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中国应发展16万吨级大型航空母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2:06:02
【转贴中华网】 题目:中国发展航母,要从“大”处着手
   
    副标题:扬长避短,中国应发展16万吨级大型航空母舰
   
    摘要:笔者认为,中国发展航母的当前困难的主要原因不在于技术和资金方面,也不在于战略战术和外交政治等方面,而是在于观察事物的视点没有摆对位置。我们企图用美国人的航母观来探讨中国人的航母发展道路,自然而然就会出现这么一大堆的问题。笔者在这里尝试以一个纯中国的视点,甚至于假设我从来不知道有美国那样大型航空母舰的存在,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探讨中国航母的未来方向,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中国发展航母,要从“大”处着手。
   
    “大”就是指航空母舰的吨位要足够大,排水量至少要达到16万吨。笔者深知目前最大的航空母舰只有10万吨级,按照美国航母观来说16万吨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吨位,但是实际情况却是知难行易,我们建造美国标准的10万吨级航空母舰困难重重,反而是设计建造16万吨以上的航空母舰却相对容易而且符合国情。
   
    中国发展航母,尤其是中国真正需要的大型航空母舰,可谓困难重重,概括起来有这么几点:
   
    第一, 成本高昂。大型航空母舰造价40亿美金,舰载飞机100多亿美金,护航舰队100多亿美金,全寿命周期费用400多亿美金。对于每年军费只有区区数百亿美金的中国来说这不啻为天文数字;
   
    第二, 缺乏多项专有技术。蒸汽/电磁弹射器、大型升降机、蒸汽/电磁阻拦装置等设备和技术几乎只有美国拥有并且经过了几十年发展才逐渐完善,中国自行研制开发需要漫长的周期和大量的资金而且风险高效益差;
   
    第三, 缺乏多种舰载飞机。舰载预警机、舰载战斗机、舰载反潜巡逻机等三种必不可少的飞机中,现成的舰载战斗机只有苏33这一种并不理想的型号可供选择,舰载预警机和舰载反潜巡逻机则需要重新研制。这导致整个项目的成本、周期、风险进一步加大;
   
    第四, 航空母舰作战体制和经验一片空白。使用航空母舰进行作战,与陆基航空兵差异巨大,另有一套完整的作战体制和管理方法,这是各大海军强国经过了大半个世纪实战检验和理论研究才逐渐积累起来的。中国连稍大一点的舰队作战的经验都没有,要独自摸索出航空母舰特混编队作战体制和管理方法也需要很长的时间;
   
    第五, 航空母舰专有人才十分匮乏。固定翼舰载机飞行员、航母地勤人员、飞行甲板/机库调度员、航母空勤管制人员、弹射器操作与维护人员等等都需要进行长期、系统的培养和训练,中国在没有经验和导师的情况下要形成有效的战斗力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周期和高昂的训练成本;
   
    第六, 生存能力饱受质疑。中国的航空母舰一旦成军,还没等到形成战斗能力,就必将成为各假想敌国首要攻击对象,必将面临各种高技术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尤其是美国军队)使用各种类型智能兵器的饱和攻击。如果这种集合了大量海军资源和国家荣耀的作战平台被击沉,那么无论是在实质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将对中国造成沉重的打击。而且由于中国没有任何人研制和使用过航空母舰,从而进一步加深了这种疑虑。这种对于航空母舰关键未知因素的疑虑,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航空母舰的发展;
   
    第七, 对于航空母舰的作用和定位含混不清。中国建造航空母舰的目的何在,争夺全球制海权?维护海外的经济利益?攻打台湾?显示大国的威严?或者仅仅是变相地为中国军工提供另一笔投资?有了航空母舰之后要怎么用?用在哪里?主要的作战对象是谁,美国、日本、台湾还是马六甲海盗?和其他海军部队尤其是潜艇部队的关系如何处理?中国海军有没有一个总体的发展思路,在这个发展思路中航空母舰又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这一系列的问题也长期困扰甚至阻碍中国航空母舰的发展;
   
    第八, 担心助长中国威胁论大幅度升级。
   
    笔者认为,出现上述困难的主要原因不在于技术和资金方面,也不在于战略战术和外交政治等方面,而是在于观察事物的视点没有摆对位置。我们企图用美国人的航母观来探讨中国人的航母发展道路,自然而然就会出现这么一大堆的问题。笔者在这里尝试以一个纯中国的视点,甚至于假设我从来不知道有美国那样大型航空母舰的存在,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探讨中国航母的未来方向,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中国发展航母,要从“大”处着手。
   
    “大”就是指航空母舰的吨位要足够大,排水量至少要达到16万吨。笔者深知目前最大的航空母舰只有10万吨级,按照美国航母观来说16万吨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吨位,但是实际情况却是知难行易,我们建造美国标准的10万吨级航空母舰困难重重,反而是设计建造16万吨以上的航空母舰却相对容易而且符合国情。笔者画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进行说明。
  图例说明:

     ① 美国CVX大型航空母舰,排水量约10万吨,长度330米,宽度75米;
   
    ② 笔者设想的中国未来航空母舰,排水量16万吨,长度450米,宽度100米。全舰搭载有人飞机90架(战斗机/战斗轰炸机60架,预警机6架,反潜巡逻机12架,电子战飞机8架,通用运输机/加油机4架)以及无人机30架(一般为“翔龙”长航时大型无人机,通过更换不同的传感器和机载设备来执行侦察、预警、反潜、电子战、通信中继/潜艇通信等任务)。
   
    ③ 全通甲板飞行跑道2条,20米宽450米长。两条跑道实际上也是一条大型跑道,可以起降翼展更大的飞机如翼展达到25米的“翔龙”无人机和运7长航程型号;
   
    ④ 斜坡式机库出入口,其中两个宽度为40米,一个宽度为20米。飞机在斜坡上通过牵引车或者平板式自动扶梯上下飞行甲板和机库;
   
    ⑤ 岛式上层建筑和烟囱(使用燃气轮机和柴油机作为原动力,使用电力推进的混合动力方式)。
   
    ⑥ 两条飞行跑道可以同时起降两架战斗机,起飞区可以同时停放4架战斗机(前后用尾焰导流板隔开)。平均每分钟可以起飞或者降落4架战斗机;
   
