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网友强文:关于坦克知识的一点误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3:19:05


误区一:坦克被击穿一击必毁。很多军迷朋友往往错误的认为坦克只要一被击穿就肯定“轰”的一下车毁人亡。其实,坦克的毁伤是由穿甲/破甲剩余穿深、装甲类型、发散角、有效破片\融溅物飞散距离、坦克内部安全设备、油料布置,弹药存放方式、电路布置、车内重要设备布置、人员布置、人员是否有防护以及防护程度等因素共同决定的。一般来说,穿甲弹只要有剩余60mm的穿深,破甲弹有200mm剩余穿深(这是不全面,根据《依据剩余穿深选择弹种》一书,根据着弹的不同位置,穿甲弹要求20mm~60mm而破甲弹要求80mm~200mm的剩余穿深),对于车内设备的杀伤效果就比较理想。不过剩余穿深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比如,一辆弹药进行了很好的隔离、油路电路设计合理、安装灭火抑爆系统、乘员布置尽量避免都在一条直线上的坦克,是很难被摧毁的。通常对付这类坦克,常需要多发穿\破甲弹命中多发,才能破坏车内的主要设备,要想引燃这类坦克,通常更难,往往需要先破坏其灭火抑爆系统或是多发击穿后耗尽灭火抑爆的燃料后才可以点燃;若是想引爆其弹药,更是困难,因为其每一发弹药都是单独装在一个防火的装甲容器内部的。对于安全措施较差的坦克,如T-72,也需要直接击中弹药才能一发击毁,不过似乎T-72的灭火抑爆的性能不是太好,有时候不能完全扑灭车内火灾。

439ca7a301078kv0.jpg
这是M1内部弹药和油料的布置,相信大家一眼就能够看出瞄准点应该选在哪了吧  

误区二:只要击穿了坦克,基本就可以杀死车内全部乘员。常用的反装甲炮弹中,穿甲弹穿透后有效破片\融溅物的发散角是固定60度,且飞散距离较远,破甲弹的有效破片\融溅物发散角,对于100mm以下厚度的装甲是120度,对于100mm以上厚度的装甲或复合装甲,发散角为30度,且破甲弹的飞散距离较近而且单个有效破片\融溅物远不如穿甲弹(不过似乎破甲弹比穿甲弹更适合对付轻型装甲车辆)。在剩余穿深相同的情况下,P(自锻破片)装药,有效破片\融溅物的发散角、飞散距离、单个破片的平均破坏力
介于穿甲弹和破甲弹之间。上面的几个因素综合考虑的话,再加上坦克内部遵循次要设备保护主要设备,主要设备保护人员的原则布置且乘员穿戴全身防火防破片服的话,一般要想杀伤乘员是很难的,从二战以来统计的结果,坦克和人员的损失比大概是3:1,而以军的梅卡瓦系列更是创造了参战以来只伤亡几个人的记录(其中还有大半是开舱盖时坦克被命中被舱盖冲进来的超压杀死)。


误区三:装甲越厚,穿透厚形成的破片就越多。有这个想法的人估计是受一期发现节目的影响(因为我也看了那期),下面我用一个图来说明为什么不是装甲越厚,穿透厚形成的破片就越多.
439ca7a301078kw0.JPG
439ca7a301078kw5.jpg
仔细看这张图,从左到右为穿甲弹在装甲内运动的不同时间的状态。我们可以看出,在弹丸未穿透装甲之前,形成的破片和金属融溅物都从弹孔向外的一面排出,快穿透时在装甲内表面形成少量崩落。当只有穿透了装甲时,穿孔中形成的破片和金属融溅物才同时向车内车外排出,这个时候已经是穿甲的某期了。所以对于厚装甲而言,向车内排出的金属量是固定的,也就是弹丸穿透装甲内表面的一瞬间至剩余弹丸的中后部穿出装甲时所带出的金属量+内表面崩落的金属量。对于一些极薄的装甲,形成的破片和融溅物也许与厚度有关。比如,用坦克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打汽车的车壳肯定是一穿而过只形成极少的碎片。对于安装了凯芙拉内衬的坦克,通常还要减去很大一部分内表面崩落的金属量才能算出穿甲带入车内的金属量。


