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长江大桥被曝刻满各种语言留言 多达30万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3:39:54

网友“狐狸公爵”供图

宋寅在东千佛洞题字遭到谴责

原标题:全球不少景点屡现各种语言“到此一游”,文物保护如何与游客心愿和谐相处

晨报记者 张岂凡

埃及神庙现“到此一游”事件带来的热议仍在持续。随着关注度的增加,这起最初由一名游客无意间“随手拍”引起的事件,在网络、媒体助推下演变成公众对“题字留名”陋习的反思讨论,越来越多的类似事件被网友曝光。

专家表示,大规模的批评和反思,表明了中国民众对提高国民素质、改善国家形象的一种期待。当务之急,是要在文物保护知识、旅游注意事项等方面加强公民教育。同时,有关旅游景点也可考虑通过设置专门的“心愿树”或“涂鸦墙”等方式,尽量满足游客纪念“到此一游”的心理愿望。

埃及“刻字”曝光者:

本意在提醒,没想变全民讨伐

“在埃及最难过的一刻,无地自容。”网友“空游无依”24日晚22点57分发布的一条配图微博,揭开了此次有关游客“题字留名”陋习讨论的序幕。在“空游无依”的微博配图中,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丁锦昊到此一游”几个字清晰可见,这张图片也在随后几天内被疯狂传播,网友纷纷谴责这种毁坏文物的行为。

这一条“随后拍”微博的后续发展迅速超过了“空游无依”的预期。25日,有关“丁锦昊”的身份信息就被网友“人肉”出来,网络舆论,包括一些“语言暴力”随即涌向这名南京初中生。而媒体的介入,进行议题设置,也对事件的传播起到推动作用。丁锦昊曾就读的南京游府西街小学官网被黑。而丁的父亲也主动联系南京当地媒体向公众致歉。“我留存此照并发布在微博上是想提醒大家不要轻易毁坏文物,没想到传播得这么快。”“空游无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事态的扩大早已超出他预期,尤其是个别针对涉事当事人的过度声讨已经偏离事件本体。

网友曝光“宋寅留名”:

香港记者在敦煌东千佛洞题字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有关“题字留名”陋习的行为在这两天被网友曝光。26日,有网友在微博上贴出照片,“香港一媒体记者宋寅在敦煌东千佛洞题字留名”引来一片谴责。

“一不能照相,二不能乱摸乱画,进洞窟前就说得清清楚楚,没想到在我给其他人讲壁画的时候,他竟偷偷干了这种事。”13年过去了,李春元一提起这个记者在东千佛洞题字一事,就深感伤心和生气。

李春元是甘肃省瓜州县知名的文史专家,对当地历史古迹烂熟于心,许多到瓜州县参观的重要客人,县上都会请他“出山”给讲一讲。2000年夏天,宋寅一行6人到瓜州县采访,就享受了这一“礼遇”。受县上相关部门安排,李春元顶着酷热,亲自带着他们到离县城80多公里外的东千佛洞去参观。“第2窟是东千佛洞最珍贵的洞窟,壁画是西夏时期绘制的,上面的《玄奘取经图》比吴承恩写《西游记》都要早400多年。”李春元说,作为一个文史工作者,就在他讲这一精美壁画的时候,最不能容忍的事竟在身后发生了。“我一回头,发现他已经在洞窟甬道脱落壁画的地仗层上,用钢笔写下了‘二〇〇〇年立夏,香港文汇报高级记者宋寅到此参观考察’题字,连制止的时间都没有。”李春元说。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东千佛洞尽管在艺术风格上归类于敦煌石窟群,但在管理关系上,与归属敦煌研究院的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不同,东千佛洞由瓜州县负责日常保护和管理。“该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瓜州县文物局和瓜州县锁阳城文管所对东千佛洞的参观管理存在一定的缺陷和漏洞。针对此事,瓜州县文物局向全国人民道歉。”27日,瓜州县文物局通过新华社表达了对此事的态度,并强调:“瓜州县文物局保留对该事件及相关人员责任的调查追究权利。”

瓜州县文物局介绍,2000年5月中旬,瓜州县锁阳城文管所管理人员在东千佛洞第2窟前甬道南壁的地仗层上发现了钢笔题字,随后致电香港文汇报,要求查处当事人。香港文汇报称,该记者已调离文汇报不知去向。瓜州县文物局内部也对该事件进行了处理,对有关人士在系统内部进行了通报批评。

