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中国的火器历程:愚昧无知满清误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2:15:07
<P>            转贴自:http://www./china/chat/military 再转自博客网</P>
<P>
因为中国曾经被满清这个只知道“弓马娴熟”的民族统治了二百七十年,所以后代的中国人都产生了一种误会,以为发明了火药的中国,竟然把本应成为先进武器的发明,白白浪费在无义的娱乐上。其实不然,清朝以前的蒙元和明朝两代,都十分重视火器的发展与装备,我不是要故意贬低满清,仅仅是想阐述一下中国在火器方面曾有过的辉煌。    
    火枪最早出现在中国,这一点是勿庸自疑的。中国的早期火枪,在10世纪的宋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后经元、明两代发展,至明末本应有所大成,怎奈…………在中国广泛使用火铳后,阿拉伯人在14世纪初,制成了木质管形射击火器“马达发”。而欧洲14世纪中叶,意大利制成金属管形射击武器“火门枪”,以后又发明了火绳枪。要说明的是,欧洲的火枪是自己独立发展起来的,在17世纪的时候,反而对中国的火枪技术有所影响。
  
    宋朝出现的“突火枪”杀伤力不大,射程仅仅5―10m,在当时多说是吓唬人用。但元朝建立后,重视发展新型火器,至元十六年(1279),集中各地工匠于大都(今北京市),研制新式兵器,重新调整火药的配方,使同样体积的火药,效能提高了约三倍。元朝至顺三年(1332),铸造了铸有铭文最早的铜火铳,长1尺1寸,重28斤。同时还制造出了早期的手铳,但威力小、射程低,基本上没有使用价值,给军官们作为玩物到更合适一些。
  
    元末战争时期,火炮在战争中被大量的使用,据《明史》记载,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张士诚被明军围困在平江城(今江苏苏州),大将徐达“领四十八卫将士围城,每一卫置襄阳炮架五座,七梢炮架五十余座,大小将军筒五十余座,四十八营寨列于城之周遭,张士诚欲遁不得飞渡,铣炮之声昼夜不绝……”。由此看来,当时的战斗景象是何等的壮观,火铳和火炮的数量亦已经达到相当的数量。金属火器的出现,开创了古代武器的先河,它以使用寿命长,发射威力大,运用范围广等多种优点,成为以后历代的重要兵器,并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应用。
  
    到了明朝,由于封建社会经济的高度发达,兵器也有很大的发展。其主要冷兵器有长柄刀、枪、短柄长刀、腰刀及各种杂式兵器如?钯、马叉、狼筅等等。除了继承传统的兵器品种外,火器的发展到明朝达到鼎盛时期,明末的兵书如《兵录》、《神器谱》、《武备志》、《西法神机》、《火攻挚要》、《筹海图编》、《军器图说》、《火龙神器阵法》等更是详细地记录了明军装备火器的制法、图谱以及火器部队的编制和战法。此外诞生了数位知名的火器(包括理论)专家如赵世祯、毕懋康、胡宗宪、茅元仪、孙元化和明末清初的天才武器发明家戴梓;十分重视火器运用的军事将领如戚继光、孙承宗、袁崇焕等。
  
    明军真正意义上的火器发展是从抗击倭寇时开始的。因此必需先了解一下日本“??”的来历,以及欧洲的火器发展经过。
  
  15世纪初期,西欧的工匠们将原先的“火门枪”的木制握柄被重新设计过,射击时能够倚靠在士兵的肩膀上,而不再是架在支架或者地上,自此步枪的定义被正式确定为:单兵肩射的长管枪械。15世纪中期,又创制了新式火枪――火绳枪,用火绳点火,并在火枪上加装了能够控制点火的机械装置――扳机,使火枪射速更快,射程更远。这种新式的扳机击发式火绳枪的口径一般为15~20毫米,管径比一般为40到45,而最大射程一般为60~80米(杀人距离),它在1543年传入了日本。
  
    日本制成火绳枪经历了三个阶段:元至元十一年(倭文永十一年、公元1274)到至元十七年(1281)蒙(元)、倭战争时期,倭军从作战中见到了蒙古(元)军使用的铁火炮,从此得知世界上已经有了一种新式兵器―火器,这是倭国初知火器的阶段;尔后在天朝大明成化二年(1466年),(中国的)琉球人到倭国时传入了明铜火铳(原始手铳);大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南夷”(葡萄牙)商船被台风带到了萨摩以南的种子岛,葡萄牙商人带有欧洲火绳枪,大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工匠八板清定仿制出了倭国最早的火枪――种子岛铳,这就是给倭国历史带来巨大变化的“??传来”――火枪在倭语中写作“??”。
  
  大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倭国江州的国友锻冶,组织了高明的工匠,仿制成适合倭兵使用的火绳枪,并且制成了闭锁螺栓,较好地解决了枪尾的闭气问题,提高了火绳枪的威力,较葡萄牙人制造的火绳枪更为先进。这种“??”的口径与欧洲火绳枪相同,但射程提高到100米,射速每分钟5发。不久国友锻冶进行批量生产,售出数百支成品,有些海盗及走私商人等乘机购买,持为劫掠凶器,我国闽浙沿海多受其害。当时正值戚继光抗倭,戚继光对火绳枪的威力评价很高,认为这是杀敌最有效的兵器,并对火器的战术使用作了很深的研究,发展出车营、三才阵等适合发扬火器威力的部队编制和战法。
  
    大明正德七年(1512),明军平定南海之役,缴获三艘海盗舰船,得到了“佛郎机”火器。“神机营”的武器专家改进了缴获的火器,创制出佛郎机铳,又称为“神机炮”,并批量生产,使中国的火器跨跃了一大步。但佛郎机铳是大口径火枪(炮),需三人同时操作一门。九年后,大明嘉靖元年(1521),明军在广东新会西草湾之战中,又从缴获的两艘葡萄牙舰船中得到欧洲火绳枪称“西洋番铳”,但那时葡萄牙人所用的火绳枪,大抵还是初创时期的制品,未引起明军高层的足够重视,直到不断掳掠沿海的倭寇用上了火绳枪,明朝军队才开始批量装备以之对抗。
  
    大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明军在收复被倭寇及葡萄牙人侵占的双屿(今浙江鄞县东南)战斗中,俘获了一些善于制造铁炮的日本人及铁炮。由马宪、李槐等人,学习了制造火绳枪的方法,并在其基础上,加以研究改进。于大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造出了“比西番尤为精绝”的中国第一批火绳枪,而且手笔极大,一上来就是一万挺,由此可见,当时明朝政府对军队装备火器的重视程度。如果不是明朝末期,政治上实在极度腐败,外加连摊上三个“倒霉”皇帝,满清焉有入主中原之理!
  