误区四;碎甲弹的冲击波即使对付三代坦克无效,但至少也会对车内有所杀伤。由于三代坦克安装了复合装甲,所以碎甲弹随之失效,但是通常也有很多人认为至少还能对车内起点作用吧,比如至少能在装甲内表面制造点崩落碎片。其实不然,现代坦克的复合装甲,由于遵循阻抗梯次搭配原则,采用高阻抗——低阻抗多层搭配防弹材料,可以完全将冲击波的能量反射回去,何况大部分三代坦克还有一层凯芙拉内衬呢。(相关资料我发在第一楼里)。


误区五:未来攻顶弹采用P装药结合随进高爆战斗部后,击穿就可以重创坦克。如果这类弹药打的是目前的坦克,那肯定是这样的,但是对于这类弹药,也有一个方法可以用。在坦克顶装甲的结构中,我们采用钢板+惰性高分子聚合材料+钢板的结构,P装药穿透钢装甲面板进入惰性材料后,高分子材料在应力波的作用下产生一定的流动,填满P装药穿孔所形成的空隙,这样就把随进的高爆战斗部挡在了外面。对于已没有这种顶部装甲结构的坦克,亦可以采用附加装甲的形式解决这个问题。


误区六:稳定坦克车体对于提高行进间射击精度没有作用。这个我可以肯定大家是受一期《坦克装甲车辆》的影响。我国某型100mm炮,由于炮架结构的问题,行进间射击密集度比静止时大了数倍。某型125炮,由于采用前抽身管,1000米行进间射击密集度比静止大了一倍。(我的资料来源都是公开资料,过两天我再发上来).究其原因,原来是100炮的炮架间隙和125炮的身管连接螺纹的极微小的间隙在剧烈颠簸时有细小的位移导致火炮射击密集度增大,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便是如此。


误区七:坦克的直瞄打击距离近,通常在2000米左右。实际上,战后很多坦克,通常在5000米距离上,采用排集火射击战术或连集火射击战术,就可以直瞄打击(有些人喊“有效射程”,实际上与直瞄打击是一回事,坦克又没有间瞄打击能力)运动的装甲目标,更何况是如反坦克导弹发射小组这类目标。某些坦克,如M1A2等,甚至可以用集火力射击战术直瞄打击8000米距离上的目标。直瞄打击的距离,通常取决于瞄准镜的性能,弹丸的弹道特性,以及火控计算机的性能。2000米通常是指一些坦克炮的直射距离。另外,2000米还有个含义,比如对于M829A2穿甲弹,2000米是其击穿700mm装甲的距离。所以说,那些认为步兵携带的反坦克导弹能在5000米处打击坦克而坦克无力还击的观点是错误的。另外,2000米还有个含义,比如对于M829A2穿甲弹,2000米是其击穿700mm装甲的距离。(注意和有效射程和直射距离区分开来) 虽然坦克通常不会在还没发现目标的时候就在5000米的距离上开火浪费弹药,不过如果一款射程为5000米的反坦克导弹在没有占据兵力优势的时候就敢于在这个距离上攻击坦克的话,等待它的结果只有一个——灭亡!所以说,坦克5000米的直瞄打击能力虽然不象2000米内动中射击的能力地位这么高,但是依然还是受到各国军方的重视的。


误区八:坦克榴弹的威力不大。其实坦克榴弹的威力是相当大的。M830A1 120mm多用途弹,侧重杀伤爆破作用,起爆破作用的装药为2公斤梯黑高爆炸药,相当于3.8公斤左右的TNT当量,有触发、近炸两种模式。125mm榴弹,装药3.5公斤梯黑炸药,当量4.9公斤TNT当量。对于堑壕、轻武器射击掩体内部的人员,炮弹落点在5米以内都不安全。尤其是对于那些通常要将发射管暴露射孔后面的反坦克导弹、通用机枪掩体而言,坦克榴弹的超压杀伤作用是很强大的,通常一击毙命。对于那些处于临时发射位置的反坦克导弹、机枪等,通常还要遭到榴弹的强大动压(上万兆帕),要是被榴弹击中,都够死几十回了。120榴弹的火球半径通常是4米左右,也就是说,要是一枚120榴弹或125榴弹命中一栋常见的6层居民楼,榴弹火球区内的一般居民楼的主承重结构如钢筋混凝土立柱和横梁等肯定会受到严重破坏,而非火球区内的这种结构一般不容易受到很严重的破坏,可以一下子完全粉碎直径8米内的所有房间。并对更大的范围造成严重破坏,命中较低的楼层通常可以炸塌半栋楼。


