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险道,快意恩仇——林彪与邓华的恩怨情仇(转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01:03:50
作者: 老夫子 [13370:9437], 21:27:06 01/05/2004:

老夫上得网来,寻路军界,总见到林彪迫害邓华的“血泪”文字。林彪针对邓华
的“战争”语言峥峥有力:邓华是军中大患,此人不除,我寝食不安。尔后,邓
华确实遭到了批判“双规”,贬谪充军的不公正处理。想想当其时日,真是为国
家悲哀,为军队呜咽。一个是百战名帅,一个是军中将星,仇隙何等,恨意绵绵
,是非曲直,公断私结,都是国之不幸,军之不幸。为后世警策,为来者车鉴,

笔者试揽此段公案,试说其中个委,意欲稍解“敌对双雄”难解难分之气。曾
几何时,林彪和邓华是一对英雄互许,惺惺相惜的将帅。“俱往矣”的事不说了
,从组建八路军之日到志愿军入朝作战这一史程,林彪对邓华起码有四次知遇提  -
携之恩。

1937年8月,红一军团改编的八路军115师343旅成立,其下辖685、686两个团。由
红二师(井冈山老底子,也是林彪起家的部队)改编的685团为115师东渡黄河的  -
先遣队,首任团长时为黄永胜,副团长(实际上是政委)为邓华。在开进途中,
黄永胜和邓华发生激烈争执(两人红军时即有龃龉)。开完洛川会议的林彪在追
赶部队途中闻知此事,在向中央请示的同时,毅然决定由聂荣臻副师长去做同时
渡河赴晋的抗大一队队长杨得志的工作,让其顶替黄永胜为685团团长。

林彪在此
决策中有两个不寻常的举动,一是犯了中国军界“临阵换将”的大忌;二来免去
的是主力团的“第一把手”(军事主官),留用的是其“第二把手”(政治主官
)。不论此举的理由如何,这在国民党军事当局那里的手续调换是非常麻烦且有
“不能照准”的风险。林彪甘愿冒此风险作此决断,出发点可能并非仅为邓华,  -

但客观上谁敢说邓华没有受到林彪的恩遇?此“知遇”为其一。邓华的军事才
能在红军时期和八路军时期并不突出。在115师以及该师分兵后的晋察冀部队中,  -
运动战他不及杨得志,游击战他不及杨成武。这当中的缘故之一可能是他没做过
军事主管,军事才华不能得到表现。但在1938年他率北岳军区一部与120师的宋时
轮部汇合,成立八路军第4纵队,到冀东创建根据地时,作为一个方面军(当时纵
队的级别比师只低半级)政委的他应当说是适逢天降大任之机,政治上可造就一
番抱负,军事上可打出一爿江山。然而短短半年不敌辽、蒙日军的渗透围剿,几
达五万众(其中暴动民众甚多)的军队分崩离析,作鸟兽散。邓华郁郁寡欢回到
延安去做教导2旅的政委。不是冤家不聚头,该旅旅长恰是黄永胜。师老地狭,身
飘业尽,个中滋味怎堪忍受?

似水流年到了1945年9月,林彪重返军队要去东北  -
(先是去山东,后受命转道)。他此番登门去请两人同往。一个是旧部陈光,一
个就是堪堪邓华。不说此去多大造化前程,能脱藩篱即是好事。所以老兵们回忆  -
,去辽路上说笑话最多的就是邓华。那种“鲤鱼脱得金钩去”的意兴豁然可以理
解。此“知遇”为其二。

解放战争打到第四年,北中国大地已是“风展红旗如
画”。排山倒海的4野大军雄踞平津,虎视湖广。4野南下要编组,中央给了4野四
个兵团番号。12兵团司令萧劲光,13兵团司令程子华最无悬念。刘亚楼以“林、
罗、刘”之威名荣任14兵团司令也无话说。堪堪15兵团司令人选令林、罗大费踌
躇!

五大主力之中,北满的38军、39军,南满的40军、41军,还有一个“林总近
卫军”43军,这几员大将功盖全军,实力最强,但谁当司令,人望军心莫衷一是
,碍难拍板。可林彪冷不丁地一下“拎”出时任44军军长的邓华,与老资格的赖
传珠政委搭档统领15兵团。

44军的前身为东野7纵(司令邓华),它既不如李天佑
的1纵(38军)勇冠叁军,也不比韩先楚的3纵(40军)野性十足,甚至不象梁兴  -
初的10纵(47军)那般“叁年本无名,一仗定黑山”。因此林彪此举是挟自身威
望令诸将,取良材,对军史功不可没,对邓华则是扶掖提携。此“知遇”为其叁。  -

其四则是志愿军13兵团重组的军史佳话了。朝战爆发,中央决定出兵援助,
并且指定4野13兵团满编后出动。林彪虽有畏战之嫌,但他向中央献了一条好计。
其时4野南卧湘粤,主力13兵团四个军由黄永胜统带镇守广西(程子华回了山西)
;15兵团邓华部叁个军防卫广东。林彪此时又做出一个出乎众人所料的点将:否
黄(永胜)取邓(华),唯材是举。

事仅如此也倒罢了,问题是他为邓华率军顺
利所计,竟将广东的15兵团番号改为13兵团去任志愿军,而将广西的13兵团番号
换为15兵团由黄带领入粤替防。这真是“共军”史上一大奇观,绝无仅有。因此
林彪此次“提携邓华之作”可谓煞费苦心,登峰造极。顺带说说黄永胜,此种  -
夺旗换将的“奇耻大辱”也堪忍受,说明此人也有过人之处。其后来能够发迹也
有因果,不能简单判为全靠阿谀奉承,死心塌地。林彪是何等枭雄,蕞尔小人能  -
入法眼?

