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火器在战场上的作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23:13:17
<P> JC将沉 我沉痛万分  我的帖子里很多宝贵图片和 资料将随着一起沉入大海 我实在不甘心 我决定在这里把那的图片都转来 如果大家想帮忙 可以从逆序传图 我是正序传图 这样就不会撞车了 </P>
<P>   最后 以心如刀割来送给JC </P><P> JC将沉 我沉痛万分  我的帖子里很多宝贵图片和 资料将随着一起沉入大海 我实在不甘心 我决定在这里把那的图片都转来 如果大家想帮忙 可以从逆序传图 我是正序传图 这样就不会撞车了 </P>
<P>   最后 以心如刀割来送给JC </P>
<P>明朝极其注重火器 在他的历史上 数次的战争中都是一火器取胜的 比如在镇压刘六
刘七的起义中 辽东副总兵看到起义军的强大 从他的驻地调来了一个火器营 大量的火铳终于平灭了威名一时的关西响马 郑和下西洋时的部队也配备了大量的火铳 在明末的萨尔浒之战中 清军从明军缴获了大量的炮车 可见明朝利用火器的程度 而且努尔哈赤也是在宁远城下是被炸死的 这是明朝炮兵的杰作 明末左良玉在一次会战中败于李自成就是因为李的炮兵部队预先安好了炮位轰击左的大营 使得他无法筑营 导致大败
由此可见明朝的火器在战场一起到了决定胜负的作用了 古人尚且如此 我们也只有努力建设我们的军队 方能对得起我们的祖先   </P><P>  这是当年的原文 当然没什么噱头了 只是纪念而已罢</P>
未登陆用户   2004-03-23 18:41:08  <P>明朝,由于封建社会经济的高度发达,兵器也有很大的发展。其主要冷兵器有长柄刀、枪、短柄长刀、腰刀及各种杂式兵器如镋钯、马叉、狼筅等等。除了继承传统的兵器品种外,火器的发展到明朝达到鼎盛时期,明末的兵书如《兵录》、《神器谱》、《武备志》、《西法神机》、《火攻挚要》、《筹海图编》、《军器图说》、《火龙神器阵法》等更是详细地记录了明军装备火器的制法、图谱以及火器部队的编制和战法。此外诞生了数位知名的火器(包括理论)专家如赵世祯、毕懋康、胡宗宪、茅元仪、孙元化和明末清初的天才武器发明家戴梓;十分重视火器运用的军事将领如戚继光、孙承宗、袁崇焕等。明军真正意义上的火器发展是从抗击倭寇时开始的。
15世纪初期,西欧的工匠们将原先的“火门枪”的木制握柄被重新设计过,射击时能够倚靠在士兵的肩膀上,而不再是架在支架或者地上,自此步枪的定义被正式确定为:单兵肩射的长管枪械。15世纪中期,又创制了新式火枪——火绳枪,用火绳点火,并在火枪上加装了能够控制点火的机械装置——扳机,使火枪射速更快,射程更远。这种新式的扳机击发式火绳枪的口径一般为15~20毫米,管径比一般为40到45,而最大射程一般为60~80米(杀人距离),它在1543年传入了日本。

  日本制成火绳枪经历了三个阶段:元至元十一年(倭文永十一年、公元1274)到至元十七年(1281)蒙(元)、倭战争时期,倭军从作战中见到了蒙古(元)军使用的铁火炮,从此得知世界上已经有了一种新式兵器—火器,这是倭国初知火器的阶段;尔后在天朝大明成化二年(1466年),(中国的)琉球人到倭国时传入了明铜火铳(原始手铳);大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南夷”(葡萄牙)商船被台风带到了萨摩以南的种子岛,葡萄牙商人带有欧洲火绳枪,大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工匠八板清定仿制出了倭国最早的火枪——种子岛铳,这就是给倭国历史带来巨大变化的“鉄砲传来”——火枪在倭语中写作“鉄砲”。

大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倭国江州的国友锻冶,组织了高明的工匠,仿制成适合倭兵使用的火绳枪,并且制成了闭锁螺栓,较好地解决了枪尾的闭气问题,提高了火绳枪的威力,较葡萄牙人制造的火绳枪更为先进。这种“鉄砲”的口径与欧洲火绳枪相同,但射程提高到100米,射速每分钟5发。不久国友锻冶进行批量生产,售出数百支成品,有些海盗及走私商人等乘机购买,持为劫掠凶器,我国闽浙沿海多受其害。当时正值戚继光抗倭,戚继光对火绳枪的威力评价很高,认为这是杀敌最有效的兵器,并对火器的战术使用作了很深的研究,发展出车营、三才阵等适合发扬火器威力的部队编制和战法。 (泡泡语:野史记载,台州作战中,倭寇精锐武士7人临阵单挑,明军以火器密集射击毙之,贼大乱,证明中国人也很损。

  大明正德七年(1512),明军平定南海之役,缴获三艘海盗舰船,得到了“佛郎机”火器。“神机营”的武器专家改进了缴获的火器,创制出佛郎机铳,又称为“神机炮”,并批量生产,使中国的火器跨跃了一大步。但佛郎机铳是大口径火枪(炮),需三人同时操作一门。九年后,大明嘉靖元年(1521),明军在广东新会西草湾之战中,又从缴获的两艘葡萄牙舰船中得到欧洲火绳枪称“西洋番铳”,但那时葡萄牙人所用的火绳枪,大抵还是初创时期的制品,未引起明军高层的足够重视,直到不断掳掠沿海的倭寇用上了火绳枪,明朝军队才开始批量装备以之对抗。
中国把创制成功的火绳枪,称之为“鸟铳”,《武备志》说:“后手不弃把,点火则不动,故十发有八九中,即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又因其所安装的弯形枪托形似鸟喙而被称为“鸟嘴铳”,也有人称其为鸟枪,成为当时明军战斗中的“利器”。明军装备的鸟铳射程可达 120米,枪管用熟铁制作,底部有火孔与火药池(放引火药)相连,池上覆盖有铜盖,可以遮挡风雨,搠杖(通条)插在枪管下的木托上,用于填送弹药,枪管底部用螺栓封固,便于取开擦洗枪管。
</P> 这是一个兄弟最早的一份资料
<P>明朝的神器营用过一种飞排的战术 就是1排在放抢 第2 3排装枪 然后循环放抢 使火力能充分得到发挥 这是对付轻骑兵的有效战术 但明朝军队好象很少使用</P>
[44] 我爱孙妍<P>明朝的海战中 郑成功 是最出色的 在平台战役中 荷兰人甚至以为明朝的军队受不了火药味 但没想到遭到毁灭打击的竟是是他们自己 古人在有些方面确实比我们强啊</P>
[52] 霜天晓月   2004-03-27 08:59:24  <P>super_zyh 2004-03-26 13:42:08
如登州兵变时有葡萄牙兵参战,守城的汉人有不少做了汉奸,而作为藩兵的葡萄牙兵反到是替大明战死了不少。感慨颇多……

我对登州兵变所有的印象都来自凌力的《倾城倾国》,应该比较翔实准确。当时的兵变并谈不上“汉奸”,充其量是阶级内部的矛盾,后来投靠清朝是迫不得已的。</P>
[53] 不善言谈   2004-03-27 15:55:31  <P>霜天晓月 2004-03-27 08:59:24