    中国把创制成功的火绳枪,称之为“鸟铳”,《武备志》说:“后手不弃把,点火则不动,故十发有八九中,即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又因其所安装的弯形枪托形似鸟喙而被称为“鸟嘴铳”,也有人称其为鸟枪,成为当时明军战斗中的“利器”。明军装备的鸟铳射程可达 120米,枪管用熟铁制作,底部有火孔与火药池(放引火药)相连,池上覆盖有铜盖,可以遮挡风雨,搠杖(通条)插在枪管下的木托上,用于填送弹药,枪管底部用螺栓封固,便于取开擦洗枪管。
  
    大约在同时,鲁密国(今土耳其)派遣使者朵思麻到中国进贡火绳枪,中国古代著名火器专家赵世祯,生长于海滨,少经倭患,深知增强国防力量、改善武器装备的重要性,决心研制出精良的火器装备官军,卫国保民,于大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给皇帝呈上了《用兵八害》的条陈,建议制造鲁密国进贡的番鸟铳,经兵部议交京营试制。
赵世祯唯恐京营“制造打放两不如法”,就登门求教朵思麻,详细讲解了制造和使用方法,并自己出资(赵世祯时任从七品衔的中书舍人)召集工匠进行试制,终于在万历二十六年创制了比鸟嘴铳射程更远的火绳枪,称之为“鲁密铳”。这种铳加长了枪管(4尺5寸),重量略大于鸟铳(6―8斤),射程远(150 米),威力大,在结构上更优于鸟嘴铳。故《武备志》说:“鸟铣:唯鲁密铳最远最毒”。同时还研制出当时最新式的火器“掣电铳”和“迅雷铳”,前者兼具西洋铳和佛郎机的优点,后者并有鸟铳和三眼铳的长处。万历三十年六月,赵士祯研制的火器通过兵部、工部、刑部等部门官员的试验。会审报告建议皇帝将赵世祯“所制车铳式样随发京营,依法成造,责令官员加以教演,传示各边,以究其防边制虏之用”。
  
    对比15―16世纪欧洲各国装备的火绳枪,在上构造和明军的火绳枪基本一致,技术参数也大致相仿,但明军的鸟铳比这些枪都要轻便。西班牙的重型火绳枪――穆什克特枪,口径在23毫米以下,重8-10公斤,弹丸重50克,射程250 米,可以保证射穿任何的铠甲,虽然明军的鸟铳威力比不上这种枪,但比起机动性和轻便性却是穆什克特枪远远不及的。
  
    15世纪初期,欧洲战场上出现了炮身和药室一体的青铜炮,不久又出现了轮式火炮,采用颗粒火药,法国于15世纪中期首先铸造铁炮,并很快使这一技术传遍欧洲;公元16世纪前后德国纽伦堡地区生产出一种直线式线膛的火绳枪――“毛瑟枪”,由于“膛线”一词的英文译音是“来复”,所以线膛枪也称“来复枪”,这种带有膛线的来复枪射击精度大大超过了滑膛枪。
  
    从17世纪起,欧洲枪炮制造技术发展迅速,法国人发明了具有防风防雨性能的燧发枪,它的出现标志着纯机械式点火时代技术的结束。燧发枪的基本结构如同打火枪,即利用击锤上的燧石撞击产生火花,引燃火药。以其射速快、重量轻、射程远等多种优越性,逐渐将火绳枪废弃;瑞典人则划时代地把弹丸和发射药装在同一个纸筒内,装填时将纸筒撕破(咬破),把发射药和弹丸一块装入枪膛中去,既简化了装填过程,又保证了发射药的定量装填,它预示了一种新型的定装枪弹的出现;1776年,英国人又将直线形膛线改成螺旋形,发射时火药气体使铅丸膨胀而嵌入膛线以发生旋转,发射的弹头出膛后高速旋转前进,增加了子弹的稳定性,提高了射击精度,增大了射程,到达了200米之多!!!
  
    由于这些欧洲先进火器优于中国火器,明政府在自己研究不出来的情况下,就毫不犹豫的花钱从葡萄牙铸炮专家伯多禄·波加罗在澳门兴建的铸炮厂引进火器技术,进行大量仿制,并用于实战,在实战中取得巨大收益,进而批量装备军队。《中国军事史·兵器卷》记载明朝后期明军的火炮用精铁铸造,在技术上接近西方的水平,数量则稳居世界第一,野炮的最大射程可达到10里,舰炮也达到 4里以上,开始采用了爆炸弹丸、分装弹药、后膛装填、有射表、瞄准具等等,种类上覆盖大中小口径,平射炮、曲射炮、臼炮……
  
    明军主力火炮“红夷炮”,号称“净重三千斤,射程十里,每发可毙敌千人”,当时倭国和后金的大炮射程才一里(500 米)。后金头子努尔哈赤就是被袁督师的红夷大炮炸毙的,据说临死前对明军的大炮耿耿于怀,说:“我二十五岁以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想不到死在明军的大炮之下。”努尔哈赤死前命令后人好好学习明军火器,到了进攻扬州时清军也是用大汉奸吴三桂的大炮轰塌了城墙才攻下了城池。
  
  火枪已经是明军步兵的主要装备。每名火枪手配备火药罐 2个,一个装发射药,―个装引火药,携带铅弹 300发。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发射药已经使用粒状火药,而不是以前的粉末状火药,其成分比例为硝1两(占75.75%),硫磺1钱4分(占10.6%),柳炭1钱8分(占13.65%)已经基本达到黑火药的最佳配比了(硝75%,硫磺10%,炭15%)。由于发射速度较慢,为弥补这一缺点,通常在战术上采用三排轮放法,即一排装铳,一排进铳,一排放铳,第一排发射完毕后,退至第三排装铳,第二排进至第一排位置放铳,如此轮流发射。同时期欧洲的火器技术虽然高度发展,但是冷兵器仍在作战中占很大比例,主要包括长矛、长戟、长弓、短剑等。
  
    直到明朝灭亡前,明朝的军事机构也在不遗余力地开品种颇多,形式复杂的管形火器(火枪、火炮)。如崇祯八年(1635),南京户部右侍郎毕懋康著的《军器图说》中,记载有“自生火铳”,就是一种燧发枪,这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燧发枪;京军三大营的标准装备――线膛枪(直线膛),葡萄牙人于1637年向明政府进献了线膛枪,神机营火器专家用后称赞该枪射程远,精度高,装填方便,上表请示大量仿制并装备京军三大营;大汉奸吴三桂作大明山海关守将时,曾制作过大口径铁芯铜炮,集铁坚、铜韧于一身,提高了大炮的使用性能,这可以说是当时不小的创举,这炮至今有一门陈放在沈阳的辽宁省博物馆。说明几十年间明朝火器技术发展之快,但可惜国家将亡,没有批量装备。另外喷射火器(古代火箭)制造也相当精良,样式、品种达几十种之多;爆炸性火器也相当发达,具体有两大类:一类就是地雷,品种繁多,有石头雷、陶瓷雷、生铁雷等数十种;另一类就是水雷,有水底雷、水底龙王炮和混江龙等兵器。根据大量的史实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和使用“两雷”的国家。
  
