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福船见证了中国海上力量在满清时期的衰落Z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18:03:34
俞大猷《洗海近事》:
      “福船势力雄大,便于冲犁海浪,底尖上阔,首昂尾高,吃水一、二丈,舵楼三重,帆桅三根,傍护以板,上设木女墙及炮床,......”
  
  按曾在1560年取得数次大胜的抗倭名将戚继光云:“福船高大如城,非人力可驱,全仗风势,倭船自来矮小如我小苍船,故福船乘风下压,如车碾螳螂。斗船力而不在斗人力。”
  
  根据明朝天启年间的《武备志》第116、117 卷之“战船”篇记载,作为明朝水军战船的福船,由大到小,一共分为六个型号:
  
  最大的是一号福船,吃水二丈(6.6米);
  二号福船,吃水最少一丈(3.3米);
  三号哨船;
  四号冬船,也叫海沧船,吃水七八尺(2.475米);
  五号名鸟船;
  六号名快船。
  
  而到了清代,主力战船成了鸟船、赶缯船,据《皇朝通典》记载,这些船的身长约在七丈到十丈之间,即20米到30米之间,宽6米到7米之间,深2米到2.5米之间,排水量算下来就在100~150吨左右,也就是说满清水师用的船,在明朝水师中仅仅排到第5号。
  
  这里可以用1719年、1800年的满清封舟来作参考:
  
  1719年的满清封舟长10丈,宽2.8丈,深1.5丈。
  1800年的满清封舟长7丈,宽2.75丈,深为1.3丈。
  
  封舟一般为当朝比较大型的船只,用以炫耀国力,故1719年和1800年的满清封舟应该大于鸟船,这从封舟的尺寸上可以看出,是略大一些的,但比以往明朝的封舟却小了不少。当1800年满清使者到琉球以后,被人问起为什么封舟如此之小的时候,得到的是“抚军以闽县海船但有此等”的回答,可见1800年满清时期,福建沿海的所有船只里最大的就这么大了,所以满清水师主力确为鸟船无疑。
  
  明代宁波府500料战船,船身长12.25丈,面阔3丈,深1.15丈,比满清封舟宽大。而宋代海鹘船,总长10丈,阔1.8丈,深0.85丈,与明四百料战船尺度大小相近。由此可见,鸟船为400料船。
  
  根据明朝中叶的两本造船名著《南船记》及《龙江船厂志》都列了400 料战座船之详细尺寸及船图。曾树铭依照这些可靠文献,划制了一个船模的复原图。在苏明阳的建议下,由陈政宏利用现有之造船设计计算机软件,计算出该船的排水量约为260吨。
  
  1598年,明朝海军出动500艘战舰,开赴朝鲜露梁与日本交战,此战一举击沉日本战船450艘。若按照明朝海军的常规编制(不含一号福船),每营水师编2哨,共510人,配大、中、小战船10艘,按照共计装备舰首炮4门,佛郎机炮40门,碗口铳30门计算,50营为500艘(其中二号福船100艘),火炮共计50 X 74=3700门,船上水师25500人(不含陆军),仅按照一艘400料来估计,排水量为260吨 X 500=130000吨。
  
  这是什么样的实力?
  
  我们用同时期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来作个比较:
  
  1588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共有船舰130艘:20艘四桅大船、44艘武装商船、23艘圆船、22艘差船、13艘轻帆船、4艘中船和4艘长船(其中真正的战舰约60至70艘),总吨位57868吨,火炮共计2431门,海员8051人。船上共载陆军19000人,总计27051人。
  
  可见明朝海军的常规编制还是不弱的,但如将一号福船加入编队的战斗序列,那明朝海军的实力必陡然增加。
  
  要进一步了解一号福船,我们可以用嘉靖朝前往流球的封舟来参考:“长一十五丈 阔二丈六尺 深一丈三尺 分为二十三舱 前后竖以五桅 大桅长七丈二尺 围六尺五寸余者以次而短”(《使流球录三种》“使事记略”条目),其武备如下:“过海防船器械,佛郎机二十门、碗口铳十门、鸟铳一百门、袖铳六十门、藤牌二百面、长枪六十枝、镖枪一千枝、铁甲一百副、盔一百顶、腰刀三百把。”
  
