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百团大战的是非功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6 10:25:09
.

【原创】百团大战的是非功过


作者  林苑竹


        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一说为1940年12月5日),华北八路军部队(不含山东)乘青纱帐和雨季,对侵华日军发起全面进攻。是役,随着战斗的展开,八路军共投入105个团,总计超过20万兵力,史称百团大战。
        因为政治斗争的曲折复杂和战役主导者和直接指挥者彭德怀个人际遇的起伏浮沉,对于百团大战的政治评价定然在不同阶段有不同变化,而必然地跟随着的,是对于历史事实如何评价、历史的本来面目要不要恢复的争论不休,以及学术研究层面的思想禁锢与解放。

        百团大战之所以瞩目,是因为庐山会议后,对战役的评价即上升到了关系党的战略方针的高度,成为关系彭德怀“右倾机会主义”的重大问题。这么一顶大帽子压在头上,别说一般的党史、军史研究者,就算是亲身参加了战役、资深功高的众多老帅老将,即使心里有不同的看法,哪怕觉得起码应该有1%的肯定,也不敢轻易说出口来。
        庐山会议上,彭德怀被打成反党、反人民和反社会主义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他所直接指挥的百团大战,自然归入总路线的行列,遭到全面否定。原来的正面评价只字不提,而过去已有的批评变成了责难,无限上纲上线到政治上和军事上的错误。比如:违背了毛泽东的基本上是游击战而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军事战略方针,消耗了自己的力量,减轻了日寇对正面战场国民党军的压力,使抗日根据地受到了了极大的损失。等等。
        进入“文革”阶段,随着对彭德怀的残酷迫害,批判升级,百团大战进一步被否定。甚至有人说,1941年1月发生的“皖南事变是因为百团大战暴露了力量,引起蒋介石的进攻。消灭新四军八九千人,这个罪责应该彭德怀负。”(《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40页)。不过还好,铺天盖地的批斗声中,总算没人把百团大战定性为是企图“掩护国民党,出卖共产党”。.

【原创】百团大战的是非功过


作者  林苑竹


        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一说为1940年12月5日),华北八路军部队(不含山东)乘青纱帐和雨季,对侵华日军发起全面进攻。是役,随着战斗的展开,八路军共投入105个团,总计超过20万兵力,史称百团大战。
        因为政治斗争的曲折复杂和战役主导者和直接指挥者彭德怀个人际遇的起伏浮沉,对于百团大战的政治评价定然在不同阶段有不同变化,而必然地跟随着的,是对于历史事实如何评价、历史的本来面目要不要恢复的争论不休,以及学术研究层面的思想禁锢与解放。

        百团大战之所以瞩目,是因为庐山会议后,对战役的评价即上升到了关系党的战略方针的高度,成为关系彭德怀“右倾机会主义”的重大问题。这么一顶大帽子压在头上,别说一般的党史、军史研究者,就算是亲身参加了战役、资深功高的众多老帅老将,即使心里有不同的看法,哪怕觉得起码应该有1%的肯定,也不敢轻易说出口来。
        庐山会议上,彭德怀被打成反党、反人民和反社会主义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他所直接指挥的百团大战,自然归入总路线的行列,遭到全面否定。原来的正面评价只字不提,而过去已有的批评变成了责难,无限上纲上线到政治上和军事上的错误。比如:违背了毛泽东的基本上是游击战而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军事战略方针,消耗了自己的力量,减轻了日寇对正面战场国民党军的压力,使抗日根据地受到了了极大的损失。等等。
        进入“文革”阶段,随着对彭德怀的残酷迫害,批判升级,百团大战进一步被否定。甚至有人说,1941年1月发生的“皖南事变是因为百团大战暴露了力量,引起蒋介石的进攻。消灭新四军八九千人,这个罪责应该彭德怀负。”(《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40页)。不过还好,铺天盖地的批斗声中,总算没人把百团大战定性为是企图“掩护国民党,出卖共产党”。
.