  我国在17世纪中期的明末清初时代,火器的发展程度并不很落后于西方世界,军队的火器装备比例基本上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清军除了初期为了和明军争夺政权,而大力发展和明军一样的火器外,其他的时候,清军简直就是一无是处。满清建国后,军事装备专家仍对火器有相当改良和实验,例如满清政府曾先后开发过三种主要形式的燧发枪,即转轮式、弹簧式和撞击式,只是这些燧发枪做出来不是用来装备军队,而是用做宫廷狩猎时使用的禽枪。乾隆年间还制作过镶骨燧发枪,和同时代欧洲装备的制式步枪几乎没有任何区别,但此枪的作用依然是狩猎用的玩具――世界最先进的武器居然派上这种用处,可见鞑子还是无法和先进的人类相提并论的。
  
    更可气的是,康熙年间的超天才武器发明家戴梓发明出“连珠铳”,一次可连续发射28发铅弹,威力极大,在当时可谓妙绝古今,冠绝中西,比欧洲发明的机关枪早两百多年。又造出蟠肠枪和威远将军炮,他发明的威远将军炮类似现代的榴弹炮,射程远、火力猛、威力大。但鞑子酋长(恕我用此侮辱性字眼)抱着“骑射乃满州根本”这种白痴的念头,愚蠢地将戴梓充军关外,中国的火器发展乃告停顿,终于被欧洲所抛下。康熙还算有点良心,将“戴梓”之名刻在“威远将军”的炮筒上,以示尊重。
  
    1757年满清政府自欺欺人地发布禁止外国人在华携带火器的布告,几乎是明白的告诉人家――鞑子对火器恐惧。这种恐惧一直延续到1842年英国的远征军司令濮鼎查让中国军官在火炮面前惊得目瞪口呆,四千远征军竟击败了满清二万正规军。1860年英法联军扫荡圆明园时发现,当年英国使团赠送给鞑子酋长乾隆的火炮仍保持完好的状态,随时可以发射,不过好像在华丽的“夏宫”它们只是摆设品。1900年鞑子那群不忘“骑射乃满州根本”的八旗兵在八国联军新式的“连环火枪”(机枪)前被打得尸积如山,而被鞑子们扼杀了探索精神和民族优越感的的中国人却在颠狂的信奉着“神功护体,刀枪不入”。
  
    看到这里,是不是有种悲哀!综观明代火器发展史,所有现代陆军的兵器,编制都能在那里找到雏形或对应的东西:地雷、水雷、火箭炮、铁丝网、机枪、装甲师、等等。至于要问为什么如此精良的明军会败在刚脱离蛮人行列的后金手中,就无须我多说啦,已有很多人写专著论述明朝的败亡。与明末官场的极度腐败相比,满清从开始到灭亡都散发着两个字――愚昧!这种愚昧和普通的因无知而产生的愚昧不同,就像中国人永远都注重“面子”一样……</P><P>            转贴自:http://www./china/chat/military 再转自博客网</P>
<P>
因为中国曾经被满清这个只知道“弓马娴熟”的民族统治了二百七十年,所以后代的中国人都产生了一种误会,以为发明了火药的中国,竟然把本应成为先进武器的发明,白白浪费在无义的娱乐上。其实不然,清朝以前的蒙元和明朝两代,都十分重视火器的发展与装备,我不是要故意贬低满清,仅仅是想阐述一下中国在火器方面曾有过的辉煌。    
    火枪最早出现在中国,这一点是勿庸自疑的。中国的早期火枪,在10世纪的宋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后经元、明两代发展,至明末本应有所大成,怎奈…………在中国广泛使用火铳后,阿拉伯人在14世纪初,制成了木质管形射击火器“马达发”。而欧洲14世纪中叶,意大利制成金属管形射击武器“火门枪”,以后又发明了火绳枪。要说明的是,欧洲的火枪是自己独立发展起来的,在17世纪的时候,反而对中国的火枪技术有所影响。
  
    宋朝出现的“突火枪”杀伤力不大,射程仅仅5―10m,在当时多说是吓唬人用。但元朝建立后,重视发展新型火器,至元十六年(1279),集中各地工匠于大都(今北京市),研制新式兵器,重新调整火药的配方,使同样体积的火药,效能提高了约三倍。元朝至顺三年(1332),铸造了铸有铭文最早的铜火铳,长1尺1寸,重28斤。同时还制造出了早期的手铳,但威力小、射程低,基本上没有使用价值,给军官们作为玩物到更合适一些。
  
    元末战争时期,火炮在战争中被大量的使用,据《明史》记载,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张士诚被明军围困在平江城(今江苏苏州),大将徐达“领四十八卫将士围城,每一卫置襄阳炮架五座,七梢炮架五十余座,大小将军筒五十余座,四十八营寨列于城之周遭,张士诚欲遁不得飞渡,铣炮之声昼夜不绝……”。由此看来,当时的战斗景象是何等的壮观,火铳和火炮的数量亦已经达到相当的数量。金属火器的出现,开创了古代武器的先河,它以使用寿命长,发射威力大,运用范围广等多种优点,成为以后历代的重要兵器,并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应用。
  
    到了明朝,由于封建社会经济的高度发达,兵器也有很大的发展。其主要冷兵器有长柄刀、枪、短柄长刀、腰刀及各种杂式兵器如?钯、马叉、狼筅等等。除了继承传统的兵器品种外,火器的发展到明朝达到鼎盛时期,明末的兵书如《兵录》、《神器谱》、《武备志》、《西法神机》、《火攻挚要》、《筹海图编》、《军器图说》、《火龙神器阵法》等更是详细地记录了明军装备火器的制法、图谱以及火器部队的编制和战法。此外诞生了数位知名的火器(包括理论)专家如赵世祯、毕懋康、胡宗宪、茅元仪、孙元化和明末清初的天才武器发明家戴梓;十分重视火器运用的军事将领如戚继光、孙承宗、袁崇焕等。
  
