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三国之 三国时期的精锐部队及军事编制(上)(11楼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8:20:24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形成众多军阀势力。经过混战兼并形成了魏、蜀、吴三国。在形成三国之前一些军阀的军队还是很有特点的,在中国军事史上独具特色。陈寿的《三国志》惜字如金,对于部队建制介绍很少,只有一些上等的精锐部队才偶尔提及。先看一下前期军阀的一些劲旅。
一 丹杨兵
    又叫做丹阳兵,丹杨在现今安徽省当涂县东北一带,号称“精兵之地”“丹杨山险,民多果劲”。 “俗好武习战,高尚 气力”。《三国志》中也多次提到如:黄巾大乱时“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毋丘毅诣丹杨募兵”(途中刘备加入)。曹操在汴水之战中被徐荣大败后元气大伤便派遣夏侯惇、曹洪去丹杨征兵。“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 。刘备为得到陶谦的四千丹杨兵就离开田楷投靠陶谦。“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可见当时丹杨兵在当时很受军阀们的青睐。
   陶谦的老家在丹杨,靠着从老家找来的精锐丹杨兵击败黄巾、安定徐州。以丹杨出身的曹豹,许耽两中郎将为统帅的丹杨兵是徐州军的主力精锐。广陵太守陈元龙(陈登)靠丹杨兵在匡琦城击败了当时如日中天的小霸王孙策。“登鲜克周章众,斩虏万数”。丹杨兵骁勇可见一斑。
   东吴对丹杨最为重视的。丹杨太守大多都是孙氏亲族担当。孙策靠着周瑜从他伯父当时的丹杨太守周尚那招募的丹杨精兵起家平定江东。关于东吴丹杨兵在吴国军队篇幅中重点介绍。[/
size]



疏漏了几个军阀武装,11楼重点介绍刘焉的东州兵,张鲁的鬼卒。魏,蜀,吴三国军队后期整理好后发表。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形成众多军阀势力。经过混战兼并形成了魏、蜀、吴三国。在形成三国之前一些军阀的军队还是很有特点的,在中国军事史上独具特色。陈寿的《三国志》惜字如金,对于部队建制介绍很少,只有一些上等的精锐部队才偶尔提及。先看一下前期军阀的一些劲旅。
一 丹杨兵
    又叫做丹阳兵,丹杨在现今安徽省当涂县东北一带,号称“精兵之地”“丹杨山险,民多果劲”。 “俗好武习战,高尚 气力”。《三国志》中也多次提到如:黄巾大乱时“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毋丘毅诣丹杨募兵”(途中刘备加入)。曹操在汴水之战中被徐荣大败后元气大伤便派遣夏侯惇、曹洪去丹杨征兵。“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 。刘备为得到陶谦的四千丹杨兵就离开田楷投靠陶谦。“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可见当时丹杨兵在当时很受军阀们的青睐。
   陶谦的老家在丹杨,靠着从老家找来的精锐丹杨兵击败黄巾、安定徐州。以丹杨出身的曹豹,许耽两中郎将为统帅的丹杨兵是徐州军的主力精锐。广陵太守陈元龙(陈登)靠丹杨兵在匡琦城击败了当时如日中天的小霸王孙策。“登鲜克周章众,斩虏万数”。丹杨兵骁勇可见一斑。
   东吴对丹杨最为重视的。丹杨太守大多都是孙氏亲族担当。孙策靠着周瑜从他伯父当时的丹杨太守周尚那招募的丹杨精兵起家平定江东。关于东吴丹杨兵在吴国军队篇幅中重点介绍。[/
size]



疏漏了几个军阀武装,11楼重点介绍刘焉的东州兵,张鲁的鬼卒。魏,蜀,吴三国军队后期整理好后发表。


二,白马义从
   汉末幽州大军阀公孙瓒的精锐骑兵部队。幽州之地盛产骑兵,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所仰仗平定天下的精锐部队就是来自渔阳,上谷的突骑。公孙瓒和刘备是同窗跟随大儒卢植学习。后在边境地区和胡人作战因功升至中郎将,喜欢乘白马。在同乌桓的作战中逐渐建立起一支以骑兵为主的部队,擅长机动作战。并从中精选优良白马和善射骑士组成白马义从。《汉末英雄记》记载:瓚每与虏战,常乘白马,追不虚发,数获戎捷,虏相告云:“当避白马。”因虏所忌,简其白马数千匹,选骑射之士,号为“白马义从”。公孙瓚每闻边惊,辄厉色作气,如赴仇。尝乘白马,又白马数十匹,选骑射之士,号为“白马义从”,以为左右翼,胡甚畏之,相告曰:“当避白马长史。”《后汉书 》(卷七十三 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第六十三)记载:瓒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乌桓更相告语,避白马长史。乃画作瓒形,驰骑射之,中者咸称万岁。虏自此之后,遂远窜塞外。可见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威震塞外,打的那些以骑兵见长的北方少数民族,看见公孙瓒的白马就跑不敢与之交战。
  公孙瓒的这支劲旅清一色的白马,并高呼“义之所至,生死相随!苍天可鉴,白马为证”。因而得名白马义从。刘备手下悍将常山赵云(赵子龙)也是出身于白马义从。《三国志 云别传》记载:“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瓚”。公元191年公孙瓒率步骑两万大破三十万青州黄巾军。使其声望达到了顶点,连袁绍都不敢得罪公孙瓒想与之结援。但是公孙瓒却被一连串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出兵攻打袁绍,结果由于骄傲轻敌在界桥附近被袁绍手下大将麴义击败。白马义从损失惨重,从此一蹶不振。最后随同公孙瓒一起走向灭亡。
  关于白马义从部队人数,有些人说有三千还有说五千。但都查无实据。《汉末英雄记》中记载“简其白马数千匹,选骑射之士,”而《后汉书 》中记载为“瓒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后汉书》校勘记中说:善射之士数十人按:集解引惠栋说,谓依英雄记“十”当作“千”,数十人安能为左右翼也。集解的意思是应当按照《英雄记》说法,以“十”当“千”。不然就这几十人怎么能当左右翼?以我个人看法白马义从的人数应该在一千到两千人之间。毕竟几千匹纯白色战马不是那么好养的。这支精锐的骑兵部队能骑善射彪悍异常,如同一股白色的旋风。想象一下上千骑着白马的彪悍骑兵高呼着“义之所至,生死相随!苍天可鉴,白马为证”,然后冲向敌人在战场上蹂躏着对手。这是多么恐怖的事呀~!


