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条翼+鸭翼组合布局是何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2:08:15
请教,边条翼+鸭翼的组合气动布局,是什么意思?目前世界上有这样的飞机吗?这种飞机有何特点?请教,边条翼+鸭翼的组合气动布局,是什么意思?目前世界上有这样的飞机吗?这种飞机有何特点?
......Su35(老)......
苏霍伊曾经有过一个被最早称作的苏-37的方案!
原帖由 不玩CS的T 于 2007-8-1 17:09 发表
......Su35(老)......

老Su-35应该是三面翼吧。
原帖由 暗箭17 于 2007-8-1 17:19 发表
鸭翼和边条都是涡发生器,所以没必要同时用鸭翼和边条,而且同时用,不仅没什么好处,而且还有坏处,大迎角时涡的状态本来就是很复杂的,鸭翼和边条的相互影响就更复杂了,会恶化操纵性的。

有没有可能避免不利影响,鸭翼和边条共用之?
原帖由 暗箭17 于 2007-8-1 17:28 发表



涡流本来就是非线性的,空气是流体,两个涡,怎么会没有相互影响?
边条和鸭翼用一个就能解决问题,为什么一定要用两个呢?能用简单的方式解决问题,就决不用复杂的,这是系统工程的一个常识

你的意思是说这种布局无意义,没有好处。
今后美国、俄国、中国都不会出现这样布局的飞机?
假如解决的涡流问题,也不排除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任何现役的装备或者设备,能用上的技术基本都是成熟的能控制的技术,
就象所谓的等离子隐身,都还没真正解决技术上的问题
现阶段只是一个概念,或者只能算是一个技术研究的方向
所以就算毛子怎样吹
现阶段的隐身技术还是侧重于雷达波/红外线的反射和雷达波/红外线的吸收
而现阶段各国的隐身飞机设计方向,也还是侧重这几点
原帖由 暗箭17 于 2007-8-1 17:19 发表
鸭翼和边条都是涡发生器,所以没必要同时用鸭翼和边条,而且同时用,不仅没什么好处,而且还有坏处,大迎角时涡的状态本来就是很复杂的,鸭翼和边条的相互影响就更复杂了,会恶化操纵性的。

既然想用就是要克服这个问题的,技术进步了,涡控制技术也会进一步发展的.也不是没有可能
无尾三角翼+边条翼+鸭翅膀的布局貌似在F35早期方案当中是有滴。其实当主翼面为中等后掠角,而鸭翅膀主要用来操纵而不是增升的话,使用边条+鸭翅膀貌似也没什么不可以。

鸭翅膀的涡流增升貌似也没想像的那么大,对于J10这种布局的飞机,60度大后掠角三角翼本身产生的涡流往往贡献更大吧。
原帖由 hammeryk 于 2007-8-2 08:51 发表
无尾三角翼+边条翼+鸭翅膀的布局貌似在F35早期方案当中是有滴。其实当主翼面为中等后掠角,而鸭翅膀主要用来操纵而不是增升的话,使用边条+鸭翅膀貌似也没什么不可以。

鸭翅膀的涡流增升貌似也没想像的那 ...


这样说有点问题呀..岂不是说歼七的三角翼涡有增升的作用?

鸭翼的下洗涡其实是提供能量,供给主翼涡的稳定,保证大迎角的升力.并不是主翼涡怎么怎么...概念问题
且鸭翼天生有大迎角操纵性好于平尾的特点..
原帖由 loui711 于 2007-8-2 08:56 发表


这样说有点问题呀..岂不是说歼七的三角翼涡有增升的作用?

鸭翼的下洗涡其实是提供能量,供给主翼涡的稳定,保证大迎角的升力.并不是主翼涡怎么怎么...概念问题
且鸭翼天生有大迎角操纵性好于平尾的特点..