--------------------------------------------------------------------------------

super_zyh 2004-03-26 13:42:08
如登州兵变时有葡萄牙兵参战,守城的汉人有不少做了汉奸,而作为藩兵的葡萄牙兵反到是替大明战死了不少。感慨颇多……

我对登州兵变所有的印象都来自凌力的《倾城倾国》,应该比较翔实准确。当时的兵变并谈不上“汉奸”,充其量是阶级内部的矛盾,后来投靠清朝是迫不得已的。


凌力就是《少年天子》的作者,一个有感情的女作家,她写得书能真实吗??她还写过《柳如是》都带有个人感情色彩。
登州兵变时,当时并没有葡萄牙士兵,最多也就是几个外籍炮手。</P>这是当年的一份讨论 资料 是霜天晓月和不善言谈的讨论内容
<P>炮兵在明朝最经典的战例就是明末的朱仙镇会战 李自成的部队在到达战场时率先筑炮阵地轰击明军劲旅左良玉部 使其退出战场 左良玉部是明军里最骁勇善战的 此部退出战场后 明军各部纷纷恐慌 阵脚大乱 李自成率兵掩杀 大破明军 明军死伤惨重 李自成乘势攻下洛阳 震怒明庭</P>
这是我自己写的一个短帖子
58] 风刀   2004-03-28 09:41:34  <P>“我总觉得中国人到了后期,火器方面的研究大大落后于西方诸国,从倭寇作乱东南沿海就可以看出来,如果当时明朝的火器真的有那么厉害的话,倭 寇还能纵模一千多里才被消灭?

只是自己的一点感想,勿拍砖。”

-----------------问 题 是 所 谓 的 倭 寇 都 是 中 国 人,都 是 宁 波、徽 州 一 带 的 武 装 海 商,因 为 无 法 正 常 通 商 而 由 商 入 盗,他 们 从 小 兵 到 首 领 几 乎 是 清 一 色 的 宁 波、徽 州 人,他 们 使 用 的 武 器从 枪 到 船 也 大 都 是 中 国 产,也 就 两 把 倭 刀 是 真 正 的 日 本 货。只 是 抢 劫 时 为 掩 饰身份都披 了身 和 服喊了两 声“八 格”而 已,就 被 当 成倭 寇了,当 时 被 明 廷 列 出 的 十 大 倭 首 全 都 是宁 波 籍、徽 洲 籍 的中国人,没有一个日 本人。所 以 说 到 底 所 谓 的 东 南 沿 海 倭 寇 之 乱 都 是 中 国 人 内 斗,双 方 用 的 武 器 也多为国 货竞 争,何 以 会 有 人 以 此 来 显 示 日 本人 多 么 厉 害?正 牌 的倭 寇可烂的很,在 朝 鲜 战 场 上 占 据 着 兵 力 绝 对 优 势 的 日 军(据 说 是 集 战 国 精 英 于 一 体的那种)居然让 几 万 临 时 凑 的 明 军 数 月 内 一 路 从 鸭 绿 江 赶 到 对 马 海 峡,就这种素 质的倭 寇可能纵横 中 国 千 里 疆 土 为 患 数 十 年 吗? 用 脚 丫 子 想 都 能 知 道 答 案。古 代 士 大 夫 孤 陋 寡 闻 而导 致 误 解 尚 可 理 解,怎 么 现 代 人 都 会 犯 这 毛 病?莫 非 恐 日 症 媚 日 症在今天的中 国那 么 流 行?连 16 世 纪 的 那 种 垃 圾 倭 人 都 有 人 捧 臭 脚?</P>
[59] 不善言谈   2004-03-28 13:16:07  <P>霜天晓月 2004-03-27 08:59:24

--------------------------------------------------------------------------------

super_zyh 2004-03-26 13:42:08
如登州兵变时有葡萄牙兵参战,守城的汉人有不少做了汉奸,而作为藩兵的葡萄牙兵反到是替大明战死了不少。感慨颇多……