13兵团部易旗新编,辖下的四个军并不改动,此38、39、40、42四个军实为4野最
坚强的部队。邓华率军开赴东北途中又吸收了华北军区的66军入伍,这样13兵团
五个军是梯次进入北韩。再说先期入朝的志愿军“光杆司令”彭德怀,乍见到这
铺天盖地的20万狂飙雄师从天而降,喜不自禁。最不会应酬的彭司令难得开口寒
暄:同志们在林总的率领下打了许多胜仗……云云。

随后彭德怀为指挥得便计,
竟不惜纡尊降贵电请中央将13兵团部与志愿军总部合并。由于彭德怀其时是大军
区正职,所以邓、洪(学智)、韩(先楚)各位兵团副司令一夜之间都升格为大
军区副职。(这里还有一段趣事:此举害得老实巴交的韩先楚常惴惴不安,每每  -
向彭请求“下放”,去做一个兵团的司令。)邓华此时做为志愿军的第一副司令
兼第一副政委,又时刻出没于彭德怀的鞍前马后,一下子成为全军、全国乃至全  -
世界人眼中的璀璨“明星”,年少倜傥、踌躇满志,在所难免。皇恩浩荡莫过于
此!说他不对彭德怀感激涕零恐怕不合逻辑。为知己,为团结,为战争所计,他
从此主动去和彭搞好关系(人传彭德怀、林彪二帅是最难相处的,彭待人“凶”
,林为人“阴”),亲近忠诚于彭,竭尽心智地报效于战争,这些都没错,很自
然,为国为民,于公于私嘛。

史载彭德怀和邓华是全军合作得甚好,珠联璧合的
一对战友这些军评,笔者完全相信,至今认为莫能挑剔,上下级能处成朋友(战
友),相逢贵相知嘛!然而,福兮祸兮,物极则反。人处于顺境之时尤其要有
所警觉,自省其身,这或靠圈外高人指点,或靠其人自身理会。不幸邓华将军均
无此条件。中国军界的一段嫌隙冤仇之争至此揭开帷幕,此实为当年军队之悲哀


笔者看到的一份当年揭发林彪的资料,称邓华入朝作战之后,坚决不受林彪  -
的拉拢利诱,从朝鲜回京汇报战事从不去林府云云。资料举例说一次邓回京开会
,工作报告完后林彪托人几次来请,邓均未应允前往。最后在回朝鲜的当日林办  -
来了电话,邓华才勉强去见林彪。会见中的描绘相当生动:邓一到,林彪就笑容
满面地握手,让坐。随后林就拿出朝鲜的地图摊在桌上,圈圈点点,指指划划,
不解之处就请邓辨认,解说。图解之后就问美军的特点、武器,包罗巨细,不厌
其详。邓华渐失耐心,心忧前线,又担心误车,其时如坐针毡,几次抬腕看表,
欲辞不能。林彪其时竟心无旁骛,视而不见。

最后一次邓华又看表让林彪察觉了
,林问邓有什么事?邓是如此说的:林总,彭总那里还等我速回,我下午的火车
……。资料称当时林彪的脸色就下来了,手一摊,你走,走…。据说当邓华忙不
迭地一出门后,林彪抬手掀翻了桌子。笔者认为这份资料记录得相当细密,描  -
述也相当精彩。由于资料的立意是批林,有过于抬高邓华“抵制行为”之嫌,但
行文说得非常合乎林彪的特点、性格。

先说林彪,在开始见邓之时,虽然也有疑  -
惑,但他基本上是由衷地高兴甚至自得,因为志愿军的胜利验证了他“择将组军
”的先见之明。尔后他为朝战上心,拿出当年在东北的待客习惯:和最感亲近的
人才切磋战事。他一点儿不识时务,还在笨拙地表现其对邓华的厚待优叙…。当
他察觉到邓的漫不经心,敷衍甚至不耐烦时,他的如火热情陡降,顿生不快。而
当他听到邓的解释,疑惑的传闻现已证实。他是怒不可遏而又极其克制。邓走后
的掀桌子是愤懑与狂怒之气的宣泄。

