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是假打,目的只为了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9:23:21


诸葛亮北伐是假打,目的只为了马

从三国兵制可以看出,孙吴军队的兵制就很复杂,蜀汉与魏制和东汉时期是一样的,蜀汉军队除了由蜀人士兵外,还有大量的少数民族士兵组成,所以蜀汉诸葛亮用兵更讲究阵法,利用阵法来协调军队的统一和调度。然而蜀汉军队由于缺马,虽有五校的建制,但是骑兵却是很少的,刘备打拼几十年,全军只有骑兵一千多人,和曹操那时起家只有600人的骑兵相比,很显然是差不多的。没有大量的骑兵就没有发起攻击的突然性,就不能掠袭而成功夺取城池,依靠步军缓慢的北伐进军,而给对手留下足够的防御调度空间,是不能夺取北方重地的。所以我判断诸葛亮是为了先夺取养马地而北伐,然而六次用兵,除第四次是魏军主动进攻外,其它几次虽然都是以失败而告终,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出这点的,据《文献通考》记载东汉养马地“分在河西六郡界中,中兴皆省,唯汉阳有流马苑”,汉时在西北边郡地区设立了三十六所牧马苑,而三十六所牧马苑主要分布于凉州地区(甘肃省西北部的武威至河西走廊东端)诸苑马,河西六郡界,这些地方都被魏军占据。《后汉书志?百官二》曰:“又有牧师苑,皆令官,主养马,分在河西六郡界中,中兴皆省,唯汉阳有流马苑,但以羽林郎监领。”清代钱大昭在《汉书辨疑》:“汉制,边郡牧师苑官有六郡,谓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也,志中唯记其一,辽东襄平亦有牧师官,又在六郡之外矣”。三十六所牧马苑分布在今天的甘肃、宁夏、陕西北部和内蒙古南部一隅地区。当时这一大片地区分布在凉州境内《 人文杂志->2006年第3期  西汉三十六牧苑考 陈 芳 》

马是古代战争的物质基础

“夫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安宁则以别尊卑之序,有变则以济远近之难” 《后汉书·马援列传》而诸葛亮几次都能夺取一些凉洲的边边角角,但不久又都反叛,也因此姜维在诸葛亮之后又多次出兵平叛,但最终还是没有稳定下来,养马地被魏军夺取牢牢掌控。因此我们可以说诸葛孔明不能取得北伐成功,是由于五兵不备,兵种单一缺少骑兵之故。在《三国志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裴松之引用《汉晋春秋》诸葛亮曰:“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馀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所以诸葛亮感慨的第五点:全军只有一千余人的散骑、武骑,五兵不备是不能图敌夺取中原的。又因无马而造木牛流马,这一点可充分证明诸葛亮为了先夺取养马地而北伐,而不是木牛流马比真马在山区更好用。

三国鼎立成功后,所连带出来的国家安全问题,依旧是蜀汉上下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和改善军队单一兵种结构,诸葛亮对凉洲诸苑马,河西六郡界多次用兵,就其军事目的都是为了夺马。如果说诸葛亮北伐是为了图取中原,那么从汉中出军就可以图取中原了,显然建兴八年(230)秋魏军对汉中发动的攻势表明此地才是进取中原的路线,然而诸葛亮在此只是先打了一次防御战。从他的《隆中对》中可以看出,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三足鼎立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三足鼎立之势的战略目的达到了,但是图取中原要依靠建立强大的军队,依靠步军前往凉州夺马,每次都空手而回,这个目的显然没有达到。

而诸葛亮的兵很多时候都是比对方多的,但都不能战胜对手,裴松之引用《汉晋春秋》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於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自今已后,诸有忠虑於国,但勤攻吾之阙,则事可定,贼可死,功可跷足而待矣。"於是考微劳,甄烈壮,引咎责躬,布所失於天下,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三国志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在最后第六次出斜谷道,诸葛亮自知时日不多,显然有直接进攻长安的战略试探,但是司马懿对此早有防备,诸葛亮无奈只得求其次而攻武功,无奈也无功,最终病死在五丈原。

诸葛亮和姜维先后在河西凉洲用兵的记载如下:

第一次出祁山,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据箕谷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北),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被蜀汉拿下。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三国志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攻取长安?而让赵云、邓芝设疑兵据箕谷吸引曹真重兵,自己亲自跑到远离中原的南安、天水和安定去干嘛!这个地方有什么东西吸引他?

这个地带很显然不是“中原”,《辞源》解释“中原”云:“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是河南省。而诸葛亮和姜维先后攻取的却是甘肃省各郡,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中原。所以诸葛亮在此期间的北伐只是为了夺马而扩建军队,并迁当地人口入蜀也能说明这个问题。很显然诸葛亮是很清楚蜀汉军队的军事实力,是不具备图取中原的,在此的所有军事行为都是为了先建立“五兵”,而后再进取中原。即便是马谡按照诸葛亮的军事布防也是不能取得成功的,马谡因违背诸葛亮的部署,又不听裨将军王平劝阻,擅自放弃街亭,依山立寨,以为据高临下击魏军势如破竹。结果被魏左将军张郃击败,失守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陇城镇,一说陇城东北60里,一说今天水东南)。《孙子》兵法说“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对于魏军而言凉洲产马是必救之地,对于蜀汉军而言,也是必救之地,诸葛亮多次在此地的军事失利足可以证明,就算你“高壘深溝”也是不能动摇魏军必救的决心,马谡的一次失败和诸葛亮多次失败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同年冬第二次,诸葛亮出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围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曹真拒之,粮尽而退还汉中。魏将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王双。《三国志卷三十三 蜀书三 后主传第三》这一次进军陕西地界,其军事目的就是和第一次走斜谷道取郿和街亭一样,也是为了阻断西河六郡与中原的联系。

第三次,建兴七年(229)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这一次拿下二郡是乎让人看到了希望。然而司马懿接下来主动进攻汉中,使这个希望又出危险了。

第四次,建兴八年(230)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今陕西省安康市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今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地,魏军撤退。司马懿自荆州溯汉水出西城(今陕西安康西北),将兵分三路会攻汉中。司马懿从西城开拓道路,水陆并进,沿着沔水逆流而上,直达朐腮,攻克新丰县,驻军丹口,后遇雨班师。为了打通与西河六郡的联系,拔除夹在两地间的阻碍,魏军这一次是主动进攻汉中,然而一阵大雨使魏军这次的军事行动没有成功。

第五次,建兴九年(231)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今甘肃东南部山地),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今甘肃省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五月,司马懿领兵与诸葛亮交战,被诸葛亮大败逃回,蜀军获敌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三国志》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亮还。六月,亮以粮尽退军,司马懿遣张郃追之。郃进至木门(今甘肃天水西南),与亮战,蜀人乘高布伏,弓弩乱发,飞矢中郃右膝而卒。《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二》


第六次,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二军相持百余日。其间,诸葛亮数番挑战,司马懿坚壁不出,欲待蜀军粮尽,相机反攻。诸葛亮派入送司马懿女人衣服羞辱之,欲激司马懿出战,司马懿仍不出战。为平息部属不满情绪,故意上表请战,魏明帝派卫尉辛毗为军师制止之。以后,诸葛亮一来挑战,司马懿就要带兵出击,辛毗杖节立于军门,司马懿便不出兵。辛毗一到,姜维就对诸葛亮说:“辛佐治杖节而到,贼不复出矣。”诸葛亮说:“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二》)八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杨仪等率军还,有“死诸葛走生仲达”事。《晋书·宣帝传》诸葛亮他很清楚蜀汉军队的军事实力,是不具备图取中原的,在此的所有军事行为都是为了先建立“五兵”,而后再进取中原。在自知时日不多的情况下,才有了直取长安的打算,然而魏军早有防备,诸葛亮退而求其次,进取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都是为了阻断西河六郡于中原的联系,这个在后来的西晋马隆平凉洲也是可以看出的,“河西断绝,帝每有西顾之忧,临朝而叹曰:“谁能为我讨此虏通凉州者乎?"朝臣莫对。隆进曰:"陛下若能任臣,臣能平之。”毛泽东说诸葛亮“其始误于隆中对”是准确的,他老人家就看到了延安这块地界有利于发展,诸葛亮后来也看到了,所以拼死的抢这块地界,司马懿和司马炎也看到了拼死的守这块地界,马隆也看到了“陛下若能任臣,臣能平之。”

而接下来在延熙六年(243年),姜维升任镇西大将军,兼任凉州刺史(甘肃省西北部的武威,地处河西走廊东端)。《三国志卷三十三 蜀书三 后主传第三》《三国志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姜维这个兼任凉州刺史,说明了蜀汉政权没有放弃对养马地的渴望。