二,白马义从
   汉末幽州大军阀公孙瓒的精锐骑兵部队。幽州之地盛产骑兵,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所仰仗平定天下的精锐部队就是来自渔阳,上谷的突骑。公孙瓒和刘备是同窗跟随大儒卢植学习。后在边境地区和胡人作战因功升至中郎将,喜欢乘白马。在同乌桓的作战中逐渐建立起一支以骑兵为主的部队,擅长机动作战。并从中精选优良白马和善射骑士组成白马义从。《汉末英雄记》记载:瓚每与虏战,常乘白马,追不虚发,数获戎捷,虏相告云:“当避白马。”因虏所忌,简其白马数千匹,选骑射之士,号为“白马义从”。公孙瓚每闻边惊,辄厉色作气,如赴仇。尝乘白马,又白马数十匹,选骑射之士,号为“白马义从”,以为左右翼,胡甚畏之,相告曰:“当避白马长史。”《后汉书 》(卷七十三 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第六十三)记载:瓒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乌桓更相告语,避白马长史。乃画作瓒形,驰骑射之,中者咸称万岁。虏自此之后,遂远窜塞外。可见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威震塞外,打的那些以骑兵见长的北方少数民族,看见公孙瓒的白马就跑不敢与之交战。
  公孙瓒的这支劲旅清一色的白马,并高呼“义之所至,生死相随!苍天可鉴,白马为证”。因而得名白马义从。刘备手下悍将常山赵云(赵子龙)也是出身于白马义从。《三国志 云别传》记载:“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瓚”。公元191年公孙瓒率步骑两万大破三十万青州黄巾军。使其声望达到了顶点,连袁绍都不敢得罪公孙瓒想与之结援。但是公孙瓒却被一连串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出兵攻打袁绍,结果由于骄傲轻敌在界桥附近被袁绍手下大将麴义击败。白马义从损失惨重,从此一蹶不振。最后随同公孙瓒一起走向灭亡。
  关于白马义从部队人数,有些人说有三千还有说五千。但都查无实据。《汉末英雄记》中记载“简其白马数千匹,选骑射之士,”而《后汉书 》中记载为“瓒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后汉书》校勘记中说:善射之士数十人按:集解引惠栋说,谓依英雄记“十”当作“千”,数十人安能为左右翼也。集解的意思是应当按照《英雄记》说法,以“十”当“千”。不然就这几十人怎么能当左右翼?以我个人看法白马义从的人数应该在一千到两千人之间。毕竟几千匹纯白色战马不是那么好养的。这支精锐的骑兵部队能骑善射彪悍异常,如同一股白色的旋风。想象一下上千骑着白马的彪悍骑兵高呼着“义之所至,生死相随!苍天可鉴,白马为证”,然后冲向敌人在战场上蹂躏着对手。这是多么恐怖的事呀~!


三 先登死士
   在袁绍打败公孙瓒的战斗中立有大功。史书中对其记载的很少,严格意义上讲这并不是一支有正式番号或是由传统“精兵之地”组建的部队。这支部队的缔造者麴义在《三国志》没有记载。只是在《汉末英雄记》中记载。“先登”其意为先登城者,古代打仗先登城者大功,首先登上敌人城池的都是些不怕死的勇士。三国时期还设有先登将。先登其实指的就是先头部队。并不是某支部队的特有名号。很多人都以为“先登死士”是袁绍独有的特种部队。其实很多部队都可以把他精选出来的先头部队叫做先登死士。为什么单独要说一下袁绍的先登死士呢~!因为这个麴义组建的八百“先登死士”在界桥击溃了公孙瓒引以为傲的“白马义从”。
麴义其人在《三国志》中没有交代让人很不解。按《汉末英雄记》中记载麴义是个相当彪悍的将领,公孙瓒就是他灭的,其能力犹在河北众将之上颜良,文丑,张颌也比不过他。后来恃功骄恣被袁绍所杀。就是这么个人物《三国志》竟然未有提及不知原因为何~!公元192年公孙瓒与袁绍合战于界桥南二十里。《汉末英雄记》记载:“瓚步兵二万余人为方阵,骑为两翼,左右各五千余匹,白马义从为中坚,亦分作两校,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铠甲,光照天地。”绍令麹义以八百兵为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绍自以步兵数万结阵於后。义久在凉州,晓习羌斗,兵皆骁锐。瓚见其兵少,便放骑欲陵陷之。义兵皆伏楯下不动,未至数十步,乃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强弩雷发,所中必倒,临阵斩瓚所署冀州刺史严纲甲首千余级,瓚军败绩,步骑奔走,不复还营。义追至界桥,瓚殿兵还战桥上,义复破之,遂到瓚营,拔其牙门,营中余众皆复散走”。
   战斗过程:公孙瓒以步兵两万结为方阵,两边各有五千骑兵,中间就是精锐的白马义从作为攻坚主力也分为两部。袁绍军是以麹义八百死士为前锋后配强弩千张成夹承之势,袁绍自己带领数万步兵在后面结成方阵。麹义西凉出身熟悉骑兵战法,他招募的八百先登都是骁勇精锐之士。战斗开始公孙瓒看到麹义兵少就大意的让骑兵冲击,麹义的部队俯身在由横木栏杆组成的路障后面,等到骑兵快到时同时跃起大声呼叫,强弩尽发。公孙瓒军大败,冀州刺史严纲被杀损失上千精骑,步骑四散。麹义追赶到界桥上又击败公孙瓒殿后部队。最后攻破公孙瓒的大营罢了牙门旗,公孙瓒彻底败走。麹义和他的八百先登死士一战成名。这又是一个强弩破骑兵的经典战例。
大戟士
   袁绍还有一只部队在《英雄记》中略有提及,就是“大戟士”。《英雄记》中载:“绍在后,未到桥十数里,下马发鞍,见瓚已破,不为设备,惟帐下强弩数十张,大戟士百余人自随。瓚部迸骑二千余匹卒至,便围绍数重,弓矢雨下,别驾从事田丰扶绍欲却入空垣,绍以兜鍪扑地曰:“大丈夫当前斗死,而入墙间,岂可得活乎?”强弩乃乱发,多所杀伤。瓚骑不知是绍,亦稍引却,麹义来迎,乃散去”。有些文章说《英雄记》记载,袁绍听到白马义从,绍笑曰:“彼有‘白马义从’,某有‘大戟士’,安惧哉?”呼郃:“隽乂,盍为吾破之!”郃自张望不言 。说张颌是大戟士的统帅。但是我从《英雄记》中并未找见这段对话。不知是否在别的什么书中有这段对话?总之我并没有找见这句话的出处。从《英雄记》现有的记载看,我觉得“大戟士”更像是袁绍的亲兵护卫类似于警卫连的角色吧~!资料有限不妄加评论。


