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长江专家谈三峡工程,犹如一场玩笑 Z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3:19:38
这里转载新民晚报记者采访长江水利委专家一篇谈话记录,多年来,我们一直听报道,看电视,就是不识字的人也知道经过专家充分论证的长江三峡工程是多么严谨,多么科学,为中国人办了一件世纪大工程,足以让中国人扬眉吐气,如今真相终于一点点揭示出来,原来根本不是这样,让老百姓做了一场春梦。如今这位专家羞羞答答,扭扭捏捏,吞吞吐吐,把三峡的实情逐一道了出来,原来他们在论证三峡大坝的可行性时既不严谨,也不科学,这里摘录几段,以下是原文:

王井泉:三峡工程在设计时确实没有充分考虑大坝建成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三峡工程对洞庭湖、鄱阳湖蓄水也有影响(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防汛抗旱办公室副巡视员王井泉语)

当记者问道三峡大坝对下游湖泊水体是否造成影响?王井泉回答:事实上确实有影响.

记者:设计时考虑到蓄水时间和下游湖泊之间的关系吗?王井泉:设计时考虑得确实比较少

   记者:有专家称,不应对三峡水库的抗旱功能有过高要求,如何解释?

王井泉:这个说法是对的,因为本来初步设计时,对抗旱考虑得较少,再加上长江中下游旱到这种程度,完全靠三峡水库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三峡水库帮一下忙可以,在实现主要功能时尽可能考虑抗旱,但要在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不能要求太高。公众担忧也有一定道理,

     记者:三峡集团公司总经理也称,三峡水库无抗旱功能,是这样吗?

王井泉:三峡工程原来设计的是三大功能:防洪、发电、航运。从2008年开始,长江在枯水期特别干旱,湘江、赣江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它们取水都发生了困难,地方政府就提出了要求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补充下游的水源,抗旱的功能就被提了出来。

       记者:三峡工程对中下游生态是否有影响,设计时有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王井泉:设计三峡水库时,对建成后可能造成的生态影响考虑得确实比较少。

目前带来的生态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下游水生动物的影响。三峡大坝建成后,大洪水到来时,拦截一部分在水库里,减轻下游的防洪压力,使得水流“均匀化”,这样一来,一些鱼类可能就“不高兴”了,因为它可能喜欢水流更急一些,水位更高一点,这样才更有利于它繁殖后代。二是水生植物受到影响,下游湖泊水位太低,会产生富营养化现象。

由于当初对生态方面考虑欠缺,也没有在蓄水前或设计时,对重点区域做生态方面的监测,所以现在拿不出相关的监测数据。发现这些问题后,即请研究人员着手研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研究成果,如多大的流量、多高的水位、河水呈现怎样的变化过程,才能适合水中生物的生活,鸟类在多高水位的湿地上才能生存得更欢畅一些,都还没有明确的结论。

  这就是多年来,报纸,电视宣传的多么美好的,举世罕有的伟大的三峡工程,原来他们这些主政者在从一开始就这也没考虑,那也没考虑,那么这些人是那三峡工程当做小孩子办家家吗,难道是孩子在沙滩上垒沙滩模型吗?

如此伟大的工程在专家的口中如今变得这样轻率,这怎么不能让我们叹气,这就是现实。我无言。


长江水利委专家:三峡工程对下游湖泊水体确有影响

2011年06月01日 18:38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姜燕

特派记者姜燕

长江中下游遭遇几十年不遇的旱情,不少人追问原因时,对三峡工程颇有微词——认为三峡工程阻断了暖湿气流下泄通道、蓄水导致下游湖泊水面缩小、破坏长江流域生态环境……

5月18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其中“三峡后续工作主要任务目标”有一条:“对长江中下游河势重点影响区的处理,提出‘工程整治、生态修复、观测研究和水库优化调度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记者昨在武汉专访了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防汛抗旱办公室副巡视员王井泉。他表示,三峡工程在设计时确实没有充分考虑大坝建成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三峡工程对洞庭湖、鄱阳湖蓄水也有影响;同时明确表示长江中下游今年的大旱并非三峡工程之过,分析指出三峡工程利大于弊,将通过优化水库调度减轻三峡工程造成的不利影响。

本报记者(以下简称记者):今年长江中下游的大旱是三峡水库造成的吗?

王井泉: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只要略懂水文气象知识的人,就应该很清楚,三峡工程坝高只有185米,这个高度不可能对气候造成这么大的影响,周围的山体都是两三千米高。到了三峡库区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与周围雄伟的山体相比,三峡大坝显得相当渺小。如果说对气候有影响,也只是对局部的小范围的,表现在库区降雨量增加,水库蓄水后,不是水面的地方变成了水面,水面的蒸发要比陆地大得多,蒸发上去的水如果遇到特定的条件,就形成降雨。

记者:三峡大坝对下游湖泊水体是否造成影响?

王井泉:事实上确实有影响。三峡水库的放水期是5月25日至6月10日,这期间,三峡库区水位要从155米降到145米。10天之内,库区水位要降10米,这意味着将有50亿立方米的水量泄到下游,除排泄上游正常来水外,一天要增加3000多立方米/秒的流量,增加了下游的防洪压力,这时鄱阳湖正好进入主汛期(鄱阳湖4-8月是汛期,5-6月是主汛期),三峡水库增加这么多流量下去,鄱阳湖泄洪压力大大加重。

三峡水库蓄水期对洞庭湖影响更大些,因为它离三峡水库更近。三峡水库原来设计的蓄水期是10月1日至11月底,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水位降低,离上游较近的洞庭湖水位就会给长江“补水”,即用洞庭湖的水补了三峡水库拦蓄的水。等到洞庭湖补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轮到鄱阳湖补水。

记者:对此有何补救措施?