再议邓华,资料中褒扬的“他”,不识不
智、不近人情则显而易见。林彪托人来请,不论从将帅的感情上,从上下级关系
上,从以往生死相从的交道上他都不能推辞去见林彪。何况林当时已是中央军委  -
主持常务工作的副主席,前方将领汇报工作不找他,不争取他的有力支持,能行
吗?(按惯例还要寻机会多亲近亲近,彭让邓回国叙职的目的恐怕正在于林、邓  -
的良好关系)因此笔者设想,此次邓华去见林彪起初应当还是高兴而亲近的,开
始的谈话可能也甚为投机起劲。可邓其时是堪堪忘记了林彪 “战争狂”的兴趣特
征。当话题转入战争,林彪沉醉于具体战斗,战术,战场,武器等的心劲儿上来
,而谈得纵横开合,眉飞色舞时,邓华的不耐烦以至敷衍则显得非常不智。漫说
林的这些深思熟虑的见解完全可以给人进益,提醒,即便是这些议论不值一闻,
如果真为前方将士所计,为彭总所计也应沉静下来,客随主便。否则发生不快,
前面谈成的或应允的事岂不要“黄”?既来之,则安之,谁信前线真缺这一天半
日?而若邓华真的象资料所言那样回答林彪,这不仅是愚蠢的事了,而完全暴露
了邓华此番看望之行的虚伪性。

林彪的潜台词可以是这样:怎么,彭德怀就这么
离不得你?难怪说邓彭不分家,那么回国述职可以让其他人来嘛。你的火车,那  -
不是军用专列吗?你不到,它敢走吗?所以,邓的欺人之谈,漫说精细的林彪,
等闲人物也能看得洞若观火的。当年的邓华可能其时确实未能感觉林彪心绪的  -
突然起伏乃至怒意陡起,也未能料到这样的不欢而散会给双方带来永远的隔阂。
他太青春得意,不能珍惜与林彪来之不易的良好关系;他压根儿未曾想到这种事
件会给自己日后的政治生命埋下隐患;他也许还有那么一点儿得胜回朝的傲气,
未能及时地主动找机会化解这个嫌隙;也由于机会的丧失他渐渐察觉林彪对他的
冷漠;他本能的警惕心理引导他更加靠拢彭德怀,然而这种利害取向的结果则只
能加深这段冤仇。他更加觉得孤独(4野的老“圈子”已敬而远之)就愈发走向新
的“山头”。而他可能真没想到,就中国的传统军人文化(仁义勇智信)衡量,
他当初 “将德”的稍稍缺失,却发展成“为将之道”的严重偏离。

另一方面,  -
随着志愿军的胜利回国,彭、邓的威望如日中天,外在的显赫迷住了邓华,他哪
里懂得全身而退之策。当他以沈阳军区司令(此番是真正的大军区司令正职)兼  -
副总参谋长的身份超越诸如张宗逊、陈奇涵、李涛这些老资格的上将而成为党的
八大中央委员时,他的事业到达了人生顶峰。而蛰伏的林彪对邓华的判断却愈发
明朗:此乃忘恩负义,趋炎附势的小人,一中山狼耳。

“花退残红青杏小”,
时间的推移使志愿军的光环渐去。彭元帅的分量也不再那么举轻若重,他莽撞犯
上的言语毛泽东也不再一笑让之。他不甘于就此失落(彭已不是中央常委),遂
于1959年的庐山会议以“总意见书”的方式向毛呈上。他的摊牌式的“攻击”使
毛泽东感到深深的恐惧,继而龙颜震怒。毛泽东何许人也?

(笔者此段只“捋”当事 人的思想脉络,不讨论是非)毛网罗了一切可以动用的
力量发动了致命的反击。
毛、彭二人都使用了“湘勇”放泼的语言互骂,那边厢还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  -
设伏的林彪在最适当的时机加入了“战团”。他的动作果敢坚决,他的语言短促
有力,他的“猎物”一览无余。一切都按战争进行,没有一点犹豫狐疑。黄(克
诚)大将尚敢撄其锋,被枪挑马下。邓司令避敌就走,落马咫尺。江湖险道,快
意恩仇,杀伐惨烈,莫过于此!

尾声──折翅方识沧桑道

时值林彪败亡后的1974年,邓华由毛
泽东“钦点”出任成都军区副司令。笔者闻,将军此时乃至其后,埋首军事,不
谈“政治”。不批判,不紧跟,不回忆,任谁谁人!将军垂垂老矣,折翅方识沧
桑之道。将军已得禅机道法:恩怨得失,方寸之间,后世之事。现在观来,善哉
善哉,将军幸甚,军史幸甚。


--------------------------------------------------------------------------------
林彪看中邓华,

抗美援朝之前,林彪之所以建议邓华和黄永胜对调,主要理由就是邓华军事
上比黄要强。红军时期林彪对邓华比较了解固然是一个因素,东北战场上邓
华的表现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比如邓纵在秋季攻势中就打得很好,曾两次
得到东总的嘉奖。另外很重要的是邓华比较敢于提意见,其中有些带全局性
的意见反映了他思考问题的深度和水平,这大概是被林彪所看中的一个关键
因素。