        我们来回放下庐山会议前的相关历史片断。

        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正是百团大战进行期间。从中共中央到中央军委,从八路军总部到各战略区领导人,纷纷发表文章和谈话,盛赞百团大战。即使个别领导人,指出战役中出现的发动群众、作战协同等一些问题,也没有涉及是否违背军事战略方针方面的根本问题,更没有与以后出现的敌后严重困难形势联系起来。这一阶段,对百团大战是充分肯定的。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战役之后出现的严重困难局面没有到来,战役给中共方面带来了包括国民政府在内的社会各阶层的一致赞誉,从根本上洗刷了此前对于中共“保存实力,消极避战”、“游而不击”之类的负面评价,极大地提高了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政治地位。战役的进行,严重破坏了日军在华北以正太铁路为重点的主要交通线,沉重地打击了日军华北方面军推行的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和嚣张气焰,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作战。百团大战中,国民党领导的军队充分配合中共军队作战,蒋介石曾下达训令,第二战区卫立煌、阎锡山曾部署策应配合百团大战。作为抗战期间为数不多的真正体现民族团结、一致抗侮的国共合作范例之一,不单当时令国共双方兴高采烈,从其后“摩擦”不断的抗战进程来看,更属弥足珍贵。

        百团大战以后,由于日伪军的残酷“扫荡”、“蚕食”和“治安强化运动”,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影响和水、旱、蝗等自然灾害,华北敌后抗战进入严重困难时期。仅至1942年底,八路军由40万人减至34万人,抗日根据地面积缩小,人口由1亿降到5000万以下,干部损失很多。
        从1943年起,八路军总部和参加百团大战的一些领导人,开始把华北敌后抗战出现的一些困难与百团大战的发动联系起来,指出八路军力量暴露和元气受伤等一些问题。
        从总体上看,从1943年至1945年中共七大,从中共中央军委到八路军总部及各大战略区的领导人,虽然也谈到百团大战的一些消极方面的问题,甚至一度出现根本上否定百团大战的问题,但仍是个别现象。这是百团大战历史评价的第二阶段,对于百团大战的评价,是非常客观的,是持基本肯定态度的。
.

        我们往后看。

        随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召开和对彭德怀的平反,在党史界、军史界和当年参加作战的一些老同志,逐步开展如何评价百团大战的问题,重新肯定了百团大战。同时也应指出,百团大战尤其是第二阶段,八路军进行了与装备不相适应的攻坚战,过多地消耗了抗日军民的力量,给尔后抗战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这一阶段为重新基本肯定阶段,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际上却绝非一蹴而就。
        1979年,蒋杰发表《百团大战问题的探讨》,坚冰开始出现裂缝,重评百团大战又与要不要坚持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要不要维护毛泽东领袖形象等重大路线问题联系了起来,称之为党史界、军史界最严重的争论也不为过。
        具体细节,请朋友们补充,在主帖中就不一一详述了。
对百团大战的态度,表明了老毛也许根本就无心抗日,抗日只不过是其招揽民心扩充势力,以便日后渔翁得利的一个棋子。。。
原帖由 xie_zf 于 2007-3-15 09:22 发表
对百团大战的态度,表明了老毛也许根本就无心抗日,抗日只不过是其招揽民心扩充势力,以便日后渔翁得利的一个棋子。。。


是否有心抗日先不说,共产党当时的当务之急是生存和发展。
原帖由 yaoyuan7310 于 2007-3-15 10:15 发表

是否有心抗日先不说,共产党当时的当务之急是生存和发展。

老毛也明劝过老蒋的。这点,倒是英雄所见略同。
百团大战打的不好。以致二阶段作战时部队连弹药都成了问题。彭当时还寄望老蒋补充。
第一阶段的摊子铺的过大了。
彭在解放军中也就二流人才。后期更往政治上靠,就更不是他的舞台了。
.

        有一个思维习惯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们往往谈起彭德怀,便容易联想到庐山会议,进而想到毛泽东,以及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而所谓《毛泽东与彭德怀之间的六次误会》之类的文章,更加深化了人们的这种惯性思维。这其实大体没错,但不能使之成为思维定式,否则就容易忽略他们之间关系变化的阶段性与复杂性。一个人,在掌权尤其是独掌大权之后回忆往事的感受,很多时候与事情发生当初有着很大的差异。但这也不代表一切,我们需要剥开表面深入里层,方可尝试窥视事件的一些细微之处。这个,其实也是我国传统史学里非常精湛的技艺,只是方向与分寸上不大好把握。
        就本帖话题而言,能不能适用上述方法呢?
        庐山会议上的“定论”无疑是致使彭德怀晚年惨遭政治悲剧命运的源头,对于百团大战全面否定同样如是。但毛泽东据以批判彭德怀百团大战的立场,是否就是“三分合作七分不合作呢”?我们需要回头看看百团大战进行的当时,究竟是不是毛泽东在完全主导着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张闻天是不是如多数人所说那样只是位名义上的中共中央总书记或者“负总责”?如果答案是不能完全肯定的,那有些惯性结论就值得继续探讨。
.

