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中药方(出自正规药书,书名,卷数都给出) 第十四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6:20:38
理脾固本汤
【来源】《古今医鉴》卷七。
【组成】白术(炒)3克白茯苓3克陈皮2.4克半夏(制)2.4克神曲(炒)3克麦芽(炒)3克甘草(炙)2.1克
【用法】上药锉为一剂。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功用】理脾固本,健胃和中。
【主治】虚劳,脾胃虚弱,大便泄泻。理脾固本汤
【来源】《古今医鉴》卷七。
【组成】白术(炒)3克白茯苓3克陈皮2.4克半夏(制)2.4克神曲(炒)3克麦芽(炒)3克甘草(炙)2.1克
【用法】上药锉为一剂。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功用】理脾固本,健胃和中。
【主治】虚劳,脾胃虚弱,大便泄泻。
理脾汤
【来源】《古今医鉴》卷十二。
【组成】苍术(米泔浸,炒)陈皮各)克厚朴(姜炒)4.5克砂仁2克(炒)神曲3克(炒)山楂(去核)3克麦芽(炒)3克干姜(炒黑)2.5克甘草(炙)1克
【用法】上锉一剂。加生姜3片,水煎服。
【主治】产后停食,胸膈饱闷,身发寒热,不思饮食。
【加减】泄泻,加白术、茯苓;大便闭,加桃仁、红花;小便闭涩,加大腹皮。
理脾益营汤
【来源】《不居集》上集卷十。
【组成】制首乌9克海参莲肉黑料豆各6克山药扁豆各3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脾虚血少,阴虚发热,不宜用当归、生地者。
【加减】阴阳两虚,加中和理阴汤;血分热,加丹皮、地骨皮各2.5克;痰多,加橘红、贝母各1.8克;咳嗽,加紫菀、枇杷叶;汗多,加浮小麦3克;失血,加金墨、藕节;食少,加谷芽、苡仁各3~6克。
理脾阴煎
【来源】《杂症会心录》卷下。
【组成】南沙参6克白术6克(土炒)茯苓3克山药4.5克白扁豆6克(炒)陈皮3克甘草1.5克茵陈0.6克栀子1.5克白芍3克(炒)苡仁9克谷芽9克(炒)
【用法】水煎服。
【主治】阳黄。
理气化滞健脾汤
【来源】《仁术便览》卷二。
【组成】木香2克陈皮3克厚朴(炒)2.5克猪苓3克葶苈(炒)2克香附(炒)3克枳壳(炒)3克白茯苓3克大腹皮4.5克白术(炒)3克栀子(炒)2克商陆1.5克木通1.5克
【用法】加生姜3片,水煎服。
【主治】水肿。
理气降痰汤2
【来源】《证治准绳·类方》卷五。
【组成】桔梗枳壳(麸炒)橘红半夏曲(炒)茯苓(去皮)香附(童便浸)贝母各3.6克桂枝甘草各1.5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空腹时服。
【主治】痰证,冷汗自出。
理气祛风散
【来源】《古今医鉴》卷二。
【组成】青皮3克陈皮2.5克枳壳2.5克桔梗2克南星(制)3克半夏(制)1克乌药2.5克天麻3克川芎2.5克白芷2克防风2.5克荆芥2克羌活3克独活3克白芍药2克甘草1.8克
【用法】上哎咀。加生姜5片,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空腹时温服。
【主治】中风,口眼歪斜。
理气散寒汤
【来源】《会约医镜》卷七。
【组成】苍术厚朴(姜炒)陈皮(去白)甘草各4克藿香砂仁枳壳各2.5克木香1.5克香附乌药各4.5克
【用法】水煎,热服,
【主治】中下二焦寒滞气逆,腹痛,或呕泻;或不呕不泻,而为干霍乱危剧等症。
【加减】如食滞,加山楂,麦芽、神曲各4.5克;如痛而呕,加半夏4.5克,如寒甚喜热者,加吴茱萸、肉桂之类,如气滞而不流通,加白芥子、青皮、槟榔之类;如小腹痛甚,加小茴,如兼疝者,加荔枝核(煨熟)6~9克。
理气散瘀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卷下。
【组成】人参30克黄耆30克(生用)当归15克(酒洗)茯苓9克红花3克丹皮9克姜炭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气益血,活血散瘀。
【主治】跌闪小产,血流紫块,昏晕欲绝。
【加减】胎未堕,宜加杜仲(炒炭)、续断(炒黑)各3克;血崩不止,加贯众炭9克;血闭心晕,加元胡炭3克。
【方论】方中人参、黄耆以补气,气旺则血可摄;当归、丹皮以生血,血生则瘀难留;红花、姜炭以活血,血活则晕可除;茯苓以利水,水利则血易归经。
理气渗湿汤
【来源】《中医妇科治疗学》。
【组成】生香附9克木香6克砂壳4.5克朴花茅术须各6克五加皮云苓皮各9克桑枝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理气行水。
【主治】妊娠三月之后,先是脚浮肿,渐至腿膝,步行艰难,甚至脚趾间出黄水,胸胁作胀,晨轻晚重,食少苔腻,脉沉弦。
【加减】腹胀自觉矢气较舒者,加老萝卜头9克,青陈皮4.5克。
理气汤
【来源】《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