我对登州兵变所有的印象都来自凌力的《倾城倾国》,应该比较翔实准确。当时的兵变并谈不上“汉奸”,充其量是阶级内部的矛盾,后来投靠清朝是迫不得已的。


可惜的是明代著名火器学家,登州兵营的首领,徐光启的亲家孙元化被叛军挟持,救出后被崇祯冤杀。</P>
[60] 来点历史资料不善言谈   2004-03-28 14:05:03  <P>葡萄牙人在澳门设有炮厂,铸造铜炮,铁炮。明朝天启年间,边患渐深,为对付满军精骑和沿海倭寇,明朝派专人到澳门购买了四门大炮,连葡人炮手一起进京。不料试炮时,一门炮突然爆裂,火药乱冲,把炮手炸得尸骸飞掷。崇祯二年,满军鹰视虎步,明朝为振兵势,又到澳门购炮十门。在北京演炮场试炮之日,崇祯皇帝毅然亲临,澳葡萄兵统领亲自指挥燃放。大炮轰然火发,声如霹雳,山鸣谷应,将靶场上的一段城墙打得砖石飞溅如鱼,震得附近营盘摇摆不定。崇祯龙颜大悦,将威力强大的火炮赐封为“神威大将军:,决定大批向澳门购炮。澳门葡萄牙人却趁机漫天要价,还要求在澳门筑城,撤去驻守的明朝官兵。明庭断然拒绝,购炮之事于是作罢。</P>
[61] 不善言谈   2004-03-28 14:14:56  <P>明朝还曾有议要直接利用西洋人的火枪火炮队。明天启年间,一位来自澳门的葡萄牙使者向明朝官员建议,从澳门汇集一支军队,携西式火枪火炮来北京协助明军抗击满军。明庭欣然接纳此议,准备从澳门调情了一支四百人的葡人军队北上。但当时广东一批商人,见利是血,全然不顾国事艰难,担心葡萄牙人从此得以与中国内地贸易,断了他们的财路,于是不惜重金行贿官员,竭力阻止了此事。</P>
63] 霜天晓月   2004-03-29 11:25:58  <P>凌力虽然是作家,可同时也是清史研究员。掌握的资料应该比普通人多一点。不过当时确实不可能有太多的葡萄牙士兵,应该都是炮手教官之类的角色。“
當時在登州負責教習火器的葡萄牙人,也有十二人在城陷時捐軀,另有十五人重傷。死難的統領公沙的西勞經兵部尚書熊明遇疏請追贈為參將,副統領魯未略贈游擊,銃師拂朗亞蘭達贈守備,傔伴方斯谷、額弘略、恭撒彔、安尼、阿彌額爾、薩琮、安多、兀若望、伯多彔則各贈把總職銜,每名並給其家屬賞銀十兩。其餘諸人則各給行糧十兩,令陸若漢遣送回澳門,並請陸若漢再揀選數十人入京教銃。”
至于孙元化和徐光启是亲家?不能吧,孙元化是徐光启的弟子。</P>
[64] 霜天晓月   2004-03-29 11:37:03  <P>恩,查了一下,孙元化是徐光启儿子的亲家。</P>
[124] 海盗   2004-05-03 22:59:44  <P>明 佛 浪 机 是 葡 萄 牙 规 制,由 搁 浅 的 葡 萄 牙 船 上 得 到,另 从 葡 萄 牙 公 司 的 中 国 雇 员 中 招 募 到 懂 得 相 关 冶 炼 铸 造 和 配 药 工 艺 的 雇 员 , 很 快 掌 握 此 技 术 。 佛 浪 机 就 是法 兰 克 , 当 时 明 人 搞 不 懂 欧洲 国 家 的 名 称 就 以 由 突 厥 传 来 的 古 代 欧 洲 史 一 并 称 佛 朗 机 国 。 佛 朗机 使 用 至 清 初 。
鸟 枪 -火 绳 枪 - 是 日 本 规制 , 自 倭 寇 处 缴 获 后 仿 制 而成 , 倭 寇 自葡 萄 牙 荷 兰 人 学 得 , 按 倭 刀 工 艺 进 行 了 改 进 , 特 点 是 卷 制 锻 造 毛 坯 钻 孔 , 以 螺 纹 封 闭 后膛 , 枪 管 质 地 均 匀、 重 量 轻 、 强 度 高 , 内 膛 光 滑 、 闭 气 良 好 , 当 时 也 缴 获 过 葡 萄 牙 、 荷 兰 规 制 火 绳枪 , 性 能 不 及 ,而 最 终 选 择 倭 制 。 鸟 枪 使 用 至 清 末 。
鲁 密铳 , 是 子 巢 装 填 的 火 绳 枪 , 每 枪 配 4 - 1 0 个 子 巢, 相 当 于 后 膛 枪 , 射 速 甚 高 , 鲁 密 是 奥 斯 曼 帝 国 的 一 个 行 省 , 赵 士 贞 引 进 并 改 良 设 计 。 使 用 情 况 不 祥 。
抬 枪 , 明 朝 叫 抬 炮 , 是 以 火 绳 枪 技 术 而 来 的 改 进 的 介 于 枪 炮 之 间 的 武 器 , 两 人 操 作 , 射 程 为 鸟 枪 的 两 倍 , 明 清 军 队 均 重 视 小 分 队 作 战 , 台 枪 通 常 作 为 混 编 分 队 的支 援 武 器 。 使 用至 清 末 , 八 路 雁 翎 队 使 用 其 击 沉 击 伤 数 倭 寇 巡 逻 艇 , 其 他 游 击 队 也 有使 用 战 绩。
红 衣 炮 ( 红 夷炮 ) 是 英 国 规 制 , 时 英 国 东 印 度 公 司 商 船 在 澳 门 搁 浅 , 澳 门 葡 人 获 舰 炮 3 0 门 , 徐 光 启 等 人 为 抗 后 金 寻 购 西 洋 火 炮 , 便 陆 续 卖 给 明 朝 , 后 又 补 充 了 一 些 , 以 及 派 遣 工 匠 和 军 士 赴 明 协 助 造 炮 训 练 炮 手 , 徐 光 启 组 织 学 习 了 造 炮 有 关 的西 方 数 学 、 工程 学 , 后造 炮 基 地 登 州 被 叛 军 孔 有 德 、 耿 仲 名 部 袭 击 , 所 成 红 衣 炮 4 0 0 门 尽 虏 , 成 为 后 金 对 明 获 得 火 力 优 势 的 转 折 点 。 所 以 我 们 说 汉 奸 一 定 要 杀 。 红 衣 炮 使 用 至 清 末 , 二 次 鸦 片 战 争 和 太 平 天 国 时 期 仍 大 量 使 用 , 更 子 战 争 中 仍 有 少 量 使 用 。 红 军 自 制 过 小 红 衣 炮 型 土 炮。
轮 机 发 枪 、 燧 发 枪 , 有 关 设 计 明 末 已 传 人 中 国 , 轮 机 很 早 就 用 于 地 雷 击 发 , 但崇 祯 朝 气 数 已 尽 , 无 力 仿 制 装 备 , 清 限 制 地 方 自 制 火 器 , 有 记 载 的 仅 制 成 轮 机 发 枪 、 燧 发 枪 、 线 膛 枪 各 一 枝 、 作为 御 用 猎 枪 。
火 器 发 展 的 关 键 环 节 是 燧 发 枪 , 燧 发 枪 时 代 各 国 军 队 实 现 了 火 枪 完 全 取 代 冷 兵 器 , 至 鸦 片 战 争 仍 为 英 军 主 要 装 备 ( 英 军同 时 装 备 燧 发 枪 和 火 冒 击 发 枪 ) , 火 枪 广 泛 装 备 带 动 工 业 技 术 发 展 , 唯 独 我 国 正 好 是 在 燧 发 枪 传 人 的 关 键 时 刻 改 朝 换 代 , 以 至 贻 害 数百 年 , 由 此 可 见 孔 、 耿 、 尚 、 吴 这 些 汉 奸 败 类 祸 国 殃 民 程 度 之 深。
</P>  这是海盗兄 第一次在我这的发言 呵呵
[135] cnjulian   2004-07-08 21:37:52  <P>从明初的洪武手铳到以后的永乐手铳,造工越来越精细。永乐手铳口径14-15毫米,误差不得超过1毫米;长度为35-36厘米,误差不得超过1厘米。由现存火器上的出厂编号做最保守的估算,当时明铳至少也有十六万四千多支。明军当中已经编成有专职使用火枪的部队,号称神机营。十六世纪中叶,西方的火绳枪传入中国和日本。当时明朝官员发现这种长管西洋火器填药量与射程比明制短管手铳更优越,马上交由军器兵仗局引进改良。明式的火绳枪叫鸟铳,有弧状把手和准星,利于三点一线射击。到大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明军大致已经有了1万多支鸟铳。嘉靖四十年(1561),明军又在鸟铳的基础上发明了子母铳。1支鸟铳带4支子铳,可依次连续发射,射速大为提高。到了1598年,明代火器研制者赵士桢在土耳其火绳枪的基础上又改进出鲁密铳。这种火器弹药装填量高、射程远,威力比同期欧洲火绳枪大,更比当时日本战国时代的火绳枪轻便,因此在明军中大量装备。明支援高丽李朝的战争中打垮丰臣秀吉的日本联军,应该少不了子母铳跟鲁密铳的功勋。戚继光在平倭时期还发明了一种虎蹲炮。底盘有铁钉,可抓牢地面从而减少后座力、提高命中率。1炮能打出百多弹丸,是实施高密度面积打击的利器。而且该炮体积轻巧、机动力强,对潜进山区的倭寇作战成效显著。1568年,戚继光甚至把它装备到骑兵营,作为必备的骑兵炮作用跟现代的小型迫击炮相似。更为闻名的红夷大炮,最初是明代天启年间从澳门葡萄牙人手上买来。红夷大炮就是长管加农炮,广泛为英国跟荷兰人使用在战船上。澳门葡萄牙人的30门炮也是从英国船上掠夺而来。明廷得到这30门炮,一部分用于军事仿制,(直到明朝灭亡,共造出大小红夷炮达500余门)一部分则用于实战,布置在关外。袁崇焕宁远大捷就是靠这几门从葡萄牙人处买来的红夷大炮,把自许平生百战无败迹的清太祖努尔哈赤炸得狼狈而逃,最后跟丰臣秀吉一样,愤懑成疾,郁郁而终。1635年,另一个明代火器研究家毕懋康更发明了燧发枪。燧发枪配有火石自动打火装置,不怕风雨并不须事先火绳点火,发射速度与精确度大为提升。相对于火绳枪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变革。明代燧发枪的自行研制并不比欧洲人晚多少。</P>
[137] 海盗   2004-07-09 07:15:29  <P>135楼,有几个错误,考古发现的洪武手铳的口径是20-25毫米之间,多数为23毫米上下,并无公差一毫米之说
鸟枪是在缴获日本火绳枪基础上仿造的,而不是西洋的,不同之处在于日本火枪是先造通管,再把一头堵上,西洋的是直接造一头通的管,日本的做法成本更低,性能更好。
鲁密铳的来源国内研究从来没说明白过,只说鲁密国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属国,但肯定不是土耳其,土耳其的火绳枪风格不一样,我看国外资料觉得应该是阿曼的风格,从音译也接近,阿拉伯语说“阿曼的”应该是Omani。
明朝造的红衣炮远不止500门,徐光启引进红衣炮的时候引进的是设计规则,徐光启写了专著,全国到处都按着造,500门一说是指徐光启亲自监造的那批,由葡萄牙工匠执导,质量性能应该是最好的,后来大部分被孔有德、耿仲明叛军给抢走了,成了黄太极攻城略地的法宝。
毕懋康的燧发枪肯定是从外国文献或者实物了解到的,因为他只是在著作里说了原理,并没有任何记载说哪里造了或者有任何实物证明在明末造了哪怕一支。