    明军真正意义上的火器发展是从抗击倭寇时开始的。因此必需先了解一下日本“??”的来历,以及欧洲的火器发展经过。
  
  15世纪初期,西欧的工匠们将原先的“火门枪”的木制握柄被重新设计过,射击时能够倚靠在士兵的肩膀上,而不再是架在支架或者地上,自此步枪的定义被正式确定为:单兵肩射的长管枪械。15世纪中期,又创制了新式火枪――火绳枪,用火绳点火,并在火枪上加装了能够控制点火的机械装置――扳机,使火枪射速更快,射程更远。这种新式的扳机击发式火绳枪的口径一般为15~20毫米,管径比一般为40到45,而最大射程一般为60~80米(杀人距离),它在1543年传入了日本。
  
    日本制成火绳枪经历了三个阶段:元至元十一年(倭文永十一年、公元1274)到至元十七年(1281)蒙(元)、倭战争时期,倭军从作战中见到了蒙古(元)军使用的铁火炮,从此得知世界上已经有了一种新式兵器―火器,这是倭国初知火器的阶段;尔后在天朝大明成化二年(1466年),(中国的)琉球人到倭国时传入了明铜火铳(原始手铳);大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南夷”(葡萄牙)商船被台风带到了萨摩以南的种子岛,葡萄牙商人带有欧洲火绳枪,大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工匠八板清定仿制出了倭国最早的火枪――种子岛铳,这就是给倭国历史带来巨大变化的“??传来”――火枪在倭语中写作“??”。
  
  大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倭国江州的国友锻冶,组织了高明的工匠,仿制成适合倭兵使用的火绳枪,并且制成了闭锁螺栓,较好地解决了枪尾的闭气问题,提高了火绳枪的威力,较葡萄牙人制造的火绳枪更为先进。这种“??”的口径与欧洲火绳枪相同,但射程提高到100米,射速每分钟5发。不久国友锻冶进行批量生产,售出数百支成品,有些海盗及走私商人等乘机购买,持为劫掠凶器,我国闽浙沿海多受其害。当时正值戚继光抗倭,戚继光对火绳枪的威力评价很高,认为这是杀敌最有效的兵器,并对火器的战术使用作了很深的研究,发展出车营、三才阵等适合发扬火器威力的部队编制和战法。
  
    大明正德七年(1512),明军平定南海之役,缴获三艘海盗舰船,得到了“佛郎机”火器。“神机营”的武器专家改进了缴获的火器,创制出佛郎机铳,又称为“神机炮”,并批量生产,使中国的火器跨跃了一大步。但佛郎机铳是大口径火枪(炮),需三人同时操作一门。九年后,大明嘉靖元年(1521),明军在广东新会西草湾之战中,又从缴获的两艘葡萄牙舰船中得到欧洲火绳枪称“西洋番铳”,但那时葡萄牙人所用的火绳枪,大抵还是初创时期的制品,未引起明军高层的足够重视,直到不断掳掠沿海的倭寇用上了火绳枪,明朝军队才开始批量装备以之对抗。
  
    大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明军在收复被倭寇及葡萄牙人侵占的双屿(今浙江鄞县东南)战斗中,俘获了一些善于制造铁炮的日本人及铁炮。由马宪、李槐等人,学习了制造火绳枪的方法,并在其基础上,加以研究改进。于大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造出了“比西番尤为精绝”的中国第一批火绳枪,而且手笔极大,一上来就是一万挺,由此可见,当时明朝政府对军队装备火器的重视程度。如果不是明朝末期,政治上实在极度腐败,外加连摊上三个“倒霉”皇帝,满清焉有入主中原之理!
  
    中国把创制成功的火绳枪,称之为“鸟铳”,《武备志》说:“后手不弃把,点火则不动,故十发有八九中,即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又因其所安装的弯形枪托形似鸟喙而被称为“鸟嘴铳”,也有人称其为鸟枪,成为当时明军战斗中的“利器”。明军装备的鸟铳射程可达 120米,枪管用熟铁制作,底部有火孔与火药池(放引火药)相连,池上覆盖有铜盖,可以遮挡风雨,搠杖(通条)插在枪管下的木托上,用于填送弹药,枪管底部用螺栓封固,便于取开擦洗枪管。
  
    大约在同时,鲁密国(今土耳其)派遣使者朵思麻到中国进贡火绳枪,中国古代著名火器专家赵世祯,生长于海滨,少经倭患,深知增强国防力量、改善武器装备的重要性,决心研制出精良的火器装备官军,卫国保民,于大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给皇帝呈上了《用兵八害》的条陈,建议制造鲁密国进贡的番鸟铳,经兵部议交京营试制。
赵世祯唯恐京营“制造打放两不如法”,就登门求教朵思麻,详细讲解了制造和使用方法,并自己出资(赵世祯时任从七品衔的中书舍人)召集工匠进行试制,终于在万历二十六年创制了比鸟嘴铳射程更远的火绳枪,称之为“鲁密铳”。这种铳加长了枪管(4尺5寸),重量略大于鸟铳(6―8斤),射程远(150 米),威力大,在结构上更优于鸟嘴铳。故《武备志》说:“鸟铣:唯鲁密铳最远最毒”。同时还研制出当时最新式的火器“掣电铳”和“迅雷铳”,前者兼具西洋铳和佛郎机的优点,后者并有鸟铳和三眼铳的长处。万历三十年六月,赵士祯研制的火器通过兵部、工部、刑部等部门官员的试验。会审报告建议皇帝将赵世祯“所制车铳式样随发京营,依法成造,责令官员加以教演,传示各边,以究其防边制虏之用”。
  
    对比15―16世纪欧洲各国装备的火绳枪,在上构造和明军的火绳枪基本一致,技术参数也大致相仿,但明军的鸟铳比这些枪都要轻便。西班牙的重型火绳枪――穆什克特枪,口径在23毫米以下,重8-10公斤,弹丸重50克,射程250 米,可以保证射穿任何的铠甲,虽然明军的鸟铳威力比不上这种枪,但比起机动性和轻便性却是穆什克特枪远远不及的。
  
    15世纪初期,欧洲战场上出现了炮身和药室一体的青铜炮,不久又出现了轮式火炮,采用颗粒火药,法国于15世纪中期首先铸造铁炮,并很快使这一技术传遍欧洲;公元16世纪前后德国纽伦堡地区生产出一种直线式线膛的火绳枪――“毛瑟枪”,由于“膛线”一词的英文译音是“来复”,所以线膛枪也称“来复枪”,这种带有膛线的来复枪射击精度大大超过了滑膛枪。
  
    从17世纪起,欧洲枪炮制造技术发展迅速,法国人发明了具有防风防雨性能的燧发枪,它的出现标志着纯机械式点火时代技术的结束。燧发枪的基本结构如同打火枪,即利用击锤上的燧石撞击产生火花,引燃火药。以其射速快、重量轻、射程远等多种优越性,逐渐将火绳枪废弃;瑞典人则划时代地把弹丸和发射药装在同一个纸筒内,装填时将纸筒撕破(咬破),把发射药和弹丸一块装入枪膛中去,既简化了装填过程,又保证了发射药的定量装填,它预示了一种新型的定装枪弹的出现;1776年,英国人又将直线形膛线改成螺旋形,发射时火药气体使铅丸膨胀而嵌入膛线以发生旋转,发射的弹头出膛后高速旋转前进,增加了子弹的稳定性,提高了射击精度,增大了射程,到达了200米之多!!!
  
