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与德意志,难解的恩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8 20:44:56
欧洲强权史上的后来者

说起德国和俄国,一般人脑里马上就是二个世界大战中,打的你死我活的两个欧洲强权,德国强而精干,俄国蛮而庞大,二者有不共戴天的仇。但实际上这两个民族(国家)的关系,要复杂的多,不止是喋血厮杀的一面。双方一直到近代以前,都是默默无名之辈,但都出头于近代欧洲天翻地覆的巨变中,成为头等强权国家。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仅对欧洲的历史和文明,影响巨大,而且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

俄国斯崛起于蒙古人统治下的东斯拉夫,其中的莫斯科公国开始的时候,是做蒙古人的鹰犬,镇压其他斯拉夫人的反抗,进而吞并被镇压斯拉夫公国的土地和人口,来壮大自己的势力。因为这方面战绩显著,蒙古人加封了莫斯科大公的称号,把很多统治斯拉夫人的事物,让他们代办。这样莫斯科大公俨然就成了蒙古人和被统治的斯拉夫人的中间代理,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在东斯拉夫的地位,不断壮大其力量。如此又过了150年,当莫斯科大公传位到伊万三世的时候,他不断寻衅扩张土地。在消灭和吞并了最大的斯拉夫对手诺夫果罗德共和国之后,他终于感到羽翼丰满了,于是在1480年派人向蒙古人宣布独立。此时金帐汗国已经虚弱到了无法一战的地步,蒙古人派出一支军队征讨俄罗斯,在乌格拉河遇到了伊万三世的军队,双方隔河对峙了几天后,蒙古人撤走,就这样斯拉夫人摆脱了蒙古人的统治,这时候明朝在中国已经建立100多年了。

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俄罗斯,就地理上说,是个四战之地,西面和北面是强大的波兰立陶宛王国,还有新崛起的北方霸主瑞典;南面是奥斯曼帝国,和以其为后台的克里米亚鞑靼;东面是俄罗斯人的老统治者,一连串的蒙古汗国,其中最强大的是喀山汗国。处于这种环境下,在其后200年中,俄国人进行了不间断的嗜血战争。最容易的是东线(在攻占和吞并喀山汗国的战争里,1000万人口的俄国,动员参战了15万军队),在几十年间俄罗斯便征服吞并了一个接一个的蒙古汗国,拿下了西伯利亚。最艰巨的是西北方,波兰立陶宛,瑞典和俄国混战200余年,俄军多次被击败,甚至莫斯科都被波军两次占领,俄罗斯差点亡国;直到彼得一世(彼得大帝)在对瑞典的战争最终获胜,才确立了俄罗斯东方霸主的地位,俄国也正式晋身为欧洲强国。而日耳曼人的普鲁士王国,就是在这三强混战中,见缝插针地脱颖而出了。

普鲁士本来是波兰人的地盘,据有此地的波兰贵族无法搞定当地的土著部落,于是邀请日耳曼的条顿骑士团来帮忙。这些条顿骑士杀光了土著部落后,便占据当地不走了,还不断引入日耳曼移民,扩土开疆。波兰人对这些落脚的日耳曼人,即头疼又无可奈何,双方一再的冲突,最后达成了折中:日耳曼人承认波兰国王的最高统治权,承认这个地盘属波兰,而波兰人则同意让日耳曼人自治。到后来欧洲宗教改革的时候,普鲁士成为第一个接受路德教的日耳曼人区,变成了普鲁士公国,最高首领为公爵,仍处于波兰国王之下,而波兰此时还以天主教为国教。信奉路德教派的普鲁士公爵,家族的婚配对象,都是其他日耳曼新教贵族,最经常的就是柏林地区的勃兰登堡家族,就是这种联姻,最终导致普鲁士和勃兰登堡在1618年的合并(欧洲贵族的人丁很不兴旺,继承方面母系关系也被承认,经常导致一个人同时是几个领区合法继承人的局面),由勃兰登堡的霍亨索伦家族作为这两个领地的首领。

在欧洲30年战争中,位于中欧的勃兰登堡地区反复被外国军队蹂躏,人口大量被屠杀,饱受战争浩劫,选侯乔治·威廉便把领地首府从勃兰登堡的柏林迁到了普鲁士的哥尼斯堡,以逃避战乱。军事上的孱弱导致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惨痛经历,使普鲁士的统治者下定决心,要走富国强兵之路。从乔治·威廉的儿子开始,勃兰登堡-普鲁士的一代代君主都把军队建设作为第一要务,并且同时进行现代化改革,尤其是注重教育,终于让这个王国成为欧洲的军事强国。与此同时,普鲁士利用波兰和瑞典交战的机会,充分展开外交活动,从两边捞好处,先是从瑞典,然后从波兰,在1657年取得了对其主权地位的承认,使得波兰国王从此无法干涉其内政,尽管他的首领才是公爵。而到1701年,趁着俄国、波兰和瑞典开始进行大战的机会,乔治·威廉的孙子,给自己加冕为国王,成为佛里德里希一世。于是这个日耳曼人的小小领地,变成了王国,终于取得了和欧洲其他国家平起平坐的身份。

而在德意志人的小王国普鲁士诞生的时候,俄罗斯人的帝国霸业已经快成为现实了。
欧洲强权史上的后来者

说起德国和俄国,一般人脑里马上就是二个世界大战中,打的你死我活的两个欧洲强权,德国强而精干,俄国蛮而庞大,二者有不共戴天的仇。但实际上这两个民族(国家)的关系,要复杂的多,不止是喋血厮杀的一面。双方一直到近代以前,都是默默无名之辈,但都出头于近代欧洲天翻地覆的巨变中,成为头等强权国家。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仅对欧洲的历史和文明,影响巨大,而且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

俄国斯崛起于蒙古人统治下的东斯拉夫,其中的莫斯科公国开始的时候,是做蒙古人的鹰犬,镇压其他斯拉夫人的反抗,进而吞并被镇压斯拉夫公国的土地和人口,来壮大自己的势力。因为这方面战绩显著,蒙古人加封了莫斯科大公的称号,把很多统治斯拉夫人的事物,让他们代办。这样莫斯科大公俨然就成了蒙古人和被统治的斯拉夫人的中间代理,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在东斯拉夫的地位,不断壮大其力量。如此又过了150年,当莫斯科大公传位到伊万三世的时候,他不断寻衅扩张土地。在消灭和吞并了最大的斯拉夫对手诺夫果罗德共和国之后,他终于感到羽翼丰满了,于是在1480年派人向蒙古人宣布独立。此时金帐汗国已经虚弱到了无法一战的地步,蒙古人派出一支军队征讨俄罗斯,在乌格拉河遇到了伊万三世的军队,双方隔河对峙了几天后,蒙古人撤走,就这样斯拉夫人摆脱了蒙古人的统治,这时候明朝在中国已经建立100多年了。

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俄罗斯,就地理上说,是个四战之地,西面和北面是强大的波兰立陶宛王国,还有新崛起的北方霸主瑞典;南面是奥斯曼帝国,和以其为后台的克里米亚鞑靼;东面是俄罗斯人的老统治者,一连串的蒙古汗国,其中最强大的是喀山汗国。处于这种环境下,在其后200年中,俄国人进行了不间断的嗜血战争。最容易的是东线(在攻占和吞并喀山汗国的战争里,1000万人口的俄国,动员参战了15万军队),在几十年间俄罗斯便征服吞并了一个接一个的蒙古汗国,拿下了西伯利亚。最艰巨的是西北方,波兰立陶宛,瑞典和俄国混战200余年,俄军多次被击败,甚至莫斯科都被波军两次占领,俄罗斯差点亡国;直到彼得一世(彼得大帝)在对瑞典的战争最终获胜,才确立了俄罗斯东方霸主的地位,俄国也正式晋身为欧洲强国。而日耳曼人的普鲁士王国,就是在这三强混战中,见缝插针地脱颖而出了。