王井泉:可通过三峡水库优化调度解决这个问题,提前蓄洪和推迟下泄,就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如在设计泄洪期到来时,鄱阳湖进入汛期了,就可推迟下泄,减轻下游压力。

蓄水期提前,增加抗旱功能,对缓解两湖和湘江、赣江的旱情也有积极作用。

按照2009年12月国务院批准的三峡水库优化调度方案,今后三峡水库蓄水期开始时间提前到9月15日。去年8月底在调度运用时,已经考虑到提前蓄水。当时根据天气情况,预计不会出现大的洪水,即提前蓄水,把运行水位抬到较高的位置,达到158米多一点。提前蓄水的好处是,把蓄水期拉长,蓄满的可能性就大得多,可供来年抗旱使用;延长蓄水期的好处是,蓄水强度相对较小。

蓄水意味着下泄流量减少,如果蓄水时间短,洞庭湖和鄱阳湖往长江里补水时,流得就比较快,不利于湘江和赣江的抗旱。蓄水时间延长后,可减缓两湖补水时的流速,从而减轻湘赣两江的旱情。

将蓄水期提前到9月份后,9月份长江流量在20000立方米/秒,拦蓄掉一点,相对数不是很大,对下游影响就不大;到了10月份,长江的流量降到12000立方米/秒,且时间越往后流量越小,如果拦蓄掉4000-5000立方米每秒,对下游就很不利。

记者:设计时考虑到蓄水时间和下游湖泊之间的关系吗?

王井泉:设计时考虑得确实比较少,泥沙专家组也曾想过9月份蓄水,但考虑到枯水期蓄水时泥沙的淤积,9月份长江来水流量丰沛,水流夹带的泥沙多。如果把水拦在里库区里,就把泥沙也拦了下来。另外,泥沙淤积对重庆港区也很不利,毕竟航运也是三峡的一大任务,所以最后论证的结果是10月份蓄水。

记者:有专家称,不应对三峡水库的抗旱功能有过高要求,如何解释?

王井泉:这个说法是对的,因为本来初步设计时,对抗旱考虑得较少,再加上长江中下游旱到这种程度,完全靠三峡水库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三峡水库帮一下忙可以,在实现主要功能时尽可能考虑抗旱,但要在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不能要求太高。公众担忧也有一定道理,但根据长江中下游的实际情况,干旱应该不会再发展到更严重的程度。当然,如果再继续旱下去,还可以考虑水库的综合功能,三峡水库汛期时,限制水位、船闸的底线是海拔139米,到时就看国家的决心,是断航还是抗旱。如果断航,船只可通过“翻坝”的方式通过大坝,即从大坝上用吊桩机把船运过去。如果是载人的船只,就把人从坝上转移过去;如果是货物,就将货物分散后翻坝。当然,这是不得已的、极端的情况,到时就看怎么权衡这个利弊了。

记者:三峡集团公司总经理也称,三峡水库无抗旱功能,是这样吗?

王井泉:三峡工程原来设计的是三大功能:防洪、发电、航运。从2008年开始,长江在枯水期特别干旱,湘江、赣江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它们取水都发生了困难,地方政府就提出了要求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补充下游的水源,抗旱的功能就被提了出来。

如果国务院批准,增加“生态修复”“抗旱”两项功能,三峡工程就有五大功能,谁先谁后、如何协调是优化调度要考虑的问题。三峡水库偌大一项工程,不可能在设计时考虑得尽善尽美,很多问题会在使用中暴露出来,需要研究者和管理者不断调整使用方案,将效用发挥到最大,把不利影响减到最小。

记者:三峡工程对中下游生态是否有影响,设计时有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王井泉:设计三峡水库时,对建成后可能造成的生态影响考虑得确实比较少。

目前带来的生态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下游水生动物的影响。三峡大坝建成后,大洪水到来时,拦截一部分在水库里,减轻下游的防洪压力,使得水流“均匀化”,这样一来,一些鱼类可能就“不高兴”了,因为它可能喜欢水流更急一些,水位更高一点,这样才更有利于它繁殖后代。二是水生植物受到影响,下游湖泊水位太低,会产生富营养化现象。

由于当初对生态方面考虑欠缺,也没有在蓄水前或设计时,对重点区域做生态方面的监测,所以现在拿不出相关的监测数据。发现这些问题后,即请研究人员着手研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研究成果,如多大的流量、多高的水位、河水呈现怎样的变化过程,才能适合水中生物的生活,鸟类在多高水位的湿地上才能生存得更欢畅一些,都还没有明确的结论。这些问题都是下一步优化调度方案中要考虑的。(本报武汉今日电)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id=109867915
水利官员首次承认三峡工程设计有失误

来源: 人民日报强国论坛这里转载新民晚报记者采访长江水利委专家一篇谈话记录,多年来,我们一直听报道,看电视,就是不识字的人也知道经过专家充分论证的长江三峡工程是多么严谨,多么科学,为中国人办了一件世纪大工程,足以让中国人扬眉吐气,如今真相终于一点点揭示出来,原来根本不是这样,让老百姓做了一场春梦。如今这位专家羞羞答答,扭扭捏捏,吞吞吐吐,把三峡的实情逐一道了出来,原来他们在论证三峡大坝的可行性时既不严谨,也不科学,这里摘录几段,以下是原文:

王井泉:三峡工程在设计时确实没有充分考虑大坝建成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三峡工程对洞庭湖、鄱阳湖蓄水也有影响(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防汛抗旱办公室副巡视员王井泉语)

当记者问道三峡大坝对下游湖泊水体是否造成影响?王井泉回答:事实上确实有影响.