邓华在46年曾对固守四平向林彪提出过反对意见(黄克诚也向林彪提
过),虽然遭到林彪的批评,但其实当时林彪在军事上也不主张坚守,所以
邓华的意见在林彪的心目中应该是被肯定的。47年打四平,邓华也曾经提过
意见,并建议再加一个纵队,结果没有被林彪采纳(林只给加了六纵十七师
)。事后回头看,邓华的意见是正确的。打锦州前,邓华对兵力部署也曾提
出过自己的看法。战争年代,共军的将领大都是很服善的,下级的意见正确
,一般不会被埋没。所以,邓华的崛起也是有道理的。尤其是打海南岛,连
毛泽东也知道了邓华的能力。所以林彪请以邓换黄,马上就被批准了。

但直率的人往往性格比较强,邓华的脾气也不大好,有时和上级闹不愉快。
东总要邓纵缴获的大炮被邓顶了,潭政问邓华要京剧团的名演员也被他顶了
回去。这样的性格没事的时候大家也就算了,有了事就麻烦大了。我怀疑邓
华在高岗事件之后担任东北军区代司令员和司令员期间,大概也还有什么事
情得罪了林彪。所以批邓时,头天主持人黄永胜还说邓华不是反党的问题,
被林彪批评之后第二天就改称邓是反党集团成员了。林彪在这个问题上起了
很关键的作用,但目前对林邓如何交恶的具体情况好象还是不很清楚。作者: 老夫子 [13370:9437], 21:27:06 01/05/2004:

老夫上得网来,寻路军界,总见到林彪迫害邓华的“血泪”文字。林彪针对邓华
的“战争”语言峥峥有力:邓华是军中大患,此人不除,我寝食不安。尔后,邓
华确实遭到了批判“双规”,贬谪充军的不公正处理。想想当其时日,真是为国
家悲哀,为军队呜咽。一个是百战名帅,一个是军中将星,仇隙何等,恨意绵绵
,是非曲直,公断私结,都是国之不幸,军之不幸。为后世警策,为来者车鉴,

笔者试揽此段公案,试说其中个委,意欲稍解“敌对双雄”难解难分之气。曾
几何时,林彪和邓华是一对英雄互许,惺惺相惜的将帅。“俱往矣”的事不说了
,从组建八路军之日到志愿军入朝作战这一史程,林彪对邓华起码有四次知遇提  -
携之恩。

1937年8月,红一军团改编的八路军115师343旅成立,其下辖685、686两个团。由
红二师(井冈山老底子,也是林彪起家的部队)改编的685团为115师东渡黄河的  -
先遣队,首任团长时为黄永胜,副团长(实际上是政委)为邓华。在开进途中,
黄永胜和邓华发生激烈争执(两人红军时即有龃龉)。开完洛川会议的林彪在追
赶部队途中闻知此事,在向中央请示的同时,毅然决定由聂荣臻副师长去做同时
渡河赴晋的抗大一队队长杨得志的工作,让其顶替黄永胜为685团团长。

林彪在此
决策中有两个不寻常的举动,一是犯了中国军界“临阵换将”的大忌;二来免去
的是主力团的“第一把手”(军事主官),留用的是其“第二把手”(政治主官
)。不论此举的理由如何,这在国民党军事当局那里的手续调换是非常麻烦且有
“不能照准”的风险。林彪甘愿冒此风险作此决断,出发点可能并非仅为邓华,  -

但客观上谁敢说邓华没有受到林彪的恩遇?此“知遇”为其一。邓华的军事才
能在红军时期和八路军时期并不突出。在115师以及该师分兵后的晋察冀部队中,  -
运动战他不及杨得志,游击战他不及杨成武。这当中的缘故之一可能是他没做过
军事主管,军事才华不能得到表现。但在1938年他率北岳军区一部与120师的宋时
轮部汇合,成立八路军第4纵队,到冀东创建根据地时,作为一个方面军(当时纵
队的级别比师只低半级)政委的他应当说是适逢天降大任之机,政治上可造就一
番抱负,军事上可打出一爿江山。然而短短半年不敌辽、蒙日军的渗透围剿,几
达五万众(其中暴动民众甚多)的军队分崩离析,作鸟兽散。邓华郁郁寡欢回到
延安去做教导2旅的政委。不是冤家不聚头,该旅旅长恰是黄永胜。师老地狭,身
飘业尽,个中滋味怎堪忍受?

似水流年到了1945年9月,林彪重返军队要去东北  -
(先是去山东,后受命转道)。他此番登门去请两人同往。一个是旧部陈光,一
个就是堪堪邓华。不说此去多大造化前程,能脱藩篱即是好事。所以老兵们回忆  -
,去辽路上说笑话最多的就是邓华。那种“鲤鱼脱得金钩去”的意兴豁然可以理
解。此“知遇”为其二。

解放战争打到第四年,北中国大地已是“风展红旗如
画”。排山倒海的4野大军雄踞平津,虎视湖广。4野南下要编组,中央给了4野四
个兵团番号。12兵团司令萧劲光,13兵团司令程子华最无悬念。刘亚楼以“林、
罗、刘”之威名荣任14兵团司令也无话说。堪堪15兵团司令人选令林、罗大费踌
躇!