  而此船并不是明朝俞大猷《洗海近事》所记载的一号福船,因为若按照“吃水一二丈”(6.6米)的说法,这艘才仓深一丈三尺的封舟,会成为半潜船的,只不过它的武备可以参考一下。
  
  在明朝最艰危的1633年,封舟舟长20丈,宽6丈,深五丈,比嘉靖时期的还长,还阔,还深,而这个五丈的仓深配6.6米的吃水才合适,由此可见,一号福船之巨大……
  
  在1598年明朝海军对日作战时,明朝水军在出征以前,还特别增加了巨舰的配比,加造了许多包括一号福船在内的巨舰,仅先锋邓子龙的标营亲军所乘坐的三艘大福船每艘就可容纳300人,可见当时的远征军实力之强。
  
  
  一号福船最直观的例子是郑成功的“三桅炮船”,此船属于大型福船其“树三桅,主桅高4丈,船长20丈,舱五层,船面设楼高如城,可容300人” ,并配红夷炮8门,千斤佛郎机40门。下面我们用同时期西方最大的战舰来对比一下此船的火力。
  
  英国的“海上君王”号是1636年1月开始设计,1月16日在伍利奇船厂建造,1637年10月下水,主设计师佩特本想该舰只需装备90门大炮,但查理一世却硬要把炮数增加到104门(共重153吨),使之成为当时西方最大的战舰,重1683吨,在低甲板及主甲板上架30门炮,在上甲板上架26门炮。在首楼上有12门炮,半甲板上有14个炮门,还有10门船首炮及若干尾炮……
    
  不算这个若干尾炮一共才92门炮,若都是1.5吨的12磅炮,也得138吨,剩下那个若干尾炮可能是6磅炮,因为英国海军的24磅炮为2吨,32磅炮为2.5吨,剩下12门炮只有15吨的重量,连12磅炮都不如。
    
  郑成功三桅炮船的“千斤佛郎机”是一种重炮,郑成功曾根据在泉洲获得了一门明朝嘉靖年间(1521年—1567年)制造的“发熕”仿制了许多重炮,其“重千斤,弹重二十四斤,远至四五里”,从重量来看是“千斤佛郎机”无疑,英国火炮都是以弹丸的磅数来划分的,因为这是炮战中威力的显现,而郑成功的“千斤佛郎机”弹丸重24斤,0.9072斤=1磅,24斤=26.45磅,可见郑成功的这种火炮比英国的24磅炮还要厉害。
      
  而英国海军的24磅炮在100米距离上发射实心炮弹也能穿透5英尺厚的橡木,若仅有若干12磅炮的“海上君王”号,怎么和拥有40门26磅炮的船只对抗?再说还有8门红夷炮~!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重量在2吨以上,和32磅炮差不多,比“千斤佛郎机”还要强,“海上君王”号只有12磅炮怎么打?又怎么应付?
      
  英军军规严格规定,不能远于400码开炮(365.76米),所以两舰对决的时候是近战,别想躲便宜,12磅炮对26磅炮,100米外人家能打穿5英尺橡木,你行吗?你若行,人家就在150米外用8门红夷炮轰你……可见,郑成功的炮船颇有实力。
  
  另外,因为英国舰艇使用的磅炮都是前部填装火药和炮弹,开炮时需要先从炮口放进火药包和固着物,接着用推杆把火药包和固着物推到炮管底部,然后才放入炮弹,并将其与火药包紧密相连。一切就绪以后,从炮管后部上方的一个小孔把火药包刺破,然后把引线插入火药包,瞄准之后点燃,火药的爆炸力把炮弹发射出去,此后开第二炮的时候,需要用水浇灭炮膛低部的火星,用干布擦干,再重复装药填弹的过程,射击速度非常慢。
  