记者:设计时考虑到蓄水时间和下游湖泊之间的关系吗?王井泉:设计时考虑得确实比较少

   记者:有专家称,不应对三峡水库的抗旱功能有过高要求,如何解释?

王井泉:这个说法是对的,因为本来初步设计时,对抗旱考虑得较少,再加上长江中下游旱到这种程度,完全靠三峡水库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三峡水库帮一下忙可以,在实现主要功能时尽可能考虑抗旱,但要在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不能要求太高。公众担忧也有一定道理,

     记者:三峡集团公司总经理也称,三峡水库无抗旱功能,是这样吗?

王井泉:三峡工程原来设计的是三大功能:防洪、发电、航运。从2008年开始,长江在枯水期特别干旱,湘江、赣江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它们取水都发生了困难,地方政府就提出了要求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补充下游的水源,抗旱的功能就被提了出来。

       记者:三峡工程对中下游生态是否有影响,设计时有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王井泉:设计三峡水库时,对建成后可能造成的生态影响考虑得确实比较少。

目前带来的生态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下游水生动物的影响。三峡大坝建成后,大洪水到来时,拦截一部分在水库里,减轻下游的防洪压力,使得水流“均匀化”,这样一来,一些鱼类可能就“不高兴”了,因为它可能喜欢水流更急一些,水位更高一点,这样才更有利于它繁殖后代。二是水生植物受到影响,下游湖泊水位太低,会产生富营养化现象。

由于当初对生态方面考虑欠缺,也没有在蓄水前或设计时,对重点区域做生态方面的监测,所以现在拿不出相关的监测数据。发现这些问题后,即请研究人员着手研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研究成果,如多大的流量、多高的水位、河水呈现怎样的变化过程,才能适合水中生物的生活,鸟类在多高水位的湿地上才能生存得更欢畅一些,都还没有明确的结论。

  这就是多年来,报纸,电视宣传的多么美好的,举世罕有的伟大的三峡工程,原来他们这些主政者在从一开始就这也没考虑,那也没考虑,那么这些人是那三峡工程当做小孩子办家家吗,难道是孩子在沙滩上垒沙滩模型吗?

如此伟大的工程在专家的口中如今变得这样轻率,这怎么不能让我们叹气,这就是现实。我无言。


长江水利委专家:三峡工程对下游湖泊水体确有影响

2011年06月01日 18:38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姜燕

特派记者姜燕

长江中下游遭遇几十年不遇的旱情,不少人追问原因时,对三峡工程颇有微词——认为三峡工程阻断了暖湿气流下泄通道、蓄水导致下游湖泊水面缩小、破坏长江流域生态环境……

5月18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其中“三峡后续工作主要任务目标”有一条:“对长江中下游河势重点影响区的处理,提出‘工程整治、生态修复、观测研究和水库优化调度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记者昨在武汉专访了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防汛抗旱办公室副巡视员王井泉。他表示,三峡工程在设计时确实没有充分考虑大坝建成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三峡工程对洞庭湖、鄱阳湖蓄水也有影响;同时明确表示长江中下游今年的大旱并非三峡工程之过,分析指出三峡工程利大于弊,将通过优化水库调度减轻三峡工程造成的不利影响。

本报记者(以下简称记者):今年长江中下游的大旱是三峡水库造成的吗?

王井泉: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只要略懂水文气象知识的人,就应该很清楚,三峡工程坝高只有185米,这个高度不可能对气候造成这么大的影响,周围的山体都是两三千米高。到了三峡库区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与周围雄伟的山体相比,三峡大坝显得相当渺小。如果说对气候有影响,也只是对局部的小范围的,表现在库区降雨量增加,水库蓄水后,不是水面的地方变成了水面,水面的蒸发要比陆地大得多,蒸发上去的水如果遇到特定的条件,就形成降雨。

记者:三峡大坝对下游湖泊水体是否造成影响?

王井泉:事实上确实有影响。三峡水库的放水期是5月25日至6月10日,这期间,三峡库区水位要从155米降到145米。10天之内,库区水位要降10米,这意味着将有50亿立方米的水量泄到下游,除排泄上游正常来水外,一天要增加3000多立方米/秒的流量,增加了下游的防洪压力,这时鄱阳湖正好进入主汛期(鄱阳湖4-8月是汛期,5-6月是主汛期),三峡水库增加这么多流量下去,鄱阳湖泄洪压力大大加重。

三峡水库蓄水期对洞庭湖影响更大些,因为它离三峡水库更近。三峡水库原来设计的蓄水期是10月1日至11月底,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水位降低,离上游较近的洞庭湖水位就会给长江“补水”,即用洞庭湖的水补了三峡水库拦蓄的水。等到洞庭湖补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轮到鄱阳湖补水。

记者:对此有何补救措施?