    ⑦ 示意图布局用Su30MKK作为战斗机样本尺寸,长21.94米,宽14.7米。预警机用“鹰眼”作为样本尺寸,长17.54米,宽24.56米(折叠后8.94米)。
  对于中国来说,最适合甚至唯一的选择就是研制16万吨以上的航母,而不是大家谈论最多的5、6万吨的中型航母甚或10万吨的大型航母,这一观点的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 吨位增加到16万吨以后,飞行甲板空间大幅度增加,可以使用长达450米的普通跑道来起降飞机(配置轻型的简易机械阻拦装置辅助降落即可),不必使用蒸汽/电磁弹射器以及蒸汽/电磁阻拦装置,与之相关的技术、资金和风险问题不复存在。
第二, 由于舰上空间足够大,可以使用固定的斜坡来作为飞行甲板和机库之间的联结通道,不必使用结构紧凑但是复杂昂贵的大型升降机。飞机上下斜坡可以使用牵引车或者小功率的自动扶梯(类似一个大型跑步机)。
   
    第三, 中国几乎所有的现役战斗机和研制中的下一代战斗机不经过任何改装就能直接用于航空母舰。在同等条件下,陆基战斗机比同级的舰载等战斗机性能更加优越,这意味着一些表现中庸的陆基战斗机上舰之后将会出类拔萃,例如经过现代化改装的歼8IIF就能够以出色的高空高速截击能力(22000米,2.2Ma,中程导弹射程增加50%)力压F18E/F和F35这些最大飞行速度不超过1.8Ma、作战高度18000米以下的典型舰载战斗机。而作战半径高达1650公里、最大速度1.7Ma、载弹量6.5吨、兼具空战能力的“飞豹”也将是任何类型水面舰队的噩梦。其他更先进的战机如歼10和苏30MKK上舰之后的作战能力也只会更加强大,更不用说还能配置下一代重型战斗机。
   
    第四, 舰载预警机和舰载反潜巡逻机的飞行平台更容易获得。比如可以使用运7长航程型号为基础进行研制(机长24.31米、机高8.891米、翼展29.2米、最大起飞重量24吨、最大商载5.5吨、巡航时速420千米/小时、最大续航时间10小时)。运7长航程型除了起降距离和尺寸比“鹰眼”预警机稍为大一些以外,其他性能指标都非常适合舰载使用。而在16万吨级航空母舰上,对动力系统经过适当改进的运七长航程完全可以在450米跑道上起降,相比“鹰眼”预警机载机更大的载重量和机内空间反而变成了突出的优势。更重要的是,运7长航程型是国产飞机,技术成熟,价格低廉,改装和上舰都非常快捷和容易。
   
    第五, 和10万吨级航空母舰相比,16万吨级航母与陆地空军基地更为相似,因此可以大量借鉴陆基航空兵的作战体制和管理方法,从而避开一系列别人长年积累而我们完全空白的需要利用特殊的航母使用经验才能解决的问题。
   
    第六, 航空母舰专有人才匮乏的问题难度大幅降低。不再需要蒸汽弹射器/阻拦装置的操作与维护人员这类特殊人才;航母地勤人员、飞行甲板/机库调度员、航母空勤管制人员这些专门人才的要求不会像10万吨级航母那样苛刻,可以从陆基空军基地大量引进;不要求进行大角度高速俯冲降落和弹射起飞的飞行员也更加容易选拔和培养。
   
    第七, 无人机上舰的限制条件大幅度放宽。由于不需要弹射起飞,并且跑道的宽度最大可以达到40米,一些类似于“全球鹰”(翼展35米)和“翔龙”(翼展25米)那样的大型无人机就能够用于航空母舰,从而提供10万吨级航空母舰无法企及的对空中目标、水面目标、水下目标和地面目标进行大范围、全空域、全天候、长航时的侦察/搜索/警戒等信息战能力。
   
    第八, 舰载机使用效率大幅度提高。10万吨级航母的舰载机数量最多为90架(为了保证效率通常不足80架),16万吨级航母的飞机数量在理论上可以达到140架以上,但实际使用只要90架有人飞机和30架无人机就足够了。由于弹射器、燃油、弹药和其它耗材的使用限制,10万吨级航空母舰90架舰载机每天起飞架次约为200(巅峰状态)和150(持续作战)。而同样使用90架有人飞机的16万吨级航空母舰每天出动频率将会远远超过这个数字,30架长航时无人机还能保证每天有20架次的24小时巡逻飞行。此外,更大的吨位和更长的跑道使得飞机起降对于海浪的敏感性大幅度降低,可以在更加恶劣的气象条件下起飞和降落。
第九, 生存能力大幅度提高。首先是主动防御能力的提高:由于可以使用和陆基飞机同等级别和性??长航时大型无人机的加入使得态势感知能力和范围大幅度增加;使用效率的提高使得每天可出动的飞机架次成倍增长。其次是被动抗打击能力的提高:吨位大量增加也意味着船体结构抗打击能力直线上升;相比10万吨级航母所增加的飞机数量有限,这意味着在吨位上有着大量的富余,可以用来在要害部位增加装甲防护;由于没有弹射器、飞机升降机和阻拦装置等大型复杂机电设备,跑道、机库、出入口等部位遭到打击之后均可迅速修复。以跑道为例,如果被重磅炸弹击中形成一个大的窟窿,10万吨级航空母舰由于无法在舰上修复或更换弹射器将导致跑道作废,而16万吨级航空母舰却可以通过切除参差不齐的弹洞边缘再铺垫焊接上普通的钢板就可以恢复跑道的使用。同样,固定的斜坡式机库上下通道也比活动的飞机升降机有着更强的抗打击能力和修复能力。此外,16万吨级航空母舰有两条450米长的跑道,其中一条被击中不影响另一条的使用,而一些高性能的战斗机如歼10和苏27在空战载荷状态下使用一半长度的跑道就能够起飞。
第十, 吨位增加,成本反而下降。原因如下:
   
    i. 节约了蒸汽/电磁弹射器、蒸汽/电磁阻拦装置、飞机升降机等复杂和昂贵的大型机电设备的研制、采购和维护费用。
   
    ii. 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在美国的10万吨级航空母舰上,仅仅使用和维护蒸汽弹射器就需要600多人,阻拦装置和升降机的使用和维护人员也不在少数,再加上作业空间的增加使得原本用于地面机场的各种自动化设备也能用于航空母舰(例如一体化的地勤车辆和自动挂弹车),在作战效率提高的同时,16万吨级航空母舰需要配备的人员数量反而大大少于10万吨级航空母舰,这是一个滑稽但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另外,包括舰载机飞行员在内的专门人才的要求降低,也使得选拔和培养成本降低了。这些都导致16万吨级航空母舰的综合人力成本相比10万吨级航空母舰低得多。
   
