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南方周末》浮沉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8:26:57


作者  林苑竹


        题注:捍卫与代价——“爱心、正义与良知丰碑”的兴衰,在传媒史上留下沉重的回响


,,,,,,,,,,,,,,

                                                                                               (第一稿,写于2006年4月19日)

作者  林苑竹


        题注:捍卫与代价——“爱心、正义与良知丰碑”的兴衰,在传媒史上留下沉重的回响


,,,,,,,,,,,,,,

                                                                                               (第一稿,写于2006年4月19日)
  我们在学校的时候都流传《南》的突然换血、改变是与那一期朱榕基特刊有关系,不知道是否如此?
买习惯了,每周都支持一下。
原帖由 gatotomcat 于 2007-3-1 08:48 发表
  我们在学校的时候都流传《南》的突然换血、改变是与那一期朱榕基特刊有关系,不知道是否如此?

是长期烟酒过度,应酬过多,燥热上火,本该早点到医院检查,打针吃药消解下,但又一直强撑着。
结果某次感冒引发一场大病,差点报销,虽然勉强渡过危险期,却从此无法复元。;P
原帖由 f22 于 2007-3-1 11:48 发表
买习惯了,每周都支持一下。

难得的好粉丝!替南周说声感激!:kiss: :lol
  《南方周末》……说真的,我接触它并不算早,97年下半年的时候吧……当时看了就喜欢上了,一直坚持买到大学2年级,后来也就没买了。跟很多人一样,觉得没看头了。

  笑,一开始还是受到南方周末的影响,才下决心在大学中进新闻系,没想到……叹。
原帖由 gatotomcat 于 2007-3-1 12:45 发表
  《南方周末》……说真的,我接触它并不算早,97年下半年的时候吧……当时看了就喜欢上了,一直坚持买到大学2年级,后来也就没买了。跟很多人一样,觉得没看头了。

  笑,一开始还是受到南方周末的影响 ...

新闻不好做。但经过新闻专业训练的,无论此后从事什么行业都受益匪浅。
我对南周的认识,主要是当时跟南方日报打交道而来的,原来的范总在当驻某地记者站站长时,曾经在一起打过扑克。
  - -#~

  学了四年新闻,在电视台呆了半年,然后决定出来闯一闯……现在觉得还是回去做新闻好。自己的专业始终舍不得放下啊。
原帖由 gatotomcat 于 2007-3-1 13:02 发表
  - -#~

  学了四年新闻,在电视台呆了半年,然后决定出来闯一闯……现在觉得还是回去做新闻好。自己的专业始终舍不得放下啊。


新闻工作虽然时时不免有压抑感,但说来还是比较能够发挥自己个性与才干的一个好行业。而且,收入很是不低呢,尤其电视台......好了,男人别问收入!点到即止,免得gatotomcat兄弟到处给人追着请客。;P
原帖由 林苑竹 于 2007-3-1 13:28 发表


新闻工作虽然时时不免有压抑感,但说来还是比较能够发挥自己个性与才干的一个好行业。而且,收入很是不低呢,尤其电视台......好了,男人别问收入!点到即止,免得gatotomcat兄弟到处给人追着请客。;P


  那倒没关系,因为说白了,新闻媒体中这样那样的所谓潜规则,差不多也是不是秘密的秘密;只不过我在电视台的时候主要并不负责做什么揭露性报道,所以也未怎么碰触过那条规则线。说实在话,现在的问题是,这个规则太多人知道了,以致于很多人提到媒体就会与这些东西挂钩,其实很多新闻人真的很冤枉啊。
======其实哪里都会对舆论、媒体进行必要
的管制与引导,只不过方式不一样、手段不一样,
水平高低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一样。

美国媒体自由吧,仔细想想,在911时期,看看美国
的各种媒体,从大到小,是什么调子,大家能看到的
图片就是那么个范围。按我朋友的话,要是说美国人
管起来,下手更黑。以美国为例,他们对舆论也有相当
严的一面,但具体手段有硬和软两方面,硬的咱们不多
说了,敏感。软的很有意思,既有科学的一面,又有
耍赖的一面,很有意思。

我们超大今年开始就是有目的的请目前国内主流媒体
的朋友出任版主与贵宾,或是做我们的顾问,就是
提高超大的水平,少去干不必要的事情,从而建设一个
民间的、爱国的而且明白道理的、尽量做到有“艺术”
说话空间的精神家园。呵呵。
原帖由 dula 于 2007-3-1 15:38 发表
======其实哪里都会对舆论、媒体进行必要
的管制与引导,只不过方式不一样、手段不一样,
水平高低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一样。

美国媒体自由吧,仔细想想,在911时期,看看美国
的各种媒体,从大到小,是 ...

