设置:
中军师:置一人,先后由刘琰、杨仪担任。
前军师:置一人,先后由魏延(231年以征西大将军任),邓芝(234年)担任。
后军师:置一人,先后由费祎,杨仪(235年 由中军师改任)担任。
军师祭酒:名额无限定,来敏、伊默、射援等三人。
中监军:置中监军一人,前监军、后监军各一人。复设行监军。位次三军师。
中领军:中领军主掌禁军。置中领军一人,复设:领军、前领军、行领军。位次三军师。
中护军:置中护军一人,前、后、左、右护军各一人。复设护军、行护军。位次监军。
中典军:置中典军一人,前、后、左、右典军无定员。复行设行典军。位次护军。
长史:置一人,先后由王连、向朗、杨仪(230年由参军选任)担任。
留府长史:置一人,先后由张裔(227年)、蒋琬(230年)、马忠(以参军担任蒋琬副职行府事)。
军司马:置一人,魏延(227年以镇北将军领),费祎(232年)担任。
从事中郎:置一人,射援(由军师祭酒选任),樊岐先后担任。
主簿:名额无从考,共有董厥、胡济、宗预、杨戏、杨颙等五人担任过此职。
参军:名额无限定,先后有马谡、宗预、杨仪、廖化、蒋琬、费祎、张裔、王平、姚伷等十七人。
西曹掾属:李邵(掾),赖厷(令史)。东曹掾属:蒋琬(掾),杨颙(属)。
仓曹掾:置一人,姜维(228年加奉义将军)。记室:置一人,霍戈。门下督:一人,马忠(223年)。
诸葛亮死后蜀汉不再设丞相府。

蜀汉官制盖同汉制,大司马、大将军为最。骠骑、车骑、卫将军次之。杂号大将军。前、后、左、右将军次之。镇、征、安等皆属杂号将军。
大司马:官一品,239年置,蒋琬由大将军进位。司马府官属设置参见刘备任大司马时府置。
大将军:官一品,235年置,258年 分置右大将军。蒋琬235年由尚书令迁。费祎243年由尚书令迁。姜维256年由卫将军迁。阎宇(右)258年 迁。
骠骑将军:官二品,221年置,259年复增置右骠骑将军。马超221年由左将军迁。李严230年由前将军迁。吴班,假节。胡济(右)。
车骑将军:官二品,221年置,258年分置左右车骑将军。张飞221年由右将军迁。刘琰230年迁兼丞相中军屯汉中。吴懿234年由左将军迁假节督汉中。邓芝243年由前将军迁假节督江州。夏侯霸249年授。张翼(左)259年 假节督汉中。廖化(右)263年假节领并州。
卫将军:官二品,247年置,姜维由镇西将军迁。诸葛瞻261年迁。
镇军大将军:官二品,258年 宗预由征西大将军迁。辅国大将军:261年 董厥由尚书令拜。
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皆金印紫绶,位次列于上卿。主征伐。
镇东将军:223年赵云由征南迁。
镇南将军:资深者加大将军,辅匡建兴中迁镇南。242年 马忠以庲降都督加拜镇南大将军。255年张翼以征西大将军拜镇南大将军。
镇西将军:资深者加大将军,243年姜维以(蒋琬大司马府属)营司马拜镇西大将军。255年胡济由前将军拜镇西大将军。
镇北将军:资深者加大将军,222年黄权督江北军防魏。221年魏延由镇远将军拜。244年王平拜镇北大将军,统汉中。
征南将军:223年赵云拜督江州。231年  刘巴(邕)拜,姜维拜。
征西将军:资深者亦为大将军。219年黄忠因功拜。223年陈到拜。230年魏延拜征西大将军,假节。238年张翼拜征西大将军。宗预以永安督拜征西大将军。
征北将军:219年申耽领上庸太守。
安汉将军:军师将军:辅汉将军:镇远将军:安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兴业将军:荡寇将军:征虏将军:讨虏将军:镇军将军:振威将军:奋威将军:扬威将军:扬武将军:安远将军:昭文将军:昭德将军:秉忠将军:建义将军:建信将军:奉义将军:忠节将军:执慎将军:抚戎将军:绥武将军:翊军将军:翊武将军:副军将军:辅军将军:护军将军:绥军将军:牙门将:偏将军:裨将:
掌军中郎将:司金中郎将:奉车中郎将:军议中郎将:军师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翰林中郎将:副军中郎将:笃信中郎将:武略中郎将:昭武中郎将:绥南中郎将:
监府校尉:儒林校尉:典学校尉:昭信校尉:宣信校尉:屯骑、步兵、射声、越骑、长水五校尉。
步兵校尉:将兵都尉:绥戎都尉:青羌五部都尉


魏、蜀、吴三国之中,魏、吴均设有史官,只有蜀汉没有设置史官。所以关于蜀汉的军政史料,将官、军队编制记载非常少。有些将官设置又不同于曹魏和东吴。
刘备,字玄德,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公元184年以镇压黄巾军起家,于公元221年继承汉室称帝,开创蜀汉霸业。谥号昭烈帝,后史又称为先主。刘备白手起家,经过37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开创霸业,建立起能与曹魏、东吴相抗衡的一方政权。先主刘备初成霸业入蜀平益州时以左将军开府。后刘璋上表推刘备行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刘备亦推刘璋行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

刘备入蜀时左将军幕府官署设:长史:许靖。营司马:庞羲。留营司马:赵云。从事中郎:糜竺、孙乾、简雍、射援、伊籍。西曹掾:刘巴。兵掾曹:杨仪、马良、马勋。从事:廖立、刘琰。拜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拜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黄忠初为刘表手下中郎将,曹操克荆州后封代理裨将军职,后随先主刘备入蜀因平定益州有功拜讨虏将军。诸葛亮、庞统为军师中郎将。霍峻为中郎将。魏延为刘备部曲平定益州因功升为牙门将军。
刘备在赤壁之战后首创军师中郎将,军师将军的职务。除了参与军事决策外还兼掌兵权。诸葛亮和庞统都担任过军师中郎将,211年诸葛亮升任军师将军。
219年刘备称汉中王,拜大司马。自领为大司马汉中王,行大司马事,开大司马幕府。
府署:拜许靖为太傅(领司马府长史),尚书令:法正加护军将军。军师将军:诸葛亮。掌军中郎将:董和。留营司马:赵云拜翊军将军。营司马:庞羲。前部司马:费诗。后部司马:张裕。从事中郎:孙乾拜秉忠将军、简雍拜昭德将军、伊籍拜昭文将军。治中从事:黄权。主簿:雍茂。军谋掾:韩冉。东曹掾:杨戏。前将军:拜关羽假节钺。左将军:马超假节。右将军:张飞假节。后将军:黄忠。安汉将军:糜竺。镇远将军:赖恭。兴业将军:李严。安远将军:邓方督南中。镇远将军:魏延督汉中。

221年刘备称帝,设百官,改拜许靖为司徒,拜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寻领司隶校尉。拜马超为骠骑将军,拜张飞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魏延为镇北将军,拜黄权为征北将军。

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后设立都督战区,以郡县划分。
蜀汉无大都督一职。设:中都护,一职统内外军事,李严。复设:行都护,一人。蒋琬。诸葛瞻。
西线:设汉中都督,219年置,首任魏延。北线:遥设关中都督,221年置,首任吴懿。
南线:设庲降都督,221年置,首任邓方。庲降都督战区管辖南中诸郡军务,又设副职副贰都督。
东线:设永安都督,又称巴东都督。221年置,首任李严。
后方二线又设置:江州都督,222年左右设置,首任费观。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国后,任命诸葛亮由军师将军升任丞相,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备托孤,诸葛亮开丞相府治事,兼领益州牧。军国事无大小皆裁决于诸葛亮。
诸葛亮丞相幕府设置:
中军师:置一人,先后由刘琰、杨仪担任。
前军师:置一人,先后由魏延(231年以征西大将军任),邓芝(234年)担任。
后军师:置一人,先后由费祎,杨仪(235年 由中军师改任)担任。
军师祭酒:名额无限定,来敏、伊默、射援等三人。
中监军:置中监军一人,前监军、后监军各一人。复设行监军。位次三军师。
中领军:中领军主掌禁军。置中领军一人,复设:领军、前领军、行领军。位次三军师。
中护军:置中护军一人,前、后、左、右护军各一人。复设护军、行护军。位次监军。
中典军:置中典军一人,前、后、左、右典军无定员。复行设行典军。位次护军。
长史:置一人,先后由王连、向朗、杨仪(230年由参军选任)担任。
留府长史:置一人,先后由张裔(227年)、蒋琬(230年)、马忠(以参军担任蒋琬副职行府事)。
军司马:置一人,魏延(227年以镇北将军领),费祎(232年)担任。
从事中郎:置一人,射援(由军师祭酒选任),樊岐先后担任。
主簿:名额无从考,共有董厥、胡济、宗预、杨戏、杨颙等五人担任过此职。
参军:名额无限定,先后有马谡、宗预、杨仪、廖化、蒋琬、费祎、张裔、王平、姚伷等十七人。
西曹掾属:李邵(掾),赖厷(令史)。东曹掾属:蒋琬(掾),杨颙(属)。
仓曹掾:置一人,姜维(228年加奉义将军)。记室:置一人,霍戈。门下督:一人,马忠(223年)。
诸葛亮死后蜀汉不再设丞相府。