    iii. 节约了大量的舰载战斗机改装成本。以苏27为例,单价只有三千万美金,而同等性能的苏33单价超过了五千万美金,按照装备60架计算,节约的资金高达12亿美金。由于机翼不用折叠,起落架不用特别加强,也不采用10万吨级以下航空母舰那种弹射起飞和高速降落的的“粗暴”使用方式,飞机的寿命更长、维护成本更低。空军航空兵和海军航空兵可以使用几乎完全相同的作战飞机,还能节省一大笔研制费用,采购方面也由于批量更大单价也就更低。
   
    iv. 由于海军现有的各种作战飞机(歼8IIF、轰7A、苏30MKK等)已经成批装备部队,可以连人带机直接配置给16万吨级航空母舰,无须另行采购和改装,更加可以节省大笔的资金。
    v. 预警机、反潜巡逻机、电子战机、通用运输/加油机这几种飞机都可以使用运7长航程型号进行改装,载机和设备基本上都具有国产化、标准化、模块化和通用化等特点,研制、采购和使用成本都会很低。
   
    vi. 各种现有的机场设备(如一体化的地勤保障车辆、挂弹车、电瓶车、牵引车、检修维护车辆等等)稍加改装或者不用改装都能用于16万吨级航空母舰,飞行甲板有足够的空间给这些设备展开和使用,还能够使用斜坡式机库出入口自行在飞行甲板和机库之间往返行驶。这样又能节省一大笔地勤设备研制和采购费用。
   
    vii. 再看看由于吨位加大而增加的费用。首先是增加了6万吨钢材,一般钢材每吨5,000元左右,高级合金钢也不过8,000元,6万吨高级合金钢费用也就六、七千万美金,只相当于两架苏27战斗机。其次是增加了若干的工时,就算按照美国的标准航空母舰建造人工费用占三分之一,每艘大型航母的工时费就是13亿美金,中国的人工费用通常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再加上增加的6万吨排水量,中国建造一艘16万吨级航母的人工费用不会超过两亿美金。这两笔费用增加了2.6亿美金,相当于舰载战斗机节约费用的零头而已。
   
    因此,中国建造16万吨级航空母舰的费用将会维持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粗略估计大约为12亿美金。与美国建造10万吨级航空母舰花费的40亿美金相比,是比较合理的。
第十一, 吨位增加,项目可行性反而更高。原因如下:
   
    i. 需要进行全新设计的大项目减少了很多。如蒸汽/电磁弹射器、蒸汽/电磁阻拦装置、飞机升降机、舰载战斗机的起落架加强和机翼折叠技术、航母专用地勤设备等等。
ii. 各种舰载飞机都能够选择国产的成熟型号,飞行员、地勤人员、战术战法、作战体制和管理办法都可由陆基航空兵直接进行移植,都是现成的,可以非常可靠和迅速地形成战斗力。
   
    iii. 中国从零开始发展和使用航空母舰不可避免会犯下很多的错误。航母吨位和空间的增加,对于设计、制造、使用中的各种错误和问题的适应性和包容性更强,出现差错可供选择的解决办法也会更多,改装升级的余地也更大,项目总体生存能力也就更强。
   
    iv. 吨位大幅度增加到16万吨以后,最大的考验落在了造船技术上,这是作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中国最强的地方;如果吨位在10万吨级以下,最大的考验则是在以弹射器为代表的航母特种设备技术上,这是中国几乎完全空白的地方。只有扬长避短,才能保持项目可靠发展。
   
    第十二, 形成战斗力的周期大幅度缩短。各种舰载飞机、地勤设备、作战人员等战斗力要素几乎都是现成的,10万吨级以下航空母舰必须的那些特种设备并不需要,全新设计和建造的只有16万吨级航空母舰船体本身,因此项目周期可以空前缩短。例如:设计2年,建造2年,海试1年(包括海上飞行适应性训练),总共5年的时间就能基本形成战斗能力。这与国外很多所谓权威机构预测的20年时间天差地别。
   
    第十三, 起点高,真正满足中国需要。这是最后一个理由,也是最重要的理由。尽管这种航空母舰的成本只有美国10万吨级航母的1/4~1/5,形成战斗力也只要5年,但是其综合战斗能力却很强,超过美国现役大型航母,这才是中国真正需要的,甚至是唯一能够满足中国需要的。其他的,如中、小型航母不但无法解决中国在海洋上遇到的问题,反而还会增加更多的问题。而美国标准的10万吨级航母则是我们没有能力建造的。
   
    前面从战术层面论述了中国必须也只有发展16万吨级以上航空母舰的理由和必要性,现在从战略层面谈谈这种航空母舰带来的好处和特点:
   
    第一, 可以从封闭结构、单一用途的航空母舰发展成为开放结构、多种用途的“通用母舰”。得益于吨位和空间的大幅度增加,可以将全舰分为上中下三个不同的工作区:上层是包括飞行甲板和机库的“飞行区”;中层是“滚装区”,各种车辆可以通过滚装跳板上下滚装甲板和码头;下层是“船坞区”,可以在海上为潜艇、登陆艇、气垫船、各类小型舰艇等船只提供搭载、维护、检修服务和船员换防。相比航空母舰,“通用母舰”可执行的任务种类更多,作战弹性更大,总体成本更低。
   
    第二, 可以采用“舰机分离”的作战体制。舰载机和通用母舰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搭档,而是根据任务配置不同种类和数量的舰载飞机。飞行区的基本航空设施可以通用于多种飞机,根据不同飞机定制的专用设备集成在一个个标准的集装箱中,用车辆运载通过滚装跳板上舰并在安放在有标准电源和数据接口的位置。这样就可以非常迅速地从一种用途转向为另外一种用途。举一些比较极端的例子加以说明:大量搭载歼击机专注于防空;大量搭载战斗轰炸机专注于进攻;大量搭载反潜巡逻机专注于反潜;大量搭载预警机和电子战飞机专注于信息战;大量搭载无人机和通用运输/加油机专注于支援作战;大量搭载战斗直升机和运输直升机专注于两栖作战等等。
   