是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西方发达国家对网站的监管,其实比大陆更严,口子把得更紧。
靠打擦边球是难以持久发展的,踩了红线一次两次没出大事就放松自我约束,这就是话题对象的悲剧。
原帖由 gatotomcat 于 2007-3-1 15:07 发表


  那倒没关系,因为说白了,新闻媒体中这样那样的所谓潜规则,差不多也是不是秘密的秘密;只不过我在电视台的时候主要并不负责做什么揭露性报道,所以也未怎么碰触过那条规则线。说实在话,现在的问题是, ...

靠各自修行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虽然自律者十分可敬。
关键是机制与规则的订立与完善,目前各方意见南辕北辙,暂时尿不到一个壶里去。:b
  对,现在的问题就是

  1、尿不到一个壶里;
  2、上面的经是好经,可惜下面歪嘴和尚太多。
没法子的事,事关饭碗乌纱,换了我们来做,未必就能够好到哪里去。:L
关键还是在上头。
我有《突发事故瞒报的冷思考》一帖,首发在强国,也是第一次在强国出帖,算给面子加了个精华。说的大概就这意思。
原帖由 林苑竹 于 2007-3-1 15:45 发表

是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西方发达国家对网站的监管,其实比大陆更严,口子把得更紧。
靠打擦边球是难以持久发展的,踩了红线一次两次没出大事就放松自我约束,这就是话题对象的悲剧。


=======就美国而言,对媒体的管制所谓“硬”的一面比我们
要黑的多,软的方面科学、技巧性很好,毕竟他们对媒体的经验
比我们丰富。但是,他们的管制,总体上合约精神是很强的。

讲个软的办法,挺有意思。从美国联邦政府和各级政府、政府各
只能部门新闻发布机构和公关机构获得信息是美国媒体重要的新闻
来源渠道,所以,美国的官老爷出来说话,媒体就不能不重视,那怕
是打哈哈。所以美国政府机构就很科学与巧妙的利用这点,在他们
的新闻发布机构中就聘请专业的心理、市场、告人员,比如说
某一时期出现对政府不利的东西,他们就不停的搞各种新闻发布、
见面、公关活动,基本是车轮战,而且废话连篇,真真假假,作为媒体
不可能不听。然后随时跟踪心理反应和相应的统计调查,调整策略
直到把媒体的信息通道弄得穷于应付,让你没精力也没足够的资源再
去干更多的事情,从而达到目的。

说实话,这一手非常有效也很阴损,但水平确实高,这里面要求
有“丰富的斗争经验”,还要有科学的方法,比如说对反应信息
的反馈与判断,特别是量化的分析,是相当专业的东西。
看看本省卡境外新闻那德性,不要说跟老美比,就是碰上民进党,打起新闻战也得一溃千里,一群不长进的土瘪三.
原帖由 f22 于 2007-3-1 22:42 发表
看看本省卡境外新闻那德性,不要说跟老美比,就是碰上民进党,打起新闻战也得一溃千里,一群不长进的土瘪三.


不是本省,本国。。。
原帖由 xie_zf 于 2007-3-2 09:36 发表


不是本省,本国。。。

F22说的是广东卡香港的电视信号;P
  在中国做新闻工作,必须充分注意中国国情对新闻事业的作用和影响。与国外新闻特别是西方国家新闻不同,我们的新闻,最大的特点就是政策性。这种意识形态格局,需要我们认真地把握好、处理好。而一个具体的事务就是,要求新闻工作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政治敏感,把自己自 觉地纳入政治的轨道中运行。

  新闻的政治特性问题在我国的新闻研究中较少为人涉及,而对新闻机构和新闻的从业人员提出政治的自律问题就更不多见。但这确是人们最经常接触到的实践课题之一。记者、编辑在本职工作中表现出的政治意识大致有两种:一种是高限的,即在理解了政治对新闻所起的重要影响作用后,就千方百计地揣摩来自"上头"的精神,自觉地从政治角度获得新闻采写的"命中率"以及在社会上的轰动效应。另一种是低限的,主要即记者、编辑都必须知晓工作纪律上有哪些政治性的限制,在具体采编业务的操作中作通常所说的"把关"的工作。分而言之,记者是以主动采写稿件为职业的,因此,一般被要求必须知晓政府在提倡什么、鼓励什么;而编辑大多以被动式的就稿编稿为业,因此更多地被要求必须知晓政府在各项事务上的"禁令",对稿件内容加以约束。

  因此,我认为在我国的新闻记者、编辑所遇到的政治自律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依法保密。这主要表现在与国家利益有关的内容上,例如战事发生时,军队参战人数和指挥员情况等都不能见报,一般各国军方在战争中都要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对新闻还要额外施加检查制度。现在我国已经进入法制社会,有相当多的禁忌已由政府以法令的形式颁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第十条的规定,国家保密局已会同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制定了各业务系统的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这些内容都是新闻机构必须遵守的。在日常经济事务中,由于现代竞争的加剧,政府部门对一系列的事实加以保密,也是各国通行的做法。

