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飞行化陆军的“隆中对”——对陆军航空兵规划发展若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12:19:11
写好飞行化陆军的“隆中对”
——对陆军航空兵规划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


作者:陶炳兰
2012-04-26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编者按
    陆军航空兵是我军“十二五规划”中陆军建设的重中之重,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不仅将为陆航——我军战斗序列中最年轻的兵种注入蓬勃发展的强劲动力,也必将为推动我陆军转型乃至构建具有我军特色的一体化联合作战体系开辟崭新天地。
    以塑造新质战斗力为主线的我军向信息化的转型,不是传统意义上数量的扩张与平台的叠加,而是向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新质的跃迁。对于陆航这支“新锐劲旅”,很多习惯了机械化战争思维的指挥员并没有从构建未来战争需要的体系战斗力、结构力的战略视野去认知思索。究竟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陆航的功能与效能,形成陆航与诸军兵种的体联神聚,并达成向心攻击力,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提供的视野,独辟蹊径,发人深思。

    “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时代发展至今,发达国家军队已将“全球到达、全球打击”列为自己的标签,诸军兵种“飞行化”趋势越发突出,“大陆军”正义无反顾地走出“爬行化”时代,特别是随着远程空中精确打击的普遍,陆军传统的走、藏、打、防等正面临着空前挑战,让陆军快快飞起来已成为各国战略家案头的一道严峻课题。
    ●战略规划是“飞行化”陆军的建设之纲
    传承数千年的“大陆军”,尽管其作战方式一直在时间与技术组成的坐标系中腾挪蜿蜒,但战场主角的地位却历千载而无撼动。当历史递进到信息化的今天,来自多维空间的远程精确打击让传统陆军的生存遇到了真正的关隘,路在何方?有识之士开始为陆军勾勒一幅“消肿减重、攥指成拳”并能在多维空间“飞行化”的蓝图。发达国家军队更是对提高陆军空中机动能力建设不遗余力,现今,不到50万人的美陆军拥有各种飞机5000余架,30余万人的俄陆军拥有各类飞机3700余架。在为陆军插上翅膀的建设热潮中,拥有一树之高优势、且具备良好机动性打击力的陆军航空兵更成为近年来军事强国竞相发展的“宠儿”,在战后历次局部战争中,直升机正成为高技术的代名词,并承担着越来越多样化的任务。
    当前,我军转型建设进入加速期,陆军航空兵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特别是陆军“全域机动、立体攻防”的战略对陆航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成决策优势和发展强势离不开战略规划。巧借东风行好船,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创新思维、牢牢抓住理论先行这个龙头更新观念。“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让陆军“飞起来”绝非增加直升机数量、型号那么简单,当今世界,旋翼机正向无人化、高速化疾行,不久前,美军果断停止了研发多年的“科曼奇”计划。面对这些新变化,我们究竟该优先发展哪些型号的直升机、投入多大比例、经费如何分配、如何更新陆航人才培养理念等重大问题,都需要集智攻关认真论证。事实上,对于我军这样一位在陆航建设上的后发者而言,在发展初期充分借鉴吸收前行者的经验,特别是外军的教训,认真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多做些不可行性论证,以规避发达国家走过的弯路,是比铺摊子、上规模更重要的一件事,这也是战略规划的题中之义。
    ●规划的关键是要让作战要素“飞起来”