蜀汉官制盖同汉制,大司马、大将军为最。骠骑、车骑、卫将军次之。杂号大将军。前、后、左、右将军次之。镇、征、安等皆属杂号将军。
大司马:官一品,239年置,蒋琬由大将军进位。司马府官属设置参见刘备任大司马时府置。
大将军:官一品,235年置,258年 分置右大将军。蒋琬235年由尚书令迁。费祎243年由尚书令迁。姜维256年由卫将军迁。阎宇(右)258年 迁。
骠骑将军:官二品,221年置,259年复增置右骠骑将军。马超221年由左将军迁。李严230年由前将军迁。吴班,假节。胡济(右)。
车骑将军:官二品,221年置,258年分置左右车骑将军。张飞221年由右将军迁。刘琰230年迁兼丞相中军屯汉中。吴懿234年由左将军迁假节督汉中。邓芝243年由前将军迁假节督江州。夏侯霸249年授。张翼(左)259年 假节督汉中。廖化(右)263年假节领并州。
卫将军:官二品,247年置,姜维由镇西将军迁。诸葛瞻261年迁。
镇军大将军:官二品,258年 宗预由征西大将军迁。辅国大将军:261年 董厥由尚书令拜。
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皆金印紫绶,位次列于上卿。主征伐。
镇东将军:223年赵云由征南迁。
镇南将军:资深者加大将军,辅匡建兴中迁镇南。242年 马忠以庲降都督加拜镇南大将军。255年张翼以征西大将军拜镇南大将军。
镇西将军:资深者加大将军,243年姜维以(蒋琬大司马府属)营司马拜镇西大将军。255年胡济由前将军拜镇西大将军。
镇北将军:资深者加大将军,222年黄权督江北军防魏。221年魏延由镇远将军拜。244年王平拜镇北大将军,统汉中。
征南将军:223年赵云拜督江州。231年  刘巴(邕)拜,姜维拜。
征西将军:资深者亦为大将军。219年黄忠因功拜。223年陈到拜。230年魏延拜征西大将军,假节。238年张翼拜征西大将军。宗预以永安督拜征西大将军。
征北将军:219年申耽领上庸太守。
安汉将军:军师将军:辅汉将军:镇远将军:安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兴业将军:荡寇将军:征虏将军:讨虏将军:镇军将军:振威将军:奋威将军:扬威将军:扬武将军:安远将军:昭文将军:昭德将军:秉忠将军:建义将军:建信将军:奉义将军:忠节将军:执慎将军:抚戎将军:绥武将军:翊军将军:翊武将军:副军将军:辅军将军:护军将军:绥军将军:牙门将:偏将军:裨将:
掌军中郎将:司金中郎将:奉车中郎将:军议中郎将:军师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翰林中郎将:副军中郎将:笃信中郎将:武略中郎将:昭武中郎将:绥南中郎将:
监府校尉:儒林校尉:典学校尉:昭信校尉:宣信校尉:屯骑、步兵、射声、越骑、长水五校尉。
步兵校尉:将兵都尉:绥戎都尉:青羌五部都尉


南宋王应麟所著《玉海》中记载:“蜀汉昭烈初置五军,其将校略如西汉,而兵有散骑、武骑之别。诸葛武侯治蜀,以八阵法教阅战士。”
另据《历代兵制》中记载:“蜀置五军,其左、右,将军、督、护一人;其中师,监、护、典、参军各一人;其前师,将军、监、护、督军各一人;其后,督、将军兼一人。其将校略如汉。而兵有突将、无前、宾叟、青羌、散骑、武骑之别,盖不全用蜀人也。”
刘备时期蜀国军队未分中外军制,刘备独自掌握中央战略机动部队。223年 刘禅继位后,诸葛亮为丞相开相府,设中外军。中军分两部,一部为中央机动部队,官职设:中都护、中监军、中领军、中护军和中参军。中都、中监官秩在中护、中参军之上。一部为宿卫成都皇宫的中军,设左右羽林部、虎贲、虎步营左中右三部、虎骑营。仿汉制设屯骑、步兵、射声、越骑、长水五校。
设置外军,由战区都督辖制。各郡县置郡兵。在汶山郡西五部险要之地自汶山、龙鹤、冉駹、白马、匡用修建五处防御设施置牙门屯驻牙军。邛都县置七部营军,又置四部斯臾,242年置赤甲、北军二牙门。涪陵郡设置助郡军。诸葛亮时期迁南中青羌入蜀,招募巴賨、青羌等精锐成军。

三国时期曹魏盛产骑兵。东吴靠丹杨山越征得精兵十几万。而蜀汉则有强悍的叟兵(《后汉书》注叟兵亦为蜀兵)。叟者,蜀夷之别名,夷人大种曰昆、小种曰叟。因系属氐、羌系统的部落或部族而得名。宾叟也叫賨叟或板楯蛮为古代巴人一支,分布在川东阆中,嘉陵江中游一带。善弩射,主要有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大姓。巴人领袖范目曾率七姓巴人帮助汉高祖平定关中。
青羌亦为青叟。《华阳国志 ·卷四·南中志》记载:诸葛亮平定南中后“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为部曲,置五部都尉,号五子。故南人言四姓五子也。”
诸葛亮《心书 · 择材 篇》记载:“夫师之行也,有好斗乐战,独取强敌者,聚为一徒,名曰报国之士;有气盖三军,材力勇捷者,聚为一徒,名曰突陈之士;有轻足善步,走如奔马者,聚为一徒,名曰搴旗之士;有骑射如飞,发无不中者,聚为一徒,名曰争锋之士;有射必中,中必死者,聚为一徒,名曰飞驰之士;有善发强弩,远而和中者,聚为一徒,名曰摧锋之士。此六军之善士,各因其能而用之也。”
诸葛亮将军队按士兵的特长分为六军。
将好勇斗狠爱打仗,武艺高强能够独自杀强敌者,分为一部。号称:报国兵。
将气概豪迈,勇力过人身手矫健者,分为一部。号称:突陈兵。
将行动敏捷善于奔跑,快如奔马者,分为一部。号称:搴(拔取之意)旗兵。
将善于骑马射箭,往来如飞,箭不虚发者,分为一部。号称:争锋兵。
将善于射箭,百射百中,能够一箭毙命者,分为一部。号称:飞驰兵。
将善用强弩,能远距离射中目标者,分为一部。号称:摧锋兵。