        我们首先需要考察抗战期间中共抗战军事战略的演化过程。事情就从洛川会议说起。

        在1937年8月22日召开的洛川会议上,以洛甫、毛泽东为主的一方主张红军出动宜慢不宜快,当时有必要以红军的出动问题来压迫国民党公开承认共产党和边区的地位,红军作战主要形式还是游击战争,特别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这固然“包括有利条件下消灭敌人兵团与在平原发展游击战争”,但山地游击战争是主要的,核心思想是“保存与扩大红军”,总目的是要“争取共产党和红军成为抗战的核心,一切工作准备过渡到工农资产阶级联盟的民主共和国”。同时,毛泽东强调“防人之心不可无”,要防止蒋介石利用红军改编占领边区,甚至有更大的阴谋。另外,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在华北的迅速溃败,引起了毛泽东等人对日军战斗力的高度重视与警觉。
        而以彭德怀、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等人为主的一方认为,应该更多地着眼于战争本身的需要和人民的要求,没有必要过多地担心国民党集中兵力打边区的主意,靠消极的办法来保存红军的力量会造成在社会各界的不良影响,日本军队也并非那样强大,完全可以打垮一些,活捉一些,因此还是要打运动战,运动战和游击战应该是与红军密不可分的,红军的作战原则应该是“运动游击战”。
        在负总责的洛甫和负责军事统战工作的毛泽东的坚持下,会议按照毛泽东的意见形成了决定。27日,召开了中央座谈会以求统一认识,但效果不如理想。除洛、泽外,党内其他领导人的阶级警觉性虽然有所提高,但在对日作战的军事战略方针上仍然没有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对于毛泽东的“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方针和“独立自主的分散作战的山地游击战争”方针,不少人仍旧怀疑。
        洛川会议后,红军接受国民政府改编,并陆续出动开赴抗日前线。但朱德、彭德怀等决定采用的八路军主力预定计划,仍然与侧重于正规战,明显没有遵从洛川会议所作出的决议。这样一来,既令毛泽东倍感担心和焦虑,内心深处也难免颇为恼火。
.
        虽然平型关战斗的胜利一度令毛泽东感到兴奋,并对洛川会议上所坚持的看法和其坚持的“整个华北工作,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方针稍有改变,因此才有了八路军主力对山西忻口战役的积极投入,才有了以相对集中的兵力在同时进行游击战和运动战。但是,究竟是以“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还是以“运动游击战”为基本方针,不但分歧始终没有真正解决,还因王明回国后批评中共中央过分强调独立自主和过多预言国民党片面抗战一定失败,使原有的分歧更加明朗化。
        八路军主力参加抗战后,部队得到迅速发展速度,战绩赫然,既使彭德怀等人感到振奋,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轻敌思想。注重实力对比、强调持久抗战必然性的毛泽东,对此十分担忧。他一贯主张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自己的缺点,认为中日之争既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同时注意到日本军国主义教育和武士道精神在战斗时所产生的心理影响。反观中方,军队构成及指挥杂乱无章,大多数国民党军斗志涣散。更重要的是,毛泽东预见到了日军正面进攻一旦停顿,就必然转向从占领区掠取物资资源,因而必将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实行修路筑堡,使我大部队无法活动,根据地也将大大缩小。
        他明确认为,在持久抗战中,军队和领土,军队是最重要的这个道理不仅共产党人要懂得,国民党也要懂得。而对于这个问题,彭德怀等人的看法却与之相去甚远。平型关战斗中八路军伤亡达400人,毛泽东尚且认为伤亡比例过高,觉得难以接受。因此,对于在百团大战第二阶段,彭德怀有些意气用事地采取耗时过长、代价巨大的攻坚战,毛泽东感到万分心痛以至愤慨的心情,我们应该不难理解。而彭德怀招致众多批评之处,正在于此。
.