王井泉:可通过三峡水库优化调度解决这个问题,提前蓄洪和推迟下泄,就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如在设计泄洪期到来时,鄱阳湖进入汛期了,就可推迟下泄,减轻下游压力。

蓄水期提前,增加抗旱功能,对缓解两湖和湘江、赣江的旱情也有积极作用。

按照2009年12月国务院批准的三峡水库优化调度方案,今后三峡水库蓄水期开始时间提前到9月15日。去年8月底在调度运用时,已经考虑到提前蓄水。当时根据天气情况,预计不会出现大的洪水,即提前蓄水,把运行水位抬到较高的位置,达到158米多一点。提前蓄水的好处是,把蓄水期拉长,蓄满的可能性就大得多,可供来年抗旱使用;延长蓄水期的好处是,蓄水强度相对较小。

蓄水意味着下泄流量减少,如果蓄水时间短,洞庭湖和鄱阳湖往长江里补水时,流得就比较快,不利于湘江和赣江的抗旱。蓄水时间延长后,可减缓两湖补水时的流速,从而减轻湘赣两江的旱情。

将蓄水期提前到9月份后,9月份长江流量在20000立方米/秒,拦蓄掉一点,相对数不是很大,对下游影响就不大;到了10月份,长江的流量降到12000立方米/秒,且时间越往后流量越小,如果拦蓄掉4000-5000立方米每秒,对下游就很不利。

记者:设计时考虑到蓄水时间和下游湖泊之间的关系吗?

王井泉:设计时考虑得确实比较少,泥沙专家组也曾想过9月份蓄水,但考虑到枯水期蓄水时泥沙的淤积,9月份长江来水流量丰沛,水流夹带的泥沙多。如果把水拦在里库区里,就把泥沙也拦了下来。另外,泥沙淤积对重庆港区也很不利,毕竟航运也是三峡的一大任务,所以最后论证的结果是10月份蓄水。

记者:有专家称,不应对三峡水库的抗旱功能有过高要求,如何解释?

王井泉:这个说法是对的,因为本来初步设计时,对抗旱考虑得较少,再加上长江中下游旱到这种程度,完全靠三峡水库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三峡水库帮一下忙可以,在实现主要功能时尽可能考虑抗旱,但要在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不能要求太高。公众担忧也有一定道理,但根据长江中下游的实际情况,干旱应该不会再发展到更严重的程度。当然,如果再继续旱下去,还可以考虑水库的综合功能,三峡水库汛期时,限制水位、船闸的底线是海拔139米,到时就看国家的决心,是断航还是抗旱。如果断航,船只可通过“翻坝”的方式通过大坝,即从大坝上用吊桩机把船运过去。如果是载人的船只,就把人从坝上转移过去;如果是货物,就将货物分散后翻坝。当然,这是不得已的、极端的情况,到时就看怎么权衡这个利弊了。

记者:三峡集团公司总经理也称,三峡水库无抗旱功能,是这样吗?

王井泉:三峡工程原来设计的是三大功能:防洪、发电、航运。从2008年开始,长江在枯水期特别干旱,湘江、赣江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它们取水都发生了困难,地方政府就提出了要求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补充下游的水源,抗旱的功能就被提了出来。

如果国务院批准,增加“生态修复”“抗旱”两项功能,三峡工程就有五大功能,谁先谁后、如何协调是优化调度要考虑的问题。三峡水库偌大一项工程,不可能在设计时考虑得尽善尽美,很多问题会在使用中暴露出来,需要研究者和管理者不断调整使用方案,将效用发挥到最大,把不利影响减到最小。

记者:三峡工程对中下游生态是否有影响,设计时有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王井泉:设计三峡水库时,对建成后可能造成的生态影响考虑得确实比较少。

目前带来的生态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下游水生动物的影响。三峡大坝建成后,大洪水到来时,拦截一部分在水库里,减轻下游的防洪压力,使得水流“均匀化”,这样一来,一些鱼类可能就“不高兴”了,因为它可能喜欢水流更急一些,水位更高一点,这样才更有利于它繁殖后代。二是水生植物受到影响,下游湖泊水位太低,会产生富营养化现象。

由于当初对生态方面考虑欠缺,也没有在蓄水前或设计时,对重点区域做生态方面的监测,所以现在拿不出相关的监测数据。发现这些问题后,即请研究人员着手研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研究成果,如多大的流量、多高的水位、河水呈现怎样的变化过程,才能适合水中生物的生活,鸟类在多高水位的湿地上才能生存得更欢畅一些,都还没有明确的结论。这些问题都是下一步优化调度方案中要考虑的。(本报武汉今日电)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id=109867915
水利官员首次承认三峡工程设计有失误

来源: 人民日报强国论坛
环保概念也是这些年才提出来的,早些年考虑的更多的是安全问题,如果现在那个专家再郑重的出来研究三峡大坝的抗打击能力和在流星陨石中的生存能力,恐怕观众又要大笑一场了。
都是事后诸葛亮,一个一个的真英明。
扯淡。现在长江那一带猛下雨。估计要来洪水了。马上风向要变了,转的太晚了
个人不好的预感,今年会大旱转大涝的。到时候可能又是三峡的错。
jeff98 发表于 2011-6-6 07:35
扯淡。现在长江那一带猛下雨。估计要来洪水了。马上风向要变了,转的太晚了
6月风,人来疯,我们就等着看这些人疯吧。
其实,风向已经转了,去年下游就有过涝灾,当时也是说的三峡的干系,而今年旱了,也算在了三峡的头上!不过,今年受灾的情况严重一点,所以关注就多了!