  而佛郎机因为是一种后填装的火炮,运用的是金属外壳的后膛(有点象老式的开水瓶,有手提把手),射击的时候临时安装在火炮的后端,发射一次后换一个后膛(子铳)。所以射速就快多了,一般配5-9个后膛(子铳),若训练有素应在20秒以内发射三个子铳,射速奇快。
  
  虽然英国海军一直以训练有素著称,可因为不是后填装所以也就只能每分钟2发,都已经算是高效率了,而郑成功的40门千斤佛郎机均可以在20秒内每门发射三发以上的炮弹,若准备充分,每分钟六至七发也不成问题,如果还有更多的子铳配置(5-9枚),那英国人怎么受得了啊,等他们放了一炮在前面装填炮弹的时候,一定都被打成筛子了……
  
  除了船坚炮利以外,明朝海军的战术战法也十分先进。
  
  在明朝时期,抗倭名将俞大猷(1503-1580年)根据多年海战经验所总结的海战战法就颇具近代海军战术思想,他认为:“海战不过是以大船胜小船,以大铳胜小铳;以多船胜寡船,以多铳胜寡铳”。这中思路已经非常近代了,所谓“大船胜小船”则是用高大的福船“乘风下压,如车碾螳螂”犁沉敌船“斗船力而不在斗人力”,所谓“大铳胜小铳”则是比拼的火力强度,是以装备质量取胜的战法,属于西方“战列线”战法的主要思路,而明军火炮中“大铳”者为“重数千斤,发之声动数十里”的“大龙熕炮”,其“弹丸重量”和“射程”就已经诠释了明朝海军已经意识到牺牲射程扩大威力的先进的战术思维。
  《武备志》上的记载也可以作为辅证:“用火器与浪漕间,起伏荡漾,未必能中贼。即使中矣,亦无几何……”可见,英国海军改长炮为短炮是由于远距离攻击精确性不高,威力不够,而后要求400码(365.76米)以内近战的思维明朝海军将领已经具备了。
  
  在近战战术上《武备志》里记载为“发射佛朗机。是惟不中,中则无船不粉,一也。以火球之类于船头,相遇之时,从高掷下,火发而贼船焚,二也。”这里对火炮威力和近战的要求体现得很充分,颇具现代思维。
  
  而“多船胜寡船,以多铳胜寡铳”尤为经典,“以多胜寡”的战法就是围攻,而明朝海军作战的福船分五号也是这个思路,用小而灵活的小号福船包围转向相对不灵巧的敌方大船,用多个方向围攻的战术,以快速抢夺有利阵位对敌船形成火力包围,适时利用船首的“大龙熕炮”对敌舰尾部进行射击形成艉射(Raking Fire),这样比拼的不仅是船只的灵活性,船只的数量和火炮的数量更是重点,即便敌船转向,在被占据数量优势的船只和多个阵位火炮的围攻下,也无法避免总是处于被艉射(Raking Fire)的状态。“多船胜寡船”和“以多铳胜寡铳”的结合,是依仗船只数量众多而形成多个阵位火力围攻的战术,这样的战术组合就缔造郑氏水军的“五点梅花阵法”……
  
  郑成功获得“小龙熕炮”后专门设计了一种炮船安置此炮,这种炮船后被称为龙熕船。在这种船上,前后各安置一门龙熕炮,海战时运用郑氏水师独步海疆的“五五制”战舰队形和指挥系统,即利用“五点梅花阵法”将对方“线形队列”分成几段,形成局部围攻以后,用轻巧的快船架设重炮进行艉射(Raking Fire),此战法比英国海军的“纳尔逊战法”(Nelson touch)早出现了一百多年……
  