燧发枪和红衣炮是个非常窝囊,让我耿耿于怀的事,燧发枪是火器史上的转折点,从装备了燧发枪以后火枪才取代了冷兵器,而且这个过程是必然而且不可逆的,毕懋康引进燧发枪正好在崇祯最后几年,那时候已经没有机会试制装备燧发枪了,如果有十几年的话,足够发展一直全火枪部队,作战效能比火绳枪和冷兵器混编部队强多多了,如果中国那时候出现全火枪部队,就能把整个机械加工、化工能力提高一大块,不说就一定能长出资本主义的苗来,起码鸦片战争以后会有一个好基础,可是这个转机被耿仲名、孔有德两个汉奸、叛徒、王八蛋给破坏掉了,因为他们袭击了造炮的基地,抢走了最好的500门大炮,拿到了图纸,抓了一些有经验的工匠,明朝上层支持造炮的人死的死杀的杀,从此火力优势就到黄太极那边去了,明朝就不可能支撑够这些年,而清朝是严格控制火器的,燧发枪也没发展起来。整个历史就被汉奸叛徒给改写了,这件事从来没有人细纠,我觉得我非把这个事情纠出来不可,汉奸不但是可耻的,不但可能颠覆一个政府,破坏一段时间的和平,而且是能破坏毁掉民族前途,破坏无数代人的幸福,我们国家不能再出汉奸了,我们的文化应该是任何有同情汉奸思想的人要在心里把自己杀一千遍。</P>
[138] 断臂残刀疲败兵   2004-07-09 09:39:32  <P>别太迷信全火枪队,当时没有任何一种枪(不论中外),其有效射程超过清的弓,当清的骑兵冲上来时,明军在能杀伤其之前,先要承受清的箭雨,加之清因战术得当大部分情况下有局部优势,所以每战明主要依赖的是射程较远的炮,但实心弹对兵员杀伤效果较差,所除非明为火炮开发出榴弹,或远程步枪和机枪,再要部就建立建制在三到五万人,有骑射能力的骑兵部队,否则胜算不大。

附个小表:远程武器射程一览

弓(中国):射程100m-150m

连弩(中国,汉朝):射程50m-100m

弩(中国,汉朝):射程150m-250m

弩(日本制,平安时代):射程80m-250m

丸木弓(日本,绳文时代至战国时代):射程50m-100m

神臂弓(中国,宋朝):射程150m-800m

重藤弓(日本,南北朝时代):射程80m-180m

突火枪(中国,宋朝):射程5m-10m

五雷神机(具体自己去看《武备录》,中国,宋朝):射程100m-200m

拐子铳(中国,宋朝):射程50m-100m

抬枪(中国,宋朝):射程100m-300m

弓胎弓(日本,室町末年):射程200m-300m

三眼铳(中国,明朝):射程50m-200m

十眼铳(中国,明朝):射程50m-150m

马上筒(日本,战国末年):射程5m-30m

神枪(中国,明朝):射程100m-500m

迅雷铳(中国,明朝):射程100m-200m

种子岛铳(日本,战国时代):射程100m-300m


鸟铳(中国,明朝):射程100m-200m

连发铳(日本,江户时代):射程50m-100m

芥炮(日本,江户时代):射程5m-10m

明时明也好日也好,所拥有的大部分单兵火器,其射程只能与汉时的弓孥相当,尚不及宋弓。</P>
[139] 中国sunyan   2004-07-09 13:39:04  <P>明朝主要依靠的是炮兵 在对清朝作战时更多的依托工事进行防御 大炮更多是防御的主要武器 在与李自成的战争中 中国人第一次在战争中使用大批的火炮进行野外战争 火炮的重要性第一次在战争中被提到如此高的作用 其实火炮的使用也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 16 17世纪 中国的一系列工业著作问世 (比如天工开物)说明当时中国社会比较重视工业的发展 也为火炮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P>
[140] 明朝军队编制中国sunyan   2004-07-09 13:41:59  <P>明朝前期正规军的装编表:

  全营兵力: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
       骑兵1000人;
       炮兵400人(管理野战重炮及大连珠炮);
       共计官兵5000人。

  装备火器:霹雳炮3600杆(步兵火铳);
       合用药9000斤;
       重八钱铅子90万个;
       大连珠炮200 杆(多管火铳);
       合用药675 斤;
       手把口400 杆(炮兵防身用手铳);
       盏口将军160位(野战重炮)。

  
明朝后期车营编制的详细资料(孙承宗和戚继光)

  关于车营的编制:战车子营按照营-冲-衡-乘-车分5级编制。
          每营4冲-每冲2衡-每衡4乘-每乘4车(偏厢车),
          合计战车128辆,配属给步兵子营使用。

          步兵子营和骑兵子营则仿造战车子营编制。
          步兵子营每100人为1乘-400人为1衡-800人为1冲-4冲3
200人为1步兵子营。

          骑兵子营以50骑为1乘-200骑为1衡-400骑为1冲-4冲16
00骑兵为1骑兵子营;           另配一个2冲的骑兵权勇队(预备队
),一共有2400名骑兵。


  关于偏厢车的记载:

  明代宗朱祁珏(景泰帝)在位的时候,郭登在大同曾造用于防守的偏厢车。辕
长1.3丈,宽0.9丈,高0.75丈,厢用薄板,上置铳,编配10人使用,出则左右相
配,前后相接,钩环牵互,车载衣、粮、器械并鹿角。