。。。这个对错小的就不清楚了,方宝瑞老师的《飞机气动布局设计》中有讲的,NASA的试验数据也是有的,俺只是引用书中说法而已,请老大指教。另外请老大仔细看看小弟的帖子,是60度大后掠角三角翼。

说到鸭翅膀的大迎角操纵性,老大所提到的这个天生的优势,抱歉小的不敢苟同。当然是有前提的:无TVC。
赫赫.红宝书上的很多东西是有条件的,不是抱到哪里都可用的,比如他只摆数据,分析理论不清楚就是一个容易影响大家概念养成的问题.

三角翼的前沿涡都是有的.60度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只是他的一个模型数据罢了.

我的意思是拉前沿涡来说明问题是没有理解耦合的含义的..应该理解本质

同时,好的边条的设计是更难的技术..
原帖由 loui711 于 2007-8-2 09:14 发表
赫赫.红宝书上的很多东西是有条件的,不是抱到哪里都可用的,比如他只摆数据,分析理论不清楚就是一个容易影响大家概念养成的问题.

三角翼的前沿涡都是有的.60度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只是他的一个模型数据罢了.
...


小的不才,小的理解就是根据NASA的实测数据,大后掠角机翼前缘本身就可以拉出比较强的涡流;鸭翅膀的涡流增升对于60度大后掠角三角翼的升力贡献只有对45度后掠角三角翼升力贡献的一半都不到。所以小的说,对于60度大后掠角三角翼来说,涡流增升的升力贡献不是主要来源鸭翅膀的涡流增升,当然不可否认有利干扰和防止涡流提前破裂的作用。至于什么本质不本质,小的愚钝,确实理解不了,小的只是看NASA的吹风数据说话而已,此数据都来源于方宝书,另外这里还是有必要说下:小的对方宝书的理解是,此书确实不是分析理论的书,此书说白了就是NASA和NACA大量的试验数据来说明问题的书,做为发烧友的小的确实无法深入什么漩涡动力理论的问题,只能凑合着看看数据而已。
好的边条设计一般的认为还是比好的鸭翅膀设计来的要容易一些,当然可动边条另做他论。:handshake
楼上老兄不要这样谦虚呀.....
对于您深入理解探讨的精神深表钦佩!!!!:b
值得关注的一点是,方的论鸭翼的增升作用部分没有一个完全适合的某款现实飞机的."鸭翅膀的涡流增升对于60度大后掠角三角翼的升力贡献只有对45度后掠角三角翼升力贡献的一半都不到"的认识可能不大准确.这样的结论只能有“在此处选用的模型的基础上"
因此我觉得不能说阵风就比十号的耦合增升效果大的结论,在大迎角情况下,只有涡的稳定才有升力可言,因此我觉得“对于60度大后掠角三角翼来说,涡流增升的升力贡献不是主要来源鸭翅膀的涡流增升“的认识有欠妥之处。
:b
原帖由 hammeryk 于 2007-8-2 09:52 发表
好的边条设计一般的认为还是比好的鸭翅膀设计来的要容易一些,当然可动边条另做他论。:handshake


嗬嗬,在下到是觉得好的边条是兼顾隐身的综合设计。在这个角度上说边条就更难得多,鸭翼直接就被踹下去了。。。。还是长在别人jj上好。。。。
哈哈,非常高兴能有这样的讨论,根据我的资料出处的描述来看,只是针对的机翼吹风而不是实机吹风,我的那个鸭翅膀增升的说法,在方宝书中描述鸭翅膀和主翼后掠角关系,和主翼翼型关系之间有很精确的描述,其实边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就是主翼后掠角越大,增升效果,和有利干扰越不明显。

这里有必要讨论下鸭翅膀的涡流增升中的升力贡献的问题,说实话,我也不清楚方宝书是如何进行升力贡献区分的,我觉得可能还是要把原文调出来,或者把NASA的一些数据搞上来才好继续讨论下去,我现在去截图看看。

方宝书太厚,可能需要些时间找,呵呵。我现在主要是靠对原书内容的记忆,没有翻原书,我再去仔细看看先。:handshake
]]
原帖由 暗箭17 于 2007-8-2 10:20 发表
我个人更欣赏边条+翼身融合的常规布局,另外,在我国的四代机预研的吹风中,鸭式飞机并没有表现出升力系数方面的优势~~~~~:L