误区九:步坦协同就是步兵跟着坦克跑,或是步兵均匀地分布在坦克的间隙中间一起进攻。我前面说了,通常坦克在5000米的距离上就开始发扬精确的直瞄火力,这个时候,坦克通常边行进边射击,步战在其后方大约1000米到2000米的距离上,随后步兵战车通常借助坦克的掩护和地形的掩护,高速向敌方阵地冲击,并一路发扬步战的火力,与对方步战交战。接近到400米的距离步兵下车在班用机枪和步兵战车的掩护下冲入阵地进行近战。坦克这时或以一部分高速冲击,另一部分在1000米到2000米的距离上担任直瞄火力掩护,消灭对方坦克,步战,坚固火力点等。步兵则负责近战肃清敌人步兵。或全部占领有利射击阵地,大力压制对方阵地的火力。因此,步坦协同不是步兵跟着坦克跑,而是在坦克远距离精确直瞄火力的掩护下,步兵乘坐装甲机械化车辆冲击阵地近战歼敌。


误区十:坦克发动机的效率很低。坦克无论是越野行驶还是公路行驶,油耗都非常大。如M1A2主战坦克,百公里油耗是中等排量小汽车的500倍,其他采用柴油机的坦克也好不了多少,因此很多人就此认为这是坦克发动机效率低下所致。实际上,坦克的发动机和民用的发动机没有可比性,坦克的发动机是高扭距发动机,如Mt883柴油机,发动机输出端输出扭距是3000N.M,功率1500马力。比民用的同功率级别的柴油机扭距高出近一个数量级。同时,坦克往往采用传动低效率较低的液力机械传动箱,进一步浪费了功率。坦克的金属履带的推进效率也只有车轮的30%左右。不过这些代价的结果是坦克拥有陆地上无与伦比的越野机动性,坦克有30度的爬坡角,爬侧倾坡角通常27度左右,可以在雪地,泥泞甚至沼泽(沼泽的部分地区)高速行进。


误区十一:估计是受一些杂志的影响,很多网友认为现代坦克的陶瓷复合装甲的陶瓷部分是一整块(没有约束环),并且钢结构和陶瓷结构之间没有其他结构,比如2004年第11期《坦克装甲车辆》一篇对于M1主战坦克的装甲结构推测就是错误的。该图 如下:
439ca7a301078kwd.jpg
该图的错误之处有二。其一:陶瓷部分没有约束环,当弹丸命中时,容易产生大面积的龟裂,导致大面积的装甲的抗弹能力降低;钢面板——陶瓷的间隙以及陶瓷——背板的间隙没有低阻抗填充物以反射应力波,装甲被命中时产生的应力波传到陶瓷的内表面会产生崩落,导致抗弹能力降低。


误区十二:核弹的冲击波可以彻底摧毁坦克。当核弹的冲击波脱离火球之后,其峰值动压已经比较低,不足以破坏坦克的结构装甲以及其他有防护的结构,核弹的冲击波主要是破坏一些水平抗力不足的目标,比如基本上所有的民用建筑物。暴露于核弹打击下的主战坦克一类的目标(在火球区外),所受的伤害主要是强大的热辐射可能会引燃动力舱的油料、坦克被掀翻或者直接被冲击波摧毁一些脆弱的外部设备如瞄准镜、车内电子设备被电磁脉冲破坏、车外暴露的光被过滤广告设备的玻璃部分在辐射的作用下变色失去功能以及强大的伽马射线照射车内电子设备时的光电流摧毁电子设备、快中子流摧毁车内电子设备并在装甲内产生持续时间较长的感生辐射。


误区十三:中子弹攻击了敌人坦克集群后,过了不一会,我军的军人过来将那些乘员已被杀死的坦克开走了。这是一个流传了很久的误区。首先,在中子弹(正确的称呼是强辐射——弱冲击波作用弹)强大的快中子流的作用下,车内的装甲甚至乘员的尸体都会成为中子感生辐射的放射源,同时,车内的锗集成电路也会被中子破坏或摧毁。试想一下,一辆没有经过任何洗消、车内还残留有辐射、电路被破坏的坦克即不能去触碰也不可能开得走。