白眊兵:
先帝刘备帐下精锐部队。诸葛亮《与兄瑾论白帝兵书》中提到:“兄嫌白帝兵非精练。到所督,则先主帐下白眊,西方上兵也。嫌其少者,当复部分江州兵以广益也。”眊,结牦牛尾毛作的饰物。古代军中符节以牦牛尾为饰。《魏略》记载刘备“性好结眊”。白眊,是指用白色牦牛尾为装饰。《华阳国志》记载蜀国出产毡眊为其一宝,诸葛亮曾赠孙权白眊。白眊兵是刘备帐下精锐。为区别于其他的部队,其头戴以白色牦牛尾为装饰的头盔,身披白色毡皮装饰的盔甲,作为刘备帐下亲兵,人数虽然不多,但是蜀国的上等部队。夷陵大战之后随刘备驻守永安由陈到统领。陈到是汝南人。自豫州就追随先主,名望地位仅次于赵云,以忠勇著称。223年,官至永安都督、征西将军,封亭侯。杨戏《季汉辅臣赞》中记载:“征南厚重,征西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赞赵子龙、陈叔至”可见陈到所统领的白眊兵都是经过挑选的,勇猛忠烈之士。
另《与兄瑾论白帝兵书》出自《太平御览 · 卷三四一 · 诸葛亮与瑾书》北宋著名学者李昉,在编纂《太平御览》时将诸葛亮的这封书札提作《诸葛亮与瑾书》认为是诸葛亮写给其在东吴的兄长诸葛瑾的。后世学者张溥、张澍等以此为据收录作《与兄瑾论白帝兵书》。但今有些学者认为这封书信应该是诸葛亮写给当时由永安移屯到江州李严的。如果此信是写与李严,按信中所提“则先主帐下白眊,西方上兵也”,白眊兵应该是由蜀国西部羌胡中招募的。
无前、无当飞军:
225年诸葛亮南征,平定南中四郡。分置牂柯、越嶲、朱提、建宁、永昌、云南、兴古七郡。将南中劲卒青羌万余户移置蜀中。收其精锐成军分为五部,设置五部都尉号称“五子”。所当无前,号为飞军。又将贫弱小户分配给焦雍、娄爨、孟量、毛李四大姓家族为其部曲依附民。故这些移民又称“四姓五子”。青羌又称青叟,古代西南地区羌族的一支。服饰尚青色,故称青羌。蜀国的叟兵中尤以青羌勇敢善战而著名,其善战与板楯蛮齐名。深受各路军阀青睐。刘焉入蜀时就曾招募青羌为叟兵,凭借青叟兵击杀益州土著大豪贾龙。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所言:有“突将、无前。”据《心书》记载:突将,盖为“突陈之士”将领。无前,为“争锋之士”将领,无前军为骑兵的先锋部队善骑射。《汉晋春秋》记载蜀国设有无当监一职。故疑诸葛亮设南中劲卒青羌五部都尉,分无前、无当两军。五部号称飞军,《心书》所载有“飞驰之士”是精锐弓箭手,能够百射百中,一箭毙敌。这些“飞驰之士”应当就是所谓的飞军。无当军应该是由这些神箭手组成的。胡三省曰:“无当,盖蜀军部之号,言其军精勇,敌人无能当者。”《汉晋春秋》记载:231年 五月司马宣王派张颌围攻蜀将无当监王平(何平)于南围。张颌屡攻不动。诸葛亮后派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蜀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魏将张颌大败。王平时任无当监,所率部坚守南围的应该就是无当飞军。无前、无当飞军主要是由青羌,南中濮族、昆族等组成。
连弩士(元戎兵):
《华阳国志》记载诸葛亮在涪陵郡招募三千劲卒称为连弩士。涪陵郡辖今重庆市彭水、武隆、黔江、酉阳、秀山和贵州省务川、沿河一带。216年刘备改巴东属国为涪陵郡,治所在涪陵县(今重庆市彭水县城)。据《华阳国志》记载:涪陵郡“土地山险、水滩。人多戆勇,多獽蜑之民。县邑阿党,斗讼必死。”是巴人(賨人)主要聚集地,其民天性劲勇,质直好义。土风敦厚,有先民之流。东汉时期的赤甲军就经常在此地招募兵源。賨人又称板楯蛮曾帮助过周武王伐纣,《尚书》曰:“巴师勇锐,歌舞以淩殷人,殷人倒戈。”秦昭襄王时,白虎为害,秦王重金招募勇士除虎害。賨人廖仲、药何、射虎秦精等制作白竹弩于高楼上射虎。受到秦王嘉奖立碑盟誓,令其民众安定。汉初,阆中人范目招募賨人罗、朴、昝、鄂、度、夕、龚七大姓,随汉高帝灭秦,为汉军前锋,冲锋陷阵。锐气喜舞。汉高帝很喜欢賨人打仗时跳的军舞,说此乃:“武王伐纣之歌也。”令乐人习学称之为《巴渝舞》。并免除七大姓租赋。专以射虎为事。故世号白虎复夷。又称板楯蛮,因见敌无所畏惧,曾有“瞎巴”之称。唐朝樊绰所著《蛮书》又引称其为弦头虎子。
板楯蛮善弩射,精于狩猎。诸葛丞相招募的三千精锐连弩士,应该就是《心书》中提到的持强弩远距离射杀敌军的“摧锋之士”。蜀军强弩威力巨大,1961年成都郫县出土蜀汉一强弩,其铭文记载需要“十石”之力才能拉开弩弓,按蜀汉制“十石”合现今约534.6市斤。另据《魏氏春秋》记载:“诸葛氏长於巧思,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王应麟《玉海》记载:“西蜀弩名尤多,大者莫逾连弩,十矢,谓之群雅,矢谓之飞枪,呼为摧山弩,即孔明所作元戎也。又有八牛弩、威边弩、定戎弩、静塞弩。”
248年,涪陵郡土著豪族徐巨叛乱,车骑将军邓芝讨平叛乱,随后将当地豪族大姓徐、蔺、谢、范五千家移置蜀中,为猎射官。将贫弱小户分配给督将韩、蒋为其部曲,名为助郡军。汉末设置助郡都尉,助郡军是在郡县常备郡兵之外征本地人或豪强大姓部曲的武装,协助郡兵守备郡县。

四部斯臾:
斯臾人亦为徒人,为古羌族的一支,又称斯、斯榆、斯臾、斯都。也被称作斯叟。蜀汉在越巂郡邛都县(今四川西昌市东南一带)招募斯臾人精锐成军分为四部,驻守邛都县。故称为四部斯臾。按照汉代军制,一曲500人,两曲为一部。四部斯叟兵得人数在四千左右。
邛都七部营军:
七部营军主要是由招募的邛人组建成的。邛人又称作邛都夷,其族属至今未定。古书多以邛人、笮人并称之。列为西北方民族。为古羌族一支,秦汉时期南迁入蜀。但《史记·西南夷列传》将邛都夷与夜郎、滇等濮僚部族并列,其生活,生产方式与羌人不同。邛都夷的七个部族,征其族人为兵。每部族编为一营,故称七部营军。按汉军编制人数当在五千至七千人左右。
赤甲军:
盖以穿赤甲而著称,东汉时期就有赤甲军编制。奉节县东的赤甲山就是因赤甲军常驻其山上而得名。蜀汉时期240年越巂太守荡寇将军张嶷平定越巂郡叛乱后,认为虽有四部斯臾及七营军,但仍然不足以固守,就招募巴郡少数民族组建赤甲军和北军牙门。《三国志·张嶷传》记载,张嶷恩威并用“蛮夷皆服,颇来降附。”连最骁劲的北方徼捉马部落也被降服。赤甲军皆主要由越巂郡降服的巴人蛮夷中招募。北军主要由汉军组成。古代军中有牙旗,行军设营则竖牙旗以为门,故称牙门。
越巂郡的这几只军队。“斯臾督军中坚”。四部斯臾最精锐是军中的中坚部队。
五校营军:
蜀汉盖仿汉制设:屯骑、步兵、射声、越骑、长水五校营军。主都城皇宫宿卫。蜀汉续汉之大统,以汉制为准。五校营军汉时编制为:屯骑校尉领营兵七百。步兵校尉领营兵七百。射声校尉领 营兵七百。越骑校尉领领 营兵七百。长水校尉领骑兵七百三十六人。
羽林军:分左右两营,主官为羽林监,设羽林左右部督。掌皇宫宿卫。
虎步营:分左中右三营,也称中虎步兵。是中军主力精锐,掌宿卫。主官为虎步监,姜维曾任虎步监,掌管过中虎步兵五六千人。诸葛亮曾派遣虎步监孟琰率中虎步兵据守武功县渭河以东,防御魏军。《水经·渭水注》记载:司马懿趁渭河水涨,出骑万人来攻营。被中虎步兵击退。
虎骑营:主官为虎骑监,掌皇宫宿卫。
蜀军兵力考
西线汉中地区:作为对抗魏国的第一线,蜀国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在西线。《三国志·诸葛亮传》郭冲五事记载:“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十二更下,在者八万。”蜀军按兵力十分之二的比例轮换探亲休假。在前线还能保持八万人。可见诸葛亮的北伐军至少有十万人。
东线永安地区:刘备时期永安驻有重兵,夷陵之战后刘备所剩兵马和赵云的援军一起驻守永安白帝,防备吴军。当时东吴在西陵驻守4万人,永安的守军至少不低于4万。后期吴蜀联合抗魏,重心移到西线汉中一带守军减少。永安由陈到统领的白眊兵驻守,诸葛亮《与兄瑾论白帝兵书》中可看到有部分江州兵增调永安加强防备。诸葛亮死后,吴国向巴丘增调守军万人,蜀国对应也增强了永安的守军。永安守军应该不下万人。257年右将军 阎宇带5000人,增援白帝。由此看出永安守军应该在一万五千到两万之间。263年 魏国伐蜀,阎宇奉命回援成都,“召宇西还,留宇二千人,令宪守永安城。”这句话有点意思,是阎宇留给罗宪两千人守城?还是阎宇只带领两千人回援成都呢?若是留给罗宪两千人何不写成“留宪二千人,令宪守永安城。”东晋史学家孙盛在评谯周投降论时说:“是时罗宪以重兵据白帝,霍弋以强卒镇夜郎。”说罗宪以重兵镇守白帝。两千人不能算重兵吧~!公元263年至264年,东吴趁蜀亡先后三次攻打永安,东吴末代名将陆抗率众三万围攻了六个多月都没拿下永安。而且罗宪在268年,还攻取了东吴宜都郡的治所巫县和北井县。只靠两千守军很难办到吧~!
南线庲降地区:光是四部斯臾、邛都七部营军、赤甲军、北军牙门这些部队。加起来至少在一万两千以上。李严任犍为太守时就曾发五千郡兵平定马秦、高胜之乱。郡兵加上助郡军,庲降地区凑齐两万军队应该不难。说霍戈“以强卒镇夜郎”倒是没错~!
江州地区:作为二线防区,兵力到不薄弱。230年诸葛亮调李严率两万江州兵赴汉中抵御曹真。其子李丰为江州都督督军,由此看出江州军不止两万人。抽调两万赴汉中,剩余的由李严的儿子李丰督军。但人数应该不会多。蒋琬时期边境基本无战事,邓芝任江州都督,兵力应该恢复到李严时期的两到三万人。243年邓芝死后未见再设江州都督。江州驻军应该被调往他处。
成都中军:虎步营分左中右三营,至少在万人以上。五校营军至少三四千人。羽林军分左右两营至少两千以上。加上虎骑营、虎贲军。成都宿卫部队至少在三万人以上。加上汶山五牙门牙羌兵和郡县兵。成都附近的部队应在四万左右。
刘备全盛时期蜀国兵力:刘备带荆州兵号称三万入蜀,加上诸葛亮、张飞、赵云入蜀部队和关羽留守荆州的两万多部队,荆州军团兵力在六万人左右。加上收编的刘璋军队。蜀国全盛时期兵力在二十万左右还是可信的。
诸葛亮时期蜀国兵力:在荆州丢失和夷陵惨败后刘备集团实力大损。经过诸葛亮的努力,蜀国在诸葛亮时期的兵力全盛时大致将近十五万。
蒋琬、费祎时期蜀国兵力:在蒋琬、费祎时期蜀国基本没有什么大的战事,致力于恢复国力。其兵力大致恢复到诸葛亮全盛时期。汉中兵力两万多人,主力主要驻守在涪(今绵阳)和成都。
姜维时期:由于战事频繁,加上黄皓乱政,致使国力受损。姜维屯沓中,兵力三万多人。汉中两万多人。成都驻军不到四万。永安一万多人。庲降地区霍戈的叟兵近两万人。总兵力在十三万左右。
王隐《蜀记》记载:蜀亡时“带甲将士十万两千”,个人觉得这个数字应该可靠,但是这十万两千应该指的是蜀汉的正规中、外中军。招募的少数民族叟兵,牙门兵,郡兵应该未计算在内。
姜维沓中,汉中的外军有五万多人。阎宇永安外军一万多人。外军合计七万左右。
成都中军三万左右。中军,外军合计十万多人。
霍戈庲降地区主要是,四部斯臾、七营军、赤甲、北军牙门等少数民族叟兵及郡兵。有两万左右。
汶山五牙门羌兵及各地郡兵,有一万左右。