延熙九年(246年),汶山郡(今四川汶川西南)平康县(今四川松潘西)的少数民族聚众起事,姜维率军征讨,迅速平定。《三国志卷三十三 蜀书三 后主传第三》《三国志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延熙十年(247年),姜维升任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同年,汶山郡平康县的夷族造反,姜维率兵平定。不久雍州(今西安西北)、凉州等地区的羌胡降蜀,姜维率兵出陇右(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接应,与魏雍州刺史郭淮、夏侯霸战于洮西(洮水以西)。《三国志卷三十三 蜀书三 后主传第三》《三国志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延熙十二年(249年)秋,姜维进攻雍州(今陕西关中及甘肃东部),依傍曲山(今甘肃岷县东百里)筑两城。派牙门将句安、李歆等人驻守,并联合羌胡人进攻附近各郡。魏军以征西将军郭淮与雍州刺史征西将军陈泰统兵抵御。郭淮采取围城打援策略,命陈泰、徐质,南安太守长水校尉邓艾进围曲城(今甘肃岷县东漳南),切断交通及水源,曲城蜀军困窘不堪,姜维被迫领兵救援,进至牛头山(甘肃岷县东南,洮河南岸),为陈泰军所阻。姜维闻郭淮率军进逼洮水,企图切断退路,迅速率军撤回。而句安、李歆等人因孤立无援,最终降魏。郭淮又西击羌人各部,留邓艾屯白水(今甘肃白龙江)北岸,以防蜀军反攻。姜维闻讯后,令廖化驻军白水南岸牵制邓艾,自率重兵奔袭洮城(今甘肃临潭西南)。后为邓艾所识破,并于当夜抢占洮城,姜维只得撤军退走。“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三国志卷三十三 蜀书三 后主传第三》《三国志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而这个“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说明姜维对此地的羌、胡骑兵还是很有幻想的。不管是筑城还是囤粮,这个军事目的就更为明显了继续阻断凉洲与长安的联系,在筑城的同时,派军攻击附近各郡为筑城提供空间和时间,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郭淮切断蜀军的交通及水源,从根本上断决了姜维的军事企图。

延熙十三年(250年)十二月,姜维再次出兵陇右(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联合羌人,攻魏西平未克,俘魏中郎将郭修而还。《三国志卷三十三 蜀书三 后主传第三》《三国志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延熙十六年(253年)春,大将军费祎为魏降人郭脩所杀于汉寿。三月,吴太傅诸葛恪再次兴师攻魏,发兵20万进攻淮南。姜维也乘机率数万人出石营(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北),经董亭(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包围南安,魏雍州刺史陈泰率军解围,进至洛门(今甘肃甘谷西)时,姜维因久攻南安不克,军粮已尽,撤围退走。《三国志卷三十三 蜀书三 后主传第三》《三国志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延熙十七年(254年),姜维主持蜀国内外军事。二月,魏中书令李丰与皇后之父光禄大夫张缉等密谋废易大臣,欲以太常夏侯玄代替司马师为大将军。事泄,司马师杀李丰、夏侯玄等,废张皇后,魏国一时陷于混乱。姜维复出陇西,魏狄道今甘肃临洮)长李简密举城向蜀汉军请降。十月,姜维率军进围襄武(魏陇西郡治,今甘肃陇西南),与魏将徐质交锋,斩首破敌,魏军败退,蜀前军荡寇将军张嶷战死。姜维乘胜进击,破河关(今甘肃临夏西北)、临洮(今甘肃岷县)等县,并迁河关、临洮、狄道三县民入川,率军撤回。《三国志卷三十三 蜀书三 后主传第三》《三国志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延熙十八年(255年)七月,蜀卫将军姜维乘魏大将军司马师病亡之际,复与车骑将军夏侯霸、征西大将军张翼等出狄道(今甘肃临洮)攻魏,到达枹罕(今甘肃临夏东北)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於洮西,王经众死者数万人。先是魏征西将军陈泰命雍州刺史王经率所部进驻狄道,待他率主力自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到达后,再合击蜀军。但雍州刺史王经不等陈泰军到就擅击蜀军,姜维率军先后在故关(今甘肃临洮北)、洮西大败王经,魏军大部伤亡或逃亡,损兵数万,王经只残部万人还保狄道。姜维乘胜围困狄道城。魏大将军司马昭命长水校尉邓艾出任安西将军,与陈泰并力抗击蜀军,并遣太尉司马孚为后援。陈泰与邓艾军会合后,分三路进至陇西,避开蜀军,出其不意地绕过高城岭(今甘肃渭源西北),进至狄道东南山上,燃火击鼓与城内联络,魏征西将军陈泰进兵解围狄道城,并扬言截断蜀军退路,守军见援军至,士气大振。姜维即督军沿山进攻,被魏军击退。姜维遂于九月二十五日撤军退走钟堤(今甘肃临洮南)。《三国志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三国志卷三十三 蜀书三 后主传第三》《三国志卷四 魏书四 三少帝纪第四》



延熙十九年(256年)正月,姜维再为大将军。六月,姜维与镇西将军胡济约定在上邽(今甘肃天水)会合,但胡济失约不至。七月,姜维率先出兵祁山,闻邓艾有备,乃改从董亭(今甘肃武山南)攻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邓艾军抢占武城山(今甘肃武山西南)据险拒守。姜维见地利已失,强攻难克,乃夜渡渭水东进,沿山进取上邽。两军战于段谷(今甘肃天水西南)。蜀汉军交战失利,士卒溃散,死伤甚众。百姓因此埋怨姜维,而陇山以西的地方也趁机骚乱起来,姜维谢过引负,自请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三国志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延熙二十年(257年)五月,魏将诸葛诞联合东吴在淮南起兵反司马昭。司马昭调关中兵力东下讨伐诸葛诞。姜维乘机攻魏秦川(渭水流域)。十二月,姜维率兵数万出骆谷(今陕西周至西南),到达沈岭(今陕西周至南)。当时,魏在长城(今陕西周至南)积存大量军粮,且防守薄弱。闻姜维至,众皆惶惧。魏征西将军司马望和安西将军邓艾恐姜维袭夺长城,立即合军据守。姜维军进至芒水(今陕西周至黑水),依山为营。司马望、邓艾军近水筑寨。蜀军多次挑战,魏军坚守不出,两军长期对峙。景耀元年(258年)三、四月间,姜维闻诸葛诞败,引军而还成都。并再次被任命为大将军。《三国志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263年司马昭“征四方之兵十八万,使邓艾自狄道攻姜维于沓中,雍州刺史诸葛绪自祁山军于武街,绝维归路,镇西将军钟会帅前将军李辅、征蜀护军胡烈等自骆谷袭汉中。秋八月,军发洛阳,大赉将士,陈师誓众。将军邓敦谓蜀未可讨,帝斩以徇。九月,又使天水太守王颀攻维营,陇西太守牵弘邀其前,金城太守杨颀趣甘松。钟会分为二队,入自斜谷,使李辅围王含于乐城,又使步将易恺攻蒋斌于汉城。会直指阳安,护军胡烈攻陷关城。姜维闻之,引还,王颀追败维于强川。维与张翼、廖化合军守剑阁,钟会攻之”。《晋书卷二 帝纪第二》当时蜀汉军只有九万,《晋书卷二 帝纪第二》:“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郡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最后邓艾经阴平直袭涪城,进逼成都。最后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咸熙元年(264)钟会、姜维意图叛变,监军卫瓘、右将军胡烈攻会,斩之。《晋书卷二 帝纪第二》诸葛亮以姜维来继承他的衣钵,历来评价姜维来颇具争议,诸葛亮在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中对姜维的评价:“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在向刘禅推荐时:“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姜维对蜀汉的贡献,客观的讲并没有多大的作为,在军事上也没有达到与诸葛亮时期的高度,政治上还得因黄皓等弄权而屯田避祸。秋八月辛卯司马昭去世,崩于露寝,时年五十五。九月癸酉,葬崇阳陵,谥曰文王。其子司马炎最后于266年篡位,曹魏灭亡。司马炎建立晋朝为晋武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晋书卷二 帝纪第二》

从表面上看,每次蜀汉军队进攻后不管成功与否,都因军粮耗尽而退走,令人惋惜,事实上这是一种因为无马而带来的恶性循环,木牛流马也妄然,既便是诸葛亮再活30年,也不能改变这种局面。汉高祖刘邦能成就霸业依靠的是有外援,能够开辟北方战场,对项羽发动反攻,而蜀汉既无外援策应,又无可用之兵。蜀汉政权所处的战略困境和后世的大宋王朝有非常相似的地方,都是缺马,诸葛亮以打造重型甲胄“五折钢铠”而名闻天下,大宋王朝有重型“步人甲”而尽人所知,最后都以“杯具”结束退出历史的舞台。马是古代战争重要的物质基础,无马就没有左右战争的决定权,蜀魏之间战争简而言之就是争夺控马权的战争,西汉大力发展养马事业,才成就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样的名言,李世民有效地掌握了控马权,才有了大唐王朝的盛世辉煌。