  之后成化、嘉靖、隆庆年间均造过偏厢车,隆庆叁年(1569年),戚继光在蓟
州曾造过偏厢车。其式──只用向外面一厢,每辆重600斤以上。

  不久明军守辽东广宁时,魏学曾又作改进──每2辆中设拒马枪1架,填塞间
隙,车架上下用棉絮布帐围之,可以防避矢石,车上载佛朗机2挺,下置雷飞炮,
快枪各6杆,每架拒马枪上树长枪12柄,下置雷飞炮,快枪各6杆,每车用卒25名
。孙承宗车营所用偏厢车大致与之相同。


孙承宗编炼的车营资料(标准车营):

  全营兵力:步兵3200人;
       骑兵2400人;
       辎重车夫512人;
       各级军官,侍从,传令,杂役515人;
       共计官兵6627人。

  装备火器:枪1984枝,
       其中鸟铳256枝;
       3眼枪1728枝;
       大小佛朗机共256挺;
       各种火炮(红夷,神飞,灭虏等等)88门。

  装备车辆:偏厢车128辆(战车)。
       辎重车256辆。
</P>
[141] 中国sunyan   2004-07-09 13:46:31  <P>戚继光编炼的车营和步营资料,可能是写在兵书里,将要计划实施的,现在仅供
参考:

  车营:战斗兵2048人;
     军官、杂役、工匠、车夫等1061人;
     全营官兵共3109人。

  装备:佛朗机256挺(佛朗机手768人);
     鸟铳512枝(鸟铳手512人);
大将军(重型大口径火炮)8门;
     以上火器手共1320人,占战斗兵的64.2\%;
     其他的都是长枪手、藤牌手等等装备冷兵器的士兵。

  步营:战斗兵2160人;
     军官、杂役、工匠等共539人;
     全营官兵共2699人。

  装备:鸟铳1080枝(鸟铳手1080人)。
     火器手共1080人,占战斗兵的50\%。
     其他的都是长枪手、藤牌手等等只装备冷兵器的士兵;
     其中有216名党耙手,装备火箭共6480支。
     
  戚继光编炼的车营和步营装备火器的比例如此之高,真让人有点不敢相信。
据说当时明军装备火器的比例让欧洲来的传教士都流口水!假若戚继光在世时的
皇帝不是嘉靖和万历,领导孙承宗、袁崇焕的皇帝不是天启和崇祯,而是秦皇、
汉武、唐宗、宋祖中的任何一位,那么──纽约应该叫作“新长安”……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一、3眼枪射击完毕后,可以拿来当锤使用;二、明军的
鸟铳均负有一个枪叉,和欧洲同时代的火绳枪相同,技术参数差不多,可见威力
不小;叁、明军叁才阵中,有一种骑兵叫“跳荡队”,估计是使用 3眼枪的骑兵
部队;四、明军大量使用火器,因此骑兵和军官均装备轻型铠甲;五、明军骑兵
装备火器比例达到 48\%左右,设想如果有大量骑兵突然冲出施放火枪,一般的军
队是难以抵挡的;六、明军骑兵装备的鸟铳数量极少,主要装备的是连发多管型
近战火枪。七、戚继光认为鸟铳也适宜骑兵使用,因此推断戚家军的火枪骑兵应
当是以枪法准确着称;八、戚继光编炼的车营建制应该更接近朝鲜壬辰战争时期
的明军,孙承宗在戚家军战术的基础上创建的车营编制比例和现代的装甲师已无
区别,是在平原地区和骑兵作战的利器;九、袁崇焕的直属部队──明朝最精锐
的“关宁铁骑”,皆装备有 5眼火绳枪,其火力突击能力在当时天下无敌。


孙承宗车营的详细资料之二:

  全营兵力:各级军官127名;
       骑兵、步兵、传令、杂役等5988名;
       辎重车夫512名。

  装备车辆:偏厢车128辆;
       准迎锋车256辆;
       辎重车256辆;

  装备战马:官马296匹;
       兵马3024匹。

  驮运畜力:火器驮驼32只;
       火器驮骡120头;
       辎重车驾牛256头。

  装备火器:大将军炮16门;
       灭虏炮80门;
       佛朗机256挺;
       鸟铳256枝;
       3眼枪1728枝。

  装备兵器:弓箭撒袋1273副;
       大弩256张;
       长枪、长刀、长斧1280件;
       火箭7680枝;
       大棒256条;
       藤牌256面;
       腰刀5888口。

  装备甲胄:骑兵2500副(包括隶属中军的100骑传令兵);
       车正128副;
       管队臂手97副;
       车正臂手128副。

  
后勤部队详细资料:

  人员编制:内将官1,中军1;
       军车兵30人;
       杂役兵254人;
       车炮兵1622人;
       全营共1908人。

 装备火器:车载佛郎机160门(每门3人);
       鸟铳640枝(铳手640人)。

车辆畜力:辎重车256辆;
驾车用牛256头。

  杂项工具:金、鼓、旗帜、响器二套;
       绳桩96条;
       拒马枪256条;
       火兵尖担256架;
       火镰224把;
       灯笼354个;
       铁楸736把;
       铁撅496把;
       镰刀1216把;
       斧头128把;
       凿子128把;
       铡刀240口。

  粮爱辎重:米200石;
       黑豆500石;
       淇子299石4斗;
       炒面299石4斗。
       锣锅500口;
       铁锅256口;
       水袋500个;
       水桶256口。 

  全营一次运载军需物资量可供1万人3日之用。


水兵营资料

人员编制:每营编2哨,共510人。

  战船火器:大、中、小战船10艘;
       大将军炮4门;
       佛郎机40门;
       碗口铳30门;
       喷筒500个;
       鸟嘴铳68支。</P>
[146] 电动算盘   2004-07-10 21:46:36  <P>帖主真是执着。

火绳枪的威力远大于弓箭,这是不争的事实。就西方国家而言,其在装备火绳枪之前,也曾经大量使用弓箭,如长弓、十字弓。可是自从火绳枪出现以后,西方国家在很短的时间内纷纷淘汰了弓箭,改用火枪,这足以说明火器的威力。

过分强调满洲弓箭的威力、强调东方游牧骑兵的特殊性是盲目的。当时军队普遍装备的盔甲、盾牌就是针对弓箭这种原始的远射兵器的。弓箭所谓几百米的射程,在盔甲、盾牌的防御下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强弩之末,其势不能穿鲁缟也”两千多年前的名言,一样适用于明清战争时期。

明朝火器虽然大量装备了部队,但是就其实际使用效果来说,其质量不能不使人怀疑。就如明军的刀剑一样,很难想象一个连刀剑这样最起码的武器都造不好的朝廷,能造出什么象样的火枪、火器。</P>
[148] 海盗   2004-07-11 08:27:12  <P>我考,我写了一堆到哪去了。
戚继光的鸳鸯阵里有两种刺刀,一种是装在快枪上的,组成一个矛,快枪是洪武铳的改进型。一种是装在鸟枪上的,组成一个长柄砍刀,这个有争议,鸟枪有的配枪叉有的不配,当枪刺还可以,但无论如何做不了大刀,我觉得是装在枪托上的或者枪托本身就是一把刀,抵肩的时候加刀鞘的结构,鲁密铳就是这样的。另外还有一个冷-火两用兵器,是镗耙,可以用来作支架发射三支火箭。其他更普遍采用的比如3三眼铳本身可以做铁锤,五眼到七眼铳是长柄的,尾部有枪头。