误区一:坦克被击穿一击必毁。很多军迷朋友往往错误的认为坦克只要一被击穿就肯定“轰”的一下车毁人亡。其实,坦克的毁伤是由穿甲/破甲剩余穿深、装甲类型、发散角、有效破片\融溅物飞散距离、坦克内部安全设备、油料布置,弹药存放方式、电路布置、车内重要设备布置、人员布置、人员是否有防护以及防护程度等因素共同决定的。一般来说,穿甲弹只要有剩余60mm的穿深,破甲弹有200mm剩余穿深(这是不全面,根据《依据剩余穿深选择弹种》一书,根据着弹的不同位置,穿甲弹要求20mm~60mm而破甲弹要求80mm~200mm的剩余穿深),对于车内设备的杀伤效果就比较理想。不过剩余穿深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比如,一辆弹药进行了很好的隔离、油路电路设计合理、安装灭火抑爆系统、乘员布置尽量避免都在一条直线上的坦克,是很难被摧毁的。通常对付这类坦克,常需要多发穿\破甲弹命中多发,才能破坏车内的主要设备,要想引燃这类坦克,通常更难,往往需要先破坏其灭火抑爆系统或是多发击穿后耗尽灭火抑爆的燃料后才可以点燃;若是想引爆其弹药,更是困难,因为其每一发弹药都是单独装在一个防火的装甲容器内部的。对于安全措施较差的坦克,如T-72,也需要直接击中弹药才能一发击毁,不过似乎T-72的灭火抑爆的性能不是太好,有时候不能完全扑灭车内火灾。

439ca7a301078kv0.jpg
这是M1内部弹药和油料的布置,相信大家一眼就能够看出瞄准点应该选在哪了吧  

误区二:只要击穿了坦克,基本就可以杀死车内全部乘员。常用的反装甲炮弹中,穿甲弹穿透后有效破片\融溅物的发散角是固定60度,且飞散距离较远,破甲弹的有效破片\融溅物发散角,对于100mm以下厚度的装甲是120度,对于100mm以上厚度的装甲或复合装甲,发散角为30度,且破甲弹的飞散距离较近而且单个有效破片\融溅物远不如穿甲弹(不过似乎破甲弹比穿甲弹更适合对付轻型装甲车辆)。在剩余穿深相同的情况下,P(自锻破片)装药,有效破片\融溅物的发散角、飞散距离、单个破片的平均破坏力
介于穿甲弹和破甲弹之间。上面的几个因素综合考虑的话,再加上坦克内部遵循次要设备保护主要设备,主要设备保护人员的原则布置且乘员穿戴全身防火防破片服的话,一般要想杀伤乘员是很难的,从二战以来统计的结果,坦克和人员的损失比大概是3:1,而以军的梅卡瓦系列更是创造了参战以来只伤亡几个人的记录(其中还有大半是开舱盖时坦克被命中被舱盖冲进来的超压杀死)。


误区三:装甲越厚,穿透厚形成的破片就越多。有这个想法的人估计是受一期发现节目的影响(因为我也看了那期),下面我用一个图来说明为什么不是装甲越厚,穿透厚形成的破片就越多.
439ca7a301078kw0.JPG
439ca7a301078kw5.jpg
仔细看这张图,从左到右为穿甲弹在装甲内运动的不同时间的状态。我们可以看出,在弹丸未穿透装甲之前,形成的破片和金属融溅物都从弹孔向外的一面排出,快穿透时在装甲内表面形成少量崩落。当只有穿透了装甲时,穿孔中形成的破片和金属融溅物才同时向车内车外排出,这个时候已经是穿甲的某期了。所以对于厚装甲而言,向车内排出的金属量是固定的,也就是弹丸穿透装甲内表面的一瞬间至剩余弹丸的中后部穿出装甲时所带出的金属量+内表面崩落的金属量。对于一些极薄的装甲,形成的破片和融溅物也许与厚度有关。比如,用坦克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打汽车的车壳肯定是一穿而过只形成极少的碎片。对于安装了凯芙拉内衬的坦克,通常还要减去很大一部分内表面崩落的金属量才能算出穿甲带入车内的金属量。


误区四;碎甲弹的冲击波即使对付三代坦克无效,但至少也会对车内有所杀伤。由于三代坦克安装了复合装甲,所以碎甲弹随之失效,但是通常也有很多人认为至少还能对车内起点作用吧,比如至少能在装甲内表面制造点崩落碎片。其实不然,现代坦克的复合装甲,由于遵循阻抗梯次搭配原则,采用高阻抗——低阻抗多层搭配防弹材料,可以完全将冲击波的能量反射回去,何况大部分三代坦克还有一层凯芙拉内衬呢。(相关资料我发在第一楼里)。


