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攀高温合金叶片冷辊轧高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3:30:02
<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高温合金静子叶片冷辊轧技术是保证“太行”航空发动机叶片设计要求的关键技术。一航黎明自主研发的这项技术是目前国内航空领域叶片制造的专有技术,填补了国内高温合金叶片冷辊轧技术的空白。</p><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span lang="EN-US">1994年,当时的航空工业总公司下达了高温合金高压压气机静子叶片冷辊轧研究课题,要求一航黎明攻克这一难关。冷辊轧技术是一航黎明已有的成熟技术,但从来没有用在高温合金材料上。航空发动机叶片空间曲面复杂,对性能、可靠性、精度要求高,全新的高温合金材料成型性能差,变形抗力大,是否适合冷辊轧?轧后变形对性能有怎样的影响?不同轧制次数对性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国内外没有任何相关资料可供借鉴,对于当时承担这项研究的一航黎明冶金处冶金试验室主任陈宗霖和技术骨干王少刚来说,这些都是一个个难解之题。</span></p><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陈宗霖带领王少刚等技术骨干组成技术团队,决心攻克这一难关。他们从寻找轧制材料、工艺、性能的最佳匹配方案入手,一步步展开攻关研究。在<span lang="EN-US">1994年之前,陈宗霖和王少刚等技术人员曾研究分析过高温合金性能等问题,这次攻关组在以前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试验分析。为保证叶片生产进度,陈宗霖将技术团队分成试验室和生产车间两个战场,同擂战鼓。</span></p><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技术人员不分昼夜吃住在试验室,摸索理论规律,为生产提供理论支撑。仅研究高温合金缺口敏感性规律就做了上百次试验,总共用了上千片叶片,最后找到了其中的规律。生产车间里,金秀杰、王丽两位车间主任各有分工,合理安排,突破了轧后叶片抛修中端弯的机加工艺难点,使叶片冷轧与机加过程完美结合。攻关团队创造了当年交付首批合格高温合金冷轧叶片的纪录;从此,国内有了自主研制的高温合金冷轧叶片,保证首台“太行”航空发动机试制成功。</p><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在<span lang="EN-US">1994年到2001年这七年里,攻关组与生产车间一起边生产、边进行以前未完善的理论研究。2001年3月,冷辊轧叶片通过了中国一航首飞技术评审,达到部级攻关项目中确定的各项技术指标,通过了长试考核,可以装机首飞。七年艰辛磨炼,技术攻关团队留下了闪闪发亮的足迹:摸清了高温合金冷轧形变硬化特性等一系列技术创新点,共有21篇论文发表在《金属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杂志上。</span></p><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由于当时条件限制,叶片冷轧还未实现无余量,叶片型面未能冷轧到设计图要求的尺寸,单面尚有<span lang="EN-US">0.3毫米余量,仍需经型面抛光才能达到成品尺寸要求。为实现高温合金叶片无余量冷辊轧,2002年一航黎明成立了以公司副总工程师、重点型号总冶金师魏政牵头,技术中心叶片室主任工程师吴自然为组长,技术中心锻压室、叶片室、热表室和叶片厂有关技术骨干组成的攻关项目团队,吹响了高温合金冷轧叶片第二次攻关的号角。</span></p><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在攻关中,一航黎明首席技能专家、公司劳动模范、冷辊轧工张盛保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大胆建议采用新的工艺改进实施方案:改进轧前坯料形状,将三次有余量冷轧成形改为两次无余量冷轧成形。这一建议价值千金,在实际应用中,它节省了一整套辊轧工装,节省了大量能源消耗,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工效,奠定了叶片无余量冷辊轧成功的基础。</p><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为保证在<span lang="EN-US">2004年12月底完成攻关节点目标,攻关组从2004年2月初开始整整苦战了300个日日夜夜。他们查阅了大量的技术资料,做了上百次基础工艺试验研究,最后终于得到高温合金材料在各种不同温度下应用的可靠数据,摸索出高温合金材料冷辊轧变形量对工艺性能影响的一般规律,一项一项地编制出操作工艺规程。正当两次辊轧工艺投入叶片研制生产时,两次辊轧中间固熔软化硬度超标问题严重地制约了生产。为解决这项关键技术难题,吴自然组织团队成员共同分析研究,查阅了美国同类型材料的热处理制度和国内各材料生产厂家的资料,制订了新一轮试验的方案。他们在缺少经费、试验条件简陋、任务紧急的情况下,自己亲自动手操作,终于摸清了相关规律,结合对不同炉批4000余件叶片硬度的数理统计分析,重新确定了两次轧制中间的固溶软化制度和硬度验收标准。解决了这项技术关键,攻关顺利进行,最终按节点完成。</span></p><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攻关组成员付出了艰辛的汗水。