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胜平:毛泽东与潘汉年的历史恩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21:21:22


冯胜平:毛泽东与潘汉年的历史恩怨

——“匿名信事件”与“潘杨案件”

  1955年4月3日,潘汉年被捕,直接原因是1943年秘密会见汪精卫,隐瞒12 年,没有向组织汇报。抓捕潘汉年,不仅出乎潘的意料,“就是参与其事的陈毅、罗瑞卿等高层人士也是始料未及的”。(1)

  1956年4月26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谈到潘汉年:“什么样的人不杀呢?胡风、潘汉年、饶漱石这样的人不杀,连被俘的战犯宣统皇帝、康泽这样的人也不杀。不杀他们,不是没有可杀之罪,而是杀了不利。”(2)

  1962年,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旧话重提:“有个潘汉年,此人当过上海市副市长,过去秘密投降了国民党,是一个CC派人物,现在关在班房里头,但我们没有杀他。像潘汉年这样的人物,只要杀一个,杀戒一开,类似的都得杀。”(3)

  短短两次讲话,内含十个杀字,显示了毛泽东对潘汉年的特殊情结。

  但以后发生的情况是,毛泽东轻易放过了潘汉年。1963年1月9日,最高法院开庭,潘汉年认罪,被判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一个月后,他被假释出狱,与妻子董慧一同被安置在北京的团河农场,每个月有200元的生活费,肉、蛋都有供应。虽说头上戴着“反革命”帽子,他仍有一定自由活动的天地,可以进城探亲访友。不知道毛有 “此人从此不能信用”的批示,潘甚至还向组织申请去香港继续为党工作。(4)

  众所周知,潘案由毛泽东亲自主持,纵使潘的好友和直接领导陈毅、李克农和周恩来出手相助,也于事无补。抓潘出乎意料,放潘更出乎意料。毛泽东判案,实可谓天威难测,不按牌理出牌。

  凡天下事,必有逻辑。研究一段历史,不仅要看有没有史料,更要看符不符合逻辑。有史料,无逻辑,可能就是错;无史料,有逻辑,真相也许就在其中。潘汉年一案,至今扑朔迷离,不仅史料缺乏,当事人也大都去世。本文的目的,是根据已有的史料,对“潘汉年案”做一个尽可能合乎逻辑的的解释。

  1.潘汉年案的三个关键人物和事件

  李士群,(1905-1944年),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大学毕业。大革命失败后,曾留学苏联,肄业于东方大学。1928年回国,以蜀闻通讯社记者身份,从事地下活动。1932年被国民党中统特务逮捕,自首叛变,被委为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上海区情报员。不久,李要求中共允许他归队,经考察,不果。抗战爆发后,李潜伏南京,1938年逃至香港,投靠日本人,后回上海为汪伪做情报工作。1939年秋,为留退路,李再次向中共有关方面表示,希望与中共合作。经中共中央社会部批准,潘汉年与李士群建立联系,派关露到李身边工作。(5)

  潘汉年1943年会见汪精卫,始于李士群的安排。潘本来的任务是到上海与李见面,获取有关汪伪“扫荡”的情报。不料李为提高自己在汪政府中的地位,通过胡均鹤把他诱往南京,以半激将、半挟持的方式带他见了汪精卫。潘汪会谈本身没有任何实质性内容,重要的是会见的政治意义和影响。

  回到根据地,潘汉年本想据实汇报,但因为当时正值淮南根据地整风高潮,杨帆等敌工干部被审查,潘怕被牵连,对饶漱石隐瞒了在南京秘密会见汪精卫一事。第二年,李士群、汪精卫相继去世,会面的见证人只剩下自己和胡均鹤两人,这无形中又增加了潘汉年的侥幸心理。

  1945年初,潘汉年参加七大到延安,毛泽东与他单独谈话。阴差阳错,已准备和盘托出的潘又一次隐瞒了他在南京秘密会见汪精卫的情况。

  不久,国民党当局捕风捉影,在报上披露了潘汉年在南京秘密会见汪精卫、李富春在武汉秘密会见日本占领军高级军官的事。时任中共社会部领导的康生亲自向李富春、潘汉年核实,再次遭到了潘汉年的否认。于是,毛泽东亲自批发了由刘少奇、康生署名发给饶漱石的电报:“至于敌伪及国民党各特务机关说汉年到南京与日方谈判并见过汪精卫等等,完全是造谣污蔑。”“望告情报系统的同志千万勿听信此种谣言致中敌人奸计。(6)

  毛泽东亲自为潘汉年辟谣,后却得知潘欺骗了他,有理由相信毛会恼怒。但反应如此之强,惩罚如此之重,却似乎有些不合逻辑。(潘原以为只会受严厉批评或纪律处分,在上交材料后已打点行李准备返回上海。)潘对会见汪精卫事件的解释合乎情理,他在党内对毛也无威胁。放潘一马,既能显示主席的气度,又能鼓励更多人向党交心,毛何乐而不为?细品毛以后对潘案的讲话和处理,感觉他们之间的过节似乎不是一种”公怨“,而是一段”私仇“。

  胡均鹤,(1907-1993年),早期中共领导人,曾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后投靠日伪,抗战后帮助中共,是潘汉年案的当事人之一。潘的三大罪状之一是任命”汉奸特务“ 胡均鹤等人在公安部门担任重要职务。潘主动坦白见汪一事,源于知情人胡均鹤的被捕。

  李士群死后,胡均鹤成为”76号“负责人。抗战结束后,胡被国民党判10年徒刑,3年后再次启用。1949年初,中统在撤离时将胡留下,指定他担任京(南京)沪地区潜伏组织的负责人之一。无意再替蒋介石卖命,胡派人到香港和潘汉年取得联系,表示愿意投奔解放区。

  上海解放后,胡均鹤随华东情报部进入上海。由于有抗战时期与中共合作的历史渊源,更由于形势的需要,杨帆在报经华东局书记饶漱石批准后将胡放在上海市公安局作为”特情“人员参与肃反工作,并让他担任了一个由起义、投诚人员为主组成的,作为咨询机构的情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一职。受此重用,胡主动提供了一份”已予运用及可予运用之沪地两统(指中统 和军统)人员表“。情报委员会在上海解放初期”反特“运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954年秋,”受杨帆牵连,胡均鹤被隔离审查,1955年春天被正式逮捕。胡被定性为“潜伏特务”,根据就是他自己交代的中统曾指示他尽可能打入中共内部。(7)

  1955年3月,潘汉年随上海代表团到北京出席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在通报“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问题后,毛泽东敦促历史上有其它问题的人从速交待。会议还专门印发了逮捕胡均鹤和将杨帆隔离审查的材料。这使潘汉年坐卧不安:杨帆是自己分管的公安局局长,胡均鹤更与自己有说不清的关系。有理由相信,当年在南京擅自见汪一事已为中央知晓,毛泽东的讲话可能是对自己在旁敲侧击。

  1955年4月1日夜间,为争取主动,潘汉年向陈毅交待了当年在南京见汪一事。4月2日上午,陈毅向毛泽东报告。时隔19年,毛泽东第二次对潘汉年下了 “不能信用”的断语(第一次是1936年8月,潘带密码从莫斯科归来,迟迟不去延安报到)。4月3日,罗瑞卿带人秘密逮捕了潘汉年。

  以后的历史表明,胡均鹤被捕后并没有揭发潘汉年,这也许是他对潘汉年大权在握时对其重用而没有杀人灭口的回报。1982年,潘汉年平反,胡随即被假释。1984年,有关部门对胡案做出复查结论:“胡均鹤曾叛变革命投降敌人充当特务,历史上是有罪的。解放后期已向组织作了交代,并早在1941年即与我建立了联系,为我做了工作,根据党的政策,对其历史罪行应既往不咎,潜伏特务问题系错定,应予平反。因此原定胡均鹤犯有反革命罪不能成立,应予否定。” 鉴于胡因受潘扬冤案牵连关押28年,上海市公安局决定:胡均鹤享受行政15级离休干部待遇以安度晚年。1993年3月,86岁的胡均鹤寿终正寝,(8)

  杨帆,(1912-1998年),原名石蕴华,江苏常熟人。1932年就读北京大学中文系。1935年在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任训导处秘书,介入戏剧界。1937年到上海,参加上海剧艺社,秘密加入中共。解放初,任上海市公安局局长。曾以“潘杨案件”震惊全国。1954年入狱,1978年获释。

