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MBO不是让国企活得更好 而是让国企死得更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5:55:32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60" border="0"><tbody><tr><td class="content" style="TEXT-INDENT: 18px;">【<b>来源:搜狐财经</b>】 【<b>作者:罗善蒙</b>】 </td></tr></tbody></table><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60" border="0"><tbody><tr><td class="content" id="fontzoom"><p>  自2004年“郎顾之争”以后,MBO因严重掠夺国资而广受人民的声讨,<span class="articleLink"><a href="http://business.sohu.com/7/0404/79/column219787969.shtml" target="_blank"><font color="#080cbd">国资委</font></a></span>也因此暂停了MBO。但是,八个月之后,国资委就朝令夕改,近日出台了《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传递出了给MBO松绑解禁的信息。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left" border="0"><tbody><tr><td valign="top"></td></tr><tr><td><table><tbody><tr><td></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新的一轮MBO狂潮可能将由此而死灰复燃。</p><p>  《实施意见》的出台可能也与那些“主流”的艰苦斗争分不开。一年多来,“主流”学者们于心不甘,一直寻找一切机会为MBO翻风,给MBO正名。包括游说高层、发表各种攻击<span class="articleLink"><a href="http://business.sohu.com/6/0204/19/blank219211953.shtml" target="_blank"><font color="#080cbd">郎咸平</font></a></span>并荒谬畅谈MBO优越性的文章,同时肤浅地列说了国企的种种不是,为MBO找理由,但却未去深刻思考西方的MBO为什么也走向失败,未去深入探导MBO是否有严重弊端并给国企带来更大的伤害和破坏。我们在对待MBO的问题上,也不必过多感情用事,关键要是要看MBO是给国企解决了问题,还是给国企增加了难题。我以为,只要MBO脱不了以下几条严重弊端,那MBO的终极结果注定是给国企“送终”!</p><p>  第一.MBO不具有长期性和延续性。这是由于国企经营者所持的股份象私有财产一样,具有世袭继承性这一性质来决定的。举个例子:假如1999年彭作义在主政青岛啤酒时就进行了MBO式产权改革,其中,彭作义个人持15%,其它管理层持10%,国家持75%,到了2001年时,彭作义因突发不幸离我们而去后,彭作义所持15%青啤股份将由谁来继承呢?这里明显可以看出,能继承这份股分的不是国家、企业,也不是下任CEO,而是他的家人。只有他的家人才具有合法的继承权。至于彭作义主政青啤5年时间就可使他个人及其家庭长期拥有青啤15%股份的巨大财富是否公平合理先不予考虑。现在需考虑的是,现在<span class="articleLink"><a href="http://index.business.sohu.com/person/plist.php?userid=1916" target="_blank"><font color="#080cbd">金志国</font></a></span>作为彭作义的接任者是否也应持有与彭作义同样为15%的青啤股份呢?如果也是应该的话,那国家又必须从75%的股分中再腾出15%的股份给金志国,依此发展下去,几轮老总更替下来国有股便很快就让个精光了,国企也因此而寿终正寝了。因此,实行MBO的国企在每逢经营人员增补或更替时,MBO的麻烦就出来了,就难以为继了。按照这些主流学家的理论,经营者持股有利于提高积极性和增强责任意识,并以此使企业具有向前发展的高效率。