    有两个概念需要厘清。一个是“飞行化”的“化”。“化”代表一种趋势,是一个朝着目标不断发展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也就是说不能认为有了飞机就有了“飞行化”陆军。另一个是“飞行的陆军”。陆军航空兵被誉为“飞行的陆军”,它与“飞行化”陆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飞行化”陆军指的是整个陆军部队的各作战要素向空中机动方向延伸拓展,包括地面作战人员、武器平台及保障等;而“飞行的陆军”描述的是陆军航空兵的本质属性。
    作为陆军的兵种之一,陆军航空兵是“飞行化”陆军的主力和趋势,但单单强化陆军航空兵不足以实现“飞行化”陆军,至少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规划建设:一是将信息系统向空中抬高。信息化是托举“飞行化”的翅膀。当前陆军的主要信息平台普遍位于地面,考虑生存性因素较多,但其辐射面和机动性都不如空中。升高信息系统带来的是侦察、预警、指挥、通信等能力的提升。二是突击火力空中化。陆军的主战火力来自火炮、装甲,但今天不会再出现类似于二战时期的坦克大决战,从空中对敌地面目标实施居高临下的打击正成为高效的陆战模式,拥有一树之高的直升机,更是地面移动装甲目标和固定目标天然的克星,从美军海湾战争报告中可看出,直升机与坦克交战的损毁比是1∶36。三是主战平台轻型化。各型轻重战车、汽车的数量是陆军摩托化的主要标志,但地面平台数量庞大的另一面是空中机动困难。在保证一定重型作战平台数量的前提下,有必要发展轻型作战平台,以提升陆军主战平台的机降、伞降作战能力。
    ●兼顾不同战略方向、战场空间进行规划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潜在热点较多。各战略方向面临威胁不同、战场环境差异较大、作战任务需求各异,如高寒地区作战和海峡地区作战对直升机乃至人员的要求就差别巨大,“飞行化”陆军的发展必须结合上述因素通盘考虑、整体规划。装备发展是军队建设总体构想的物化,体现了战略规划极强的针对性。陆航主要飞行在300米以下的低空和超低空,是构建战场低空作战体系的主体和重心,是衔接地面和中空的重要一环。它怎样与地面火力、其他空战平台甚至太空平台有效衔接和协同,以实现不同维度战场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互操作等,需要我们从未来“战争设计”入手,运用“预实践”的方法,在装备建设的早期甚至规划初期就应仔细探索确立,绝不能走一些国家“研究即落后,装备即淘汰”的不计成本不计效益粗放发展的老路。除了旋翼机建设外,包括低空空中加油机、地效飞行器及大型运输机等平台建设,也应纳入陆军向“飞行化”发展规划中予以充分考虑。
    ●将陆航融入官兵的“血脉”之中
    战略规划的灵魂是一种群策群力的战略文化,再好的规划也离不开富于思维力和执行力的人。“飞行化”陆军要实现作战方式的转型,离不开人的观念上的革命。从全局看,陆航的发展不是陆航自己的事,需要全军的热情与智慧。一战时期,英国海军人员曾设想一种在陆地上类似于巡洋舰那样集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于一身的武器,于是坦克问世了。广大官兵应充分认识到,角逐于“一树之高”的陆航是整个作战空间不可或缺的力量,其建设成败关乎未来军队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成败。当前,制约陆军航空兵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是陆航与诸兵种的协同问题。要让陆航成为官兵战斗、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要在作战方式、指挥方式、训练方式以及保障方式变革中,充分考虑到陆航的战场地位和未来作战设计,增加官兵特别是各级指挥员熟悉陆航认知陆航使用陆航的积极性和自信度,并在变革编制体制中培养确立官兵的联合意识。此外,作为高技术兵种,陆航人才的培养既要遵循普遍规律又要大胆探索特殊规律,在院校教育上要确立“大陆航”的观念,与各军兵种院校乃至地方院校开展广泛深入的“融合式、交叉式”培养,特别要创新以战争“预实践”方法为核心的仿真模拟训练研究,打牢学员的理论基础和指挥、技术基础,集纳全军智慧和资源开放式办学,让学员不仅能适应当下的装备和作战,更能贮藏指挥未来作战的本领。作为院校和部队之间的重要衔接,应充分发挥基地训练的补充作用,以着重增强人员对战场和新装备的适应能力,形成院校、基地、部队三者有机配合、资源共享、战力同升的良好效果。