【组成】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川芎当归白芍枳实枳壳木香乌药香附陈皮砂仁桔梗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养血,理气消滞。
【主治】妊娠气血两虚,寒气客于脏腑致成胸痞。气上冲胸,心下胀满,胃脘作痛,饮食不进。
【方论】方中参、苓、术、草以益元气,芎、归、白芍以补阴血,木、砂、陈、附运气散寒,桔梗祛胸膈之满,乌药顺中下二焦之气,枳壳、枳实上下分消其滞。诸药合用,不独无形者立散,即有形者亦可渐除,且祛邪而不伤正,诚如《内经》所言:“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理气丸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七。
【组成】杏仁桂心各30克益智子干姜各60克
【用法】上四味,研为细末,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时每服3丸。以知为度,
【主治】肺气虚弱,外感寒邪,短气不足以息,
理痰汤
【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组成】生芡实30克清半夏12克黑脂麻(炒,捣)9克柏子仁(炒,捣)6克生杭芍6克陈皮6克茯苓片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痰涎郁塞胸膈,满闷短气;或溃于肺中,喘促咳逆;停于心下,惊悸不寐,滞于胃口,胀满哕呃;溢于经络,肢体麻木或偏枯;留着于关节筋骨,俯仰不利,牵引作疼,随逆气肝火上升,眩晕不能坐立。
【方论】方中半夏为君,以降冲胃之逆;重用芡实,以收敛冲气,更以收敛肾气,而厚其闭藏之力;脂麻、柏子仁,润半夏之燥,兼能助芡实补肾;芍药、茯苓,一滋阴以利小便,一淡渗以利小便;陈皮佐半夏以降逆气,并以行芡实、脂麻、柏子仁之滞腻。
理血汤
【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组成】生山药30克生龙骨(捣细)18克生牡蛎(捣细)18克海螵蛸(捣细)12克茜草6克生杭芍9克白头翁9克真阿胶(不用炒)9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止血。
【主治】肾阴不足,血热妄行。血淋,溺血,大便下血者。
【加减】溺血者,加龙胆草9克,大便下血者,去阿胶,加龙眼肉15克。
【方论】血淋之症,多由纵欲太过,肾脏因虚生热,以致血热妄行。方中山药、阿胶以补肾脏之虚,白头翁以清肾脏之热,茜草、螵蛸以化其凝滞而兼能固其滑脱,龙骨、牡蛎以固其滑脱而兼能化其凝滞,芍药以利小便而兼能滋阴清热,所以适用于血淋、溺血等属子肾阴不足而血分有热者。
理咽散
【来源】《种痘新书》卷四。
【组成】桔梗牛蒡玄参山豆根黄芩甘草
【用法】频频噙服。但初噙一二日,恐有火毒,宜吐之。
【主治】喉痛。
理阴煎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异名】理营煎(《仙拈集》卷一)。
【组成】熟地9~21克或30~60克当归6~9克或15~21克炙甘草3~6克干姜(炒黄色)3~9克或加肉桂3~6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煎至280~320毫升,热服。
【功用】益肾健脾,活血调经。
【主治】真阴虚弱,痰饮内停。胀满呕哕,恶心吐泻,腹中疼痛,妇人经迟血滞。
【加减】命门火衰,阴中无阳,加附子、人参;外感风寒,邪未人深,但见发热身痛,加柴胡6克;寒凝阴盛而邪气难解,加麻黄6克;阴盛之体,外感寒邪,恶寒脉细,加细辛3~6克,甚者再加附子3~6克,或并加柴胡以助之;阴虚内热,宜去姜、桂,单用三味,或加人参;脾肾两虚,水泛为痰,或呕或胀,加茯苓4.5克,或加白芥子1.5克;泄泻不止,少用当归或去之,加山药、扁豆、吴茱萸、破故纸、肉豆蔻、附子之属;腰腹疼痛,加杜仲、枸杞;腹胀疼痛,加陈皮、木香、砂仁之属。
理饮汤
【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组成】于术12克干姜15克桂枝尖6克炙甘草6克茯苓片6克生杭芍6克橘红4.5克川厚朴4.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心肺阳虚,脾湿不开,胃郁不降,饮食不化,变为饮邪。脘腹满闷,短气喘促,咳吐粘涎,脉弦迟细弱。
【方论】方中桂枝,干姜以助心肺之阳;白术、茯苓、甘草理脾胃之湿;厚朴通胃中阳气;橘红助白术、茯苓、甘草以利痰饮;白芍酸敛,可防热药之上窜,制虚火之浮游,且药之热者,宜于脾胃,恐不宜于肝胆,又取其凉润之性,善滋肝旭之阴,即预防肝胆之热也。
理郁升陷汤
【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组成】生黄耆18克知母9克当归身9克桂枝尖4.5克柴胡4.5克乳香(不去油)9克没药(不去油)9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胸中大气下陷,又兼气分郁结,经络湮瘀者。