诸葛亮北伐是假打,目的只为了马

从三国兵制可以看出,孙吴军队的兵制就很复杂,蜀汉与魏制和东汉时期是一样的,蜀汉军队除了由蜀人士兵外,还有大量的少数民族士兵组成,所以蜀汉诸葛亮用兵更讲究阵法,利用阵法来协调军队的统一和调度。然而蜀汉军队由于缺马,虽有五校的建制,但是骑兵却是很少的,刘备打拼几十年,全军只有骑兵一千多人,和曹操那时起家只有600人的骑兵相比,很显然是差不多的。没有大量的骑兵就没有发起攻击的突然性,就不能掠袭而成功夺取城池,依靠步军缓慢的北伐进军,而给对手留下足够的防御调度空间,是不能夺取北方重地的。所以我判断诸葛亮是为了先夺取养马地而北伐,然而六次用兵,除第四次是魏军主动进攻外,其它几次虽然都是以失败而告终,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出这点的,据《文献通考》记载东汉养马地“分在河西六郡界中,中兴皆省,唯汉阳有流马苑”,汉时在西北边郡地区设立了三十六所牧马苑,而三十六所牧马苑主要分布于凉州地区(甘肃省西北部的武威至河西走廊东端)诸苑马,河西六郡界,这些地方都被魏军占据。《后汉书志?百官二》曰:“又有牧师苑,皆令官,主养马,分在河西六郡界中,中兴皆省,唯汉阳有流马苑,但以羽林郎监领。”清代钱大昭在《汉书辨疑》:“汉制,边郡牧师苑官有六郡,谓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也,志中唯记其一,辽东襄平亦有牧师官,又在六郡之外矣”。三十六所牧马苑分布在今天的甘肃、宁夏、陕西北部和内蒙古南部一隅地区。当时这一大片地区分布在凉州境内《 人文杂志->2006年第3期  西汉三十六牧苑考 陈 芳 》

马是古代战争的物质基础

“夫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安宁则以别尊卑之序,有变则以济远近之难” 《后汉书·马援列传》而诸葛亮几次都能夺取一些凉洲的边边角角,但不久又都反叛,也因此姜维在诸葛亮之后又多次出兵平叛,但最终还是没有稳定下来,养马地被魏军夺取牢牢掌控。因此我们可以说诸葛孔明不能取得北伐成功,是由于五兵不备,兵种单一缺少骑兵之故。在《三国志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裴松之引用《汉晋春秋》诸葛亮曰:“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馀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所以诸葛亮感慨的第五点:全军只有一千余人的散骑、武骑,五兵不备是不能图敌夺取中原的。又因无马而造木牛流马,这一点可充分证明诸葛亮为了先夺取养马地而北伐,而不是木牛流马比真马在山区更好用。

三国鼎立成功后,所连带出来的国家安全问题,依旧是蜀汉上下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和改善军队单一兵种结构,诸葛亮对凉洲诸苑马,河西六郡界多次用兵,就其军事目的都是为了夺马。如果说诸葛亮北伐是为了图取中原,那么从汉中出军就可以图取中原了,显然建兴八年(230)秋魏军对汉中发动的攻势表明此地才是进取中原的路线,然而诸葛亮在此只是先打了一次防御战。从他的《隆中对》中可以看出,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三足鼎立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三足鼎立之势的战略目的达到了,但是图取中原要依靠建立强大的军队,依靠步军前往凉州夺马,每次都空手而回,这个目的显然没有达到。

而诸葛亮的兵很多时候都是比对方多的,但都不能战胜对手,裴松之引用《汉晋春秋》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於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自今已后,诸有忠虑於国,但勤攻吾之阙,则事可定,贼可死,功可跷足而待矣。"於是考微劳,甄烈壮,引咎责躬,布所失於天下,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三国志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在最后第六次出斜谷道,诸葛亮自知时日不多,显然有直接进攻长安的战略试探,但是司马懿对此早有防备,诸葛亮无奈只得求其次而攻武功,无奈也无功,最终病死在五丈原。

诸葛亮和姜维先后在河西凉洲用兵的记载如下:

第一次出祁山,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据箕谷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北),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被蜀汉拿下。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三国志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攻取长安?而让赵云、邓芝设疑兵据箕谷吸引曹真重兵,自己亲自跑到远离中原的南安、天水和安定去干嘛!这个地方有什么东西吸引他?

这个地带很显然不是“中原”,《辞源》解释“中原”云:“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是河南省。而诸葛亮和姜维先后攻取的却是甘肃省各郡,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中原。所以诸葛亮在此期间的北伐只是为了夺马而扩建军队,并迁当地人口入蜀也能说明这个问题。很显然诸葛亮是很清楚蜀汉军队的军事实力,是不具备图取中原的,在此的所有军事行为都是为了先建立“五兵”,而后再进取中原。即便是马谡按照诸葛亮的军事布防也是不能取得成功的,马谡因违背诸葛亮的部署,又不听裨将军王平劝阻,擅自放弃街亭,依山立寨,以为据高临下击魏军势如破竹。结果被魏左将军张郃击败,失守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陇城镇,一说陇城东北60里,一说今天水东南)。《孙子》兵法说“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对于魏军而言凉洲产马是必救之地,对于蜀汉军而言,也是必救之地,诸葛亮多次在此地的军事失利足可以证明,就算你“高壘深溝”也是不能动摇魏军必救的决心,马谡的一次失败和诸葛亮多次失败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同年冬第二次,诸葛亮出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围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曹真拒之,粮尽而退还汉中。魏将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王双。《三国志卷三十三 蜀书三 后主传第三》这一次进军陕西地界,其军事目的就是和第一次走斜谷道取郿和街亭一样,也是为了阻断西河六郡与中原的联系。

第三次,建兴七年(229)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这一次拿下二郡是乎让人看到了希望。然而司马懿接下来主动进攻汉中,使这个希望又出危险了。

第四次,建兴八年(230)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今陕西省安康市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今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地,魏军撤退。司马懿自荆州溯汉水出西城(今陕西安康西北),将兵分三路会攻汉中。司马懿从西城开拓道路,水陆并进,沿着沔水逆流而上,直达朐腮,攻克新丰县,驻军丹口,后遇雨班师。为了打通与西河六郡的联系,拔除夹在两地间的阻碍,魏军这一次是主动进攻汉中,然而一阵大雨使魏军这次的军事行动没有成功。

第五次,建兴九年(231)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今甘肃东南部山地),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今甘肃省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五月,司马懿领兵与诸葛亮交战,被诸葛亮大败逃回,蜀军获敌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三国志》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亮还。六月,亮以粮尽退军,司马懿遣张郃追之。郃进至木门(今甘肃天水西南),与亮战,蜀人乘高布伏,弓弩乱发,飞矢中郃右膝而卒。《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二》


第六次,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二军相持百余日。其间,诸葛亮数番挑战,司马懿坚壁不出,欲待蜀军粮尽,相机反攻。诸葛亮派入送司马懿女人衣服羞辱之,欲激司马懿出战,司马懿仍不出战。为平息部属不满情绪,故意上表请战,魏明帝派卫尉辛毗为军师制止之。以后,诸葛亮一来挑战,司马懿就要带兵出击,辛毗杖节立于军门,司马懿便不出兵。辛毗一到,姜维就对诸葛亮说:“辛佐治杖节而到,贼不复出矣。”诸葛亮说:“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二》)八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杨仪等率军还,有“死诸葛走生仲达”事。《晋书·宣帝传》诸葛亮他很清楚蜀汉军队的军事实力,是不具备图取中原的,在此的所有军事行为都是为了先建立“五兵”,而后再进取中原。在自知时日不多的情况下,才有了直取长安的打算,然而魏军早有防备,诸葛亮退而求其次,进取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都是为了阻断西河六郡于中原的联系,这个在后来的西晋马隆平凉洲也是可以看出的,“河西断绝,帝每有西顾之忧,临朝而叹曰:“谁能为我讨此虏通凉州者乎?"朝臣莫对。隆进曰:"陛下若能任臣,臣能平之。”毛泽东说诸葛亮“其始误于隆中对”是准确的,他老人家就看到了延安这块地界有利于发展,诸葛亮后来也看到了,所以拼死的抢这块地界,司马懿和司马炎也看到了拼死的守这块地界,马隆也看到了“陛下若能任臣,臣能平之。”

而接下来在延熙六年(243年),姜维升任镇西大将军,兼任凉州刺史(甘肃省西北部的武威,地处河西走廊东端)。《三国志卷三十三 蜀书三 后主传第三》《三国志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姜维这个兼任凉州刺史,说明了蜀汉政权没有放弃对养马地的渴望。