那么,要是金志国及新增(或更替)的管理层不能持有相应的股份,他们又凭什么能有高度积极性、有高度责任心地去继续经营青啤呢?青啤前进的脚步不就此停住了吗?因此, MBO模式将严重破坏企业的长效经营机制,破坏国有企业长远发展,是决不可取的经营模式!</p><p>  第二 MBO模式阻碍企业广纳贤才、吐故纳新,破坏企业的发展。当前,长江前浪推后浪,新的优秀人才不断涌现,不断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们企业理应不断地把好的新鲜血液补充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层上来,才能充分地保证企业的长远平稳发展,但MBO却恰恰阻碍和破坏了这种新陈代谢的循环发生。比如,某一国企老总刚上任两年便适逢了企业的产权改革,该老总因此持得企业10%的股份,其它管理成员持15%的股份,佘下75%归国家。但过几年之后,该老总及一些管理层,工作上虽然拼命不减,但其水平和思路已经落后了,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要求了,企业经营状况也因此而每况愈下。这时候如何好?是继续留用这些无能的管理人员而任凭企业一步步往下滑呢,还是撤职不撤股地进行人员更替来挽救企业呢?若采用后一种方式,那被撤的管理人员持了那么多股份,不在其位而能享其利,岂不就成了不劳而获?另外,新的继任者应持股份又从哪来?因此,在这个人才辈出的年代,实行MBO往往容易导致国企原班人马的长期性固化,极大障碍着优秀人才尤其是关键岗位人才的动态优化配置,严重违背着时代的发展要求,对国企长远发展无疑是致命的,是死路一条!</p><p>  第三. MBO激励所产生的作用在客观上是极其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MBO的目的是激励提高经营者的积极性并以此带来高效率。在一些人看来,人的积极性似乎是无限的,因而产生的作用也是无限的。但是,美、日、欧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每年都有大大小小上10万家私有企业相继倒闭,我国每年破产倒闭的私有企业也有数万不等,不少老板甚至因此而跳楼自杀,这其中的很多企业完全符合“主流”们所倡导的经营者与所有者合二为一的类型(即MBO类型),其利润基本上归经营业主所有,但为什么还逃不掉破产倒闭的宿命呢?难道还是这些老板们的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所致吗?我们在考虑MBO方案之时不能不对这种现象进行深刻全面的剖析和思考。这里我们举个假设,若当年通用电气公司象我们一样“聪明”地给韦尔奇MBO 5%或10%股份,韦尔奇能否打造出比现在强大数倍的通用公司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韦尔奇个人积极性和能力的发挥已达到或接近他个人所能达到的极限和顶点了。一个经营者积极性再高,一年也只有365天,没有368天;一天也只有24小时,不吃不喝不睡一天也不会有25或36个小时给你。一个人积极性再高也只能拼完自己的性命为止。当一个人在工作上已全力以赴并达到其极限或顶点时,你再渴望再通过加大激励来让他创造出数倍的财富那只能是异想天开,原因是他的积极性已经没有可提升的空间了。在进行MBO实践的众多西方企业,绝大多数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标,基本上以失败而告终,其因大概就在这里吧。积极是重要的,但非无限大也!拿1亿美金激励你,你能否给我们捧个物理、化学之类的诺贝尔奖回来?企业的命运如何,可不是单靠少数几个管理者的拼命来决定。</p><p>  再者,物质激励也并非是提高积极性的唯一主要因素。爱因斯坦、牛顿、爱迪生、马克思、瓦特、华盛顿、拿破仑、毛泽东、李时珍、陈景润、李四光、袁隆平等一系列为国家和人类进步发展作出卓著贡献的伟大成功者中,有几位的积极性是靠金钱或物质地强大刺激而来?在共和国最艰苦的50、60、70年代,我国的科学家们大都能踏踏实实地(除受政治干扰外)、无怨无悔地为国家和人民作贡献,挥尽自己的血汗,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这些是否在告诉我们:“铜板”并非真正“事业者”们的唯一动力!</p><p>  上述MBO的种种弊端告诉我们:MBO不是给国企解决了问题,而是给国企增加了难题;不是让国企活得更好,而是让国企死得更早。给国企送终——是MBO的必然逻辑,国资委可知?