  杨帆与潘汉年的友谊源于一场冤狱。1943年,借“抢救失足者运动”之名,康生密电新四军政委、华中局书记饶漱石,将杨帆逮捕。阴差阳错,潘汉年成了杨帆案的审理人。经调查,潘认定杨无辜,但又不能无视康生指令,贸然释放杨帆。无奈中,潘作诗一首,传给尚在狱中的杨帆。

  怀炎  细雨寒风忆楚囚,相煎何必数恩仇。无权拆狱空叹息,咫尺天涯几许愁。(注:杨帆字“炎”)。

  10个月后,杨帆获释,和他的“专案组组长”潘汉年成了朋友。他们的友谊延续了十年,直到1954年12月31日,杨帆被一个电话约去北京“开会”。杨再回到家,已是24年以后了。

  1978年,杨帆已被逼疯,连前来劳改农场接他回家的妻子儿女也不认识了。见到妻子李琼,杨帆大喊:“你是江青派来的!”虽是疯话,却一语道破天机:24年的牢狱,非潘汉年之累,乃江青所赐。(9)

  至今仍不清楚,当年的“潘杨案件”,是潘汉年连累了杨帆?还是杨帆连累了潘汉年?或许,他们相互连累,自始至终,这就是一起“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莫须有”冤案?1936年,潘汉年携带共产国际密码回国,迟迟不去延安报到,得罪了毛泽东。1939年,项英反对毛江结婚,杨帆为其搜集材料,又得罪了江青。新仇旧怨,历历在目;潘杨关系,欲理还乱。毛泽东对潘大动干戈,若仅仅是为12年前见汪精卫一事,似乎太小题大作。但若理解为毛对历史旧债的清算和对一年前“匿名信事件”的反应,却能够解释许多以前不能解释的问题。

  2.“匿名信事件”

  1954年3月下旬,江青收到一封匿名信。信是从上海发出的,由浙江省交际处长唐为平转交江青收。江青收到匿名信后,先是找了浙江省委书记谭启龙,谈了一个上午。据前公安部长王芳回忆:

  “第二天,江青找我谈,也谈了一个上午,也是讲自己的历史,说自己青年时期就是一个非常进步、非常坚强的革命者,现在有人诬蔑她,是别有用心的,是有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的。江青还把匿名信递给我看了。

  

冯胜平:毛泽东与潘汉年的历史恩怨

——“匿名信事件”与“潘杨案件”

  1955年4月3日,潘汉年被捕,直接原因是1943年秘密会见汪精卫,隐瞒12 年,没有向组织汇报。抓捕潘汉年,不仅出乎潘的意料,“就是参与其事的陈毅、罗瑞卿等高层人士也是始料未及的”。(1)

  1956年4月26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谈到潘汉年:“什么样的人不杀呢?胡风、潘汉年、饶漱石这样的人不杀,连被俘的战犯宣统皇帝、康泽这样的人也不杀。不杀他们,不是没有可杀之罪,而是杀了不利。”(2)

  1962年,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旧话重提:“有个潘汉年,此人当过上海市副市长,过去秘密投降了国民党,是一个CC派人物,现在关在班房里头,但我们没有杀他。像潘汉年这样的人物,只要杀一个,杀戒一开,类似的都得杀。”(3)

  短短两次讲话,内含十个杀字,显示了毛泽东对潘汉年的特殊情结。

  但以后发生的情况是,毛泽东轻易放过了潘汉年。1963年1月9日,最高法院开庭,潘汉年认罪,被判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一个月后,他被假释出狱,与妻子董慧一同被安置在北京的团河农场,每个月有200元的生活费,肉、蛋都有供应。虽说头上戴着“反革命”帽子,他仍有一定自由活动的天地,可以进城探亲访友。不知道毛有 “此人从此不能信用”的批示,潘甚至还向组织申请去香港继续为党工作。(4)

  众所周知,潘案由毛泽东亲自主持,纵使潘的好友和直接领导陈毅、李克农和周恩来出手相助,也于事无补。抓潘出乎意料,放潘更出乎意料。毛泽东判案,实可谓天威难测,不按牌理出牌。

  凡天下事,必有逻辑。研究一段历史,不仅要看有没有史料,更要看符不符合逻辑。有史料,无逻辑,可能就是错;无史料,有逻辑,真相也许就在其中。潘汉年一案,至今扑朔迷离,不仅史料缺乏,当事人也大都去世。本文的目的,是根据已有的史料,对“潘汉年案”做一个尽可能合乎逻辑的的解释。

  1.潘汉年案的三个关键人物和事件

  李士群,(1905-1944年),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大学毕业。大革命失败后,曾留学苏联,肄业于东方大学。1928年回国,以蜀闻通讯社记者身份,从事地下活动。1932年被国民党中统特务逮捕,自首叛变,被委为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上海区情报员。不久,李要求中共允许他归队,经考察,不果。抗战爆发后,李潜伏南京,1938年逃至香港,投靠日本人,后回上海为汪伪做情报工作。1939年秋,为留退路,李再次向中共有关方面表示,希望与中共合作。经中共中央社会部批准,潘汉年与李士群建立联系,派关露到李身边工作。(5)

  潘汉年1943年会见汪精卫,始于李士群的安排。潘本来的任务是到上海与李见面,获取有关汪伪“扫荡”的情报。不料李为提高自己在汪政府中的地位,通过胡均鹤把他诱往南京,以半激将、半挟持的方式带他见了汪精卫。潘汪会谈本身没有任何实质性内容,重要的是会见的政治意义和影响。

  回到根据地,潘汉年本想据实汇报,但因为当时正值淮南根据地整风高潮,杨帆等敌工干部被审查,潘怕被牵连,对饶漱石隐瞒了在南京秘密会见汪精卫一事。第二年,李士群、汪精卫相继去世,会面的见证人只剩下自己和胡均鹤两人,这无形中又增加了潘汉年的侥幸心理。

  1945年初,潘汉年参加七大到延安,毛泽东与他单独谈话。阴差阳错,已准备和盘托出的潘又一次隐瞒了他在南京秘密会见汪精卫的情况。

  不久,国民党当局捕风捉影,在报上披露了潘汉年在南京秘密会见汪精卫、李富春在武汉秘密会见日本占领军高级军官的事。时任中共社会部领导的康生亲自向李富春、潘汉年核实,再次遭到了潘汉年的否认。于是,毛泽东亲自批发了由刘少奇、康生署名发给饶漱石的电报:“至于敌伪及国民党各特务机关说汉年到南京与日方谈判并见过汪精卫等等,完全是造谣污蔑。”“望告情报系统的同志千万勿听信此种谣言致中敌人奸计。(6)

  毛泽东亲自为潘汉年辟谣,后却得知潘欺骗了他,有理由相信毛会恼怒。但反应如此之强,惩罚如此之重,却似乎有些不合逻辑。(潘原以为只会受严厉批评或纪律处分,在上交材料后已打点行李准备返回上海。)潘对会见汪精卫事件的解释合乎情理,他在党内对毛也无威胁。放潘一马,既能显示主席的气度,又能鼓励更多人向党交心,毛何乐而不为?细品毛以后对潘案的讲话和处理,感觉他们之间的过节似乎不是一种”公怨“,而是一段”私仇“。

  胡均鹤,(1907-1993年),早期中共领导人,曾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后投靠日伪,抗战后帮助中共,是潘汉年案的当事人之一。潘的三大罪状之一是任命”汉奸特务“ 胡均鹤等人在公安部门担任重要职务。潘主动坦白见汪一事,源于知情人胡均鹤的被捕。

  李士群死后,胡均鹤成为”76号“负责人。抗战结束后,胡被国民党判10年徒刑,3年后再次启用。1949年初,中统在撤离时将胡留下,指定他担任京(南京)沪地区潜伏组织的负责人之一。无意再替蒋介石卖命,胡派人到香港和潘汉年取得联系,表示愿意投奔解放区。

  上海解放后,胡均鹤随华东情报部进入上海。由于有抗战时期与中共合作的历史渊源,更由于形势的需要,杨帆在报经华东局书记饶漱石批准后将胡放在上海市公安局作为”特情“人员参与肃反工作,并让他担任了一个由起义、投诚人员为主组成的,作为咨询机构的情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一职。受此重用,胡主动提供了一份”已予运用及可予运用之沪地两统(指中统 和军统)人员表“。情报委员会在上海解放初期”反特“运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954年秋,”受杨帆牵连,胡均鹤被隔离审查,1955年春天被正式逮捕。胡被定性为“潜伏特务”,根据就是他自己交代的中统曾指示他尽可能打入中共内部。(7)