五大主力之中,北满的38军、39军,南满的40军、41军,还有一个“林总近
卫军”43军,这几员大将功盖全军,实力最强,但谁当司令,人望军心莫衷一是
,碍难拍板。可林彪冷不丁地一下“拎”出时任44军军长的邓华,与老资格的赖
传珠政委搭档统领15兵团。

44军的前身为东野7纵(司令邓华),它既不如李天佑
的1纵(38军)勇冠叁军,也不比韩先楚的3纵(40军)野性十足,甚至不象梁兴  -
初的10纵(47军)那般“叁年本无名,一仗定黑山”。因此林彪此举是挟自身威
望令诸将,取良材,对军史功不可没,对邓华则是扶掖提携。此“知遇”为其叁。  -

其四则是志愿军13兵团重组的军史佳话了。朝战爆发,中央决定出兵援助,
并且指定4野13兵团满编后出动。林彪虽有畏战之嫌,但他向中央献了一条好计。
其时4野南卧湘粤,主力13兵团四个军由黄永胜统带镇守广西(程子华回了山西)
;15兵团邓华部叁个军防卫广东。林彪此时又做出一个出乎众人所料的点将:否
黄(永胜)取邓(华),唯材是举。

事仅如此也倒罢了,问题是他为邓华率军顺
利所计,竟将广东的15兵团番号改为13兵团去任志愿军,而将广西的13兵团番号
换为15兵团由黄带领入粤替防。这真是“共军”史上一大奇观,绝无仅有。因此
林彪此次“提携邓华之作”可谓煞费苦心,登峰造极。顺带说说黄永胜,此种  -
夺旗换将的“奇耻大辱”也堪忍受,说明此人也有过人之处。其后来能够发迹也
有因果,不能简单判为全靠阿谀奉承,死心塌地。林彪是何等枭雄,蕞尔小人能  -
入法眼?

13兵团部易旗新编,辖下的四个军并不改动,此38、39、40、42四个军实为4野最
坚强的部队。邓华率军开赴东北途中又吸收了华北军区的66军入伍,这样13兵团
五个军是梯次进入北韩。再说先期入朝的志愿军“光杆司令”彭德怀,乍见到这
铺天盖地的20万狂飙雄师从天而降,喜不自禁。最不会应酬的彭司令难得开口寒
暄:同志们在林总的率领下打了许多胜仗……云云。

随后彭德怀为指挥得便计,
竟不惜纡尊降贵电请中央将13兵团部与志愿军总部合并。由于彭德怀其时是大军
区正职,所以邓、洪(学智)、韩(先楚)各位兵团副司令一夜之间都升格为大
军区副职。(这里还有一段趣事:此举害得老实巴交的韩先楚常惴惴不安,每每  -
向彭请求“下放”,去做一个兵团的司令。)邓华此时做为志愿军的第一副司令
兼第一副政委,又时刻出没于彭德怀的鞍前马后,一下子成为全军、全国乃至全  -
世界人眼中的璀璨“明星”,年少倜傥、踌躇满志,在所难免。皇恩浩荡莫过于
此!说他不对彭德怀感激涕零恐怕不合逻辑。为知己,为团结,为战争所计,他
从此主动去和彭搞好关系(人传彭德怀、林彪二帅是最难相处的,彭待人“凶”
,林为人“阴”),亲近忠诚于彭,竭尽心智地报效于战争,这些都没错,很自
然,为国为民,于公于私嘛。

史载彭德怀和邓华是全军合作得甚好,珠联璧合的
一对战友这些军评,笔者完全相信,至今认为莫能挑剔,上下级能处成朋友(战
友),相逢贵相知嘛!然而,福兮祸兮,物极则反。人处于顺境之时尤其要有
所警觉,自省其身,这或靠圈外高人指点,或靠其人自身理会。不幸邓华将军均
无此条件。中国军界的一段嫌隙冤仇之争至此揭开帷幕,此实为当年军队之悲哀


笔者看到的一份当年揭发林彪的资料,称邓华入朝作战之后,坚决不受林彪  -
的拉拢利诱,从朝鲜回京汇报战事从不去林府云云。资料举例说一次邓回京开会
,工作报告完后林彪托人几次来请,邓均未应允前往。最后在回朝鲜的当日林办  -
来了电话,邓华才勉强去见林彪。会见中的描绘相当生动:邓一到,林彪就笑容
满面地握手,让坐。随后林就拿出朝鲜的地图摊在桌上,圈圈点点,指指划划,
不解之处就请邓辨认,解说。图解之后就问美军的特点、武器,包罗巨细,不厌
其详。邓华渐失耐心,心忧前线,又担心误车,其时如坐针毡,几次抬腕看表,
欲辞不能。林彪其时竟心无旁骛,视而不见。