普鲁士本来是波兰人的地盘,据有此地的波兰贵族无法搞定当地的土著部落,于是邀请日耳曼的条顿骑士团来帮忙。这些条顿骑士杀光了土著部落后,便占据当地不走了,还不断引入日耳曼移民,扩土开疆。波兰人对这些落脚的日耳曼人,即头疼又无可奈何,双方一再的冲突,最后达成了折中:日耳曼人承认波兰国王的最高统治权,承认这个地盘属波兰,而波兰人则同意让日耳曼人自治。到后来欧洲宗教改革的时候,普鲁士成为第一个接受路德教的日耳曼人区,变成了普鲁士公国,最高首领为公爵,仍处于波兰国王之下,而波兰此时还以天主教为国教。信奉路德教派的普鲁士公爵,家族的婚配对象,都是其他日耳曼新教贵族,最经常的就是柏林地区的勃兰登堡家族,就是这种联姻,最终导致普鲁士和勃兰登堡在1618年的合并(欧洲贵族的人丁很不兴旺,继承方面母系关系也被承认,经常导致一个人同时是几个领区合法继承人的局面),由勃兰登堡的霍亨索伦家族作为这两个领地的首领。

在欧洲30年战争中,位于中欧的勃兰登堡地区反复被外国军队蹂躏,人口大量被屠杀,饱受战争浩劫,选侯乔治·威廉便把领地首府从勃兰登堡的柏林迁到了普鲁士的哥尼斯堡,以逃避战乱。军事上的孱弱导致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惨痛经历,使普鲁士的统治者下定决心,要走富国强兵之路。从乔治·威廉的儿子开始,勃兰登堡-普鲁士的一代代君主都把军队建设作为第一要务,并且同时进行现代化改革,尤其是注重教育,终于让这个王国成为欧洲的军事强国。与此同时,普鲁士利用波兰和瑞典交战的机会,充分展开外交活动,从两边捞好处,先是从瑞典,然后从波兰,在1657年取得了对其主权地位的承认,使得波兰国王从此无法干涉其内政,尽管他的首领才是公爵。而到1701年,趁着俄国、波兰和瑞典开始进行大战的机会,乔治·威廉的孙子,给自己加冕为国王,成为佛里德里希一世。于是这个日耳曼人的小小领地,变成了王国,终于取得了和欧洲其他国家平起平坐的身份。

而在德意志人的小王国普鲁士诞生的时候,俄罗斯人的帝国霸业已经快成为现实了。
没什么大怨 近100年不算的话  可以说是好邻居呢
研究俄德矛盾还不如研究法德矛盾靠谱些
两个后起之秀,没啥恩怨,不如说说俄波矛盾。
这两家历史矛盾不大吧,合作多于对抗
不如谈谈英法,法德这类喜闻乐见的传统题材
事实上大部分时间,德俄关系还是不错的,毕竟俄国历届沙皇日耳曼血统比斯拉夫血统多得多,苏联早期第一外语也是德语。
从这两个后起之秀可以看到,领土能抢到就是自己的,管它原来是谁的
一战前德俄没什么矛盾,德皇威廉还寄希望于炒作英俄矛盾,把俄国拉倒自己这一边。
但德国并不支持俄国在巴尔干和黑海周边的扩张,俄国最后还是站到了英法一边


主要是我们谈中国史太多,想平衡一下吧,写点(介绍,评论)欧洲史。我们讨论再多彭德怀,粟裕什么的,其实没啥用,因为他们都死了。但是欧洲这些历史,一直影响到现在,还有用处。其实欧洲近代史不好写,太繁杂了,我觉得很像春秋战国,但比春秋战国还复杂,所以不要以为欧洲人不懂,你想啥他们一瞧就知道。老毛子为啥死把着许多事不松口?他们不傻,都经历过。

欧洲史里德俄关系很有意思,和很多中国人想的不一样,这两大国部分时间里算盟国,而且是血亲,但最后翻脸,打个你死我活的。实际1905年日俄战争,德国坚定的站在俄国一边,而英国站在日本那边。直到一次世界大战,两国都没什么矛盾,一战爆发和两国没有直接关系。。。但最后一打,欧洲里昂格鲁人的对手就互毁掉了 - 都不知道为什么大不了的事,历史就是这样。

有时间我一点点写吧,基本没有中文资料。中文书要不是就是整抄外国的,要不就是翻译,没自己的观点。外国有不少评论中国史的书(很多是瞎掰),但中国人就没有评论欧洲史的,实在是不对称。


主要是我们谈中国史太多,想平衡一下吧,写点(介绍,评论)欧洲史。我们讨论再多彭德怀,粟裕什么的,其实没啥用,因为他们都死了。但是欧洲这些历史,一直影响到现在,还有用处。其实欧洲近代史不好写,太繁杂了,我觉得很像春秋战国,但比春秋战国还复杂,所以不要以为欧洲人不懂,你想啥他们一瞧就知道。老毛子为啥死把着许多事不松口?他们不傻,都经历过。

欧洲史里德俄关系很有意思,和很多中国人想的不一样,这两大国部分时间里算盟国,而且是血亲,但最后翻脸,打个你死我活的。实际1905年日俄战争,德国坚定的站在俄国一边,而英国站在日本那边。直到一次世界大战,两国都没什么矛盾,一战爆发和两国没有直接关系。。。但最后一打,欧洲里昂格鲁人的对手就互毁掉了 - 都不知道为什么大不了的事,历史就是这样。

有时间我一点点写吧,基本没有中文资料。中文书要不是就是整抄外国的,要不就是翻译,没自己的观点。外国有不少评论中国史的书(很多是瞎掰),但中国人就没有评论欧洲史的,实在是不对称。
法德关系绝对不如德俄关系复杂、精彩,那两个基本就是竞争、敌对的关系,没啥好写的。
俄德关系还真是有意思。那几个德国来的女沙皇什么的就很重要。希望楼主多写写。
flight771 发表于 2015-9-4 23:30
从这两个后起之秀可以看到,领土能抢到就是自己的,管它原来是谁的
口胡,兔子的自古以来还是要挂在嘴上的……
一战就是三个表兄弟之间的战争
而且是一场稀里糊涂打起来的战争
居然影响世界几百年
一战就是三个表兄弟之间的战争
而且是一场稀里糊涂打起来的战争
居然影响世界几百年
就是这样。
一战就是三个表兄弟之间的战争
而且是一场稀里糊涂打起来的战争
居然影响世界几百年
并不糊涂,德国想要更多殖民地。
一战就是三个表兄弟之间的战争
而且是一场稀里糊涂打起来的战争
居然影响世界几百年
法兰克被三兄弟分了
德皇威廉二世的妈和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妈是姐妹,和英王乔治的爸是兄(弟)妹,他们的共同(外)祖母是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所以叫三表兄弟的战争。

有人说什么唐的皇帝娶鲜卑女人,所以不是汉人。扯淡吧,等我给你讲讲欧洲好了。


韬光养晦的俄罗斯,时来运转

从1700至1701年,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内,欧洲爆发了两场战争,两个战事都持续了10多年。一个是北方大战,俄国,波兰,丹麦等国,围攻瑞典;另一个是西班牙继位战争,路易十四的法国,被其他国家围攻。瑞典和法国,在这之前大约一个世纪中,是欧洲大陆的两霸,而且这两个,作战的时候还经常互相配合。1618年以日耳曼人地区为主要构成的神圣罗马帝国,因为天主教和新教的冲突,陷入了宗教战争。这场冲突一打就是30年,无比血腥残暴,不仅如此,这场宗教战争把周边的强国,都给卷进来了,各国趁火打劫,争夺利益。参战的法军重创当时的强国西班牙,从哈布斯堡势军队手中夺取了日耳曼人大片土地。战后法王路易十四执政,国力达到顶峰,不断对周边发起扩张战争。因为西班牙国王没留下继承人就死去,法国和哈布斯堡王朝,又展开西班牙王位的争夺(这两国和西班牙王室都有姻亲,都有人可以合法继承王位),试图吞并西班牙国土和其庞大的殖民地,这事激怒了各国,于是群起围攻法国。

另一方面在30年战争中,瑞典看到新教军队节节败退,于是也加入到大战中,不过他们是和天主教的法国联手作战。其间瑞典军队东征西讨,打遍欧洲,几无对手。瑞典加入作战扭转了路德教派的命运,战争给他们带来大片土地和财富,一举确立其欧洲大陆新霸主的地位。当时的瑞典军队,有着欧洲最善战的陆军,所以30年战争结束后,勃兰登堡-普鲁士选候立志要建立的新军,就是仿照瑞典军队组织和训练的。1655年,瑞典入侵波兰立陶宛王国,这场战争把好几个欧洲国家拖进来,又是一场混战。波兰立陶宛王国是老牌的东欧强国和瑞典的老对手,在这场战事里损失三分之一的人口,元气大伤。