三 先登死士
   在袁绍打败公孙瓒的战斗中立有大功。史书中对其记载的很少,严格意义上讲这并不是一支有正式番号或是由传统“精兵之地”组建的部队。这支部队的缔造者麴义在《三国志》没有记载。只是在《汉末英雄记》中记载。“先登”其意为先登城者,古代打仗先登城者大功,首先登上敌人城池的都是些不怕死的勇士。三国时期还设有先登将。先登其实指的就是先头部队。并不是某支部队的特有名号。很多人都以为“先登死士”是袁绍独有的特种部队。其实很多部队都可以把他精选出来的先头部队叫做先登死士。为什么单独要说一下袁绍的先登死士呢~!因为这个麴义组建的八百“先登死士”在界桥击溃了公孙瓒引以为傲的“白马义从”。
麴义其人在《三国志》中没有交代让人很不解。按《汉末英雄记》中记载麴义是个相当彪悍的将领,公孙瓒就是他灭的,其能力犹在河北众将之上颜良,文丑,张颌也比不过他。后来恃功骄恣被袁绍所杀。就是这么个人物《三国志》竟然未有提及不知原因为何~!公元192年公孙瓒与袁绍合战于界桥南二十里。《汉末英雄记》记载:“瓚步兵二万余人为方阵,骑为两翼,左右各五千余匹,白马义从为中坚,亦分作两校,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铠甲,光照天地。”绍令麹义以八百兵为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绍自以步兵数万结阵於后。义久在凉州,晓习羌斗,兵皆骁锐。瓚见其兵少,便放骑欲陵陷之。义兵皆伏楯下不动,未至数十步,乃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强弩雷发,所中必倒,临阵斩瓚所署冀州刺史严纲甲首千余级,瓚军败绩,步骑奔走,不复还营。义追至界桥,瓚殿兵还战桥上,义复破之,遂到瓚营,拔其牙门,营中余众皆复散走”。
   战斗过程:公孙瓒以步兵两万结为方阵,两边各有五千骑兵,中间就是精锐的白马义从作为攻坚主力也分为两部。袁绍军是以麹义八百死士为前锋后配强弩千张成夹承之势,袁绍自己带领数万步兵在后面结成方阵。麹义西凉出身熟悉骑兵战法,他招募的八百先登都是骁勇精锐之士。战斗开始公孙瓒看到麹义兵少就大意的让骑兵冲击,麹义的部队俯身在由横木栏杆组成的路障后面,等到骑兵快到时同时跃起大声呼叫,强弩尽发。公孙瓒军大败,冀州刺史严纲被杀损失上千精骑,步骑四散。麹义追赶到界桥上又击败公孙瓒殿后部队。最后攻破公孙瓒的大营罢了牙门旗,公孙瓒彻底败走。麹义和他的八百先登死士一战成名。这又是一个强弩破骑兵的经典战例。
大戟士
   袁绍还有一只部队在《英雄记》中略有提及,就是“大戟士”。《英雄记》中载:“绍在后,未到桥十数里,下马发鞍,见瓚已破,不为设备,惟帐下强弩数十张,大戟士百余人自随。瓚部迸骑二千余匹卒至,便围绍数重,弓矢雨下,别驾从事田丰扶绍欲却入空垣,绍以兜鍪扑地曰:“大丈夫当前斗死,而入墙间,岂可得活乎?”强弩乃乱发,多所杀伤。瓚骑不知是绍,亦稍引却,麹义来迎,乃散去”。有些文章说《英雄记》记载,袁绍听到白马义从,绍笑曰:“彼有‘白马义从’,某有‘大戟士’,安惧哉?”呼郃:“隽乂,盍为吾破之!”郃自张望不言 。说张颌是大戟士的统帅。但是我从《英雄记》中并未找见这段对话。不知是否在别的什么书中有这段对话?总之我并没有找见这句话的出处。从《英雄记》现有的记载看,我觉得“大戟士”更像是袁绍的亲兵护卫类似于警卫连的角色吧~!资料有限不妄加评论。


四 陷阵营
   并州兵的精华。由吕布手下头号猛将高顺统领,人数不多七百人号称千人但绝对称得上是一支劲旅。陈寿《三国志》并没有记载这支部队,但是在《裴松之注 英雄记》中却记载了这支部队。《三国志·魏书·吕布传》裴松之注引《英雄记》 曰:“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所将七百馀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陈营。顺每谏布言“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布从郝萌反后,更疏顺。以魏续有外内之亲,悉夺顺所将兵以与续。及当攻战,故令顺将续所领兵,顺亦终无恨意”。
   指挥官高顺 威严清白,不喝酒,不接受贿赂馈赠。他的部队只有七百余人,对外号称千人。铠甲战具都修缮得精练整齐。可以看出这支人数不多的部队是重装步兵,而且训练有素战备非常好随时处在作战状态。每次作战攻必克,战必胜。所以号称陷阵营。先看一下高顺带领的这支部队的战绩。
196年吕布手下郝萌造反,率兵攻入吕布所治下邳府,吕布调遣高顺部平息叛乱。
198年吕布与刘备反目,派高顺张辽率军攻击小沛的刘备。一举攻破小沛刘备只身败走俘虏刘备家眷。并且击败前来救援刘备的夏侯惇军。夏侯惇在193年兖州之战中被吕布军击败并被射瞎一只眼睛,这是他第二次被击败。能够连续击败拥有关,张二将的刘备和曹操手下大将夏侯敦。可见高顺和他这支700人的部队战斗力不同凡响。可惜吕布为人反复多疑,最后夺了高顺的兵权,让他的小舅子魏续领导这支部队。但是魏续接手后领导不了这支劲旅,没办法一有战事只能让高顺来领导陷阵营作战。结局不用说了,跟了吕布这样的主子高顺和他的陷阵营只能走向灭亡。


四 陷阵营
   并州兵的精华。由吕布手下头号猛将高顺统领,人数不多七百人号称千人但绝对称得上是一支劲旅。陈寿《三国志》并没有记载这支部队,但是在《裴松之注 英雄记》中却记载了这支部队。《三国志·魏书·吕布传》裴松之注引《英雄记》 曰:“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所将七百馀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陈营。顺每谏布言“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布从郝萌反后,更疏顺。以魏续有外内之亲,悉夺顺所将兵以与续。及当攻战,故令顺将续所领兵,顺亦终无恨意”。
   指挥官高顺 威严清白,不喝酒,不接受贿赂馈赠。他的部队只有七百余人,对外号称千人。铠甲战具都修缮得精练整齐。可以看出这支人数不多的部队是重装步兵,而且训练有素战备非常好随时处在作战状态。每次作战攻必克,战必胜。所以号称陷阵营。先看一下高顺带领的这支部队的战绩。
196年吕布手下郝萌造反,率兵攻入吕布所治下邳府,吕布调遣高顺部平息叛乱。
198年吕布与刘备反目,派高顺张辽率军攻击小沛的刘备。一举攻破小沛刘备只身败走俘虏刘备家眷。并且击败前来救援刘备的夏侯惇军。夏侯惇在193年兖州之战中被吕布军击败并被射瞎一只眼睛,这是他第二次被击败。能够连续击败拥有关,张二将的刘备和曹操手下大将夏侯敦。可见高顺和他这支700人的部队战斗力不同凡响。可惜吕布为人反复多疑,最后夺了高顺的兵权,让他的小舅子魏续领导这支部队。但是魏续接手后领导不了这支劲旅,没办法一有战事只能让高顺来领导陷阵营作战。结局不用说了,跟了吕布这样的主子高顺和他的陷阵营只能走向灭亡。