最后一次邓华又看表让林彪察觉了
,林问邓有什么事?邓是如此说的:林总,彭总那里还等我速回,我下午的火车
……。资料称当时林彪的脸色就下来了,手一摊,你走,走…。据说当邓华忙不
迭地一出门后,林彪抬手掀翻了桌子。笔者认为这份资料记录得相当细密,描  -
述也相当精彩。由于资料的立意是批林,有过于抬高邓华“抵制行为”之嫌,但
行文说得非常合乎林彪的特点、性格。

先说林彪,在开始见邓之时,虽然也有疑  -
惑,但他基本上是由衷地高兴甚至自得,因为志愿军的胜利验证了他“择将组军
”的先见之明。尔后他为朝战上心,拿出当年在东北的待客习惯:和最感亲近的
人才切磋战事。他一点儿不识时务,还在笨拙地表现其对邓华的厚待优叙…。当
他察觉到邓的漫不经心,敷衍甚至不耐烦时,他的如火热情陡降,顿生不快。而
当他听到邓的解释,疑惑的传闻现已证实。他是怒不可遏而又极其克制。邓走后
的掀桌子是愤懑与狂怒之气的宣泄。

再议邓华,资料中褒扬的“他”,不识不
智、不近人情则显而易见。林彪托人来请,不论从将帅的感情上,从上下级关系
上,从以往生死相从的交道上他都不能推辞去见林彪。何况林当时已是中央军委  -
主持常务工作的副主席,前方将领汇报工作不找他,不争取他的有力支持,能行
吗?(按惯例还要寻机会多亲近亲近,彭让邓回国叙职的目的恐怕正在于林、邓  -
的良好关系)因此笔者设想,此次邓华去见林彪起初应当还是高兴而亲近的,开
始的谈话可能也甚为投机起劲。可邓其时是堪堪忘记了林彪 “战争狂”的兴趣特
征。当话题转入战争,林彪沉醉于具体战斗,战术,战场,武器等的心劲儿上来
,而谈得纵横开合,眉飞色舞时,邓华的不耐烦以至敷衍则显得非常不智。漫说
林的这些深思熟虑的见解完全可以给人进益,提醒,即便是这些议论不值一闻,
如果真为前方将士所计,为彭总所计也应沉静下来,客随主便。否则发生不快,
前面谈成的或应允的事岂不要“黄”?既来之,则安之,谁信前线真缺这一天半
日?而若邓华真的象资料所言那样回答林彪,这不仅是愚蠢的事了,而完全暴露
了邓华此番看望之行的虚伪性。

林彪的潜台词可以是这样:怎么,彭德怀就这么
离不得你?难怪说邓彭不分家,那么回国述职可以让其他人来嘛。你的火车,那  -
不是军用专列吗?你不到,它敢走吗?所以,邓的欺人之谈,漫说精细的林彪,
等闲人物也能看得洞若观火的。当年的邓华可能其时确实未能感觉林彪心绪的  -
突然起伏乃至怒意陡起,也未能料到这样的不欢而散会给双方带来永远的隔阂。
他太青春得意,不能珍惜与林彪来之不易的良好关系;他压根儿未曾想到这种事
件会给自己日后的政治生命埋下隐患;他也许还有那么一点儿得胜回朝的傲气,
未能及时地主动找机会化解这个嫌隙;也由于机会的丧失他渐渐察觉林彪对他的
冷漠;他本能的警惕心理引导他更加靠拢彭德怀,然而这种利害取向的结果则只
能加深这段冤仇。他更加觉得孤独(4野的老“圈子”已敬而远之)就愈发走向新
的“山头”。而他可能真没想到,就中国的传统军人文化(仁义勇智信)衡量,
他当初 “将德”的稍稍缺失,却发展成“为将之道”的严重偏离。

另一方面,  -
随着志愿军的胜利回国,彭、邓的威望如日中天,外在的显赫迷住了邓华,他哪
里懂得全身而退之策。当他以沈阳军区司令(此番是真正的大军区司令正职)兼  -
副总参谋长的身份超越诸如张宗逊、陈奇涵、李涛这些老资格的上将而成为党的
八大中央委员时,他的事业到达了人生顶峰。而蛰伏的林彪对邓华的判断却愈发
明朗:此乃忘恩负义,趋炎附势的小人,一中山狼耳。

“花退残红青杏小”,
时间的推移使志愿军的光环渐去。彭元帅的分量也不再那么举轻若重,他莽撞犯
上的言语毛泽东也不再一笑让之。他不甘于就此失落(彭已不是中央常委),遂
于1959年的庐山会议以“总意见书”的方式向毛呈上。他的摊牌式的“攻击”使
毛泽东感到深深的恐惧,继而龙颜震怒。毛泽东何许人也?

(笔者此段只“捋”当事 人的思想脉络,不讨论是非)毛网罗了一切可以动用的
力量发动了致命的反击。
毛、彭二人都使用了“湘勇”放泼的语言互骂,那边厢还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  -
设伏的林彪在最适当的时机加入了“战团”。他的动作果敢坚决,他的语言短促
有力,他的“猎物”一览无余。一切都按战争进行,没有一点犹豫狐疑。黄(克
诚)大将尚敢撄其锋,被枪挑马下。邓司令避敌就走,落马咫尺。江湖险道,快
意恩仇,杀伐惨烈,莫过于此!