瑞典从这一战中得到不少土地,国土陆地面积达上百万平方公里(大部分位于无人居住的苦寒区,瑞典总人口这时还不到300万),达到了有史以来的顶峰。但其实它从这场战事里拿到的实际利益有限,却给自己新招了好几个死敌。勃兰登堡-普鲁士的新选候,乔治·威廉的儿子佛里德里希·威廉,这时候已经训练出一支颇能打仗的军队,在战争中他们先是帮着瑞典作战,后来又倒向波兰国王,从双方获得了对他对普鲁士主权地位的承认,使得勃兰登堡-普鲁士的权利与一个国家没两样,就差一个头衔了,小国之道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也是如愿所得。

俄国自从立国后,就在西部和北部不断的与本地的强权,波兰和瑞典,展开争斗,有失有得。但到了伊万四世(恐怖的伊万)后期,内政混乱,外战失败,处于一片混乱中,这时又爆发了继承危机,政权终于崩溃。波兰、瑞典此时又趁机进攻,进行军事干预,俄国几近亡国。此时俄国人到处拿起武器作战,建立志愿军,终于把波军赶出莫斯科(想起宋明),但这场内乱让俄国丧失大片国土给波兰和瑞典,国力大衰(多熟悉呀)。这时正值瑞典崛起,新建立的罗曼诺夫王朝,知道自己力量不够,不敢惹那两个老对手,便实行韬光养晦政策,这一韬就是好几十年。到了1654年,波兰统治下的乌克兰内乱,俄罗斯觉得有机可乘,便派兵干预,刚开始时俄军颇有斩获,这导致瑞典在第二年入侵波兰,也要赚便宜。

俄国看到瑞典入侵波兰,于是在下一年,竟然趁乱进攻瑞典,于是导致瑞典、波兰、俄国三方互相作战,互相都是敌人的奇特局面。事实证明这时候的俄国,还远不是瑞典的对手,瑞典军队轻而易举地击败俄军,迫使其求和停战。当瑞典和波兰停战言和,波兰腾出手后转身对付俄国的时候,俄军发现他们也不敌此时已大伤元气的波军,接连地吃败仗,波军在丘德诺夫大捷,一举扭转战局,接着攻入第聂伯河东部,双方打成僵局,展开和谈。经然而就在停战谈判进行时,另一场波兰内乱的消息传来,原来为了筹得支持战争的经费,波兰国王试图改革,增加饷赋,这遭到贵族阶层的反对,贵族柳布梅尔斯基发起叛乱,于是打得精疲力尽的波兰,尽管击败了俄军,却不得不割地求和,包括顶着莫斯科的斯摩棱斯克和基辅,都让给了俄国。波兰人对这场胜在战场,输在谈判桌的战争,刻骨铭心,认为是两国命运的转折点,而对俄罗斯而言,他们的好运开始了。



罗曼诺夫复国初期,俄国面对的波兰立陶宛王国(三块粉色的为波兰输给瑞典俄国的土地)




韬光养晦的俄罗斯,时来运转

从1700至1701年,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内,欧洲爆发了两场战争,两个战事都持续了10多年。一个是北方大战,俄国,波兰,丹麦等国,围攻瑞典;另一个是西班牙继位战争,路易十四的法国,被其他国家围攻。瑞典和法国,在这之前大约一个世纪中,是欧洲大陆的两霸,而且这两个,作战的时候还经常互相配合。1618年以日耳曼人地区为主要构成的神圣罗马帝国,因为天主教和新教的冲突,陷入了宗教战争。这场冲突一打就是30年,无比血腥残暴,不仅如此,这场宗教战争把周边的强国,都给卷进来了,各国趁火打劫,争夺利益。参战的法军重创当时的强国西班牙,从哈布斯堡势军队手中夺取了日耳曼人大片土地。战后法王路易十四执政,国力达到顶峰,不断对周边发起扩张战争。因为西班牙国王没留下继承人就死去,法国和哈布斯堡王朝,又展开西班牙王位的争夺(这两国和西班牙王室都有姻亲,都有人可以合法继承王位),试图吞并西班牙国土和其庞大的殖民地,这事激怒了各国,于是群起围攻法国。

另一方面在30年战争中,瑞典看到新教军队节节败退,于是也加入到大战中,不过他们是和天主教的法国联手作战。其间瑞典军队东征西讨,打遍欧洲,几无对手。瑞典加入作战扭转了路德教派的命运,战争给他们带来大片土地和财富,一举确立其欧洲大陆新霸主的地位。当时的瑞典军队,有着欧洲最善战的陆军,所以30年战争结束后,勃兰登堡-普鲁士选候立志要建立的新军,就是仿照瑞典军队组织和训练的。1655年,瑞典入侵波兰立陶宛王国,这场战争把好几个欧洲国家拖进来,又是一场混战。波兰立陶宛王国是老牌的东欧强国和瑞典的老对手,在这场战事里损失三分之一的人口,元气大伤。

瑞典从这一战中得到不少土地,国土陆地面积达上百万平方公里(大部分位于无人居住的苦寒区,瑞典总人口这时还不到300万),达到了有史以来的顶峰。但其实它从这场战事里拿到的实际利益有限,却给自己新招了好几个死敌。勃兰登堡-普鲁士的新选候,乔治·威廉的儿子佛里德里希·威廉,这时候已经训练出一支颇能打仗的军队,在战争中他们先是帮着瑞典作战,后来又倒向波兰国王,从双方获得了对他对普鲁士主权地位的承认,使得勃兰登堡-普鲁士的权利与一个国家没两样,就差一个头衔了,小国之道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也是如愿所得。

俄国自从立国后,就在西部和北部不断的与本地的强权,波兰和瑞典,展开争斗,有失有得。但到了伊万四世(恐怖的伊万)后期,内政混乱,外战失败,处于一片混乱中,这时又爆发了继承危机,政权终于崩溃。波兰、瑞典此时又趁机进攻,进行军事干预,俄国几近亡国。此时俄国人到处拿起武器作战,建立志愿军,终于把波军赶出莫斯科(想起宋明),但这场内乱让俄国丧失大片国土给波兰和瑞典,国力大衰(多熟悉呀)。这时正值瑞典崛起,新建立的罗曼诺夫王朝,知道自己力量不够,不敢惹那两个老对手,便实行韬光养晦政策,这一韬就是好几十年。到了1654年,波兰统治下的乌克兰内乱,俄罗斯觉得有机可乘,便派兵干预,刚开始时俄军颇有斩获,这导致瑞典在第二年入侵波兰,也要赚便宜。

俄国看到瑞典入侵波兰,于是在下一年,竟然趁乱进攻瑞典,于是导致瑞典、波兰、俄国三方互相作战,互相都是敌人的奇特局面。事实证明这时候的俄国,还远不是瑞典的对手,瑞典军队轻而易举地击败俄军,迫使其求和停战。当瑞典和波兰停战言和,波兰腾出手后转身对付俄国的时候,俄军发现他们也不敌此时已大伤元气的波军,接连地吃败仗,波军在丘德诺夫大捷,一举扭转战局,接着攻入第聂伯河东部,双方打成僵局,展开和谈。经然而就在停战谈判进行时,另一场波兰内乱的消息传来,原来为了筹得支持战争的经费,波兰国王试图改革,增加饷赋,这遭到贵族阶层的反对,贵族柳布梅尔斯基发起叛乱,于是打得精疲力尽的波兰,尽管击败了俄军,却不得不割地求和,包括顶着莫斯科的斯摩棱斯克和基辅,都让给了俄国。波兰人对这场胜在战场,输在谈判桌的战争,刻骨铭心,认为是两国命运的转折点,而对俄罗斯而言,他们的好运开始了。



罗曼诺夫复国初期,俄国面对的波兰立陶宛王国(三块粉色的为波兰输给瑞典俄国的土地)


zhepro 发表于 2015-9-1 11:16
没什么大怨 近100年不算的话  可以说是好邻居呢
沙皇都是德国人,贵族有一大半是日耳曼血统。实际上俄国是日耳曼人征服了斯拉夫人建立的国家,其源头基辅罗斯就是维京人建立的。
来自:关于超级大本营