    第三, 可以获得廉价而强悍的航空母舰,颠覆航母作战地位和作用的传统观念。16万吨级航母的建造费用大约12亿美金,采用经过现代化改装的歼8IIF、轰7A、运7系列等有人飞机90架和翔龙无人机30架的费用大约15亿美金(使用歼10和苏30MKK的费用要增加6~8亿美金),其他舰载设备和费用3亿美金,这样一艘全副武装的航空母舰费用仅为30亿美金,和美国10万吨级航母连机带舰140多亿美金相比差额巨大,而综合战斗力基本相当甚至更强。这使得航空母舰从昂贵稀罕的“奢侈品”变成了物美价廉的“日用品”,可以放开手脚地大量生产、大量准备、大量使用,从而完全改变中国海军舰队的战略实力和地位。
   
    第四, 彻底改变潜艇部队作战使用方式。航母编队拥有强大的态势感知和信息作战能力,长航时无人机可以24小时为潜艇提供隐蔽的通信中继,这将完全改变潜艇部队强大但却近视的形象,赋予其呈几何指数增长的作战能力,使潜艇部队第一次真正可以进行编队作战和网络中心战。16万吨级通用母舰的船坞功能还能够使常规潜艇海上持续作战能力大幅度上升,装备AIP系统的先进常规潜艇甚至因此可以全程潜伏作战。
   
    第五, 可以节约大量的陆基机场用于国民经济发展。每建造一艘16万吨级通用母舰,海军航空兵就能够腾出二至三个陆基机场,再和空军航空兵的机场进行全国范围的综合调剂,将靠近城市的机场转为民用,收取一定的租金补贴航母舰队。中国的民用航空业发展非常迅猛,未来10年将有数千架新增的飞机需要机场,因此这一笔机场租金收入将会十分可观,可能足够支持所有航空母舰日常使用费用(前提是海军航空兵能够腾出足够的陆基机场)。
    第六, 正确认识和应对“中国威胁论”。只要中国发展航空母舰,哪怕是很小吨位的直升机母舰,都会招来“中国威胁论”,还不如发展16万吨的通用母舰,肯定一样招来“中国威胁论”,但是相比前者获得了真实的战斗能力。更何况,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是赤裸裸的无耻和无聊的把戏,那些宣称中国威胁论的人恨不得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只有清朝的水准。如果因此而停止我们发展航空母舰的努力是愚不可及的行为。
   
    第七, 更加适合进行反恐作战和人道主义救援。因为“舰机分离”和“通用母舰”两大特点,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撤除用于大规模战争的作战飞机和相关设备,更换为适合反恐作战和人道主义救援的直升机、运输机和无人机,并搭载相应的作战、运输和后勤车辆以及适合滨海地区的作战舰艇、登陆艇、气垫船。还能使用标准设备在飞行区和??人员,甚至于临时收容数以万计的难民。
当然,大有大的难处:
   
    港口码头需要特殊设计和建造才能满足16万吨级通用母舰的要求。但是对于建筑大国的中国来说应该不算什么。至于出访外国找不到停泊的港口也不是问题,16万吨级通用母舰本身就相当于一个小型的“海上基地”,人员和物资上下码头可以使用船坞区搭载的小型舰艇;
    另外,这么大的军舰可能无法通过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进入大西洋,但这也不是问题,可以预见的若干年内中国海军还不需要到大西洋去作战。就算将来有一天有这个需要,那也意味着对这两个运河有了绝对控制权,以中国的建筑实力在短期内迅速拓宽和加深这两条运河也不成问题;
  主要的麻烦可能还在于观念的转变。当美国标准的航母观念已经根深蒂固的时候,当国内的人们还在为建造所谓的5万吨级左右中型航空母舰而左右摇摆的时候,当7万吨级航空母舰还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设想的时候,当研制10万吨级航空母舰被看作痴人说梦的时候,要理解和接受16万吨级的航空母舰乃至“通用母舰”的概念何其艰难。这是笔者目前能够看到的唯一没有妥当答案的关键问题。
   
    现在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创新的时代,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更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还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笔者大胆吃一回螃蟹,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提出发展中国航空母舰的思路,也算是一次回应时代的抛砖引玉。
   
    补充:
   
    美国人不造,子豪分析有这么几个原因(不足和不对的大家批评):
   
    1、10万吨就够用了,没有必要造更大的;
   
    2、对于美国来说,弹射器、阻拦装置、大型升降机、战斗机机翼折叠、起落架加强这些技术,已经是成熟的低成本技术,不用白不用。但是对中国来说,还是高、新、陌生技术。乐得用这些技术给你中国人下一套,告诉你造航母就必须用这些技术,还就我们美国人有。什么航母必须用这些技术?10万吨和以下的。所以谁都可以造16万吨航母,就美国人不行,这要一造,就点醒中国人了。没有美国技术限制的航母,迟早被中国人造得跟玩具一样便宜,那就战场市场会场都完蛋了;
   
    3、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的限制。美国人要来来去去跑大西洋,航母太大不行。现在暂时还轮不到中国人开了航母去大西洋撒野,所以老美的要10万吨,中国人要16万吨;
   
    4、10万吨航母,那是高技术的东西;16万吨航母,那是技术不如人家不得不加大吨位的——这有点像笔记本和台式机。美国人有技术,所以造10万的。我们没有,只好造16万吨的;
   
    5、10万吨航母有技术含量,军火利润高。上了16万吨,那原来的弹射器、阻拦装置、大型升降机厂家不乐意了,改装舰载机的生意也没有了,好多人事业,这个主意大大地坏了。所以谁都可以造16万吨航母,就美国人不行;
   
    6、吨位增加,新增成本当中,增幅最大的是劳动力。这工时和吨位几乎成正比。美国造船劳动力成本是中国的10倍还不止。所以16万吨航母美国不能造,造就亏了。让中国这帮便宜劳动力去造。【转贴中华网】 题目:中国发展航母,要从“大”处着手
   