火枪的射程比弓箭近是因为箭有尾羽有升力,滑翔使然。但射程内枪弹存速性更好,杀伤力更强,对重装甲的穿透力近距离内箭更强,因为箭镞是铁的,但远距离就势不能穿鲁缟了。欧洲大量装备火枪是因为火枪比弩便宜,比弓精确,15-18世纪欧洲士兵多自备武器参加雇佣军,不同于国家常备军,个人会选择效费比最高使自己最安全(比如便于逃跑)的武器,并不一定是性能最高最可靠的武器。</P>
[149] fuchs   2004-07-11 09:31:06  <P>[148]
海盗 2004-07-11 08:27:12

明代的鸟枪没有设计肩托。对装甲的效果火枪好于弩。</P>
150] fuchs   2004-07-11 10:21:56  <P>弩和火枪的威力比较基于一些西方人的推算,可能会有一些出入,但是弩相比发展比较成熟的火枪没有什么优势基本上问题不大。</P>
[151] 小军舰鸟1   2004-07-11 12:22:52  <P>关于明代的大炮,我在博物馆见过不少,还是铁制的竹节炮多,一般一尺长很拙劣。有意思的是有一回我去古玩市场,有个农村人竟卖两个竹节炮400元我没买,这种东西很多又没什么收藏价值。有一次我到古战场杏山去访古,有个老乡家门口就用门竹节炮堵门,不太沉。我逗他买不买,他说:“愿意要给你,可我用啥堵门哪?”</P>
[152] 小军舰鸟1   2004-07-11 12:31:03  <P>还 有 一 次,我 去 义 县 奉 国 寺( 辽 宁 的)旅 游,在 山 前 见 到 一 门 制 作 精 良 的 铁 炮,没 有 解 说。炮 嘴 有 一个 坑 想 必 是 放 准 星 用 的,炮 身 有 一 王 冠,下 有 拉 丁 字母 “ M . C ” 很 可 能 是 澳 门 的,从 它 整 体 看 原 来 是 有 炮 车 的,即 为“ 红 夷 大 炮”。这 种 炮 明 代 多 有 仿 制,在 兴 城 城 墙 上 有 不 少,但 相 对 粗 糙 些 炮 口 有“大 明 万 里 二 十 五 年. ”等 字 样,也 有 4 0 0 年 了 ,顺 便 说 一 句 努 尔 哈 赤 不 是 被 明 军 大 炮 打 死 的,是 击 伤,后来 又 患 上 皮 肤 病,后 到 清 河 洗 温 泉 反 倒 感 染 了,回 沈 阳 途 中 死 在 沈 阳 瑷 鸡 堡 的。</P>
[153] 吗的,说话还得一句一句的!!!!小军舰鸟1   2004-07-11 12:31:53  <P>沈阳故宫藏的明清火器较多大家有机会去那看看,有很多种类,制作很精美,有不少上面刻有满文,记得一门炮口还镶着各色宝石,还有门红铜的臼炮.....,火枪也不少,包括火绳枪,燧发枪都有,不少是外国君主的馈赠。

喜欢明清之季历史的人应到我们辽宁看看,遗迹很多。不起眼的遗迹更多,我就去过不少,有机会跟大家说说,怎么样?</P>
[157] 海盗   2004-07-12 06:20:12  <P>fuchs
抬枪很多没有肩托,火绳枪怎么会没有肩托?肩托不一定是抵肩的,要往火门里装药的,没有肩托你自己比划比划怎么装。

小军舰鸟,可能是葡制红衣炮,除了文献记载的第一批30门英国炮以外,零散进口过不少,葡制居多。MC可能是澳门也可能是海军陆战队的意思。国内仿红衣炮最早仿的是舰炮,后来也学了其他规制数量比较少,所以现在见到的大部分是口径105毫米身管25倍左右的。你说的镶宝石的也许是龙炮,是皇家御用的,经常当礼炮或者典礼仪仗用,外观比较讲究,规制一般是轻型长管加农炮,口径一般不超过90毫米,30到50倍身管。</P>
[158] cnt.cnt   2004-07-12 11:02:41  <P>唉,正如蒙古消灭了宋朝的资 本 主 义萌芽,终止了它令人瞠目的经济奇迹一样,满清终止了明朝在军 事技术领域追赶世界潮流的脚步,它落后的思想观念直接导致了二百多年后国 家的任人宰割。少数民族统治中 国因基础不稳,不可能把精力放在外面的世界上。如明朝的郑和七下西洋一举,不可能出现在清朝。如果明朝未曾灭亡,中 国未必不能如明 治维 新的日 本一样走上强 国之路。(个人之见)</P>
<P>   侵朝日军骑在马上左边那个是小西行长,有边是加滕清正。拿火绳枪的是小西的爱将加滕内安。
   </P>
<P> 这是第一张图片是  不善言谈贴的</P>
[168] 电动算盘   2004-07-14 21:45:17  <P>就西方国家而言,弓弩与火枪的成本哪个更高,不妨来分析一下:

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常用的长弓是一种单材弓,制作十分简单,其之所以在中世纪战争中能够取得辉煌的战果,主要在于对弓箭手严格的训练和某些国家几乎全民练箭,这就好象中国几乎人人会打乒乓球,自然高手如云。
西方国家的弩既十字弓,其弩臂在后期主要是钢制的,其制作相对于东方的复合弓也是比较简单的,复合弓的制作制作过程非常烦琐费时,主要表现在不同材料的粘接、材料的干燥、定型上,而钢制的弓臂就避免了上述的麻烦,所以其成本也不会太高。早期火绳枪管的制作就要比钢制的弩臂复杂的多,认为火绳枪比弩便宜很难让人信服。

正是由于新式火器(不包括老式手铳)强大的威力,才使当时战事频繁的欧洲国家迅速放弃了弓弩等旧式的远射武器。</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0-3 22:19:46编辑过]
[163] fuchs   2004-07-13 00:00:46  <P>[157]
海盗 2004-07-12 06:20:12


fuchs
抬枪很多没有肩托,火绳枪怎么会没有肩托?肩托不一定是抵肩的,要往火门里装药的,没有肩托你自己比划比划怎么装。

应该是明代少有,个人认为没有抵肩这一说的意思。</P>
[174] fuchs   2004-07-16 07:51:13  <P>[165]

海盗 2004-07-13 21:07:32

不能紧密抵肩,但是把还是有的。网上搜一下就能找到图。</P>
[176] 电动算盘   2004-07-16 17:45:55  <P>海盗 2004-07-14 23:27:23

--------------------------------------------------------------------------------

168,不相信没有办法,这个问题没有人分析,因为西方古代文献堆有很多武器的价目表/合同/收据之类,便宜就是便宜,我记得看过一个资料引用一个古代帐簿说好象是一个弩等于三支火绳枪。