维京是北欧人,但日耳曼人认他们是同宗。话说这维京人,上世纪50/60代以前还被认为是海盗流氓,杀人放火之徒,之后就被重新评价,被认为是历史的推动者。短短几十年,就重写了历史。

维京是北欧人,但日耳曼人认他们是同宗。话说这维京人,上世纪50/60代以前还被认为是海盗流氓,杀人放火之徒,之后就被重新评价,被认为是历史的推动者。短短几十年,就重写了历史。
瑞典:军事辉煌顶点的致命决策

当彼得一世1700年挑战瑞典时,他正好28岁,已经执政10年了。1697年彼得启程周巡欧洲,试图找到和奥斯曼帝国作战的同盟,在路过瑞典控制的波罗的海省份时,他动了征服该地的心机。这年瑞典国王查尔斯11世刚病死,接替他的新王查尔斯12世这时只有15岁,距上次俄国对瑞典的战争,已经几十年过去了,沙皇也换了几代。自从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以来,将近一个世纪里,除了一场战争外,俄国对西边和北边,都维持着和平局面。但这并不意味着俄国停止了扩张,南方它和奥斯曼帝国持续作战,东方和满清不断冲突,尽管满清当时对俄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装备也不差,并在作战中击毙了俄国的西伯利亚总督,双方还是最终签署了尼布楚条约 - 那个方向上,俄国要等待将近200年,才会再次跨过边界。在实力软弱的时候,俄罗斯人会很耐心的维持现状,等待机会,当实力超过对方时,则会不断试探,积极渗透,并毫不犹疑的使用武力,就像现在的乌克兰和格鲁吉亚一样。而当时的瑞典,正面临着不小的麻烦。

瑞典和波兰打完仗后,并没有闲着,转过头来又去收拾波兰战争中结下梁子的丹麦。不想这丹麦虽小,也不是好惹的,三次打败瑞典海军,让瑞典损失惨重,也是个对海军不够重视的主儿。瑞典陆军腾出手后,转而去参加法国路易十六争夺西属荷兰的混战,当时佛里德里希·威廉的勃兰登堡-普鲁士新军初试啼声,让法军颇为头疼,就请求瑞典军队去进攻空虚的勃兰登堡,此所谓围魏救赵之策。于是瑞典军队攻进该地,并且大肆武装抢劫、搜刮民财,这瑞典连年征战,财库空虚,所以打仗的主要目的就是抢钱。佛里德里希·威廉听到老家被端,率军星夜奔驰回援。这新练出来的勃兰登堡军队确实了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回国,打得正抢在兴头的瑞典军队措手不及,瑞军大败仓皇出逃。虽然此战就消灭了几百个瑞典军队,但就如平型关战役那样,它使佛里德里希·威廉的军队一举扬名全欧,打破了瑞典陆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从此北德地区的瑞典飞地纷纷被附近的诸侯攻抢,而瑞典兵虽精但人少,顾此失彼不胜其扰。瑞典的敌国觉得,他们的机会来了。

最先动手的还是丹麦,首先派军进攻荷尔斯泰因-戈托普地区(Holstein Gottorp),丹麦国王早想吞并这地方,但统治它的公爵是瑞典国王查尔斯十二世的连襟。这血气方刚的查尔斯那干?18岁的查尔斯立即率兵直扑丹麦,不到6个星期瑞典军队即击败丹麦,迫使其签城下之盟。那时候通讯不发达,这厢丹麦丢枪认输,那边波兰和俄国还不知道,波兰在丹麦认输的这天向瑞典宣战,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借口早先他周游欧洲,路过瑞典波罗的海省份时,当地总督拒绝他参观要塞,向瑞典提出抗议。在双方还为此事商谈时,俄国突然向瑞典宣战。消息传到查尔斯这里,小王子随即从丹麦出发,领兵渡海回到瑞典的波罗的海省份。瑞军先是登陆拉脱维亚,解救了被波兰军队围困的里加,波兰撤出战争。此时慢腾腾动员起来的俄国军队,攻入因格里亚省,包围了纳尔瓦要塞,于是瑞军再次登船出海,大军驶入芬兰湾。此时已是11月下旬,波罗的海已经进入冰天雪地的冬天,包围纳尔瓦的4万俄军,是沙皇彼得才训练出来的新式陆军。拥有140多门大炮的俄军,挖壕据堡,将据守纳尔瓦的2000瑞军团团围困,要塞已是垂垂危矣。查尔斯亲率9千瑞典援军,在帕尔努登陆,然后挥军北上,沿途连续击破两道俄军阻拦,瑞军直抵纳尔瓦外围。

此时纳尔瓦正在下暴风雪,到中午时分风向改变,大风夹雪直扑俄军阵地,于是查尔斯下令瑞典军队发起攻击。瑞军借着风雪突破俄军阵地,迅速穿插将4倍于己的俄军分割包围,致使俄军一片混乱,陷入兵败如山倒的状态,狼奔豕突,自相践踏,半天时间4万俄军竟然被9千瑞军全歼。此役俄军在惊慌混乱中,阵亡达上万人以上,剩余的大部分被俘,整个军官团投降,装备损失殆尽,而瑞军只阵亡了区区几百个人。三国反瑞典联盟,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就被才18岁的瑞典国王率军粉碎,此时丹麦屈服,波兰退出战斗,俄军主力被消灭,连再战的重武器都没有,俄国北方的门户大开,瑞典几乎可以随意行事。此时内部分裂的波兰,开始了新的争吵。一方面正在尽一切恢复军力的俄国彼得一世,极力说服利诱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一个德国人,萨格森公爵) 继续作战,另一方面大多数波兰贵族不想继续打,双方为此几乎闹到内战。

查尔斯十二世这个时候按捺不住了,他率领瑞典大军开进了波兰控制的拉脱维亚,然后攻入立陶宛、波兰本土。瑞典人下定决心,要趁这个时机,彻底解决一直困扰他们的波兰难题。但事实证明,无论对波兰立陶宛王国,还是对瑞典帝国,这都是个致命性的决定,最后唯一得益的只有俄国人。

波兰泥坑

1700年底,18岁的瑞典国王查尔斯十二世,率领一万不到的兵力,一战全歼四万据壕坚守的俄军,震惊了欧洲。俄国虽然在东北欧三强中实力最弱,却也不是好欺负的,它的陆军是彼得一世刚按照欧洲方式新组建训练出来的,请的是曾在法军中服役过的瑞士军官,而且刚在乌克兰对奥斯曼帝国的作战中获胜(彼得在和土耳其签订停战协定后的第二天,即向瑞典宣战)。纳尔瓦之战前,彼得一世都在军中(但沙皇并没有直接指挥作战,他是以下级军官的身份随军的,稍逊明武宗封自己为大将军),但在瑞军杀到之前一天,不知何故离开前线,南下去处理公务,如非那样很可能在战中非死即被俘,那么世界历史可能就会被改写。

沙皇避战开溜的消息战后传遍全欧,彼得一世顿时成为欧洲笑柄,被认为是贪生怕死之徒。但比嘲笑更可怕的是,俄国此时即无可战之军队,也无装备新军队的武器,整个北方门户洞开。这个时候,俄罗斯人不屈的韧劲显示出来了,彼得一方面尽量搜刮一切可用之兵,甚至和丹麦密商,借用几个团的丹麦军队;另一方面他下令重建俄军(新的俄军,这次是仿照德意志陆军的模式组建),并要全国教堂把钟献出来铸炮,总之,俄国人并没有屈服,还准备继续打下去。但查尔斯此时,对继续进攻俄国,或者占领寒冷荒凉的俄国北部,并没有兴趣。瑞典军队休整了半年,趁其内乱于1701年夏天,攻入了波兰立陶宛王国,这时候波兰的贵族和他们的日尔曼人国王,正开始内战。

