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先进火器的明朝为何在野战中败给满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8:59:59
明朝的军力主要体现在车阵上,车阵中除了炮兵,还有步兵和骑兵的配合,如此才能在野战中发挥功效,相互保护,相互协同,但这需要训练有素才行,如果一味“火器齐射”那是肯定要惨败的。


后金骑兵一般分为两队,一队为死兵,穿上重甲在前突击,基本上是招打,所以称之为“死兵”。后队为轻骑兵,是作战的主力,冲锋的时候跟在死兵后面,拉开一段距离,当明朝火炮火枪放完第一次打在死兵身上以后,加速冲锋,在二次装药的时间差里冲到明军战阵里,如此可以破简单的火器部队。


在机关枪没有发明的年月里,火炮部队,火枪兵,以及配有火器的骑兵是很难单独抵挡大规模的骑兵冲锋的。


但明朝的车阵有所不同,炮车一般有三门火炮,一大两小,而且是后填装速射炮——“佛郎机”,每次发射时间间隔很断,一分钟内能发射5-9次,速度奇快,这样的速度能保证密集的火力阻击骑兵的冲锋,但是弹药消耗量很大,明朝有好几支车阵部队在与后金的作战中被全歼都是因为弹药消耗光了,但后金也付出了比明军更多的死伤,若明军装备和训练都有如此的水平,那后金早就趴下了。


在少量敌军来袭的时候,训练有素的明军可以用火箭、铳、骑兵交替使用保护炮车,可以节约弹药,而当判明敌军主力来袭时则可催动“佛朗机”密集发射,以大量杀伤敌军。明朝这种战术是戚继光发明的,所以在北镇练兵以后蒙古几乎被打得抬不起头。


戚继光死后明军依然保持了这种军事传统,所以在“抗倭战争”期间打得日本人抬不起头,明朝军队经常是以少胜多,以少攻多,跟当年戚继光剿灭倭寇差不多,明军在朝鲜除“蔚山之战”和日军伤亡持平以外,其他战役每每都是日军伤亡大大超过明朝,经常达到两倍以上,这足以说明了当时明朝军队火器运用的优势。


但是在1598年“抗倭战争”结束以后,明朝受小冰河期的影响逐渐明显起来,小冰河期的作用也逐渐加剧,经过20年的肆虐,明朝的财政已经入不敷出了,在此期间明军队也没有经过大的战事,在军械和训练两方面都出了问题。


万历打“抗倭战争”时动用的是额外的资金,而非财政收入,是那些盐监矿监从商贾那里收上来的,若是用国库的银子那是远远不够的。


在“抗倭战争”以后,万历和文官集团的关系进一步恶化,文官集团多是商贾子弟通过科举获得官位的,自然和商贾是联盟,所以大肆抵制万历的税收改革,誓死不加商业税收,导致国家财政收入极不正常,和当时的国民经济规模严重不符,其重心依然在农业而非工商业,而小冰河期的加剧又让旱灾、饥荒、流民、瘟疫肆虐,可怜的财政还要负担赈济灾民的重担,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后来万历干脆不搭理这些文官集团也可想而知,这种局面不加收商业税收是不可能解决的。


国家没有财力自然不能置办足够的军械,没有足够的军械,训练就更不用说了,所以明朝军队的战斗力锐减。到了萨尔浒之战的时候,明朝不仅军械不充足,训练不到位,甚至就连将帅都缺乏。萨尔浒的将帅组合刚好是明军20多年前在朝鲜唯一一次重大失利的组合,而当时明朝能找到经历过战事的将帅还就只有那么些了。

如果说“抗倭战争”时还留下一些装备的话,那么20多年以后,以当时的保养水平来说,那基本就是破烂了。打造新的装备不是不可以,但制造技术和工艺水平自然不如以前那些如火如荼的年月,质量也整体下降,数量也因为财政匮乏而严重不足。不过最致命的还是在训练上,在军械不足的情况下,训练基本就是空谈。