不过宋寅现在的身份却并不明朗。宋寅留言事件发生后,香港文汇报在其官方微博称:“经查,文汇报现无此人,本报同仁对此行为表示强烈谴责”。香港商报副总编辑周刚也在微博上回应称:“经查,此人(宋寅)确曾在香港商报工作过一段,但2008年已离开,现不知在哪里;此人在敦煌壁画上刻字,与香港商报无关”。

南京长江大桥刻满各种文本“到此一游”

日文英文韩文都有,粗略估计留言多达30万条

据扬子晚报报道

南京长江大桥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下关和浦口区之间,是南京地标式的建筑。在高为70米的南北两对桥头堡上,刻满了“到此一游”的字样。不仅如此,在大桥两侧从雕塑到桥头堡的短短二三十米的栏杆上,也被刻满各种字。

前天晚上,记者来到南京长江大桥南堡。尽管夜色正浓,雨也比较大,但还是能够看到,由于北堡西侧墙面是水泥墙,容易刻字,整整一面墙上全被刻上了字,大部分是“到此一游”,还有人在上面题诗,也有一些“爱情宣言”。由于刻字被“层层覆盖“,记者已经不能看到一句完整的“××到此一游”。新刻的字覆盖了原先刻的,再早之前刻的又被风化掉……整个墙壁坑坑洼洼,惨不忍睹。家住浦口的市民张先生告诉记者,他也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注意到这些字的存在,只知道这些字存在很长时间了。

记者看到刻留言的来自全国各地,几乎每一个省市都涵括在内,也有不少方言,比如有点像四川话的“来到大桥好安逸哦”。记者甚至见到日语、英语、韩语留言,内容多是表白自己登上大桥或是爱情什么的。记者经过抽样计算出,每米平均留言有75条之多。照此计算,在4000多米长的大桥上多达30万条。

让记者惊讶的是,墙高两米多,怎么会有人“飞”到上面去刻字呢?家住威尼斯水城的马先生告诉记者,他就看到过有人站在自行车上,拿着石头,一笔一划地刻字。家住明发滨江新城小区的魏先生则告诉记者,他还看到过一对情侣,因为在下面实在找不到刻字的地方,所以男友就抱着女友把字刻在上面。“刻字一直都有,存在几十年了。”南京桥工段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大桥建成后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不少游客在此刻字,以表明他们来过这个地标性的地方,“这实在没法管,每天车流量、人流量这么大,不可能派个专人来看着不让刻字。”

[时事点评]

旅美学者:刻字游不是中国人的专属丑陋

旅美学者慕朵生

笔者坚决反对以类似“丑陋中国人”的偏执观点来说“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刻字事件”。游客在景点刻字并非中国人独有的习惯,而是一种各种族群、各色人等基于留念需要的自然心理行为。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意大利古罗马大剧院都有上述情况。我国八达岭长城的砖上也有外国游客“刻字留念”。

当然,中国人在景点刻字的习惯更突出,是个不争的事实。在古代,王侯将相、文人墨客几乎刻遍中国的名山大川、寺庙道观,只不过要么其是历史名人,要么其书法优美,要么其意境高远,所刻之字反而成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流风遗韵之下,中国普通民众也养成了刻字的习惯,只不过所刻内容,大多学孙猴子的“到此一游”。

人类由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后,绝大部分人文景观都变成独一无二、弥足珍贵的宝物,胡乱刻字将严重损坏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携带的文化信息,从而带来灾难性后果。这不仅是道德问题,还是严肃的法律问题。显然,中国人对此认识不够,特别是相关教育没有及时跟上,导致文物保护素养匮乏。

此次事件也不完全是坏事情。大规模的批评和反思,表明了中国民众对提高国民素质、改善国家形象的一种期待。当务之急,是要在文物保护知识、旅游注意事项等方面加强公民教育。同时,有关旅游景点也可考虑通过设置专门的“心愿树”或“涂鸦墙”等方式,尽量满足游客纪念“到此一游”的心理愿望。

最后,笔者建议丁某某的家长和所在学校联名给卢克索神庙管理方写信致歉,中国有关文物部门也可就修复问题与外方探讨,以消除不良影响。 2008年,日本岐阜市立女子短期大学6名女学生,也曾在意大利圣母百花大教堂展望台大理石墙面上刻字,为此校方不仅警戒了学生,还致信教堂道歉,获得了外方的谅解。