波兰国土辽阔(比今天大多了),农田肥沃,人口众多,骑兵骁勇,长期是东欧的头号强国,也是瑞典的第一对手,此外这两国之间还有私人恩怨。欧洲的王侯,婚嫁按传统只在同类家族之间进行,所以王室间多有姻亲关系。波兰国王就经常和瑞典王室有这种关系,借此老声称瑞典王位应该是他们的,而这自然让瑞典人恼火,也是双方敌对的一个原因。此时的波兰国王奥古斯塔二世,就是瑞典国王查尔斯十二世的表兄弟,邻居加上亲戚,这反倒是麻烦的开始了。原来这波兰在当时,是全世界最"自由民主"的国家,国王是终身但非世袭,权力也不是很大,新王需经议会选举产生,而且不限波兰人,说起来在当时,这让英国都显得落后的掉牙。奥古斯塔二世本人其实是个日尔曼贵族,萨克森公爵, 身材高大孔武有力,外号"强人",是个典型的野心勃勃而且胡作非为的主,他疯狂搜括自己领地的民财,不光挥霍享受,而且拿重金贿赂很多波兰贵族,把自己选成了波兰国王。这人不光自己要过把国王瘾,还盘算着把王位变成世袭,让他们家永有波兰。就因为如此,奥古斯塔和波兰贵族的利益并不一致。尽管波兰人不想打,国王却想的是如何让自己建功立业,对此俄国的彼得一世自然是非常鼓励,不断的许诺利诱。

瑞典国王查尔斯,盘算着要借这个机会,把奥古斯塔搞下台,换上个自己人,彻底解决掉他们的波兰问题。但是这个想法是错的,尽管波兰人不想打仗,当瑞典军队打进了国土,那么不愿打也得打了。而且这瑞典军队,是属于以战养战的那种,所到之处无不摧残,波兰人不抵抗都不行,到省了沙皇彼得的许多心机。波军当时也绝非等闲之辈,更非弱旅,就在20年不到之前,波兰国王率军在维也纳城下大败奥斯曼帝国大军,捍卫了欧洲心脏,声震全欧;而在这次和瑞典作战前2年,波军又击败奥斯曼,逼迫其势力退出中欧,这成为突厥帝国国运兴衰的转折点。这次查尔斯率军攻入波兰,其锋芒却无人能挡,波军是连战连败,连败连战,被瑞典军队满处追着打。但奥古斯塔二世这个人,个性相当的顽强,有股茅坑里石头的劲头,不想轻易放弃好不容易得到的王位。这把才20岁的查尔斯激怒了,他如同走火入魔般,把一切都抛在脑后,所有其他的事都置之不管,率军死追奥古斯塔,一心要置其于死地。瑞典军队撵着波军作战,打遍波兰立陶宛,最后更是打进了奥古斯塔的老家,德意志的萨克森区。

瑞典军队在查尔斯指挥下,在波兰-立陶宛-萨克森作战,一打就是六年时间。
苏联派1 发表于 2015-9-5 07:12
一战前德俄没什么矛盾,德皇威廉还寄希望于炒作英俄矛盾,把俄国拉倒自己这一边。
但德国并不支持俄国在巴 ...
巴尔干那个穷山恶水刁民的地方到底有什么吸引力,以至于欧洲列强都咬住不放,好兄弟反目成仇。世界那么大,欧洲人扩张的地方多的是,与其在巴尔干打生打死,不如去亚非拉抢殖民地。
禁止通行 发表于 2015-11-5 16:24
巴尔干那个穷山恶水刁民的地方到底有什么吸引力,以至于欧洲列强都咬住不放,好兄弟反目成仇。世界那么大 ...
巴尔干的土地再不济,也比俄国的冻土与苔原强多了(那时候人们还不太重视石油)。


争夺巴尔干主要涉及到瓜分奥斯曼帝国的遗产,和它本身的价值关系不那么大。谁在这里抢了先,那自然对将来其他的东西更有发言权,比如:达达尼尔海峡。

另外,这里还涉及到复杂的欧洲历史、民族心理方面的东西,中国人不好理解,其实那里面还和中国有关。

巴尔干的一个国家这里也起了关键作用,就是巴尔干的越南 - 塞尔维亚。这个国家野心很大,能力也不小,把自己也卷入了大国之争,最后成了大国的枪手。冷战结束后,德国第一件事就是肢解南斯拉夫,解心头之恨,这时候巴尔干对西方各大国已经没利用价值,俄罗斯孤掌难鸣,毫无办法。

争夺巴尔干主要涉及到瓜分奥斯曼帝国的遗产,和它本身的价值关系不那么大。谁在这里抢了先,那自然对将来其他的东西更有发言权,比如:达达尼尔海峡。

另外,这里还涉及到复杂的欧洲历史、民族心理方面的东西,中国人不好理解,其实那里面还和中国有关。

巴尔干的一个国家这里也起了关键作用,就是巴尔干的越南 - 塞尔维亚。这个国家野心很大,能力也不小,把自己也卷入了大国之争,最后成了大国的枪手。冷战结束后,德国第一件事就是肢解南斯拉夫,解心头之恨,这时候巴尔干对西方各大国已经没利用价值,俄罗斯孤掌难鸣,毫无办法。
苏联派1 发表于 2015-11-9 08:39
巴尔干的土地再不济,也比俄国的冻土与苔原强多了(那时候人们还不太重视石油)。
但是这个地方刁民太多,而且算是欧洲白人,也不能灭绝了,谁占了谁倒霉。
墙倒众人推,霸主失鞭

就在瑞典国王查尔斯率瑞军精锐主力,转战于波兰各地之时,彼得一世利用这个喘息的机会,重建俄军,以图再战。经过一年半的重整训练,新的俄国部队,终于在1702年春天,重新在北方参战了。纳尔瓦大捷后的查尔斯,对俄军极其蔑视,认为只要自己腾出手一击,便可彻底打垮俄国,所以对彼得的攻势毫不在意。俄国人在数量占绝对优势,让防守波罗的海沿岸的瑞典军队顾此失彼,处于挨打的守势,渐渐消除了对瑞军惧怕心理的俄军士兵,和对手在北方展开城镇的诸点争夺战。不断地积累胜利,经过一年作战,俄国人于1703年5月攻下了涅瓦河口,从这里可以出入波罗的海,这是多少代沙皇梦寐以求的东西。占领该地才两个星期,沙皇彼得就迫不及待地下令,在此建立新城 - 圣彼得堡,为此他亲自上陈,搬运砖石建材,还下令从全俄各地征调民夫,冒着战火在这荒芜之地抢建新城,成千上万的俄工为此丧生。瑞典人意识到了俄国的企图,不断派出海军阻挠建城,但都被俄军击退。接着两年后 ,经过半年的包围,俄军又于1705年秋,攻陷了早先经历惨败的纳尔瓦要塞,算是血了耻。

就在彼得一世率领俄军在波罗的海沿岸不断告捷时,查尔斯率领瑞典军队,在波兰也是节节获胜,瑞军在多次追击战役中,大败波兰-立陶宛-萨克森联军,让波军精锐损失殆尽,无力再战。为了防止波兰退出战争,彼得向奥古斯塔二世许诺,俄国每年给与波兰20万卢布补贴战费,另派遣1万2千俄军入波加入作战(在波兰的瑞典军队总数不超过1万人),归还以前占领波兰乌克兰的土地。但是波兰内部陷于分裂,主和派拒绝打下去,又选出了新的国王,导致了波兰新一轮的内战。尽管有俄军的加入,三方联军还是打不过查尔斯率领的瑞典兵,一败再败。在打的对手溃不成军之后,瑞典军队于1706年开进了奥古斯塔的老家-萨克森。瑞兵所至,极尽蹂躏,这一下波兰国王受不了了,向查尔斯彻底认输,宣布退位。至此波兰完全落入了查尔斯之手,在战场上只剩下彼得一世的俄国,和查尔斯的瑞典。彼得深知瑞典军队的利害,向查尔斯提议,除了新建的彼得堡城以外,俄国愿意放弃所获波罗的海沿岸的所有土地,两国缔结和约。