    副标题:扬长避短,中国应发展16万吨级大型航空母舰
   
    摘要:笔者认为,中国发展航母的当前困难的主要原因不在于技术和资金方面,也不在于战略战术和外交政治等方面,而是在于观察事物的视点没有摆对位置。我们企图用美国人的航母观来探讨中国人的航母发展道路,自然而然就会出现这么一大堆的问题。笔者在这里尝试以一个纯中国的视点,甚至于假设我从来不知道有美国那样大型航空母舰的存在,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探讨中国航母的未来方向,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中国发展航母,要从“大”处着手。
   
    “大”就是指航空母舰的吨位要足够大,排水量至少要达到16万吨。笔者深知目前最大的航空母舰只有10万吨级,按照美国航母观来说16万吨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吨位,但是实际情况却是知难行易,我们建造美国标准的10万吨级航空母舰困难重重,反而是设计建造16万吨以上的航空母舰却相对容易而且符合国情。
   
    中国发展航母,尤其是中国真正需要的大型航空母舰,可谓困难重重,概括起来有这么几点:
   
    第一, 成本高昂。大型航空母舰造价40亿美金,舰载飞机100多亿美金,护航舰队100多亿美金,全寿命周期费用400多亿美金。对于每年军费只有区区数百亿美金的中国来说这不啻为天文数字;
   
    第二, 缺乏多项专有技术。蒸汽/电磁弹射器、大型升降机、蒸汽/电磁阻拦装置等设备和技术几乎只有美国拥有并且经过了几十年发展才逐渐完善,中国自行研制开发需要漫长的周期和大量的资金而且风险高效益差;
   
    第三, 缺乏多种舰载飞机。舰载预警机、舰载战斗机、舰载反潜巡逻机等三种必不可少的飞机中,现成的舰载战斗机只有苏33这一种并不理想的型号可供选择,舰载预警机和舰载反潜巡逻机则需要重新研制。这导致整个项目的成本、周期、风险进一步加大;
   
    第四, 航空母舰作战体制和经验一片空白。使用航空母舰进行作战,与陆基航空兵差异巨大,另有一套完整的作战体制和管理方法,这是各大海军强国经过了大半个世纪实战检验和理论研究才逐渐积累起来的。中国连稍大一点的舰队作战的经验都没有,要独自摸索出航空母舰特混编队作战体制和管理方法也需要很长的时间;
   
    第五, 航空母舰专有人才十分匮乏。固定翼舰载机飞行员、航母地勤人员、飞行甲板/机库调度员、航母空勤管制人员、弹射器操作与维护人员等等都需要进行长期、系统的培养和训练,中国在没有经验和导师的情况下要形成有效的战斗力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周期和高昂的训练成本;
   
    第六, 生存能力饱受质疑。中国的航空母舰一旦成军,还没等到形成战斗能力,就必将成为各假想敌国首要攻击对象,必将面临各种高技术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尤其是美国军队)使用各种类型智能兵器的饱和攻击。如果这种集合了大量海军资源和国家荣耀的作战平台被击沉,那么无论是在实质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将对中国造成沉重的打击。而且由于中国没有任何人研制和使用过航空母舰,从而进一步加深了这种疑虑。这种对于航空母舰关键未知因素的疑虑,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航空母舰的发展;
   
    第七, 对于航空母舰的作用和定位含混不清。中国建造航空母舰的目的何在,争夺全球制海权?维护海外的经济利益?攻打台湾?显示大国的威严?或者仅仅是变相地为中国军工提供另一笔投资?有了航空母舰之后要怎么用?用在哪里?主要的作战对象是谁,美国、日本、台湾还是马六甲海盗?和其他海军部队尤其是潜艇部队的关系如何处理?中国海军有没有一个总体的发展思路,在这个发展思路中航空母舰又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这一系列的问题也长期困扰甚至阻碍中国航空母舰的发展;
   
    第八, 担心助长中国威胁论大幅度升级。
   
    笔者认为,出现上述困难的主要原因不在于技术和资金方面,也不在于战略战术和外交政治等方面,而是在于观察事物的视点没有摆对位置。我们企图用美国人的航母观来探讨中国人的航母发展道路,自然而然就会出现这么一大堆的问题。笔者在这里尝试以一个纯中国的视点,甚至于假设我从来不知道有美国那样大型航空母舰的存在,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探讨中国航母的未来方向,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中国发展航母,要从“大”处着手。
   
    “大”就是指航空母舰的吨位要足够大,排水量至少要达到16万吨。笔者深知目前最大的航空母舰只有10万吨级,按照美国航母观来说16万吨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吨位,但是实际情况却是知难行易,我们建造美国标准的10万吨级航空母舰困难重重,反而是设计建造16万吨以上的航空母舰却相对容易而且符合国情。笔者画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进行说明。
  图例说明:

     ① 美国CVX大型航空母舰,排水量约10万吨,长度330米,宽度75米;
   
    ② 笔者设想的中国未来航空母舰,排水量16万吨,长度450米,宽度100米。全舰搭载有人飞机90架(战斗机/战斗轰炸机60架,预警机6架,反潜巡逻机12架,电子战飞机8架,通用运输机/加油机4架)以及无人机30架(一般为“翔龙”长航时大型无人机,通过更换不同的传感器和机载设备来执行侦察、预警、反潜、电子战、通信中继/潜艇通信等任务)。
   
    ③ 全通甲板飞行跑道2条,20米宽450米长。两条跑道实际上也是一条大型跑道,可以起降翼展更大的飞机如翼展达到25米的“翔龙”无人机和运7长航程型号;
   
    ④ 斜坡式机库出入口,其中两个宽度为40米,一个宽度为20米。飞机在斜坡上通过牵引车或者平板式自动扶梯上下飞行甲板和机库;
   
    ⑤ 岛式上层建筑和烟囱(使用燃气轮机和柴油机作为原动力,使用电力推进的混合动力方式)。
   
    ⑥ 两条飞行跑道可以同时起降两架战斗机,起飞区可以同时停放4架战斗机(前后用尾焰导流板隔开)。平均每分钟可以起飞或者降落4架战斗机;
   