  1955年3月,潘汉年随上海代表团到北京出席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在通报“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问题后,毛泽东敦促历史上有其它问题的人从速交待。会议还专门印发了逮捕胡均鹤和将杨帆隔离审查的材料。这使潘汉年坐卧不安:杨帆是自己分管的公安局局长,胡均鹤更与自己有说不清的关系。有理由相信,当年在南京擅自见汪一事已为中央知晓,毛泽东的讲话可能是对自己在旁敲侧击。

  1955年4月1日夜间,为争取主动,潘汉年向陈毅交待了当年在南京见汪一事。4月2日上午,陈毅向毛泽东报告。时隔19年,毛泽东第二次对潘汉年下了 “不能信用”的断语(第一次是1936年8月,潘带密码从莫斯科归来,迟迟不去延安报到)。4月3日,罗瑞卿带人秘密逮捕了潘汉年。

  以后的历史表明,胡均鹤被捕后并没有揭发潘汉年,这也许是他对潘汉年大权在握时对其重用而没有杀人灭口的回报。1982年,潘汉年平反,胡随即被假释。1984年,有关部门对胡案做出复查结论:“胡均鹤曾叛变革命投降敌人充当特务,历史上是有罪的。解放后期已向组织作了交代,并早在1941年即与我建立了联系,为我做了工作,根据党的政策,对其历史罪行应既往不咎,潜伏特务问题系错定,应予平反。因此原定胡均鹤犯有反革命罪不能成立,应予否定。” 鉴于胡因受潘扬冤案牵连关押28年,上海市公安局决定:胡均鹤享受行政15级离休干部待遇以安度晚年。1993年3月,86岁的胡均鹤寿终正寝,(8)

  杨帆,(1912-1998年),原名石蕴华,江苏常熟人。1932年就读北京大学中文系。1935年在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任训导处秘书,介入戏剧界。1937年到上海,参加上海剧艺社,秘密加入中共。解放初,任上海市公安局局长。曾以“潘杨案件”震惊全国。1954年入狱,1978年获释。

  杨帆与潘汉年的友谊源于一场冤狱。1943年,借“抢救失足者运动”之名,康生密电新四军政委、华中局书记饶漱石,将杨帆逮捕。阴差阳错,潘汉年成了杨帆案的审理人。经调查,潘认定杨无辜,但又不能无视康生指令,贸然释放杨帆。无奈中,潘作诗一首,传给尚在狱中的杨帆。

  怀炎  细雨寒风忆楚囚,相煎何必数恩仇。无权拆狱空叹息,咫尺天涯几许愁。(注:杨帆字“炎”)。

  10个月后,杨帆获释,和他的“专案组组长”潘汉年成了朋友。他们的友谊延续了十年,直到1954年12月31日,杨帆被一个电话约去北京“开会”。杨再回到家,已是24年以后了。

  1978年,杨帆已被逼疯,连前来劳改农场接他回家的妻子儿女也不认识了。见到妻子李琼,杨帆大喊:“你是江青派来的!”虽是疯话,却一语道破天机:24年的牢狱,非潘汉年之累,乃江青所赐。(9)

  至今仍不清楚,当年的“潘杨案件”,是潘汉年连累了杨帆?还是杨帆连累了潘汉年?或许,他们相互连累,自始至终,这就是一起“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莫须有”冤案?1936年,潘汉年携带共产国际密码回国,迟迟不去延安报到,得罪了毛泽东。1939年,项英反对毛江结婚,杨帆为其搜集材料,又得罪了江青。新仇旧怨,历历在目;潘杨关系,欲理还乱。毛泽东对潘大动干戈,若仅仅是为12年前见汪精卫一事,似乎太小题大作。但若理解为毛对历史旧债的清算和对一年前“匿名信事件”的反应,却能够解释许多以前不能解释的问题。

  2.“匿名信事件”

  1954年3月下旬,江青收到一封匿名信。信是从上海发出的,由浙江省交际处长唐为平转交江青收。江青收到匿名信后,先是找了浙江省委书记谭启龙,谈了一个上午。据前公安部长王芳回忆:

  “第二天,江青找我谈,也谈了一个上午,也是讲自己的历史,说自己青年时期就是一个非常进步、非常坚强的革命者,现在有人诬蔑她,是别有用心的,是有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的。江青还把匿名信递给我看了。



 “我瞄了一眼,就不想再往下看了,把信递过去。

  “江青一脸严肃地说:‘你不看谁看?这是一封反革命匿名信,你公安厅长看清楚了,要给我破案。有人编造谎言诬陷我,醉翁之意不在酒,矛头实际上是针对主席的。’

  “匿名信主要写的是她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的一段风流丑事和被捕变节的历史问题,内容非常具体。写信人肯定对江青过去的历史十分清楚。因写信人深知江青 30年代的历史及党内上层情况,江青推断此人必是党内高干或文化界名人,或是他们的夫人。当时我理解写信人揭她老底,挖她疮疤,是对她如今贵为第一夫人的 骄横作风非常不满,向她提出警告和批评,要她识相一点,不要太张狂。

  “江青给我看了匿名信后,突然问我:‘你熟悉杨帆吗?’

  “我当时对她的发问毫无警觉,随口就说:‘解放前,我是八路军,他是新四军。解放后,他在上海当公安局局长,我们来往比较多,关系较密切。’

  “听我这样一说,江青就有点不高兴,半阴半阳地说:‘你知道他过去叫什么名字?他过去不叫杨帆,叫殷杨。在国民党南京剧专工作过。’”(10)

  这里涉及到江青和杨帆之间的一段公案。30年代,杨帆以记者的公开身份,在上海“左联”从事文化救亡运动。因此,他对江青在上海被捕变节、复杂社会关系以及风流丑闻了如指掌。1938年9月,杨帆调新四军军部担任秘书兼军法处调查科长,负责情报搜集。1939年,时任新四军政委的项英,听说毛泽东要和江青结婚,指示杨帆整理一份有关江青在上海历史问题的材料,以项英的名义,向延安党中央写了一个报告。报告最后直言不讳地写道:“此人不宜与主席结婚”。报告按照行文常规,注明材料来源是杨帆。

报告落入了时任中央社会部部长的康生手里。他把它交给了也在社会部工作的江青。没有资料显示毛泽东是否看过这份报告,但对江青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刻骨铭心的往事。忘了谁,她也不会忘了杨帆!

  1954年匿名信的内容,和1939年项英报告的内容相同。信又发自上海,在杨帆的管辖之下。

  王芳继续写道:匿名信被定为“18号案件”,“由公安部部长罗瑞卿负总责,上海方面由黄赤波负责,浙江方面由我负责。会议并对案件进行了具体分析,把重点对象放在30年代曾在上海文艺界工作过的人员身上。

  “侦破工作在非常秘密的情况下进行。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亲自抓案件的侦破工作,每隔几天就要听取一次汇报。

  “当时,专案组先后收集了800多人的笔迹,进行了笔迹鉴定。他们将那些与匿名信笔迹相似而又对江青不满的人都列为侦查对象,进行重点侦查。仅案件的卷宗 就有五六包之多。这些侦查对象,包括江青过去房东家的女佣人秦桂贞,她了解江青20世纪30年代的历史;东海舰队司令陶勇的夫人朱岚,她曾说过对江青不满 的话,也被列为怀疑作案对象。然而,时间拖得很长,案子还没有结果。

  “当时受侦查时间最长、怀疑最多的是原上海市文化局局长赖少其的妻子曾菲。

  “事情是由她的丈夫赖少其引起的。赖少其在上海市第一届党代会上提过一个议案,要求组织上对贺子珍的生活给予照顾。

  “江青极其忌恨贺子珍。公安部门注意赖少其后又发现,赖少其的妻子曾菲与贺子珍一家关系密切,并且对贺子珍的处境深表同情,而且对毛泽东1952年在上海没有与贺子珍女儿李敏见面一事颇有微词。另外,赖少其又恰好是在华东文委工作!”(11)

  经过一年的折腾,“18号案件”始终没有侦破,成了死案。毫无疑问,江青相信杨帆与此案有关,而杨帆领导正是潘汉年。有理由相信,“潘杨案件” 此时已进入酝酿阶段,缺的只是一个突破点。