    由于这些欧洲先进火器优于中国火器,明政府在自己研究不出来的情况下,就毫不犹豫的花钱从葡萄牙铸炮专家伯多禄·波加罗在澳门兴建的铸炮厂引进火器技术,进行大量仿制,并用于实战,在实战中取得巨大收益,进而批量装备军队。《中国军事史·兵器卷》记载明朝后期明军的火炮用精铁铸造,在技术上接近西方的水平,数量则稳居世界第一,野炮的最大射程可达到10里,舰炮也达到 4里以上,开始采用了爆炸弹丸、分装弹药、后膛装填、有射表、瞄准具等等,种类上覆盖大中小口径,平射炮、曲射炮、臼炮……
  
    明军主力火炮“红夷炮”,号称“净重三千斤,射程十里,每发可毙敌千人”,当时倭国和后金的大炮射程才一里(500 米)。后金头子努尔哈赤就是被袁督师的红夷大炮炸毙的,据说临死前对明军的大炮耿耿于怀,说:“我二十五岁以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想不到死在明军的大炮之下。”努尔哈赤死前命令后人好好学习明军火器,到了进攻扬州时清军也是用大汉奸吴三桂的大炮轰塌了城墙才攻下了城池。
  
  火枪已经是明军步兵的主要装备。每名火枪手配备火药罐 2个,一个装发射药,―个装引火药,携带铅弹 300发。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发射药已经使用粒状火药,而不是以前的粉末状火药,其成分比例为硝1两(占75.75%),硫磺1钱4分(占10.6%),柳炭1钱8分(占13.65%)已经基本达到黑火药的最佳配比了(硝75%,硫磺10%,炭15%)。由于发射速度较慢,为弥补这一缺点,通常在战术上采用三排轮放法,即一排装铳,一排进铳,一排放铳,第一排发射完毕后,退至第三排装铳,第二排进至第一排位置放铳,如此轮流发射。同时期欧洲的火器技术虽然高度发展,但是冷兵器仍在作战中占很大比例,主要包括长矛、长戟、长弓、短剑等。
  
    直到明朝灭亡前,明朝的军事机构也在不遗余力地开品种颇多,形式复杂的管形火器(火枪、火炮)。如崇祯八年(1635),南京户部右侍郎毕懋康著的《军器图说》中,记载有“自生火铳”,就是一种燧发枪,这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燧发枪;京军三大营的标准装备――线膛枪(直线膛),葡萄牙人于1637年向明政府进献了线膛枪,神机营火器专家用后称赞该枪射程远,精度高,装填方便,上表请示大量仿制并装备京军三大营;大汉奸吴三桂作大明山海关守将时,曾制作过大口径铁芯铜炮,集铁坚、铜韧于一身,提高了大炮的使用性能,这可以说是当时不小的创举,这炮至今有一门陈放在沈阳的辽宁省博物馆。说明几十年间明朝火器技术发展之快,但可惜国家将亡,没有批量装备。另外喷射火器(古代火箭)制造也相当精良,样式、品种达几十种之多;爆炸性火器也相当发达,具体有两大类:一类就是地雷,品种繁多,有石头雷、陶瓷雷、生铁雷等数十种;另一类就是水雷,有水底雷、水底龙王炮和混江龙等兵器。根据大量的史实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和使用“两雷”的国家。
  
  我国在17世纪中期的明末清初时代,火器的发展程度并不很落后于西方世界,军队的火器装备比例基本上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清军除了初期为了和明军争夺政权,而大力发展和明军一样的火器外,其他的时候,清军简直就是一无是处。满清建国后,军事装备专家仍对火器有相当改良和实验,例如满清政府曾先后开发过三种主要形式的燧发枪,即转轮式、弹簧式和撞击式,只是这些燧发枪做出来不是用来装备军队,而是用做宫廷狩猎时使用的禽枪。乾隆年间还制作过镶骨燧发枪,和同时代欧洲装备的制式步枪几乎没有任何区别,但此枪的作用依然是狩猎用的玩具――世界最先进的武器居然派上这种用处,可见鞑子还是无法和先进的人类相提并论的。
  
    更可气的是,康熙年间的超天才武器发明家戴梓发明出“连珠铳”,一次可连续发射28发铅弹,威力极大,在当时可谓妙绝古今,冠绝中西,比欧洲发明的机关枪早两百多年。又造出蟠肠枪和威远将军炮,他发明的威远将军炮类似现代的榴弹炮,射程远、火力猛、威力大。但鞑子酋长(恕我用此侮辱性字眼)抱着“骑射乃满州根本”这种白痴的念头,愚蠢地将戴梓充军关外,中国的火器发展乃告停顿,终于被欧洲所抛下。康熙还算有点良心,将“戴梓”之名刻在“威远将军”的炮筒上,以示尊重。
  
    1757年满清政府自欺欺人地发布禁止外国人在华携带火器的布告,几乎是明白的告诉人家――鞑子对火器恐惧。这种恐惧一直延续到1842年英国的远征军司令濮鼎查让中国军官在火炮面前惊得目瞪口呆,四千远征军竟击败了满清二万正规军。1860年英法联军扫荡圆明园时发现,当年英国使团赠送给鞑子酋长乾隆的火炮仍保持完好的状态,随时可以发射,不过好像在华丽的“夏宫”它们只是摆设品。1900年鞑子那群不忘“骑射乃满州根本”的八旗兵在八国联军新式的“连环火枪”(机枪)前被打得尸积如山,而被鞑子们扼杀了探索精神和民族优越感的的中国人却在颠狂的信奉着“神功护体,刀枪不入”。
  