</p><p>  因此,在MBO改制中,不管发生国有资产流失也好,不发生国有资产流失也好,国有企业都最终难逃走向灭亡的命运!社会主义也将随之而命丧黄泉!国家和人民也可能将随之而重蹈拉美甚至俄罗斯私有化的灾难。所以,任何一个对国家、人民和社会主义负责的人都会坚决站出来反对。</p><p>  大国企要反对MBO,小国企也要反对MBO!——一是MBO根本不存在把国企搞好的逻辑,二是西方MBO失败的事实已让我们没有任何必要再去“摸石头过河”。</p><p>  那些“主流”学者们不去思考西方MBO为何走向穷途末路,不去看看美、日、欧及我国为何也有大量私有企业破产倒闭,并造成大量不良资产呆在银行,不去想想世界上70%以上的私有制国家经济为何基本停滞不前,而一味地在国内大力鼓吹和推广这种带有“私有化”性质并将国企推向灭亡之路的“MBO”,不知是何目的?今天我们国资委这么轻易地给MBO松绑,不能不让我们感到失望和心痛。希望国资委能认识到问题的非简单性,把错误纠正过来。</p><p>  诚然,目前国有企业确实面临着不少问题和困难,有些方面的表现甚至让人感到极度恶心和失望,这其中有些因素是国企的固有弊端造成的,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人为故意造成的,可以这么说:国企的“灾难”完全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导致的结果。欲知其中道理,可查阅我发表过的文章《国企产权改革:美、日、欧中国将步谁的后尘》一文。若要真想国企搞好,就应该把“主流”们推广的那套“自私人假设”谬论抛之去外,给国企正本清源,在这个基础上谈改革,才会有效。</p></td></tr></tbody></table>&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其实,这就是MBO的目的啊,怎么还有那么多人不懂呢?.<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60" border="0"><tbody><tr><td class="content" style="TEXT-INDENT: 18px;">【<b>来源:搜狐财经</b>】 【<b>作者:罗善蒙</b>】 </td></tr></tbody></table><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60" border="0"><tbody><tr><td class="content" id="fontzoom"><p>  自2004年“郎顾之争”以后,MBO因严重掠夺国资而广受人民的声讨,<span class="articleLink"><a href="http://business.sohu.com/7/0404/79/column219787969.shtml" target="_blank"><font color="#080cbd">国资委</font></a></span>也因此暂停了MBO。但是,八个月之后,国资委就朝令夕改,近日出台了《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传递出了给MBO松绑解禁的信息。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left" border="0"><tbody><tr><td valign="top"></td></tr><tr><td><table><tbody><tr><td></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新的一轮MBO狂潮可能将由此而死灰复燃。</p><p>  《实施意见》的出台可能也与那些“主流”的艰苦斗争分不开。一年多来,“主流”学者们于心不甘,一直寻找一切机会为MBO翻风,给MBO正名。包括游说高层、发表各种攻击<span class="articleLink"><a href="http://business.sohu.com/6/0204/19/blank219211953.shtml" target="_blank"><font color="#080cbd">郎咸平</font></a></span>并荒谬畅谈MBO优越性的文章,同时肤浅地列说了国企的种种不是,为MBO找理由,但却未去深刻思考西方的MBO为什么也走向失败,未去深入探导MBO是否有严重弊端并给国企带来更大的伤害和破坏。我们在对待MBO的问题上,也不必过多感情用事,关键要是要看MBO是给国企解决了问题,还是给国企增加了难题。