  没有证据表明,毛泽东也相信江青的判断。但他后来对“潘杨案件”的处理,的确给人一种借题发挥的感觉。比较靠谱的推断是:毛即使不信,至少也疑。毕竟,对江青30年代在上海的往事,潘杨都是知情人。

  1961年,林伯渠夫人朱明给中央写信,反映林伯渠死后的一些遗留问题。经查对,两封信的笔迹一模一样。朱明承认匿名信是她写的,并立即自杀。(12)

  毛泽东、江青这时才知道,抓错人了。中央设立“18号案件”,要抓的是朱明,却误抓了潘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潘杨成了朱明的替罪羊。江青与潘汉年素无恩怨,整潘纯粹是误以为“匿名信事件”与杨有关,而潘又是杨的后台;毛泽东与潘虽有过节,若无“匿名信事件”的影响,很难想象对潘的处置会如此严厉。

  写匿名信相互攻击,是中共高官夫人之间“阶级斗争”的特殊表现。男人在政坛上斗,女人在醋坛上斗。毛泽东说:“与人奋斗,其乐无穷”。于是,我们看见朱明斗江青,江青斗王光美,严慰冰斗叶群...。

  对毛泽东来说,见汪精卫不是罪,写信攻击江青是罪!否则,周恩来“四.一二”大屠杀后秘密会见蒋介石,为何无罪?陈赓被抓后无故获释,又为何不疑?

  3.毛泽东与潘汉年的历史恩怨

  潘汉年案的另一背景,是潘与“国际派”的关系。1931年10月王明赴苏联前,潘就被确定为王明与博古之间的秘密联络员。(13)这一重身份,只有王明与博古知道。1933年1月,博古一到瑞金,便将毛泽东在政治上边缘化,夺了毛泽东的权。6月,潘汉年也到了瑞金,和国际派博古、张闻天和王稼祥等人打得火热。“遵义会议”后,“国际派”的第三号人物张闻天(洛甫)取代博古,同时毛泽东回到了最高决策层。为对远在莫斯科的王明和共产国际有个交待,事先确定的秘密联络员潘汉年便派上了用场。遵义会议后不久,潘汉年和陈云先后赴苏联汇报遵义会议情形。临行前,“博古和潘汉年,两人推心置腹地谈了近四个小时,谈着谈着,两人都流泪了。”(14)

  1936年8月上旬,潘汉年携密码到达陕北,向张闻天单独汇报。毛泽东的心情可想而知。更糟糕的是,潘 一到保安,就有“拆台”之举。据秦福铨披露:潘告诉张闻天,“他对张浩的‘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感到怀疑。毛得知后,对潘的‘直率’很不满,对潘的迟到,尤其是对潘汉年途经香港时,没有明显的理由滞留二个月,更是不以为然。”(15)正如学者王彬彬所说:“严格说来,张浩与潘汉年一样,只是信使而不是代表。张浩是共产国际的信使,潘汉年是王明的信使。当张浩在毛泽东的怂恿下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致电张国焘时,当然是一种‘僭越’。潘汉年对此质疑,张浩会感到难堪,而毛泽东则一定很恼怒。”(16)(关于张浩冒充共产国际代表向张国焘假传圣旨一事,是中共党史上另一桩公案,笔者将专门撰文探讨。)

  在决定派谁先期与国民党代表陈立夫接触一事上,毛泽东与其他领导人也有争议。“国际派”张闻天、周恩来、博古都主张派潘汉年,毛则表示反对。秦福铨写道:

  “ 当天休会后,毛泽东对周恩来说:潘汉年这个人不知轻重,这么重要的密电码放在脑子里九个月,不积极返回陕北中央根据地,把密码交给机要处后再去办别的事,却先去办‘国共和谈’,让我们在这里急等,耽误了大事,这样的人不可‘信用’。

  “ 毛还说:博古、王明很看重潘汉年,我看他是王明的人,对王明安排的任务比交密电码给中央还看得重。”(17)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对潘汉年下‘不可信用’的断语。1955年4月在北京,不过是重复十九年前在保安说过的话而已。当然,1936年的毛泽东还没有能力下达‘立即逮捕审查潘汉年’的命令,否则,正如王彬彬所说,延安整风也就没有必要了。

  4. 毛泽东式的道歉——假释

  不审,不判,关死为止,似乎是毛泽东最初对潘案的政策。由于朱明的自杀,事情发生了转机。1962年,在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谢觉哉的主持下,一个袋鼠法庭成立,三名审判员——彭树华、曾汉周和丁汾——被选了出来。根据彭树华的回忆:

  “公安部预审认定潘汉年的罪名主要有三条。一是1936年投降国民党;二是抗战期间投靠日本特务机关和秘密会见汪精卫;三是上海解放后掩护大批特务反革命分 子,并向台湾供给情报,引发上海‘二六大轰炸’。对于指控,他只承认和汪精卫见面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当时来不及写信汇报,除此之外,他一概不承认。但是在 看案卷时,我也发现了一个微妙之处:对于投向国民党、充当国民党特务的指控,只有公安部某位领导提审时潘汉年才认罪。当时我们听说上面给潘汉年做了一些思想工作,告诉他只要认了罪、判了刑就放人。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庭审时潘汉年都认了罪的原因。”(18)

  此时的毛泽东似乎已不想再关潘汉年了。审判是毛给自己下台阶,找理由放潘,从最初的“十杀令”——谈到潘汉年,毛先后用了十个杀字——到后来的15年徒刑,再到立即假释并恢复待遇,毛对潘的怨恨好像突然消失了。个中原因与“18号案”侦破、朱明自杀不无关系。当然,潘案的审理不能与“匿名信事件”挂钩:抓的时候没有用那封信为理由,放的时候自然更不能涉及朱明。这是一桩不能提的往事,涉及江青,与伟大领袖的形象有关。

  深知袋鼠法庭的功能,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谢觉哉对审判员说:“你们辛苦了。 你们对潘汉年案卷材料看得很仔细,提出了你们的看法,这很好。不过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们高法是搞不清楚的。德峰同志跟你们说过了吧,潘汉年案是中央交办的案子,我们只是办理法律手续。”(19)

  “谢老一席话,再次让我们知道了自己的角色。” 彭树华继续写道:

  “谢老可能看出我的情绪,转头问我:‘你读过王勃写的《滕王阁序》吗?’然后说王勃的这篇文章里,有这样两句:‘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说完王勃的诗,谢老又看似很随意地说起另一位历史名人:‘王勃的这两句诗说的是汉、唐的事,还有宋代的岳飞,他主张抗金,却被诬陷要谋反。难道当时没有人知道岳飞是被冤枉的吗?当然有人知道。但在当时,宋高宗一心要和金人议和,所以谁能救得了岳飞?’”(20)

  看来,谢觉哉深知潘汉年案的个中曲折,只是不能说穿而已。

  1963年1月,最高法院开庭。潘汉年的审讯进行得很顺利,没有遇到任何困难。对于起诉书指控的罪行,潘供认不讳。按中央指示,法庭判潘汉年15年徒刑,随即保释。几乎与此同时,杨帆获刑16年,亦保释。

  审了,判了,放了。此时毛泽东与潘汉年恩怨已了。真相大白,匿名信的“真凶”朱明已经死了。

  1967年,文革进入高潮,潘汉年再次入狱。1970年,在没有任何新问题的情况下,潘被改判无期徒刑。

  1977年4月,潘汉年以“萧叔安”的名义在长沙病亡,享年71岁。

  五年之后,1982年,中共中央正式为潘汉年平反昭雪、恢复党籍。

  注释

  1 尹骐:《潘汉年的情报生涯》,人民出版社,1996年,239页。

  2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3 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

  4 彭树华、 李菁:《1962年最高法院院长谈潘汉年案:谁救得了岳飞?》,三联生活周刊,2011年5月11日。

  5 尹骐:同上书,118-121页。

  6 同上书,170页。

  7 同上书,235页。

  8 尹骐:《胡均鹤在谍报漩涡中浮沉》,光明网,2005年1月26日。

  9 《潘汉年杨帆生死恋:冤狱一坐24年》,东方网,历史频道,2013年12月31日。

  10 王芳:《王芳回忆录》,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转引自,《人民网》,《读书》。

  11 同上。

  12 张宝昌:《林伯渠夫人朱明:不可思议的自杀》,《文史参考》,2010年第8期。

  13 秦福铨:《博古与毛泽东——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领袖们》,香港大风出版社,2009年3月版,139页。