五 西凉劲旅
    西凉军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指董卓的西凉人马,后期兼并了丁原的并州军,大将军何进与车骑将军何苗的部队。另一部分指韩遂,马腾的西凉起义军。董卓的西凉军主要战绩就是对抗关东联军。董卓的西凉军手下将领主要有中郎将牛辅,段煨、董越。校尉李傕,郭汜、胡轸、杨定等。
   看一下关东诸侯联军对阵董卓西凉军:联军主要部署北,东,南三面包围洛阳。北线袁绍,王匡,韩馥。东线刘岱,张邈,张超,桥瑁,曹操,袁遗,鲍信进驻洛阳以东酸枣,孔伷进颍川,南线袁术进鲁阳。第一仗西凉军秘渡小平津大破王匡,王匡的泰山兵死伤殆尽。东线曹操孤军冒进在荣阳汴水被西凉军徐荣击败。联军北线,东线失利。唯有南线孙坚部一开始保持不败,但在梁县被徐荣击败孙坚仅率数十骑突围。孙坚收集残部在汝阳击败西凉军胡轸五千人马斩都督华雄,获得联军首胜。孙坚又击败董卓吕布进入洛阳,董卓退入关中。董卓后被吕布所杀,西凉军瓦解在内耗中消亡。在三国演义中还提到董卓有一支劲旅号“飞熊军”由其手下头号大将李傕率领,但在正史中并没有提及。
   马腾,韩遂的西凉军本来是羌,胡起义军。后来转正被朝廷诏安。马腾死后其部由其子马超接管。现在许多文章中将马超,韩遂的西凉军称为西凉铁骑。《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记载:公敕诸将:“关西兵精悍,坚壁勿与战。”公西征,魏书曰:议者多言“关西兵强,习长矛,非精选前锋,则不可以当也”。公谓诸将曰:“战在我,非在贼也。贼虽习长矛,将使不得以刺,诸君但观之耳。”从这几句对话中可以看出,曹操对西凉军还是很重视的,没有轻敌。告诫手下将领西凉军精悍不要与之正面野战要坚守营垒。众人都议论西凉兵善使长矛,应该挑选精锐部队与之作战。但曹操确认为战在我,不在他。把握住战场主动权就能必胜。《三国志》记载:"贼将见公,悉于马上拜,秦、胡观者,前后重沓,"从"秦、胡观者"可看出马超军中多是羌,戎少数民族。马超军的人数应该在一万人左右。《典略》曰:建安十六年,超与关中诸将侯选、程银、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杨秋、韩遂等,凡十部,俱反,其众十万,《三国志 魏书 许褚传》曰:“超将步骑万馀人,来奔太祖军,”马超的一万多部队应该是步骑结合。骑兵的比例应该很高。因为《三国志 武帝记》记载:“曹瞒传曰:时公军每渡渭,辄为超骑所冲突,营不得立,地又多沙,不可筑垒。”曹军每次刚渡过河,就被马超的骑兵击溃无法立营,而且地质松软多沙无法修筑营垒。如果骑兵太少就无法击溃曹操的先头部队。现在好多文章都说马超的西凉军武器装备,战法编制都类似于古罗马兵团,但都查无实据。至于什么六战渭水,杀的曹操割须弃袍,狼狈逃窜。那不过是《三国演义上》的艺术加工而已。后马超战败投靠张鲁又从武都逃入氐中,转奔往蜀投靠刘备。刘备称汉中王拜马超为左将军,假节。章武元年,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西凉军的特点:部队主要由陇西方面的羌,胡少数民族组成。优点:勇敢彪悍,善打顺风战。缺点:军纪差,爱劫掠贪财,不善逆战。


疏漏了几个军阀武装,11楼重点介绍刘焉的东州兵,张鲁的鬼卒。魏,蜀,吴三国军队后期整理好后发表。

五 西凉劲旅
    西凉军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指董卓的西凉人马,后期兼并了丁原的并州军,大将军何进与车骑将军何苗的部队。另一部分指韩遂,马腾的西凉起义军。董卓的西凉军主要战绩就是对抗关东联军。董卓的西凉军手下将领主要有中郎将牛辅,段煨、董越。校尉李傕,郭汜、胡轸、杨定等。
   看一下关东诸侯联军对阵董卓西凉军:联军主要部署北,东,南三面包围洛阳。北线袁绍,王匡,韩馥。东线刘岱,张邈,张超,桥瑁,曹操,袁遗,鲍信进驻洛阳以东酸枣,孔伷进颍川,南线袁术进鲁阳。第一仗西凉军秘渡小平津大破王匡,王匡的泰山兵死伤殆尽。东线曹操孤军冒进在荣阳汴水被西凉军徐荣击败。联军北线,东线失利。唯有南线孙坚部一开始保持不败,但在梁县被徐荣击败孙坚仅率数十骑突围。孙坚收集残部在汝阳击败西凉军胡轸五千人马斩都督华雄,获得联军首胜。孙坚又击败董卓吕布进入洛阳,董卓退入关中。董卓后被吕布所杀,西凉军瓦解在内耗中消亡。在三国演义中还提到董卓有一支劲旅号“飞熊军”由其手下头号大将李傕率领,但在正史中并没有提及。
   马腾,韩遂的西凉军本来是羌,胡起义军。后来转正被朝廷诏安。马腾死后其部由其子马超接管。现在许多文章中将马超,韩遂的西凉军称为西凉铁骑。《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记载:公敕诸将:“关西兵精悍,坚壁勿与战。”公西征,魏书曰:议者多言“关西兵强,习长矛,非精选前锋,则不可以当也”。公谓诸将曰:“战在我,非在贼也。贼虽习长矛,将使不得以刺,诸君但观之耳。”从这几句对话中可以看出,曹操对西凉军还是很重视的,没有轻敌。告诫手下将领西凉军精悍不要与之正面野战要坚守营垒。众人都议论西凉兵善使长矛,应该挑选精锐部队与之作战。但曹操确认为战在我,不在他。把握住战场主动权就能必胜。《三国志》记载:"贼将见公,悉于马上拜,秦、胡观者,前后重沓,"从"秦、胡观者"可看出马超军中多是羌,戎少数民族。马超军的人数应该在一万人左右。《典略》曰:建安十六年,超与关中诸将侯选、程银、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杨秋、韩遂等,凡十部,俱反,其众十万,《三国志 魏书 许褚传》曰:“超将步骑万馀人,来奔太祖军,”马超的一万多部队应该是步骑结合。骑兵的比例应该很高。因为《三国志 武帝记》记载:“曹瞒传曰:时公军每渡渭,辄为超骑所冲突,营不得立,地又多沙,不可筑垒。”曹军每次刚渡过河,就被马超的骑兵击溃无法立营,而且地质松软多沙无法修筑营垒。如果骑兵太少就无法击溃曹操的先头部队。现在好多文章都说马超的西凉军武器装备,战法编制都类似于古罗马兵团,但都查无实据。至于什么六战渭水,杀的曹操割须弃袍,狼狈逃窜。那不过是《三国演义上》的艺术加工而已。后马超战败投靠张鲁又从武都逃入氐中,转奔往蜀投靠刘备。刘备称汉中王拜马超为左将军,假节。章武元年,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西凉军的特点:部队主要由陇西方面的羌,胡少数民族组成。优点:勇敢彪悍,善打顺风战。缺点:军纪差,爱劫掠贪财,不善逆战。