延熙九年(246年),汶山郡(今四川汶川西南)平康县(今四川松潘西)的少数民族聚众起事,姜维率军征讨,迅速平定。《三国志卷三十三 蜀书三 后主传第三》《三国志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延熙十年(247年),姜维升任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同年,汶山郡平康县的夷族造反,姜维率兵平定。不久雍州(今西安西北)、凉州等地区的羌胡降蜀,姜维率兵出陇右(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接应,与魏雍州刺史郭淮、夏侯霸战于洮西(洮水以西)。《三国志卷三十三 蜀书三 后主传第三》《三国志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延熙十二年(249年)秋,姜维进攻雍州(今陕西关中及甘肃东部),依傍曲山(今甘肃岷县东百里)筑两城。派牙门将句安、李歆等人驻守,并联合羌胡人进攻附近各郡。魏军以征西将军郭淮与雍州刺史征西将军陈泰统兵抵御。郭淮采取围城打援策略,命陈泰、徐质,南安太守长水校尉邓艾进围曲城(今甘肃岷县东漳南),切断交通及水源,曲城蜀军困窘不堪,姜维被迫领兵救援,进至牛头山(甘肃岷县东南,洮河南岸),为陈泰军所阻。姜维闻郭淮率军进逼洮水,企图切断退路,迅速率军撤回。而句安、李歆等人因孤立无援,最终降魏。郭淮又西击羌人各部,留邓艾屯白水(今甘肃白龙江)北岸,以防蜀军反攻。姜维闻讯后,令廖化驻军白水南岸牵制邓艾,自率重兵奔袭洮城(今甘肃临潭西南)。后为邓艾所识破,并于当夜抢占洮城,姜维只得撤军退走。“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三国志卷三十三 蜀书三 后主传第三》《三国志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而这个“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说明姜维对此地的羌、胡骑兵还是很有幻想的。不管是筑城还是囤粮,这个军事目的就更为明显了继续阻断凉洲与长安的联系,在筑城的同时,派军攻击附近各郡为筑城提供空间和时间,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郭淮切断蜀军的交通及水源,从根本上断决了姜维的军事企图。

延熙十三年(250年)十二月,姜维再次出兵陇右(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联合羌人,攻魏西平未克,俘魏中郎将郭修而还。《三国志卷三十三 蜀书三 后主传第三》《三国志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延熙十六年(253年)春,大将军费祎为魏降人郭脩所杀于汉寿。三月,吴太傅诸葛恪再次兴师攻魏,发兵20万进攻淮南。姜维也乘机率数万人出石营(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北),经董亭(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包围南安,魏雍州刺史陈泰率军解围,进至洛门(今甘肃甘谷西)时,姜维因久攻南安不克,军粮已尽,撤围退走。《三国志卷三十三 蜀书三 后主传第三》《三国志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延熙十七年(254年),姜维主持蜀国内外军事。二月,魏中书令李丰与皇后之父光禄大夫张缉等密谋废易大臣,欲以太常夏侯玄代替司马师为大将军。事泄,司马师杀李丰、夏侯玄等,废张皇后,魏国一时陷于混乱。姜维复出陇西,魏狄道今甘肃临洮)长李简密举城向蜀汉军请降。十月,姜维率军进围襄武(魏陇西郡治,今甘肃陇西南),与魏将徐质交锋,斩首破敌,魏军败退,蜀前军荡寇将军张嶷战死。姜维乘胜进击,破河关(今甘肃临夏西北)、临洮(今甘肃岷县)等县,并迁河关、临洮、狄道三县民入川,率军撤回。《三国志卷三十三 蜀书三 后主传第三》《三国志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延熙十八年(255年)七月,蜀卫将军姜维乘魏大将军司马师病亡之际,复与车骑将军夏侯霸、征西大将军张翼等出狄道(今甘肃临洮)攻魏,到达枹罕(今甘肃临夏东北)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於洮西,王经众死者数万人。先是魏征西将军陈泰命雍州刺史王经率所部进驻狄道,待他率主力自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到达后,再合击蜀军。但雍州刺史王经不等陈泰军到就擅击蜀军,姜维率军先后在故关(今甘肃临洮北)、洮西大败王经,魏军大部伤亡或逃亡,损兵数万,王经只残部万人还保狄道。姜维乘胜围困狄道城。魏大将军司马昭命长水校尉邓艾出任安西将军,与陈泰并力抗击蜀军,并遣太尉司马孚为后援。陈泰与邓艾军会合后,分三路进至陇西,避开蜀军,出其不意地绕过高城岭(今甘肃渭源西北),进至狄道东南山上,燃火击鼓与城内联络,魏征西将军陈泰进兵解围狄道城,并扬言截断蜀军退路,守军见援军至,士气大振。姜维即督军沿山进攻,被魏军击退。姜维遂于九月二十五日撤军退走钟堤(今甘肃临洮南)。《三国志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三国志卷三十三 蜀书三 后主传第三》《三国志卷四 魏书四 三少帝纪第四》



延熙十九年(256年)正月,姜维再为大将军。六月,姜维与镇西将军胡济约定在上邽(今甘肃天水)会合,但胡济失约不至。七月,姜维率先出兵祁山,闻邓艾有备,乃改从董亭(今甘肃武山南)攻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邓艾军抢占武城山(今甘肃武山西南)据险拒守。姜维见地利已失,强攻难克,乃夜渡渭水东进,沿山进取上邽。两军战于段谷(今甘肃天水西南)。蜀汉军交战失利,士卒溃散,死伤甚众。百姓因此埋怨姜维,而陇山以西的地方也趁机骚乱起来,姜维谢过引负,自请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三国志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延熙二十年(257年)五月,魏将诸葛诞联合东吴在淮南起兵反司马昭。司马昭调关中兵力东下讨伐诸葛诞。姜维乘机攻魏秦川(渭水流域)。十二月,姜维率兵数万出骆谷(今陕西周至西南),到达沈岭(今陕西周至南)。当时,魏在长城(今陕西周至南)积存大量军粮,且防守薄弱。闻姜维至,众皆惶惧。魏征西将军司马望和安西将军邓艾恐姜维袭夺长城,立即合军据守。姜维军进至芒水(今陕西周至黑水),依山为营。司马望、邓艾军近水筑寨。蜀军多次挑战,魏军坚守不出,两军长期对峙。景耀元年(258年)三、四月间,姜维闻诸葛诞败,引军而还成都。并再次被任命为大将军。《三国志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263年司马昭“征四方之兵十八万,使邓艾自狄道攻姜维于沓中,雍州刺史诸葛绪自祁山军于武街,绝维归路,镇西将军钟会帅前将军李辅、征蜀护军胡烈等自骆谷袭汉中。秋八月,军发洛阳,大赉将士,陈师誓众。将军邓敦谓蜀未可讨,帝斩以徇。九月,又使天水太守王颀攻维营,陇西太守牵弘邀其前,金城太守杨颀趣甘松。钟会分为二队,入自斜谷,使李辅围王含于乐城,又使步将易恺攻蒋斌于汉城。会直指阳安,护军胡烈攻陷关城。姜维闻之,引还,王颀追败维于强川。维与张翼、廖化合军守剑阁,钟会攻之”。《晋书卷二 帝纪第二》当时蜀汉军只有九万,《晋书卷二 帝纪第二》:“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郡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最后邓艾经阴平直袭涪城,进逼成都。最后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咸熙元年(264)钟会、姜维意图叛变,监军卫瓘、右将军胡烈攻会,斩之。《晋书卷二 帝纪第二》诸葛亮以姜维来继承他的衣钵,历来评价姜维来颇具争议,诸葛亮在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中对姜维的评价:“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在向刘禅推荐时:“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姜维对蜀汉的贡献,客观的讲并没有多大的作为,在军事上也没有达到与诸葛亮时期的高度,政治上还得因黄皓等弄权而屯田避祸。秋八月辛卯司马昭去世,崩于露寝,时年五十五。九月癸酉,葬崇阳陵,谥曰文王。其子司马炎最后于266年篡位,曹魏灭亡。司马炎建立晋朝为晋武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晋书卷二 帝纪第二》

从表面上看,每次蜀汉军队进攻后不管成功与否,都因军粮耗尽而退走,令人惋惜,事实上这是一种因为无马而带来的恶性循环,木牛流马也妄然,既便是诸葛亮再活30年,也不能改变这种局面。汉高祖刘邦能成就霸业依靠的是有外援,能够开辟北方战场,对项羽发动反攻,而蜀汉既无外援策应,又无可用之兵。蜀汉政权所处的战略困境和后世的大宋王朝有非常相似的地方,都是缺马,诸葛亮以打造重型甲胄“五折钢铠”而名闻天下,大宋王朝有重型“步人甲”而尽人所知,最后都以“杯具”结束退出历史的舞台。马是古代战争重要的物质基础,无马就没有左右战争的决定权,蜀魏之间战争简而言之就是争夺控马权的战争,西汉大力发展养马事业,才成就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样的名言,李世民有效地掌握了控马权,才有了大唐王朝的盛世辉煌。
另外,阁下以后贴子是否只写结果,不要贴那么多历史出处,看着多累。
一旦拥有长安,就等于秦国奋六世之余烈的第二世了,天下可定~
SeaBrown 发表于 2010-6-23 22:30