  14 同上书,141页。

  15 同上书,146页。

  16 王彬彬:《潘汉年的百喙莫辩与在劫难逃》,《共识网》,2013-12-10。

  17 秦福铨:同上书,147页。

  18 彭树华、 李菁:同上。

  19 谢觉哉:引自彭树华、李菁:同上。

  20 谢觉哉:同上。

  (2014年2月12日于普林斯顿)
来源: 共识网

 “我瞄了一眼,就不想再往下看了,把信递过去。

  “江青一脸严肃地说:‘你不看谁看?这是一封反革命匿名信,你公安厅长看清楚了,要给我破案。有人编造谎言诬陷我,醉翁之意不在酒,矛头实际上是针对主席的。’

  “匿名信主要写的是她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的一段风流丑事和被捕变节的历史问题,内容非常具体。写信人肯定对江青过去的历史十分清楚。因写信人深知江青 30年代的历史及党内上层情况,江青推断此人必是党内高干或文化界名人,或是他们的夫人。当时我理解写信人揭她老底,挖她疮疤,是对她如今贵为第一夫人的 骄横作风非常不满,向她提出警告和批评,要她识相一点,不要太张狂。

  “江青给我看了匿名信后,突然问我:‘你熟悉杨帆吗?’

  “我当时对她的发问毫无警觉,随口就说:‘解放前,我是八路军,他是新四军。解放后,他在上海当公安局局长,我们来往比较多,关系较密切。’

  “听我这样一说,江青就有点不高兴,半阴半阳地说:‘你知道他过去叫什么名字?他过去不叫杨帆,叫殷杨。在国民党南京剧专工作过。’”(10)

  这里涉及到江青和杨帆之间的一段公案。30年代,杨帆以记者的公开身份,在上海“左联”从事文化救亡运动。因此,他对江青在上海被捕变节、复杂社会关系以及风流丑闻了如指掌。1938年9月,杨帆调新四军军部担任秘书兼军法处调查科长,负责情报搜集。1939年,时任新四军政委的项英,听说毛泽东要和江青结婚,指示杨帆整理一份有关江青在上海历史问题的材料,以项英的名义,向延安党中央写了一个报告。报告最后直言不讳地写道:“此人不宜与主席结婚”。报告按照行文常规,注明材料来源是杨帆。

报告落入了时任中央社会部部长的康生手里。他把它交给了也在社会部工作的江青。没有资料显示毛泽东是否看过这份报告,但对江青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刻骨铭心的往事。忘了谁,她也不会忘了杨帆!

  1954年匿名信的内容,和1939年项英报告的内容相同。信又发自上海,在杨帆的管辖之下。

  王芳继续写道:匿名信被定为“18号案件”,“由公安部部长罗瑞卿负总责,上海方面由黄赤波负责,浙江方面由我负责。会议并对案件进行了具体分析,把重点对象放在30年代曾在上海文艺界工作过的人员身上。

  “侦破工作在非常秘密的情况下进行。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亲自抓案件的侦破工作,每隔几天就要听取一次汇报。

  “当时,专案组先后收集了800多人的笔迹,进行了笔迹鉴定。他们将那些与匿名信笔迹相似而又对江青不满的人都列为侦查对象,进行重点侦查。仅案件的卷宗 就有五六包之多。这些侦查对象,包括江青过去房东家的女佣人秦桂贞,她了解江青20世纪30年代的历史;东海舰队司令陶勇的夫人朱岚,她曾说过对江青不满 的话,也被列为怀疑作案对象。然而,时间拖得很长,案子还没有结果。

  “当时受侦查时间最长、怀疑最多的是原上海市文化局局长赖少其的妻子曾菲。

  “事情是由她的丈夫赖少其引起的。赖少其在上海市第一届党代会上提过一个议案,要求组织上对贺子珍的生活给予照顾。

  “江青极其忌恨贺子珍。公安部门注意赖少其后又发现,赖少其的妻子曾菲与贺子珍一家关系密切,并且对贺子珍的处境深表同情,而且对毛泽东1952年在上海没有与贺子珍女儿李敏见面一事颇有微词。另外,赖少其又恰好是在华东文委工作!”(11)

  经过一年的折腾,“18号案件”始终没有侦破,成了死案。毫无疑问,江青相信杨帆与此案有关,而杨帆领导正是潘汉年。有理由相信,“潘杨案件” 此时已进入酝酿阶段,缺的只是一个突破点。

  没有证据表明,毛泽东也相信江青的判断。但他后来对“潘杨案件”的处理,的确给人一种借题发挥的感觉。比较靠谱的推断是:毛即使不信,至少也疑。毕竟,对江青30年代在上海的往事,潘杨都是知情人。

  1961年,林伯渠夫人朱明给中央写信,反映林伯渠死后的一些遗留问题。经查对,两封信的笔迹一模一样。朱明承认匿名信是她写的,并立即自杀。(12)

  毛泽东、江青这时才知道,抓错人了。中央设立“18号案件”,要抓的是朱明,却误抓了潘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潘杨成了朱明的替罪羊。江青与潘汉年素无恩怨,整潘纯粹是误以为“匿名信事件”与杨有关,而潘又是杨的后台;毛泽东与潘虽有过节,若无“匿名信事件”的影响,很难想象对潘的处置会如此严厉。

  写匿名信相互攻击,是中共高官夫人之间“阶级斗争”的特殊表现。男人在政坛上斗,女人在醋坛上斗。毛泽东说:“与人奋斗,其乐无穷”。于是,我们看见朱明斗江青,江青斗王光美,严慰冰斗叶群...。

  对毛泽东来说,见汪精卫不是罪,写信攻击江青是罪!否则,周恩来“四.一二”大屠杀后秘密会见蒋介石,为何无罪?陈赓被抓后无故获释,又为何不疑?

  3.毛泽东与潘汉年的历史恩怨

  潘汉年案的另一背景,是潘与“国际派”的关系。1931年10月王明赴苏联前,潘就被确定为王明与博古之间的秘密联络员。(13)这一重身份,只有王明与博古知道。1933年1月,博古一到瑞金,便将毛泽东在政治上边缘化,夺了毛泽东的权。6月,潘汉年也到了瑞金,和国际派博古、张闻天和王稼祥等人打得火热。“遵义会议”后,“国际派”的第三号人物张闻天(洛甫)取代博古,同时毛泽东回到了最高决策层。为对远在莫斯科的王明和共产国际有个交待,事先确定的秘密联络员潘汉年便派上了用场。遵义会议后不久,潘汉年和陈云先后赴苏联汇报遵义会议情形。临行前,“博古和潘汉年,两人推心置腹地谈了近四个小时,谈着谈着,两人都流泪了。”(14)

  1936年8月上旬,潘汉年携密码到达陕北,向张闻天单独汇报。毛泽东的心情可想而知。更糟糕的是,潘 一到保安,就有“拆台”之举。据秦福铨披露:潘告诉张闻天,“他对张浩的‘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感到怀疑。毛得知后,对潘的‘直率’很不满,对潘的迟到,尤其是对潘汉年途经香港时,没有明显的理由滞留二个月,更是不以为然。”(15)正如学者王彬彬所说:“严格说来,张浩与潘汉年一样,只是信使而不是代表。张浩是共产国际的信使,潘汉年是王明的信使。当张浩在毛泽东的怂恿下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致电张国焘时,当然是一种‘僭越’。潘汉年对此质疑,张浩会感到难堪,而毛泽东则一定很恼怒。”(16)(关于张浩冒充共产国际代表向张国焘假传圣旨一事,是中共党史上另一桩公案,笔者将专门撰文探讨。)

  在决定派谁先期与国民党代表陈立夫接触一事上,毛泽东与其他领导人也有争议。“国际派”张闻天、周恩来、博古都主张派潘汉年,毛则表示反对。秦福铨写道:

  “ 当天休会后,毛泽东对周恩来说:潘汉年这个人不知轻重,这么重要的密电码放在脑子里九个月,不积极返回陕北中央根据地,把密码交给机要处后再去办别的事,却先去办‘国共和谈’,让我们在这里急等,耽误了大事,这样的人不可‘信用’。

  “ 毛还说:博古、王明很看重潘汉年,我看他是王明的人,对王明安排的任务比交密电码给中央还看得重。”(17)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对潘汉年下‘不可信用’的断语。1955年4月在北京,不过是重复十九年前在保安说过的话而已。当然,1936年的毛泽东还没有能力下达‘立即逮捕审查潘汉年’的命令,否则,正如王彬彬所说,延安整风也就没有必要了。