【加减】胁下撑胀,或兼痒者,加龙骨、牡蛎(皆不用煅)各15克;少腹下坠,加升麻3克。
理中安蛔散
【来源】《证治准绳·伤寒》卷四。
【异名】理中安蛔汤(《类证治裁》卷三)。
【组成】人参9克白术白茯苓干姜各4.5克川椒14粒乌梅3枚
【用法】上作一服,用水400毫升,煎至280毫升服。
【主治】胃中虚冷,吐蛔。
【加减】吐蛔未止,加黄连、黄柏各1.5克,川椒加至28粒;冷甚,加附子1.5~9克。按:《成方便读》卷四将干姜改作炮姜,制成丸剂,名“理中安蛔丸”。
理中化痰丸
【来源】《明医杂著》卷六。
【组成】人参白术(炒)干姜甘草<炙)茯苓半夏(姜制)
【用法】上药为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40~50丸,白滚汤下。
【功用】健脾和胃,温中化痰。
【主治】脾胃虚寒,痰涎内停。呕吐少食;或大便不实,饮食难化,咳唾痰涎。
理中加丁香汤
【来源】《丹溪心法》卷三。
【组成】人参白术甘草(炙)干姜(炮)各3克丁香10粒
【用法】上药哎咀。加生姜10片,水煎服。
【功用】益气温中,降逆止呕。
【主治】中脘停寒,喜食辛辣,入口即吐;产后呃逆。
【方论】中脘停寒作痛,法当补中散寒,是以用人参、白术、炙甘草诸甘温以补中;干姜、丁香诸辛热以散寒;生姜降逆气以止呕吐。
理中降痰汤1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七。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干姜苏子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中健脾,降气化痰。
【主治】痰盛自汗。
理中汤1
【来源】《伤寒论》。
【异名】人参汤(《金匮要略》卷上)、治中汤(《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理中煎(《鸡峰普济方》卷十二)、人参理中汤(《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
【组成】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9克
【用法】上药切碎。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200毫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200毫升左右,微自温,勿揭衣被。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现用于急、慢性胃炎,胃窦炎、溃疡病、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方论】方中干姜温运中焦,以散寒邪为君;人参补气健脾,协助干姜以振奋脾阳为臣;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以促进脾阳健运;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而兼补脾和中,以蜜和丸,取其甘缓之气调补脾胃。诸药合用,使中焦重振,脾胃健运,升清降浊机能得以恢复,则吐泻腹痛可愈。
理中汤2
【来源】《万病回春》卷二。
【组成】砂仁干姜(炒)苏子厚朴(姜汁炒)官桂陈皮甘草(炙)各3克沉香木香各1.5克(水磨入)
【用法】上药锉为一剂。加生姜3片,水煎,磨沉香、木香同服。
【主治】寒喘,四肢厥冷,脉沉细。
理中汤3
【来源】《万病回春》卷三。
【组成】人参白术(去芦)干姜(炒)各3克官桂甘草(炙)各1.5克陈皮藿香茯苓(去皮)良姜各2.1克乌梅1个
【用法】上药锉为一剂。加生姜3片,大枣2枚,灯草1团,水煎,温服。
【主治】寒泄,悠悠腹痛,泻无休止,色青,脉沉迟。
【加减】呕吐恶心,加丁香、半夏,去良姜、官桂;泻不止,加苍术、山药;泻多不止,加肉蔻、诃子、附子,去良姜、官桂;虚汗,加黄耆,去藿香、官桂;饱闷,加厚朴、砂仁,去人参、良姜、官桂。
理中丸1
【来源】《伤寒论》。
【异名】四顺理中丸(《备急千金要方》卷三)、白术丸(《圣济总录》卷一七一)。
【组成】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90克
【用法】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大。以沸汤数合,和1丸,研碎,温服,日三至四次,夜二次。服后腹中未热,可加至3~4丸,然不及汤。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
理中丸2
【来源】《博济方》卷二。
【组成】阿魏7.5克(白面10克,醋和饼子,炙令黄熟)荆三棱(煨)蓬莪术(煨)甘草(炙)青橘皮(去白)陈皮(去瓤)干姜(炮)官桂(去皮)干木瓜白术各30克
【用法】上十味,杵罗为末,用面糊为丸,如樱桃大,以好朱砂为衣,每服1丸,嚼破,煎生姜、木瓜、盐汤下。若妇人血脏气攻刺,即用炒当归、生姜汤嚼下1丸。
【主治】一切冷气攻刺疼痛,心腹胀满,胃冷吐逆,脐腹撮痛。