误区五:未来攻顶弹采用P装药结合随进高爆战斗部后,击穿就可以重创坦克。如果这类弹药打的是目前的坦克,那肯定是这样的,但是对于这类弹药,也有一个方法可以用。在坦克顶装甲的结构中,我们采用钢板+惰性高分子聚合材料+钢板的结构,P装药穿透钢装甲面板进入惰性材料后,高分子材料在应力波的作用下产生一定的流动,填满P装药穿孔所形成的空隙,这样就把随进的高爆战斗部挡在了外面。对于已没有这种顶部装甲结构的坦克,亦可以采用附加装甲的形式解决这个问题。


误区六:稳定坦克车体对于提高行进间射击精度没有作用。这个我可以肯定大家是受一期《坦克装甲车辆》的影响。我国某型100mm炮,由于炮架结构的问题,行进间射击密集度比静止时大了数倍。某型125炮,由于采用前抽身管,1000米行进间射击密集度比静止大了一倍。(我的资料来源都是公开资料,过两天我再发上来).究其原因,原来是100炮的炮架间隙和125炮的身管连接螺纹的极微小的间隙在剧烈颠簸时有细小的位移导致火炮射击密集度增大,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便是如此。


误区七:坦克的直瞄打击距离近,通常在2000米左右。实际上,战后很多坦克,通常在5000米距离上,采用排集火射击战术或连集火射击战术,就可以直瞄打击(有些人喊“有效射程”,实际上与直瞄打击是一回事,坦克又没有间瞄打击能力)运动的装甲目标,更何况是如反坦克导弹发射小组这类目标。某些坦克,如M1A2等,甚至可以用集火力射击战术直瞄打击8000米距离上的目标。直瞄打击的距离,通常取决于瞄准镜的性能,弹丸的弹道特性,以及火控计算机的性能。2000米通常是指一些坦克炮的直射距离。另外,2000米还有个含义,比如对于M829A2穿甲弹,2000米是其击穿700mm装甲的距离。所以说,那些认为步兵携带的反坦克导弹能在5000米处打击坦克而坦克无力还击的观点是错误的。另外,2000米还有个含义,比如对于M829A2穿甲弹,2000米是其击穿700mm装甲的距离。(注意和有效射程和直射距离区分开来) 虽然坦克通常不会在还没发现目标的时候就在5000米的距离上开火浪费弹药,不过如果一款射程为5000米的反坦克导弹在没有占据兵力优势的时候就敢于在这个距离上攻击坦克的话,等待它的结果只有一个——灭亡!所以说,坦克5000米的直瞄打击能力虽然不象2000米内动中射击的能力地位这么高,但是依然还是受到各国军方的重视的。


误区八:坦克榴弹的威力不大。其实坦克榴弹的威力是相当大的。M830A1 120mm多用途弹,侧重杀伤爆破作用,起爆破作用的装药为2公斤梯黑高爆炸药,相当于3.8公斤左右的TNT当量,有触发、近炸两种模式。125mm榴弹,装药3.5公斤梯黑炸药,当量4.9公斤TNT当量。对于堑壕、轻武器射击掩体内部的人员,炮弹落点在5米以内都不安全。尤其是对于那些通常要将发射管暴露射孔后面的反坦克导弹、通用机枪掩体而言,坦克榴弹的超压杀伤作用是很强大的,通常一击毙命。对于那些处于临时发射位置的反坦克导弹、机枪等,通常还要遭到榴弹的强大动压(上万兆帕),要是被榴弹击中,都够死几十回了。120榴弹的火球半径通常是4米左右,也就是说,要是一枚120榴弹或125榴弹命中一栋常见的6层居民楼,榴弹火球区内的一般居民楼的主承重结构如钢筋混凝土立柱和横梁等肯定会受到严重破坏,而非火球区内的这种结构一般不容易受到很严重的破坏,可以一下子完全粉碎直径8米内的所有房间。并对更大的范围造成严重破坏,命中较低的楼层通常可以炸塌半栋楼。