        在后方主持中共中央军事统战工作的毛泽东与在前线直接指挥作战的彭德怀,双方还存在着一系列分歧。毛泽东视“党指挥枪”为政治生命,彭德怀却有些“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思想,认为一切都得从胜利中得来。加上抗战期间,中间还隔了层战区,通讯手段又比较落后,延安对八路军的指挥调动是不甚理想的。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先是对八路军主力正规部队作战形式和任务的不同估计问题,接着是八路军正规部队和地方部队的作战分工和形式问题。此外,还有究竟是放在侧翼还是放在后方的问题。等等。
        毛泽东一度坚决主张“分散作战”和不打运动战,甚至要求部队分割成许多小部队,首先分散去做群众工作,而不是去打仗。后来有所修正,提出了“在有利条件下打运动战,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一部”的补充意见。而彭德怀等人经过抗战初期的胜利,对“八路军不起决定作用”的说法十分反感,认为不能因为暂时的敌强我弱而避战,过分分散兵力根本上是不利于完成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和组织游击队的中心任务的。实际操作中,前线领导人一方面大量派出团以下副职干部、政治工作人员以及教导团组成各种地方工作队,并派小部队加以掩护,以开展地方工作,在此基础上发展地方武装,组织游击军,建立根据地;另一方面仍旧以团、旅以至师为单位大力进行运动战和游击战。
        在今天我们看来,这一切都是一心为了发展壮大共产党的力量,应该没有任何地方可加指责。但是,在当时远在延安的毛泽东心中,是否有鞭长莫及之感呢?
.

        到了1938年,整个华北几乎全部沦于敌手,毛泽东的预判得到了印证。无论八路军主力,还是地方武装和游击队,均终日陷于各自独立的游击战争之中。就这样,实践对游击战还是运动战的分歧,不由分说地作出了验证和评判。残酷的现实,同样没有顾及持正确主张的一方万分的不愿意接受。
        此时的毛泽东,转向进一步修正和完善关于中国共产党军事战略方针的内容和表述,并着手从理论的高度来研究和解决双方认识上的分歧。既公开澄清了彭德怀等人对他所提出的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的误解,指出:“有人说,我们只主张游击战,这是乱说的。我们从来就主张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三者配合。”同时,列举事实进行说明:在敌后建立根据地和开展游击战争是完全可行的,而且不仅山地可以创造抗日基地,平原地区也同样可以发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因此,凡是国民党丢掉了的地方,我都可以去开展工作,支持抗日局面。紧接着,毛泽东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两篇重要文章,表明自抗战爆发以来围绕着中国共产党对日军事战略方针的争论终于不复存在了。1938年秋,共产国际提议以毛泽东为党的最高领袖,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正式确认了这一提议。随着毛泽东地位的确立,此一方针也逐渐为全党全军所确认。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正式宣布,“虽然在中央和一部分军事干部之间发生过严重的争论”,但我们已经相当顺利地完成了由过去的正规军和运动战,向游击军和游击战的重要战略转变,这个转变“关系于中国共产党的前途非常之大”。
原帖由 xie_zf 于 2007-3-15 09:22 发表
对百团大战的态度,表明了老毛也许根本就无心抗日,抗日只不过是其招揽民心扩充势力,以便日后渔翁得利的一个棋子。。。

这个评价过分了。
共产党藉西安事变逃出牢狱,靠的是全民族抗战的口号打动了张、杨等人,而实际上,也是无时无处不关注对日作战的问题。
正如铁流兄所指出的,百团大战的主要分歧,主要不是打不打的问题,而是应该怎么打的问题。
原帖由 yaoyuan7310 于 2007-3-15 10:15 发表

是否有心抗日先不说,共产党当时的当务之急是生存和发展。

不抗日就没有生存空间,就会彻底失去民心,无论对国共双方都是这样。
原帖由 我爱我中华 于 2007-3-15 22:05 发表

彭在解放军中也就二流人才。

请说说其中理由。
你心目中的解放军一流人才,是哪几位呢?
原帖由 林苑竹 于 2007-3-16 01:06 发表

请说说其中理由。
你心目中的解放军一流人才,是哪几位呢?