(原载于《环球时报》)

[解决之道]

文物专家:古迹乱刻乱画要追究法律责任

记者张岂凡

晨报讯作为一个历史遗迹众多的文明古国,善待文化遗产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但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画的行为还是屡屡发生。专家认为,对于那些“留芳”不成反“遗臭”者,不光要严厉谴责,更要用法律追究责任。

27日,新华社发布了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的最新照片,“丁锦昊到此一游”字样较之前淡了许多,但仍能辨出。据了解,当地得知此事后已经对浮雕作了清理。

静安区文史馆馆长杨继光表示:“如果不修复,这些题字可能会起到坏的‘示范’效果,后来的游客看到后可能效仿。”但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常务理事蒋道银强调,无论是哪种方式的修复,只能做到外貌上的复原,‘内伤’不可避免,在文物内部刻痕还会存在,一些修复手法还可能加剧文物老化。”

敦煌文物研究院办公室一位杨姓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对于壁画保护,预防刻字的工作非常重视,除了安装玻璃屏风等保护设施,每二三十名游客配备的一名讲解员,也会关注类似情况。

而对于一些游客不文明刻画文物等行为得不到追究的现象,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建议,在修改文物保护法时,要进一步明确对不文明参观行为的处罚,这样才能为文物单位强化管理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支持。

景点出招:设许愿墙或涂鸦墙让游客留念

晨报讯其实,在旅游景点刻字留念并非中国游客独有,一些外国游客也有这样的偏好。记者了解到,对于许多游客希望在景点留下点什么的普遍心理,不少国内外景点正尝试通过设涂鸦墙、电子显示屏、敲章等方式加以疏导。

来自秦皇岛的芮小姐说:“刻字的确是素质问题,但我也在想,来到美丽的景点,游客的确有些话想说又没地方说,景点如果设置留言墙,也许大家就不会胡乱刻字。”

市民张先生则表示,上海世博会期间,不少场馆通过给世博护照盖章的方式为游客留下纪念,令世博护照一时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旅游纪念品。而记者也从旅行社了解到,国外一些景点的确为游客辟出了专门的空间,满足他们在景点留念的需求,如美国有不少景点都有专门的涂鸦墙,游客在这里留下的种种涂鸦成为一道别样风景。日本的一家卡通博物馆内,游客可以用官方提供的多种印章给自己的任何一件随身物品敲章,以作纪念……

国内一些景点也在作尝试。比如东方明珠塔上的太空舱内,游客可以在电子许愿墙上输入自己的名字和祝福,完成后游客将获得一串唯一的编码,数年后再次来到这里,还能凭编码看到当时自己写下的话;而在黄山等一些景点,针对情侣等推出的“同心锁”,同样能满足部分游客在景点留念的需求;在丽江古城的玉河广场,长廊上挂满了“东巴许愿风铃”,供南来北往的游客写下心语心愿。

“切客”:用智能手机过“到此一游”瘾

记者陈屹

晨报讯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在旅行时,开始用软件在那些动人的风景处留下自己独特的“到此一游”印记,并与他人分享此地的精彩。这种行为被称为“手机签到”,而热衷于此的人则被冠以“切客”(源自英文“checkin”)的美名。

网友“小螃蟹”是一个资深切客,喜欢旅行的她,每到一处,都会习惯性地打开手机里事先下载的“签到”软件,用它拍下记录着地点等信息的照片,再用软件自带的编辑器做些美化,然后选择“发布”,一张属于自己的“到此一游”照片就制作完成了。网友“狐狸公爵”也喜欢在四处游走的时候发布一些有自己独特印记的照片,有点小文艺的她更喜欢用照片写日记,她向记者推荐了一款可以制作水印的相机,“不管是心情、还是天气,这款相机都贴心地准备了相关的模板,只要做做填空题,一张日记照片就完成了。”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3_05/28/25783880_0.shtml
网友“狐狸公爵”供图

宋寅在东千佛洞题字遭到谴责

原标题:全球不少景点屡现各种语言“到此一游”,文物保护如何与游客心愿和谐相处

晨报记者 张岂凡

埃及神庙现“到此一游”事件带来的热议仍在持续。随着关注度的增加,这起最初由一名游客无意间“随手拍”引起的事件,在网络、媒体助推下演变成公众对“题字留名”陋习的反思讨论,越来越多的类似事件被网友曝光。