魏 蜀 吴三国军制编写完毕。由于蜀国史料最少,如有不实之处欢迎指正~!

参考资料:
《三国志·解集》、《华阳国志》、《汉晋春秋》、《汉末英雄记》、《襄阳耆旧记》、《三国会要》、诸葛亮《心书》、《诸葛亮集笺论》、《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中国军事通史·三国军事史》
《后汉·蛮书》、《建康实录》




南宋王应麟所著《玉海》中记载:“蜀汉昭烈初置五军,其将校略如西汉,而兵有散骑、武骑之别。诸葛武侯治蜀,以八阵法教阅战士。”
另据《历代兵制》中记载:“蜀置五军,其左、右,将军、督、护一人;其中师,监、护、典、参军各一人;其前师,将军、监、护、督军各一人;其后,督、将军兼一人。其将校略如汉。而兵有突将、无前、宾叟、青羌、散骑、武骑之别,盖不全用蜀人也。”
刘备时期蜀国军队未分中外军制,刘备独自掌握中央战略机动部队。223年 刘禅继位后,诸葛亮为丞相开相府,设中外军。中军分两部,一部为中央机动部队,官职设:中都护、中监军、中领军、中护军和中参军。中都、中监官秩在中护、中参军之上。一部为宿卫成都皇宫的中军,设左右羽林部、虎贲、虎步营左中右三部、虎骑营。仿汉制设屯骑、步兵、射声、越骑、长水五校。
设置外军,由战区都督辖制。各郡县置郡兵。在汶山郡西五部险要之地自汶山、龙鹤、冉駹、白马、匡用修建五处防御设施置牙门屯驻牙军。邛都县置七部营军,又置四部斯臾,242年置赤甲、北军二牙门。涪陵郡设置助郡军。诸葛亮时期迁南中青羌入蜀,招募巴賨、青羌等精锐成军。

三国时期曹魏盛产骑兵。东吴靠丹杨山越征得精兵十几万。而蜀汉则有强悍的叟兵(《后汉书》注叟兵亦为蜀兵)。叟者,蜀夷之别名,夷人大种曰昆、小种曰叟。因系属氐、羌系统的部落或部族而得名。宾叟也叫賨叟或板楯蛮为古代巴人一支,分布在川东阆中,嘉陵江中游一带。善弩射,主要有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大姓。巴人领袖范目曾率七姓巴人帮助汉高祖平定关中。
青羌亦为青叟。《华阳国志 ·卷四·南中志》记载:诸葛亮平定南中后“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为部曲,置五部都尉,号五子。故南人言四姓五子也。”
诸葛亮《心书 · 择材 篇》记载:“夫师之行也,有好斗乐战,独取强敌者,聚为一徒,名曰报国之士;有气盖三军,材力勇捷者,聚为一徒,名曰突陈之士;有轻足善步,走如奔马者,聚为一徒,名曰搴旗之士;有骑射如飞,发无不中者,聚为一徒,名曰争锋之士;有射必中,中必死者,聚为一徒,名曰飞驰之士;有善发强弩,远而和中者,聚为一徒,名曰摧锋之士。此六军之善士,各因其能而用之也。”
诸葛亮将军队按士兵的特长分为六军。
将好勇斗狠爱打仗,武艺高强能够独自杀强敌者,分为一部。号称:报国兵。
将气概豪迈,勇力过人身手矫健者,分为一部。号称:突陈兵。
将行动敏捷善于奔跑,快如奔马者,分为一部。号称:搴(拔取之意)旗兵。
将善于骑马射箭,往来如飞,箭不虚发者,分为一部。号称:争锋兵。
将善于射箭,百射百中,能够一箭毙命者,分为一部。号称:飞驰兵。
将善用强弩,能远距离射中目标者,分为一部。号称:摧锋兵。