1百团大战不顾及自身实力,摊子太大。对鬼子后期反攻预计不足
2让苏联老大哥建设一流的军队,去对付美国鬼子。这也是他的说法
3你打你的原子弹,我扔我的山药蛋。对高科技不重视。
我心中的一流战将只有林粟两位。二流是刘伯承,彭德怀等。
组织得不好,打成乱仗,也没有后手,日军反扑就陷入被动.
原帖由 我爱我中华 于 2007-3-16 21:41 发表

1百团大战不顾及自身实力,摊子太大。对鬼子后期反攻预计不足
2让苏联老大哥建设一流的军队,去对付美国鬼子。这也是他的说法
3你打你的原子弹,我扔我的山药蛋。对高科技不重视。
我心中的一流战将只有林 ...

1、当时的计划就是大规模破袭战,要上让鬼子的交通线最大面积受阻,这也是当时军委的认识。
2、对鬼子后期的反攻预计不足,主要是前期打了几个胜仗,有些轻敌思想,对困难估计低了。
3、当时的八路军装备极其落后而且弹药贫乏,根本谈不上高科技问题,不要拿今天观点看昨天。
4、苏联的援助几乎全部给了蒋介石,而且它自己也正处在卫国战的紧要关头,根本无暇顾及中共。
5、对付美国鬼子?那是猴年马月的事?怎么扯得上一块呢?
1不是军委认识!
2我说的后两点是其建国后说的。
原帖由 我爱我中华 于 2007-3-16 21:41 发表

我心中的一流战将只有林粟两位。二流是刘伯承,彭德怀等。

现在各大论坛上风行“哈林”、“挺粟”两派,我兄倒是会做人,两面不得罪。哈哈。
那么,还有位徐呢,算是第几流?刘也是强国军事纵横力挺的,老哥详细叙述下自己的理由,行吗?
以战功论,当然林是第一
但粟在那种情况下的战绩也是很不错了。而且对淮海战役的建议已经上升到统帅级的了。
至于刘,是军事家。对我军的正规化建设起了很好作用。但实战略差
我军的开国将帅绝大部分都是有两刷子的,一二流之是相对而言。
反毛主席的人就不要来这里使你们一惯的逢毛必反的手法了,只能丢人现眼。
这里是严肃讨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地方。
毛主席的军事思想从林的提问开始就显现出其独特和伟大了,尤其是抗战期间,是其军事思想最辉煌的时期,解放战争期间达到大成。
期间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军事、经济、统一战线、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等等工作其实交织在一起的,单纯的研究其军事策略而脱离忽视其建设解放区的研究方法是很片面的。
至于彭老总,我的感觉是,他一惯只顾着自己“爽”,对宏观和大局考虑不周,很多细节上的深入问题他考虑不够。
原帖由 yh868 于 2007-3-24 13:37 发表
毛主席的军事思想从林的提问开始就显现出其独特和伟大了,尤其是抗战期间,是其军事思想最辉煌的时期,解放战争期间达到大成。
期间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军事、经济、统一战线、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等等工作其实交织 ...


看来阁下还不知道同一篇文章,在延安时期的毛泽东文集里面和文革时期的毛泽东选集里面是不一样的。
至于说道“开始就显出独特和伟大”,我只能对阁下表示滔滔的景仰之情。
原帖由 yh868 于 2007-3-24 13:32 发表
反毛主席的人就不要来这里使你们一惯的逢毛必反的手法了,只能丢人现眼。
这里是严肃讨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地方。

yh868兄多虑了,多听听反对意见不碍事。是伟大的功绩,就不怕让几张嘴给抹去了。
我看目前的讨论气氛很好,进来的朋友当中似乎还没有逢毛必反的吧。就算有,如果真让人给反了去,那只说明咱们实力水平不济,并不说明历史人物无能。
原帖由 yh868 于 2007-3-24 13:39 发表
至于彭老总,我的感觉是,他一惯只顾着自己“爽”,对宏观和大局考虑不周,很多细节上的深入问题他考虑不够。

对于百团大战,彭德怀回忆说:“百团大战在军事上是打得好的,特别是在打了反摩擦战役之后,必须打反日的百团大战,表示我们是为了抗日才反摩擦的。这才能争取广大的中间势力。”
对于彭德怀军事思想,本人研究有限,难作概括性点评。
打是该打,但规模超过了自身实力
原帖由 我爱我中华 于 2007-3-28 22:21 发表
打是该打,但规模超过了自身实力


同意,而且过早暴露了实力。战略上犯错误了。
百团大战可以与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对比一下就可以看出问题来了

