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基金幕后推手:大佬们教给李连杰什么本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8:14:04
  http://society.people.com.cn/n/2013/0604/c1008-21721344.html  2013年06月04日00:45    来源: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

     

     王石、冯仑、周其仁、马化腾、马云、马蔚华……,这些大佬级人物,从一开始就活跃在李连杰左右。壹基金的成长历程,与他们息息相关。

     5月28日,刚从美国调研回来的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早已做好了迎接这一轮质疑的准备。他必须说清楚,2008年,他是否打着“红会社监委”委员的名义,与中国红十字会进行利益交换或商业合作,挪用2000万元捐款建设“北师大壹基金公益研究院”(公益研究院前身)的问题。

     王振耀还记得,从民间慈善组织样本到高额管理费疑云,从企业追捧的新星到赈灾款项去向之谜,最高的期待与最大的质疑,一直伴随着壹基金的成长。

     2011年,创始人李连杰带着壹基金奔走4年后,终于为壹基金拿到了独立的公募基金会身份。仅仅两年后的芦山地震救援期间,壹基金收到400多万公众总额达3亿多元的捐赠,超过红十字总会,成为此次募集资金最多的基金会。

     一路走来,尽管众多商界、学界大佬教会了李连杰许多本事,但壹基金仍走的磕磕绊绊。

     对于如今的壹基金,在溢美与追捧之后,揭“短”质疑的负面评论也很汹涌。很多人认为,解决了身份问题的壹基金到了最关键的时候。

     而且,当账面上的数字越来越大的时候,壹基金的新问题来了:这么多捐款汇聚一家,对壹基金的运营能力形成重负。政策上10%的成本红线和70%的慈善支出底线,要求壹基金不得不以最少的成本完成巨大的慈善项目。

     “如果壹基金成为全国人民唯一选择,这恰恰证明中国的社会组织、民间公益太弱了。”深圳壹基金公益支持部总监唐艺蕾向《中国经济周刊》指出。

     壹基金孤单,但无疑也是幸运的,它存活并生长起来,但作为中国首个由民间发起的、没有业务主管单位的公募基金会,它不得不更早的面对更多的问题。

     李连杰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表示,壹基金脚下的中国慈善事业这条路,还停留在黄灯状态,壹基金选择在黄灯下不断探索。

     从愁身份到“愁”钱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赵明月 朱梓烨 邹锡兰 | 北京、深圳报道

     身份,曾是一心想做公募的壹基金最头疼的问题。

     2004年12月26日,印尼8.9级大地震。2005年1月,劫后余生的李连杰在为拯救东南亚海啸灾民发起的筹款活动中,决定发起成立“壹基金”,倡导每人每月捐款一元钱。

     但当时的李连杰并不清楚,要成立面向公众募款的基金会,政策上面临不小的难题,这个难题最终导致壹基金在2011年前都与公募基金的身份无缘。

     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开始实行,尽管没有明文限制民间人士申请注册公募基金会,但根据我国对非营利组织的双重管理体制,公募基金会的登记注册管理及日常性管理,都实行登记管理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负责制。

     具体而言,壹基金要成为公募基金,就必须到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登记,并找到一家业务主管单位。而按规定,业务主管单位只有国务院有关部门或国务院授权的组织,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授权的组织才能担当。

     这样的规定,似乎没有将壹基金的路堵死。但多年以来,民间公募基金几乎无稽可考。“实行双重登记管理体制意味着,民间要发起成立社会组织,就要找一个政府机关作为业务主管单位。但每个政府机关都会琢磨这样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当你的业务主管单位,万一你出事了,我怎么办?显然,不当业务主管单位是没有责任的,当了就有责任。当的业务主管单位越多,责任越大。那么,最理想的抉择就是不当业务主管单位。制度设计这样,一定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后来帮助壹基金“落户”、时任深圳市民政局局长、现任广东省社会工作委员会专职副主任的刘润华向《中国经济周刊》指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1年前的几年时间里,壹基金经历了三次身份的变化,差点夭折,但幸运的是,它最终在众多寻求成立公募基金会的民间组织中脱颖而出并成功地存活下来。
  http://society.people.com.cn/n/2013/0604/c1008-21721344.html  2013年06月04日00:45    来源: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

     

     王石、冯仑、周其仁、马化腾、马云、马蔚华……,这些大佬级人物,从一开始就活跃在李连杰左右。壹基金的成长历程,与他们息息相关。

     5月28日,刚从美国调研回来的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早已做好了迎接这一轮质疑的准备。他必须说清楚,2008年,他是否打着“红会社监委”委员的名义,与中国红十字会进行利益交换或商业合作,挪用2000万元捐款建设“北师大壹基金公益研究院”(公益研究院前身)的问题。