疏漏了几个军阀武装,11楼重点介绍刘焉的东州兵,张鲁的鬼卒。魏,蜀,吴三国军队后期整理好后发表。
西凉军很有游牧军队的特色,顺利时就进攻,不顺利时就跑,没有占领意识,只有抢劫目的。
学习了,谢谢LZ
我猜一下哈,后面还会有刘备的白什么兵来着?无当监王平、虎步监孟琰那两支部队应该也逃不掉吧?
骑马与砍杀里面做的还是比较细致的,蜀国的是无当飞军和白耳兵吧。
壮圆郎 发表于 2011-4-20 10:00

对对,就是白耳,这个名字我总记不住。无当是夷汉混合编组,另外还有一个虎步。


三国前期还有一些军阀的武装虽然不属于上等部队,但是比较有特色比如刘焉,张鲁的军队战斗力并不是很出众,但是史书上确有记载。
   先看一下刘焉的东州兵。刘焉是宗室(汉景帝第五子鲁恭王后裔)是朝中重臣,比刘备出身好得多。刘焉在中平五年(188年)就预感到天下就要大乱。他就建议朝廷设置州牧派选重臣担任。并私下谋求担任交趾牧(两广,越南一带)以避乱世。后来听说益州有天子气就积极活动谋求去益州(有野心),于是受灵帝委派出任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当时益州有三股较强的实力,本地的大姓及其土著官僚集团。黄巾军马相的起义军。还有张鲁的五斗米教。后来黄巾军马相被土著势力州从事贾龙攻破。刘焉刚入蜀就感到土著势力的强大,于是拒绝去土著势力强大的成都任职,跑到绵竹设治所,联络张鲁。并从到益州避难的南阳,三辅等地数万户流民中招募军队,组成东州兵。招募少数民族组建叟兵(也叫青羌兵)。设立前,后,左,右四部司马。
  《三国志 蜀志 刘二牧传》《英雄记》曰:先是,南阳、三辅人流入益州数万家,收以为兵,名曰“东州兵”。《华阳国志》中载:“时南阳、三辅民数万家,避地入蜀,焉恣饶之,引为党与,号东州士”。靠着东州兵刘焉灭了益州豪强李权,王咸等十余人。击杀由土著豪强支持的犍为太守任岐。派青羌兵击杀贾龙。刘焉依仗东州兵经过一系列的残酷打击,压制住了益州土著豪强势力。
  刘焉死后益州大吏赵韪等贪图刘璋软弱温和,就拥立刘璋继任。上表朝廷刘璋为益州刺史,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并拜赵韪为征东中郎将,率众讨伐刘表。当时州牧还没有父死子继的先例,朝廷派颍川扈瑁为刺史入汉中。荆州别驾刘阖策反刘璋将领沈弥、娄发、甘宁等巴东豪强。(这个甘宁据清代著名历史学家,考据学家潘眉在其《三国志考证》中考证是东吴大将甘宁)。土著豪强赵韪为刘璋击败扈瑁,刘阖等。沈弥、娄发、甘宁等败投刘表。朝廷被迫承认刘璋领益州牧。刘璋继任后软弱宽柔,东州兵日益骄横欺压土著势力,引起土著豪强的不满。巴西土著豪强赵韪联络益州大姓起兵,蜀郡、广汉、犍为三郡响应。刘璋退守成都,东州兵害怕土著势力得势后遭到诛灭,于是团结一心奋力作战,大败土著势力赵韪被斩杀。刘璋又取得对土著豪强的上风。《英雄记》“东州人侵暴旧民,璋不能禁,政令多阙,益州颇怨。赵韪素得人心璋委任之。韪因民怨谋叛,乃厚赂荆州请和,阴结州中大姓,与俱起兵,还击璋。蜀郡、广汉、犍为皆应韪。璋驰入成都城守,东州人畏威,咸同心并力助璋,皆殊死战,遂破反者,进攻韪于江州。韪将庞乐、李异反杀韪军,斩韪”。
刘焉,刘璋父子依靠东州兵割据益州。但是刘焉强硬严酷打击土著势力,土著豪强迫于刘焉的强势屈服于他。刘焉死后刘璋性情软弱不能严加控制东州兵势力,损害当地土著的利益。父子二人都没有处理好与当地土著豪强大姓的关系。这也是导致后来的刘备能够顺利入蜀接管益州的重要原因之一。