    看到这里,是不是有种悲哀!综观明代火器发展史,所有现代陆军的兵器,编制都能在那里找到雏形或对应的东西:地雷、水雷、火箭炮、铁丝网、机枪、装甲师、等等。至于要问为什么如此精良的明军会败在刚脱离蛮人行列的后金手中,就无须我多说啦,已有很多人写专著论述明朝的败亡。与明末官场的极度腐败相比,满清从开始到灭亡都散发着两个字――愚昧!这种愚昧和普通的因无知而产生的愚昧不同,就像中国人永远都注重“面子”一样……</P>
<P>垃圾文章,被人批过多少遍了,没有一点史料支持的东西。</P><P>明末火器早落后了。发展个几百年还是个远不及弓矢的火门枪。引进个红夷大炮还要JJYY争论多时。</P><P>更搞笑的是某人充军是因为火器?</P><P>自己找本清史稿去读一下,清朝对火器的实际态度是怎样的。禁止外国人携带火器有什么奇怪,你带把枪出入境试试。</P><P>东方王朝,只要没有压力,军备自然就落后,同时期日本还不是一样?</P><P>清末一有压力,清军就是洋枪洋泡,船坚炮利。</P>
<P>  基本同意楼上的   但明朝鸟铳还是很不错的 只是缺少大规模推广的时间 </P><P>  </P><P> 清朝时期淘汰了佛郎机其实是火器应用的进步 说明更科学了 不过后来不发展火器的确是比较失败的地方  </P><P>  清朝后期封建社会无法和资本主义对抗了 腐朽的清朝即使有北洋海军 不也失败了?  封建制度才是根本原因 清朝统治不过是直接原因或者表面的原因</P>
<B>以下是引用<I>中国sunyan</I>在2005-1-2 11:29:11的发言:</B>

<P>  基本同意楼上的   但明朝鸟铳还是很不错的 只是缺少大规模推广的时间 </P>
<P>  </P>
<P>清朝时期淘汰了佛郎机其实是火器应用的进步 说明更科学了 不过后来不发展火器的确是比较失败的地方  </P>
<P>  清朝后期封建社会无法和资本主义对抗了 腐朽的清朝即使有北洋海军 不也失败了?  封建制度才是根本原因 清朝统治不过是直接原因或者表面的原因</P>


说的对,即使在有坚船利炮,腐败无能的政府也无法挽救失败的命运
<P>谢谢无泪啦 哈哈 </P><P>  </P><P> 而且楼主 明朝的机枪和火箭炮是什么能不能给出来呢?</P>
喂喂喂,都说了是转帖的了.别批判我啊.
<P>是我有些敏感了  </P><P> 当初在JC和 极汉玩的时候他们就哪这个出来的   结果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所谓的火箭炮是什么东西</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5 0:17:17编辑过]
<P>鸟铳是不是原创还有争论   </P><P>  我好象并没有说鸟铳是明朝本土发明的吧?(的确有各种说法)    </P><P>    基础科学的失败说到底是当时科举制度已经开始落后了</P>
<B>以下是引用<I>中国sunyan</I>在2005-1-4 12:31:15的发言:</B>

<P>鸟铳是不是原创还有争论   </P>
<P>  我好象并没有说鸟铳是明朝本土发明的吧?(的确有各种说法)    </P>
<P>    基础科学的失败说到底是当时科举制度已经开始落后了</P>

<P>
<P>至于中国的科技威吓无法孕育出近代科学,这个所谓的“李约瑟之谜”,不能单单归因到科举制导(当然这也是一个原因)。很多历史学家都想解这个谜,但似乎答案都不太完美。</P>
<P>制度、环境、文化、经济、社会结构、模式等等交织在一起……</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5 9:41:06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5 23:50:55编辑过]
<B>以下是引用<I>小白象</I>在2005-1-5 23:47:44的发言:</B>

<P>  明朝的马炮合成军比古斯塔夫1630年的团属炮要早50~70年。基本上晚清的火器差距和当时的西方强国相差200年左右,也就是说,晚清的火器相对于明朝中后期来讲,改进不大。清朝火器的主要发展阶段是康熙年间南怀仁的贡献。至此直到1840年,中国的火器发展再无进展。</P>

<P>
<P>是车阵吧,那个东西对骑兵根本没什么用,只能作为防御作战使用。</P>
<P>古斯塔夫的部队无论火炮、火枪的质量都比明军好。</P>
<P>明军还是火门枪为主,西方已经是火绳枪为主了。</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6 0:15:15编辑过]
<B>以下是引用<I>小白象</I>在2005-1-5 23:47:44的发言:</B>

<P>  明朝的马炮合成军比古斯塔夫1630年的团属炮要早50~70年。基本上晚清的火器差距和当时的西方强国相差200年左右,也就是说,晚清的火器相对于明朝中后期来讲,改进不大。清朝火器的主要发展阶段是康熙年间南怀仁的贡献。至此直到1840年,中国的火器发展再无进展。</P>

<P>佛郎机存在严重缺陷 闭气不严   当时虽然佛郎机是后膛炮 但当时欧洲的基础科学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所谓什么样的武器要依托什么样的基础科学水平 当时前膛炮才是技术比较成熟的武器 明朝引进了佛郎机虽然使得步兵火炮轻型化 但使用发展方向并不符合当时技术水平限制和应用科学程度 清朝基本上仿制了比较成功的红衣炮(前膛炮) 是应用科学性的体现 应该说是一种进步 但后期战争减少 对外改成对内 火器研发展速度放慢 导致落后</P>
<B>以下是引用<I>小白象</I>在2005-1-6 0:04:37的发言:</B>
&gt;


<P>“马”指得是骑炮兵,不是“车”营
明朝车,马,步,辎,四个军种都有火器,并且都装备的火绳枪。。。其中“车”营配置,应该是每12名士兵配置一门“服朗机”主要用途就是对付蒙古骑兵之用。</P>
<P>应该说,明朝中晚期,直至前清,中国火器与西方差距并不是很大。主要的差距在海军的火器使用上。</P>

<P>
<P>麻烦给个原始出处。</P>
<P>明军大量装备的都是三眼一类的火门枪,鸟铳装备量是较少的。</P>
<P>乘骑炮兵……西方对乘骑炮兵的定义是所有炮手都是骑马的炮兵部队。其大炮一样是装在有轮子的炮架上。</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7 18:30:06编辑过]
<P>炮兵的发展,对比火枪的发展较为缓慢。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机动作战能力不强,在16世纪的中西双方,都一样。比如类属加农炮类的“蛇炮”需要60多匹马才能拉动,攻城作战时尚可,但野战不行。其中西班牙与法国军队的作战中表现尤为明显,基本上法国军队的火炮优势,都被西班牙的步兵优势所抵消了。</P><P>古斯塔夫的“团属炮”将火炮口径标准化。但古斯塔夫并不是野战炮兵的缔造者。相对于明朝他要晚50~70年,对于欧洲来说,古斯塔夫的野战理论也是对于他人的继承与改进。况且当时的欧洲军事改革也并非他一人。</P><P>我个人认为,古斯塔夫的瑞典军队,无论是技术上还是体制上,无疑是领先于东方的,但差距不十分明显。欧洲陆军全面超越中国,我认为是路易十四的法国军队。</P>
记得鸦片战争的时候连会“开花”的炮弹都没了,都是实心弹,对散兵没什么威慑力。
<B>以下是引用<I>小白象</I>在2005-1-7 10:04:15的发言:</B>