白眊兵:
先帝刘备帐下精锐部队。诸葛亮《与兄瑾论白帝兵书》中提到:“兄嫌白帝兵非精练。到所督,则先主帐下白眊,西方上兵也。嫌其少者,当复部分江州兵以广益也。”眊,结牦牛尾毛作的饰物。古代军中符节以牦牛尾为饰。《魏略》记载刘备“性好结眊”。白眊,是指用白色牦牛尾为装饰。《华阳国志》记载蜀国出产毡眊为其一宝,诸葛亮曾赠孙权白眊。白眊兵是刘备帐下精锐。为区别于其他的部队,其头戴以白色牦牛尾为装饰的头盔,身披白色毡皮装饰的盔甲,作为刘备帐下亲兵,人数虽然不多,但是蜀国的上等部队。夷陵大战之后随刘备驻守永安由陈到统领。陈到是汝南人。自豫州就追随先主,名望地位仅次于赵云,以忠勇著称。223年,官至永安都督、征西将军,封亭侯。杨戏《季汉辅臣赞》中记载:“征南厚重,征西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赞赵子龙、陈叔至”可见陈到所统领的白眊兵都是经过挑选的,勇猛忠烈之士。
另《与兄瑾论白帝兵书》出自《太平御览 · 卷三四一 · 诸葛亮与瑾书》北宋著名学者李昉,在编纂《太平御览》时将诸葛亮的这封书札提作《诸葛亮与瑾书》认为是诸葛亮写给其在东吴的兄长诸葛瑾的。后世学者张溥、张澍等以此为据收录作《与兄瑾论白帝兵书》。但今有些学者认为这封书信应该是诸葛亮写给当时由永安移屯到江州李严的。如果此信是写与李严,按信中所提“则先主帐下白眊,西方上兵也”,白眊兵应该是由蜀国西部羌胡中招募的。
无前、无当飞军:
225年诸葛亮南征,平定南中四郡。分置牂柯、越嶲、朱提、建宁、永昌、云南、兴古七郡。将南中劲卒青羌万余户移置蜀中。收其精锐成军分为五部,设置五部都尉号称“五子”。所当无前,号为飞军。又将贫弱小户分配给焦雍、娄爨、孟量、毛李四大姓家族为其部曲依附民。故这些移民又称“四姓五子”。青羌又称青叟,古代西南地区羌族的一支。服饰尚青色,故称青羌。蜀国的叟兵中尤以青羌勇敢善战而著名,其善战与板楯蛮齐名。深受各路军阀青睐。刘焉入蜀时就曾招募青羌为叟兵,凭借青叟兵击杀益州土著大豪贾龙。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所言:有“突将、无前。”据《心书》记载:突将,盖为“突陈之士”将领。无前,为“争锋之士”将领,无前军为骑兵的先锋部队善骑射。《汉晋春秋》记载蜀国设有无当监一职。故疑诸葛亮设南中劲卒青羌五部都尉,分无前、无当两军。五部号称飞军,《心书》所载有“飞驰之士”是精锐弓箭手,能够百射百中,一箭毙敌。这些“飞驰之士”应当就是所谓的飞军。无当军应该是由这些神箭手组成的。胡三省曰:“无当,盖蜀军部之号,言其军精勇,敌人无能当者。”《汉晋春秋》记载:231年 五月司马宣王派张颌围攻蜀将无当监王平(何平)于南围。张颌屡攻不动。诸葛亮后派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蜀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魏将张颌大败。王平时任无当监,所率部坚守南围的应该就是无当飞军。无前、无当飞军主要是由青羌,南中濮族、昆族等组成。
连弩士(元戎兵):
《华阳国志》记载诸葛亮在涪陵郡招募三千劲卒称为连弩士。涪陵郡辖今重庆市彭水、武隆、黔江、酉阳、秀山和贵州省务川、沿河一带。216年刘备改巴东属国为涪陵郡,治所在涪陵县(今重庆市彭水县城)。据《华阳国志》记载:涪陵郡“土地山险、水滩。人多戆勇,多獽蜑之民。县邑阿党,斗讼必死。”是巴人(賨人)主要聚集地,其民天性劲勇,质直好义。土风敦厚,有先民之流。东汉时期的赤甲军就经常在此地招募兵源。賨人又称板楯蛮曾帮助过周武王伐纣,《尚书》曰:“巴师勇锐,歌舞以淩殷人,殷人倒戈。”秦昭襄王时,白虎为害,秦王重金招募勇士除虎害。賨人廖仲、药何、射虎秦精等制作白竹弩于高楼上射虎。受到秦王嘉奖立碑盟誓,令其民众安定。汉初,阆中人范目招募賨人罗、朴、昝、鄂、度、夕、龚七大姓,随汉高帝灭秦,为汉军前锋,冲锋陷阵。锐气喜舞。汉高帝很喜欢賨人打仗时跳的军舞,说此乃:“武王伐纣之歌也。”令乐人习学称之为《巴渝舞》。并免除七大姓租赋。专以射虎为事。故世号白虎复夷。又称板楯蛮,因见敌无所畏惧,曾有“瞎巴”之称。唐朝樊绰所著《蛮书》又引称其为弦头虎子。
板楯蛮善弩射,精于狩猎。诸葛丞相招募的三千精锐连弩士,应该就是《心书》中提到的持强弩远距离射杀敌军的“摧锋之士”。蜀军强弩威力巨大,1961年成都郫县出土蜀汉一强弩,其铭文记载需要“十石”之力才能拉开弩弓,按蜀汉制“十石”合现今约534.6市斤。另据《魏氏春秋》记载:“诸葛氏长於巧思,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王应麟《玉海》记载:“西蜀弩名尤多,大者莫逾连弩,十矢,谓之群雅,矢谓之飞枪,呼为摧山弩,即孔明所作元戎也。又有八牛弩、威边弩、定戎弩、静塞弩。”
248年,涪陵郡土著豪族徐巨叛乱,车骑将军邓芝讨平叛乱,随后将当地豪族大姓徐、蔺、谢、范五千家移置蜀中,为猎射官。将贫弱小户分配给督将韩、蒋为其部曲,名为助郡军。汉末设置助郡都尉,助郡军是在郡县常备郡兵之外征本地人或豪强大姓部曲的武装,协助郡兵守备郡县。

四部斯臾:
斯臾人亦为徒人,为古羌族的一支,又称斯、斯榆、斯臾、斯都。也被称作斯叟。蜀汉在越巂郡邛都县(今四川西昌市东南一带)招募斯臾人精锐成军分为四部,驻守邛都县。故称为四部斯臾。按照汉代军制,一曲500人,两曲为一部。四部斯叟兵得人数在四千左右。
邛都七部营军:
七部营军主要是由招募的邛人组建成的。邛人又称作邛都夷,其族属至今未定。古书多以邛人、笮人并称之。列为西北方民族。为古羌族一支,秦汉时期南迁入蜀。但《史记·西南夷列传》将邛都夷与夜郎、滇等濮僚部族并列,其生活,生产方式与羌人不同。邛都夷的七个部族,征其族人为兵。每部族编为一营,故称七部营军。按汉军编制人数当在五千至七千人左右。
赤甲军:
盖以穿赤甲而著称,东汉时期就有赤甲军编制。奉节县东的赤甲山就是因赤甲军常驻其山上而得名。蜀汉时期240年越巂太守荡寇将军张嶷平定越巂郡叛乱后,认为虽有四部斯臾及七营军,但仍然不足以固守,就招募巴郡少数民族组建赤甲军和北军牙门。《三国志·张嶷传》记载,张嶷恩威并用“蛮夷皆服,颇来降附。”连最骁劲的北方徼捉马部落也被降服。赤甲军皆主要由越巂郡降服的巴人蛮夷中招募。北军主要由汉军组成。古代军中有牙旗,行军设营则竖牙旗以为门,故称牙门。
越巂郡的这几只军队。“斯臾督军中坚”。四部斯臾最精锐是军中的中坚部队。
五校营军:
蜀汉盖仿汉制设:屯骑、步兵、射声、越骑、长水五校营军。主都城皇宫宿卫。蜀汉续汉之大统,以汉制为准。五校营军汉时编制为:屯骑校尉领营兵七百。步兵校尉领营兵七百。射声校尉领 营兵七百。越骑校尉领领 营兵七百。长水校尉领骑兵七百三十六人。
羽林军:分左右两营,主官为羽林监,设羽林左右部督。掌皇宫宿卫。
虎步营:分左中右三营,也称中虎步兵。是中军主力精锐,掌宿卫。主官为虎步监,姜维曾任虎步监,掌管过中虎步兵五六千人。诸葛亮曾派遣虎步监孟琰率中虎步兵据守武功县渭河以东,防御魏军。《水经·渭水注》记载:司马懿趁渭河水涨,出骑万人来攻营。被中虎步兵击退。
虎骑营:主官为虎骑监,掌皇宫宿卫。
蜀军兵力考
西线汉中地区:作为对抗魏国的第一线,蜀国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在西线。《三国志·诸葛亮传》郭冲五事记载:“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十二更下,在者八万。”蜀军按兵力十分之二的比例轮换探亲休假。在前线还能保持八万人。可见诸葛亮的北伐军至少有十万人。
东线永安地区:刘备时期永安驻有重兵,夷陵之战后刘备所剩兵马和赵云的援军一起驻守永安白帝,防备吴军。当时东吴在西陵驻守4万人,永安的守军至少不低于4万。后期吴蜀联合抗魏,重心移到西线汉中一带守军减少。永安由陈到统领的白眊兵驻守,诸葛亮《与兄瑾论白帝兵书》中可看到有部分江州兵增调永安加强防备。诸葛亮死后,吴国向巴丘增调守军万人,蜀国对应也增强了永安的守军。永安守军应该不下万人。257年右将军 阎宇带5000人,增援白帝。由此看出永安守军应该在一万五千到两万之间。263年 魏国伐蜀,阎宇奉命回援成都,“召宇西还,留宇二千人,令宪守永安城。”这句话有点意思,是阎宇留给罗宪两千人守城?还是阎宇只带领两千人回援成都呢?若是留给罗宪两千人何不写成“留宪二千人,令宪守永安城。”东晋史学家孙盛在评谯周投降论时说:“是时罗宪以重兵据白帝,霍弋以强卒镇夜郎。”说罗宪以重兵镇守白帝。两千人不能算重兵吧~!公元263年至264年,东吴趁蜀亡先后三次攻打永安,东吴末代名将陆抗率众三万围攻了六个多月都没拿下永安。而且罗宪在268年,还攻取了东吴宜都郡的治所巫县和北井县。只靠两千守军很难办到吧~!
南线庲降地区:光是四部斯臾、邛都七部营军、赤甲军、北军牙门这些部队。加起来至少在一万两千以上。李严任犍为太守时就曾发五千郡兵平定马秦、高胜之乱。郡兵加上助郡军,庲降地区凑齐两万军队应该不难。说霍戈“以强卒镇夜郎”倒是没错~!
江州地区:作为二线防区,兵力到不薄弱。230年诸葛亮调李严率两万江州兵赴汉中抵御曹真。其子李丰为江州都督督军,由此看出江州军不止两万人。抽调两万赴汉中,剩余的由李严的儿子李丰督军。但人数应该不会多。蒋琬时期边境基本无战事,邓芝任江州都督,兵力应该恢复到李严时期的两到三万人。243年邓芝死后未见再设江州都督。江州驻军应该被调往他处。
成都中军:虎步营分左中右三营,至少在万人以上。五校营军至少三四千人。羽林军分左右两营至少两千以上。加上虎骑营、虎贲军。成都宿卫部队至少在三万人以上。加上汶山五牙门牙羌兵和郡县兵。成都附近的部队应在四万左右。
刘备全盛时期蜀国兵力:刘备带荆州兵号称三万入蜀,加上诸葛亮、张飞、赵云入蜀部队和关羽留守荆州的两万多部队,荆州军团兵力在六万人左右。加上收编的刘璋军队。蜀国全盛时期兵力在二十万左右还是可信的。
诸葛亮时期蜀国兵力:在荆州丢失和夷陵惨败后刘备集团实力大损。经过诸葛亮的努力,蜀国在诸葛亮时期的兵力全盛时大致将近十五万。
蒋琬、费祎时期蜀国兵力:在蒋琬、费祎时期蜀国基本没有什么大的战事,致力于恢复国力。其兵力大致恢复到诸葛亮全盛时期。汉中兵力两万多人,主力主要驻守在涪(今绵阳)和成都。
姜维时期:由于战事频繁,加上黄皓乱政,致使国力受损。姜维屯沓中,兵力三万多人。汉中两万多人。成都驻军不到四万。永安一万多人。庲降地区霍戈的叟兵近两万人。总兵力在十三万左右。
王隐《蜀记》记载:蜀亡时“带甲将士十万两千”,个人觉得这个数字应该可靠,但是这十万两千应该指的是蜀汉的正规中、外中军。招募的少数民族叟兵,牙门兵,郡兵应该未计算在内。
姜维沓中,汉中的外军有五万多人。阎宇永安外军一万多人。外军合计七万左右。
成都中军三万左右。中军,外军合计十万多人。
霍戈庲降地区主要是,四部斯臾、七营军、赤甲、北军牙门等少数民族叟兵及郡兵。有两万左右。
汶山五牙门羌兵及各地郡兵,有一万左右。