宗教军阀张鲁
  张鲁的军队很有意思,张鲁的军队不但在建制上与别的军阀不同,成分也不一样是由其三代人积累教化的信徒组成。张鲁是沛国丰人(今江苏丰县)西汉留侯张良的十世孙。祖父就是中国道教史鼎鼎大名的天师张道陵,创立“太清玄元道”因收取入道者五斗米俗称“五斗米教”或“鬼道”世号“米贼”。李膺《益州记》中说张道陵被大蟒蛇吃了,他儿子张衡找不见尸体就说他父亲升仙了(恐怖多大的蛇呀~!蛇精)。
  张鲁继任后自称“师君”(祖父称天师,父称嗣师)。积他祖父两代的德,当时“五斗米教”在巴郡和汉中两地非常盛行拥有众多信徒。刘焉能够顺利入蜀就是因为张鲁和巴郡地区的五斗米教信徒支持他。刘焉稳定住益州的局面后就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督率信教的黄巾义军),同别部司马张修一同入汉中。张鲁击杀汉中太守苏固割据汉中。替刘焉阻断了朝廷同益州的联系。张鲁的母亲卢氏好养颜长得不错,经常去刘焉家,张鲁靠其母得到刘焉信任(关系不一般呀~!刘璋后来找了个理由杀了张鲁母亲一家,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张鲁母亲与他老爹有一腿的缘故)。《范书 刘焉传》:“鲁母有姿色,兼挟鬼道,往来焉家”。
  张鲁与刘璋关系闹翻后,就割据汉中采用政教合一的制度不设官吏。尊老子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为最高经典。他的部队由其信徒组成,低层信徒叫“鬼卒”或“鬼兵”。“鬼卒”之上为鬼吏号为“奸令祭酒”。统领信徒多的称为“治头大祭酒”,职位类似于将军一类。在“治头大祭酒”之上置“都讲祭酒”,地位在诸祭酒之上,仅次于师君。马超投靠张鲁的时候就被张鲁封为“都讲祭酒”。张鲁的宗教军队战斗力上并未有什么出众的地方,只是他的编制独特另类于其他军阀势力。张鲁鬼卒的最后一战颇具戏剧性,建安二十年,曹操率军讨伐张鲁,张鲁本欲投降,其弟张卫劝阻并率军数万力阻曹操,曹操久攻不下本欲退兵,便派遣夏侯惇,许褚断后,夏侯惇,许褚的断后军与前军会合,但是天黑走错道误闯张鲁军中,结果张鲁军大败,侍中辛毗、刘晔看见后告诉夏侯惇,许褚这个意外的胜利,夏侯惇,许褚还不敢相信,夏侯惇亲自前往才相信曹军胜利,并告诉曹操。张鲁随后就投降了~!
另外讲一下张鲁的“督义司马”官职是刘焉自创的。刘焉自创“督义司马”,“袠金校尉”,刘表在荆州自置“绥民校尉”。都不属于朝廷正式官职。


三国前期还有一些军阀的武装虽然不属于上等部队,但是比较有特色比如刘焉,张鲁的军队战斗力并不是很出众,但是史书上确有记载。
   先看一下刘焉的东州兵。刘焉是宗室(汉景帝第五子鲁恭王后裔)是朝中重臣,比刘备出身好得多。刘焉在中平五年(188年)就预感到天下就要大乱。他就建议朝廷设置州牧派选重臣担任。并私下谋求担任交趾牧(两广,越南一带)以避乱世。后来听说益州有天子气就积极活动谋求去益州(有野心),于是受灵帝委派出任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当时益州有三股较强的实力,本地的大姓及其土著官僚集团。黄巾军马相的起义军。还有张鲁的五斗米教。后来黄巾军马相被土著势力州从事贾龙攻破。刘焉刚入蜀就感到土著势力的强大,于是拒绝去土著势力强大的成都任职,跑到绵竹设治所,联络张鲁。并从到益州避难的南阳,三辅等地数万户流民中招募军队,组成东州兵。招募少数民族组建叟兵(也叫青羌兵)。设立前,后,左,右四部司马。
  《三国志 蜀志 刘二牧传》《英雄记》曰:先是,南阳、三辅人流入益州数万家,收以为兵,名曰“东州兵”。《华阳国志》中载:“时南阳、三辅民数万家,避地入蜀,焉恣饶之,引为党与,号东州士”。靠着东州兵刘焉灭了益州豪强李权,王咸等十余人。击杀由土著豪强支持的犍为太守任岐。派青羌兵击杀贾龙。刘焉依仗东州兵经过一系列的残酷打击,压制住了益州土著豪强势力。
  刘焉死后益州大吏赵韪等贪图刘璋软弱温和,就拥立刘璋继任。上表朝廷刘璋为益州刺史,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并拜赵韪为征东中郎将,率众讨伐刘表。当时州牧还没有父死子继的先例,朝廷派颍川扈瑁为刺史入汉中。荆州别驾刘阖策反刘璋将领沈弥、娄发、甘宁等巴东豪强。(这个甘宁据清代著名历史学家,考据学家潘眉在其《三国志考证》中考证是东吴大将甘宁)。土著豪强赵韪为刘璋击败扈瑁,刘阖等。沈弥、娄发、甘宁等败投刘表。朝廷被迫承认刘璋领益州牧。刘璋继任后软弱宽柔,东州兵日益骄横欺压土著势力,引起土著豪强的不满。巴西土著豪强赵韪联络益州大姓起兵,蜀郡、广汉、犍为三郡响应。刘璋退守成都,东州兵害怕土著势力得势后遭到诛灭,于是团结一心奋力作战,大败土著势力赵韪被斩杀。刘璋又取得对土著豪强的上风。《英雄记》“东州人侵暴旧民,璋不能禁,政令多阙,益州颇怨。赵韪素得人心璋委任之。韪因民怨谋叛,乃厚赂荆州请和,阴结州中大姓,与俱起兵,还击璋。蜀郡、广汉、犍为皆应韪。璋驰入成都城守,东州人畏威,咸同心并力助璋,皆殊死战,遂破反者,进攻韪于江州。韪将庞乐、李异反杀韪军,斩韪”。
刘焉,刘璋父子依靠东州兵割据益州。但是刘焉强硬严酷打击土著势力,土著豪强迫于刘焉的强势屈服于他。刘焉死后刘璋性情软弱不能严加控制东州兵势力,损害当地土著的利益。父子二人都没有处理好与当地土著豪强大姓的关系。这也是导致后来的刘备能够顺利入蜀接管益州的重要原因之一。


宗教军阀张鲁
  张鲁的军队很有意思,张鲁的军队不但在建制上与别的军阀不同,成分也不一样是由其三代人积累教化的信徒组成。张鲁是沛国丰人(今江苏丰县)西汉留侯张良的十世孙。祖父就是中国道教史鼎鼎大名的天师张道陵,创立“太清玄元道”因收取入道者五斗米俗称“五斗米教”或“鬼道”世号“米贼”。李膺《益州记》中说张道陵被大蟒蛇吃了,他儿子张衡找不见尸体就说他父亲升仙了(恐怖多大的蛇呀~!蛇精)。
  张鲁继任后自称“师君”(祖父称天师,父称嗣师)。积他祖父两代的德,当时“五斗米教”在巴郡和汉中两地非常盛行拥有众多信徒。刘焉能够顺利入蜀就是因为张鲁和巴郡地区的五斗米教信徒支持他。刘焉稳定住益州的局面后就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督率信教的黄巾义军),同别部司马张修一同入汉中。张鲁击杀汉中太守苏固割据汉中。替刘焉阻断了朝廷同益州的联系。张鲁的母亲卢氏好养颜长得不错,经常去刘焉家,张鲁靠其母得到刘焉信任(关系不一般呀~!刘璋后来找了个理由杀了张鲁母亲一家,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张鲁母亲与他老爹有一腿的缘故)。《范书 刘焉传》:“鲁母有姿色,兼挟鬼道,往来焉家”。
  张鲁与刘璋关系闹翻后,就割据汉中采用政教合一的制度不设官吏。尊老子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为最高经典。他的部队由其信徒组成,低层信徒叫“鬼卒”或“鬼兵”。“鬼卒”之上为鬼吏号为“奸令祭酒”。统领信徒多的称为“治头大祭酒”,职位类似于将军一类。在“治头大祭酒”之上置“都讲祭酒”,地位在诸祭酒之上,仅次于师君。马超投靠张鲁的时候就被张鲁封为“都讲祭酒”。张鲁的宗教军队战斗力上并未有什么出众的地方,只是他的编制独特另类于其他军阀势力。张鲁鬼卒的最后一战颇具戏剧性,建安二十年,曹操率军讨伐张鲁,张鲁本欲投降,其弟张卫劝阻并率军数万力阻曹操,曹操久攻不下本欲退兵,便派遣夏侯惇,许褚断后,夏侯惇,许褚的断后军与前军会合,但是天黑走错道误闯张鲁军中,结果张鲁军大败,侍中辛毗、刘晔看见后告诉夏侯惇,许褚这个意外的胜利,夏侯惇,许褚还不敢相信,夏侯惇亲自前往才相信曹军胜利,并告诉曹操。张鲁随后就投降了~!
另外讲一下张鲁的“督义司马”官职是刘焉自创的。刘焉自创“督义司马”,“袠金校尉”,刘表在荆州自置“绥民校尉”。都不属于朝廷正式官职。