退休返聘的冶金研高工郭殿品、辊轧分室主任国振兴、锻压室主任邰清安、工艺员赵长利等同志为项目成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特别是年逾花甲的攻关组组长吴自然身患心脏病,但是谁也劝不了他离开攻关现场早点休息;由于过度劳累,他多次晕倒在攻关现场,仅救护车就叫了三次。攻关组成员把自己能放弃的都放弃了——正常的休息日、与家人相聚、对家庭应尽的责任……就连家中有老人和孩子的女职工都和其他人一样<span lang="EN-US">24小时随叫随到,从没耽误过一点进度。</span></p><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大家不懈地努力、汗水与泪水交织,创造了一航黎明冷辊轧叶片的新天地:叶片冷辊轧无余量制造技术成功了,标志着我们高温合金静子叶片冷辊轧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p><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高温合金静子叶片冷辊轧技术是保证“太行”航空发动机叶片设计要求的关键技术。一航黎明自主研发的这项技术是目前国内航空领域叶片制造的专有技术,填补了国内高温合金叶片冷辊轧技术的空白。</p><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span lang="EN-US">1994年,当时的航空工业总公司下达了高温合金高压压气机静子叶片冷辊轧研究课题,要求一航黎明攻克这一难关。冷辊轧技术是一航黎明已有的成熟技术,但从来没有用在高温合金材料上。航空发动机叶片空间曲面复杂,对性能、可靠性、精度要求高,全新的高温合金材料成型性能差,变形抗力大,是否适合冷辊轧?轧后变形对性能有怎样的影响?不同轧制次数对性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国内外没有任何相关资料可供借鉴,对于当时承担这项研究的一航黎明冶金处冶金试验室主任陈宗霖和技术骨干王少刚来说,这些都是一个个难解之题。</span></p><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陈宗霖带领王少刚等技术骨干组成技术团队,决心攻克这一难关。他们从寻找轧制材料、工艺、性能的最佳匹配方案入手,一步步展开攻关研究。在<span lang="EN-US">1994年之前,陈宗霖和王少刚等技术人员曾研究分析过高温合金性能等问题,这次攻关组在以前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试验分析。为保证叶片生产进度,陈宗霖将技术团队分成试验室和生产车间两个战场,同擂战鼓。</span></p><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技术人员不分昼夜吃住在试验室,摸索理论规律,为生产提供理论支撑。仅研究高温合金缺口敏感性规律就做了上百次试验,总共用了上千片叶片,最后找到了其中的规律。生产车间里,金秀杰、王丽两位车间主任各有分工,合理安排,突破了轧后叶片抛修中端弯的机加工艺难点,使叶片冷轧与机加过程完美结合。攻关团队创造了当年交付首批合格高温合金冷轧叶片的纪录;从此,国内有了自主研制的高温合金冷轧叶片,保证首台“太行”航空发动机试制成功。</p><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在<span lang="EN-US">1994年到2001年这七年里,攻关组与生产车间一起边生产、边进行以前未完善的理论研究。2001年3月,冷辊轧叶片通过了中国一航首飞技术评审,达到部级攻关项目中确定的各项技术指标,通过了长试考核,可以装机首飞。七年艰辛磨炼,技术攻关团队留下了闪闪发亮的足迹:摸清了高温合金冷轧形变硬化特性等一系列技术创新点,共有21篇论文发表在《金属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杂志上。</span></p><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由于当时条件限制,叶片冷轧还未实现无余量,叶片型面未能冷轧到设计图要求的尺寸,单面尚有<span lang="EN-US">0.3毫米余量,仍需经型面抛光才能达到成品尺寸要求。为实现高温合金叶片无余量冷辊轧,2002年一航黎明成立了以公司副总工程师、重点型号总冶金师魏政牵头,技术中心叶片室主任工程师吴自然为组长,技术中心锻压室、叶片室、热表室和叶片厂有关技术骨干组成的攻关项目团队,吹响了高温合金冷轧叶片第二次攻关的号角。</span></p><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在攻关中,一航黎明首席技能专家、公司劳动模范、冷辊轧工张盛保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大胆建议采用新的工艺改进实施方案:改进轧前坯料形状,将三次有余量冷轧成形改为两次无余量冷轧成形。这一建议价值千金,在实际应用中,它节省了一整套辊轧工装,节省了大量能源消耗,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工效,奠定了叶片无余量冷辊轧成功的基础。</p><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为保证在<span lang="EN-US">2004年12月底完成攻关节点目标,攻关组从2004年2月初开始整整苦战了300个日日夜夜。他们查阅了大量的技术资料,做了上百次基础工艺试验研究,最后终于得到高温合金材料在各种不同温度下应用的可靠数据,摸索出高温合金材料冷辊轧变形量对工艺性能影响的一般规律,一项一项地编制出操作工艺规程。