http://chn.chinamil.com.cn/tzjl/2012-04/26/content_4844689.htm

写好飞行化陆军的“隆中对” ——对陆军航空兵规划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

作者:陶炳兰2012-04-26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编者按
    陆军航空兵是我军“十二五规划”中陆军建设的重中之重,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不仅将为陆航——我军战斗序列中最年轻的兵种注入蓬勃发展的强劲动力,也必将为推动我陆军转型乃至构建具有我军特色的一体化联合作战体系开辟崭新天地。
    以塑造新质战斗力为主线的我军向信息化的转型,不是传统意义上数量的扩张与平台的叠加,而是向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新质的跃迁。对于陆航这支“新锐劲旅”,很多习惯了机械化战争思维的指挥员并没有从构建未来战争需要的体系战斗力、结构力的战略视野去认知思索。究竟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陆航的功能与效能,形成陆航与诸军兵种的体联神聚,并达成向心攻击力,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提供的视野,独辟蹊径,发人深思。

    “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时代发展至今,发达国家军队已将“全球到达、全球打击”列为自己的标签,诸军兵种“飞行化”趋势越发突出,“大陆军”正义无反顾地走出“爬行化”时代,特别是随着远程空中精确打击的普遍,陆军传统的走、藏、打、防等正面临着空前挑战,让陆军快快飞起来已成为各国战略家案头的一道严峻课题。
    ●战略规划是“飞行化”陆军的建设之纲
    传承数千年的“大陆军”,尽管其作战方式一直在时间与技术组成的坐标系中腾挪蜿蜒,但战场主角的地位却历千载而无撼动。当历史递进到信息化的今天,来自多维空间的远程精确打击让传统陆军的生存遇到了真正的关隘,路在何方?有识之士开始为陆军勾勒一幅“消肿减重、攥指成拳”并能在多维空间“飞行化”的蓝图。发达国家军队更是对提高陆军空中机动能力建设不遗余力,现今,不到50万人的美陆军拥有各种飞机5000余架,30余万人的俄陆军拥有各类飞机3700余架。在为陆军插上翅膀的建设热潮中,拥有一树之高优势、且具备良好机动性打击力的陆军航空兵更成为近年来军事强国竞相发展的“宠儿”,在战后历次局部战争中,直升机正成为高技术的代名词,并承担着越来越多样化的任务。
    当前,我军转型建设进入加速期,陆军航空兵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特别是陆军“全域机动、立体攻防”的战略对陆航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成决策优势和发展强势离不开战略规划。巧借东风行好船,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创新思维、牢牢抓住理论先行这个龙头更新观念。“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让陆军“飞起来”绝非增加直升机数量、型号那么简单,当今世界,旋翼机正向无人化、高速化疾行,不久前,美军果断停止了研发多年的“科曼奇”计划。面对这些新变化,我们究竟该优先发展哪些型号的直升机、投入多大比例、经费如何分配、如何更新陆航人才培养理念等重大问题,都需要集智攻关认真论证。事实上,对于我军这样一位在陆航建设上的后发者而言,在发展初期充分借鉴吸收前行者的经验,特别是外军的教训,认真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多做些不可行性论证,以规避发达国家走过的弯路,是比铺摊子、上规模更重要的一件事,这也是战略规划的题中之义。
    ●规划的关键是要让作战要素“飞起来”
    有两个概念需要厘清。一个是“飞行化”的“化”。“化”代表一种趋势,是一个朝着目标不断发展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也就是说不能认为有了飞机就有了“飞行化”陆军。另一个是“飞行的陆军”。陆军航空兵被誉为“飞行的陆军”,它与“飞行化”陆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飞行化”陆军指的是整个陆军部队的各作战要素向空中机动方向延伸拓展,包括地面作战人员、武器平台及保障等;而“飞行的陆军”描述的是陆军航空兵的本质属性。