缺乏大量训练有素的士兵,缺乏精明强干的基层指挥人员,要将一个多兵种协同作战的战阵充分发挥出来那是天方夜潭。


在萨尔浒战役中当后金军重甲骑兵冲过来的时候,明军一般火器齐射击,然后以骑兵和人家对冲,这是找死的打法。马林和杜松基本上是这种打法,都是将火炮部队和骑兵分开使用,根本不是戚继光的战术战法。刘铤尽管兵力最少,但却依据营盘挫败了后金的进攻,后来被骗出来中伏才败的。


后来,关宁军引进“红夷炮”企图扭转局面,结果是犯了天大的错误,“红夷炮”是前装火炮,笨重且不说了,发射速度相当低下,要开第二跑起码要等两分钟。刘翔跑110米栏只用了12.88秒,还是从静止到冲刺的,而一匹冲刺的战马跑110米要快过刘翔很多,两分钟的时间足够跑上几公里了,所以若用“红夷炮”是根本提高不了对后金的野战能力的,开一炮就得回头开跑了。


另外,“红夷炮”是用来攻城的,用这种火炮对城墙进行轰击,可以在城墙下炸出洞来,反复轰击同一个地方,能让洞扩大,最终导致上部城墙塌陷下来,形成缺口,这可比后金军用手挖的土方作业强多了,而红夷炮的射程也很远,比“佛郎机”远,若用红夷炮去轰击密集的火炮战阵,那也是致命的,所以后金军获得“红夷炮”以后形势更加严峻。


“红夷炮”本身不适合野外作战对付骑兵,但若辅以“佛郎机”和火枪、骑兵进行交替保护,那将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强悍战阵,若再加上“白杆兵”这种长枪为主的兵种那对付骑兵只会更强。可惜有些白痴只知道以最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的方式,最蠢笨的战略去对付机动性很强的后金军,那是就狂修城堡,搞什么“凭坚城,用大炮”,这简直是白痴,其后果导致明军野战能力下降到了可悲的地步不说,最后连一座座城池也成了“马其诺”防线。


在有的白痴空耗了国家的财力以后,明朝在小冰河期最严酷的年月里再也没有挣扎的机会了,几个边镇连军粮筹集都困难,根本没有可能去造办什么军械,训练多少戚继光时代威镇蒙古的精锐来。


俞大猷的战阵:“当战时,车环于外,马步援兵贯之于内,而营外复连以拒马,枪锋刃向外,不必挑濠而濠之险在我,不用依城而城之势在营,况以火器更番举放,杀手三叠出追,则步骑递用,而出奇无穷,且战且前,而虏自不支矣。”


事后俞大猷写信向他的挚友戚继光报告:"近日兵车三千,当虏数万,大挫其锋。边方之人,谓百十年来无有堂堂正正若此一胜。"


从俞大猷“发明炮车”开始到戚继光“北镇练兵”集其大成,明朝军队的火器装备实现了不小的军事革命,让明军的战力有了飞跃的提升。


戚继光制定的步兵操典如下:


至六十步,贼以零骑数十冲至车前,以试我者,我兵具静守不可应。又益贼百数前来,我且攒鸟铳,每车照准一贼打放,只用口传,不用炮鼓喇叭等号令。望贼拥众而来,望旗向贼磨下垂,车上旗急点,举变令炮一声,吹天鹅声一次,随车铳手每车四人,作二班,每班二门,齐打一次。又吹天鹅声,又打放,轮打不绝。候放起火一枝,又吹天鹅声一次,火箭放无次,佛狼机一齐举放。鸟、快等少停,又吹天鹅声一次,仍前放铳,与机、箭相轮,周而复始,务使炮声分番络绎不绝,乃为合彀。


这些都比西方和日本当时强多了,是全新的军事革命。


赵士祯在《神器谱舫虏车锐议》中写道:“一经用车用锐,虏人不得恃其勇敢,虏马不得态其驰聘,弓矢无所施其劲疾,刀甲无所用其坚利,是虏人长技尽为我所掩。我则因而出中国之长技以制之”。

试想,若能集中当时有限的财力,将明朝精锐的装备水平恢复戚继光时代,而不用什么“红夷炮”来咋呼,也不用修城墙搞“马其诺”防线,那明朝何至于对后金骑兵野战频频失利到那种地步?