但是查尔斯拒绝了彼得的提议,扬言要到莫斯科去商谈合约,经过了一年休整与巩固后方,瑞军于1707年8月22日,从萨克森起兵向俄国进发。彼得听到查尔斯的话,愤愤说道:"我这位老弟想做亚历山大,但本人绝不是大流士",下令实行坚壁清野的焦土政策。恶劣的道路和天气,再加上沿途补给困难,让瑞军进展缓慢,但俄国人也没判断准查尔斯的进军路线,双方在霍洛金不期而遇,瑞典军队以不到俄军1/3的兵力,大败俄军,这是俄国人在查尔斯手上连吃的第5次败仗。瑞典人打到这里,东距斯摩棱斯克只有100多公里了,查尔斯却决定原地停止、不再前进,他有些犹豫了。彼得一世正领着一只俄国大军,距他不远,本来约好和他会合的一支从波罗的海南下、带着辎重和增援部队的瑞典军队,此时迟迟不见出现,查尔斯的粮弹都已不多,没把握是否能继续进攻莫斯科。这时候瑞典人得到消息,乌克兰的哥萨克人发动了反抗沙皇的叛乱,于是查尔斯决定放弃进攻莫斯科,转个大头南下,直奔乌克兰,先在那里过冬、补充粮弹再说。此刻由莱文霍普指挥的瑞典补给部队,正姗姗来迟地南下追赶查尔斯,却被彼得的俄军截个正着,让瑞军损失惨重,丢掉了近全部辎重。瑞典人南下奔向乌克兰,但结果并不如人意,俄军抢先对叛变的哥萨克人展开大屠杀,把当地焚掠一空,让瑞典人的打算落了空。瑞典军队在一片焦土上过冬,靠四处抢掠生存。艰难度到第二年的春天,查尔斯决定再次向莫斯科进攻,瑞典军队于1709年5月,包围了波尔塔瓦要塞。

彼得一世闻讯,倾其所有,率5万多正规军、2万多哥萨克前来解围,两军在波尔塔瓦以北4公里处对阵,在1709年7月8日,展开决定命运的著名一战。凌晨时刻,2万多瑞军向5万多严阵以待的俄军发起冲锋,尽管瑞军在开始时取得了些进展,很快他们就在俄军压倒优势的炮火和兵力下陷于混乱中,战斗到早晨瑞军已是全面溃败,查尔斯见势不妙,率领残军急忙逃窜。到中午战斗基本结束,瑞典军队兵败如山倒,除战场上被俄军歼灭的外,撤退的瑞军3天后被俄国骑兵追上包围,只好投降。漏网之鱼的查尔斯带领1000多人,向南逃奔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他要在那里度过5年的流亡时光。瑞典军队这次战役中,精锐尽失,尽管战争之后还继续打了10多年时间,但攻守之势由此逆转,维持近一个世纪的欧洲军事霸主,从此陷于苦战之中。已经被查尔斯降服的丹麦,又重新对瑞典开战;退位的波兰国王奥古斯塔,在俄军的刺刀帮助下复辟,再次加入对瑞典的战争;刚刚参加了围攻法国的欧洲新王国普鲁士,以及汉诺威-英国,看到瑞典败相已定,也加入到群殴中,对瑞典宣战。到1721年各方达成停战时,瑞典失去了在北德、波罗的海所有的领地和省份,差不多是它过去所有的征战所得。对瑞典人这还是幸运的,参战的各方害怕新兴的俄罗斯帝国势力进一步扩张,对它其实是相当的手下留情了。

瑞典的欧洲军事霸主地位,从此一去不复返,尽管它后来百年中又两次开战,试图从俄国手里夺回失地,但结果是一败再败,又丢掉了芬兰,从此彻底绝望,改心修佛,开创另一个局面。另一个东欧强权波兰,在这次战争中耗尽军力国力,一蹶不振,成为俄国的傀儡,最终遭受分土灭国的命运。俄国的罗曼纳夫王朝,在国家处于灭亡边缘接掌政权,经过百年的苦心经营、运筹谋划,以三强中最弱的军力,一战擒双,同时干掉自己的两个劲敌,获得了最多的领土,成为欧洲的新霸主。俄罗斯文明最辉煌的时期,亦由此开始了。


玩钢铁雄心3苏德战争无休止简直,,,
欧洲混战,普鲁士趁乱称王

欧洲征战不断的近代史,有很多地方令人感叹,许多关系国家民族命运,或者成千上万人生死的大事,是由小孩决定的。象瑞典的查尔斯十二世,15岁登基掌权,18岁不到就领兵纵横疆场,亲自参加多国大战。他的曾祖父,古斯塔夫二世,更是16岁就率军出征,其赫赫战功让瑞典从区域小国一跃成为欧洲的军事霸主。俄国的彼得一世,17岁通过政变囚禁了摄政的异母姐姐,掌管俄国的军政大事,到他联合诸国发动对瑞典的战争时,才28岁,已经在战火里磨练多年。按中国的标准,这些还都是没念完书的孩子,没有资格独立决定国家大事的,更不要说发动战争、带兵参战了。当时的欧洲,正走向中央集权制,大多数国家实行贵族统治下的绝对君主制,一般的人根本不会质疑君主的权威,也没有非分之想,统治的成本非常低,君王的意志可以高效的传达下去。这样的体制下,国家民族的命运,往往维系于某个人的一念之间。欧洲局势,此时也是异常复杂,和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每个强国面对的,都是两三个甚至更多的对手。比如俄国要面对波兰、瑞典和奥斯曼帝国,波兰要面对瑞典、俄国和奥斯曼帝国,瑞典则要面对波兰、丹麦和俄国。这些强权之间或和或战,没有永远的朋友与敌人,所以对于一国统领,重要的不只是军事能力,还得会判断形势及纵横捭阖。

瑞典当时在欧洲拥有头等的军力,但它的国力无法支持一场持续长久的大规模战争。查尔斯十二世在轻易粉碎三国联盟的军事挑战后,想一劳永逸的趁机解决掉老对手波兰,对于强大的瑞典这也是很吃力的,以致瑞军主力被拖在旷日持久的波兰战事中,让俄军恢复实力,乘机在波罗的海方向不断攻城掠地。在波兰的战争结束后,查尔斯打算把彼得一世从沙皇的宝座上赶走,用同样的方式彻底解决俄国,但这时已是师老兵疲,坚持要实现这个野心勃勃的愿望,最终落了个满盘皆输的下场。同时彼得一世对瑞典开战,本身也是错估了形势,高估了自己的实力,导致俄军一开战便遭受毁灭性打击。彼得开始并没有什么深谋远虑,他会同波兰、丹麦这两个瑞典的对手同时发难,欲趁刚掌权的查尔斯年轻不更事之机,群起而攻之,赚些便宜。战争伊始的惨败说明,俄国的初始目标远超过了俄军的能力,但坚持打下去的彼得,取得的战果却大大地出人意料,瑞典被打垮,波兰耗尽实力,俄国一举成为欧洲东部的霸主。固执地追求代价高昂的目标,往往前功尽弃,如查尔斯,及后来的拿破仑、希特勒;但即使实力不济,也并非不能采取主动,并且获得惊人的战果,如彼得一世的俄国,不过那往往要在防守中实现,或者在对手犯错的配合下。

这里不得不说到波兰,它本来是东欧平原上首屈一指的强国,人多地广传统悠久,而且波军也是非常能征善战,综合实力在三国中应该说名列前茅。不过波兰的体制,始终无法如欧洲其他强国那样,从贵族封建制演变为中央集权制,而是走向了君主议会制,在当时和英国的体制差不多。英国是海岛国家,外敌进攻它的成本很高,也不是想打就能打,一个分权的体制带来的害处不大,有利于社会的逐渐进化。而波兰地处大陆平原、四战之地,随时要应付战事,缺乏一个有效的快速动员和集中资源的体制,让波兰在对瑞典的战争中损失巨大,最终耗尽国力,成为俄罗斯人的鱼肉,在北方大战后逐渐被瓜分灭国。波兰之亡国,直接原因是受贿的贵族,推举出奥古斯塔二世这个日耳曼人作国王,如果是个由波兰人世袭国王的中央集权体制,则根本不会演变成那样。所以一人之补,他人之毒,一切制度皆要因地制宜。其实历史上波兰并非缺少机会,当年俄国留里克王朝在恐怖的伊万死后陷于崩溃,走投无路之际俄国贵族推选波兰国王的儿子做俄国沙皇,建立新朝。但是正如日中天的波兰人,极度蔑视俄罗斯,对当沙皇没兴趣,只派了一支波军去占领莫斯科,整天奸淫掳掠。把波军赶走后,俄国人没招了,只好推举一个无名无势的俄国小贵族罗曼诺夫做新沙皇。这个罗曼诺夫家族却好生了得,只历经三代用不到百年,便将俄罗斯从亡国的边缘变成东欧的霸主。和一般人的印象,认为俄国人光以蛮力凭噬血征战取胜相反,罗曼诺夫新们并没有轻启战端,大部分时间在小心翼翼的培养实力。俄国人更多地是靠计谋,和不屈的韧力,百年间只经两战,便力擒两个主要对手。