  4. 毛泽东式的道歉——假释

  不审,不判,关死为止,似乎是毛泽东最初对潘案的政策。由于朱明的自杀,事情发生了转机。1962年,在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谢觉哉的主持下,一个袋鼠法庭成立,三名审判员——彭树华、曾汉周和丁汾——被选了出来。根据彭树华的回忆:

  “公安部预审认定潘汉年的罪名主要有三条。一是1936年投降国民党;二是抗战期间投靠日本特务机关和秘密会见汪精卫;三是上海解放后掩护大批特务反革命分 子,并向台湾供给情报,引发上海‘二六大轰炸’。对于指控,他只承认和汪精卫见面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当时来不及写信汇报,除此之外,他一概不承认。但是在 看案卷时,我也发现了一个微妙之处:对于投向国民党、充当国民党特务的指控,只有公安部某位领导提审时潘汉年才认罪。当时我们听说上面给潘汉年做了一些思想工作,告诉他只要认了罪、判了刑就放人。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庭审时潘汉年都认了罪的原因。”(18)

  此时的毛泽东似乎已不想再关潘汉年了。审判是毛给自己下台阶,找理由放潘,从最初的“十杀令”——谈到潘汉年,毛先后用了十个杀字——到后来的15年徒刑,再到立即假释并恢复待遇,毛对潘的怨恨好像突然消失了。个中原因与“18号案”侦破、朱明自杀不无关系。当然,潘案的审理不能与“匿名信事件”挂钩:抓的时候没有用那封信为理由,放的时候自然更不能涉及朱明。这是一桩不能提的往事,涉及江青,与伟大领袖的形象有关。

  深知袋鼠法庭的功能,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谢觉哉对审判员说:“你们辛苦了。 你们对潘汉年案卷材料看得很仔细,提出了你们的看法,这很好。不过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们高法是搞不清楚的。德峰同志跟你们说过了吧,潘汉年案是中央交办的案子,我们只是办理法律手续。”(19)

  “谢老一席话,再次让我们知道了自己的角色。” 彭树华继续写道:

  “谢老可能看出我的情绪,转头问我:‘你读过王勃写的《滕王阁序》吗?’然后说王勃的这篇文章里,有这样两句:‘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说完王勃的诗,谢老又看似很随意地说起另一位历史名人:‘王勃的这两句诗说的是汉、唐的事,还有宋代的岳飞,他主张抗金,却被诬陷要谋反。难道当时没有人知道岳飞是被冤枉的吗?当然有人知道。但在当时,宋高宗一心要和金人议和,所以谁能救得了岳飞?’”(20)

  看来,谢觉哉深知潘汉年案的个中曲折,只是不能说穿而已。

  1963年1月,最高法院开庭。潘汉年的审讯进行得很顺利,没有遇到任何困难。对于起诉书指控的罪行,潘供认不讳。按中央指示,法庭判潘汉年15年徒刑,随即保释。几乎与此同时,杨帆获刑16年,亦保释。

  审了,判了,放了。此时毛泽东与潘汉年恩怨已了。真相大白,匿名信的“真凶”朱明已经死了。

  1967年,文革进入高潮,潘汉年再次入狱。1970年,在没有任何新问题的情况下,潘被改判无期徒刑。

  1977年4月,潘汉年以“萧叔安”的名义在长沙病亡,享年71岁。

  五年之后,1982年,中共中央正式为潘汉年平反昭雪、恢复党籍。

  注释

  1 尹骐:《潘汉年的情报生涯》,人民出版社,1996年,239页。

  2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3 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

  4 彭树华、 李菁:《1962年最高法院院长谈潘汉年案:谁救得了岳飞?》,三联生活周刊,2011年5月11日。

  5 尹骐:同上书,118-121页。

  6 同上书,170页。

  7 同上书,235页。

  8 尹骐:《胡均鹤在谍报漩涡中浮沉》,光明网,2005年1月26日。

  9 《潘汉年杨帆生死恋:冤狱一坐24年》,东方网,历史频道,2013年12月31日。

  10 王芳:《王芳回忆录》,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转引自,《人民网》,《读书》。

  11 同上。

  12 张宝昌:《林伯渠夫人朱明:不可思议的自杀》,《文史参考》,2010年第8期。

  13 秦福铨:《博古与毛泽东——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领袖们》,香港大风出版社,2009年3月版,139页。

  14 同上书,141页。

  15 同上书,146页。

  16 王彬彬:《潘汉年的百喙莫辩与在劫难逃》,《共识网》,2013-12-10。

  17 秦福铨:同上书,147页。

  18 彭树华、 李菁:同上。

  19 谢觉哉:引自彭树华、李菁:同上。

  20 谢觉哉:同上。

  (2014年2月12日于普林斯顿)
来源: 共识网
终于审核过了?
凭啥说一个特务隐瞒私见汪精卫不是罪?  
很是好奇,楼主为什么会突然对这段历史如此的热爱?
部分事实,然后加一堆作者自己的推测把不相干的事从逻辑上串在一起,这样的手法实在见得太多了,和“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一个逻辑。
上个世纪90年代拍过潘的一个电视连续剧,里面的主题歌歌词有两句我现在还记得:人说你比泰山还要重,人说你比鸿毛还要轻······可惜现在连歌带剧都已经被封杀了······
yudeshen 发表于 2014-8-27 14:54
上个世纪90年代拍过潘的一个电视连续剧,里面的主题歌歌词有两句我现在还记得:人说你比泰山还要重,人说你 ...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k2MTQyODg0.html
动动手后再发言比较好
在D的眼里通敌不报可是大罪,主席大动干戈也可能是敲山震虎哦!
hsh_cd 发表于 2014-8-27 15:33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k2MTQyODg0.html
动动手后再发言比较好
那我的信息滞后了,前几年网上确实找不到······
确实,这部剧在首播的时候就有争议,播了争议更大,就没怎么重播,那时候根本没网络视频,才出现了非正式的禁播消息,过了好几年慢慢才有了重播
历史就是历史
为何带着国产国际的密电码,却不立即到延安去汇报,难道不怕耽误了军国大事?恐怕有隐情。
潘与国际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苏区,到苏联,到回国以后,都一直与他们裹在一起,这种划线站队,表明的政治立场是很明显的,也就决定了后来的悲剧下场。他难道就没有考虑过,或者说不怕政敌的报复?
最后,建国以后,毛的威望如日中天,竟然将江青在上海滩的私密生活经历又翻出来,这是何等的大事,都敢掺和?林伯渠的夫人是怎样得到材料的?为何与当初的材料如出一辙,这难道都是巧合,而不是有人故意提供炮弹吗?潘死的不怨。
yyz2008 发表于 2014-9-8 13:22
为何带着国产国际的密电码,却不立即到延安去汇报,难道不怕耽误了军国大事?恐怕有隐情。
潘与国际派有着 ...
即使抛开政治站队方面的问题不谈,潘在这次特使任务中的表现也是严重渎职令人不可容忍的。

当时tg正在长征中损失最严重的阶段,急切需要得到共 产国 际的指示和帮助,委潘以特使重任是对他极大的信任,甚至说把红军命运系于他身上都不为过。可这位小开同志到了苏联后都干了什么?