专家表示,大规模的批评和反思,表明了中国民众对提高国民素质、改善国家形象的一种期待。当务之急,是要在文物保护知识、旅游注意事项等方面加强公民教育。同时,有关旅游景点也可考虑通过设置专门的“心愿树”或“涂鸦墙”等方式,尽量满足游客纪念“到此一游”的心理愿望。

埃及“刻字”曝光者:

本意在提醒,没想变全民讨伐

“在埃及最难过的一刻,无地自容。”网友“空游无依”24日晚22点57分发布的一条配图微博,揭开了此次有关游客“题字留名”陋习讨论的序幕。在“空游无依”的微博配图中,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丁锦昊到此一游”几个字清晰可见,这张图片也在随后几天内被疯狂传播,网友纷纷谴责这种毁坏文物的行为。

这一条“随后拍”微博的后续发展迅速超过了“空游无依”的预期。25日,有关“丁锦昊”的身份信息就被网友“人肉”出来,网络舆论,包括一些“语言暴力”随即涌向这名南京初中生。而媒体的介入,进行议题设置,也对事件的传播起到推动作用。丁锦昊曾就读的南京游府西街小学官网被黑。而丁的父亲也主动联系南京当地媒体向公众致歉。“我留存此照并发布在微博上是想提醒大家不要轻易毁坏文物,没想到传播得这么快。”“空游无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事态的扩大早已超出他预期,尤其是个别针对涉事当事人的过度声讨已经偏离事件本体。

网友曝光“宋寅留名”:

香港记者在敦煌东千佛洞题字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有关“题字留名”陋习的行为在这两天被网友曝光。26日,有网友在微博上贴出照片,“香港一媒体记者宋寅在敦煌东千佛洞题字留名”引来一片谴责。

“一不能照相,二不能乱摸乱画,进洞窟前就说得清清楚楚,没想到在我给其他人讲壁画的时候,他竟偷偷干了这种事。”13年过去了,李春元一提起这个记者在东千佛洞题字一事,就深感伤心和生气。

李春元是甘肃省瓜州县知名的文史专家,对当地历史古迹烂熟于心,许多到瓜州县参观的重要客人,县上都会请他“出山”给讲一讲。2000年夏天,宋寅一行6人到瓜州县采访,就享受了这一“礼遇”。受县上相关部门安排,李春元顶着酷热,亲自带着他们到离县城80多公里外的东千佛洞去参观。“第2窟是东千佛洞最珍贵的洞窟,壁画是西夏时期绘制的,上面的《玄奘取经图》比吴承恩写《西游记》都要早400多年。”李春元说,作为一个文史工作者,就在他讲这一精美壁画的时候,最不能容忍的事竟在身后发生了。“我一回头,发现他已经在洞窟甬道脱落壁画的地仗层上,用钢笔写下了‘二〇〇〇年立夏,香港文汇报高级记者宋寅到此参观考察’题字,连制止的时间都没有。”李春元说。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东千佛洞尽管在艺术风格上归类于敦煌石窟群,但在管理关系上,与归属敦煌研究院的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不同,东千佛洞由瓜州县负责日常保护和管理。“该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瓜州县文物局和瓜州县锁阳城文管所对东千佛洞的参观管理存在一定的缺陷和漏洞。针对此事,瓜州县文物局向全国人民道歉。”27日,瓜州县文物局通过新华社表达了对此事的态度,并强调:“瓜州县文物局保留对该事件及相关人员责任的调查追究权利。”

瓜州县文物局介绍,2000年5月中旬,瓜州县锁阳城文管所管理人员在东千佛洞第2窟前甬道南壁的地仗层上发现了钢笔题字,随后致电香港文汇报,要求查处当事人。香港文汇报称,该记者已调离文汇报不知去向。瓜州县文物局内部也对该事件进行了处理,对有关人士在系统内部进行了通报批评。

不过宋寅现在的身份却并不明朗。宋寅留言事件发生后,香港文汇报在其官方微博称:“经查,文汇报现无此人,本报同仁对此行为表示强烈谴责”。香港商报副总编辑周刚也在微博上回应称:“经查,此人(宋寅)确曾在香港商报工作过一段,但2008年已离开,现不知在哪里;此人在敦煌壁画上刻字,与香港商报无关”。