如果东亚某国四代机的方案不仅采用鸭式布局,而且还有大边条。这对世界有何影响?您有何高见?
恩,恩 ,学霸交流,俺们借机学习。
原帖由 hammeryk 于 2007-8-2 10:22 发表


这个看法小的非常非常同意,F22在边条应用和处理上可以说是小心翼翼,慎之又慎。此飞机的边条设计是小的一直关注了大半年的问题,但是还有很多地方不清楚,希望大大能多给予指教。

边条就本身设计后掠角 ...



赞同!!
其实小龙04也是在十号的基础上发展出大边条的..可窥一豹
原帖由 暗箭17 于 2007-8-2 10:31 发表



四代用鸭翼,是领导拍板定的,我哪敢有意见啊~~~~:@

还用鸭子?领导拍板?是军方的领导还是所里的领导?有何缘由拍这样的板?
原帖由 ertert 于 2007-8-2 10:26 发表

如果东亚某国四代机的方案不仅采用鸭式布局,而且还有大边条。这对世界有何影响?您有何高见?

这是什么意思?又要走上连毛子都放弃的超机动邪路上去????
如果搞出来的重四又是鸭子机,甚至是多翼面机,我真想看看611到底有什么本事把鸭翼的信号特征降下来。
原帖由 loui711 于 2007-8-2 10:28 发表



赞同!!
其实小龙04也是在十号的基础上发展出大边条的..可窥一豹


是那个机翼前缘延伸板么,确实不像典型的边条,不过应该有涡流发生器的作用。这里小的谈谈对F16边条设计的愚见吧,F16采用的是中等面积的边条(无论绝对面积还是相对主翼的面积都是比较适中而且可以说偏小的),后掠角大约为70度,边缘尖锐,符合机翼边条典型的优选区间,同时边条翼型做了优化,适当的减少了边条本身的诱导阻力,更为经典的是还增加一小条向机头延伸,这里就是机头边条的作用了,对于F16的大迎角的方向稳定性有着相当大的贡献,因为在当时来看,拥有接近30度的可用功角的单发飞机已经相当不错了。其实SU27系列也有着类似的特性,但是到了4代机时代,边条貌似应用上都非常谨慎,无论毛子的T-50最新的图片,还是F22,F35等飞机,其边条选型可以说基本不在传统经典理论中的边条选型。

当然F-18的边条是另一经典而且有趣的设计,这里小的抛砖引玉,想听听大大的对于4代机边条设计的看法。
可恶的学霸们一说到4代一定是短信聊去了。。。。。。。。不厚道。
原帖由 840206 于 2007-8-2 12:00 发表
可恶的学霸们一说到4代一定是短信聊去了。。。。。。。。不厚道。


啊,学霸们真是不厚道啊,怎么能短信聊呢。。一起BS他们:lol
原帖由 暗箭17 于 2007-8-1 17:19 发表
鸭翼和边条都是涡发生器,所以没必要同时用鸭翼和边条,而且同时用,不仅没什么好处,而且还有坏处,大迎角时涡的状态本来就是很复杂的,鸭翼和边条的相互影响就更复杂了,会恶化操纵性的。


EF2000就是同时用鸭翼和机身涡发生器;P

只要搞清楚鸭翼和机身涡发生器复杂滴相互影响,就可以用。搞不清楚最好别用
原帖由 skyfox2006 于 2007-8-2 12:05 发表


EF2000就是同时用鸭翼和机身涡发生器;P

只要搞清楚鸭翼和机身涡发生器复杂滴相互影响,就可以用。搞不清楚最好别用




本菜斗胆认为EF2000的鸭翅膀几乎没有涡流增升的作用,没有办法,只好上2个涡流发生器玩。
原帖由 暗箭17 于 2007-8-2 10:22 发表
另外在大迎角状态下,鸭式有配平问题吧,而且鸭翼会比主翼先失速


