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鲁迅骂寡妇办学堂 中国第一个女大学校长杨荫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08:02:13
杨荫榆之出名,源自于中学课本上鲁迅的作品《纪念刘和珍君》。鲁迅先生在文中给了我们一个鲜明的杨荫榆形象:专制独裁,行为可憎,面目狰狞,十足一个反动军阀的帮凶、封建余孽的化身。但杨荫榆的生平事迹少人过问,更鲜有人知她为保护遭受日军强暴的妇女同胞,在苏州死于敌寇乱枪。

      杨荫榆小名申官,1884年出身江苏无锡的一个书香门第,是家里的第六个孩子。其父杨老圃为律师。比她大6岁的兄长杨荫杭(即当代著名作家杨绛的父亲),曾以南洋公学的官费留学生身份于1899年赴日本,进入早稻田大学学习。1900年清末革命团体之一的励志会在东京成立,杨荫杭参加并与其中数人以留学生的身份首次刊行杂志。他所翻译的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义》等,曾在留学生和国内学生中风行一时,是中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启蒙者、法学家。

      1922年,杨荫榆取得哥伦比亚大学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后,回国继续任教。1924年2月,她受教育部委任,接替许寿裳任女高师的校长。同年,女高师改名为“国立女子师范大学”,杨荫榆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位女大学校长。

      作为大学校长的杨荫榆,强调秩序、学风,强调学校犹如家庭,需要一个稳定的局面。她曾在一篇文章中宣称:“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所以被学生讽为“国民之母之母之婆”。她要求学生只管读书,不要参加过问政治活动,把学生的爱国行为一律斥为“学风不正”,横加阻挠。在校务方面,作为女强人的她则免不了独断专行、处事不公的事情。这样就必然造成激起公愤的后果。

      1924年秋季开学之际,由于南方发大水以及受江浙战争的影响,部分学生回校耽误了一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没有按时报到。杨荫榆决定进行整顿校风。她在学生回来以后制定了一个校规,说凡是逾期返校的都要开除。她严厉处置了平时不听话的国文系3名学生,要求她们退学,而对于和自己关系较好的学生却放过不问。这一显失公平的做法引起了女校学生和教职工的严重不满,女师大驱杨风潮由此爆发。

      在女师大风潮中,引人注目的是,以鲁迅为首,以女师大国文系教员为主的周作人、沈尹默、马裕藻等站在受处分学生一边,与杨荫榆和支持她的教育部进行了对抗。鲁迅甚至因此被开除了教育部的职位。


      鲁迅写了大量的文章,批判杨荫榆、章士钊等人。在这些文章中,鲁迅多次提及杨荫榆,对她的所作所为给予冷嘲热讽,就如后来人们所知道的,杨荫榆之所以能够出名,不是因为她早年大胆的抗婚之举,也不是因为她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位女大学校长,而是因为女师大风潮——更准确地说,是因为鲁迅对她在女师大的所作所为进行的讥讽嘲骂。

      在一篇名叫《寡妇主义》文章中,鲁迅写道:“在寡妇或拟寡妇所办的学校里,正当的青年是不能生活的。青年应当天真烂漫,非如她们的阴沉,她们却以为中邪了;青年应当有朝气,敢作为,非如她们那们萎缩,她们却以为是不安本分了,都有罪。只有极和她们相宜,——说得冠冕一点罢,就是极其‘婉顺’的,以她们为师法,使眼光呆滞,面肌固定,在学校所化定的阴森的家庭里屏息而行,这才能敷衍到毕业;……”在《忽然想到》中鲁迅写道:“我还记得中国的女子是怎样被压制,有时简直并非而不如。现在托了洋鬼子学说的福,似乎有些解放了。但她一得到可以逞威的地位如校长之类,不就雇佣了‘捋袖擦拳’的打手似的男人,来威胁毫无武力的同性的同学们么?”(见《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杨荫榆这样一位曾经两次出国留学、受过现代教育的知识女性成为时代落伍者甚至站在时代对立面的呢?对此,杨绛先生在《回忆我的姑母》一文中对此解答道:“她留美回国,做了女师大的校长,大约也自信能有所作为。可是她多年在国外埋头苦读,没看见国内的革命潮流;她不能理解当前的时势,她也没看清自己所处的地位。”杨绛先生的这一论述是十分中肯的。