鲤鱼羹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九○。
【组成】鲜鲤鱼1头(理如食法)黄耆(锉,炒)当归(切,焙)人参生地黄各15克蜀椒(拣)10粒(炒)生姜7.5克陈橘皮(汤浸,去白)7.5克糯米30克
【用法】上九味,锉后八味令匀细,纳鱼腹中,用绵裹合。以水600毫升煮鱼熟,去骨取肉,及取鱼腹中药同为羹,下少盐、醋,热啜汁吃。
【主治】妊娠伤动,胎气不安。
鲤鱼臛
【来源】《寿亲养老新书》卷一。
【组成】鲤鱼肉300克葱白1握麻子15克(熬,细研)
【用法】上药以水滤麻子汁,和煮作臛,下五味、椒、姜调和,空腹时渐服之。常服尤佳。
【主治】老人水气病,身体肿,闷满气急,不能食,皮肤欲裂,四肢常疼,不可屈伸。
鲤鱼脑髓粥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七。
【组成】鲤鱼脑髓60克粳米180克
【用法】上煮粥,以五味调和,空腹食之。
【主治】耳聋久不愈。
鲤鱼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二。
【组成】鲤鱼1头(重1千克)白术15克生姜芍药当归各9克茯苓12克
【用法】上六味,哎咀。以水2.4升,先煮鱼熟,澄清,取1,6升,内药,煎取600毫升。分五次服。
【主治】妊娠腹大,胎间有水气,通身肿满。
鲤鱼粥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六。
【组成】鲤鱼1头(重500克,去肠洗净)商陆6克(锉)赤小豆18克紫苏茎叶6克
【用法】上药于净锅中,着水1.5升,煮鱼烂熟,空腹食之。其汁入葱白、生姜,橘皮及少醋,调和作羹食之。其豆亦宜吃,甚效。
【功用】利小便。
【主治】水肿。
醴泉饮
【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组成】生山药30克大生地15克人参12克玄参12克生赭石(轧细)12克牛蒡子(炒,捣)9克天冬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虚劳发热,或喘或嗽,脉数而弱。
立安散1
【来源】《杨氏家藏方》卷五。
【组成】穿山甲不拘多少(用温水洗去原着肉、皮、膜,好醋浸,炙令焦)
【用法】上药为细末。每发时,用烂锉薤白1茎,药3克,热酒调下,食后。
【主治】脾疼正发。
立安散2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杜仲(去粗皮,锉,炒令丝断)橘核(取仁,炒)各等分
【用法】上药为细末。每服6克,入盐少许,温酒调,空腹时服。
【主治】腰痛。
立安散3
【来源】《古今医鉴》卷十。
【组成】当归30克官桂30克玄胡索(炒)30克杜仲(姜炒)30克小茴(炒)30克木香15克牵牛(半生半熟)45克
【用法】上药为细末。每服5~10克,空腹时用陈酒调下。
【主治】气滞腰痛,闪挫腰痛,肾虚腰痛。
射干散1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
【组成】射干30克赤芍药30克川升麻60克杏仁45克(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牛蒡子30克枫香30克葛根60克(锉)麻黄30克(去根、节)甘草60克(炙微赤,锉)
【用法】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9克,以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功用】疏风宣肺,凉血解毒。
【主治】风毒上攻,咽喉肿痛,水浆不下。
射干散2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二。
【组成】射干30克川升麻30克枳实(麸炒微黄)30克川大黄30克(锉碎,微炒)甘草45克麝香7.5克(细研)前胡45克(去芦头)羚羊角屑22克
【用法】上药锉碎,入麝香令匀,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不拘时温服。
【主治】瘰疽。证见皮肉中忽生点子如豆大,或如桃、李,肿痛不可忍。
射干散3
【来源】《奇效良方》卷六十一。
【组成】射干天竺黄(研)马牙消(研)各30克犀角屑玄参川升麻白矾白药黄药炙甘草各15克
【用法】上为细末,研匀,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小弹子大。不拘时,以绵裹1丸,含化咽津。
【功用】清热解毒,宣肺利咽。
【主治】热毒上攻,悬痈肿痛,咽喉不利,胸中烦热。
射干鼠粘子汤
【来源】《小儿痘疹方论》。
【组成】鼠粘子120克(炒,杵)甘草(炙)升麻射干各30克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温服。
【功用】宣肺利晒,泻火解毒。
【主治】疮疹壮热,大便坚实,或口舌生疮,咽喉肿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