    你说的很对,我说马是以蜀国兵制的状况而言,说马就是说整个凉州。
在所有的“专家”“学者”眼中,凉州是可以避而不谈的地方。当我每每以此观点问这个问题时,“专家”“学者”的回答是:
1.“出散关,围陈仓”完全是军事战略目标措施的需要。
2.诸葛亮的五次北伐曹魏完全是为了实现他曾经提出的“北定中原,收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政治和军事目的,偏安一方的结果是被动挨打,最终被消灭,他在《出师表》中也说“与其坐而待毙,孰于伐之”,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他的北伐曹魏绝不是为了凉州的苑马。
3.诸葛亮北伐曹魏造木牛流马完全是为了解决往前线运输粮草的需要,它是一种适应山区栈道行走而不需食用粮草的运输工具,并不是为了抢西凉苑马。

当我再问及诸葛亮说的是北伐的目的北定中原,收复汉室,还于旧都,干嘛要跑到凉州折腾时,“专家”“学者”集体失语。说不出个所以然。再问及木牛流马难道比真马运粮还好时,避而不答。更有甚者提出了:
4.蜀国的马是有保障的,诸葛亮征服了南蛮,就有了滇马的保障!
蜀汉的失败在于缺兵少粮,再多的马也是无用的,哪里来那么多的草料养马啊?一匹马一天至少要吃三四斤草!


一匹马一天至少要吃三四斤草?什么马这么好养啊
如果是青草的话三四十斤很普遍啊
而且喂战马青草,你是放牧呢还是打仗呢

一匹马一天至少要吃三四斤草?什么马这么好养啊
如果是青草的话三四十斤很普遍啊
而且喂战马青草,你是放牧呢还是打仗呢
蜀道难,养太多马又有什么用,骑兵在平原才能发挥作用
回复 6# jls2010


    关键是孔明先生最终目的是经略中原,没有马就只能守成都了
回复 4# 愤青甲

4.蜀国的马是有保障的,诸葛亮征服了南蛮,就有了滇马的保障!
蜀汉的失败在于缺兵少粮,再多的马也是无用的,哪里来那么多的草料养马啊?一匹马一天至少要吃三四斤草!

   1。 三国时期,云贵是个负担,不是强援。一不能出人二不能出马,这与凉州不同。
  2。草料?诸葛亮是谋凉州,不是抢马。

蜀道难,养太多马又有什么用,骑兵在平原才能发挥作用
jls2010 发表于 2010-6-24 09:38



    你说到重点了,其实说抢马就是说谋取凉州,取凉洲的目的就是要在此地建立骑兵,将此地的羌胡骑兵做为外援来使用,只有了外援才能摆脱由步兵单一带来的困境。
蜀道难,养太多马又有什么用,骑兵在平原才能发挥作用
jls2010 发表于 2010-6-24 09:38



    你说到重点了,其实说抢马就是说谋取凉州,取凉洲的目的就是要在此地建立骑兵,将此地的羌胡骑兵做为外援来使用,只有了外援才能摆脱由步兵单一带来的困境。
SeaBrown 发表于 2010-6-24 10:11

三国鼎立成功后,所连带出来的国家安全问题,依旧是蜀汉上下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和改善军队单一兵种结构,诸葛亮对凉洲诸苑马,河西六郡界多次用兵,就其军事目的都是为了夺马建立骑兵。建立骑兵一则可以做为外援来使用,二则要养好马在蜀地养是不行的,会养死,只能在高寒的凉洲养。其实说抢马就是说谋取凉州,取凉洲的目的就是要在此地建立骑兵,将此地的羌胡骑兵做为外援来使用,只有了外援才能摆脱由步兵单一带来的困境。而蜀汉兵制显视“兵有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之别,盖不全用蜀人也”,说明诸葛孔明将羌胡骑兵做为外援来使用是沿用汉代兵制里的八校之“胡骑”“长水”。
愤青甲 发表于 2010-6-24 01:21
史籍中记载了刘备称帝和蜀汉灭亡时的两个数字:
《晋书·地理志上》“刘备章武元年,亦以郡国封建诸王,或遥采嘉名,不由检土地所出。其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
《三国志·后主传》裴注引王隐《蜀记》
蜀汉灭亡时“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这反映出蜀汉所控制的人口数量一直保持在90多万,与汉代统计的益州人口相去甚远。

据《汉书》、《后汉书》记载:西汉时益州境内户数为978,723户、口数为4,608,654人;
东汉时户数增至1,525,257户,而口数为7,242,028人。蜀汉时期仅有两汉时的五到八分之一,何以使然呢?

应当指出,战争未导致这一时期益州人口的锐减。汉末三国时期黄河流域的人口也曾大量减少,
史称“生民百遗一”,但那是因黄巾起义,董卓入京引发的绵延于黄河流域广大地区长达十多年的
剧烈战祸酿成,而益州却并无这种规模大、时间长、危害甚巨的战争。

为什么蜀汉的人口会比东汉末年少这么多呢?

特别是蜀汉兵力为10万,如果人口只有94万,那样的兵民比例太高了,高到一个几乎不可思议的比例,几乎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高的情况。:D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
节选
汉代兵役制度



  汉代兵制是全国皆兵的。在西方,直到近代普鲁士王国在俾斯麦为相时历经了不得已的压迫才发明这样的制度的,而我们在汉代也就早已实行了。一个壮丁,到二十三岁才开始服兵役,这一规定也有其内在的意义。因为二十才始成丁,照理可以独立耕种。就农业经济言,无法多产,只有节用,所谓“三年耕,有一年之蓄”,照一般情形论,年年丰收,是绝对不会的。平均三年中总会有一个荒年,来一个荒年,储蓄就完了。倘使三年不荒的话,六年就该有二年之蓄,九年就该有三年之蓄。而农业社会,也绝对不会连熟到九年以上,也不会连荒到三年以上。一个壮丁,二十受田,可以独立谋生,但要他为国家服兵役,则应该顾及他的家庭负担。所以当时规定,从二十三岁起,照理他可以有一年储蓄来抽身为公家服役了。这一制度,不仅是一种经济的考虑,实在是一种道德的决定。我们让历史上一切制度,都该注意到每一制度之背后的当时人的观念和理论。政治是文化中重要一机构,绝不会随随便便无端产生出某一制度的。在汉初,政府中人,本来大部由农村出身,他们知道民间疾苦,所以能订出这一法规。近代的中国人,往往蔑视自己以往的政治传统,又说中国没有成套的政治理论,没有大的政治思想家。当然在中国以往著作里,很少有专讲政治理论的书,也很少转移政治思想而成名的人物。这并不是中国人对政治无理论,无思想。只因中国读书人多半做了官,他们对政治上的理论和思想,早可在实际政治中表现了。用不着凭空著书,脱离现实,来完成他书本上的一套空理论。于是中国的政治理论,早和现实政治融化合一了。否则为什么皇帝和宰相定要分权呢?为什么仕途必经察举和考试呢?为什么田租该力求减轻呢?为什么商业资本要加节制呢?为什么国民兵役要到二十三岁才开始呢?所以我们要研究中国以往的政治思想,便该注意以往的政治制度。中国决不是一个无制度的国家,而每一制度之后面,也必有其所以然的理论和思想,哪颗轻轻用专制黑暗等字面把来一笔抹杀呢?