翻查一下去年的帖子,就可以发现很多与今年相背的观点!如果再往前,还可以发现512也是三峡的干系!
yohoooo 发表于 2011-6-6 08:45
其实,风向已经转了,去年下游就有过涝灾,当时也是说的三峡的干系,而今年旱了,也算在了三峡的头上!不过 ...
本来就是我们新的大杀器嘛---
大型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都会有影响,关键是利弊权衡。
如果不修三峡,再发生98年洪灾,恐怕右右们又会说TG不关心民生了。呵呵。
jeff98 发表于 2011-6-6 07:35
扯淡。现在长江那一带猛下雨。估计要来洪水了。马上风向要变了,转的太晚了
表示已经下了三四天了


二是水生植物受到影响,下游湖泊水位太低,会产生富营养化现象。
===================================
这什么鸟专家,水生植物怎么就受到影响了?除了水库建成后的蓄水期可能有降低下游湖泊水位影响,其它时间对下游湖泊水位只有正面影响(旱的时候,三峡水库多放点水,浶的时候,三峡水库多存点水)。

本文记者其实就是谣言的第一手制造者。

二是水生植物受到影响,下游湖泊水位太低,会产生富营养化现象。
===================================
这什么鸟专家,水生植物怎么就受到影响了?除了水库建成后的蓄水期可能有降低下游湖泊水位影响,其它时间对下游湖泊水位只有正面影响(旱的时候,三峡水库多放点水,浶的时候,三峡水库多存点水)。

本文记者其实就是谣言的第一手制造者。
千错万错都是TG的错,三峡大坝没有错只因它建在中国所以它错了,TG是原罪嘛,过段时间闹水灾又是三峡大坝的错,只因他放水太多…标准JY嘴脸
看问题都要一分为二,希望转贴前自己多收集下相关资料。有的人只喜欢看和自己思路相符的新闻,时间 长了就容易造成偏听。
土鳖不是屎壳郎 发表于 2011-6-6 09:56
看问题都要一分为二,希望转贴前自己多收集下相关资料。有的人只喜欢看和自己思路相符的新闻,时间 长了就容 ...
版主没注意转贴的人是谁吗?人家要的就是这个效果。:L
三峡工程绝对没有错,有利有弊,但利远大于弊!!!

把天气灾害和三峡大坝联系起来,简直荒谬!
无脑科盲妓者也配谈“轻率”二字{:soso_e148:}
三峡给我的印象一直是个发电工程多于一个水利工程


是有些人需要的“专家”吧?那么些正面评价三峡工程的专家论点为什么没有一并贴出来?
ps:楼主给的链接竟然是论坛。

是有些人需要的“专家”吧?那么些正面评价三峡工程的专家论点为什么没有一并贴出来?
ps:楼主给的链接竟然是论坛。
我也给你贴两个链接。
http://info.water.hc360.com/2011/06/021045279237.shtml
http://news.sina.com.cn/c/2011-05-24/111922520214.shtml

lyzzf 发表于 2011-6-6 10:50
我也给你贴两个链接。
http://info.water.hc360.com/2011/06/021045279237.shtml
http://news.sina.com.c ...


不知你有没有自己读过你给出的连接, 尤其是新浪的那片有1万多人回复的?   你引用的专家, 回答问题通篇都是: 因为没有收集足够证据, 因此确定和三峡无关.  不知他们的逻辑关系是怎么得出的? 想你自己看过新浪网友的回复,就不会选择连接来滥竽充数.

本贴已经谈到了大旱天气,你贴的连接关于大旱天气不过是重复.而关于生态影响,下游湖泊,和三峡的人已尽知的"抗旱"功能,拜托你贴些有用的资料来反驳一下本文的见解.


另外,鉴于你可能根本不会去读读新浪网友的回复,就给你贴两个明显的. 

看一看:这位权威水利专家VS权威气象 、地理、地质、生物专家们:
中科院:三峡水库将使重庆冬暖夏凉
  三峡水库蓄水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将成为“空调”,使山城气候冬暖夏凉。这是中科院三峡水库形成监测研究项目历时5年的论证结果之一。
   该项目属中科院重点科研项目,并于日前通过评审。项目负责人、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虞孝感说,1997年项目启动后,中科院便派出6个学科的专家,对三峡库区的气象 、地理、地质、生物等方面展开研究。研究范围上至重庆,下到湖北宜昌。
   研究表明,三峡水库将淹没632平方公里陆地,库容393亿立方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库区原有河流的水文特性、水化学性质、沉积物类型等都将发生变化。届时,三峡 水库好比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内陆海”,周围的空气湿度明显增加,库区形成湿润多雨的气候,水生动植物、鸟类亦会增加。虞举例说,以前,由于长江三峡水流较急,生活在湖泊地 区的鸟类几乎无立足之地,水库形成后,宽阔的湖面和温暖的气候将成为鸟儿们生活的“天堂”。同时,水库的建立把各条河流的食物“拦截”,使库里的鱼儿们生活得更富足。
   “其实受益最大的是重庆市民。”参与该项目的专家说,理论研究表明,三峡水库形成后,393亿立方米的水,就好比一个巨大的“天然空调”,盛夏,它能帮火炉山城降温;冬天 则会因这个大“空调”升温。据估计,夏天气温可能会因此下降5摄氏度,冬天气温可能会上升3到4摄氏度。