误区九:步坦协同就是步兵跟着坦克跑,或是步兵均匀地分布在坦克的间隙中间一起进攻。我前面说了,通常坦克在5000米的距离上就开始发扬精确的直瞄火力,这个时候,坦克通常边行进边射击,步战在其后方大约1000米到2000米的距离上,随后步兵战车通常借助坦克的掩护和地形的掩护,高速向敌方阵地冲击,并一路发扬步战的火力,与对方步战交战。接近到400米的距离步兵下车在班用机枪和步兵战车的掩护下冲入阵地进行近战。坦克这时或以一部分高速冲击,另一部分在1000米到2000米的距离上担任直瞄火力掩护,消灭对方坦克,步战,坚固火力点等。步兵则负责近战肃清敌人步兵。或全部占领有利射击阵地,大力压制对方阵地的火力。因此,步坦协同不是步兵跟着坦克跑,而是在坦克远距离精确直瞄火力的掩护下,步兵乘坐装甲机械化车辆冲击阵地近战歼敌。


误区十:坦克发动机的效率很低。坦克无论是越野行驶还是公路行驶,油耗都非常大。如M1A2主战坦克,百公里油耗是中等排量小汽车的500倍,其他采用柴油机的坦克也好不了多少,因此很多人就此认为这是坦克发动机效率低下所致。实际上,坦克的发动机和民用的发动机没有可比性,坦克的发动机是高扭距发动机,如Mt883柴油机,发动机输出端输出扭距是3000N.M,功率1500马力。比民用的同功率级别的柴油机扭距高出近一个数量级。同时,坦克往往采用传动低效率较低的液力机械传动箱,进一步浪费了功率。坦克的金属履带的推进效率也只有车轮的30%左右。不过这些代价的结果是坦克拥有陆地上无与伦比的越野机动性,坦克有30度的爬坡角,爬侧倾坡角通常27度左右,可以在雪地,泥泞甚至沼泽(沼泽的部分地区)高速行进。


误区十一:估计是受一些杂志的影响,很多网友认为现代坦克的陶瓷复合装甲的陶瓷部分是一整块(没有约束环),并且钢结构和陶瓷结构之间没有其他结构,比如2004年第11期《坦克装甲车辆》一篇对于M1主战坦克的装甲结构推测就是错误的。该图 如下:
439ca7a301078kwd.jpg
该图的错误之处有二。其一:陶瓷部分没有约束环,当弹丸命中时,容易产生大面积的龟裂,导致大面积的装甲的抗弹能力降低;钢面板——陶瓷的间隙以及陶瓷——背板的间隙没有低阻抗填充物以反射应力波,装甲被命中时产生的应力波传到陶瓷的内表面会产生崩落,导致抗弹能力降低。


误区十二:核弹的冲击波可以彻底摧毁坦克。当核弹的冲击波脱离火球之后,其峰值动压已经比较低,不足以破坏坦克的结构装甲以及其他有防护的结构,核弹的冲击波主要是破坏一些水平抗力不足的目标,比如基本上所有的民用建筑物。暴露于核弹打击下的主战坦克一类的目标(在火球区外),所受的伤害主要是强大的热辐射可能会引燃动力舱的油料、坦克被掀翻或者直接被冲击波摧毁一些脆弱的外部设备如瞄准镜、车内电子设备被电磁脉冲破坏、车外暴露的光被过滤广告设备的玻璃部分在辐射的作用下变色失去功能以及强大的伽马射线照射车内电子设备时的光电流摧毁电子设备、快中子流摧毁车内电子设备并在装甲内产生持续时间较长的感生辐射。


误区十三:中子弹攻击了敌人坦克集群后,过了不一会,我军的军人过来将那些乘员已被杀死的坦克开走了。这是一个流传了很久的误区。首先,在中子弹(正确的称呼是强辐射——弱冲击波作用弹)强大的快中子流的作用下,车内的装甲甚至乘员的尸体都会成为中子感生辐射的放射源,同时,车内的锗集成电路也会被中子破坏或摧毁。试想一下,一辆没有经过任何洗消、车内还残留有辐射、电路被破坏的坦克即不能去触碰也不可能开得走。
在下纯是过来看看的~期待有脑残势力发展MS好让坦克虐之一改61那群废物的窝囊表现~
学习
怎么出错的杂志全是装甲车辆?
学习学习
哈哈,很荣幸啊,我的文章也受到重视了。

不过误区2中段尾的括弧内的内容我不太严谨,我是引用了《梅卡瓦主战坦克》一书中的内容。仔细想想可能有误。大家看的时候把:(其中还有大半是开舱盖时坦克被命中被舱盖冲进来的超压杀死)去掉不看就是了
哦~~这篇文章是猎杀m1a2兄写的,我从铁血上转载,上面没注明作者,不好意思
来学习了。
dapao97 发表于 2009-7-30 12:44