  汉代的国民兵役,又分几种。一种是到中央作“卫”兵,一种是到边郡作“戍”卒。一种是在原地方服兵“役”。每一国民都该轮到这三种,只有第三种,从二十岁便开始了。

  汉代中央军队有两支:一称南军,一称北军。南军是皇宫的卫队,北军是首都的卫戍部队。当时南北军全部军队合共不到七万人。各地方壮丁轮流到中央作卫兵一年,当卫兵是极优待的,来回旅费由中央供给,初到和期满退役,皇帝备酒席款宴,平时穿的吃的,也不要卫兵们自己花钱。

  当戍兵就不同了。一切费用,都要自己担负。论到戍兵的期限,却只有三天。这又是沿袭封建时代的旧习惯。封建时代国家规模小,方百里便算大国了。如是则由中央到边疆,最远也不过五十里。要到边疆戍守,只要半天路程。若在边三天,前后共不过五天就回来了。这在封建时代,戍边不是件苦事,随身带着五天干粮便够。秦始皇帝统一天下以后,似乎没注意到这问题,还叫老百姓戍边三天。由会稽(江苏),到渔阳(热河),在政府说来,还只要你服役三天,这是从来的旧传统。可是路途往返,就得半年以上,衣装粮食要自己带,多麻烦呢?天下一统了,国家体制变了,而秦始皇帝的戍边制度却没有改,或许政府事情忙,而且兵力统一了六国,得意忘形,没有注意到这些小节上,然而因此就引起社会大骚动。陈胜吴广的革命,便由此而起。近代中国人都好说中国二千年政治没有变,试问古今中外,哪有如此理?亦哪有如此事?就论戍边制度,一到汉代就变了。汉代戍边还只是三天,可是你可以不去,只要一天出一百个钱,三天三百钱,交给政府,便可免戍。有一百个人不去,应该是三百天的免戍费,由政府把来另雇一人肯去的,一去便要他服三百天的戍役。他也得了这一笔钱,不仅足够在边用度,并且还可留一点安家,这是一种变通办法。照理论,则人人该戍边三天,纵使宰相的儿子也不能免。汉代曾有一个宰相,真叫他儿子亲到边疆去,真当三天戍卒,这便成为历史上的佳话了。

  汉郡长官有太守,有都尉,犹如中央有丞相又有太尉一般。太守是地方行政长官,都尉氏地方军事首领。地方部队即由都尉管。凡属壮丁,每年秋天都要集合操演一次,这是一个大检阅,名为都试,为期一月。期满回乡。国家有事,临时召集,这是一种国民兵。各地方并就地理形势,分别训练各兵种,如车骑(骑兵和车兵)楼船(水师与海军)材官(步兵)之类。

  国家除了服兵役之外,还要服力役,这是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以下历代一向有的一个大问题,现在我们则变成历史事件来讲述了。力役是每个壮丁替国家做义务的劳工。好像现在要修飞机场,造公路,就召集民工一般。只古代是纯义务的。全国壮丁按册籍编定,每人每年一个月,替国家义务做工,这在汉代唤做更卒,更是更替轮番的意思。如是则一个农民,既要到中央当卫兵,又要到边疆当戍卒,还要在地方上服国民兵役,都试譬如我们开一个秋季运动大会,这还比较轻松,而眠年一月的更役,却比较国民兵役吃力些。但若不去践更(上番),按当时规定,出两百个钱给政府,也可以代替。

  除了上述三种兵役和一种力役外,每个国民还须纳人口税,连小孩子都有。说到这里,却有一严重的问题。当时政府并没有为民众安排一个生活的基础,全国土地并不是平均分配的,也没有设法使国民人人就业,而却要国民人人向国家尽职责。遇有不克尽此政府所规定的职责的,那便就是犯法了。犯法就得抓去,有的便因此充当官奴,强迫在各政府衙门里做苦工。于是有的人便宁愿出卖自己,做私人家的奴隶。当时规定,奴隶也须缴人口税,而且须加倍缴。但这是由养奴隶的主人家负担的,不干奴隶自身事。因此汉代的奴隶特别多。要是在后代,无业谋生,还可以做乞丐、做流氓,政府不会来管。但在汉代是不许可的。你要当义务兵,你要去修飞机场、公路,你要纳人口税,你的名字住址,都在政府册子上,不去就要出钱,出不起钱便是犯法。你做乞丐了,户口册上还是有你的名字,你还该向国家负责。于是只有把自己出卖给人家做奴隶。当时做奴隶,并不是出卖自由,只是出卖他对国家法规上一份应尽的职责。政府要禁止此风,便规定奴婢的人口税加倍征收。但有钱的养着大批奴隶,反可发大财。譬如入山烧炭、开矿之类,全需大批人工。出卖为奴,便如参加此发财集团。因此奴隶生活,反而胜过普通民户。这在《史记·货殖传》里讲得很详细。这是汉代的奴隶制度。和西方罗马帝国的农奴完全不同。罗马的农奴多半是战争得来的俘虏,汉代的奴隶是农民自己游离耕土,来参加大规模的工商新生产集合。如何可相提并论呢?

  汉代除却规定的义务兵役外,民间还有义勇队,志愿从军的。国家有事,可以自由报名。这叫做良家子从军。那些都是比较富有的家庭,尤其是居家近边境的,平常在家练习骑马射箭,盼望国家有事,报名从军,打仗立功,可以做官封侯,这风气在边郡特别盛。像陇西李广一家便是一著例。
南中还是提供了一些部队的,比如无当、虎步等……
南中地区为蜀汉提供少量耕牛、战马、金银、粮食。。。。但估计南中的马不咋地。。。
但蜀国西北的羌人是出产战马的。。。
诸葛亮未必是个军事家
回复 10# 愤青甲


诸葛亮六次北伐,并不是次次都出祁山,也不是次次都为了凉州(或按你的说法:为了马)。
1.建兴六年春,诸葛亮出祁山,得天水、南定、安定三郡。可以看出其是在谋凉州,并且经过长期精心准备,而且达到了战争的隐蔽性和突然性,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效果,所以我感觉这次一方面是打凉州,一方面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不矛盾,只是一个短期目标,一个长期目标。但街亭一失,一切化为乌有,留下的成果只是:姜维。
2.建兴六年冬,诸葛亮过大散关,打陈仓(今宝鸡市)。几万对一千,二十几日不克,退回汉中。此役全部发生在陕西,与凉州无关。
3.建兴七年春,诸葛亮败郭淮,得武都、阴平两郡。此二地在甘肃不在四川,当时也是属凉州不属益州。
4.建兴八年,魏国发三路大军反攻。诸葛亮集大军北上城固。大雨,魏军退去,只有司马懿的前锋---还是那个郭淮,被魏延打败。可见翻越秦岭对蜀魏两国都是麻烦。
5.建兴九年春,诸葛亮再出祁山,与司马懿相持于天水。其间曾有大胜,最后还击杀了张郃。只是他的新发明:木牛(我觉得是一种独轮车)拯救不了他的补给线。此次是打凉州无疑。
6.建兴十二年春,诸葛亮出斜谷,据五丈原。与木牛一样,他的另一个新发明:流马(我觉得是一种浅吃水的船)也拯救不了他的补给线。于是他在渭水边屯田,他没有姜太公幸运,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于渭水。这次和第二次一样,全部发生在陕西,与凉州无关。

另外说起诸葛亮北伐,不能不考虑到孙权。几乎每次诸葛亮北伐,孙权都有行动配合。尤其是五丈原那次,孙权起三路大军亲征,逼得魏明帝也亲征去解合肥之围。倒是那时的五丈原对于魏国只是个次要战场。

综上所述:为了马 只是诸葛亮北伐目的的一部分。

回复  愤青甲


诸葛亮六次北伐,并不是次次都出祁山,也不是次次都为了凉州(或按你的说法:为了马) ...
SeaBrown 发表于 2010-6-25 17:23

你说的对

    表面看没有去打凉州,实则是路太远粮难运,先打下陈仓这些地盘也就切断了魏军西进的路线。
关于东吴我没有写进去。
诸葛亮的北伐,是因为丢掉了荆州,又在夷陵战役失败后,对早先的《隆中对》策略进行调整,以谋取凉州来取代丢掉了的荆州,修复进攻中原的战略态势,如果能够成功,历史就会改写了。但是由于早先《隆中对》着重强调荆州的战略价值,使蜀汉跟孙吴过份纠缠而失和,失去了夺取凉洲的最好机会,而闲置马超,当这时想起用“甚得羌胡心”《三国志·蜀书》卷6《马超传》的马超时,马超已死掉了。而这一次诸葛亮出祁山虽得到了与马超同等价值的姜维,但是已失去了夺取凉洲的最好机会。
每次诸葛亮的北伐,东吴都有动作,但是有一点,当对手识破对方的动机后,就会有充分的防备,而东吴的这些动作见机的成份太多。

这是〈从车骑轻骑甲骑的发展镜考看甲骑具装的演变〉中篇一文的部份内容,没有写完,先拿出来让大家找找有没啥问题,从而能更好的论证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一个人看史料很累人,不足的地方,希望兄弟再补充一些。
回复  愤青甲


诸葛亮六次北伐,并不是次次都出祁山,也不是次次都为了凉州(或按你的说法:为了马) ...
SeaBrown 发表于 2010-6-25 17:23

你说的对

    表面看没有去打凉州,实则是路太远粮难运,先打下陈仓这些地盘也就切断了魏军西进的路线。
关于东吴我没有写进去。
诸葛亮的北伐,是因为丢掉了荆州,又在夷陵战役失败后,对早先的《隆中对》策略进行调整,以谋取凉州来取代丢掉了的荆州,修复进攻中原的战略态势,如果能够成功,历史就会改写了。但是由于早先《隆中对》着重强调荆州的战略价值,使蜀汉跟孙吴过份纠缠而失和,失去了夺取凉洲的最好机会,而闲置马超,当这时想起用“甚得羌胡心”《三国志·蜀书》卷6《马超传》的马超时,马超已死掉了。而这一次诸葛亮出祁山虽得到了与马超同等价值的姜维,但是已失去了夺取凉洲的最好机会。
每次诸葛亮的北伐,东吴都有动作,但是有一点,当对手识破对方的动机后,就会有充分的防备,而东吴的这些动作见机的成份太多。