回复 1# 小李肥刀
正好现在马鞍山和南京交界的地方就有一个小镇叫小丹阳,不知道和丹阳兵有什么关系

回复 1# 小李肥刀

a.JPG (516.93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4-20 17:38 上传


正好现在马鞍山和南京交界的地方就有一个小镇叫小丹阳,不知道和丹阳兵有什么关系
无当飞军呢
无当飞军

所谓无当飞军引,是诸葛亮在征服南中后,利用当地少数民族兵源,建立的蜀汉劲旅,和刘备传统的王牌军——白耳兵,以及西凉马氏军团鼎足而三,一时瑜亮。这支军队富有特色,从部队性质上说,给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类似于法国的外籍军团,是一支职业雇佣军

蜀汉政权原来就曾经使用过三苗后裔的武陵蛮(从河南南迁,和西南夷不是一个体系的雇佣军,在伐吴战争中大显身手,连猛将甘宁都死于这些蛮族手中。七擒孟获——当然只是一个象征——的战争中,诸葛亮更充分认识到了南中少数民族的英勇善战。这并不奇怪,历史上,农耕民族普遍缺乏果毅精神,而游牧,渔猎民族则往往好勇斗狠。随着南中战争结束,恢复和平,这些剽悍的战士便陷于失业,把这样的力量留在南方,无疑是社会极大的不稳定因素。
  为此,诸葛亮对此实施了一箭双雕的有利政策,就是征召少数民族战士加入蜀国政府军,而经费问题,就由当地地方豪强解决。<华阳国志>记载亮以夷多刚狠,不宾大姓豪强,乃勒令出金帛,聘策恶夷为家部曲,得多者栾世袭官。于是夷人贪货物,以兼服属于汉,成夷汉部曲,从而在当地建立带有以夷制夷性质的地方军队,当地豪强得到社会地位,遂安于蜀汉统治,出金暮兵,使少数民族得到实惠,缓和了民族矛盾。同时,这些当地失业军人变成了政府军,如同在企业中得到了股份,成为少数民族中具备向心力的核心。其组成的军队熟悉民俗,较少激发问题。后来张嶷,马忠等弹压叛乱,夷汉部曲都是主力。
  如此好处,自然不能让地方独享。同时,也为了彻底避免南方割据势力死灰复燃,在诸葛亮主持下,蜀国不惜本钱,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这就是无当飞军的来历。这支军队的成员到达蜀郡以后,就成为蜀国的军户,世代为蜀国当兵为生,成为职业军人。时成都和南中的繁华不可同曰而语,南中夷族素重勇士,故每有空缺,南人必奔走而告,刺血踊跃,以此为荣。让人想起英国军队在尼泊尔招募廓尔喀营雇佣军的场面。当然,当时南方人口不多,徉柯郡两万户,建宁郡万户,朱提郡八千户,兴古郡四万户,一下子调走一万户能征惯战的世家,对当地割据势力可以算是釜底抽薪。
 无当飞军的最后也极为悲壮,那是姜维九伐中原中的第八次,为了掩护主帅退却,5000飞军和末任司令官张嶷进行了最后一战,全军战死,史载"杀敌辈之"。以后,虽然还有飞军之名,并且在防守阳平关等战斗中有所表现,无当飞军作为一个整体,已经不复存在了。
  最后补充一点,如果从血统上说,实际上飞军的成员包括两部分,南中夷族和青羌,前者包括叟,笮,炯,百璞等民族,后来成为彝族,布朗族等云南少数民族,精于射术,后者为氐羌和冉驰,自古有修筑碉楼的习惯,《华阳国志》记载了这些住在石碉中的民族夏秋如何入蜀为佣,打水井砌河堰,出售花椒苹果农副产品,冬春返回故里避寒的情形,石碉楼,记录了青羌的历史,也展示了他们善于守御的特点。


无当飞军是何等形象呢? 他们皆身披铁甲,能翻山越岭。,善于使用弓弩和毒箭,尤其精于防守作战。因为是举家迁移,所以俗以蛮姑为舞,皆团牌辟(披)发,号啸而进。<三国演义>在七擒孟获中,把这支还没有诞生的精兵配给了当地豪帅,银冶洞洞主杨锋,固然是无稽之谈,但大体形象没有错的。如此奇装异服,风俗独特的军队进驻蜀都,肯定也带来不小的文化冲突,至少广大士族阶层一定是又好奇,又担心。为了能够给这些剽悍的战士以良好的管理,蜀汉委任治军严谨的魏国降将,巴西人(也可能是徐州沛人)王平为该军团第一任司令官。王平,字子均,识字不满十,与士卒同甘共苦,而生性谨严,训练苛刻,很少说话。这样一位既能服众,又严厉而带点儿阴沉的将军,实在是雇佣军太合适的指挥官人选了。