两者都是大兵团作战,都是两个阶段。现在看来,如果当时第一阶段结束后,能及时收缩兵力,不发动第二阶段的进攻,效果会更好些

所以百团大战本身是要打的,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都要打,但是在具体的战术办法上,老彭在第二阶段确实有粗糙的地方。
彭德怀晚年,自己也承认百团大战是他一生中没打好的四仗之一。看来确实有点问题。
原帖由 kutoo 于 2007-3-31 21:44 发表
彭德怀晚年,自己也承认百团大战是他一生中没打好的四仗之一。看来确实有点问题。

战役遭受批评当然不是空穴来风。
不过,自1945年华北座谈会开始,对百团大战的评价就已经埋下了超越战役本身得失、转而针对个人攻击的导火索。我在本文前面对华北会议的评述有不准确的地方,稍后更正。
.
        话说回来,毛彭之间的分歧与争论,并不像有些文章夸张得那么大。比如对于抗日游击战争的理解,毛泽东、彭德怀以及其他中共领导人的看法是一致的,那就是指抗日的“农民战争”,或曰“人民的武装自卫战”、“抗日的大众战及民兵战”,彼此之间没有分歧。
        彭德怀的不少主张,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毛泽东也虚心接纳。比如毛开始主张“侧翼”,彭主张“后方”。又如,没有贯彻毛泽东初期提出的主力部队不得分散的意见,“发动群众,扩大部队,创造根据地”等。这些认识,是亲身在前线指挥的彭德怀,比坐镇总部遥控指挥的毛泽东来得更敏锐的地方。战争的进程验证了彭的正确,毛泽东也及时作出了调整。对于事实证明了正确的毛泽东的战略构想,彭德怀同样接受。
        其他的一些方面,双方在战略构想、气质性格方面确实存在较大的差别。比如毛泽东关于以某些地方的失守为代价取得敌后活动便利的思想。当时,全国舆论都在大谈“与日寇决一死战”,抗日激情充溢其间,毛泽东却大胆地提出:“如能实行上述计划,即使保定、代州失守,也是不怕的。没有某些地方失守的代价,不能取得敌后活动的便利。”彭德怀是职业军人,对于毛泽东这种诗人式的充满艺术性夸张的军事战略策略,尤其是不战而退、以弃守换取敌后游击战根据地的思想,实在是一时间难以理解和接受的,脑筋一下子转不过弯来也是人之常情。
        详述这些经过,都只是些铺垫,为的只是说明毛、彭在军事战略策略方面主要分歧的由来,以及双方的一些共识。问题仍然没有触及本帖的焦点本身——百团大战的分歧。这得由作战指挥权的下放说起。
.
        随着日军基本占领八路军的主要活动区域山西与河北两个省区,八路军只有暂时留在敌后作战这一条路可走。因为南退必然与国民党发生磨擦,而山西及河北却有着大部队生存的客观条件。面对这种情况,考虑到敌占区情势复杂,战机瞬息万变,中共中央迅速决定下放指挥权,规定“军委指导只提出大的方针,由朱彭根据此方针及当前情况作具体部署”,军委不加干涉。没有这个指挥权的下放,也就没有百团大战的出现。
        只有指挥权的下放也不够,还必须有部队的相对集中作为基本条件。1938年10月武汉陷落,日军大规模进攻告一段落,于是主力回师华北,将重点转向巩固占领区,以图实现“以战养战”、“以华制华”,八路军自然成为其所谓“肃正作战”的主要目标。恰恰在这时,因为八路军力量发展过快,一方面引起国民党的严重不安,决心“防共”、“限共”,两党磨擦逐渐加剧,敌后两党军队之间争夺控制区的磨擦和冲突规模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部队数量增长与质量下降反差明显,不得不集中整训,尽快改善。由此,八路军以团为单位、甚至以旅或几个团联合进行运动战的情况又日渐增多起来。这种相对集中,有利于保护自己的小股部队,有利于保护和扩大在华北的各个敌后根据地及其基层政权,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改变中共中央了关于“基本的是游击战”的方针。
.
        由于困难并不如当初想像的那么大,华北八路军在1939年春开始的一年左右时间里粉碎了日本占领军的“扫荡”、确保了自己对华北敌后主要区域的实际控制,加上华东新四军部队的迅猛发展,都令中央领导人深受鼓舞,毛泽东等人对形势变得极为乐观。在提出建立华东六大战略基点的设想后,随后提出坚决巩固华北、全力发展华中的斗争任务,1940年初又进一步提出了更加富有想象力的扩军计划,而且一度完成得十分顺利。于是,毛泽东在1939年6月底,又进一步提出了在50万兵力基础上再迅速扩军30万,准备尽快达到100万,再努力争取造成200万大军的设想。当然,军队光有人没有枪炮是没用的,有了枪炮还得有弹药、有维修、有补充,脱产的党政军民学各种人员也得靠当地的财政经济来养活。为了解决这些现实矛盾,就得一方面巩固已有根据地,另一方面积极向外扩张。中共中央明确指示:“为了长期坚持斗争,必须与敌人争地盘,各部队必须向外推进,争取新区域,发展游击区,缩小敌占区,必须与敌人缩小我区域企图作坚持的斗争,切忌把部队集中在中心区域,坐吃山空。”
.
        扩张也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因为形势的变化,不但扩张未如理想,反而极可能走到反方向上来。1940年春,由于前期的“扫荡”收效甚微,国共双方在争夺华北敌后实际控制权的斗争中,中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日军已经严重关注到了“华北将成为中共天下”的现实危险性,因而决定将讨伐重点全面指向八路军。华北方面军所属14个师团中约10个师团开始了针对华北的八路军以及对华北地区的各个抗日根据地的所谓“肃正作战”行动,层层推进,把八路军控制区压缩到最小的程度。日本侵略军的这种措施不仅使八路军继续大规模扩军成为不可能,而且使其继续保持现有根据地和现有规模的军队也成为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到1940年6月底,不仅华北抗日根据地大片土地开始变为游击区,就连八路军最后控制后一点产粮区和在太行山北段刚刚建立起来的军事工业基地,也因日军进占不退而难以保持。如何才能将敌人赶走呢?八路军领导人显然认为:“只有在敌占区内积极动作,才能巩固基本根据地”。有鉴于此,八路军总部于7月下决心在敌人要害地区组织较大规模的破袭战,迫敌退守。这就是著名的“百团大战”的由来。
抗日战争我了解不多,但从朝鲜战争的战例可以看出来,老彭善打恶仗、硬仗,敢于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还勇于斗争。