  但可悲的是,满清入关以后各个方面都形成了大倒退,航海更是不能幸免。到了1793年,英国的马嘎尔尼使团访问清朝,此时距离郑和宝船出海已近400年(1405年-1433年),距离万历年间明军500艘舰艇歼灭日本海军450艘战船于露梁海战195年,距离明朝水师五度击败荷兰海上马车夫确立日本到南海的全部东亚制海权154年,中国航海已经衰落到被人看不起,并加以耻笑的地步了……
  
  当时英国使团“惊奇的发现中国的帆船很不结实,由于船只吃水浅,无法抵御大风的袭击”,他们由此得出的判断是“中国船的构造根本不适应航海”,马嘎尔尼发出过这样的感叹“中国人首次看见欧洲的船只,至今已经有250年了,他们毫不掩饰对我们航海技术的赞赏,然而他们从未模仿过我们的造船工艺或航海技术。他们顽固的沿用他们无知祖先的笨拙方法,由于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比中国更需要航海技术,因而中国人这种惰性更加令人难以置信”。(以上引自《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佩雷菲特 著)
  
  通过英国使臣的叙述,可见明帝国曾经作为海上军事和贸易强国的辉煌与荣耀已经被这群野蛮、愚昧的满清鞑虏糟蹋成什么样子了~!而可叹的是那时候英国海军称霸全球的“纳尔逊战法”(Nelson touch)还没有出现……俞大猷《洗海近事》:
      “福船势力雄大,便于冲犁海浪,底尖上阔,首昂尾高,吃水一、二丈,舵楼三重,帆桅三根,傍护以板,上设木女墙及炮床,......”
  
  按曾在1560年取得数次大胜的抗倭名将戚继光云:“福船高大如城,非人力可驱,全仗风势,倭船自来矮小如我小苍船,故福船乘风下压,如车碾螳螂。斗船力而不在斗人力。”
  
  根据明朝天启年间的《武备志》第116、117 卷之“战船”篇记载,作为明朝水军战船的福船,由大到小,一共分为六个型号:
  
  最大的是一号福船,吃水二丈(6.6米);
  二号福船,吃水最少一丈(3.3米);
  三号哨船;
  四号冬船,也叫海沧船,吃水七八尺(2.475米);
  五号名鸟船;
  六号名快船。
  
  而到了清代,主力战船成了鸟船、赶缯船,据《皇朝通典》记载,这些船的身长约在七丈到十丈之间,即20米到30米之间,宽6米到7米之间,深2米到2.5米之间,排水量算下来就在100~150吨左右,也就是说满清水师用的船,在明朝水师中仅仅排到第5号。
  
  这里可以用1719年、1800年的满清封舟来作参考:
  
  1719年的满清封舟长10丈,宽2.8丈,深1.5丈。
  1800年的满清封舟长7丈,宽2.75丈,深为1.3丈。
  
  封舟一般为当朝比较大型的船只,用以炫耀国力,故1719年和1800年的满清封舟应该大于鸟船,这从封舟的尺寸上可以看出,是略大一些的,但比以往明朝的封舟却小了不少。当1800年满清使者到琉球以后,被人问起为什么封舟如此之小的时候,得到的是“抚军以闽县海船但有此等”的回答,可见1800年满清时期,福建沿海的所有船只里最大的就这么大了,所以满清水师主力确为鸟船无疑。
  
  明代宁波府500料战船,船身长12.25丈,面阔3丈,深1.15丈,比满清封舟宽大。而宋代海鹘船,总长10丈,阔1.8丈,深0.85丈,与明四百料战船尺度大小相近。由此可见,鸟船为400料船。
  
  根据明朝中叶的两本造船名著《南船记》及《龙江船厂志》都列了400 料战座船之详细尺寸及船图。曾树铭依照这些可靠文献,划制了一个船模的复原图。在苏明阳的建议下,由陈政宏利用现有之造船设计计算机软件,计算出该船的排水量约为260吨。
  
  1598年,明朝海军出动500艘战舰,开赴朝鲜露梁与日本交战,此战一举击沉日本战船450艘。若按照明朝海军的常规编制(不含一号福船),每营水师编2哨,共510人,配大、中、小战船10艘,按照共计装备舰首炮4门,佛郎机炮40门,碗口铳30门计算,50营为500艘(其中二号福船100艘),火炮共计50 X 74=3700门,船上水师25500人(不含陆军),仅按照一艘400料来估计,排水量为260吨 X 500=130000吨。
  
  这是什么样的实力?
  