    ⑦ 示意图布局用Su30MKK作为战斗机样本尺寸,长21.94米,宽14.7米。预警机用“鹰眼”作为样本尺寸,长17.54米,宽24.56米(折叠后8.94米)。
  对于中国来说,最适合甚至唯一的选择就是研制16万吨以上的航母,而不是大家谈论最多的5、6万吨的中型航母甚或10万吨的大型航母,这一观点的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 吨位增加到16万吨以后,飞行甲板空间大幅度增加,可以使用长达450米的普通跑道来起降飞机(配置轻型的简易机械阻拦装置辅助降落即可),不必使用蒸汽/电磁弹射器以及蒸汽/电磁阻拦装置,与之相关的技术、资金和风险问题不复存在。
第二, 由于舰上空间足够大,可以使用固定的斜坡来作为飞行甲板和机库之间的联结通道,不必使用结构紧凑但是复杂昂贵的大型升降机。飞机上下斜坡可以使用牵引车或者小功率的自动扶梯(类似一个大型跑步机)。
   
    第三, 中国几乎所有的现役战斗机和研制中的下一代战斗机不经过任何改装就能直接用于航空母舰。在同等条件下,陆基战斗机比同级的舰载等战斗机性能更加优越,这意味着一些表现中庸的陆基战斗机上舰之后将会出类拔萃,例如经过现代化改装的歼8IIF就能够以出色的高空高速截击能力(22000米,2.2Ma,中程导弹射程增加50%)力压F18E/F和F35这些最大飞行速度不超过1.8Ma、作战高度18000米以下的典型舰载战斗机。而作战半径高达1650公里、最大速度1.7Ma、载弹量6.5吨、兼具空战能力的“飞豹”也将是任何类型水面舰队的噩梦。其他更先进的战机如歼10和苏30MKK上舰之后的作战能力也只会更加强大,更不用说还能配置下一代重型战斗机。
   
    第四, 舰载预警机和舰载反潜巡逻机的飞行平台更容易获得。比如可以使用运7长航程型号为基础进行研制(机长24.31米、机高8.891米、翼展29.2米、最大起飞重量24吨、最大商载5.5吨、巡航时速420千米/小时、最大续航时间10小时)。运7长航程型除了起降距离和尺寸比“鹰眼”预警机稍为大一些以外,其他性能指标都非常适合舰载使用。而在16万吨级航空母舰上,对动力系统经过适当改进的运七长航程完全可以在450米跑道上起降,相比“鹰眼”预警机载机更大的载重量和机内空间反而变成了突出的优势。更重要的是,运7长航程型是国产飞机,技术成熟,价格低廉,改装和上舰都非常快捷和容易。
   
    第五, 和10万吨级航空母舰相比,16万吨级航母与陆地空军基地更为相似,因此可以大量借鉴陆基航空兵的作战体制和管理方法,从而避开一系列别人长年积累而我们完全空白的需要利用特殊的航母使用经验才能解决的问题。
   
    第六, 航空母舰专有人才匮乏的问题难度大幅降低。不再需要蒸汽弹射器/阻拦装置的操作与维护人员这类特殊人才;航母地勤人员、飞行甲板/机库调度员、航母空勤管制人员这些专门人才的要求不会像10万吨级航母那样苛刻,可以从陆基空军基地大量引进;不要求进行大角度高速俯冲降落和弹射起飞的飞行员也更加容易选拔和培养。
   
    第七, 无人机上舰的限制条件大幅度放宽。由于不需要弹射起飞,并且跑道的宽度最大可以达到40米,一些类似于“全球鹰”(翼展35米)和“翔龙”(翼展25米)那样的大型无人机就能够用于航空母舰,从而提供10万吨级航空母舰无法企及的对空中目标、水面目标、水下目标和地面目标进行大范围、全空域、全天候、长航时的侦察/搜索/警戒等信息战能力。
   
    第八, 舰载机使用效率大幅度提高。10万吨级航母的舰载机数量最多为90架(为了保证效率通常不足80架),16万吨级航母的飞机数量在理论上可以达到140架以上,但实际使用只要90架有人飞机和30架无人机就足够了。由于弹射器、燃油、弹药和其它耗材的使用限制,10万吨级航空母舰90架舰载机每天起飞架次约为200(巅峰状态)和150(持续作战)。而同样使用90架有人飞机的16万吨级航空母舰每天出动频率将会远远超过这个数字,30架长航时无人机还能保证每天有20架次的24小时巡逻飞行。此外,更大的吨位和更长的跑道使得飞机起降对于海浪的敏感性大幅度降低,可以在更加恶劣的气象条件下起飞和降落。
第九, 生存能力大幅度提高。首先是主动防御能力的提高:由于可以使用和陆基飞机同等级别和性??长航时大型无人机的加入使得态势感知能力和范围大幅度增加;使用效率的提高使得每天可出动的飞机架次成倍增长。其次是被动抗打击能力的提高:吨位大量增加也意味着船体结构抗打击能力直线上升;相比10万吨级航母所增加的飞机数量有限,这意味着在吨位上有着大量的富余,可以用来在要害部位增加装甲防护;由于没有弹射器、飞机升降机和阻拦装置等大型复杂机电设备,跑道、机库、出入口等部位遭到打击之后均可迅速修复。以跑道为例,如果被重磅炸弹击中形成一个大的窟窿,10万吨级航空母舰由于无法在舰上修复或更换弹射器将导致跑道作废,而16万吨级航空母舰却可以通过切除参差不齐的弹洞边缘再铺垫焊接上普通的钢板就可以恢复跑道的使用。同样,固定的斜坡式机库上下通道也比活动的飞机升降机有着更强的抗打击能力和修复能力。此外,16万吨级航空母舰有两条450米长的跑道,其中一条被击中不影响另一条的使用,而一些高性能的战斗机如歼10和苏27在空战载荷状态下使用一半长度的跑道就能够起飞。
第十, 吨位增加,成本反而下降。原因如下:
   
    i. 节约了蒸汽/电磁弹射器、蒸汽/电磁阻拦装置、飞机升降机等复杂和昂贵的大型机电设备的研制、采购和维护费用。
   
    ii. 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在美国的10万吨级航空母舰上,仅仅使用和维护蒸汽弹射器就需要600多人,阻拦装置和升降机的使用和维护人员也不在少数,再加上作业空间的增加使得原本用于地面机场的各种自动化设备也能用于航空母舰(例如一体化的地勤车辆和自动挂弹车),在作战效率提高的同时,16万吨级航空母舰需要配备的人员数量反而大大少于10万吨级航空母舰,这是一个滑稽但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另外,包括舰载机飞行员在内的专门人才的要求降低,也使得选拔和培养成本降低了。这些都导致16万吨级航空母舰的综合人力成本相比10万吨级航空母舰低得多。
   
