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高油價戰略:能否牽制中國發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8 19:29:35
國際金融報報導/在美國政策制定者看來,如果不能遏制中國的崛起,那麼至少要延緩這種崛起的步伐。經濟上遏制中國崛起有兩個手段可用。一是逼迫人民幣升值,影響出口,從而削弱中國經濟的競爭力;二是用高油價來推高中國經濟的運轉成本,拖延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
正如一些專家所言,導致國際油價上漲的基本面並無任何新增的不利因素,還是諸如伊朗核問題、沙特可能爆發恐怖襲擊等已知的不確定因素。不僅如此,過去導致石油危機發生的供需矛盾在本次油價上漲中並沒有出現。
目前,歐佩克原油日產量已達到3040萬桶,而且還在繼續上升。歐佩克增產原油已經導致過去兩年全球原油供應量超過需求量,使得原油庫存量持續上升,並已明顯高於過去5年的平均水準,而全球2005年的需求卻相對2004年有所減少。因此,總體來說,全球供應也並不短缺。
既然從經濟角度看本輪油價似無上漲必要,可為什麼它卻漲個不停呢?如何來解釋這種現象?其實,如果我們換個角度,比如從國際能源的政治背景去看,就不難看到,國際油價上漲的背後,有著很深的“美國因素”。
我們注意到,近一年多來,伴隨著國際油價的“屢創新高”,世界“最大的油老虎”美國的態度卻“顯得相當超然”。美國財長斯諾公開表示,“美國政府沒有考慮釋出戰略石油儲備,以遏止持續上升的油價的需要”,似乎根本就不在意這令人咋舌的高油價。原因則在於,高油價並不違背美國利益,相反它還是制約別國特別是中國的工具。具體來說,美國欲借高油價來推高中國經濟的運轉成本,從而遏制中國的發展。
在美國政策制定者看來,如果不能遏制中國的崛起,那麼至少要延緩這種崛起的步伐。經濟上遏制中國崛起有兩個手段可用。一是逼迫人民幣升值,影響出口,從而削弱中國經濟的競爭力;二是用高油價來推高中國經濟的運轉成本,拖延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在美國政策制定者的設想中,最好是兩種手段都能派上用場。
但是,由於貨幣問題事關一國主權,人民幣是否升值不是美國說了算的,而石油相對來說更容易控制。另外,高油價策略還有“一箭雙雕”的作用,也就是打擊了歐盟。歐元誕生後,資金分流導致美國經濟大不如前。這主要是歐元部分替代了國際貿易中所使用的美元,也使一些國家的外匯儲備轉為歐元,從而極大地破壞了美國的資金來源,使靠借債度日的美國經濟前景不妙。因此打擊歐元,使美元恢複元氣就成為美國的重要國家目標。而歐盟各國對石油的依賴要比美國大得多。
難道美國就不怕高油價策略傷及自身嗎?畢竟現在美國對海外石油市場的依賴要大於中國。美國當然也害怕,如果程度和時機拿捏不好的話,極有可能是“傷人一千,自損五百”,甚至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但“兩害相權取其輕”,高油價對美國的影響是有限的。在經歷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兩次石油危機的衝擊後,美國不但積累了一套成熟的應對此類風險的經驗,還及時調整了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美國經濟早已轉向以高技術、服務業為主。
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去年10月在華盛頓發表講話時承認,如果扣除通貨膨脹因素,現在石油價格僅為1981年最高價位的60%。這意味著此次油價攀升根本不足以把美國經濟拖入衰退之中,即使高油價會使美國消費者的利益受到損害,但他們也可以從在全球從事石油開採的美國大公司的海外業務中得到一定的補償。
然而,中國卻不同,中國的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使中國經濟處在對高油價極其敏感的時期。中國自身經濟結構上的弱點,給了美國施展“高油價策略”的空間。從石油期貨市場的角度來看,正如一些專家所說,“中國的市場弱點”在於:
其一,中國“每年需求的增量”中,進口油已佔到40%的比例,顯然,僅此一點,就足以構成一個國際投機資本“重點炒作目標”。
其二,據披露,中國今年將要增加石油儲備的“安全天數”,目前,中國的這個“安全天數”還不到10天,而按計劃,石油儲備將要達到90天的水準。不難想像,從10天躍升到90天、中國將要購買多少原油。所以,中國的“石油儲備計劃”等於給全球石油投機商釋放出一個極其強烈的“多頭信號”。