尾声──折翅方识沧桑道

时值林彪败亡后的1974年,邓华由毛
泽东“钦点”出任成都军区副司令。笔者闻,将军此时乃至其后,埋首军事,不
谈“政治”。不批判,不紧跟,不回忆,任谁谁人!将军垂垂老矣,折翅方识沧
桑之道。将军已得禅机道法:恩怨得失,方寸之间,后世之事。现在观来,善哉
善哉,将军幸甚,军史幸甚。


--------------------------------------------------------------------------------
林彪看中邓华,

抗美援朝之前,林彪之所以建议邓华和黄永胜对调,主要理由就是邓华军事
上比黄要强。红军时期林彪对邓华比较了解固然是一个因素,东北战场上邓
华的表现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比如邓纵在秋季攻势中就打得很好,曾两次
得到东总的嘉奖。另外很重要的是邓华比较敢于提意见,其中有些带全局性
的意见反映了他思考问题的深度和水平,这大概是被林彪所看中的一个关键
因素。

邓华在46年曾对固守四平向林彪提出过反对意见(黄克诚也向林彪提
过),虽然遭到林彪的批评,但其实当时林彪在军事上也不主张坚守,所以
邓华的意见在林彪的心目中应该是被肯定的。47年打四平,邓华也曾经提过
意见,并建议再加一个纵队,结果没有被林彪采纳(林只给加了六纵十七师
)。事后回头看,邓华的意见是正确的。打锦州前,邓华对兵力部署也曾提
出过自己的看法。战争年代,共军的将领大都是很服善的,下级的意见正确
,一般不会被埋没。所以,邓华的崛起也是有道理的。尤其是打海南岛,连
毛泽东也知道了邓华的能力。所以林彪请以邓换黄,马上就被批准了。

但直率的人往往性格比较强,邓华的脾气也不大好,有时和上级闹不愉快。
东总要邓纵缴获的大炮被邓顶了,潭政问邓华要京剧团的名演员也被他顶了
回去。这样的性格没事的时候大家也就算了,有了事就麻烦大了。我怀疑邓
华在高岗事件之后担任东北军区代司令员和司令员期间,大概也还有什么事
情得罪了林彪。所以批邓时,头天主持人黄永胜还说邓华不是反党的问题,
被林彪批评之后第二天就改称邓是反党集团成员了。林彪在这个问题上起了
很关键的作用,但目前对林邓如何交恶的具体情况好象还是不很清楚。
42军在四野中属三流部队,何来“最坚强的部队”一说?
当时最坚强的部队是38、40、41、47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9 9:20:22编辑过]
以下是引用冲刺在2004-1-8 23:42:00的发言:
当时最坚强的部队是38、40、41、47军

四野当时最坚强的部队是38、39、40、41、43军这五个主力军,47军别说跟这五个主力军相比,就是与44、45、46军比论战绩、战斗力都远为逊色,若不是辽沈战役后期林总把打铁的梁大牙派到10纵(47军),在黑山打了个翻身战,恐怕连番号都成问题。
oldhorse大虾好文,只是凭印象觉得大虾有几处错误,现指出如下,不知对否
由于彭德怀其时是大军区正职
=====彭当时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以其最高任职论,并非只是大军区正职;
何况林当时已是中央军委主持常务工作的副主席
=====林总主持军委日常工作是一九五九年后的事,一九四九至一九五二年的军委日常工作是周总理代为主持的,一九五二年后彭总回国主持至一九五九年;
问题是他为邓华率军顺利所计,竟将广东的15兵团番号改为13兵团去任志愿军,而将广西的13兵团番号 换为15兵团由黄带领入粤替防
=====印象中仅是将两兵团部领导对调,而兵团本身番号未变;
时值林彪败亡后的1974年,邓华由毛泽东“钦点”出任成都军区副司令
=====印象中邓华五九年后只任过四川省副省长,后来的军职是科学院副院长;
毛、彭二人都使用了“湘勇”放泼的语言互骂,那边厢还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设伏的林彪在最适当的时机加入了“战团”。他的动作果敢坚决,他的语言短促有力,他的“猎物”一览无余
=====其实林总在庐山的表现比某些人强多了,并且说得多是实话;彭总的意见书也不是对着主席的,而是对着一线的某些人,主席权衡利弊,最终为某些人出头......
老夫不敢掠人之美,首先申明,解释权归原创者-----老夫子!