可否给出资料出处,以广见闻?</P>
[179] 海盗   2004-07-17 22:34:15  <P>174楼,把必须足够长的可以夹在腋下,如果是短把的或者有一个副手帮着拿枪,或者有一个前叉,或者是短枪比较轻,火门在上面偏右,装火门药一般用右手,左手持扳机前面位置,如果枪管长的话后面会翘起来所以要夹住。短枪可以把枪夹在左腋下,有前叉后面扶一下就行了。
176楼,不只一个地方看过类似的说法,想的起来的一是轻兵器杂志,不过不好找,还有一本叫西方战争艺术的书,说过弩和火枪制作时间的对比。钢壁弩要手锻成型,还要热处理并不简单,枪管制作当时应该是铁皮卷的,放在火里烧红锻打,然后去芯,房在一个立式的架子上靠绞刀或者别的什么工具光膛,枪管同心度靠铅垂法保证,操作工艺比较简单,师父装夹学徒就可以操作。</P>
[186] 电动算盘   2004-07-21 21:20:59  <P>枪管的制造如铜芯钻管、钢芯抽芯并非如想象的那样简单,更不是铁皮卷管,首先制造枪管的铁条必须有一定厚度,为了增加装药提高弹丸初速,有的枪管壁厚甚至超过1公分,或者使用套管。而且铁条各缠距之间必须结合紧密,经反复锻打成为一个整体。另外,在镗光内膛时,为了保证精度,每天的钻深都很有限,有的古籍甚至声称每天进度不超过一寸,假设枪管长度一米,则只是阔膛一项就需要30个以上的工作日。并且发射药、点火药、火绳的制作,保管,以及火枪的日常维护、修理都需要非常精心,这毕竟是使用化学能的武器,否则只能是未伤人先害己。

而弩的制造我认为并不复杂,当时不论是什么样的金属器物都需要手工制造,而且当时所谓的热处理,无非是淬火、退火、回火并不是费工、费时的工艺。</P>
[189] 海盗   2004-07-23 06:40:19  <P>我记得看鸟枪的资料讲就是铁皮卷的枪管,然后锻打,然后阔孔。铁条箍管好像是更古老的做法,在欧洲和中东更流行。钢铁退火以后很软,加工并不困难,我以前把钢片做成砍刀就是拿了个钢片找校办厂给退火然后用一把旧锉刀徒手削出来的,用了大概一个礼拜,然后再重新沾火。
正因为古代热处理没有标准工艺,需要热处理达到的性能比如弹性才比较费劲,这并不象沾火,硬了就行,还要调制,要靠经验掌握,而且热处理的结果往往和材料的品质有关,很多品性从毛坯是判断不出来的,废品率会很高,所以比如刀剑一般的很便宜,高级的价值连城。
另外大部分弩应该还是木制的,要达到需要的弹性和耐久性要花大量时间选材,有些必须是某些产地某个季节的才行,木料处理也往往要几个月时间,比如熏蒸风干之类,制作相对比较简单,不过要因材质决定最合适的厚度尺寸,并非一般学徒就做的了的。我总是强调一个活到底是学徒帮工就能干,还是非要老师父亲自把关,这个区别就相当于劳斯来斯和大众。
另外金属绝对比木材耐久的多,尤其是野战条件,起码金属不会吸水,表面生锈简单打磨一下就可以,木材可不行。火药是一个比较难控制的东西,主要是硝石容易吸水。西方大概是17世纪有的一个规范的配方,西方国家的环境差别小,尤其是湿度一年四季都很稳定,比较容易预测火药的储藏期限,中国就不一样,关天培抗英的时候按朝廷给的配方配药,配方是以前明朝抗清留下的,到广东一两个月就受潮,当时只好每个季度重做。</P>
[190] fuchs   2004-07-23 12:32:37  <P>[189]
海盗 2004-07-23 06:40:19

我记得the Safeguard of the Sea提到英国人发展crowned powder的用意之一就是防止海军炮火药受潮,描述的做法是在造粒后的火药上用石墨粉作一个包裹。</P>
[191] kanke   2004-07-23 13:28:17  <P>明末虽然有炮,但是能够熟练使用火炮的人并不多。

当时的火炮口径不一,每一门炮使用前都必须在不同的射角不同的装药射击不同材质比如铁石等的炮弹来编制射表,即使手里有炮没有经验丰富的炮手和射表,也跟废物一样。因此当时买了葡萄牙人的大炮,也还需要让人家来教授释放的技巧。</P>
[192] 海盗   2004-07-24 04:14:34  <P>[190]
fuchs 2004-07-23 12:32:37

不光如此,首先是压紧,把火药压成块,消除内部的毛细孔,然后造粒,造粒之后用石磨抛光或者如你所说把石磨包在药粒外面,准确的说是用石磨微粒填充火药粒表面的坑凹使之光洁不吸潮,另外还有防水包装工艺。
我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战例,是英国的马特公爵指挥部队渡河供给敌方,渡河的时候大部分士兵弄湿了火药,以至于不得不暴露在敌方火力之下很长时间晾干之,不过因为敌方忽视了渡河可以攻击到薄弱的侧翼,以至于不能及时回防,最后还是打赢了。当时我就不明白为什么火药弄湿了晾干还能用,后来知道造粒工艺,明白大概是火药只是表面沾水,不易点燃里面并没有湿透,硝石并没有流失。
不过和清朝火药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欧洲火药的硝石是精练的,纯度很高,清朝用天然硝石最多只是过滤一下,纯度低的多,所以枪械威力差了一倍多。</P>
[197] 电动算盘   2004-07-28 00:33:04  <P>单纯使用木材的弓弩制造并不复杂,而且几乎谈不上风干定型,真正需要定型的是“复合反曲弓”,因为这种弓要将两种以上的材料复合粘接在一起,如常见的“角弓”就是将牛角切磨成一定形状,粘接在木制弓胎的外弧面,以增加弓的弹力,上面再以动物筋腱或皮条绑扎,外面涂漆防潮,这种弓在弛弓时是向前弯曲的,因此而得名。并不象某些文学作品所说的“角弓”只是在弓梢上以牛角作装饰。反曲复合弓在欧洲,特别是西欧很少使用。

关于15-16世纪枪管是使用铁皮制造的这一说法很难让人认同,首先铁皮的制造在当时来说就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复杂工作,面积越大越薄的铁皮越难加工。还是铁条盘绕锻打更可信些。</P>
[198] 游人   2004-07-28 14:56:04  <P>我认为以铁丝制造火枪枪管的方法基本上并不可信。关于这一问题以前我和电动算盘兄曾争论过,根据电动算盘兄当时所说此法是从明戚继光《练兵实纪》或《纪效新书》中所载,不过我事后翻遍这两本书,却从未发现有过类似铁丝制管的相关记载,反而这两本书中对鸟铳铳管制造法所涉及的只说以铁棒用钢钻进行钻孔,可见铁丝制造鸟铳管说法的来源并不可靠。