其三,中國國內石油期貨市場專門人才不足。另外,中國操作外匯等金融期貨的能力也不足。這就註定了中國在石油相關投資市場的操作經驗不足,但對國際投機資本來說,卻正是對中國下手的時候。
其四,中國在產業政策上也存在偏差。比如,從中國自身利益和能源情況來說,私人汽車不應該成為“主導產業”。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之後,一些國家已經調整交通政策,大力提倡公共交通,控制私人汽車的發展,而中國在跨國汽車巨頭的遊說下,反其道而行之,從政策上倡導小汽車大量進入家庭。在國內石油需求已經高居不下的情況下,私人汽車業的發展只能促使這種需求“繼續飆升”。
目前中國原油進口的50%依賴中東,每天進口約300萬桶石油。2004年由於油價升高,我國進口石油多支付外匯達80多億美元,這一年僅石油一項產品就造成了300多億美元的貿易逆差。長此下去,天價石油無疑將使中國在原料上耗資巨大,從而最終遏制中國的經濟增長。所以,總體上講,高油價對美國經濟“影響不大”,但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的影響卻“非常之大”。
從美國推高油價的時機選擇來看,也是頗費心機的。一方面,中國經濟雖然發展較快,但還遠說不上強勢,仍處於粗放階段。去年中國消耗了全球新增石油的30%,鋼材的30%、水泥的40%和全球直接投資資本的25%,也就是說,中國已進入到每增長一個百分點都需要國際資源支撐的時代,如果資源來源顯著減少甚至在一個時期內斷絕,中國的經濟增長很可能會停下來。而一旦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向集約型,開發出了石油替代資源,建立了節約型社會,那時候再推高油價,效力就會明顯減弱。
另一方面,伊戰結束後,美國基本上控制了中東的石油,這使得美國得以把戰略重點轉向中國,能夠騰出手來部署過去幾年因反恐而受忽視的對華遏制政策。而伊朗核問題,又使得美國抬高油價有了藉口。因此,在這個時期“維持高油價”,與華盛頓的全球戰略是相吻合的。
美國學者克萊爾在其新作《資源戰爭》中說,石油對美國而言不是意味著燃料,而是意味著權力。從美國近年的能源部署來看,本次石油危機,本質上就是美國利用石油期貨這一金融手段,放大原油緊缺效應,打壓歐盟、遏制中國,這是美國全球戰略的一部分。國際金融報報導/在美國政策制定者看來,如果不能遏制中國的崛起,那麼至少要延緩這種崛起的步伐。經濟上遏制中國崛起有兩個手段可用。一是逼迫人民幣升值,影響出口,從而削弱中國經濟的競爭力;二是用高油價來推高中國經濟的運轉成本,拖延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
正如一些專家所言,導致國際油價上漲的基本面並無任何新增的不利因素,還是諸如伊朗核問題、沙特可能爆發恐怖襲擊等已知的不確定因素。不僅如此,過去導致石油危機發生的供需矛盾在本次油價上漲中並沒有出現。
目前,歐佩克原油日產量已達到3040萬桶,而且還在繼續上升。歐佩克增產原油已經導致過去兩年全球原油供應量超過需求量,使得原油庫存量持續上升,並已明顯高於過去5年的平均水準,而全球2005年的需求卻相對2004年有所減少。因此,總體來說,全球供應也並不短缺。
既然從經濟角度看本輪油價似無上漲必要,可為什麼它卻漲個不停呢?如何來解釋這種現象?其實,如果我們換個角度,比如從國際能源的政治背景去看,就不難看到,國際油價上漲的背後,有著很深的“美國因素”。
我們注意到,近一年多來,伴隨著國際油價的“屢創新高”,世界“最大的油老虎”美國的態度卻“顯得相當超然”。美國財長斯諾公開表示,“美國政府沒有考慮釋出戰略石油儲備,以遏止持續上升的油價的需要”,似乎根本就不在意這令人咋舌的高油價。原因則在於,高油價並不違背美國利益,相反它還是制約別國特別是中國的工具。具體來說,美國欲借高油價來推高中國經濟的運轉成本,從而遏制中國的發展。
在美國政策制定者看來,如果不能遏制中國的崛起,那麼至少要延緩這種崛起的步伐。經濟上遏制中國崛起有兩個手段可用。一是逼迫人民幣升值,影響出口,從而削弱中國經濟的競爭力;二是用高油價來推高中國經濟的運轉成本,拖延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在美國政策制定者的設想中,最好是兩種手段都能派上用場。
但是,由於貨幣問題事關一國主權,人民幣是否升值不是美國說了算的,而石油相對來說更容易控制。另外,高油價策略還有“一箭雙雕”的作用,也就是打擊了歐盟。歐元誕生後,資金分流導致美國經濟大不如前。這主要是歐元部分替代了國際貿易中所使用的美元,也使一些國家的外匯儲備轉為歐元,從而極大地破壞了美國的資金來源,使靠借債度日的美國經濟前景不妙。因此打擊歐元,使美元恢複元氣就成為美國的重要國家目標。而歐盟各國對石油的依賴要比美國大得多。