首先是两个月各处旅游,美其名曰参观和学习。然后接了王明给的外交副委员长头衔,和国府派来的一个大使馆武官开始了关于国共两党地位的谈判(?!)两个月后那位国府武官突然不辞而别,这场莫名其妙的谈判也就此戛然而止。然后潘才突然想起国内还有一大票正处在水深火热中翘首急待他传回消息的患难战友,于是终于决定回国了。可回国归回国,潘认为自己的性命那是无比珍贵,不敢冒半点风险,所以他故意不走中俄边境的近路,而是从苏联走希腊、从希腊转巴黎、从巴黎走香港,在兜一个大圈子游历了整个欧洲和半个地球之后,才终于回到了国内。而就到了这时候,他还不打算去找tg复命,居然又顶着那顶“外交副委员”的纸帽子跑到南京找陈氏兄弟谈判去了。陈氏兄弟是什么人,三言两语就发现这个小开是个纸糊的钦差,根本没资格代表tg,于是撂下冷脸子拒绝再谈。潘在南京碰了一鼻子灰,这才灰溜溜回了陕北。这位特使用了足足九个月才算勉强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他带回的共 产国 际指示和密码早就成了过期废纸,对tg来说,他的归来毫无意义。

而就这样,他居然还敢指责质疑另一位特使张浩的身份。在潘到苏联之前,张浩已经在苏联度过了两年多牛奶面包的舒适生活,但一旦临危受命,张浩立即动身,不顾安危乔装穿越危机四伏的俄蒙边境,仅仅用了两个月就找到陕北tg,不光带去了tg最急需的指示和密码,更是利用特使的身份对正闹分裂的红四方面军喊话,为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对比两人表现,谁是患难见真情的战友,谁是见利忘义的小人不言自明,不止太祖,当时整个tg高层都对潘极度不满,若不是同属国际派的博古洛甫为其缓颊,当时他就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陈云和潘汉年都是此次的赴苏联汇报的,都是从上海赴苏的。
事实就是陈云和潘汉年都被留在了驻共产国际工作。而陈云还进入过东方大学中国班授过课。
主旨本来是遵义会议后让陈,潘两人在上海恢复联络线,在必要时可以去苏联。
而赴苏联也是在共产国际代表团来电的指示。
而且更重要的是根本就没有什么潘汉年携密电码,因为此时潘还在共产国际的指挥下在苏联进行工作,
而共产国际代表团在陈,潘两人的汇报下,派出张浩于8月20日动身回国(这个陈,潘两人还在上海还没动身赴苏的时候就经蒙古回国)于11月上旬(陈潘才刚刚在在10月抵达莫斯科)到达陕北定边,携带密电码和指示。
而这完全是建立在陈,潘两人在上海初步联络上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原因。
派潘携带密电码和指示?何等的荒诞。
搞不搞得清楚时间和事件的顺序?
段干木 发表于 2014-9-9 00:51
陈云和潘汉年都是此次的赴苏联汇报的,都是从上海赴苏的。
事实就是陈云和潘汉年都被留在了驻共产国际工作 ...
连潘从苏联归国时携带密电码和指示的事都不知道,还敢上来就口称“荒诞”?好,那就看看到底是谁荒诞,是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呢?还是在论坛上信口雌黄的某人?

“7月下旬,潘汉年在刘鼎的安排与陪同下,离开上海。8月8日,抵达中共中央所在
地保安。在保安,潘汉年被安排住进了当时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之职的张闻天的窑洞。
张闻天和潘汉年促膝长谈。随即潘汉年又向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汇报了1936年春在莫
斯科和最近在上海、南京同国民党方面联络的情况,还汇报了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刚
刚开过的讨论中国问题会议的精神,即放弃“抗日反蒋”的口号,以南京为首要谈判对
手。接着,潘汉年又来到中共中央秘书处,将从莫斯科带回的共产国际与中共中央进行
电讯联络的密码,交给了秘书处负责人邓颖超。
至此,潘汉年作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
团派出的国共两党谈判联系人的工作告一段落。”

——《第二次国共合作谈判的中共代表》 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谢黎萍
这是个人恩怨么???
你就别拿论文当令箭了,潘拿的不是密码本,而是新的密码程式。一个1936年4月才被派回国的人,你把张浩携带回国并联络上共产国际置于何地?
段干木 发表于 2014-9-9 12:41
你就别拿论文当令箭了,潘拿的不是密码本,而是新的密码程式。一个1936年4月才被派回国的人,你把张浩携带 ...
呵呵,上海党史研究室的党史资料不能当令箭,你贴几块连出处都没有的豆腐干图片又算什么,自家产的鸡毛么?

要言不烦,你先拿出正经党史研究机构发的东西,证明潘拿的是什么“新的密码程式”再说,拿不出来就少在这里扯淡。
先告诉我你这党史研究室的令箭的什么时候注释给我看看说的密码本的出处在哪?
至于以上的截图来源嘛,一是陈云年谱,一是潘汉年传,一是潘汉年情报生涯。
潘汉年传是公安部协助,是进行潘汉年研究的书籍。
149页写着学习新编密码方法。什么时候变成密码本了?什么时候变成没了潘的密码编程就联络不上苏联了?
因为密码生潘汉年的气?张浩的密码本半年多前就交给中央一次接通了。
秦福荃文章的还是别信为好。
yyz2008 发表于 2014-9-8 13:22
为何带着国产国际的密电码,却不立即到延安去汇报,难道不怕耽误了军国大事?恐怕有隐情。
潘与国际派有着 ...
他敢做,肯定后面有人
资料这东西得分析着看,不然亩产十万斤这东西还是最高等级的白纸黑字
段干木 发表于 2014-9-9 19:28
先告诉我你这党史研究室的令箭的什么时候注释给我看看说的密码本的出处在哪?
至于以上的截图来源嘛,一是 ...
哦?秦福荃的文章不能信?好好,姑且就按你信的东西,既然你举出的资料《潘汉年传》和《潘汉年情报生涯》的作者都是尹骐,想必你是信他的,我们就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潘汉年在保安受到了中央许多领导人亲切热情的接待。他是自1934年秋红军开始长征后,中央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以来第一个恢复了直接联系的使者。他带来的新编密码,重新沟通了中共与共产国际的电讯联系。这在当时是一件非常令人鼓舞的事。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被孤立和隔离近两年之后,终于冲出了国民党的军事和政治重围,走出了困境。潘汉年被特意安排和张闻天住在一起,以便向这位当时的中共中央书记,详尽地汇报莫斯科的一切以及他南京之行的经过。潘汉年到达保安后的第三天,中央于8月10日召开政治局会议,专门讨论了潘汉年汇报的关于他在莫斯科接受指示以及在南京和国民党当局初步会谈的情况......”

                  ——《第二次国共谈判中的秘密使者》尹骐

怎么尹骐这段话,就像是专为打你的脸而说的呀?

你所谓的“新编密码方法”在哪里?尹骐分明说的是“新编密码”。

你声称“张浩的密码本半年多前就交给中央一次接通了”,为什么尹骐在这里大事渲染是潘汉年“重新沟通了中共与共产国际的电讯联系”、“标志着党和红军在被孤立和隔离近两年之后,终于冲出了国民党的军事和政治重围”?

那么现在你能否告诉我,这位尹骐的话,我到底该信还是不信?

PS: 另外,既然你还懂得看注释问出处,就不要拿“某某书是公安部协助”这样可笑的大话来忽悠我,潘汉年在苏联活动的记录不在公安部,在陕北的记录也不在公安部,九几年的公安部也早没有能给潘证明这段历史的证人了,你抬出公安部的名头来吓唬谁呢?不过是尹骐靠在公安大学出版社旗下出了本书罢了。有证据摆证据,尹骐既然说过有新编密码程式你就找他要出处去,别拿些虚头巴脑上不得台面的空话来搪塞我。
你继续扯,我就继续贴资料,花了这么长时间敢情我列了书单给你你也没看啊。
为什么能协助?“你是肯定不知道的”。
潘杨案就是在公安部审办的,潘的材料都在此。潘的自述材料也在此
潘就是这条战线上的,战友多得是,给书作跋的李文达被你吃掉了。
至于张浩的电报密码接通共产国际的联系你也想否认,自是你读的少。
胡扯还能理直气壮,真是笑了。
至于尹对于自己文章错误都认为可能存在,你倒是为他搞不清楚究竟是谁为和共产国际联络上而给潘贴金的话也当真。
真是笑了。
比起革命岁月的很多人,他的下场算还可以的了。
东风强劲 发表于 2014-8-27 16:21
在D的眼里通敌不报可是大罪,主席大动干戈也可能是敲山震虎哦!
NONONO 作为一个党员 首先是党性和纪律性 潘这么重要位置的人物应该知道纪律和党性的其重要性 这是我党区别土匪和其他武装的根本之一
潘这么做 也是自己做的 换句话说 作为一个管理人员 最需要下面的人如实及时的汇报 如果手下的人没这个觉悟 凡是自己做主 那么离被开除也就不远了。
hsh_cd 发表于 2014-8-27 15:33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k2MTQyODg0.html
动动手后再发言比较好
电视剧一共30集,但是现在网上只能找到一半的内容。
老潘的事,其实给个纪律处分就行了,判刑就是上纲上线。最不应该的是手底下一帮出生入死的人都受到牵连。
楼上老装犯搞笑的要死,拿某些人随便乱写地摊传记当历史,这类所谓垃圾写手弄的玩意,香港书店大把的 就是给你这类内地是是而非半懂懵懂的货准备的 事实是没谁把这玩意当史料研究。 连老毛为啥要收拾潘的本意都不懂 谈什么?
天天贴豆腐块 不嫌累的慌。貌似证据很丰富 仔细一看 臭大便而已。ISIS啥时候进攻沙特 约旦啊? 我真不爱揭你伤疤 把你踢的灰头土脸的又哭咧咧的找你后台现身。
幽冥界 发表于 2014-9-10 10:41
哦?秦福荃的文章不能信?好好,姑且就按你信的东西,既然你举出的资料《潘汉年传》和《潘汉年情报生涯》 ...