飞军不愧南中勇士的威名,英勇善战,在蜀汉的历次战争中都有着出色的表现。 一出祁山,配属马谡部战张郃于街亭——本来大概也因为马谡熟悉南中情况,希望他能够充分发挥这支军队的特点。。--因为马谡的失误而全军溃败,打断后的正是王平率领的飞军,一面死战,一面击鼓迷惑敌军,成功的掩护其他各部撤离战场,自己也全身而退,算是小试锋芒。
  建兴九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令王平以副师屯南围,自设计围司马懿于祁山。司马懿抵挡不住,索性施展围魏救赵的招数,派张郃领主力大军攻打王平孤军。尽管当时王平所部无当飞军只有三千,只有魏军的二十分之一,但这些廓尔喀营式的勇士个个誓死如归,拼死抵抗,箭如飞蝗,张郃猛攻不下,司马懿的大营却已经被诸葛亮的大军攻破了。魏军退却,无当飞军却发挥山地兵团的特点,冲出营地,反击魏军后卫,前后夹攻,魏军大溃,损甲首数千。蜀国能在和司马懿第一次对阵时,取得相当优势,无当飞军死战曹魏猛将张郃的军团,居功厥伟。
  无当飞军由于山地作战的特点,常被用于讨伐叛乱少数民族。延熙三年(公元240年),汉嘉(今四川雅安北)蛮反,蜀汉出动向宠的宿卫兵代替其前去征讨,装备不可谓不精良,结果这位性行淑均的名将却死在了少数民族叛军手中,还是无当飞军从前线调回,才控制了局面。那应该是第二代或者第三代飞军了
还有藤甲军呢
mansfield 发表于 2011-4-20 17:42

应该有关系,南京江宁区的丹阳镇俗称北镇,马鞍山市当涂县俗称南镇。三国时期都盛产叟兵又叫丹阳山越。
雪千寻 发表于 2011-4-20 13:58

白耳应该是误传,正确的叫法应该是白眊兵。
很多人都认为袁绍的“先登死士”是弩兵部队。原由是《英雄记》中记载“绍令麹义以八百兵为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个人认为麹义的八百先登应该是手持长矛的重甲步兵。麹义是西凉出身“晓习羌斗”。《三国志》中也提及马超的西凉羌兵善用长矛。“强弩千张”应该是配备在八百先登身后的弩兵部队。八百先登手持长矛在路障后面拼死抵挡公孙瓒的骑兵,弩兵在后射杀骑兵。否则只靠弩兵很难抵挡住公孙瓒精锐的白马义从。
小李肥刀 发表于 2011-4-21 14:24
所以说啊,其实东西方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某些事情其实是同一个原理……
话说,虎步也很牛叉的,武功水之战挡住了司马懿万骑的攻打。说起来,这个部队除了除了孟琰这位少数民族将领外,姜维都在这个部队供职过。

话说,虎步也很牛叉的,武功水之战挡住了司马懿万骑的攻打。说起来,这个部队除了除了孟琰这位少数民族将领 ...
雪千寻 发表于 2011-4-21 14:53


虎步应该属于皇帝卫宿部队,吴国也有虎步营号车下虎士。
话说,虎步也很牛叉的,武功水之战挡住了司马懿万骑的攻打。说起来,这个部队除了除了孟琰这位少数民族将领 ...
雪千寻 发表于 2011-4-21 14:53


虎步应该属于皇帝卫宿部队,吴国也有虎步营号车下虎士。
以前看过,貌似名声最持久,作战周期最长的还是无当飞军了。我发现蜀汉和少数民族部落关系一直很巴适。是因为有钱的关系么。
坐等三国部队编制讲解

军、营、校、部等等
搞得俺头晕。
还有军官的军衔(军号)和军职的关系,也是稀里糊涂。
如魏延,前军师,征西大将军。有人说前军师才是他的职务,征西大将军不过是军衔,有军职的人才能带兵。比如刘琰,车骑将军,但是不带兵。但是后来的杨仪官拜中军师,但是明确记载了不带兵。完全糊涂了。
好贴,坐等更新
小李肥刀 发表于 2011-4-21 14:04

应该是白毦(音“耳”)
头文字韵 发表于 2011-4-21 20:26

蜀汉在南中的民族政策在今天看并不完美,但是在当时已经比其他政权的要合理一些了。当然,七擒七纵这种东西是不存在于正史的。顺便,南中叛乱其实不是纯粹的少数民族叛乱,而是少数民族和汉族豪强勾结的叛乱。
大道无形 发表于 2011-4-21 20:56
武侯时代养成的一个习惯啊,诸葛亮自己走了军师中郎将、军师将军这么一条路啊……话说,蒋琬为大司马,于是用姜维则姜维就有了个一个司马的身份……
军事搞手 发表于 2011-4-22 10:51

白毦是笔误,正确叫法应该是白眊(mao)。网上一些《诸葛亮集》将“眊”误写为“毦”了~!
我本来印象当中也是白眊,不过在琅琊论坛被一帮老夫子耳提面命之后,我现在自己也糊涂了
军事搞手 发表于 2011-4-22 15:53

网上一些手抄本的《诸葛亮集》误把白眊写成白毦,好多人转载的时候毦字打不出来又写成白耳了~!呵呵~!搞得现在“眊”“毦”不分~!其实无所谓,只要知道就行了~!还有一种写作“旄”字,我倒觉得“旄”更靠谱一点。


张鲁的鬼卒刚整理出来~!看了史书中记载的这位宗教世家还蛮有意思的~!其最后一战也是颇具特色~!

张鲁的鬼卒刚整理出来~!看了史书中记载的这位宗教世家还蛮有意思的~!其最后一战也是颇具特色~!
小李肥刀 发表于 2011-4-22 16:55

秦良玉的军队好像叫做白旄,或者叫白杆兵
一直很好奇三国时代有没有马镫.....
军事搞手 发表于 2011-4-22 17:12
秦少保统领的应该是“白杆兵”。明史里面好像有记载~!
雪千寻 发表于 2011-4-22 13:19


俺的意思是军号跟军职啥关系
拿魏延做例子
早期,督汉中、镇远将军
中期,督前部,镇北将军
后期,前军师,征西大将军

貌似在蜀汉,军师、督、领、护、监、参,才是领兵的职务
某某将军不一定领兵。
黑衣骑士 发表于 2011-4-22 17:16

不管是史书、绘画还是实物,都证明三国时期没有马镫
大道无形 发表于 2011-4-22 18:12

套唐宋的官职来看,前面是差遣,后面是散阶
就是说,前面的是职务,后面的是级别。你说的应该是有道理的吧

不过,像中护军,中领军之类的,和XX将军应该是不同系统的官职,前者是禁军的,后者是普通部队的,两者是平行的。可能三国时代官和阶的区分还不是很清楚。
大道无形 发表于 2011-4-22 18:13


    那这样关公能单骑冲阵斩颜良不是神人级别的 了
双子星座 发表于 2011-4-23 01:05

可以这样理解,不过还是有一点不一样。我记得,护军、领军之类的年资较高者是会出现护军将军、领军将军之类的,其实军师中郎将、军师将军也是这样的。这些其实就是工作的具体内容,也不一定体现领兵不领兵(或者更进一步说,就是是不是有常属的部队)。临时指派指挥部队的情况和这个无关。

话说,其实蜀汉真正复杂的地方在于,不少将领同时是中央官员,又是丞相属官或者益州的官员(正式或者象征性都有)。还是说魏延,“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诸葛亮后期是开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