難道美國就不怕高油價策略傷及自身嗎?畢竟現在美國對海外石油市場的依賴要大於中國。美國當然也害怕,如果程度和時機拿捏不好的話,極有可能是“傷人一千,自損五百”,甚至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但“兩害相權取其輕”,高油價對美國的影響是有限的。在經歷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兩次石油危機的衝擊後,美國不但積累了一套成熟的應對此類風險的經驗,還及時調整了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美國經濟早已轉向以高技術、服務業為主。
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去年10月在華盛頓發表講話時承認,如果扣除通貨膨脹因素,現在石油價格僅為1981年最高價位的60%。這意味著此次油價攀升根本不足以把美國經濟拖入衰退之中,即使高油價會使美國消費者的利益受到損害,但他們也可以從在全球從事石油開採的美國大公司的海外業務中得到一定的補償。
然而,中國卻不同,中國的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使中國經濟處在對高油價極其敏感的時期。中國自身經濟結構上的弱點,給了美國施展“高油價策略”的空間。從石油期貨市場的角度來看,正如一些專家所說,“中國的市場弱點”在於:
其一,中國“每年需求的增量”中,進口油已佔到40%的比例,顯然,僅此一點,就足以構成一個國際投機資本“重點炒作目標”。
其二,據披露,中國今年將要增加石油儲備的“安全天數”,目前,中國的這個“安全天數”還不到10天,而按計劃,石油儲備將要達到90天的水準。不難想像,從10天躍升到90天、中國將要購買多少原油。所以,中國的“石油儲備計劃”等於給全球石油投機商釋放出一個極其強烈的“多頭信號”。
其三,中國國內石油期貨市場專門人才不足。另外,中國操作外匯等金融期貨的能力也不足。這就註定了中國在石油相關投資市場的操作經驗不足,但對國際投機資本來說,卻正是對中國下手的時候。
其四,中國在產業政策上也存在偏差。比如,從中國自身利益和能源情況來說,私人汽車不應該成為“主導產業”。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之後,一些國家已經調整交通政策,大力提倡公共交通,控制私人汽車的發展,而中國在跨國汽車巨頭的遊說下,反其道而行之,從政策上倡導小汽車大量進入家庭。在國內石油需求已經高居不下的情況下,私人汽車業的發展只能促使這種需求“繼續飆升”。
目前中國原油進口的50%依賴中東,每天進口約300萬桶石油。2004年由於油價升高,我國進口石油多支付外匯達80多億美元,這一年僅石油一項產品就造成了300多億美元的貿易逆差。長此下去,天價石油無疑將使中國在原料上耗資巨大,從而最終遏制中國的經濟增長。所以,總體上講,高油價對美國經濟“影響不大”,但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的影響卻“非常之大”。
從美國推高油價的時機選擇來看,也是頗費心機的。一方面,中國經濟雖然發展較快,但還遠說不上強勢,仍處於粗放階段。去年中國消耗了全球新增石油的30%,鋼材的30%、水泥的40%和全球直接投資資本的25%,也就是說,中國已進入到每增長一個百分點都需要國際資源支撐的時代,如果資源來源顯著減少甚至在一個時期內斷絕,中國的經濟增長很可能會停下來。而一旦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向集約型,開發出了石油替代資源,建立了節約型社會,那時候再推高油價,效力就會明顯減弱。
另一方面,伊戰結束後,美國基本上控制了中東的石油,這使得美國得以把戰略重點轉向中國,能夠騰出手來部署過去幾年因反恐而受忽視的對華遏制政策。而伊朗核問題,又使得美國抬高油價有了藉口。因此,在這個時期“維持高油價”,與華盛頓的全球戰略是相吻合的。
美國學者克萊爾在其新作《資源戰爭》中說,石油對美國而言不是意味著燃料,而是意味著權力。從美國近年的能源部署來看,本次石油危機,本質上就是美國利用石油期貨這一金融手段,放大原油緊缺效應,打壓歐盟、遏制中國,這是美國全球戰略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