就在彼得一世为俄国的霸业和瑞典厮杀的同一时间,勃兰登堡-普鲁士的选候弗雷德里克一世也在打仗,即西班牙即位战争,这个战争差不多是法国对其它欧洲国家的大战。勃兰登堡-普鲁士自从三十年战争后立志要奋发图强以来,已经经营了三代,它的军队在欧洲已经颇有名气。这时候的西欧,西班牙已经衰落,最强的是法国,其次是哈布斯堡为首的神圣罗马帝国,但名气大于实际,荷兰、丹麦等也不弱,以及几乎每战都不拉、但嗓门不大的英国。这次最强大的法国想借即位吞并西班牙,其它人立马就不干了,哈布斯堡朝廷要求德意志各邦出人出力,征讨法国。一向见机行事的勃兰登堡-普鲁士的选候便提出条件,要高升一步,封他做国王。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犹如中国的春秋时代,北部由众多的德意志封邦领地组成,南部就象周天子的直辖区,即哈布斯堡朝廷自己打理的奥匈地区。虽然哈布斯堡朝廷的力量,相对比周天子要大的多,但和法国打还是不够,需要其它德意志封邦的助力,于是便同意封弗雷德里克一世王位。根据神圣罗马帝国的传统,德意志的国王,只能从波希米亚家族的贵族里出,但弗雷德里克是霍亨索伦家族的,这地位还不够,为此搞了个变通。因为勃兰登堡-普鲁士由两个地区组成,传统上的德意志区勃兰登堡,以及德意志人从波兰手里一点点挖出来的普鲁士领地,这个普鲁士区并不属于传统的德意志圈,所以就把弗雷德里克一世封为普鲁士国王,从此勃兰登堡-普鲁士也就被称为普鲁士王国了。普鲁士(Prussia)名字本身,来自当地斯拉夫人,采用了它,就可以避开德意志贵族传统的限制,名正言顺的做国王。

不要小瞧国王这个头衔,在当时等级森严的欧洲,有了它你才能和其它国家的君主平起平坐,讨价还价,签订条约等等,没有它很多场合连和其它国王说话的机会都没有,只能名义上挂靠在波兰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下。刚当上普鲁士国王的弗雷德里克,派军参加对法作战,普鲁士军队表现杰出,德意志联军在都灵战役中,以少击多大破法军,后来甚至差点打进巴黎。不过战争的果实却被哈布斯堡王朝摘走,包括西属荷兰、意大利半岛大片领土等,英国分得了直布罗陀和法国在北美的沿海部分殖民地,弗雷德里克一世则基本上是赔本赚吆喝,出力没得利,郁闷的开国国王在战争结束之际,也离开了人世,继位的是他的儿子威廉一世。要说这普鲁士也确实是不易,在他们称王之前,作为德意志联盟的一个封邦,要周旋于波兰与瑞典两大强权之间,西边要和法国打,南边还要受哈布斯堡王朝的气,打仗总要拉上他们,分钱时就没份,那个窝囊。1714年西班牙即位战争结束,此时东北方瑞典在俄军进攻下正节节败退,新国王威廉一世马上加入对瑞典作战,与俄国波兰丹麦成了同盟,同时加入的还有开始时帮助瑞典,现在却翻脸的英国。于是大家痛痛快快地猛打落水狗瑞典,到1720年战争结束分赃时,普鲁士分得了斯德丁、波美拉尼亞等瑞典在波罗海沿岸的领地,算是颇有斩获,尝到了战争的甜头。这两场同时发生的大战,彻底改变了欧洲格局,瑞典、波兰从此退出强国之林;新的欧洲霸主,俄国与英国,从东西边同时崛起;法国与哈布斯堡王朝(奥匈帝国),为保持自己的强权地位而苦苦争斗;新的强国普鲁士由此诞生,并从平庸走向强大,直至称霸欧洲。如果和中国历史作比喻,欧洲从这个时候起,可以算是告别春秋,进入战国时代。

俄国和欧洲的关系,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普鲁士的扩张
一战的站队确实和欧洲传统相反。英法是世仇,法俄是世仇,法德是世仇,意奥是世仇,德奥是世仇。英德,德俄,法奥历史上关系都不错。站队结果应该是英德俄意对战法奥才是。
两个国家,两种变法

彼得一世对于俄罗斯帝国来说,绝对是个奠基性的人物,他不光打赢了战争,击败瑞典让俄国成为欧洲的新霸权,而且做了许多长久影响俄国命运的事,被后人安上了彼得大帝的称号。他建立了两座新城,彼得堡和叶卡特琳娜堡,前者用他自己的名字命名,后者地处西伯利亚中部,冠以新娶的皇后名字。最终历史的发展,这个新帝国崛起于西方波罗的海岸边的彼得堡,而灭亡在东边的叶卡特琳娜堡,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在那里被布尔什维克处决,这是后话。在成为对未来有深远影响的政策中,彼得一世开启了俄国的欧洲化,尤其是德国化的进程。从地理上说,俄国和欧洲相距并不是太遥远,但因中间相隔的波兰、瑞典因为长期和俄国敌对,所以传统上俄国是绕过那两个,从欧洲的日耳曼地区甚至更远的地方,引进工匠技师和各种其他人才,比如克里姆林宫的修建雇了意大利的建筑师,彼得一世的老爹阿历克谢就使用了2个团的日耳曼雇佣兵做卫队,甚至他的私人医生,也是德国人。北德地区那时候是一盘散沙,对谁都威胁不大,所以大量使用德国人才,对俄国人是方便而又安全。但这种交流历史上只限于对个人而非政府,也不意味着俄国要学习模仿欧洲的文化与模式,俄国当时和奥斯曼土耳其、或者中亚都有这种交流。它社会当时的状态和思维方式,更像中亚和蒙古汗国的社会,而和欧洲实际上差距甚远。欧洲和俄国,那时相互上也了解的非常少,彼得一世亲政前,俄国才第一次向欧洲最强大繁荣的法国派出使团。接待的法国官员,也搞不清状况,以为他们是从印度那里来的,一般的欧洲人对俄国,就更是毫无所知。

彼得一世的姐姐索非亚公主,操纵兵变成为摄政女王,为了永远保住权力,她不让年轻的彼得受任何的正规教育,只让他吃喝玩乐忙于胡闹。就是在这个时期,青年的彼得结交了不少住在莫斯科的外国人,很多是德国人和荷兰人,并无师自通的学会说这两种语言,这种经历对他后来在和索非亚的冲突中获胜起了作用,卫兵中的德国雇佣兵就占到了彼得这边。彼得一世是个强壮而又坐不住的年轻人,在掌权后很快就开始按他的意志行事,他把经常兵变的克拉姆林宫卫队解散,从欧洲找来军官重新组建皇家禁卫团,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俄国陆军,与此同时他又对模仿西欧海上强国,建立一只俄罗斯海军着了迷,尽管当时俄国并没有出海口。除了从欧洲雇来船匠、水手和海军军官之外,彼得决定自己乔装身份,去欧洲周游一趟,即学造船和海军技术,同时也开开眼界,看看那边啥样。他把自己装扮成使团随员,以避免所有皇家出访的繁文锁节,同时作为普通人,他可以更直接接触观察欧洲社会,这样便开始了一年多的欧洲考察巡游。从欧洲返回后,彼得便下令俄国抛弃旧有的传统,全面欧化,从改变服饰、头发胡子样式,到称呼与计数方式等等都要变,俄军按照德意志军队的模式,统一着装,上层贵族的服装也变为欧式,而不是以前各国各式服装都有。贵族间交往也采用欧式礼节。彼得还仿照欧洲王室举办宫廷社交舞会,强迫俄国的贵族带妻子与女儿参加。