  我们用同时期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来作个比较:
  
  1588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共有船舰130艘:20艘四桅大船、44艘武装商船、23艘圆船、22艘差船、13艘轻帆船、4艘中船和4艘长船(其中真正的战舰约60至70艘),总吨位57868吨,火炮共计2431门,海员8051人。船上共载陆军19000人,总计27051人。
  
  可见明朝海军的常规编制还是不弱的,但如将一号福船加入编队的战斗序列,那明朝海军的实力必陡然增加。
  
  要进一步了解一号福船,我们可以用嘉靖朝前往流球的封舟来参考:“长一十五丈 阔二丈六尺 深一丈三尺 分为二十三舱 前后竖以五桅 大桅长七丈二尺 围六尺五寸余者以次而短”(《使流球录三种》“使事记略”条目),其武备如下:“过海防船器械,佛郎机二十门、碗口铳十门、鸟铳一百门、袖铳六十门、藤牌二百面、长枪六十枝、镖枪一千枝、铁甲一百副、盔一百顶、腰刀三百把。”
  
  而此船并不是明朝俞大猷《洗海近事》所记载的一号福船,因为若按照“吃水一二丈”(6.6米)的说法,这艘才仓深一丈三尺的封舟,会成为半潜船的,只不过它的武备可以参考一下。
  
  在明朝最艰危的1633年,封舟舟长20丈,宽6丈,深五丈,比嘉靖时期的还长,还阔,还深,而这个五丈的仓深配6.6米的吃水才合适,由此可见,一号福船之巨大……
  
  在1598年明朝海军对日作战时,明朝水军在出征以前,还特别增加了巨舰的配比,加造了许多包括一号福船在内的巨舰,仅先锋邓子龙的标营亲军所乘坐的三艘大福船每艘就可容纳300人,可见当时的远征军实力之强。
  
  
  一号福船最直观的例子是郑成功的“三桅炮船”,此船属于大型福船其“树三桅,主桅高4丈,船长20丈,舱五层,船面设楼高如城,可容300人” ,并配红夷炮8门,千斤佛郎机40门。下面我们用同时期西方最大的战舰来对比一下此船的火力。
  
  英国的“海上君王”号是1636年1月开始设计,1月16日在伍利奇船厂建造,1637年10月下水,主设计师佩特本想该舰只需装备90门大炮,但查理一世却硬要把炮数增加到104门(共重153吨),使之成为当时西方最大的战舰,重1683吨,在低甲板及主甲板上架30门炮,在上甲板上架26门炮。在首楼上有12门炮,半甲板上有14个炮门,还有10门船首炮及若干尾炮……
    
  不算这个若干尾炮一共才92门炮,若都是1.5吨的12磅炮,也得138吨,剩下那个若干尾炮可能是6磅炮,因为英国海军的24磅炮为2吨,32磅炮为2.5吨,剩下12门炮只有15吨的重量,连12磅炮都不如。
    
  郑成功三桅炮船的“千斤佛郎机”是一种重炮,郑成功曾根据在泉洲获得了一门明朝嘉靖年间(1521年—1567年)制造的“发熕”仿制了许多重炮,其“重千斤,弹重二十四斤,远至四五里”,从重量来看是“千斤佛郎机”无疑,英国火炮都是以弹丸的磅数来划分的,因为这是炮战中威力的显现,而郑成功的“千斤佛郎机”弹丸重24斤,0.9072斤=1磅,24斤=26.45磅,可见郑成功的这种火炮比英国的24磅炮还要厉害。
      
  而英国海军的24磅炮在100米距离上发射实心炮弹也能穿透5英尺厚的橡木,若仅有若干12磅炮的“海上君王”号,怎么和拥有40门26磅炮的船只对抗?再说还有8门红夷炮~!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重量在2吨以上,和32磅炮差不多,比“千斤佛郎机”还要强,“海上君王”号只有12磅炮怎么打?又怎么应付?
      