这是〈从车骑轻骑甲骑的发展镜考看甲骑具装的演变〉中篇一文的部份内容,没有写完,先拿出来让大家找找有没啥问题,从而能更好的论证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一个人看史料很累人,不足的地方,希望兄弟再补充一些。


有人认为蜀军并不缺马,指出诸葛亮在平定云南彝族首领孟获时就有了“滇马”,蜀汉的失败在于缺兵少粮。《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南土平定,恢军功居多,封汉兴亭侯,加安汉将军。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恢身往扑讨,鉏尽恶类,徙其豪帅于成都,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三国志卷四十三 蜀书十三 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我认为“滇马”拿来运粮不错,殊不知在蜀地养不好马的,大都会死亡,拿来做为骑兵的战马,用在不是原产地方作战会出问题。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宋代兵役制度与国防弱点》一文就指出:“而骑兵所需的马匹,在中国只有两个地方出产。一在东北,一在西北。一是所谓蓟北之野,即今热察一带。一是甘凉河套一带。一定要高寒之地,才能养好马。养马又不能一匹一匹分散养,要在长山大谷,有美草,有甘泉,有旷地,才能成群养,才能为骑兵出塞长途追击之用。”又有“古者大事,必乘其产。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训,而服习其道。唯所纳之, 无不如志。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将与人易(变化人意)。乱气狡偾, 阴血周作,张脉偾兴,外强中乾(狡,戾也。偾,动也。气狡偾於外,则血脉必 周身而作,随气张动。外虽有强形,而中实乾竭也),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君 必悔之。”《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九•兵考十一》如果要强行使用后果是什么呢?“弗听。及战,晋戎马还泞而止(泞,泥也。还,便旋也。小驷不调, 故堕泥中)。秦获晋侯以归。”《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九•兵考十一》所以“滇马”是不能做为蜀军骑兵北伐的战马的。训马调教养育繁殖相当花费时间,西汉用了百年才有了一些成就,而训马调教养育繁殖本就不是蜀军所能掌控的本事。

有人认为蜀军并不缺马,指出诸葛亮在平定云南彝族首领孟获时就有了“滇马”,蜀汉的失败在于缺兵少粮。《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南土平定,恢军功居多,封汉兴亭侯,加安汉将军。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恢身往扑讨,鉏尽恶类,徙其豪帅于成都,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三国志卷四十三 蜀书十三 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我认为“滇马”拿来运粮不错,殊不知在蜀地养不好马的,大都会死亡,拿来做为骑兵的战马,用在不是原产地方作战会出问题。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宋代兵役制度与国防弱点》一文就指出:“而骑兵所需的马匹,在中国只有两个地方出产。一在东北,一在西北。一是所谓蓟北之野,即今热察一带。一是甘凉河套一带。一定要高寒之地,才能养好马。养马又不能一匹一匹分散养,要在长山大谷,有美草,有甘泉,有旷地,才能成群养,才能为骑兵出塞长途追击之用。”又有“古者大事,必乘其产。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训,而服习其道。唯所纳之, 无不如志。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将与人易(变化人意)。乱气狡偾, 阴血周作,张脉偾兴,外强中乾(狡,戾也。偾,动也。气狡偾於外,则血脉必 周身而作,随气张动。外虽有强形,而中实乾竭也),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君 必悔之。”《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九•兵考十一》如果要强行使用后果是什么呢?“弗听。及战,晋戎马还泞而止(泞,泥也。还,便旋也。小驷不调, 故堕泥中)。秦获晋侯以归。”《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九•兵考十一》所以“滇马”是不能做为蜀军骑兵北伐的战马的。训马调教养育繁殖相当花费时间,西汉用了百年才有了一些成就,而训马调教养育繁殖本就不是蜀军所能掌控的本事。
诸葛亮当年制作的“连弩”就是普通的弩。只是可以一次齐射而矣,并不是现在的人乱造的这样。

《诸葛亮传》:“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注引《魏氏春秋》曰:亮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皆有条章,以训厉臣子。又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

诸葛亮的连弩是根据阵法损益连弩而成,并不是一弩可以连续射击,而是多弩连射,一弩十矢俱发。
根据五伍为兵的原则,两人蹬桩,两人添矢,一人执射。都是基于阵法损益连弩而成,而不是根据前人之言片语,想象而造。

“损益”详细解释1. 增减;盈亏。2. 黜陟,升降。

元戎:《诗·小雅·六月》:“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朱熹 集传:“元,大也。戎,戎车也。” 汉 班固 《封燕然山铭》:“驍骑十万,元戎轻武,长轂四方,雷輜蔽路。” 唐 杨炯 《右将军魏哲神道碑》:“元戎十乘,驱 卫 霍 於前军;甲士三千,列 孙 吴 於后殿。”《汉书·董贤传》:“统辟元戎,折衝绥远。” 颜师古 注:“元戎,大众也。”这充分说明了诸葛亮连弩是咋会事
汶山方向也有少数民族军队可以征发,就是少了一点。(后来闹乱子的时候姜维还带队讨伐过)

汉末西南地区的夷汉部曲的图中多表现为一排汉族士兵加二排少数民族士兵,如果比例真的如此,那么王平担任无当监的时候,三千部队中应当至少有二千的少数民族士兵。另外,虎步监孟琰本身就是南中将领(不见于《三国志》的孟获,在其他记载里倒是走了文官路线当了御史中丞),他那部队少数民族士兵的比例也少不了,而姜维还是从管虎步的中营开始蜀汉的仕途的。
雪千寻 发表于 2010-6-26 10:27


    恩
-----------------------------------------------------------------
1、南北朝时南齐祖冲之认为,“木牛流马”属于“一器”,是不用风、水和人力为动力的“自运”机械工具(见《南齐书.祖冲之传》)。
2、北宋陈师道认为,木牛是蜀中的“独推小车,载八石,前如牛头;又有大车用四人推,载十石,盖木牛流马也”(见陈师道《后山丛谭》卷四)。《宋史.杨允恭传》和明末诸葛亮第三十六代孙诸葛羲在《孔明全集》中,都持这种观点。
3、北宋高承认为,木牛流马是一种普通的手推独轮车,民间谓之“江州(重庆一带)车子”(见高承《事物纪原》卷八‘小车’条)。清张澍在《诸葛亮集·制作篇》中引《稗史类编》也记载了这一段话。受高承影响,清初毛宗岗在《全绣像百二十回三国演义》通行本中,把木牛流马也画成了与宋代“江洲车子“类似的手推独轮车。现代机械工程学家刘仙州先生不但认为木牛流马就是独轮车,而且认为这种独轮车是蒲元、廖立等人集体创议被诸葛亮采纳,给它起了一个新颖的名字叫“木牛流马”,因为东汉时期就已经有独轮车。他还说,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称木牛流马为“木马”,可能木牛流马就是因为“无牛马而能行”得名①。现代史学家史树青先生也撰文赞同刘仙州的观点②。此说影响较大,后世多引用此观点。
4、现代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认为,“木牛是一种人力独轮车……流马是改良的木牛,前后四脚,即人力四轮车”(见《中国通史》第二册)。
5、孙机先生认为:木牛流马是一种人推畜拉的车子,可以运载粮食500斤左右(见《农业考古》1986年第一期)。
6、陈从周、陆敬严先生认为,木牛流马是一种具有特殊外形及特殊性能的独轮车,即木牛行进时人或畜在前面拉,人在后面推,而流马不是四轮,与木牛大致相同,行进不用人拉,仅靠人推,车身狭长,车形似马(见《文汇报》1983年5月22日版)。
① 刘仙州《我国独轮车的创始时期应上推到西汉晚年》 文物   1964年第六期
刘仙州《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  科学出版社    1963年6月版
② 史树青《有关汉代独轮车的几个问题》文物          1964年第六期
《关于对诸葛亮“木牛流马”研究的几点看法》郭清华:陕西省三国文化研究中心
--------------------------------------------------------------------------