    iii. 节约了大量的舰载战斗机改装成本。以苏27为例,单价只有三千万美金,而同等性能的苏33单价超过了五千万美金,按照装备60架计算,节约的资金高达12亿美金。由于机翼不用折叠,起落架不用特别加强,也不采用10万吨级以下航空母舰那种弹射起飞和高速降落的的“粗暴”使用方式,飞机的寿命更长、维护成本更低。空军航空兵和海军航空兵可以使用几乎完全相同的作战飞机,还能节省一大笔研制费用,采购方面也由于批量更大单价也就更低。
   
    iv. 由于海军现有的各种作战飞机(歼8IIF、轰7A、苏30MKK等)已经成批装备部队,可以连人带机直接配置给16万吨级航空母舰,无须另行采购和改装,更加可以节省大笔的资金。
    v. 预警机、反潜巡逻机、电子战机、通用运输/加油机这几种飞机都可以使用运7长航程型号进行改装,载机和设备基本上都具有国产化、标准化、模块化和通用化等特点,研制、采购和使用成本都会很低。
   
    vi. 各种现有的机场设备(如一体化的地勤保障车辆、挂弹车、电瓶车、牵引车、检修维护车辆等等)稍加改装或者不用改装都能用于16万吨级航空母舰,飞行甲板有足够的空间给这些设备展开和使用,还能够使用斜坡式机库出入口自行在飞行甲板和机库之间往返行驶。这样又能节省一大笔地勤设备研制和采购费用。
   
    vii. 再看看由于吨位加大而增加的费用。首先是增加了6万吨钢材,一般钢材每吨5,000元左右,高级合金钢也不过8,000元,6万吨高级合金钢费用也就六、七千万美金,只相当于两架苏27战斗机。其次是增加了若干的工时,就算按照美国的标准航空母舰建造人工费用占三分之一,每艘大型航母的工时费就是13亿美金,中国的人工费用通常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再加上增加的6万吨排水量,中国建造一艘16万吨级航母的人工费用不会超过两亿美金。这两笔费用增加了2.6亿美金,相当于舰载战斗机节约费用的零头而已。
   
    因此,中国建造16万吨级航空母舰的费用将会维持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粗略估计大约为12亿美金。与美国建造10万吨级航空母舰花费的40亿美金相比,是比较合理的。
第十一, 吨位增加,项目可行性反而更高。原因如下:
   
    i. 需要进行全新设计的大项目减少了很多。如蒸汽/电磁弹射器、蒸汽/电磁阻拦装置、飞机升降机、舰载战斗机的起落架加强和机翼折叠技术、航母专用地勤设备等等。
ii. 各种舰载飞机都能够选择国产的成熟型号,飞行员、地勤人员、战术战法、作战体制和管理办法都可由陆基航空兵直接进行移植,都是现成的,可以非常可靠和迅速地形成战斗力。
   
    iii. 中国从零开始发展和使用航空母舰不可避免会犯下很多的错误。航母吨位和空间的增加,对于设计、制造、使用中的各种错误和问题的适应性和包容性更强,出现差错可供选择的解决办法也会更多,改装升级的余地也更大,项目总体生存能力也就更强。
   
    iv. 吨位大幅度增加到16万吨以后,最大的考验落在了造船技术上,这是作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中国最强的地方;如果吨位在10万吨级以下,最大的考验则是在以弹射器为代表的航母特种设备技术上,这是中国几乎完全空白的地方。只有扬长避短,才能保持项目可靠发展。
   
    第十二, 形成战斗力的周期大幅度缩短。各种舰载飞机、地勤设备、作战人员等战斗力要素几乎都是现成的,10万吨级以下航空母舰必须的那些特种设备并不需要,全新设计和建造的只有16万吨级航空母舰船体本身,因此项目周期可以空前缩短。例如:设计2年,建造2年,海试1年(包括海上飞行适应性训练),总共5年的时间就能基本形成战斗能力。这与国外很多所谓权威机构预测的20年时间天差地别。
   
    第十三, 起点高,真正满足中国需要。这是最后一个理由,也是最重要的理由。尽管这种航空母舰的成本只有美国10万吨级航母的1/4~1/5,形成战斗力也只要5年,但是其综合战斗能力却很强,超过美国现役大型航母,这才是中国真正需要的,甚至是唯一能够满足中国需要的。其他的,如中、小型航母不但无法解决中国在海洋上遇到的问题,反而还会增加更多的问题。而美国标准的10万吨级航母则是我们没有能力建造的。
   
    前面从战术层面论述了中国必须也只有发展16万吨级以上航空母舰的理由和必要性,现在从战略层面谈谈这种航空母舰带来的好处和特点:
   
    第一, 可以从封闭结构、单一用途的航空母舰发展成为开放结构、多种用途的“通用母舰”。得益于吨位和空间的大幅度增加,可以将全舰分为上中下三个不同的工作区:上层是包括飞行甲板和机库的“飞行区”;中层是“滚装区”,各种车辆可以通过滚装跳板上下滚装甲板和码头;下层是“船坞区”,可以在海上为潜艇、登陆艇、气垫船、各类小型舰艇等船只提供搭载、维护、检修服务和船员换防。相比航空母舰,“通用母舰”可执行的任务种类更多,作战弹性更大,总体成本更低。
   
    第二, 可以采用“舰机分离”的作战体制。舰载机和通用母舰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搭档,而是根据任务配置不同种类和数量的舰载飞机。飞行区的基本航空设施可以通用于多种飞机,根据不同飞机定制的专用设备集成在一个个标准的集装箱中,用车辆运载通过滚装跳板上舰并在安放在有标准电源和数据接口的位置。这样就可以非常迅速地从一种用途转向为另外一种用途。举一些比较极端的例子加以说明:大量搭载歼击机专注于防空;大量搭载战斗轰炸机专注于进攻;大量搭载反潜巡逻机专注于反潜;大量搭载预警机和电子战飞机专注于信息战;大量搭载无人机和通用运输/加油机专注于支援作战;大量搭载战斗直升机和运输直升机专注于两栖作战等等。
   