魏 蜀 吴三国军制编写完毕。由于蜀国史料最少,如有不实之处欢迎指正~!

参考资料:
《三国志·解集》、《华阳国志》、《汉晋春秋》、《汉末英雄记》、《襄阳耆旧记》、《三国会要》、诸葛亮《心书》、《诸葛亮集笺论》、《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中国军事通史·三国军事史》
《后汉·蛮书》、《建康实录》


中领军,中护军,这两个官职很多人都比较纠结,搞不清关系~!
这两个官职是曹操设立霸府后设置的。从曹操霸府时期到魏建国,这两个官职都初期是由曹操亲近将领担任,后期主要由曹氏宗室将领担任。中领军,中护军主要掌管近卫亲军。中护军主管中下级武官选拔。曹魏建国后中领军主要掌管皇宫内禁军,兵精而少。中护军主管皇宫外驻扎的禁军。中领军地位高于中护军。魏国后期司马氏家族掌权后,中护军的地位和重要性基本与中领军平等。此外还有武卫中郎将和武卫将军。曹操与马超在渭南之战后,因许褚立有大功,特加封为武卫中郎将统领中军宿卫禁军。从此才有武卫这个称号。曹丕继位后升迁许褚为武卫将军,与中领军,中护军同掌禁军。
回复 7# 小李肥刀


    再写出来就没有太多的激情了。
最好把字的段落间隔搞大一点

不会看着难受胀眼了。顶!
先顶后看
按照曹操《魏武军令》中记载,军队基层编制基本继承汉制采用二五递进制,底层编制是伍,设伍长,辖五人。二伍为一什,设什长,辖十人。五什为一队,设都伯,辖五十人。二队为一屯,设屯将,百人将或百人督,辖百人。五屯为一曲,设曲长或曲将,辖五百人。二曲为一部,设千人督或牙将,辖千人。三国时期部,曲连称。部曲将泛指中级军官。将军幕府设部曲督,监管部,曲等中下级军官。《后汉书郭躬传》曰:“军政校尉,一统于督。”(李贤注)督,略大于将,应为军中监督之职”。部以上可称为军,几个部曲或千人以上都可称为军。主要看领军将领的官职大小,夏侯惇曾督统二十六军。都尉可领一曲或数曲,张辽曾为骑都尉,领兵千余。乐进曾为军假司马,陷阵都尉领兵千余。校尉可领兵一部或数部。于禁曾为校尉,在官渡之战领步卒两千。


受教了!
但是这一段有诸多疑问如下:
1、三国志中多处出现“营”的提法,如徐晃援军之“朱盖等12营”,“破先主40余营”等,营,到底是个啥概念?
2、军,应该至少有5部以上的兵力。理由:汉书中有大将军5部的提法,还有普遍出现在三国志的“别部司马”官职。说明将军领兵一般都有种中前后左右五部,有的还有别部。
另外,于禁援军7军,加上曹仁几千人,对抗关羽三万,那么,于禁7军当在3万以上,也印证了一军5部左右的说法。
还有,夏侯惇督26军驻居巢,对手是东吴十万大军,那么,元让的26军在13万左右也是合理的。同样印证了一军至少5部,也就是5000人的说法。
3、“校”是啥概念?是指一个校尉率领的部队吗?如,钟会派遣田章支援邓艾,“先破蜀伏兵三校”

请指教!
坐等蜀汉军制!:handshake
还有蜀汉镇字将军与征字将军的高低顺序
从书上看,曹魏的四征显然是高于四镇的,但是钟会镇西跟邓艾征西咋解释?
蜀汉为啥镇高于征?如赵云、张翼的官职变迁
大道无形 发表于 2011-4-28 11:29

营:有多种意思,三国时期泛指军队驻扎修建的营垒,军营。诸葛亮《出师表》中提到 “营中之事”也指的是军中之事。 一营之中可以驻扎一部,也可驻扎几部不等。 东汉时禁军建立屯骑、步兵、射声、越骑、长水五营也称作五校,按编制也是千人到数千人之间。曹魏建立武卫、中坚、中垒等营,仿汉制也建屯骑、步兵、射声、等五营,五营长官为校尉又称为五校。作为部队建制番号。
大将军五部,指的是大将军开幕府帐下属官所领兵马,别部司马一般指大将军幕府司马下领军营官称别部司马。

还有蜀汉镇字将军与征字将军的高低顺序
从书上看,曹魏的四征显然是高于四镇的,但是钟会镇西跟邓艾征西咋 ...
大道无形 发表于 2011-4-28 11:33


钟会军职为镇西将军,但是以司隶校尉职领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军事。也就是说钟会是镇西将军加都督职持假节,总督关中各路军马。邓艾虽为征西将军在军职上略高邓艾,但是没有加都督职归钟会节制。
还有蜀汉镇字将军与征字将军的高低顺序
从书上看,曹魏的四征显然是高于四镇的,但是钟会镇西跟邓艾征西咋 ...
大道无形 发表于 2011-4-28 11:33


钟会军职为镇西将军,但是以司隶校尉职领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军事。也就是说钟会是镇西将军加都督职持假节,总督关中各路军马。邓艾虽为征西将军在军职上略高邓艾,但是没有加都督职归钟会节制。
这个恐怕不对
邓艾假节都督陇右,跟钟会假节都督关中应该是平级的。
证据:钟会受阻于剑阁,邓艾上表司马昭,要求偷渡阴平小道,表中提到:“会等”如何如何,可见邓艾是不受钟会节制的。
伐蜀三路大军是不相隶属的。邓艾、钟会、诸葛绪各有任务,钟会东线走斜谷子午谷攻汉中,邓艾西线正面攻击杳中姜维,诸葛绪中线抄姜维后路,让他不能回汉中。三路大军都直接归司马昭指挥。