     女师大风潮之后,迫于舆论,她不得不辞去自己奋斗半生得到的位置。

      1925年冬,杨荫榆回到苏州的兄长家。此后10多年,杨荫榆先后在苏州女师、东吴大学等校任教。30年代中期,她还创办了一所女子补习学校——“二乐女子学术研究社”。

      这一时期的杨荫榆,孤独寂寞,没有朋友,只是与猫狗做伴,她还帮助过学校里一个叫“怪物”学生。这个学生喜欢别出心裁,引人注目,学校要开除此人。她说这样会影响这个青年的前程,最后,竟然为此事而辞职了。这与她在女师大整顿学风开除学生时的情景,大大的不同了。

      1937年抗战爆发后不久,苏州陷落。侵华日军要杨荫榆出任伪职,遭到她的严词拒绝。杨荫榆面对日军在苏州烧杀抢掠的暴行,曾几次到日军司令部提出抗议。杨绛对此回忆道:“三姑母住在盘门,四邻是小户人家,都深受敌军的蹂躏。据那里的传闻,三姑母不止一次跑去见日本军官,责备他纵容部下奸淫掳掠。军官就勒令他部下的兵退还他们从三姑母四邻抢到的财物。街坊上的妇女怕日本兵挨户找‘花姑娘’,都躲到三姑母家里去。一九三八年一月一日,两个日本兵到三姑母家去,不知用什么话哄她出门,走到一座桥顶上,一个兵就向她开一枪,另一个就把她抛入河里。他们发现三姑母还在游泳,就连发几枪,见河水泛红,才扬长而去。邻近为她造房子的一个木工把水里捞出来的遗体入殓。棺木太薄,不管用,家属领尸的时候,已不能更换棺材,也没有现成的特大棺材可以套在外面,只好赶紧在棺外加钉一层厚厚的木板。”“……我看见母亲的棺材后面跟着三姑母的奇模怪样的棺材,那些木板是仓促间合上的,来不及刨光,也不能上漆。那具棺材,好像象征了三姑母坎坷别扭的一辈子。”(见杨绛《回忆我的姑母》)杨荫榆之出名,源自于中学课本上鲁迅的作品《纪念刘和珍君》。鲁迅先生在文中给了我们一个鲜明的杨荫榆形象:专制独裁,行为可憎,面目狰狞,十足一个反动军阀的帮凶、封建余孽的化身。但杨荫榆的生平事迹少人过问,更鲜有人知她为保护遭受日军强暴的妇女同胞,在苏州死于敌寇乱枪。

      杨荫榆小名申官,1884年出身江苏无锡的一个书香门第,是家里的第六个孩子。其父杨老圃为律师。比她大6岁的兄长杨荫杭(即当代著名作家杨绛的父亲),曾以南洋公学的官费留学生身份于1899年赴日本,进入早稻田大学学习。1900年清末革命团体之一的励志会在东京成立,杨荫杭参加并与其中数人以留学生的身份首次刊行杂志。他所翻译的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义》等,曾在留学生和国内学生中风行一时,是中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启蒙者、法学家。

      1922年,杨荫榆取得哥伦比亚大学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后,回国继续任教。1924年2月,她受教育部委任,接替许寿裳任女高师的校长。同年,女高师改名为“国立女子师范大学”,杨荫榆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位女大学校长。

      作为大学校长的杨荫榆,强调秩序、学风,强调学校犹如家庭,需要一个稳定的局面。她曾在一篇文章中宣称:“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所以被学生讽为“国民之母之母之婆”。她要求学生只管读书,不要参加过问政治活动,把学生的爱国行为一律斥为“学风不正”,横加阻挠。在校务方面,作为女强人的她则免不了独断专行、处事不公的事情。这样就必然造成激起公愤的后果。

      1924年秋季开学之际,由于南方发大水以及受江浙战争的影响,部分学生回校耽误了一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没有按时报到。杨荫榆决定进行整顿校风。她在学生回来以后制定了一个校规,说凡是逾期返校的都要开除。她严厉处置了平时不听话的国文系3名学生,要求她们退学,而对于和自己关系较好的学生却放过不问。这一显失公平的做法引起了女校学生和教职工的严重不满,女师大驱杨风潮由此爆发。