可惜了,这条黄金水道!。。。。。。
 我国四大盆地,唯四川盆地,雨量充沛,皆因有一条海拔相对较低的三峡!
 四川盆地形如桶状,四周为千米以上高山环抱,盆地受热,空气上升,下层形成的负压空间,谁来补充?如果有一股从三峡溯江而上的低空水汽流补充。盆地很难形成高温的异常天 气。现而今,也就只有水由液态变为汽态,扩大的体积来弥补。看到的天空,总是雾蒙蒙的,也就容易看见日晕。而气温一旦下降,水汽回归液态,释放出大量负压空间,冰雹狂风倾 刻而至!
 三峡大坝,切断了三峡,看似也就185米高,却在拦水的同时,无意中挡了不该挡的风(溯江而上的低空水汽流)!这是流体的附壁作用在作怪!安徽和四川的民居,多见“风火 墙”有叫“马头墙”,只比屋面高那么一点点,可成功阻止“火烧连营”!这应是古人成功应用“流体附壁”的典范!
 其实,峡谷还有一个作用,“自然分泫”,当溯江而上的低空水汽流进入峡谷后,一部份会自然上升,为两岸崖壁送动难得的水汽,进入上游,参与周而复始循环的,当是温度相对 低的水汽。




lyzzf 发表于 2011-6-6 10:50
我也给你贴两个链接。
http://info.water.hc360.com/2011/06/021045279237.shtml
http://news.sina.com.c ...


不知你有没有自己读过你给出的连接, 尤其是新浪的那片有1万多人回复的?   你引用的专家, 回答问题通篇都是: 因为没有收集足够证据, 因此确定和三峡无关.  不知他们的逻辑关系是怎么得出的? 想你自己看过新浪网友的回复,就不会选择连接来滥竽充数.

本贴已经谈到了大旱天气,你贴的连接关于大旱天气不过是重复.而关于生态影响,下游湖泊,和三峡的人已尽知的"抗旱"功能,拜托你贴些有用的资料来反驳一下本文的见解.


另外,鉴于你可能根本不会去读读新浪网友的回复,就给你贴两个明显的. 

看一看:这位权威水利专家VS权威气象 、地理、地质、生物专家们:
中科院:三峡水库将使重庆冬暖夏凉
  三峡水库蓄水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将成为“空调”,使山城气候冬暖夏凉。这是中科院三峡水库形成监测研究项目历时5年的论证结果之一。
   该项目属中科院重点科研项目,并于日前通过评审。项目负责人、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虞孝感说,1997年项目启动后,中科院便派出6个学科的专家,对三峡库区的气象 、地理、地质、生物等方面展开研究。研究范围上至重庆,下到湖北宜昌。
   研究表明,三峡水库将淹没632平方公里陆地,库容393亿立方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库区原有河流的水文特性、水化学性质、沉积物类型等都将发生变化。届时,三峡 水库好比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内陆海”,周围的空气湿度明显增加,库区形成湿润多雨的气候,水生动植物、鸟类亦会增加。虞举例说,以前,由于长江三峡水流较急,生活在湖泊地 区的鸟类几乎无立足之地,水库形成后,宽阔的湖面和温暖的气候将成为鸟儿们生活的“天堂”。同时,水库的建立把各条河流的食物“拦截”,使库里的鱼儿们生活得更富足。
   “其实受益最大的是重庆市民。”参与该项目的专家说,理论研究表明,三峡水库形成后,393亿立方米的水,就好比一个巨大的“天然空调”,盛夏,它能帮火炉山城降温;冬天 则会因这个大“空调”升温。据估计,夏天气温可能会因此下降5摄氏度,冬天气温可能会上升3到4摄氏度。

可惜了,这条黄金水道!。。。。。。
 我国四大盆地,唯四川盆地,雨量充沛,皆因有一条海拔相对较低的三峡!
 四川盆地形如桶状,四周为千米以上高山环抱,盆地受热,空气上升,下层形成的负压空间,谁来补充?如果有一股从三峡溯江而上的低空水汽流补充。盆地很难形成高温的异常天 气。现而今,也就只有水由液态变为汽态,扩大的体积来弥补。看到的天空,总是雾蒙蒙的,也就容易看见日晕。而气温一旦下降,水汽回归液态,释放出大量负压空间,冰雹狂风倾 刻而至!
 三峡大坝,切断了三峡,看似也就185米高,却在拦水的同时,无意中挡了不该挡的风(溯江而上的低空水汽流)!这是流体的附壁作用在作怪!安徽和四川的民居,多见“风火 墙”有叫“马头墙”,只比屋面高那么一点点,可成功阻止“火烧连营”!这应是古人成功应用“流体附壁”的典范!
 其实,峡谷还有一个作用,“自然分泫”,当溯江而上的低空水汽流进入峡谷后,一部份会自然上升,为两岸崖壁送动难得的水汽,进入上游,参与周而复始循环的,当是温度相对 低的水汽。



白虹 发表于 2011-6-7 04:32
不知你有没有自己读过你给出的连接, 尤其是新浪的那片有1万多人回复的?   你引用的专家, 回答问题通篇 ...
三峡大坝,切断了三峡,看似也就185米高,却在拦水的同时,无意中挡了不该挡的风(溯江而上的低空水汽流)!这是流体的附壁作用在作怪!