而本人认为木牛流马是根据阵法所用车辆改造而成。根据前文阵法用车,五车为一队,每车有72人步兵,可以横排8人,纵排9人列队护车。由于在山地用兵,这些“射声”轻车军不能前出作战,只能将其用来运粮,将轻车改成“木牛”,用“流马”传送的方法,就象今天我们击鼓传花一样,将步兵在道路上每段分开排列,每一队负则一段距离,这就是“木牛”推车的“损益”方法。“流”通“留”为停留,停止之意;旁行而不流。——《易·系辞上》马的古字“码”古代用 以计算的筹码,又如:马子(筹码)。近世也用以计数 ,为胜者立马。——《礼记·投壶》为繁体字:碼  汉字首尾分解:石马  汉字部件分解:石马。所以“流马”就是以每段距离传送的方法,这样做是劳逸接合的“损益”,也就是“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这段古文的含义。至于它的制作方法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回复 20# 雪千寻

学习中,感谢分享。
内容多一些,或有个链接就更好了。:P
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这好像是少有的正史的记载。可以看出木牛和流马不是同时用的。
是否第6次北伐时,诸葛亮是从汉中到五丈原是通过水路分担了大部分补给呢?
另外,流马是船也不是我个人意见,有学者这样说过,只是不是主流。
就算是船也不奇怪,姜维五可胜和邓艾五必出中都提到了蜀汉军水路运输的便利性。

诸葛亮未必是个军事家
生产饲料加养猪 发表于 2010-6-25 14:34


       你的观点我支持。诸葛亮如果是军事家,就因该向西去进攻青海地区,得青海地区后,再向北攻取甘肃和宁夏。这样的话,西蜀从青海、甘肃、宁夏得到的战马,就足够跟曹魏玩骑兵大战了。
诸葛亮未必是个军事家
生产饲料加养猪 发表于 2010-6-25 14:34


       你的观点我支持。诸葛亮如果是军事家,就因该向西去进攻青海地区,得青海地区后,再向北攻取甘肃和宁夏。这样的话,西蜀从青海、甘肃、宁夏得到的战马,就足够跟曹魏玩骑兵大战了。
沉睡的人 发表于 2010-6-27 09:36

老大呀!你太有才了,睡会儿吧!
打青海,太有创意了。现在坐火车,不过甘肃,你都别想从四川去青海。
诸葛亮有西川的地图,还真不知道他有青海的没有。

这正是:
长江源,黄河口,翻过岷山走一走。
天上只有乌云盖,抓只藏羚带回来。
回复 18# 愤青甲


汉朝时,军队中有了胡骑和越骑。
胡骑从三国起就很有名了,以后的西北胡汉兵将一直很有影响力。
只是不知道越骑的发展和归宿,孙权是如何利用这支部队的?

雪版有兴趣也教教小弟。
SeaBrown 发表于 2010-6-26 21:24


    这个也有可能是船。旁行而不流。——《易·系辞上》马的古字“码”指船码头,也是可以这样解的

回复  愤青甲


汉朝时,军队中有了胡骑和越骑。
胡骑从三国起就很有名了,以后的西北胡汉兵将一直很有 ...
SeaBrown 发表于 2010-6-27 10:45


越骑校尉掌管的“越骑”一直有两种解释,有“越人”骑兵说和“材力超越”骑兵说。八校尉的称谓本来就没有统一命名规律,比如长水校尉和胡骑校尉分别掌管着宣曲胡骑和池阳胡骑。此外,后来其实是胡骑被长水给吞并掉了,我们说的有影响的胡骑,其实是长水……

诸葛亮在弹劾廖立的时候曾说-------“陛下即位之后,普增职号,立随比为将军,面语臣曰:「我何宜在诸将军中!不表我为卿,上当在五校!」臣答:「将军者,随大比耳。至於卿者,正方亦未为卿也。且宜处五校。」”
这个所谓的五校,就是八校尉的系统改革出来的东东,省中垒、并胡骑入长水、并虎贲入射声。
回复  愤青甲


汉朝时,军队中有了胡骑和越骑。
胡骑从三国起就很有名了,以后的西北胡汉兵将一直很有 ...
SeaBrown 发表于 2010-6-27 10:45


越骑校尉掌管的“越骑”一直有两种解释,有“越人”骑兵说和“材力超越”骑兵说。八校尉的称谓本来就没有统一命名规律,比如长水校尉和胡骑校尉分别掌管着宣曲胡骑和池阳胡骑。此外,后来其实是胡骑被长水给吞并掉了,我们说的有影响的胡骑,其实是长水……

诸葛亮在弹劾廖立的时候曾说-------“陛下即位之后,普增职号,立随比为将军,面语臣曰:「我何宜在诸将军中!不表我为卿,上当在五校!」臣答:「将军者,随大比耳。至於卿者,正方亦未为卿也。且宜处五校。」”
这个所谓的五校,就是八校尉的系统改革出来的东东,省中垒、并胡骑入长水、并虎贲入射声。


艾曰:“洮西之败,非小失也;破军杀将,仓廪空虚,百姓流离,几於危亡。今以策言之,彼有乘胜之势,我有虚弱之实,一也。彼上下相习,五兵犀利,我将易兵新,器杖未复,二也。彼以船行,吾以陆军,劳逸不同,三也。狄道、陇西、南安、祁山,各当有守,彼专为一,我分为四,四也。从南安、陇西,因食羌谷,若趣祁山,熟麦千顷,为之县饵,五也。贼有黠数,其来必矣。”

姜维五可胜不见于正史,可能是三国演义杜撰,而邓艾五必出见于三国志,里面明确提到了几个信息,一则蜀军以船运输,二则蜀汉军队如果出陇西、南安,则是会就食羌谷的。

艾曰:“洮西之败,非小失也;破军杀将,仓廪空虚,百姓流离,几於危亡。今以策言之,彼有乘胜之势,我有虚弱之实,一也。彼上下相习,五兵犀利,我将易兵新,器杖未复,二也。彼以船行,吾以陆军,劳逸不同,三也。狄道、陇西、南安、祁山,各当有守,彼专为一,我分为四,四也。从南安、陇西,因食羌谷,若趣祁山,熟麦千顷,为之县饵,五也。贼有黠数,其来必矣。”

姜维五可胜不见于正史,可能是三国演义杜撰,而邓艾五必出见于三国志,里面明确提到了几个信息,一则蜀军以船运输,二则蜀汉军队如果出陇西、南安,则是会就食羌谷的。

越骑校尉掌管的“越骑”一直有两种解释,有“越人”骑兵说和“材力超越”骑兵说。八校尉的称谓本来就没 ...
雪千寻 发表于 2010-6-27 11:13



这个我知道,这篇文我没发完,西汉的八校到东汉的五校,还有置期门、羽林,南、北军都写了没贴上来,只截了三国这一段上来讨论。我们只讨论了军事,没有讨论三国的政治,如果再往下写东晋到十六国,是避不开政治因素的,所以三国这一段还得讨论一下三国的政治。
越骑校尉掌管的“越骑”一直有两种解释,有“越人”骑兵说和“材力超越”骑兵说。八校尉的称谓本来就没 ...
雪千寻 发表于 2010-6-27 11:13



这个我知道,这篇文我没发完,西汉的八校到东汉的五校,还有置期门、羽林,南、北军都写了没贴上来,只截了三国这一段上来讨论。我们只讨论了军事,没有讨论三国的政治,如果再往下写东晋到十六国,是避不开政治因素的,所以三国这一段还得讨论一下三国的政治。
雪千寻 发表于 2010-6-27 11:26


    这一段好
回复 31# 雪千寻

你太有才了。
补充一下,如果流马是船,一个是浅吃水,一个是能涉急流。
我国的许多小发明(如木牛流马)由于后人的神秘与夸大而面目全非。
但是许多伟大发明(如船尾舵)由于时人的漠视与忽略而难觅其宗。
愤青甲 发表于 2010-6-27 11:37


姜维几次北伐的事情我觉得三国志相对交待的比较细致,用来研究蜀汉北伐的一些细节,是比已经严重演义化的孔明北伐来得好把握一些的。伯约SAMA……
SeaBrown 发表于 2010-6-27 10:38

也不是说一定要从甘肃走,但是的确很麻烦,清准争夺西藏的战斗中,南路军在定西将军噶尔弼率领下出四川,经雅安、理塘、打箭炉(康定)入藏。不过,如果在正常情况下,这样能有几个活人到达青海的确是个问题,毕竟三国时代的条件更糟糕。
雪千寻 发表于 2010-6-27 12:37

倒未必是走哪条路线的问题,诸葛更多的应该属于攻势防御,所以政权瓦解可以称得上是崩塌。
诸葛的军事成就更多的得益于三国演义而非三国志
生产饲料加养猪 发表于 2010-6-27 13:45

也是碰到邓艾这个神奇的人物……这要是都和诸葛绪一样被钟会兼并掉部队,那姜维、张翼、廖化、董阙据守剑阁的40多个营寨其实魏军还是攻不过去的……
又扯到老问题了,虽然姜维的战略其实并不适合蜀军在汉中的现实状况,要是胡济那边的几个部队不出问题,其实汉中都未必会丢……
传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