我以为,只要MBO脱不了以下几条严重弊端,那MBO的终极结果注定是给国企“送终”!</p><p>  第一.MBO不具有长期性和延续性。这是由于国企经营者所持的股份象私有财产一样,具有世袭继承性这一性质来决定的。举个例子:假如1999年彭作义在主政青岛啤酒时就进行了MBO式产权改革,其中,彭作义个人持15%,其它管理层持10%,国家持75%,到了2001年时,彭作义因突发不幸离我们而去后,彭作义所持15%青啤股份将由谁来继承呢?这里明显可以看出,能继承这份股分的不是国家、企业,也不是下任CEO,而是他的家人。只有他的家人才具有合法的继承权。至于彭作义主政青啤5年时间就可使他个人及其家庭长期拥有青啤15%股份的巨大财富是否公平合理先不予考虑。现在需考虑的是,现在<span class="articleLink"><a href="http://index.business.sohu.com/person/plist.php?userid=1916" target="_blank"><font color="#080cbd">金志国</font></a></span>作为彭作义的接任者是否也应持有与彭作义同样为15%的青啤股份呢?如果也是应该的话,那国家又必须从75%的股分中再腾出15%的股份给金志国,依此发展下去,几轮老总更替下来国有股便很快就让个精光了,国企也因此而寿终正寝了。因此,实行MBO的国企在每逢经营人员增补或更替时,MBO的麻烦就出来了,就难以为继了。按照这些主流学家的理论,经营者持股有利于提高积极性和增强责任意识,并以此使企业具有向前发展的高效率。那么,要是金志国及新增(或更替)的管理层不能持有相应的股份,他们又凭什么能有高度积极性、有高度责任心地去继续经营青啤呢?青啤前进的脚步不就此停住了吗?因此, MBO模式将严重破坏企业的长效经营机制,破坏国有企业长远发展,是决不可取的经营模式!</p><p>  第二 MBO模式阻碍企业广纳贤才、吐故纳新,破坏企业的发展。当前,长江前浪推后浪,新的优秀人才不断涌现,不断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们企业理应不断地把好的新鲜血液补充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层上来,才能充分地保证企业的长远平稳发展,但MBO却恰恰阻碍和破坏了这种新陈代谢的循环发生。比如,某一国企老总刚上任两年便适逢了企业的产权改革,该老总因此持得企业10%的股份,其它管理成员持15%的股份,佘下75%归国家。但过几年之后,该老总及一些管理层,工作上虽然拼命不减,但其水平和思路已经落后了,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要求了,企业经营状况也因此而每况愈下。这时候如何好?是继续留用这些无能的管理人员而任凭企业一步步往下滑呢,还是撤职不撤股地进行人员更替来挽救企业呢?若采用后一种方式,那被撤的管理人员持了那么多股份,不在其位而能享其利,岂不就成了不劳而获?另外,新的继任者应持股份又从哪来?因此,在这个人才辈出的年代,实行MBO往往容易导致国企原班人马的长期性固化,极大障碍着优秀人才尤其是关键岗位人才的动态优化配置,严重违背着时代的发展要求,对国企长远发展无疑是致命的,是死路一条!</p><p>  第三. MBO激励所产生的作用在客观上是极其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MBO的目的是激励提高经营者的积极性并以此带来高效率。在一些人看来,人的积极性似乎是无限的,因而产生的作用也是无限的。但是,美、日、欧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每年都有大大小小上10万家私有企业相继倒闭,我国每年破产倒闭的私有企业也有数万不等,不少老板甚至因此而跳楼自杀,这其中的很多企业完全符合“主流”们所倡导的经营者与所有者合二为一的类型(即MBO类型),其利润基本上归经营业主所有,但为什么还逃不掉破产倒闭的宿命呢?难道还是这些老板们的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所致吗?我们在考虑MBO方案之时不能不对这种现象进行深刻全面的剖析和思考。这里我们举个假设,若当年通用电气公司象我们一样“聪明”地给韦尔奇MBO 5%或10%股份,韦尔奇能否打造出比现在强大数倍的通用公司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韦尔奇个人积极性和能力的发挥已达到或接近他个人所能达到的极限和顶点了。