<P>
<P>我的资料原来与《中国科学技术史,军事技术卷》。根据资料所述,明军大量装备了鸟铳。(具体数字,写出来过于繁琐,如有讨论需要,我可以慢慢写)</P>
<P>对于“虎蹲”一类的火炮,规类应该为“轻型火炮”,带轮子的火炮明军也大量装备,不过规类为重型火炮。。</P>
<P>明军的车,马,步,辎,规模上与欧洲的“营”的单位不同,但是“马”营同样是野战骑炮兵。</P>

<P>

<P>戚少保的《快枪解》里面说明军北方部队大部分使用三眼,并不是火绳枪啊。</P>
<P>而直到明末,南方军队还没有推广三眼,更不用说鸟铳了。</P>
<P>《洪业——清朝开国史》



节选正文部分:
……史可法本人也非常知道这种现代化大炮的重要性。正是他在1643年建议,南京军械库的陈旧、笨拙的“神器”应该换成更为轻便的“三眼枪”(即三筒枪)②……



引用注释部分:
② 根据史可法关于军事改革的奏疏,用于炮队训练的每件神器,需要上百人花半天时间把这些巨大的器件从军械库拖到训练场。就像他说的那样,比起新式的三眼枪,这些东西简直就是笑话,只能摆摆样子。他建议立即更新装备。朱文长:《史可法传》,第25—26页。三眼枪——在沈阳的辽宁省博物馆有样品——由三个筒组成,每个筒有7英寸长,引发装置都与枪膛的一个扳机相连。整个武器加上木托有18英寸长。这些枪筒的口径近50毫米,无来复线,不需要安装其他装置就可以依次开火。


</P>
<B>以下是引用<I>铁将军</I>在2005-1-7 19:23:47的发言:</B>
记得鸦片战争的时候连会“开花”的炮弹都没了,都是实心弹,对散兵没什么威慑力。

<P>
<P>那个可是榴霰弹,先进引信技术的产物啊,打得远,对付散兵也好。</P>
<P>传统的开花弹非常难操作而且危险,不但清军不用,西方军队也不喜欢,大家对付密集部队的都是霰弹。</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7 20:22:00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7 20:39:34编辑过]
<B>以下是引用<I>小白象</I>在2005-1-7 20:33:22的发言:</B>

<P>  鸟铳在明代大量装备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徐光启在天启元年,二月十七日奏称,他所领取的2000支噜密铳,经过部队试用数月,“只是小有炸损,不过数门,其余堪用”。</P>
<P>另外,赵士桢对于单管,多管火绳枪的改进,也都可以查到。</P>
<P>明朝的合成军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关于明朝合成军可查《---练兵实纪杂集.车步骑解》,甚至合成军的训练条例都可以查到---《练兵实纪杂集.练武法》</P>
<P>不但鸟铳的装备记载有明确记录,鸟铳等多种火器的使用,训练情况也都可以查到。。</P>

<P>2000支对整个明军来说未免太少。
<P>而练兵实纪里面的东西很多都是理想中的编制,到底有没有实行。还望贴出原文。</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8 10:02:26编辑过]
明朝军队没有大量装备扳机式火绳枪
<B>以下是引用<I>小白象</I>在2005-1-8 9:59:07的发言:</B>
&gt;


<P>本论坛制顶帖子中,也有关于明朝火器装备编制的,虽然不太精确但也能说明明军大量装备火绳枪。。。
徐光启在天启年,二月十七日,领取2000支噜密铳,就代表明军只装备了2000支火绳枪嘛?
讨论问题应该虚心,帖出原文没有什么大不了,"练兵实纪里面的东西很多都是理想中的编制"---先入为主的态度,我帖出原文还有意义嘛?
如果说,《练兵实纪》你不信服?那你信服什么呢?《兵录》你信不信?
</P>
<P>

<p>

<P>
<P>你要明确鸟铳的定义,扳机式火绳枪。</P>
<P>你要知道《练兵实纪》是一本什么书。那是一本教材和条规汇编,是根据戚少保自己练兵和作战经验写的书,里面很多编制和训练条例都是改革建议,到底有没有全军实行谁知道。</P>
<P>明军具体编制还是要看明史。</P>
<P>要学会分辨原始材料。</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8 19:54:38编辑过]
火繩槍是歐洲火器研製者在 15 世紀創製的一種用火繩點火的手射槍,有多種樣式,傳入中國的只是其中的一兩種。歐洲火繩槍的傳入有兩次:第一次是公元 1522 年 8 月,明軍在廣東新會茜草灣之戰中,從繳獲的葡萄牙艦船上得到的,因其是初期製品,優越性不明顯,所以未能推廣。第二次是 1548 年明軍在破雙嶼時繳獲的,性能有較大的改進,槍管前安准星,後設照門,可運用三點一線的原理,射擊遠距離的目標;裝有彎形槍托,射手可用左手托槍,右手扣動扳機進行射擊;槍管較長,初速較大,彈道抵伸,可射中遠距離的目標。明軍繳獲葡萄牙人的火繩槍後即大量仿製和改製,有多種產品,用於裝備明軍,並為明朝第二次軍事變革高潮的到來,創造了條件。明軍因火繩槍能射中在天之鳥,而稱其為鳥銃或鳥槍。鳥銃不但為明軍使用,而且被清軍一直使用到 1840 至 1842 年<B>鴉片戰爭</B>時期
<P>嘉靖年間的火器研製者,既製造了大量的火繩槍炮,又改造了許多傳統火器,為統兵將領創編新型軍隊奠定了基礎。戚繼光於公元 1568 年到薊鎮練兵守邊後,即綜合利用上述火器,編制了由步、騎、車、淄重四個營組成的合成軍。步騎兩營按營、部、司、局、旗、隊(每隊 12 人,訓練時成「鴛鴦陣」隊形)六級編成,每營 2700 人;步營裝備鳥槍 1080 枝,騎營裝備鳥槍與快槍各 432 枝、虎蹲炮 60 門。車營按營、部、司、局、聯、車六級編成,每營 2640 人,裝備炮車128輛、佛郎機 256 門。輜重營按將官、千總、百總、把總、車正五級編成,每營 1908 人,裝備炮車80輛、佛郎機 160 門。各營再加上火藥箭、火罐及刀槍等冷兵器後,形成了以火繩槍炮為主,傳統火器為輔的火器與冷兵器相結合的合成軍,其中火器手已超過編制人數的一半。作戰時,各營既能發揮自身的特長,又可密切協同,綜合發揚全軍各種兵器在不同層次上的殺敵作用。這樣的合成軍在當時的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P>
<B>以下是引用<I>中国sunyan</I>在2005-1-8 19:18:36的发言:</B>
火繩槍是歐洲火器研製者在 15 世紀創製的一種用火繩點火的手射槍,有多種樣式,傳入中國的只是其中的一兩種。歐洲火繩槍的傳入有兩次:第一次是公元 1522 年 8 月,明軍在廣東新會茜草灣之戰中,從繳獲的葡萄牙艦船上得到的,因其是初期製品,優越性不明顯,所以未能推廣。第二次是 1548 年明軍在破雙嶼時繳獲的,性能有較大的改進,槍管前安准星,後設照門,可運用三點一線的原理,射擊遠距離的目標;裝有彎形槍托,射手可用左手托槍,右手扣動扳機進行射擊;槍管較長,初速較大,彈道抵伸,可射中遠距離的目標。明軍繳獲葡萄牙人的火繩槍後即大量仿製和改製,有多種產品,用於裝備明軍,並為明朝第二次軍事變革高潮的到來,創造了條件。明軍因火繩槍能射中在天之鳥,而稱其為鳥銃或鳥槍。鳥銃不但為明軍使用,而且被清軍一直使用到 1840 至 1842 年<B>鴉片戰爭</B>時期   