      在女师大风潮中,引人注目的是,以鲁迅为首,以女师大国文系教员为主的周作人、沈尹默、马裕藻等站在受处分学生一边,与杨荫榆和支持她的教育部进行了对抗。鲁迅甚至因此被开除了教育部的职位。


      鲁迅写了大量的文章,批判杨荫榆、章士钊等人。在这些文章中,鲁迅多次提及杨荫榆,对她的所作所为给予冷嘲热讽,就如后来人们所知道的,杨荫榆之所以能够出名,不是因为她早年大胆的抗婚之举,也不是因为她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位女大学校长,而是因为女师大风潮——更准确地说,是因为鲁迅对她在女师大的所作所为进行的讥讽嘲骂。

      在一篇名叫《寡妇主义》文章中,鲁迅写道:“在寡妇或拟寡妇所办的学校里,正当的青年是不能生活的。青年应当天真烂漫,非如她们的阴沉,她们却以为中邪了;青年应当有朝气,敢作为,非如她们那们萎缩,她们却以为是不安本分了,都有罪。只有极和她们相宜,——说得冠冕一点罢,就是极其‘婉顺’的,以她们为师法,使眼光呆滞,面肌固定,在学校所化定的阴森的家庭里屏息而行,这才能敷衍到毕业;……”在《忽然想到》中鲁迅写道:“我还记得中国的女子是怎样被压制,有时简直并非而不如。现在托了洋鬼子学说的福,似乎有些解放了。但她一得到可以逞威的地位如校长之类,不就雇佣了‘捋袖擦拳’的打手似的男人,来威胁毫无武力的同性的同学们么?”(见《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杨荫榆这样一位曾经两次出国留学、受过现代教育的知识女性成为时代落伍者甚至站在时代对立面的呢?对此,杨绛先生在《回忆我的姑母》一文中对此解答道:“她留美回国,做了女师大的校长,大约也自信能有所作为。可是她多年在国外埋头苦读,没看见国内的革命潮流;她不能理解当前的时势,她也没看清自己所处的地位。”杨绛先生的这一论述是十分中肯的。

     女师大风潮之后,迫于舆论,她不得不辞去自己奋斗半生得到的位置。

      1925年冬,杨荫榆回到苏州的兄长家。此后10多年,杨荫榆先后在苏州女师、东吴大学等校任教。30年代中期,她还创办了一所女子补习学校——“二乐女子学术研究社”。

      这一时期的杨荫榆,孤独寂寞,没有朋友,只是与猫狗做伴,她还帮助过学校里一个叫“怪物”学生。这个学生喜欢别出心裁,引人注目,学校要开除此人。她说这样会影响这个青年的前程,最后,竟然为此事而辞职了。这与她在女师大整顿学风开除学生时的情景,大大的不同了。

      1937年抗战爆发后不久,苏州陷落。侵华日军要杨荫榆出任伪职,遭到她的严词拒绝。杨荫榆面对日军在苏州烧杀抢掠的暴行,曾几次到日军司令部提出抗议。杨绛对此回忆道:“三姑母住在盘门,四邻是小户人家,都深受敌军的蹂躏。据那里的传闻,三姑母不止一次跑去见日本军官,责备他纵容部下奸淫掳掠。军官就勒令他部下的兵退还他们从三姑母四邻抢到的财物。街坊上的妇女怕日本兵挨户找‘花姑娘’,都躲到三姑母家里去。一九三八年一月一日,两个日本兵到三姑母家去,不知用什么话哄她出门,走到一座桥顶上,一个兵就向她开一枪,另一个就把她抛入河里。他们发现三姑母还在游泳,就连发几枪,见河水泛红,才扬长而去。邻近为她造房子的一个木工把水里捞出来的遗体入殓。棺木太薄,不管用,家属领尸的时候,已不能更换棺材,也没有现成的特大棺材可以套在外面,只好赶紧在棺外加钉一层厚厚的木板。”“……我看见母亲的棺材后面跟着三姑母的奇模怪样的棺材,那些木板是仓促间合上的,来不及刨光,也不能上漆。那具棺材,好像象征了三姑母坎坷别扭的一辈子。”(见杨绛《回忆我的姑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