结论:尽管明朝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前装炮铸造技术(“中空冷却合金铸造法”西方在1860年南北战争时才超越);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后填装速射炮(鸦片战争的时其图纸被当作“秘密武器”献给林则徐);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器战术战法;可是因为财政枯竭,训练和军械不能支撑,所以野战往往败给了有弓箭和骑兵为主的后金,而后金在汉奸那里获得“红夷炮”以后,形势更是急转直下,最后到了不可收拾的结果。明朝的军力主要体现在车阵上,车阵中除了炮兵,还有步兵和骑兵的配合,如此才能在野战中发挥功效,相互保护,相互协同,但这需要训练有素才行,如果一味“火器齐射”那是肯定要惨败的。


后金骑兵一般分为两队,一队为死兵,穿上重甲在前突击,基本上是招打,所以称之为“死兵”。后队为轻骑兵,是作战的主力,冲锋的时候跟在死兵后面,拉开一段距离,当明朝火炮火枪放完第一次打在死兵身上以后,加速冲锋,在二次装药的时间差里冲到明军战阵里,如此可以破简单的火器部队。


在机关枪没有发明的年月里,火炮部队,火枪兵,以及配有火器的骑兵是很难单独抵挡大规模的骑兵冲锋的。


但明朝的车阵有所不同,炮车一般有三门火炮,一大两小,而且是后填装速射炮——“佛郎机”,每次发射时间间隔很断,一分钟内能发射5-9次,速度奇快,这样的速度能保证密集的火力阻击骑兵的冲锋,但是弹药消耗量很大,明朝有好几支车阵部队在与后金的作战中被全歼都是因为弹药消耗光了,但后金也付出了比明军更多的死伤,若明军装备和训练都有如此的水平,那后金早就趴下了。


在少量敌军来袭的时候,训练有素的明军可以用火箭、铳、骑兵交替使用保护炮车,可以节约弹药,而当判明敌军主力来袭时则可催动“佛朗机”密集发射,以大量杀伤敌军。明朝这种战术是戚继光发明的,所以在北镇练兵以后蒙古几乎被打得抬不起头。


戚继光死后明军依然保持了这种军事传统,所以在“抗倭战争”期间打得日本人抬不起头,明朝军队经常是以少胜多,以少攻多,跟当年戚继光剿灭倭寇差不多,明军在朝鲜除“蔚山之战”和日军伤亡持平以外,其他战役每每都是日军伤亡大大超过明朝,经常达到两倍以上,这足以说明了当时明朝军队火器运用的优势。


但是在1598年“抗倭战争”结束以后,明朝受小冰河期的影响逐渐明显起来,小冰河期的作用也逐渐加剧,经过20年的肆虐,明朝的财政已经入不敷出了,在此期间明军队也没有经过大的战事,在军械和训练两方面都出了问题。


万历打“抗倭战争”时动用的是额外的资金,而非财政收入,是那些盐监矿监从商贾那里收上来的,若是用国库的银子那是远远不够的。


在“抗倭战争”以后,万历和文官集团的关系进一步恶化,文官集团多是商贾子弟通过科举获得官位的,自然和商贾是联盟,所以大肆抵制万历的税收改革,誓死不加商业税收,导致国家财政收入极不正常,和当时的国民经济规模严重不符,其重心依然在农业而非工商业,而小冰河期的加剧又让旱灾、饥荒、流民、瘟疫肆虐,可怜的财政还要负担赈济灾民的重担,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后来万历干脆不搭理这些文官集团也可想而知,这种局面不加收商业税收是不可能解决的。


国家没有财力自然不能置办足够的军械,没有足够的军械,训练就更不用说了,所以明朝军队的战斗力锐减。到了萨尔浒之战的时候,明朝不仅军械不充足,训练不到位,甚至就连将帅都缺乏。萨尔浒的将帅组合刚好是明军20多年前在朝鲜唯一一次重大失利的组合,而当时明朝能找到经历过战事的将帅还就只有那么些了。