一个经营者积极性再高,一年也只有365天,没有368天;一天也只有24小时,不吃不喝不睡一天也不会有25或36个小时给你。一个人积极性再高也只能拼完自己的性命为止。当一个人在工作上已全力以赴并达到其极限或顶点时,你再渴望再通过加大激励来让他创造出数倍的财富那只能是异想天开,原因是他的积极性已经没有可提升的空间了。在进行MBO实践的众多西方企业,绝大多数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标,基本上以失败而告终,其因大概就在这里吧。积极是重要的,但非无限大也!拿1亿美金激励你,你能否给我们捧个物理、化学之类的诺贝尔奖回来?企业的命运如何,可不是单靠少数几个管理者的拼命来决定。</p><p>  再者,物质激励也并非是提高积极性的唯一主要因素。爱因斯坦、牛顿、爱迪生、马克思、瓦特、华盛顿、拿破仑、毛泽东、李时珍、陈景润、李四光、袁隆平等一系列为国家和人类进步发展作出卓著贡献的伟大成功者中,有几位的积极性是靠金钱或物质地强大刺激而来?在共和国最艰苦的50、60、70年代,我国的科学家们大都能踏踏实实地(除受政治干扰外)、无怨无悔地为国家和人民作贡献,挥尽自己的血汗,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这些是否在告诉我们:“铜板”并非真正“事业者”们的唯一动力!</p><p>  上述MBO的种种弊端告诉我们:MBO不是给国企解决了问题,而是给国企增加了难题;不是让国企活得更好,而是让国企死得更早。给国企送终——是MBO的必然逻辑,国资委可知?</p><p>  因此,在MBO改制中,不管发生国有资产流失也好,不发生国有资产流失也好,国有企业都最终难逃走向灭亡的命运!社会主义也将随之而命丧黄泉!国家和人民也可能将随之而重蹈拉美甚至俄罗斯私有化的灾难。所以,任何一个对国家、人民和社会主义负责的人都会坚决站出来反对。</p><p>  大国企要反对MBO,小国企也要反对MBO!——一是MBO根本不存在把国企搞好的逻辑,二是西方MBO失败的事实已让我们没有任何必要再去“摸石头过河”。</p><p>  那些“主流”学者们不去思考西方MBO为何走向穷途末路,不去看看美、日、欧及我国为何也有大量私有企业破产倒闭,并造成大量不良资产呆在银行,不去想想世界上70%以上的私有制国家经济为何基本停滞不前,而一味地在国内大力鼓吹和推广这种带有“私有化”性质并将国企推向灭亡之路的“MBO”,不知是何目的?今天我们国资委这么轻易地给MBO松绑,不能不让我们感到失望和心痛。希望国资委能认识到问题的非简单性,把错误纠正过来。</p><p>  诚然,目前国有企业确实面临着不少问题和困难,有些方面的表现甚至让人感到极度恶心和失望,这其中有些因素是国企的固有弊端造成的,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人为故意造成的,可以这么说:国企的“灾难”完全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导致的结果。欲知其中道理,可查阅我发表过的文章《国企产权改革:美、日、欧中国将步谁的后尘》一文。若要真想国企搞好,就应该把“主流”们推广的那套“自私人假设”谬论抛之去外,给国企正本清源,在这个基础上谈改革,才会有效。</p></td></tr></tbody></table>&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其实,这就是MBO的目的啊,怎么还有那么多人不懂呢?.
<p></p><p>政府应该控股,而不应该参与国有企业的发展策划以及管理决策,到时候就那到你占有股份应该得到的前得了,但是这里面还有更大的利益再里面,要不然也不会所谓的那么复杂,国外也有国有企业,但是人家是请专业的经理人管理的,国家控股,也就不会导致所谓的国有资产流失了.倒市我们的做法好象贼喊捉贼,莫非我们自己旧想搞私有化?</p><p>哈哈,干旧一个字,怕什么呀,老百姓不会说什么的,以后还不是靠自己劳动养活自己?</p>
<p>偶早就不记心上了,要么当资本家剥削人,要么当无产阶级被资本家剥削。</p><p>20多年前,大伙对当时的生活不满意,一个个吵着要接受资本家的剥削,说什么被资本家剥削,也比当时的公有制度好,现在,这个局面形成了,怪不德别人,倒是我们这些不想被剥削的人要埋怨你们。不过埋怨也没什么用了,争取当资本家吧。</p>
<p>呵呵</p><p>有好就有坏啊</p><p>小老百姓的</p><p>就随他们折腾好了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