  英军军规严格规定,不能远于400码开炮(365.76米),所以两舰对决的时候是近战,别想躲便宜,12磅炮对26磅炮,100米外人家能打穿5英尺橡木,你行吗?你若行,人家就在150米外用8门红夷炮轰你……可见,郑成功的炮船颇有实力。
  
  另外,因为英国舰艇使用的磅炮都是前部填装火药和炮弹,开炮时需要先从炮口放进火药包和固着物,接着用推杆把火药包和固着物推到炮管底部,然后才放入炮弹,并将其与火药包紧密相连。一切就绪以后,从炮管后部上方的一个小孔把火药包刺破,然后把引线插入火药包,瞄准之后点燃,火药的爆炸力把炮弹发射出去,此后开第二炮的时候,需要用水浇灭炮膛低部的火星,用干布擦干,再重复装药填弹的过程,射击速度非常慢。
  
  而佛郎机因为是一种后填装的火炮,运用的是金属外壳的后膛(有点象老式的开水瓶,有手提把手),射击的时候临时安装在火炮的后端,发射一次后换一个后膛(子铳)。所以射速就快多了,一般配5-9个后膛(子铳),若训练有素应在20秒以内发射三个子铳,射速奇快。
  
  虽然英国海军一直以训练有素著称,可因为不是后填装所以也就只能每分钟2发,都已经算是高效率了,而郑成功的40门千斤佛郎机均可以在20秒内每门发射三发以上的炮弹,若准备充分,每分钟六至七发也不成问题,如果还有更多的子铳配置(5-9枚),那英国人怎么受得了啊,等他们放了一炮在前面装填炮弹的时候,一定都被打成筛子了……
  
  除了船坚炮利以外,明朝海军的战术战法也十分先进。
  
  在明朝时期,抗倭名将俞大猷(1503-1580年)根据多年海战经验所总结的海战战法就颇具近代海军战术思想,他认为:“海战不过是以大船胜小船,以大铳胜小铳;以多船胜寡船,以多铳胜寡铳”。这中思路已经非常近代了,所谓“大船胜小船”则是用高大的福船“乘风下压,如车碾螳螂”犁沉敌船“斗船力而不在斗人力”,所谓“大铳胜小铳”则是比拼的火力强度,是以装备质量取胜的战法,属于西方“战列线”战法的主要思路,而明军火炮中“大铳”者为“重数千斤,发之声动数十里”的“大龙熕炮”,其“弹丸重量”和“射程”就已经诠释了明朝海军已经意识到牺牲射程扩大威力的先进的战术思维。
  《武备志》上的记载也可以作为辅证:“用火器与浪漕间,起伏荡漾,未必能中贼。即使中矣,亦无几何……”可见,英国海军改长炮为短炮是由于远距离攻击精确性不高,威力不够,而后要求400码(365.76米)以内近战的思维明朝海军将领已经具备了。
  
  在近战战术上《武备志》里记载为“发射佛朗机。是惟不中,中则无船不粉,一也。以火球之类于船头,相遇之时,从高掷下,火发而贼船焚,二也。”这里对火炮威力和近战的要求体现得很充分,颇具现代思维。
  