是吗?;P ;P ;P
原帖由 hammeryk 于 2007-8-2 12:09 发表




本菜斗胆认为EF2000的鸭翅膀几乎没有涡流增升的作用,没有办法,只好上2个涡流发生器玩。


不是几乎没有增升作用,而是远距耦合相对于近距耦合的增升效果来得小
原帖由 skyfox2006 于 2007-8-2 12:10 发表


是吗?;P ;P ;P

按飞机总体设计里的说法,是鸭翼“必须”比主翼先失速吧?
鸭翼是活动滴,主翼是固定滴

举例说飞机攻角是50度,主翼攻角也是50度左右,而鸭翼如果下偏50度,鸭翼攻角就接近零度,这时鸭翼和主翼哪个失速了呢?
原帖由 幻炎 于 2007-8-2 12:17 发表

按飞机总体设计里的说法,是鸭翼“必须”比主翼先失速吧?


小的回答不上老大这个问题,待偶有机会问过高人。

但是偶记得高人说过,鸭翼滴好处是在各种攻角下始终有满意滴操纵效率,偶推测这句话隐含了鸭翼不会失速
这个有NASA的吹风数据,去看方宝书就好了。远耦远到一定程度,那点增升可以说几乎没有,本菜认为EF2000就在此列。
数学上讲要无限远,EF2000到底如何偶就不晓得鸟

老大有方宝书滴E版吗?贴来学习一下

气动好高深,希望偶能学点皮毛:D
原帖由 暗箭17 于 2007-8-1 17:19 发表
鸭翼和边条都是涡发生器,所以没必要同时用鸭翼和边条,而且同时用,不仅没什么好处,而且还有坏处,大迎角时涡的状态本来就是很复杂的,鸭翼和边条的相互影响就更复杂了,会恶化操纵性的。

看航空档案,su33解析报告
不是学气动的,随便说几句,方宝瑞的书对传统鸭式分析比较清楚,对深化主动控制基础上的分析基本没有,鸭翼先于主翼失速发生在控制率采用传统控制率情况下,飞机在大迎角的时候实际上控制系统没有对状态主动控制,x31在试验的时候飞行员可以在大迎角状态下有意识利用推杆来实现大迎角状态下的抬头动作,并用此动作用于维持某个迎角状态的控制,这说明目前广泛宣传的鸭翼先于机翼失速实际上是由先决条件的,并不符合技术发展后的趋势,理论上,如果控制率最优化,鸭式布局到85度都能保持相当的控制力矩。
边条和前翼的气动机理因为漩涡的复杂化,方书基本没有深入讨论,但这个部分实际上是80年代后气动发展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边条对于普通布局的效果同样会作用于鸭式布局,从机理不同,边条的作用可以影响前翼为主,也可以影响机翼为主,比如s37就有专门设计用于前翼和机翼的边条,有论文表明边条和前翼共同存在的时候可以产生涡效应增强的效果,而且由于前翼的可控性,这个增强在相当大的幅度内是可控制的,这和单一的边条技术相比复杂很多,比如在零升阻力一定的情况下,这种结合可以产生2.35的升力系数,而常规边条翼布局这种情况下很难突破2.0。
至于隐身,对这门技术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最开始认为只有117/b2那样的布局才是可以隐身的,高机动是不可能采用隐身的这些愚蠢的谣言都随着技术的发展自然消逝,和正常布局一样,鸭式的隐身上有缺点,但并不是不可克服的,如何应用只是一个取舍而已
谁谁谁说过, 压抑最好是在别人的鸡鸡上 :P
原帖由 当头一砖 于 2007-8-2 13:31 发表
不是学气动的,随便说几句,方宝瑞的书对传统鸭式分析比较清楚,对深化主动控制基础上的分析基本没有,鸭翼先于主翼失速发生在控制率采用传统控制率情况下,飞机在大迎角的时候实际上控制系统没有对状态主动控制 ...

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