正当两次辊轧工艺投入叶片研制生产时,两次辊轧中间固熔软化硬度超标问题严重地制约了生产。为解决这项关键技术难题,吴自然组织团队成员共同分析研究,查阅了美国同类型材料的热处理制度和国内各材料生产厂家的资料,制订了新一轮试验的方案。他们在缺少经费、试验条件简陋、任务紧急的情况下,自己亲自动手操作,终于摸清了相关规律,结合对不同炉批4000余件叶片硬度的数理统计分析,重新确定了两次轧制中间的固溶软化制度和硬度验收标准。解决了这项技术关键,攻关顺利进行,最终按节点完成。</span></p><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攻关组成员付出了艰辛的汗水。退休返聘的冶金研高工郭殿品、辊轧分室主任国振兴、锻压室主任邰清安、工艺员赵长利等同志为项目成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特别是年逾花甲的攻关组组长吴自然身患心脏病,但是谁也劝不了他离开攻关现场早点休息;由于过度劳累,他多次晕倒在攻关现场,仅救护车就叫了三次。攻关组成员把自己能放弃的都放弃了——正常的休息日、与家人相聚、对家庭应尽的责任……就连家中有老人和孩子的女职工都和其他人一样<span lang="EN-US">24小时随叫随到,从没耽误过一点进度。</span></p><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大家不懈地努力、汗水与泪水交织,创造了一航黎明冷辊轧叶片的新天地:叶片冷辊轧无余量制造技术成功了,标志着我们高温合金静子叶片冷辊轧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p>
</p><p>产量要上去啊!<br/></p>
<p>问个土问题,什么叫“有余量”,什么叫“无余量”?对发动机有什么影响?</p><p>&nbsp;</p><p>俺比较土,不要笑俺!!</p>
<p>大哥,余量就是留一点余地的意思</p><p>为了保证后期加工给留了一点地方,</p><p>要不后来想加工的话就把产品加工小了</p><p>比如我要加工一个25mm厚的工件我先粗加工一个26mm的东西出来</p><p>然后再精加工到25mm去,那个1mm就是余量</p>
<p>听我老爹说,叶片中心部分与边缘部分的材料密度甚至成份,都是不一样的,中心部分要有很强的抗扭曲性,边缘部分要耐高温等等</p><p>还有就是,要在叶片中间开一排排小孔,一方面减轻叶片的重量,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控制叶片在高速\高温运动中的抗扭曲性,等等。而且根据发动机的需要,每一叶片开孔的部位,数量都不同</p><p>真不容易哦,要为他们喝彩!!!</p>
真郁闷,想你应该也想的出来,还好意思问你老爹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anti_usa</i>在2006-4-29 23:12:00的发言:</b><br/><p>大哥,余量就是留一点余地的意思</p><p>为了保证后期加工给留了一点地方,</p><p>要不后来想加工的话就把产品加工小了</p><p>比如我要加工一个25mm厚的工件我先粗加工一个26mm的东西出来</p><p>然后再精加工到25mm去,那个1mm就是余量</p></div><p></p>[em01]谢谢,解释的不错,言简意赅!!
[em04]我始终觉得太行的推力不够,边AF31的推力都没达到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wxjklwxjkl</i>在2006-4-30 8:14:00的发言:</b><br/>[em04]我始终觉得太行的推力不够,边AF31的推力都没达到</div><p></p>不过按照老大们的说法,应该比AL31大一点点的!!这个看太行什么时候能解密吧!!我们再怎么瞎猜都没用!!
<p>&nbsp;</p>[em04]不知道太行的矢量喷口型出来没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jsjjsj</i>在2006-4-30 8:23: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wxjklwxjkl</i>在2006-4-30 8:14:00的发言:</b><br/>[em04]我始终觉得太行的推力不够,边AF31的推力都没达到</div><p></p>不过按照老大们的说法,应该比AL31大一点点的!!这个看太行什么时候能解密吧!!我们再怎么瞎猜都没用!!</div><p></p>已经解密啦!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北国之鹰</i>在2006-4-30 9:11: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jsjjsj</i>在2006-4-30 8:23: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wxjklwxjkl</i>在2006-4-30 8:14:00的发言:</b><br/>[em04]我始终觉得太行的推力不够,边AF31的推力都没达到</div><p></p>不过按照老大们的说法,应该比AL31大一点点的!!这个看太行什么时候能解密吧!!我们再怎么瞎猜都没用!!</div><p></p>已经解密啦!</div><p></p>那你说说推力啊[em06]
比31大,两个说法,13227和13510,我信前者。
拉出去, 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