三峡挡风的高度有185米高?你的意思是大坝比水面高出185米,还是风是从水下过的?


王井泉何许人也,不过是具有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的长江水利委员会防汛抗旱办公室副巡视员。那么多一线的真正专业搞气象和水利的专家说的话都被楼主忽视了,
虽然如此,他的有些说法还是有道理的,比如说抗旱功能,猜想长江流域历史上没有出现像今年这样的旱灾。只不过这帖子的私货太多。

王井泉何许人也,不过是具有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的长江水利委员会防汛抗旱办公室副巡视员。那么多一线的真正专业搞气象和水利的专家说的话都被楼主忽视了,
虽然如此,他的有些说法还是有道理的,比如说抗旱功能,猜想长江流域历史上没有出现像今年这样的旱灾。只不过这帖子的私货太多。
楼主不是白虹教主吗?好久不见了
185米就把风挡住了?那全世界那么多大都市不把世界上的风都挡光了。
三峡还是那个三峡,也绝对该修。现在的问题是,当初的宣传有些夸大,现在牛批吹破了,不好圆了。

易水无寒 发表于 2011-6-7 10:50
三峡还是那个三峡,也绝对该修。现在的问题是,当初的宣传有些夸大,现在牛批吹破了,不好圆了。


这个没什么问题吧,当初宣传也是三峡能够对抗洪抗旱有很好的效果,事实也确实如此。但是有极限的。。
真以为有个三峡就不会发生洪灾旱灾的才是傻子吧
易水无寒 发表于 2011-6-7 10:50
三峡还是那个三峡,也绝对该修。现在的问题是,当初的宣传有些夸大,现在牛批吹破了,不好圆了。


这个没什么问题吧,当初宣传也是三峡能够对抗洪抗旱有很好的效果,事实也确实如此。但是有极限的。。
真以为有个三峡就不会发生洪灾旱灾的才是傻子吧
不要什么事都赖到三峡好不好,
以后是不是老婆跟别的汉子跑了,也是三峡闹的,女儿未婚打胎,也是三峡闹的


大旱之后才下那么一点雨就涝,只能说明地方的水利设施已经荒废到什么程度了。
20多年来,农民分了地忙着都忙着自己的一亩三分田,地方忙着搞房地产搞了多少围湖造田,为了“一线江景”占了多少岸边的防洪泄洪截面……原来的各种山塘,灌溉渠,小水库,又有多少的清淤修缮?
把炮口对准三峡,有多少是因为各种利益集团为了转移自己的无能过失跟那些想一叫成名好捞金的浮躁学者一拍即合的鼓噪呢。

大旱之后才下那么一点雨就涝,只能说明地方的水利设施已经荒废到什么程度了。
20多年来,农民分了地忙着都忙着自己的一亩三分田,地方忙着搞房地产搞了多少围湖造田,为了“一线江景”占了多少岸边的防洪泄洪截面……原来的各种山塘,灌溉渠,小水库,又有多少的清淤修缮?
把炮口对准三峡,有多少是因为各种利益集团为了转移自己的无能过失跟那些想一叫成名好捞金的浮躁学者一拍即合的鼓噪呢。
找一个被黑锅的喷总比去找实际原因容易得多 才几年就能给三峡定冠盖论了????
三峡本来就是拿来赚钱的,其他的功能是附庸好不好,不然为毛搞个三峡公司,水利枢纽大都是水总的。
事后诸葛亮,简直荒谬!
啥东西是完美设计的?社会的发展就是在不断的纠正错误中继续前行,如果连错误都不敢犯,早消失在茫茫的绝迹文明中了。
  时代周报记者龙婧采访长江委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原局长翁立达。

  时代周报:你如何看待每次三峡工程流域范围内发生地震、洪涝、干旱,都会引发“与三峡工程有关还是无关”的讨论?

  翁立达:我觉得现在的媒体大多数是两种态度,一种是恨不得所有的干旱、洪涝、地震都扯上三峡;另一种就是把三峡撇得干干净净。其实这都不对,每个问题都需要具体论证,不能妄下结论。

  三峡工程建成后,确实在防洪、发电、航运、抗旱等方面发挥了综合效益,但三峡工程确实也改变了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对生态、气候等方面产生了影响。影响确实是有,只是程度、大小、范围等方面存在不同。

  时代周报:三峡工程的影响是什么?

  翁立达:三峡工程的影响要分两种情况来看,一个是周期性的变化,比如气候、环境变化,这个需要三五十年甚至更久才能得出结论;另外一个是趋势性变化,比如污染、水资源的变化,这个能够当下作出结论,像长江鱼类资源减少,污染变重,这些都能够说与三峡工程直接有关。

  时代周报:现在有人认为三峡导致的一些问题是不可逆的,比如阻碍航道,砾卵石淤塞等,真的是这样吗?