木有关系,转我的文章说明看得起我猎杀
猎杀m1a2 发表于 2009-7-30 13:00
agein 发表于 2009-7-30 13:58


发过的,超大更新然后就消失了
那啥,第一张图那个油料布置额咋死活也看不出来{:3_80:}
一看到剩余穿深理论就知道肯定是某人写的:D
说白了,坦克遇到飞机,就是渣

那啥,第一张图那个油料布置额咋死活也看不出来{:3_80:}
bigblu 发表于 2009-7-30 14:49

第一个图不是我原帖的。

原帖的图在这
a.jpg
b.jpg
那啥,第一张图那个油料布置额咋死活也看不出来{:3_80:}
bigblu 发表于 2009-7-30 14:49

第一个图不是我原帖的。

原帖的图在这
a.jpg
b.jpg
bigblu 发表于 2009-7-30 14:50

剩余穿深只能作为一个衡量毁伤程度的指标,不过没有别的数据和资料的情况下只有先用这个
学习学习
路过
科普一下
不错,辛苦了。
学习学习~~~~~~
“误区六:稳定坦克车体对于提高行进间射击精度没有作用。这个我可以肯定大家是受一期《坦克装甲车辆》的影响。我国某型100mm炮,由于炮架结构的问题,行进间射击密集度比静止时大了数倍。某型125炮,由于采用前抽身管,1000米行进间射击密集度比静止大了一倍。(我的资料来源都是公开资料,过两天我再发上来).究其原因,原来是100炮的炮架间隙和125炮的身管连接螺纹的极微小的间隙在剧烈颠簸时有细小的位移导致火炮射击密集度增大,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便是如此。”

哪里公开发表的狗屁资料?炮架没有一点间隙的话,炮身怎么装上去?
学习了

“误区六:稳定坦克车体对于提高行进间射击精度没有作用。这个我可以肯定大家是受一期《坦克装甲车辆》的影响。我国某型100mm炮,由于炮架结构的问题,行进间射击密集度比静止时大了数倍。某型125炮,由于采用前抽身 ...
ccna 发表于 2009-8-1 15:44


11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误区六:稳定坦克车体对于提高行进间射击精度没有作用。这个我可以肯定大家是受一期《坦克装甲车辆》的影响。我国某型100mm炮,由于炮架结构的问题,行进间射击密集度比静止时大了数倍。某型125炮,由于采用前抽身 ...
ccna 发表于 2009-8-1 15:44


11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这个在超大貌似发过···
好文留名啊!感觉猎杀也是强人啊,怎么不是贵宾啊?
sl1983 发表于 2009-8-1 19:11
系统内人士才是贵宾,偶不是系统内的
27# 猎杀m1a2


这句话有一股浓浓地大黑幕味道……
28# 一牧月


淡定,潜规则。。。。。。。。。。


哈哈,开玩笑的
八千米直瞄?
lvtom 发表于 2009-8-1 20:17


M1A2据说火控计算机是具有8000米解算的能力。

从直瞄的定义来看,如果这个消息属实的话,M1A2具备8000m直瞄能力。

不过实战中可能难以用到
看下来,基本上这些误区都是装备落后的一方对装备先进的一方不服气的诋毁
猎杀m1a2 发表于 2009-8-1 17:03
贴上一篇文章,不能代表你看懂了,更不能作为你的论据。文章里哪段说前抽身管行进间射击密集度增大一倍了?你睁大眼睛找找看。
进来学习一下,第一张图里面那个md大兵笑的真灿烂啊
ccna 发表于 2009-8-2 09:48

不好意思,文中说增大,倒是把数据晃眼看错了
锅贴儿 发表于 2009-8-1 22:05

我有表达这个意思么?我怎么看不出我自己写的文章表达了这个意思啊?
纯支持一下,普及也早普及累了
猎杀m1a2 发表于 2009-8-2 21:43
你再睁大眼睛仔细看看,非前抽125比前抽的,穿甲弹密集度还略低,哪里说增大了?

还不赶紧删掉,别顶着科普的大帽子坑害广大网友!
ccna 发表于 2009-8-3 17:23

看资料时没注意看混了。

不过我想改也改不了啊。
多说一句,但不是反驳东进,增大散布还是存在的
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