如果说“抗倭战争”时还留下一些装备的话,那么20多年以后,以当时的保养水平来说,那基本就是破烂了。打造新的装备不是不可以,但制造技术和工艺水平自然不如以前那些如火如荼的年月,质量也整体下降,数量也因为财政匮乏而严重不足。不过最致命的还是在训练上,在军械不足的情况下,训练基本就是空谈。


缺乏大量训练有素的士兵,缺乏精明强干的基层指挥人员,要将一个多兵种协同作战的战阵充分发挥出来那是天方夜潭。


在萨尔浒战役中当后金军重甲骑兵冲过来的时候,明军一般火器齐射击,然后以骑兵和人家对冲,这是找死的打法。马林和杜松基本上是这种打法,都是将火炮部队和骑兵分开使用,根本不是戚继光的战术战法。刘铤尽管兵力最少,但却依据营盘挫败了后金的进攻,后来被骗出来中伏才败的。


后来,关宁军引进“红夷炮”企图扭转局面,结果是犯了天大的错误,“红夷炮”是前装火炮,笨重且不说了,发射速度相当低下,要开第二跑起码要等两分钟。刘翔跑110米栏只用了12.88秒,还是从静止到冲刺的,而一匹冲刺的战马跑110米要快过刘翔很多,两分钟的时间足够跑上几公里了,所以若用“红夷炮”是根本提高不了对后金的野战能力的,开一炮就得回头开跑了。


另外,“红夷炮”是用来攻城的,用这种火炮对城墙进行轰击,可以在城墙下炸出洞来,反复轰击同一个地方,能让洞扩大,最终导致上部城墙塌陷下来,形成缺口,这可比后金军用手挖的土方作业强多了,而红夷炮的射程也很远,比“佛郎机”远,若用红夷炮去轰击密集的火炮战阵,那也是致命的,所以后金军获得“红夷炮”以后形势更加严峻。


“红夷炮”本身不适合野外作战对付骑兵,但若辅以“佛郎机”和火枪、骑兵进行交替保护,那将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强悍战阵,若再加上“白杆兵”这种长枪为主的兵种那对付骑兵只会更强。可惜有些白痴只知道以最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的方式,最蠢笨的战略去对付机动性很强的后金军,那是就狂修城堡,搞什么“凭坚城,用大炮”,这简直是白痴,其后果导致明军野战能力下降到了可悲的地步不说,最后连一座座城池也成了“马其诺”防线。


在有的白痴空耗了国家的财力以后,明朝在小冰河期最严酷的年月里再也没有挣扎的机会了,几个边镇连军粮筹集都困难,根本没有可能去造办什么军械,训练多少戚继光时代威镇蒙古的精锐来。


俞大猷的战阵:“当战时,车环于外,马步援兵贯之于内,而营外复连以拒马,枪锋刃向外,不必挑濠而濠之险在我,不用依城而城之势在营,况以火器更番举放,杀手三叠出追,则步骑递用,而出奇无穷,且战且前,而虏自不支矣。”


事后俞大猷写信向他的挚友戚继光报告:"近日兵车三千,当虏数万,大挫其锋。边方之人,谓百十年来无有堂堂正正若此一胜。"


从俞大猷“发明炮车”开始到戚继光“北镇练兵”集其大成,明朝军队的火器装备实现了不小的军事革命,让明军的战力有了飞跃的提升。


戚继光制定的步兵操典如下:


至六十步,贼以零骑数十冲至车前,以试我者,我兵具静守不可应。又益贼百数前来,我且攒鸟铳,每车照准一贼打放,只用口传,不用炮鼓喇叭等号令。望贼拥众而来,望旗向贼磨下垂,车上旗急点,举变令炮一声,吹天鹅声一次,随车铳手每车四人,作二班,每班二门,齐打一次。又吹天鹅声,又打放,轮打不绝。候放起火一枝,又吹天鹅声一次,火箭放无次,佛狼机一齐举放。鸟、快等少停,又吹天鹅声一次,仍前放铳,与机、箭相轮,周而复始,务使炮声分番络绎不绝,乃为合彀。