  二、常规保密。在涉及保密的问题上,我国还存在着另一种情形,就是政府常常出面为一些经济、技术方面的内容加以特殊的或临时性的密级保护,这些秘密无疑是政府行为的一部分,无疑也就是标准的政治内容。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把握好一般信息与政务秘密的转换关系。这类普通信息向政治秘密转化的情况,是我们在实践中最难以把握的一项内容。其原因即在于:这类东西不大容易靠公开的法规作出规定,而更多地是靠政府部门与新闻单位的内部"通气"再转由记者编辑掌握。这些事务由于掌握难度较大,需要我们格外注意。

  1、注意社会的安定需要。关于"新闻自由"的理论一般强调新闻"无事不可报道"这一规则。但是,在任何社会的实践中,这都是一件无法做到的事情;从个人事务上说,美国总统在竞选之中,就把自己的一切全部暴露在公众之前。而一些小报刊过分地把总统的一切事情都拿来做文章,就引起不少人的批评。在我国,不宜由报刊公布的内容,涉及个人问题的就有隐私、性禁忌等。一些报纸为了发行的需要,把一些名人的私事拿到报纸上抖露,结果引起了一些纠纷。保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是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纠纷的解决最终无疑需要以政权的权威加以评判,因此,这种纠纷的处理,本身也是政务活动内容之一。新闻在这些纠纷当中搅得过深,不利于自己保持公正、客观 的立场,也不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另外,从社会安定的大的范围来说,新闻也要有意识地处理好一些敏感话题的报道。例如,一些局部地区的动乱情况、一些地方的灾祸情况,发不发稿、何时发稿等事项,都需要按照政府部门的处理动态和安排作出判断。这种情形与新闻的规律当然存在一些冲突,但是,任何社会分工都必须有益于世道人心,新闻也不例外。有时,为了有益于事件向好的方向转化,有益于事件减少损失、得到尽可能好的结果,新闻的采写必须遵从政府方面的报道意见。我国近年来对若干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已经作了不少改进,但在事件发生现场,新闻记者在加强"抢"新闻意识的同时,还是要严格遵守事件处理者的总安排和总的调度。这中间,就需要记者、编辑自觉地从维护社会安定的大需要来调整自己的新闻活动。

  2、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利益要求。新闻要涉及社会上各方各面的人和集团,人们对新闻总会有自己的既定要求,而政界人士对新闻的要求则更加细致一些。在这种情况下,新闻记者、编辑在处理新闻时,就不能不敏锐地把握住这些要求。这之所以也是"政治自律"的内容,原因主要在于:一些群体提出的要求本身是影响政治活动的内容的,新闻无疑要把握好这些要求的强烈的政治特性。举例而言:一,我国特殊国情下领导人报道具有有限性。因为在中国,"见报率"对政界人士来说往往有着另外一些意义,如在有的地区,见报率被有些人视作"出风头"的机会,影响所及,有的领导同志在公开场合的讲话被当作新闻报道时,一旦次数出现过频,往往就会虑及旁人对他的印象而要求记者减少对他报道。二,有些部门出于自身一方的利益,对新闻会提出限制性的要求,如批评报道和部门之间相争议的情况的报道,一般也会引起部门的不悦。在这类报道中,中国的新闻业习惯使用"某某"的隐称,可说是一种被动的"自律"行为。

  以上这些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因素,使得新闻必须加强自身的约束。这就是所谓"自律"。从积极的意义上说,这是新闻在自觉服从政治需要、从而取得良好社会效果。从消极的意义上来说,这也暗伏着新闻的监督功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危险。这两面的可能性,提醒我们注意趋利避害,把新闻在社会上的位置摆正。
原帖由 nebraska 于 2007-3-2 09:59 发表

F22说的是广东卡香港的电视信号;P


又不是广东才卡,别的地方转播凤凰卫视时还不是转样卡。。。:P
原帖由 dula 于 2007-3-1 16:53 发表


=======就美国而言,对媒体的管制所谓“硬”的一面比我们
要黑的多,软的方面科学、技巧性很好,毕竟他们对媒体的经验
比我们丰富。但是,他们的管制,总体上合约精神是很强的。

讲个软的办法,挺有意 ...