  翁立达:泥沙淤积的问题,是黄万里先生提出的。他当时对三门峡提出过这个担忧,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对了。他的话,其实并没有被采纳,据我所知,政府对三峡的泥沙问题,是相当关心的。至今,三峡工程都还保留着泥沙专家组。但这几年进行的检测发现,泥沙比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减少了40%多,大大低于当初的预期(也与上游兴建多个水坝拦沙有关)。我们做过分析,泥沙量减少,是因为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暴雨区和泥沙区没有重复,大大减少了泥沙进入长江的量,还有就是三峡库区的水土保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当然,即使泥沙减少了,有一天也许还是会淤积的,但这一现象的出现,也是上百年以后的事情。

  但泥沙的减少,又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就是清水下泄、然后河床下切。这次洞庭湖的干旱,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跟三峡工程有关,因为洞庭湖的入水口是三口,但河床下切后,水进不来,就很容易干枯。

  时代周报: 有环保人士认为政府处理严峻环境问题的能力有限,且很多问题解决起来已经太迟了。是否如此?

  翁立达:10年前,这次规划里提到的关于环境、地质灾害的问题,都开始整治,几百亿资金投入了进去,也有媒体报道。所以,只能说效果不好。

  时代周报:为什么会效果不好?

  翁立达:比如地质灾害最初勘探时,是长江委在做,后来又移交给国土资源部,但这个移交过程中,一些重要的基础资料就没有移交过去;比如治理污水,需要建设网管,一级由国家建设,二级由区县自己建设,结果导致网管不配套;还有治理水华的器材,都是国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用的东西,当然,这个是符合国家规定的,但怎么说,它实在太落后了。

  时代周报:论证修建三峡之前,是否有考虑到会出现一些后果,跟现在的真实情况相比,是否有些是此前没有预料到的?

  翁立达:我可以说,在三峡工程进行论证时,目前出现的一些情况,都在我们的预计内。但有些预计,由于当时条件和认识的限制,出现了一些偏差。

  比如说水华,我当时就预计到三峡蓄水后,很可能会造成水华的产生。但没想到的是,水华会出现得如此之快。5月26日开始实验性蓄水,6月6日就出现了严重的水华现象。这个严重超出了我们的预料。于是赶紧给中央打报告,要求进行库区周边的污水处理。

  生态环境和地质灾害这一块,最初虽然有预算,但的确是认识不够。比如,最开始生态环境保护这一块,只给了3个亿的预算,为此,自己还跟三峡办的人大吵一架。而地质灾害防治这一块,也只给了10个亿的预算。但后来,这些资金都追加到了上百亿。

  时代周报:照你这样说,其实现在暴露出来的很多问题,早已在你们的预计内,为什么现在三峡每出现这些问题,还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

  翁立达:这个跟当初的宣传方向有关系,当时只注重宣传了三峡工程好的那一面。我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三峡有一个宣传画,说三峡大坝500公里内辐射了哪些热闹区域,再往外500公里就可以辐射到北京了。但他们就完全没提,三峡工程在这么一个人口稠密的区域,生态怎么办?移民又如何移。而且开始建设时,国外也有很多质疑,但我们完全没有解释。因为有领导说:“我们做我们的,不管他们的。”

  时代周报:你对三峡大坝是什么态度?

  翁立达:有利有弊,利大于弊。毕竟,我们是要用数据说话的,我说有利,是因为它在防洪方面,真的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时代周报:但现在,“逆调节”这个词语越来越多地用在三峡上面,即缺水旱季它要保持蓄水高程关闸拦水,中下游越是缺水它越是少放水;洪涝季节上下游顶不住时它有自身的算盘,不淹下游就选择淹上游,去年洪涝季节是先淹重庆,后来又因库容有限不得不泄洪,让下游抗洪雪上加霜。这个你怎么看?

  翁立达:“逆调节”其实说的就是长江上各个水电站的调度问题。按照计划来说,什么时候放水,什么时候蓄水,都需要一个准备方案,甚至还需要精确的天气预报系统。比如未来三天有大雨,也许他们就需要提前放水。

  但现在三峡存在着这么一个问题,三峡是个跨部门、跨省的工程,牵扯的部门很多,这就造成很难协调。而三峡上面也有很多水电站,每个水电站都有自己的考虑,也不直接受省、市的管辖,这就很麻烦。而发电跟供水、防汛本来就是存在着矛盾的,这需要一个统一的调度。但现在,没有部门能指挥这些水电站。

  你们都说这次下游干旱,放水太晚了。但发电的总希望自己多发电,多赚钱,那他们就要多储水。湖北省总不可能叫他们去放水吧,重庆市也不可能叫他们去放水吧。必须得国家防总出面,他们才肯放水。

  时代周报:我是否可以理解为,三峡出现这么多事情,有些问题并不是三峡本身的原因,而是人祸?

  翁立达:有一部分是吧。我总是说,三峡蓄水不满175米才是正常现象,因为上游还有那么多水电站,大家都要发电,于是大家都争着蓄水,你三峡蓄不满水是正常的,满了175米才不正常。

  我要强调一点,现在大家都把三峡发电的功能抬得太高,冲淡了三峡防洪的功能。其实三峡最重要的功能,根本就不是发电,而是防洪。三峡论证时,如果不是防洪的功能,三峡工程根本就上不了。其次是供水,发电只能排在第三位。我永远强调,电调必须服从水调。但现在有些利益集团,不能碰。所以这些年,我一直在呼吁国家在长江流域建议一个水电站总调度,这一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出来,提到会优化调水体系,希望能解决这些事情。


http://zhengdajiayuan.soufun.com ... 12576_1239125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