<P>
<P>关于其来历,有三种说法:其一,是由我国自创说,其二,是由日本传入说,其三,是自西洋直接传入说。</P>
<P>持第一说者有王折,他认为火绳枪并非“传之番舶,而是“中国所固有者”,并称此看法来自参将戚继光。(《续文献通考》。卷134《兵十四,军器》,《续文献通考》(二),第3999页)</P>
<P>第二说,由戚继光,何汝宾,茅元仪外,还有日本文献《南浦文集,铁炮记》的记载。</P>
<P>第三说,认为火绳枪是从西洋直接传入的说法较多,何良臣在《阵纪,技用》中说:“鸟铳出自外夷,今作中华长技。”</P>
<P>但无论何种说法,为了进一步改善单兵装备的射击火器,所以在火绳枪传入之后,明廷命兵仗局进行仿制,是不争的事实。</P>
<P>噜密铳:</P>
<P>从土耳其传入的一种火绳枪,赵士侦在万历二十五年(1597)仿制成功。“其扳机和机轨分别用铜和钢片制成,厚如铜钱。龙头与机诡都安于枪把上,使枪机能够捏之则落,射毕后自行弹起,具有良好的回弹性。”</P>

<P>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8 19:45:06编辑过]
<P>不 是中国大陆网站 至于为什么是繁体字 不知道 不过这个网站相当有权威性  </P><P>  中国在仿制成功鸟铳后,还不断有所改进。万历二十六年(1598),赵士桢在《神器谱》中,介绍了掣电铳、迅雷铳、鸟嘴铳、鲁迷铳、鹰扬铳、翼虎铳等十多种各具特色的单兵用枪。其中掣电铳的龙头式枪机安于枪托上,扣动扳机,龙头落于药池,点火完毕,龙头自行弹起,并在枪尾安有防身钢刃;迅雷铳有5管,可轮流发射,提高了射速。崇祯八年(1635),毕懋康在《军器图说》中介绍了自生火铳,改鸟铳的火绳点火为燧石发火,克服了火绳怕风雨的缺点,是中国鸟铳发火装置的重大改进。但上述火器,均未见大批生产和装备军队。     http://www.booksir.com/culture/junshi/1/GDBQ/jianshuo1.htm</P>
从以上两表可以看出,戚继光编练的车、步营,火器的配备已明显增多,使用火器的士兵在人员编制中已达到或超过半数。其中车营是专门的火炮部队,因此轻重火器的配备所占比重就更大。而在步营中,由于鸟铳装填弹药慢和近战中不能刺杀,刀枪弓箭手仍占一半。戚继光很注意火器同冷兵器配合使用,火器手配备长刀,便于近战格斗;冷兵器手配备火箭,以利远射。在基层战斗单位的编制中,也是把火器和冷兵器有机地结合起来,互为短长。在戚继光编著(成书于1571年)的《练兵实纪》中,详细记载着上述各营的编制装备,以及训练士兵使用佛朗机铳、鸟铳进行战斗的要求,反映了戚继光的新式枪炮同冷兵器相结合的战术思想,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戚家军是明朝后期的精锐部队,其装备情况特别是火器所占比重之大,尚难代表当时明军的全貌
<B>以下是引用<I>中国sunyan</I>在2005-1-8 19:53:31的发言:</B>

<P>不 是中国大陆网站 至于为什么是繁体字 不知道 不过这个网站相当有权威性  </P>
<P>  中国在仿制成功鸟铳后,还不断有所改进。万历二十六年(1598),赵士桢在《神器谱》中,介绍了掣电铳、迅雷铳、鸟嘴铳、鲁迷铳、鹰扬铳、翼虎铳等十多种各具特色的单兵用枪。其中掣电铳的龙头式枪机安于枪托上,扣动扳机,龙头落于药池,点火完毕,龙头自行弹起,并在枪尾安有防身钢刃;迅雷铳有5管,可轮流发射,提高了射速。崇祯八年(1635),毕懋康在《军器图说》中介绍了自生火铳,改鸟铳的火绳点火为燧石发火,克服了火绳怕风雨的缺点,是中国鸟铳发火装置的重大改进。但上述火器,均未见大批生产和装备军队。     http://www.booksir.com/culture/junshi/1/GDBQ/jianshuo1.htm</P>

<P>
<P>我在前面的回帖中,论述了一点,根据徐光启在天启元年(1621)二月十七日奏称,他所领取的2000支噜密铳,经过部队试用数月,“只是小有炸损,不过数门,其余堪用”。</P>
<P>赵士侦,神器杂说,《神器谱》第18之228~233页。</P>
另外,《明会典.火器》根据明廷兵仗局仿制的1万支鸟铳的构造描述,也可以得知,上述鸟铳也是扳机火绳枪。
说实在的 1万支鸟铳对于将近200万的明朝正规军实在过于少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8 20:40:23编辑过]
<P>       虎蹲炮主要是戚继光军队装备的武器   朝中期后正规军大体上是近200万军队      </P><P>  戚继光的军队装备火器是明朝军队程度最高的  但不能反映明军真实情况    </P>
<B>以下是引用<I>中国sunyan</I>在2005-1-8 20:40:48的发言:</B>

<P>       虎蹲炮主要是戚继光军队装备的武器   朝中期后正规军大体上是近200万军队      </P>
<P>  戚继光的军队装备火器是明朝军队程度最高的  但不能反映明军真实情况    </P>

<P>
<P>那么,兄弟认为什么时代的火器才能反应明军实际情况呢?“ 明朝中期后正规军大体上是近200万军队”此观点的初处在那里呢?兄弟还否认扳机式火绳枪装备数量少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