这些都比西方和日本当时强多了,是全新的军事革命。


赵士祯在《神器谱舫虏车锐议》中写道:“一经用车用锐,虏人不得恃其勇敢,虏马不得态其驰聘,弓矢无所施其劲疾,刀甲无所用其坚利,是虏人长技尽为我所掩。我则因而出中国之长技以制之”。

试想,若能集中当时有限的财力,将明朝精锐的装备水平恢复戚继光时代,而不用什么“红夷炮”来咋呼,也不用修城墙搞“马其诺”防线,那明朝何至于对后金骑兵野战频频失利到那种地步?


结论:尽管明朝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前装炮铸造技术(“中空冷却合金铸造法”西方在1860年南北战争时才超越);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后填装速射炮(鸦片战争的时其图纸被当作“秘密武器”献给林则徐);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器战术战法;可是因为财政枯竭,训练和军械不能支撑,所以野战往往败给了有弓箭和骑兵为主的后金,而后金在汉奸那里获得“红夷炮”以后,形势更是急转直下,最后到了不可收拾的结果。
长枪党威武:D :D
,明朝不能发挥本身力量,不能引用军事科技非只表现于一时一事,而有官僚组织及社会状态为背景,积习已成,1619年无非一朝弱点无情的暴露。
]]
即使能充分发挥所谓“先进火器”的威力,那最多只是能拥有强大的攻击能力,但是在运输能力没有本质提高的情况下,更多的依靠火器就意味着更多的依赖后勤补给,也就是更差的机动能力,守城时也许无所谓,野战时机动差可是致命缺陷
比如红夷炮,就不适合野战.
流贼太多:D :D
这个才是关键
否则的话八旗本不足为虑
所谓的先进火器在那个年代也比冷兵器高不了多少啊.
难怪帝国2里,火枪兵玩不过步弓手;P
我以前在JC QQ群里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如果有一百人,使用56半自动步枪,子弹无限,
能对抗多少冷兵器时代的骑兵?
原帖由 舰船之剑啸黄沙 于 2007-12-6 22:36 发表
我以前在JC QQ群里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如果有一百人,使用56半自动步枪,子弹无限,
能对抗多少冷兵器时代的骑兵?

需要考虑换弹夹和换枪管吗?
战场正面有多大?
需要考虑换弹夹和换枪管吗?
战场正面有多大?

====这个当然要考虑的,战场正面没有设定,可以考虑
多种地形的不同情况。
原帖由 舰船之剑啸黄沙 于 2007-12-6 22:45 发表
需要考虑换弹夹和换枪管吗?
战场正面有多大?

====这个当然要考虑的,战场正面没有设定,可以考虑
多种地形的不同情况。

在蒙古草原那样的开阔地带
恐怕有100个无限AK也够呛
在蒙古草原那样的开阔地带
恐怕有100个无限AK也够呛

===如果是一千人使用56步呢?你要注意子弹的穿透力,
而且,如果对方人数过密集,只要不向天向地射击,
多半都打得中吧。
原帖由 舰船之剑啸黄沙 于 2007-12-6 22:53 发表
在蒙古草原那样的开阔地带
恐怕有100个无限AK也够呛

===如果是一千人使用56步呢?你要注意子弹的穿透力,
而且,如果对方人数过密集,只要不向天向地射击,
多半都打得中吧。

那要看是怎么样的骑兵了
如果是不习惯密集冲锋,而是围猎一样的散冲的骑兵从四面八方没有攻击重点的杀过来呢?
1000人,组成一个四面方阵应该不错
但是,我觉得还是重机枪管用
我模拟了一下(没有抢占有利地形,只好拚刺刀了):

mount&amp.jpg
视野稍微宽阔一些,骑兵就很难突破阵地(几个步兵是骑兵落马变成的,还有一骑栽倒在阵前;P ):

mount&amp.jpg
既然子弹无限,那2000米以外就可以开枪,100人构筑一个简单的工事,拉上铁丝网,有多少骑兵都冲不上来

PS:56半有备份枪管吗?
原帖由 中国sunyan 于 2007-12-6 17:49 发表
,明朝不能发挥本身力量,不能引用军事科技非只表现于一时一事,而有官僚组织及社会状态为背景,积习已成,1619年无非一朝弱点无情的暴露。