但他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指挥作战不够精细,这次百团大战是这样,五次战役也是这样,收尾收的不好,容易被敌人穿空子,反击得手
原帖由 幽冥孔雀 于 2007-4-2 17:13 发表
抗日战争我了解不多,但从朝鲜战争的战例可以看出来,老彭善打恶仗、硬仗,敢于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还勇于斗争。

但他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指挥作战不够精细,这次百团大战是这样,五次战役也是这样, ...

朝鲜战争四次、五次战役的情况比较复杂,彭德怀手上不像百团大战有这样多的自主权,不好类比。
彭的战术思想,还有商榷的余地,孔雀朋友请尽管展开。
说个题外话。
孔雀兄(MM?)的佳作《十年恩怨话出兵――简述抗美援朝战争前的中美博弈 》,看得出来花了不少时间与精力收集整理资料,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确是好文章。瑜中之瑕,是部分史实没搞清楚或者忽略了,比如1948年苏联主动撤军的动机与后果;个别的论断也许还值得再商榷,比如中共两个朝鲜族师交付金日成的前因后果,等等。
我说得不一定对,仅供孔雀兄参考。
.
        一个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对其是非功过的评判标准,无非一是军事策略本身,二是政治策略。

        就军事评价来说,可以细分为几条:
        1、战役的筹划符合统帅部的战略思想
        上面详细阐述中共最高决策层自抗战以来军事战略的演变过程,其实也就是为了说明这一点:百团大战发动的初衷,是符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当时的军事战略思想的。战役展开后,初期取得了惊人的胜利,日方也承认“破坏是相当严重的”。中共中央此时也深受鼓舞,要求八路军进一步扩大百团大战的战役范围,要求华中和山东方面也务必仿照百团大战,组织一次或几次大规模的对敌进攻行动,“用以缩小敌占区,扩大根据地,打通封锁线,提高战斗力,并在山东与华中方面继续扩大我军之数量”。虽然百团大战确实未等中央正式批准即提前10天发动,但这样的组织纪律错误,当时并没有人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