南京长江大桥刻满各种文本“到此一游”

日文英文韩文都有,粗略估计留言多达30万条

据扬子晚报报道

南京长江大桥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下关和浦口区之间,是南京地标式的建筑。在高为70米的南北两对桥头堡上,刻满了“到此一游”的字样。不仅如此,在大桥两侧从雕塑到桥头堡的短短二三十米的栏杆上,也被刻满各种字。

前天晚上,记者来到南京长江大桥南堡。尽管夜色正浓,雨也比较大,但还是能够看到,由于北堡西侧墙面是水泥墙,容易刻字,整整一面墙上全被刻上了字,大部分是“到此一游”,还有人在上面题诗,也有一些“爱情宣言”。由于刻字被“层层覆盖“,记者已经不能看到一句完整的“××到此一游”。新刻的字覆盖了原先刻的,再早之前刻的又被风化掉……整个墙壁坑坑洼洼,惨不忍睹。家住浦口的市民张先生告诉记者,他也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注意到这些字的存在,只知道这些字存在很长时间了。

记者看到刻留言的来自全国各地,几乎每一个省市都涵括在内,也有不少方言,比如有点像四川话的“来到大桥好安逸哦”。记者甚至见到日语、英语、韩语留言,内容多是表白自己登上大桥或是爱情什么的。记者经过抽样计算出,每米平均留言有75条之多。照此计算,在4000多米长的大桥上多达30万条。

让记者惊讶的是,墙高两米多,怎么会有人“飞”到上面去刻字呢?家住威尼斯水城的马先生告诉记者,他就看到过有人站在自行车上,拿着石头,一笔一划地刻字。家住明发滨江新城小区的魏先生则告诉记者,他还看到过一对情侣,因为在下面实在找不到刻字的地方,所以男友就抱着女友把字刻在上面。“刻字一直都有,存在几十年了。”南京桥工段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大桥建成后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不少游客在此刻字,以表明他们来过这个地标性的地方,“这实在没法管,每天车流量、人流量这么大,不可能派个专人来看着不让刻字。”

[时事点评]

旅美学者:刻字游不是中国人的专属丑陋

旅美学者慕朵生

笔者坚决反对以类似“丑陋中国人”的偏执观点来说“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刻字事件”。游客在景点刻字并非中国人独有的习惯,而是一种各种族群、各色人等基于留念需要的自然心理行为。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意大利古罗马大剧院都有上述情况。我国八达岭长城的砖上也有外国游客“刻字留念”。

当然,中国人在景点刻字的习惯更突出,是个不争的事实。在古代,王侯将相、文人墨客几乎刻遍中国的名山大川、寺庙道观,只不过要么其是历史名人,要么其书法优美,要么其意境高远,所刻之字反而成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流风遗韵之下,中国普通民众也养成了刻字的习惯,只不过所刻内容,大多学孙猴子的“到此一游”。

人类由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后,绝大部分人文景观都变成独一无二、弥足珍贵的宝物,胡乱刻字将严重损坏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携带的文化信息,从而带来灾难性后果。这不仅是道德问题,还是严肃的法律问题。显然,中国人对此认识不够,特别是相关教育没有及时跟上,导致文物保护素养匮乏。

此次事件也不完全是坏事情。大规模的批评和反思,表明了中国民众对提高国民素质、改善国家形象的一种期待。当务之急,是要在文物保护知识、旅游注意事项等方面加强公民教育。同时,有关旅游景点也可考虑通过设置专门的“心愿树”或“涂鸦墙”等方式,尽量满足游客纪念“到此一游”的心理愿望。

最后,笔者建议丁某某的家长和所在学校联名给卢克索神庙管理方写信致歉,中国有关文物部门也可就修复问题与外方探讨,以消除不良影响。 2008年,日本岐阜市立女子短期大学6名女学生,也曾在意大利圣母百花大教堂展望台大理石墙面上刻字,为此校方不仅警戒了学生,还致信教堂道歉,获得了外方的谅解。

(原载于《环球时报》)

[解决之道]

文物专家:古迹乱刻乱画要追究法律责任

记者张岂凡

晨报讯作为一个历史遗迹众多的文明古国,善待文化遗产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但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画的行为还是屡屡发生。专家认为,对于那些“留芳”不成反“遗臭”者,不光要严厉谴责,更要用法律追究责任。