不过对f13py的问题,老夫越俎代庖回答一二:

1、因当时全国是6大军区(行政区)体制,所以说彭是大(军)区级也无大碍。原文主要是强调13兵团首长一跃而升为大军区级首长。

2、林当时也是军委领导之一。

3、不光是兵团番号,15兵团机关亦与原13兵团机关互换。因林考虑到13兵团可能先期入朝单独对美军作战,主张让15兵团司令邓华接替黄永胜的职务,让黄永胜到15兵团去当司令。同时为了便于指挥,让13兵团机关原班人马与15兵团机关互换,由15兵团政委赖传珠率15兵团机关原班人马组成13兵团部,立即由广东开赴东北。

4、邓这些职务都担任过。

5、59年的毛既是1号领导也是1线头号领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13 18:31:54编辑过]
刘亚楼对吴法宪说:瞧你那熊鸡巴样!(转贴)

林总悍将的性格特点。与黄永胜“击鼓冲锋,鸣金嫖妓”相比,以下是反映刘亚楼和吴法宪“铁哥们”关系的一件小事。

1963年,身任国防部副部长的刘亚楼因为接见一个国外军事代表团(空军)和其他空军将领于人民大会堂会面聚集,当时在场的有刘震、余立金等,吴法宪临时有事去晚了,大家都在等他,刘亚楼脾气一向不好,这时候,脸上就不好看了。

等吴一进去的时候,正好看见刘亚楼,马上敬礼,问:参谋长好(习惯上叫刘亚楼参谋长),刘亚楼点点头,随后看见吴法宪穿了一件新的将校呢子大衣,吴法宪身材五短,大衣穿在身上不合身,刘亚楼在东野的时候和吴法宪这些人说话说随便惯了的,这时随口说了一句:“瞧你那熊鸡巴样!什么衣服也穿不出个好来!”(原话如此,刘亚楼经常说的一句骂人话),那时,许多高级将领都在场,大家都愣了,可是,吴法宪面不改色,还是笑呵呵的,连连傻笑,也不辩解。刘亚楼也可能觉得有点过分了,没再说什么。

等到会见结束,刘亚楼主动招呼吴法宪,说:“老吴,上我的车。”吴法宪走过去还是傻笑,有人亲眼看着刘亚楼拍拍吴法宪的肩膀,吴法宪下台阶很快,给刘亚楼开了车门,手还挡在车门上。 以吴法宪的身份竟然这样做,很是让周围的人开了眼界。
鲜为人知的历史,一支四野战斗力攻击力最强的主力是七纵,就是后来的四十四军,司令就是邓华将军。七纵在辽沈、平津、南下解放广州的战役中一直担任主攻,人四战四平、强攻锦州第一个突入锦州,了强攻天津又是东突击群主攻、南下后解放方广州第一个入城,邓华调任志愿军入朝前曾提出用十三兵团任何一个军与广州调换四十四军入朝,甚至提出用三十八军换四十四入朝,但广州方面黄永胜等以四十四是广州方面主力为由不同意调四十四军入朝。但却在朝战期间将这共简能功善战的王牌解散、130师与四十五军合为五十人四军、后改为160师、132师了调海南,军部组建南海舰队机关,131师组建海军青岛基地。由此一支王牌军消失了,随着岁月流失渐渐被人遗忘,但尽管如此“血红雪白”还是提到七纵这支部队野,两头冒尖,能打。向这支英雄的部队致敬。这支部队在东北时期的主力师长就是后来曾任四十七军军长,武汉军区副司令、沈阳军区副司令的邓华司令员的爱将,敢打硬仗的长胜将军开国少将李化民将军。将军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邓华将军历经人生坎坷后精彩见地:“人抬人,人上人;人踩人,踩死人。”

天津解放,四十一军政委莫文骅由北平至天津,邓华、萧华两将军把酒接风。三将军均为军中才子,席上文才飞扬,风流倜傥,兴之所至,邓华将军连唱四曲戏文。是晚,皆酩酊大醉而归,人誉之为“三华醉天津”。

邓华将军有一老式手摇留声机,戎马倥偬,形影不离。南征北战间收集十多盘京剧唱片,视为珍宝。将军警卫员言:将军兴奋时喜听《龙凤呈祥》;忧郁时喜听《苏三起解》;作战前喜听《穆桂英挂帅》;进指挥所时喜听《空城计》。

邓华将军嗜烟如命。点烟水平尤高,能跑步、骑马、迎风点烟,且一擦即着,决不用第二根火柴。晚年仍记得所抽之烟名,如“白金龙”、“樱花”、“哈德门”、“骆驼”、“三炮台”等。

龙书金将军言:邓华将军身材修长,面孔白皙,武官文相也。然治军极严,训人如雷霆震荡,暴雨倾盆,加之将军下颚负伤,出言嘴歪斜,若咬牙切齿状,人皆惧之。

邓华将军1960 年因彭德怀事件被贬谪四川。离京前,将军将军装尽染黑色:黑帽,黑衣,黑裤,黑鞋,以示不满。进川后,成都军区领导待之如上宾。将军寒舍常往来者有贺炳炎、黄新廷、张国华、郭林祥、梁兴初、秦基伟、吴克华诸将军。

邓华将军历经人生坎坷后言:“人抬人,人上人;人踩人,踩死人。”
不用说了,邓华当然是小人。林总要了解朝鲜战况,他都敢这样唧唧歪歪,不是小人是什么?有种对毛主席也这样,我就相信他是有性格。不就是看当年林总退居二线吗?开国战将太多了,少了谁都一样夺取胜利。(除了老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