你错了,明代的军事理念超越其的技术能力。明军强调以火力投射来歼灭敌军。

事实上,戚继光虽然是浙营的创始人,但是他却把精锐步兵的训练放到和火器训练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些和官僚组织 社会状态没任何直接联系

日后的明军将领,只看到了火器的优点没有看到弱点。尤其是孙承宗的车营,编制华丽,但是对后勤补给、指挥使用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或许孙承宗自己能够掌控,但是换了别人呢?

再加上,明代当时缺乏近代的工业基础,武经总要虽然华丽,但是要批量生产,却并非朝夕之功。

明军事实上,在战场上无论步骑皆有精彩之作。屡屡败亡的根本在于哪里?这里就开个长贴好好说说

首先,明军的兵制存在问题,一旦精锐部队损失短期内难以补充。萨尔浒之战损失数十年之精锐。尤其一线将领的家丁的损失,这些是明军的菁华

其次,萨尔浒之战兵分四路,杨镐这个废物只有这下了。当年在朝鲜,分兵会剿之所以能成功很大原因是因为明军东西两路皆走平地,没有劳什子的这么多山路。明军的火力在平地上方便列阵,补给,战力惊人。
而萨尔浒进剿山林,道路不明,且分兵多路,兵将不熟。最后大败亏输。尽管如此,明军的抵抗并非无力,萨尔浒对于老酋来说也是惨胜

第三,挖蓟镇军饷填辽东失败之至。蓟镇败坏,女真入寇极其容易。再加上山西晋商里通外国。袁崇焕便是千般能耐,纵与何人去说

第四,不要小看西南战局对明廷的影响,事实上西南战局规模亦不小。

等到闯王一起,明代江山的解决 已定了
原帖由 hkg36 于 2007-12-6 23:36 发表
既然子弹无限,那2000米以外就可以开枪,100人构筑一个简单的工事,拉上铁丝网,有多少骑兵都冲不上来

PS:56半有备份枪管吗?


当时火枪的有效射程不超过50米
原帖由 yueying 于 2007-12-7 10:04 发表


当时火枪的有效射程不超过50米

56半显然不是当时的火器
原帖由 马甲1号 于 2007-12-6 23:02 发表

那要看是怎么样的骑兵了
如果是不习惯密集冲锋,而是围猎一样的散冲的骑兵从四面八方没有攻击重点的杀过来呢?
1000人,组成一个四面方阵应该不错
但是,我觉得还是重机枪管用