27日,新华社发布了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的最新照片,“丁锦昊到此一游”字样较之前淡了许多,但仍能辨出。据了解,当地得知此事后已经对浮雕作了清理。

静安区文史馆馆长杨继光表示:“如果不修复,这些题字可能会起到坏的‘示范’效果,后来的游客看到后可能效仿。”但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常务理事蒋道银强调,无论是哪种方式的修复,只能做到外貌上的复原,‘内伤’不可避免,在文物内部刻痕还会存在,一些修复手法还可能加剧文物老化。”

敦煌文物研究院办公室一位杨姓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对于壁画保护,预防刻字的工作非常重视,除了安装玻璃屏风等保护设施,每二三十名游客配备的一名讲解员,也会关注类似情况。

而对于一些游客不文明刻画文物等行为得不到追究的现象,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建议,在修改文物保护法时,要进一步明确对不文明参观行为的处罚,这样才能为文物单位强化管理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支持。

景点出招:设许愿墙或涂鸦墙让游客留念

晨报讯其实,在旅游景点刻字留念并非中国游客独有,一些外国游客也有这样的偏好。记者了解到,对于许多游客希望在景点留下点什么的普遍心理,不少国内外景点正尝试通过设涂鸦墙、电子显示屏、敲章等方式加以疏导。

来自秦皇岛的芮小姐说:“刻字的确是素质问题,但我也在想,来到美丽的景点,游客的确有些话想说又没地方说,景点如果设置留言墙,也许大家就不会胡乱刻字。”

市民张先生则表示,上海世博会期间,不少场馆通过给世博护照盖章的方式为游客留下纪念,令世博护照一时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旅游纪念品。而记者也从旅行社了解到,国外一些景点的确为游客辟出了专门的空间,满足他们在景点留念的需求,如美国有不少景点都有专门的涂鸦墙,游客在这里留下的种种涂鸦成为一道别样风景。日本的一家卡通博物馆内,游客可以用官方提供的多种印章给自己的任何一件随身物品敲章,以作纪念……

国内一些景点也在作尝试。比如东方明珠塔上的太空舱内,游客可以在电子许愿墙上输入自己的名字和祝福,完成后游客将获得一串唯一的编码,数年后再次来到这里,还能凭编码看到当时自己写下的话;而在黄山等一些景点,针对情侣等推出的“同心锁”,同样能满足部分游客在景点留念的需求;在丽江古城的玉河广场,长廊上挂满了“东巴许愿风铃”,供南来北往的游客写下心语心愿。

“切客”:用智能手机过“到此一游”瘾

记者陈屹

晨报讯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在旅行时,开始用软件在那些动人的风景处留下自己独特的“到此一游”印记,并与他人分享此地的精彩。这种行为被称为“手机签到”,而热衷于此的人则被冠以“切客”(源自英文“checkin”)的美名。

网友“小螃蟹”是一个资深切客,喜欢旅行的她,每到一处,都会习惯性地打开手机里事先下载的“签到”软件,用它拍下记录着地点等信息的照片,再用软件自带的编辑器做些美化,然后选择“发布”,一张属于自己的“到此一游”照片就制作完成了。网友“狐狸公爵”也喜欢在四处游走的时候发布一些有自己独特印记的照片,有点小文艺的她更喜欢用照片写日记,她向记者推荐了一款可以制作水印的相机,“不管是心情、还是天气,这款相机都贴心地准备了相关的模板,只要做做填空题,一张日记照片就完成了。”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3_05/28/25783880_0.shtml
:在旅游景点刻字留念并非中国游客独有,一些外国游客也有这样的偏好。记者了解到,对于许多游客希望在景点留下点什么的普遍心理,不少国内外景点正尝试通过设涂鸦墙、电子显示屏、敲章等方式加以疏导。

去年我就想过景点开设网站。用WIFI热点接收景区内游客的留言,长期保存。
无论是中国游客还是外国游客,这都属于素质低下的表现, 明知缺点还不改!
楼上说的那个生意可是试试 总之损毁文物景点很不好
地球人素质堪忧
泰山上刻的字多了去了!现在刻的,过二千年也是文物!
陋习,必须改
狠狠扇了老汪上百万巴掌
这习惯那真是自古以来啊,上万年前,祖先就在洞窟里做画了。这玩意,画得好的就是艺术。
不过在古迹上画还是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