  而“多船胜寡船,以多铳胜寡铳”尤为经典,“以多胜寡”的战法就是围攻,而明朝海军作战的福船分五号也是这个思路,用小而灵活的小号福船包围转向相对不灵巧的敌方大船,用多个方向围攻的战术,以快速抢夺有利阵位对敌船形成火力包围,适时利用船首的“大龙熕炮”对敌舰尾部进行射击形成艉射(Raking Fire),这样比拼的不仅是船只的灵活性,船只的数量和火炮的数量更是重点,即便敌船转向,在被占据数量优势的船只和多个阵位火炮的围攻下,也无法避免总是处于被艉射(Raking Fire)的状态。“多船胜寡船”和“以多铳胜寡铳”的结合,是依仗船只数量众多而形成多个阵位火力围攻的战术,这样的战术组合就缔造郑氏水军的“五点梅花阵法”……
  
  郑成功获得“小龙熕炮”后专门设计了一种炮船安置此炮,这种炮船后被称为龙熕船。在这种船上,前后各安置一门龙熕炮,海战时运用郑氏水师独步海疆的“五五制”战舰队形和指挥系统,即利用“五点梅花阵法”将对方“线形队列”分成几段,形成局部围攻以后,用轻巧的快船架设重炮进行艉射(Raking Fire),此战法比英国海军的“纳尔逊战法”(Nelson touch)早出现了一百多年……
  
  但可悲的是,满清入关以后各个方面都形成了大倒退,航海更是不能幸免。到了1793年,英国的马嘎尔尼使团访问清朝,此时距离郑和宝船出海已近400年(1405年-1433年),距离万历年间明军500艘舰艇歼灭日本海军450艘战船于露梁海战195年,距离明朝水师五度击败荷兰海上马车夫确立日本到南海的全部东亚制海权154年,中国航海已经衰落到被人看不起,并加以耻笑的地步了……
  
  当时英国使团“惊奇的发现中国的帆船很不结实,由于船只吃水浅,无法抵御大风的袭击”,他们由此得出的判断是“中国船的构造根本不适应航海”,马嘎尔尼发出过这样的感叹“中国人首次看见欧洲的船只,至今已经有250年了,他们毫不掩饰对我们航海技术的赞赏,然而他们从未模仿过我们的造船工艺或航海技术。他们顽固的沿用他们无知祖先的笨拙方法,由于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比中国更需要航海技术,因而中国人这种惰性更加令人难以置信”。(以上引自《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佩雷菲特 著)
  
  通过英国使臣的叙述,可见明帝国曾经作为海上军事和贸易强国的辉煌与荣耀已经被这群野蛮、愚昧的满清鞑虏糟蹋成什么样子了~!而可叹的是那时候英国海军称霸全球的“纳尔逊战法”(Nelson touch)还没有出现……
康熙这种善于捡崇祯剩饭的货色,依仗洋人南怀仁亲自造的红夷炮都不能和明朝的相比,其无论从内径还是长度或者锻造技术来说,都看不比明朝的红夷炮先进。
  
  清康熙年间,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奉命为清廷铸造火炮,《武成永固大将军炮》便是其中最优秀的炮,此炮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 年)铸造完成,是一尊铜炮,重3公吨、炮长310 公分、口径12.5 公分、用药5 斤(斤)、生铁炮子10 觔。
  
  早在万历末年明朝就开始大量制造红夷炮,担任协理京营戎政的黄克缵,即曾召募能铸「吕宋大铜炮」的工匠至京,铸成各式大炮二十八位,其中有重达三千余斤者。
  
  在福建泉州海交史博物馆见到一门红夷铁炮,其上有铭文曰:「天启四年仲冬,钦差福浙[都]督造」字样,虽其前半已被锯断,但仍可量得其内径约为14cm。
  
  而在厦门的胡里山炮台有一门口径13.5cm、全长310cm的天启间仿制红夷铁炮,此两炮均较天启三年由两广总督胡应台解进的二十多门铁制英国舰炮(内径为12.5cm,长约300cm)还大。
  在引进佛郎机以前中国有九节炮,是有加强筋的古炮,形状和竹子差不多,也是前面装药的火炮,而佛郎机是一种后填装火炮,有子铳(后膛),这对于只能前装的火炮是个更新。
  