     王振耀还记得,从民间慈善组织样本到高额管理费疑云,从企业追捧的新星到赈灾款项去向之谜,最高的期待与最大的质疑,一直伴随着壹基金的成长。

     2011年,创始人李连杰带着壹基金奔走4年后,终于为壹基金拿到了独立的公募基金会身份。仅仅两年后的芦山地震救援期间,壹基金收到400多万公众总额达3亿多元的捐赠,超过红十字总会,成为此次募集资金最多的基金会。

     一路走来,尽管众多商界、学界大佬教会了李连杰许多本事,但壹基金仍走的磕磕绊绊。

     对于如今的壹基金,在溢美与追捧之后,揭“短”质疑的负面评论也很汹涌。很多人认为,解决了身份问题的壹基金到了最关键的时候。

     而且,当账面上的数字越来越大的时候,壹基金的新问题来了:这么多捐款汇聚一家,对壹基金的运营能力形成重负。政策上10%的成本红线和70%的慈善支出底线,要求壹基金不得不以最少的成本完成巨大的慈善项目。

     “如果壹基金成为全国人民唯一选择,这恰恰证明中国的社会组织、民间公益太弱了。”深圳壹基金公益支持部总监唐艺蕾向《中国经济周刊》指出。

     壹基金孤单,但无疑也是幸运的,它存活并生长起来,但作为中国首个由民间发起的、没有业务主管单位的公募基金会,它不得不更早的面对更多的问题。

     李连杰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表示,壹基金脚下的中国慈善事业这条路,还停留在黄灯状态,壹基金选择在黄灯下不断探索。

     从愁身份到“愁”钱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赵明月 朱梓烨 邹锡兰 | 北京、深圳报道

     身份,曾是一心想做公募的壹基金最头疼的问题。

     2004年12月26日,印尼8.9级大地震。2005年1月,劫后余生的李连杰在为拯救东南亚海啸灾民发起的筹款活动中,决定发起成立“壹基金”,倡导每人每月捐款一元钱。

     但当时的李连杰并不清楚,要成立面向公众募款的基金会,政策上面临不小的难题,这个难题最终导致壹基金在2011年前都与公募基金的身份无缘。

     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开始实行,尽管没有明文限制民间人士申请注册公募基金会,但根据我国对非营利组织的双重管理体制,公募基金会的登记注册管理及日常性管理,都实行登记管理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负责制。

     具体而言,壹基金要成为公募基金,就必须到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登记,并找到一家业务主管单位。而按规定,业务主管单位只有国务院有关部门或国务院授权的组织,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授权的组织才能担当。

     这样的规定,似乎没有将壹基金的路堵死。但多年以来,民间公募基金几乎无稽可考。“实行双重登记管理体制意味着,民间要发起成立社会组织,就要找一个政府机关作为业务主管单位。但每个政府机关都会琢磨这样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当你的业务主管单位,万一你出事了,我怎么办?显然,不当业务主管单位是没有责任的,当了就有责任。当的业务主管单位越多,责任越大。那么,最理想的抉择就是不当业务主管单位。制度设计这样,一定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后来帮助壹基金“落户”、时任深圳市民政局局长、现任广东省社会工作委员会专职副主任的刘润华向《中国经济周刊》指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1年前的几年时间里,壹基金经历了三次身份的变化,差点夭折,但幸运的是,它最终在众多寻求成立公募基金会的民间组织中脱颖而出并成功地存活下来。
黑掉红会然后自己就可以控制大量的资金流入流出。洗钱什么也就方便多了。地下钱庄更活跃了。
最近广州彩票好像说是6万元以下各投票站可兑了哦。
我就质疑了一下竟然被人追了好几个月,我只要在本坛一发言保证就会有冲出来咬我
多亏现在还没民主
ppl 发表于 2013-6-4 17:35
我就质疑了一下竟然被人追了好几个月,我只要在本坛一发言保证就会有冲出来咬我
多亏现在还没民主
呵呵,被人订上的感觉如何啊
相比黑十字会,还是更相信李连杰和马云
chyg111 发表于 2013-6-4 20:29
呵呵,被人订上的感觉如何啊
挡人财路江湖大忌
ppl 发表于 2013-6-4 21:06
挡人财路江湖大忌
拿钱发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