你完了! 你得罪了段老装 人家回头找靠山收拾你 你要小心啊 别落到某些人手里
潘汉年是一位出色的地下工作者, 在上海负责地下工作功不可没, 但他会见汪精卫是很大的政治错误, 如此敏感的事情是应该先征求中央的同意, 因为这件事如果外泄后果非常严重, 肯定被政敌利用媒体炒作会令社会哗然, 反看蒋不断派军统特务杀汪, 人家势不两立, 而潘却与汪勾搭, TG 跳到黄河也洗不清. 潘汉年既然无法事先向上级联系就不应该急于求成, 事实上他见了汪精卫后也没有给工作带来任何作用, 这种涉及政治敏威的事情不应是潘汉年自己有权作出决定的, 就算能事先告知周恩来, 毛周能否同意, 现在的我们也无法知道了. 因此毛勃然大怒是必然的.
至于潘汉年被判十五年徒刑是太过残酷了, 但在那个时代, 许许多多比潘汉年功劳更大而被整死的大有人在.
我在凤凰卫视看过这个节目.
yg199350 发表于 2014-9-10 16:29
老潘的事,其实给个纪律处分就行了,判刑就是上纲上线。最不应该的是手底下一帮出生入死的人都受到牵连。
没那么简单 那个时候党内的山头 派系斗争 已经隐隐显现了 纪律处分不足以让其深刻反思 至于下面的那帮人没办法 你跟这个老大 老大不靠谱 过筛子的时候就的痛苦点 政治有时候是很现实的
段干木 发表于 2014-9-10 15:25
你继续扯,我就继续贴资料,花了这么长时间敢情我列了书单给你你也没看啊。
为什么能协助?“你是肯定不知 ...
你列的书单就三本,一是陈云年谱,一是潘汉年传,一是潘汉年情报生涯。第一本根本没涉及潘归国的情况,后两本都是尹骐的作品,我看你既然这么推崇尹先生,那我就把他的文章都找来学习学习吧。结果拿起来一看,原来是专为打你的脸而写的......

你自己推举出来当辩论依据的作者,写出的东西和你的观点完全相左,亏你还有脸在这里死撑,怎么?同一个作者写的东西,合你意的部分就是可信资料,不合你意的部分就是他搞错了?

既然尹骐连是谁和共产国际联络上都不知道,只会为了给潘贴金而瞎编,你还把他的东西拿出来当宝献?居然还能倒打一耙说我把尹骐的话当真,到底是谁把他的话当真呀,我拿你自己伸出来的巴掌抽你自己的脸呢知道不?

一上来就摆出副目空一切的嘴脸四处指摘,什么冯胜平荒诞、秦福荃不可信、谢黎萍的论文不能当令箭,把别人都贬损一通然后推出个尹骐来,没成想这位尹先生不给你作脸,不留神瞎写的东西直接捅了你的肺管子。

丢人丢到这份上,亏你还敢腆着脸指摘别人读书少。就别在卖弄你那点所谓的资料啦,连廖辉那么个18岁孩子的回忆也好意思拿出来当史料证据,他当时懂啥叫通讯联系呀。看看正经八百的党史资料是怎么说的:


1936年7月2日,张闻天在安塞致电博古,除通报了红军在西线的胜利,并告知“国际电台已畅通”。1936年7月22日,张闻天同张浩、毛泽东等联名致电张国焘:“国际电台联络从六月起已畅通”。(参见《张闻天年谱》(上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版,第236、243页。)

1936年6月16日,《中央书记处致王明、康生同志电》的二千字长电文是中央档案馆有据可查的陕北发往苏联的第一封电报。季米特洛夫在将中共中央书记处的这封长电转给斯大林阅览时写有一段话:“自中国红军主力于1934年10月撤离江西和福建后中断的共产国际同中共中央的电讯联系,已由共产国际无线电台恢复。经过(一些监控电报)检验,现在可以认为,同中共中央的无线电联系已稳定的建立起来。”(《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1931—1937)》第15卷,第223页。)

超大混进一群能人异士啊。
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合格刊物叫做地摊小说。
讨论历史不摆材料,
还真是日新月异,看来超大真是一年比一年水啊。


是啊 知音 读者 故事会也是国资委的广大淫民喜爱的合格刊物 淫民日报上亩产百万斤也是有啊 这也是历史  报复来的还真够快啊 不知道你是几家奴 也是啊 多个靠山多条路 夜夜哀叹后庭花 委身发帖献淫主 多P乱淫艾滋来  

是啊 知音 读者 故事会也是国资委的广大淫民喜爱的合格刊物 淫民日报上亩产百万斤也是有啊 这也是历史  报复来的还真够快啊 不知道你是几家奴 也是啊 多个靠山多条路 夜夜哀叹后庭花 委身发帖献淫主 多P乱淫艾滋来  
是啊,这个能人异士把自己认定不爽的书籍就是地摊文学。
什么时候能人异士给我列列你眼里不是地摊文学的书?
看来能人异士的眼里中国出版物都是地摊文学拉。
那好啊 别整天东抄西抄的 整出点自己的玩意 老是吃别人的口水 你不恶心?
老毛为啥收拾潘汉年?连个道理都说不明白 逻辑都整不圆 从马航17和ISIS这两个事件里 你上串下跳啥都装的跟个问题专家的表现 就足以证明你从头脑逻辑到人品上缺陷。
草原野狼 发表于 2014-9-10 16:44
潘汉年是一位出色的地下工作者, 在上海负责地下工作功不可没, 但他会见汪精卫是很大的政治错误, 如此敏感的 ...
这个事,小开接触李士群是有上级批准的,接触过程中发生意外,被李士群半胁迫的拉去见汪,小开算是有身不由已的理由,单就此事来说,他其实没什么责任。

他真正的问题在于,事后竭力向组织隐瞒见汪的事实,不仅不主动报告,甚至当他的上级饶漱石、乃至太祖当面询问他的时候,还在坚决抵赖。这个问题对于一个敌后工作者来说,就太严重了。

身处敌后的人,长期脱离组织,对他们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督。而一旦从有限的渠道发现某人有不忠的迹象,就不由不引起警觉:按概率学来说,如果零星的抽检都能发现问题,那往往意味着这只是冰山一角,很可能其人在未被监督的大部时间里还存在更多的问题。

小开的问题就是,连私会中国第一号大汉奸这样的事都敢向组织隐瞒,你还有什么事儿不敢瞒着组织?当着组织最高领袖的面都敢撒谎,你还有什么忠诚可言?


廖辉是十八岁小孩?廖辉1916年生人,1936年20岁生人。
还有《忆邓大姐》刘三源的记载,以张浩的呼号和密码发报联络共产国际。
难道很多人的记述都是错误的
某些人只要随口说回忆人“懂得什么”,材料就作废了?
张闻天去电朱德,“国际联络已成”是对空说话吗?
尹的文章有小瑕疵,在某些人眼里就是满篇扯淡,果然好些人都是极端啊。
在某些问题上尹自认可能有错误,读者也认为可以商榷,就变成文章不堪?
某些人的逻辑真是恕我跟不上。

廖辉是十八岁小孩?廖辉1916年生人,1936年20岁生人。
还有《忆邓大姐》刘三源的记载,以张浩的呼号和密码发报联络共产国际。
难道很多人的记述都是错误的
某些人只要随口说回忆人“懂得什么”,材料就作废了?
张闻天去电朱德,“国际联络已成”是对空说话吗?
尹的文章有小瑕疵,在某些人眼里就是满篇扯淡,果然好些人都是极端啊。
在某些问题上尹自认可能有错误,读者也认为可以商榷,就变成文章不堪?
某些人的逻辑真是恕我跟不上。
说一个发报员,一个译电员懂得什么电台通讯?
真是好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