彼得一世在俄国强力推行效仿欧洲的移风易俗变革,一个重要背景就是他看到当时奥斯曼帝国在和欧洲的争斗中,尽管军力仍然十分强大,但已经显出颓势。而整个风俗与社会结构和中亚各国十分相似的俄国,必须仿效更强大的欧洲,否则便会在以后的竞争中落败,这种考虑也是150多年后,日本明治维新变革的动力,改变是为了自身的强大,而不是纯粹的崇拜效仿他人。俄国的改革内容非常广泛,但基本宗旨还是西学为用,在总的趋势上是效法走向中央集权的欧洲,削弱贵族与教会的权力,把资源集中到皇权手上。在具体做法上,彼得一世并不照搬欧洲,而是非常顾及俄国的传统和实际情况,比如他强化与推广俄国的农奴制度,就是考虑到俄国的现实。俄罗斯社会早先的农奴很少,大部分都是自耕农,在俄人摆脱了蒙古人的统治,建立帝国从事扩张后,迅速获取了大片的土地,在扩张中立功分到土地的贵族这时发现,他们找不到人手来耕种这些土地。俄国这时土地供应非常充裕,但人力很紧张,如果照过去以自耕农为主,尽管有足够的土地可以分配,但贵族拥有的大庄园就会无人照料,同时军队的兵源也会成问题。因为传统上俄军军官都是征召来的贵族,一般的士兵是跟随贵族服役的,如果贵族掌握不了大量的人力,军队就找不到大量的兵源。于是在迅速扩张的俄国,贵族们对普通农民,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这是一个把一般农民变成依附于大庄园的农奴的过程,到彼得一世统治时期,80%的俄国农民都成了附属贵族大庄园的农奴。古代中国商鞅开启的小农制度,旨在充分的利用土地,而俄国这时采取的大庄园模式,着意于充分利用人力。

就在那边彼得一世在俄国展开轰轰烈烈的改革时,这边的普鲁士也在发生一场影响同样深远的变革,不过它并没有在大张旗鼓地声势中进行,一如其不喜张扬的发起者。为普鲁士争取到王国身份的弗雷德里克一世在1713年去世,接任国王的是他的儿子威廉一世,这个威廉一世在普鲁士作了一件和彼得在俄国的改革一样重大,同样改变了德国与世界命运的改革,就是普鲁士的德意志化。这场改革重新塑造了德意志人的文化习俗,开启了整个德国的德意志化进程,并直接促成了强大德国的崛起。法国向来为欧洲的老牌强国,在欧洲三十年战争后愈发强大繁荣,在路易十四治下更是达到国力顶点,此时的德意志诸邦,莫不以崇法为荣,上层社会流行法语法服法俗,一切模仿路易十四的朝庭时尚。此时的德国人,文化上非常自卑,觉得自己的德意志传统非常粗鄙,见不得人。彼得一世当年周游欧洲,访问普鲁士小朝廷时,随员穿的多是俄国流行的波斯样式服装,他自己换上了德国服装,以德语谈吐,想取悦于他的德国主人,没想这时弗雷德里克一世的普鲁士朝廷上下,却个个穿着法国服饰,交谈也是用法语,享受的是法式美食。这给彼得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后来俄国推行欧化运动时,沙皇朝廷也是以法国朝廷为师,全面法国化,不想这时的普鲁士,已经改弦易辙了。

原来这个威廉一世,不知道是因为和老爸关系不好还是什么,极其仇视法国的一切,有时厌恶到了失去理智的地步,他在普鲁士全面废除禁止法式的风俗习惯,不管是优雅的法国举止,华丽的法国服饰,还是诱人的法式烹调,或者好听的法语等等,均在他的禁止之列,只有德国的死刑犯被要求穿着法式服装受刑,以表达他对法国的蔑视。他厌恶其老爹模仿举办的法式活动,如盛大的游宴、庆典、表演等奢华场面,但对扩张军力和军队却十分着迷,有个从全欧洲搜寻高大士兵的古怪习惯。威廉一世想尽了一切办法给政府增收减支,他吝啬到只让王后保有一名伺候女仆,平时娱乐他最喜欢找一帮人陪自己聊天,在光秃秃的房间里抽烟闲聊,连饮食都不提供,但所有人都可以不拘礼节。国王走到哪儿都随身带个大手杖,在街上看到无所事事者上去就会给一下子,不管是谁,所有的普鲁士人必须做事。威廉一世鼓吹全面恢复德意志的古老朴素传统,他颁布有几百个条文的官员守则,事无巨细的详细规定政府官员的举止,比如一次无故不参加会议就会罚半年工资,第二次就会被开除。这种强力而粗暴,简单而有效的统治彻底改变了普鲁士,到威廉一世1740年去世的时候,普鲁士王国的政府收入增加到他登基时的3倍,250万人口的国家,却拥有8万多训练有素的职业士兵,对于工业化之前的社会,这是个非常惊人的比例。更重要的是,威廉一世1/4多世纪的统治,把普鲁士人塑造成一个严守纪律、讲究效率、不崇奢华而讲究实际的国民,形成一个朴素而高效的政府,普鲁士人恢复了对自己德意志传统的自信,形成了对德意志国家新的自豪。就是凭借这个迅速增强的国力,威廉一世的儿子,弗雷德里克二世(后被尊号腓特烈大帝),带领普鲁士开始了迅猛的扩张。通过普军的不断征服,这种新的观念、信仰和做法,被普及到了全德意志。
——Heinch—— 发表于 2015-9-6 18:22
一战就是三个表兄弟之间的战争
而且是一场稀里糊涂打起来的战争
居然影响世界几百年
一战的爆发, 和德皇关系很大, 俾斯麦走人后, 其权势近乎无法制约,
而他和奥匈帝国皇帝关系最好, 结果行刺事件后, 火上浇油不可收拾,
换俾斯麦当权, 肯定是调停。
苏联派1 发表于 2015-9-5 07:12
一战前德俄没什么矛盾,德皇威廉还寄希望于炒作英俄矛盾,把俄国拉倒自己这一边。
但德国并不支持俄国在巴 ...
德国结盟不选俄罗斯,选奥匈,实在是怪异
国务顾问 发表于 2016-2-11 13:59
德国结盟不选俄罗斯,选奥匈,实在是怪异
因为威尔海姆二世, 和希茜公主的老公, 私人关系最好, 英王 沙皇, 他都厌恶。

所以如果俾斯麦掌权, 很可能就不会有一战。
法国和德国之间也有历史恩怨
德俄之间的关系,一言难尽,复杂而有意思,也让人扼腕 ... 以后慢慢道来。

很多中国人,对明治维新、俄国的改革等都熟悉,却很少人知道,普鲁士也有变法图强的经历,而且是一鸣惊人。说起德国的变法,历史上和它最像的就是商鞅了,简直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当时正是欧洲的启蒙时代,大批的中国典籍被介绍到那边,莱布尼茨就是那个时代的,不知道和中国的法家有无关系?但是没有明确记载,也只能是推测。
redvampire 发表于 2016-2-11 23:02
因为威尔海姆二世, 和希茜公主的老公, 私人关系最好, 英王 沙皇, 他都厌恶。

所以如果俾斯麦掌权 ...
俾斯麦是千方百计巩固德俄关系,力求控制俄奥不开打,德国不必选边的。

这样,在对付法国甚至英国问题上,德国就没有后顾之忧

国务顾问 发表于 2016-2-13 00:32
俾斯麦是千方百计巩固德俄关系,力求控制俄奥不开打,德国不必选边的。

这样,在对付法国甚至英国问题 ...


讲不定希特勒对苏联开战, 就是英国情报机关立最大功。   

斯大林本人一直觉得英国在挑动苏德开战, 情报依据应该也不少, 唯有出乎
其意料的, 就是希特勒竟然反常理 真对苏联开战了。
国务顾问 发表于 2016-2-13 00:32
俾斯麦是千方百计巩固德俄关系,力求控制俄奥不开打,德国不必选边的。

这样,在对付法国甚至英国问题 ...


讲不定希特勒对苏联开战, 就是英国情报机关立最大功。   

斯大林本人一直觉得英国在挑动苏德开战, 情报依据应该也不少, 唯有出乎
其意料的, 就是希特勒竟然反常理 真对苏联开战了。
redvampire 发表于 2016-2-13 08:13
讲不定希特勒对苏联开战, 就是英国情报机关立最大功。   

斯大林本人一直觉得英国在挑动苏德开战 ...
苏德开战,我看是必然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