美方的软办法确实很好。我们为什么不能借鉴呢?
中西方管理思维的不同是其中原因之一。
]]
2、关于新闻的政治特性和政治自律问题。新闻的属性问题现在都争得不亦乐乎,新闻政治特性的研究探讨几乎就是一个禁区,一般人不愿意去碰,也碰不得。政治自律应该是新闻人的基本操守之一,但还是回到刚才的问题。如果没有规则可循,没有具体明确的相关指引,靠自觉靠自我修养,我认为是靠不住的。制度不是万能,但没有制度是万万不能。高限的政治意识,目前基本上掉入了实用主义的泥潭,演化成一切向上看的驱动;而低限的政治意识,却变成了保住饭碗的庸俗主义。一些众所周知的潜规则,不足为道。
3、新闻纠纷的问题,一方面是利益驱动,另一方面是目前对新闻定位的缺失。这种纠纷可以加以区分——属于八卦爆料引起的纠纷,毫无疑问应当循法律途径解决,政府不应当也没必要插手;属于批评文章引起的纠纷,如果批评对象是政府部门或者机关单位,那政府应当出面,如果批评对象是企业,政府还是以不介入为好。政府要做的事,主要是对于涉及公共安全的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制订相关的法规,目前这方面已经有所突破,相信会越来越成熟完善。
  做什么新闻,怎么做新闻——现在很多所谓记者连这两个问题都没弄清楚。
4、关于准确把握不同群体利益要求的问题。我认为要想多方讨好、哪方都不得罪,难度极高,也似无必要,而且对于新闻行业自身的健康发展反而有害。试想,屁股指挥脑袋,人总是希望一切报道都有利于自己,不同的群体特别是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有不同的利益的诉求,这本身就是矛盾和对抗着的双方,更多的情况还是多方角力。新闻单位本身就是在夹缝中生存,如果还置身其中,无异引火烧身,到头来哪面都得罪,哪方都讨不了好。目前的许多纠纷,说穿了就是这种介入招致的结果。至于台底下的交易,不说也罢。真想壮大自强,倒不如坚守原则,严守阵地。
5、政界人士的要求问题。党指挥枪(摄像枪、话筒、录音笔、墨水笔等等),这是目前绝不容异议的不二法则。实务里的难处,从事过这一行的朋友都感受尤深,就不展开了,点到即止。
原帖由 gatotomcat 于 2007-3-2 15:45 发表
  做什么新闻,怎么做新闻——现在很多所谓记者连这两个问题都没弄清楚。

党史界目前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说好听点叫困惑。目前的现象是专业的无精打彩,业余的苦苦追寻。
如果失却了对所从事职业的热爱,把事业都当成吃饭的家伙、挣钱的工具、升官的途径,那一切都将被异化掉。这会是民族的悲哀。
原帖由 林苑竹 于 2007-3-2 16:04 发表

党史界目前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说好听点叫困惑。目前的现象是专业的无精打彩,业余的苦苦追寻。
如果失却了对所从事职业的热爱,把事业都当成吃饭的家伙、挣钱的工具、升官的途径,那一切都将被异化掉。这会是 ...
四平八稳的党史文章,没个鸟劲。
原帖由 f22 于 2007-3-2 17:35 发表
四平八稳的党史文章,没个鸟劲。

  不过,我以为,既然是作为历史出现的,那么真实性必然是第一位的,真实的历史描述显然是与演义有着本质区别的,演义一般是将可读性放在首位的,而对于素材的真实与否一般很少做实证式的考证,但历史就不一样了,客观上要求必须做到有实证及相应研究成果的支持。二者之间的出发点是不同的,读者群也不一样,演义主要面向社会上的一般读者,而以实证为基础的历史文献的读者群往往仅限于专业人士。
原帖由 f22 于 2007-3-2 17:35 发表
四平八稳的党史文章,没个鸟劲。

好些官样文章,连四平八稳都够不上格,只能评上一句“官话连篇”。
因为不少是以论定史,主观臆断,没经过史学专业训练,基础不扎实,钻研不刻苦,随便推一下就倒的。
原帖由 就是不行 于 2007-3-2 17:54 发表

  不过,我以为,既然是作为历史出现的,那么真实性必然是第一位的,真实的历史描述显然是与演义有着本质区别的,演义一般是将可读性放在首位的,而对于素材的真实与否一般很少做实证式的考证,但历史就不一 ...

中肯!
《百年潮》所提倡的八字方针——“信史,实学,新知,美文”,堪称指针。不过,其始创者胡绳先生,因为晚年的反思,也招致不少无端非难。党史之难,可见一斑。
南方周末是好报纸!
原帖由 自由如风 于 2007-3-3 18:40 发表
南方周末是好报纸!


曾经是。。。
《南周末》虽然倒下了,好在现在有《中青报》和《南都市》,相信只要星星之火不灭,总有燎原的一天。
现在只有中青和法制日报敢说话了
其他都是“主流”挂帅,无聊头顶
原帖由 kutoo 于 2007-3-7 13:16 发表
《南周末》虽然倒下了,好在现在有《中青报》和《南都市》,相信只要星星之火不灭,总有燎原的一天。

《冰点》出事了,“南都”出事了,......
  中国青年报,也很久不买了。
南都系传媒都拿出了一定篇幅给《颖州》,这就不错了,买也算是一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