海盗兄所说的以铁皮卷制鸟铳铳管的说法倒是有古籍依据和文物依据的。以铁皮卷制鸟铳铳管在15--16世纪在东西方各火器大国都曾风行一时,明《兵录.鸟铳总说》一书就曾记录有相关的记载。根据该书所载,铁皮卷管法大致是:首先将上等精铁打制成铁皮,然而将铁皮围绕一特制钢芯反复煅打成管状,之后送入火炉对接合处进行焊合,出炉后抽去钢芯即成中空精铁管,此时的铁管并不能直接用于鸟铳管,必须取一大一小两根精铁管以大包小紧密贴实,尔后用钢钻钻成内壁光滑平直的铳管。就文物依据来说,1978年10月在辽阳城南的兰家堡子村就出土过一长两短三枝鸟铳管,其中的长鸟铳管口径14毫米,长870毫米,身管比62倍,该铳管就是以铁皮卷制的方法制成。至于电动算盘兄所疑之铁皮制造是否太难,我认为那有些多虑,就明朝当时的工业能力来说制造铁皮并不是什么难事,甚至在明之前的朝代都能非常容易的制造,打制铁皮在中国古代并不是什么难事,甚至是个铁匠就能做铁皮,比如古人所使的冷兵器中的狼牙棒的制造工艺就有一项是以铁皮包木棒,自宋以后中国城门制造中就有一道包铁皮的工序,以前面所举的那支出土的明鸟铳为例,所需铁皮不过宽50毫米、长870毫米(按现在的标准也就一长铁片),比之制造狼牙棒、给城门包铁皮之类所需打制的铁皮来容易得多得多,比之打造能绕14毫米口径的铁丝来更是容易得多得多,可见质疑明朝是否能制造制铳所需的铁皮实在是有些太过多虑。</P>
[200] 游人   2004-07-28 19:28:28  <P>“fuchs 2004-07-28 17:13:12

--------------------------------------------------------------------------------

[198]
游人 2004-07-28 14:56:04

查《武备志》”

--------------茅元仪的《武备志》是对其之前明朝军方战具及火器使用、训练、制造的集大成者,其所载的鸟铳制造法都和戚继光书中所载的方法差别不大,基本上是以戚继光书中的鸟铳造法和赵士祯的嘧鲁铳制造法(和《兵录》所载的方法基本一样)的融合,没有什么铁丝制管的内容,甚至有些工序和部件图谱都一样,不知这位fuchs兄从哪里看到的铁丝制管内容的?莫不是fuchs兄一时疏忽把书名给弄错了?再好好想想。</P>
[201] 电动算盘   2004-07-29 20:51:26  <P>兼答海盗、游人兄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说:“凡锤鸟铳,先以铁挺一条大如箸者为冷骨,裹红铁锤成。先为三接,接口炽红,竭力撞合。合以后以四棱钢锥如箸大者,透转其中,使极光净,则发药无阻滞。”这就是延用了数百年的鸟铳制做工艺,虽然在中国火枪的发火技术经过了几次改良,但是铳体的制造工艺一直到晚清洋务运动兴起时才被彻底抛弃。
在当时制造鸟铳的工艺极复杂,要求制铳的工匠手艺得极高,其造法中国与日本大同小异,主要是两种方法:三段接合式和双层复合式。三段接合式就是《天工开物》中说的这一种。其法先制铳管,铳管用熟铁逐节打成,一般两节或三节,最后焊接成一体。双层复合式最早见于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手足篇〉:“鸟铳所贵在常时炼铁熟,两个相包。”这种工艺与上种相反,是在一根较长的钢芯上直接做出一层薄的铳体,然后再在铳体外包上另一层,使其厚度达到要求。按这两种方法制造铳体,其工艺流程是不同的,先叙述第一种三段接合式。
第一步,制管。准备一根长约三十公分,直径约七毫米的圆柱体的钢芯做冷骨,先将做铳管的熟铁烧至红热,然后工匠将烧至一定温度的坯料取出,用锤把炽热的熟铁敲在钢芯外,卷成一根铁管。并在包铁的过程中不停的抽出钢芯用水冷却,防止钢芯和熟铁焊在一起。卷成的铁管厚度也要在一公分左右。这样铳管才结实,经得起连续十数次的发射。
第二步,焊接。由于三尺以上的长铳是一节节焊合的,所以焊接不好的铳很容易炸镗,工匠们把是否焊接的天衣无缝的铳管当做制铳成败的关键。明代中期,倭寇侵略时明军工匠取巧,造成了很多事故。《纪效新书》中记载:“近来,洞晓此中病痛者既少,而又不任怨任真责成工匠,听其卷成铁筒,粗细薄厚不均······甚至单筒卷成,举即炸损。”(单筒的卷法连系到了铳管的第二种制造工艺),所以从这些记载来看,军队对鸟铳的质量要求是很严格的。
将以上方法做出铁管再放炉中烧至白炽,同样准备一根钢芯,粗细同上,长度要长于成铳的长度。然后将已烧至红亮的铁管套在钢芯上,由主匠把铁管接口处大力的敲砸成一体,在打焊铁管同时,辅锤手还要在铁管的焊接口撒上白铜粉,铜有亲和作用,可使焊接口更结实,不至留下断层或虚焊。钢芯也随时要抽出冷却,冷却钢芯同时铁管回炉加热。最后打成的铁管就是铳管的雏型了。
双层复合式铳体与上法有异,它直接在一根一米长的钢芯上裹以红铁,当第一层铁包裹好以后,在这层铳体上再裹一层,使内铳的接合口被外层铳体包裹结实形成复合体。从技术上来看双层复合铳比三段接合铳科学,铳体接合更坚固,虽然这种铳管无法做出很长的鸟铳铳管,但口径可以做的比第一种鸟铳大,因而有限距离内威力也大。(在日本把这种大口径短铳体的鸟铳叫作铁炮。)只是明清时代对弹道知识匮乏,认为鸟铳越长威力越大,致使后期鸟铳为了增加长度,铳体都以单筒卷成。
第三步,修整。早期的鸟铳铳管常做成八棱型,铳体一头粗一头细,粗的做铳腹,细的做铳口。准心照门火台都是在铳体焊接后,用同样的方法打焊上去的。准心和照门在未加工前只是两个凸起,没有作用。火台在打焊前铳体和火台上都预先钻好了传火孔,要对准传火孔的位置焊上,不可堵塞。这时鸟铳还是粗胚,工匠得重新钻出铳镗,挫出准心。受当时的工艺限制,钢芯断面不是纯圆,且芯体不直,镗内也粗糙不平,需用钻头将铳镗钻大钻光。明清时代已有这类的钻床,用木做框架,圆形石盘做惯性轮,系上皮条后用人力拉动,使石盘带动钻头旋转。在明代,好的钻头与挫刀等须硬钢制做的工具都采用堕子钢,钢性并不很硬,所以制造鸟铳一半的时间都是在钻铳膛,刮膛铳。其时间可长达一个月。《纪效新书》记载:“(鸟铳)原孔甚小,用钢钻钻之,一日钻寸许,至底为止,一月钻光为上。”由此可见,当时制铳工场的产量不会很高,因为在这种工艺下,须要的大量熟练工人和大量设备对工部来说是无法保证的,而且皇帝对先进的武器也不那么关心,否则明末时几场大的战役中火器可充分显现其威力,说不定还能改写历史。

关于铁皮的手工锤制,我想象的似乎太过复杂了,在此加以更正。不过,游人兄所说枪管是用“实心铁棒”钻孔制成系出自戚继光书中,实在让人难以置信,请引用原文,以正视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