这个恐怕不对
邓艾假节都督陇右,跟钟会假节都督关中应该是平级的。
证据:钟会受阻于剑阁,邓艾上表司马 ...
大道无形 发表于 2011-4-29 16:28

大道无形 对三国历史也很熟悉呀~!
邓艾和钟会伐蜀时虽然各统一军,邓艾统军三万,钟会有十万。但是邓艾与姜维在强川口一战后就止步不前,没有会和诸葛绪继续围堵姜维,使姜维从容退守剑阁,邓艾后来让诸葛绪同他一起从汉德阳亭入江由,但是诸葛绪以“西行非本诏”为由去和钟会汇合。邓艾强川口一战应该是损失惨重,没有办法独立完成西进江由的计划,才邀诸葛绪一起西进。邓艾西进江由是靠钟会的部将田章打头阵的。虽然表面上邓艾和钟会互不节制,但是要看到钟会是以司隶校尉领镇西将军的,司隶校尉这个官职权利是很大的,也就是秘密监察官。所以钟会才会轻易地夺了诸葛绪的军权,又把刚刚灭蜀立有奇功的邓艾父子搞死。
这个恐怕不对
邓艾假节都督陇右,跟钟会假节都督关中应该是平级的。
证据:钟会受阻于剑阁,邓艾上表司马 ...
大道无形 发表于 2011-4-29 16:28

大道无形 对三国历史也很熟悉呀~!
邓艾和钟会伐蜀时虽然各统一军,邓艾统军三万,钟会有十万。但是邓艾与姜维在强川口一战后就止步不前,没有会和诸葛绪继续围堵姜维,使姜维从容退守剑阁,邓艾后来让诸葛绪同他一起从汉德阳亭入江由,但是诸葛绪以“西行非本诏”为由去和钟会汇合。邓艾强川口一战应该是损失惨重,没有办法独立完成西进江由的计划,才邀诸葛绪一起西进。邓艾西进江由是靠钟会的部将田章打头阵的。虽然表面上邓艾和钟会互不节制,但是要看到钟会是以司隶校尉领镇西将军的,司隶校尉这个官职权利是很大的,也就是秘密监察官。所以钟会才会轻易地夺了诸葛绪的军权,又把刚刚灭蜀立有奇功的邓艾父子搞死。
哈哈。楼有点歪了。不过还是要说道说道。
伐蜀之战,司马昭布置是很妥当的。邓艾部杨欣在强川口击败姜维的同时,诸葛绪已经占领了杳中退往汉中的要道桥头。姜维老江湖了,虚晃一枪,佯动到桥头北部30里,诸葛绪以为姜维要抄他后路,赶紧北上,姜维紧急挥师南下,顺利通过桥头,诸葛绪醒悟过来再追,姜维已经过去一天了。
另外,邓艾的任务是拖住姜维,诸葛绪是抄后路堵住,他们合兵一起也不足以歼灭姜维。姜维当时的兵力应该在5万左右。
强川口大战,姜维应该是无心恋战主动退却的,否则,以杨欣部万人左右,不是姜维的对手。姜维是主帅,此时应该明白了曹魏的战略部署,心急火燎要回汉中。
钟会是小聪明大糊涂。上表说诸葛绪畏缩不进夺取其部众的时候,估计司马昭就有所警觉了。钟会出征前,他亲哥哥都密告司马昭不能信任钟会,还有其他一些人。到收视掉邓艾的时候,司马昭已经断定钟会要叛变了。也难怪。灭蜀后,加上投降蜀军10万2千,钟会统兵将近30万,这是三国历史上一个将军领兵的纪录吧。司马昭剩余所有兵力,也不过30万吧。又要分兵对抗东吴。
钟会还是年轻啊。呵呵。

哈哈。楼有点歪了。不过还是要说道说道。
伐蜀之战,司马昭布置是很妥当的。邓艾部杨欣在强川口击败姜维的 ...
大道无形 发表于 2011-5-1 10:49


司马昭伐蜀邓艾,诸葛绪各领军三万围堵牵制姜维属于配角。当时司马昭伐蜀群臣都不同意包括邓艾,只有钟会力挺司马昭,钟会独统十万大军分入斜谷、骆谷进汉中直入蜀中腹地唱的是主角。钟会在对蜀军民发的檄文中提到:“今镇西奉辞衔命,摄统戎重,”可见钟会也自认为自己是主角。司马昭的对钟会,邓艾都不放心。派卫瓘为镇西军师使持节监视钟会,邓艾,诸葛绪。又派师纂为司马监视邓艾军。卫瓘为镇西军师随钟会部。师纂为征西行军司马随邓艾部。军师高司马一级,从这个配置可以看出司马昭也是以钟会为主。钟会领军前是领司隶校尉职有监视百官的权利。所以钟会可以轻易的夺了诸葛绪的军权。邓艾奇袭阴平,应该是对钟会说的。破蜀后是钟会上言司马昭“贼姜维、张翼、廖化、董厥等逃死遁走,欲趣成都。臣辄遣司马夏侯咸、护军胡烈等,径从剑阁,出新都、大渡截其前,参军爱青彡、将军句安等蹑其后,参军皇甫闿、将军王买等从涪南出冲其腹。”邓艾没看出门道抢了主角的戏,钟会大权在握领有重兵起异心。导致邓艾父子惹上杀身之祸。其实就算是钟会没有异心反叛司马昭,邓艾也难逃一死。以钟会的个性,是不会允许邓艾或者别人抢了破蜀的头功的(个人观点)。
哈哈。楼有点歪了。不过还是要说道说道。
伐蜀之战,司马昭布置是很妥当的。邓艾部杨欣在强川口击败姜维的 ...
大道无形 发表于 2011-5-1 10:49


司马昭伐蜀邓艾,诸葛绪各领军三万围堵牵制姜维属于配角。当时司马昭伐蜀群臣都不同意包括邓艾,只有钟会力挺司马昭,钟会独统十万大军分入斜谷、骆谷进汉中直入蜀中腹地唱的是主角。钟会在对蜀军民发的檄文中提到:“今镇西奉辞衔命,摄统戎重,”可见钟会也自认为自己是主角。司马昭的对钟会,邓艾都不放心。派卫瓘为镇西军师使持节监视钟会,邓艾,诸葛绪。又派师纂为司马监视邓艾军。卫瓘为镇西军师随钟会部。师纂为征西行军司马随邓艾部。军师高司马一级,从这个配置可以看出司马昭也是以钟会为主。钟会领军前是领司隶校尉职有监视百官的权利。所以钟会可以轻易的夺了诸葛绪的军权。邓艾奇袭阴平,应该是对钟会说的。破蜀后是钟会上言司马昭“贼姜维、张翼、廖化、董厥等逃死遁走,欲趣成都。臣辄遣司马夏侯咸、护军胡烈等,径从剑阁,出新都、大渡截其前,参军爱青彡、将军句安等蹑其后,参军皇甫闿、将军王买等从涪南出冲其腹。”邓艾没看出门道抢了主角的戏,钟会大权在握领有重兵起异心。导致邓艾父子惹上杀身之祸。其实就算是钟会没有异心反叛司马昭,邓艾也难逃一死。以钟会的个性,是不会允许邓艾或者别人抢了破蜀的头功的(个人观点)。
小李肥刀 发表于 2011-5-1 16:13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邓艾不抢这个戏,姜维的那个战略搞得不好还有成功的机会,毕竟汉城和乐城等等应该还在蒋斌和王含手中吧……
雪千寻 发表于 2011-5-1 16:46

邓艾的偷袭计划简直就是以命相搏。当时巴东太守罗宪在江州,建宁太守霍戈在南郡准备领军往成都,郫县、汶山县、龙鹤县等六县及重镇雒城都还没丢。只可惜后主没胆量一战不让霍戈领军防守成都。如果后主让霍戈领军到成都,如果诸葛瞻听从黄崇劝告据守涪关,说不定邓艾就被他自己出的骚主意给害死了~!只能说邓艾靠的是两分智谋三分胆量外加五分运气。
姜维在沓中的兵力应该没有五万人,应该有三万人差不多,汉中兵力有两万人加起来有五万众。
1、钟会的司隶校尉主要是监察京师百官,对假节四征没有任何权力。
2、邓艾建议偷袭阴平,上表中有“会方轨而进”之句,可见绝对不是请示钟会,只能是司马昭。
3、罗宪当时只有2000兵,巴东主力1万多人被阎宇带走勤王成都了,也就是诸葛瞻绵竹迎敌的部队主力。
4、霍弋请示过勤王的,被后主否决,理由是已经安排妥当。
5、姜维杳中驻军为蜀汉机动兵力之全部,当在5万左右。理由:姜维部,经历强川口大战,长途急行军后,汇合了廖化董厥援军2万左右(成都最后的机动兵力),据守剑阁几个月。撤守剑阁东撤几百里,到投降的时候,还有4、5万人。
6、伐蜀战前,杳中5万,汉中2万,巴东1万多,成都2万,南中1万多,其他为零散郡兵,整个蜀汉总兵力13万左右,姜维部损失1万多,阳安关损失几千,诸葛瞻绵竹大战损失1万(邓艾筑“京观”),总投降时候为10万2千。
个人观点,呵呵。
俺写了个伐蜀之战的东西,浅薄得很,另开帖子。