    二十四日,明太仆寺卿监军道张春、总兵吴襄、钟纬等,率副将、参将、游击、守备、都司、备御、千总共百余名,马步兵四万余,由锦州来援大凌河城,欲解祖大寿之围。二十五日,明军渡过小凌河,“即行掘壕,列车盾枪炮,整列甚严”。皇太极得到探报,立即分军为二,亲率其半先往,亦布列车盾,与明军对阵。他“见明兵壁垒森严,此军来必与我战,何必攻其坚,致伤我军,欲俟彼起行前来,攻其不备,遂引军还。”[40]二十七日,张春、吴襄等率领明军四更拔营起行,直趋大凌河,距城尚有十五里。此时皇太极集中兵力打击援军,留部分队伍守壕监视城内明军动静。他与大贝勒代善等率领两万大军前去迎敌;“见明马、步兵合营,四面布列大小枪炮,以备接战。”[41]皇太极见此情景,认为“若候战车兵至,势必迟误。于是,率两翼骑兵列阵,呐喊冲击。”可是“明兵竟岿然不动,从容应战,齐发枪炮,声震天地,铅子如雹,矢如雨霰。”[42]右翼兵冲在前,左翼兵紧随在后,与明军展开激战,右翼首先冲入张春营,明兵溃逃。战败的明军复聚顽抗,被左翼兵击溃,截杀大半。这时总兵吴襄等收溃兵立营迎战,皇太极命佟养性的炮兵部队,屯于敌营东,发大炮毁其营,据《满文老档》记载,“时有黑云起,且风向我军,明兵趁风纵火,火燃甚炽,将逼我阵。天忽雨,反风向西,火灭,明军反被火燎。”[43]这场火攻战后,皇太极“先遣精锐为伏兵,扼敌归路,而列营兵车盾于前,护军及蒙古兵于后。于是行营兵推战车迎敌,纵骑兵发矢冲阵”。可是明军“阵坚,施火炮鸟枪力战”。后金兵发动猛烈进攻,明兵终“不能当,遂溃走”,又遇“伏军发,悉歼之。”[44]当明援军与后金军进行激战时,大凌河城中的总兵祖大寿等,“复以此战为诱赚之计,故城中无一人出者。”[45]结果明援军战败,主将张春、都督张洪谟、副将杨华征、薛大湖及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备御、千总共三十三员被生擒;副将张吉甫、满库、王之敬等阵亡;总兵吴襄、钟纬等皆逃走;前来解围的四万明兵生还无几。
自己内部已经乱得一塌糊涂了!!
朱棣对付蒙古骑兵的战术,数百年后,拿破仑拿过来运用。
再看看明史吧,如果不是万历发神经,对张居正秋后算帐,导致好不容易形成的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的局面嘎然而止;张案牵连戚继光,导致实践总结的一套好的练兵、带兵方法未能继续贯彻;一大批清流官僚上台主政,满腹理论却不会干实事。这些事情凑在一起,导致明朝的衰落不可避免。
我们就是吹牛、假设,哪有说什么当时的火器是56半。
明朝兵制得不到根本改善最基本的是金融制度问题,一旦要建立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类型的军队,那么最起码后勤就要改革,就需要财政支持.明朝根本做不到
明朝的火器在当时已经落后于欧洲。并且在当时火器在精确度, 射速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不要拿火器说事。如果当时明军大量使用英国长弓和英军14-15世纪的战术,在战场上反而会有惊人之举。400码的距离,轻骑兵冲锋需要多长时间? 但是的火器在发射后,再装填,在恢复发射状态要多长时间?
原帖由 antonyxiao 于 2008-2-2 00:25 发表
明朝的火器在当时已经落后于欧洲。并且在当时火器在精确度, 射速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不要拿火器说事。如果当时明军大量使用英国长弓和英军14-15世纪的战术,在战场上反而会有惊人之举。400码的距离,轻骑兵冲锋需 ...