    第三, 可以获得廉价而强悍的航空母舰,颠覆航母作战地位和作用的传统观念。16万吨级航母的建造费用大约12亿美金,采用经过现代化改装的歼8IIF、轰7A、运7系列等有人飞机90架和翔龙无人机30架的费用大约15亿美金(使用歼10和苏30MKK的费用要增加6~8亿美金),其他舰载设备和费用3亿美金,这样一艘全副武装的航空母舰费用仅为30亿美金,和美国10万吨级航母连机带舰140多亿美金相比差额巨大,而综合战斗力基本相当甚至更强。这使得航空母舰从昂贵稀罕的“奢侈品”变成了物美价廉的“日用品”,可以放开手脚地大量生产、大量准备、大量使用,从而完全改变中国海军舰队的战略实力和地位。
   
    第四, 彻底改变潜艇部队作战使用方式。航母编队拥有强大的态势感知和信息作战能力,长航时无人机可以24小时为潜艇提供隐蔽的通信中继,这将完全改变潜艇部队强大但却近视的形象,赋予其呈几何指数增长的作战能力,使潜艇部队第一次真正可以进行编队作战和网络中心战。16万吨级通用母舰的船坞功能还能够使常规潜艇海上持续作战能力大幅度上升,装备AIP系统的先进常规潜艇甚至因此可以全程潜伏作战。
   
    第五, 可以节约大量的陆基机场用于国民经济发展。每建造一艘16万吨级通用母舰,海军航空兵就能够腾出二至三个陆基机场,再和空军航空兵的机场进行全国范围的综合调剂,将靠近城市的机场转为民用,收取一定的租金补贴航母舰队。中国的民用航空业发展非常迅猛,未来10年将有数千架新增的飞机需要机场,因此这一笔机场租金收入将会十分可观,可能足够支持所有航空母舰日常使用费用(前提是海军航空兵能够腾出足够的陆基机场)。
    第六, 正确认识和应对“中国威胁论”。只要中国发展航空母舰,哪怕是很小吨位的直升机母舰,都会招来“中国威胁论”,还不如发展16万吨的通用母舰,肯定一样招来“中国威胁论”,但是相比前者获得了真实的战斗能力。更何况,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是赤裸裸的无耻和无聊的把戏,那些宣称中国威胁论的人恨不得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只有清朝的水准。如果因此而停止我们发展航空母舰的努力是愚不可及的行为。
   
    第七, 更加适合进行反恐作战和人道主义救援。因为“舰机分离”和“通用母舰”两大特点,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撤除用于大规模战争的作战飞机和相关设备,更换为适合反恐作战和人道主义救援的直升机、运输机和无人机,并搭载相应的作战、运输和后勤车辆以及适合滨海地区的作战舰艇、登陆艇、气垫船。还能使用标准设备在飞行区和??人员,甚至于临时收容数以万计的难民。
当然,大有大的难处:
   
    港口码头需要特殊设计和建造才能满足16万吨级通用母舰的要求。但是对于建筑大国的中国来说应该不算什么。至于出访外国找不到停泊的港口也不是问题,16万吨级通用母舰本身就相当于一个小型的“海上基地”,人员和物资上下码头可以使用船坞区搭载的小型舰艇;
    另外,这么大的军舰可能无法通过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进入大西洋,但这也不是问题,可以预见的若干年内中国海军还不需要到大西洋去作战。就算将来有一天有这个需要,那也意味着对这两个运河有了绝对控制权,以中国的建筑实力在短期内迅速拓宽和加深这两条运河也不成问题;
  主要的麻烦可能还在于观念的转变。当美国标准的航母观念已经根深蒂固的时候,当国内的人们还在为建造所谓的5万吨级左右中型航空母舰而左右摇摆的时候,当7万吨级航空母舰还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设想的时候,当研制10万吨级航空母舰被看作痴人说梦的时候,要理解和接受16万吨级的航空母舰乃至“通用母舰”的概念何其艰难。这是笔者目前能够看到的唯一没有妥当答案的关键问题。
   
    现在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创新的时代,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更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还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笔者大胆吃一回螃蟹,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提出发展中国航空母舰的思路,也算是一次回应时代的抛砖引玉。
   
    补充:
   
    美国人不造,子豪分析有这么几个原因(不足和不对的大家批评):
   
    1、10万吨就够用了,没有必要造更大的;
   
    2、对于美国来说,弹射器、阻拦装置、大型升降机、战斗机机翼折叠、起落架加强这些技术,已经是成熟的低成本技术,不用白不用。但是对中国来说,还是高、新、陌生技术。乐得用这些技术给你中国人下一套,告诉你造航母就必须用这些技术,还就我们美国人有。什么航母必须用这些技术?10万吨和以下的。所以谁都可以造16万吨航母,就美国人不行,这要一造,就点醒中国人了。没有美国技术限制的航母,迟早被中国人造得跟玩具一样便宜,那就战场市场会场都完蛋了;
   
    3、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的限制。美国人要来来去去跑大西洋,航母太大不行。现在暂时还轮不到中国人开了航母去大西洋撒野,所以老美的要10万吨,中国人要16万吨;
   
    4、10万吨航母,那是高技术的东西;16万吨航母,那是技术不如人家不得不加大吨位的——这有点像笔记本和台式机。美国人有技术,所以造10万的。我们没有,只好造16万吨的;
   
    5、10万吨航母有技术含量,军火利润高。上了16万吨,那原来的弹射器、阻拦装置、大型升降机厂家不乐意了,改装舰载机的生意也没有了,好多人事业,这个主意大大地坏了。所以谁都可以造16万吨航母,就美国人不行;
   
    6、吨位增加,新增成本当中,增幅最大的是劳动力。这工时和吨位几乎成正比。美国造船劳动力成本是中国的10倍还不止。所以16万吨航母美国不能造,造就亏了。让中国这帮便宜劳动力去造。
怎么又发一遍?
[:a2:] 很疯狂拉~不会是从舰载武器上搞来的文章吧??[:a4:]
原帖由 fanelwin 于 2007-6-14 13:03 发表
怎么又发一遍?

啊?在哪有??
偶都没看见啊[:a3:]
还是挺敢想的,不过16万的技术问题也很多,400米长的跑道,一般陆上机还是不够用!!!飞机一样的专用舰载型
原帖由 westlife_100 于 2007-6-14 13:07 发表

啊?在哪有??
偶都没看见啊[:a3:]

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php?tid=376365&extra=page%3D3
很有想法!不错!一席话点醒梦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