曹魏时期司隶校尉的权利比东汉时期的大得多。不仅是监察京师百官还有监察地方官员的权利。邓艾偷袭阴平是钟会的部将田章打的头阵,“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如果没有钟会的首肯,田章是不会主动配合邓艾的。邓艾和钟会虽然在军事上属于平级关系,但是钟会有监察百官的权利所以才会趁机密报司马昭诬陷邓艾谋反。
阎宇为益州牧,257年领军五千援驻白帝城。263年魏伐蜀。后主招阎宇守成都《襄阳记》:“召宇西还,留宇二千人,”阎宇何来巴东主力万余?诸葛瞻时任卫将军代理都护职,迎战邓艾时带领尚书张遵,尚书郎黄崇,羽林右部督李球。可见其率领的是驻守成都的中军。
姜维强川口一战与邓艾各损兵万余。姜维会和董厥廖化的两万多援兵加起来才四万多人不到五万。姜维在沓中的兵力在三万人左右是合理的。邓艾本部三万人在强川口一战后,偷袭阴平时只有两万人,兵力不足所以才想联合诸葛绪,但是诸葛绪不从去会合钟会。邓艾偷袭阴平也是靠钟会的兵力打头阵。邓艾在绵竹将战死的魏兵和蜀兵埋在一起筑台以为京观。

曹魏时期司隶校尉的权利比东汉时期的大得多。不仅是监察京师百官还有监察地方官员的权利。邓艾偷袭阴平是钟会的部将田章打的头阵,“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如果没有钟会的首肯,田章是不会主动配合邓艾的。邓艾和钟会虽然在军事上属于平级关系,但是钟会有监察百官的权利所以才会趁机密报司马昭诬陷邓艾谋反。
阎宇为益州牧,257年领军五千援驻白帝城。263年魏伐蜀。后主招阎宇守成都《襄阳记》:“召宇西还,留宇二千人,”阎宇何来巴东主力万余?诸葛瞻时任卫将军代理都护职,迎战邓艾时带领尚书张遵,尚书郎黄崇,羽林右部督李球。可见其率领的是驻守成都的中军。
姜维强川口一战与邓艾各损兵万余。姜维会和董厥廖化的两万多援兵加起来才四万多人不到五万。姜维在沓中的兵力在三万人左右是合理的。邓艾本部三万人在强川口一战后,偷袭阴平时只有两万人,兵力不足所以才想联合诸葛绪,但是诸葛绪不从去会合钟会。邓艾偷袭阴平也是靠钟会的兵力打头阵。邓艾在绵竹将战死的魏兵和蜀兵埋在一起筑台以为京观。
及亮卒,吴虑魏或承衰取蜀,增巴丘守兵万人,一欲以为救援,二欲以事分割也。蜀闻之,亦益永安之守,以防非常。

巴东守军原来就不下万人,阎宇帅5000人驻白帝是增援。巴东东北面对曹魏新城郡大军,东南面对吴国,广大地区几千人驻守是不可能的。
成都中军已经被廖化董阕全部带走增援姜维,否则也不会调阎宇西归。如果没有阎宇的巴东援军助阵,诸葛瞻拿啥来一战击败邓忠师篡?

关于伐蜀之战蜀汉的兵力布置,可以这样算一算
总共有三次大规模战役,一是强川口损失1万,二是阳安关损失5000,三是绵竹损失1万,加上姜维急行军上千里和据守剑阁损失,就算5000左右吧,那么整个蜀汉损失兵力是3万左右。而总投降的时候是10万2千。那么,伐蜀战前,蜀汉总兵力是13万左右。

我们推算一下,汉中2万,巴东1万,南中1万,成都中军2万,其他各郡兵合计最多2万,那么,姜维率领的机动作战兵团就在5万左右。
还有其他更合理的解释吗?请不吝赐教。

田章部5000人左右,是在剑阁对峙的过程中,终会得知邓艾已经开始偷渡行动才派出的,应该是司马昭的指示。田章破伏兵三校,大概3000人吧,伏兵,还被破,应该是战斗力较低的郡兵。
邓艾部经过强川口大战,剩2万左右。“拣选精锐”偷袭,最多1万多人,得到田章的支援,也不足2万。所以才会被久不作战的诸葛瞻部2万左右首战击败。
兄弟“及亮卒,吴虑魏或承衰取蜀,增巴丘守兵万人”是指吴国在巴丘增兵万人。蜀国巴东守军两万多人是李严时代,到了罗宪时期兵力应该同李严时差不多。阎宇领五千军,我也写了是“驻援”。而且是257年吴国内乱应朱绩所邀援助吴国的。后来吴国孙綝被杀就没下文了。阎宇官拜永安都督右大将军,按照《襄阳记》的记载罗宪接替阎宇守永安刚到任成都就投降了,按照时间推理阎宇还正在回援成都的路上呢~!而且如果是阎宇领军已到成都,为何不让右大将军阎宇带领自己的军队去死磕邓艾,反而让卫将军领护军诸葛瞻去,而且诸葛瞻本人也比较看重阎宇,自己去为何不带着阎宇呢。后主投降时也未见右大将军阎宇。伐蜀前司马昭分析蜀军外军五万,中军四万合计九万余人。和后面蜀降后的带甲十万二千差不多。司马昭指得外军就是姜维,胡济沓中和汉中的兵力。姜维三万退兵时损失一万剩两万多人,会和廖化援军合计四万多人。这个看着更合理些吧?若姜维沓中五万损一万还剩四万,再加上援军岂不六万之众。
吴国军制以添加,还剩蜀国军制。蜀汉资料最少前期本已整理好了,一不小心未存盘丢失了。从头来过~!等蜀汉资料补齐后,准备写一篇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文章图文并茂,重点探讨一下当时魏、蜀的兵力配置,街亭战役及魏延的子午谷计划。
LZ好文,顶!
好贴!
来学习的~~
好贴留名!
魏、蜀、吴三国军制编写完毕。欢迎广大三国军史爱好者一起点评~!资料有限,如有不实之欢迎指正~!
蜀汉军制中,设有:领军、护军、典军。加中者为大。又复设:行领军、行护军、行典军。加行者为代理之职。曹魏和东吴均设有大都督一职。蜀汉未设,而设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相当于魏、吴的大都督。蜀汉只有李严担任过此职。后期设置行都护,诸葛瞻任此职。以卫将军行中都护事,统内外军事。
有关都督这个职务,江表传里的这段,我是有点那个的,因为似乎把都督说成是不太理想的职务:
江表传曰:策从容独与范釭,范曰:「今将军事业日大,士众日盛,范在远,闻纲纪犹有不整者,范原蹔领都督,佐将军部分之。」策曰:「子衡,卿既士大夫,加手下已有大众,立功於外,岂宜复屈小职,知军中细碎事乎!」范曰:「不然。今舍本土而讬将军者,非为妻子也,欲济世务。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策笑,无以答。范出,更释褠,著袴褶,执鞭,诣閤下启事,自称领都督,策乃授传,委以众事。由是军中肃睦,威禁大行。
雪千寻 发表于 2011-6-3 20:49
有关都督这个职务,江表传里的这段,我是有点那个的,因为似乎把都督说成是不太理想的职务:
江表传曰:策 ...
都督这个职务在东汉时就有设置。军中设置督军御史,属于临时设置。主要是监管军纪一类。汉末都督一职大量使用,有持节都督,也有很多裨将校尉领都督职。沈钦韩称:汉魏以来领兵将军帐下有护军、有都督。到了三国时期逐渐演变成地方最高军事长官的称谓。
还没全部拜读完,先回一个关于虎豹骑的,所谓纵虎骑即是虎豹骑之虎骑,虎豹骑分虎骑和豹骑。有印为证。
再回一个吧,刘备称汉中王时,前将军关羽假节钺,马超左将军,假节,张飞右将军,假节,黄忠后将军。
楼主所述有误。
laohu2 发表于 2011-6-4 17:10
再回一个吧,刘备称汉中王时,前将军关羽假节钺,马超左将军,假节,张飞右将军,假节,黄忠后将军。
楼主 ...
哪错了??请指正~!
关于“乃纵虎骑夹击”的注解,我引用的是《三国志解集》里的引注:“《武纪》:乃纵虎骑夹击。当为褚所将之虎士。或遂、超各别单马会语,与超语时,虑超之勇,而以褚随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