长弓是不需要体力的?是不需要保养的?一个普通农民给把火器训练几天他就会放,而要把他训练成长弓手要费多大劲?没有膂力就拉不开长弓,没有长期训练长弓就没准头,造长弓的材料供应成问题,古代的将领也不是傻子,除了英国人坚持用长弓外,还有哪个国家一直用这玩意儿?
有火器又怎么了???
龙虾兵就不练刺刀了???
我个人的看法有几点:
   1.明朝末期的几个皇帝太废物.
   2.明朝后期,没有明帝国没有出现几个真正的天才级或战神军神级的军事将领.即使是袁崇焕也太不上是什么高超的军事指挥者,最多也就是个堪堪的能抗击和防御住后金攻击的,防守型优秀将领了.而相对的,后金出了奴尔哈赤,皇太极,等一批优秀的军事将领.明朝在军事将领的数量上和质量上,是绝对劣势的.
            3.明朝在军事上对付游牧,其实最好的方式,还是以骑兵对付骑兵.但是明朝后期,却减少了骑兵的数量和质量上的建设.这是明朝野战打不过后金的最主要的原因.明朝初期,之所以明朝能战胜蒙古人,就是明军拥有一支足够强大的骑兵部队.步兵步步为营以绝对的人数优势进攻性前进式战术防御推进蚕食敌方阵地和防线,骑兵高速突击敌人后方或寻找敌人主力决战,才是真正的打击和打败游牧民族的正招。
      4.明朝后期的明帝国火器部队水平,只是处在一个即将突破,但又实际上还没有突破冷兵器时代的时期。如果明帝国能完成火器对冷兵器时代的绝对终结和淘汰,则后金是不可能敌的过拥有强大经济基础的明帝国的。可是历史却没有给大明帝国这最后的火器淘汰冷兵器时代的时间和机会。
      5.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和官员问题,使得明帝国根本没有发挥出应该有的战争实力和潜力。连续几个白痴皇帝,再加一拨拨贪官污吏,以彻底的破坏了明帝国的国之根本---国家机器。国家机器运转出现无效率和负效率,怎么可能在大的战争中战胜敌人。
      6.内忧外患同时爆发,使原本就作仅见肘的明帝国军力和经济彻底崩溃。明朝或许能单独的对付后金或单独的对付明末农民大起义。但要明朝在同是时期里,同时对这二股势力动手,则大大的超出了明朝的实际承受能力。从这点上,可以再次说明崇桢也是个糊涂无能加愚蠢的皇帝。
      7..........
原帖由 yueying 于 2007-12-7 10:03 发表


你错了,明代的军事理念超越其的技术能力。明军强调以火力投射来歼灭敌军。

事实上,戚继光虽然是浙营的创始人,但是他却把精锐步兵的训练放到和火器训练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些和官僚组织 社会状态没任何直接联 ...

那是黄仁宇的观点。

明军的军事观念我认为是没有从根本上弄清楚,17世纪需要什么样的军队。明军的技术能力,从纸面上看,还是先进的,但在实际中,是极其粗糙的。
原帖由 中国sunyan 于 2008-2-2 03:53 发表

那是黄仁宇的观点。

明军的军事观念我认为是没有从根本上弄清楚,17世纪需要什么样的军队。明军的技术能力,从纸面上看,还是先进的,但在实际中,是极其粗糙的。

     整个明朝的所有时候,明朝的军力还是世界最强大的.明朝拥有世界装备整体数量上和质量上综合最好的陆军,同时还拥有强大的海军实力,这点上是当时世界任何国家都不能于之相比的.说道所谓的武器粗糙,在当时的世界科技层面上讲,当时世界各国的武器都是粗糙的,这点上你不能用现在的眼光看17世纪的世界.
原帖由 沉睡的人 于 2008-2-2 05:02 发表

     整个明朝的所有时候,明朝的军力还是世界最强大的.明朝拥有世界装备整体数量上和质量上综合最好的陆军,同时还拥有强大的海军实力,这点上是当时世界任何国家都不能于之相比的.说道所谓的武器粗糙,在当时 ...

说粗糙,是指明朝火器制作的粗糙性:D

戚继光本人对此也很恼火,无奈。
原帖由 中国sunyan 于 2008-2-2 05:17 发表

说粗糙,是指明朝火器制作的粗糙性:D

戚继光本人对此也很恼火,无奈。

   戚继光抗倭时期在沿海组建的"戚家军"开始时,并非是大明帝国的正规军.而拿"戚家军"的武器装备水平来混淆说,这是这一时期的真正的大明帝国国家正规军装备是错误的.
]]
]]
原帖由 沉睡的人 于 2008-2-2 06:09 发表

   戚继光的部队,如果拥有当时明朝正规军的武器装备,那就不会存在什么刀剑在战场上被日本人的倭刀大量的砍断的事情了.这点你可以去看看明朝在同样是和日本人作战的万历援朝战争里,和日本交战时候当时的明朝 ...

。。。。。。。。。。。。。。。无语。。。。。。。。。。。。。。。:L
骑马与砍杀,真是好游戏,真是好游戏,真是好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