  这种更新提高了射击速度。但西方的佛郎机应该没有明朝那么大,严格的说是一种枪械,而不是火炮,把佛郎机作成火炮应该是明朝的创新,因为在同时期的西方火炮里,都是前装而不是后装。
  
  但因为佛郎机子铳和前面管身有公差,火药气体泄露,会降低爆炸后的推射力,射程不大。在九节炮和佛郎机之间的差别就在射程和射速上,射速是佛郎机快,射程是九节炮远,但此时的九节炮没有后来的红夷炮那么大,所以射程没有红夷远,只是比佛郎机远而已。
  
  后来引进红夷炮也是看中了它的射程和巨大,而不是射击速度。
  
  另外并不是明朝看到佛郎机和红夷炮就傻眼了,而是引进后又有创新,对于佛郎机是改进为一种高射速的火炮,对于红夷炮的改进则是在铸造技术上,因为前装火炮始终有个寿命问题,多次使用必然降低寿命,什么时候炸膛要看运气了……
  
  运用铸造技术,有效提高前装火炮寿命也是一项不错的革新,在沈阳的辽宁省博物馆收藏有「定辽大将军」,此炮乃由吴三桂于崇祯十五年捐资铸造,全长约380cm,内径为10cm,该炮或为中国大陆现存的红夷炮中最长的一门。根据目前一般冶铸史的教科书,均称1860年代美国军官thomas j rodman在南北战争时曾发明一种铸炮新法,该法采用中空的模型,并在其中导入冷却水,此法即可使铁质炮管自内向外凝固,所铸之炮可以更大,且其耐用程度可达到先前的五至数十倍,铁心铜体的铸法虽使用两种金属,但其原理很接近rodman法的雏形,只不过明朝的「定辽大将军」比rodman早出现了两个多世纪。
  
  可见满清是从初期就开始倒退了。
为什么造成近代欧洲的飞速发展知道吗?是因为欧洲的殖民竞争导致的。当时欧洲各国为了争枪世界所以激烈竞争,科学技术高速发展,而中国呢?
天朝太大了,太强了,太富了,自己可以供给自己的一切,因此没有开拓新世界的进取心;卧榻之旁没有强敌,没有了警惕心;以“家”为核心的内蕴文化体系束缚了人民的开拓心,无论来自中国各地的人,都有一个共性,离开家越远,思乡之情越重。
翻一下历史书 看看哪个朝代限制福船只能为两桅
满清正是祸害无穷,要不是满清也不会有文革.
满清要为今后500年历史负责,因为其存在产生了像楼主这样一批人.
  禁海令是哪个朝代先颁布的?
中国明朝在万历之前海陆总军力,是当时世界上所有军事强国里最强大的。但一到清朝,中国的海陆总军力同当时世界各强国做比较,就是一直呈现下降的态势。
原帖由 沉睡的人 于 2006-10-23 12:58 发表
中国明朝在万历之前海陆总军力,是当时世界上所有军事强国里最强大的。但一到清朝,中国的海陆总军力同当时世界各强国做比较,就是一直呈现下降的态势。

别开玩笑了 嘉靖年间的历史最好先读读 看看倭寇这个词条的解释
原帖由 lqvod 于 2006-10-22 11:02 发表
天朝太大了,太强了,太富了,自己可以供给自己的一切,因此没有开拓新世界的进取心;卧榻之旁没有强敌,没有了警惕心;以“家”为核心的内蕴文化体系束缚了人民的开拓心,无论来自中国各地的人,都有一个共性, ...

不能认同您的说法,一直到宋以前,中华还是富有进取心和进攻性的,最为显著的便表现在军力强大的汉唐,很显然某些事件导致了中华文明由扩张外向性文明转为内敛,这里某些事件很显然应该是异族的入侵与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