    作为陆军的兵种之一,陆军航空兵是“飞行化”陆军的主力和趋势,但单单强化陆军航空兵不足以实现“飞行化”陆军,至少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规划建设:一是将信息系统向空中抬高。信息化是托举“飞行化”的翅膀。当前陆军的主要信息平台普遍位于地面,考虑生存性因素较多,但其辐射面和机动性都不如空中。升高信息系统带来的是侦察、预警、指挥、通信等能力的提升。二是突击火力空中化。陆军的主战火力来自火炮、装甲,但今天不会再出现类似于二战时期的坦克大决战,从空中对敌地面目标实施居高临下的打击正成为高效的陆战模式,拥有一树之高的直升机,更是地面移动装甲目标和固定目标天然的克星,从美军海湾战争报告中可看出,直升机与坦克交战的损毁比是1∶36。三是主战平台轻型化。各型轻重战车、汽车的数量是陆军摩托化的主要标志,但地面平台数量庞大的另一面是空中机动困难。在保证一定重型作战平台数量的前提下,有必要发展轻型作战平台,以提升陆军主战平台的机降、伞降作战能力。
    ●兼顾不同战略方向、战场空间进行规划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潜在热点较多。各战略方向面临威胁不同、战场环境差异较大、作战任务需求各异,如高寒地区作战和海峡地区作战对直升机乃至人员的要求就差别巨大,“飞行化”陆军的发展必须结合上述因素通盘考虑、整体规划。装备发展是军队建设总体构想的物化,体现了战略规划极强的针对性。陆航主要飞行在300米以下的低空和超低空,是构建战场低空作战体系的主体和重心,是衔接地面和中空的重要一环。它怎样与地面火力、其他空战平台甚至太空平台有效衔接和协同,以实现不同维度战场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互操作等,需要我们从未来“战争设计”入手,运用“预实践”的方法,在装备建设的早期甚至规划初期就应仔细探索确立,绝不能走一些国家“研究即落后,装备即淘汰”的不计成本不计效益粗放发展的老路。除了旋翼机建设外,包括低空空中加油机、地效飞行器及大型运输机等平台建设,也应纳入陆军向“飞行化”发展规划中予以充分考虑。
    ●将陆航融入官兵的“血脉”之中
    战略规划的灵魂是一种群策群力的战略文化,再好的规划也离不开富于思维力和执行力的人。“飞行化”陆军要实现作战方式的转型,离不开人的观念上的革命。从全局看,陆航的发展不是陆航自己的事,需要全军的热情与智慧。一战时期,英国海军人员曾设想一种在陆地上类似于巡洋舰那样集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于一身的武器,于是坦克问世了。广大官兵应充分认识到,角逐于“一树之高”的陆航是整个作战空间不可或缺的力量,其建设成败关乎未来军队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成败。当前,制约陆军航空兵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是陆航与诸兵种的协同问题。要让陆航成为官兵战斗、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要在作战方式、指挥方式、训练方式以及保障方式变革中,充分考虑到陆航的战场地位和未来作战设计,增加官兵特别是各级指挥员熟悉陆航认知陆航使用陆航的积极性和自信度,并在变革编制体制中培养确立官兵的联合意识。此外,作为高技术兵种,陆航人才的培养既要遵循普遍规律又要大胆探索特殊规律,在院校教育上要确立“大陆航”的观念,与各军兵种院校乃至地方院校开展广泛深入的“融合式、交叉式”培养,特别要创新以战争“预实践”方法为核心的仿真模拟训练研究,打牢学员的理论基础和指挥、技术基础,集纳全军智慧和资源开放式办学,让学员不仅能适应当下的装备和作战,更能贮藏指挥未来作战的本领。作为院校和部队之间的重要衔接,应充分发挥基地训练的补充作用,以着重增强人员对战场和新装备的适应能力,形成院校、基地、部队三者有机配合、资源共享、战力同升的良好效果。




http://chn.chinamil.com.cn/tzjl/2012-04/26/content_48446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