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日本无奈的眼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9:37:44
2002年2月4日上午11时45分,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在种子岛宇宙中心使用“H2A”大型国产火箭的2号机把一颗卫星和一架回收型航天器“DASH”发射升空。这是日本在向航天大国前进的过程中迈出的新一步,然而,以后几天的事态发展表明,日本的这条路崎岖艰难,前途多舛。
  屡战屡败的“H2A”

  2月5日,宇宙开发事业团宣布,4日发射的“H2A”2号火箭未将搭载的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航天器仍与火箭捆绑在一起绕地球运行。据认为,失败原因可能是信号传送或接收线路发生故障。但真正原因还在调查中。 此次发射的“H2A”火箭被称为“日本航天事业的未来”,“H2A”是使用液氢和液氧做燃料的两级火箭,并有两枚使用固体燃料的助推器及4枚小型助推火箭,全长57米,重348公斤,有效载荷为4.6吨。大致上,“H2A”与欧洲“阿丽亚娜5”、中国“长征2捆”是同一级别的大型运载火箭,可以将大型通信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轨道,或将载人宇宙飞船送入近地轨道。

  但“H2A”及其前身“H2”诞生以来一直命运多舛,发射成功率低,故障屡次出现,说明日本在航天技术上还有较大的缺陷。

  1999年11月,日本的“H2”火箭8号机发射的一颗多用途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而被迫引爆。在2001年8月29日日本发射“H2A”大型火箭的过程中,地面监控系统曾经发生故障,第一级发动机的推动力量略低于预测值,险些危及火箭的命运。

  30年的“航天大国梦”

  当今世界的商业航天发射市场,基本由美国、欧洲、俄罗斯和中国四大家控制,其中美国和欧洲占了70%左右的份额,中国和俄罗斯瓜分剩下的30%,而日本念念不忘的就是要进入这个市场。

  日本视航天产业为21世纪有望形成新市场的15个领域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朝着航天大国的方向发展。其近期目标是:积极进行技术开发,力争打入世界航天市场。日本政府在2000年4月制定的“航天产业技术战略”就提出,要增强航天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争取到2010年将本国航天产业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提高到17.4%。

  为了与美、欧和中国竞争,日本近年来制定了航天技术和产业必须在成本、交货和可靠性等方面达到美欧国家水平的发展方针。特别是在火箭的设计和制造等各环节上,日本采取了最彻底的简化结构、节省材料等措施。但是,极端的降低成本路线却带来了卫星发射一再失败的后果;又由于材料质量问题,日本文部省宇宙科学研究所的“M5”型火箭在2000年发射“宇宙”号X射线观测卫星时也未获成功,以致该省不得不把今后5年的科学卫星发射计划向后推迟2年。

  一连串的卫星发射失败使日本航天业蒙受极大打击。美国休斯公司因此取消了2001年以后让日本发射10颗卫星、金额高达900亿日元的商业合同。原定在2001年使用“H2A”型火箭为欧洲航天局发射通信卫星的计划也告吹。日本原打算从2001年开始在2年内发射间谍卫星和地球环境观测卫星等5颗卫星。这些计划也因“H2A”型火箭需要重新设计而被迫延期。 火箭发动机技术的不成熟,已成为日本发展航天技术和产业的瓶颈。也使得日本的航天飞机计划、载人飞船计划等一系列宏伟蓝图至今仍停留在纸面和技术验证阶段,30年的“航天大国梦”还看不到尽头。

  中日航天发展盘点

  相比日本,中国尽管在很多方面落后,航天领域却始终领先。中日两国的航天事业差不多同时开始,而中国可以说是总体占优。这说明,在同样、甚至更差的起步条件下,中国干得不比日本差。

  火箭发射是中国最占优势的领域。中国的“长征”系列火箭向来以低发射成本、高可靠率著称,在世界商业航天发射市场上占了10%以上的份额。其中“长2捆”大推力火箭,在技术指标上和日本“H2A”差不多,但“长2捆”已进入实用阶段,并承接发射订单,而“H2A”却老走不出试验阶段。专家们认为,中国的长处在于火箭发动机推力大和可靠性高,日本目前还难以望其项背。

  卫星技术上,两国各有千秋。其中日本在气象卫星和大型通信卫星的制造技术上领先,而中国的优势在于返回式遥感卫星和地球资源卫星。特别是在返回式卫星技术上,中国返回式卫星的回收成功率是100%,这不仅日本,连美国、俄罗斯和欧洲都难以比拟。

  载人航天领域,中国和日本起步时间也差不多,但是走了不同的路子。日本先是“借鸡生蛋”,先培养自己的宇航员借助美国的航天飞机和俄罗斯飞船送上天,再发展自己的小型航天飞机“希望号”;而中国从基础开始就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道路,一方面培养自己的宇航员,另一方面加紧研制“神舟”宇宙飞船。中国从打基础开始,一步一个脚印,“神舟”飞船已经过无人实飞和动物试飞,到目前为止,用自己的火箭、发射自己的飞船、把自己的宇航员送上太空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只有若干技术细节有待完善。反观日本,尽管已经把宇航员送上了太空,也在国际航天站计划中占有一席之地,却始终没有自主的发射手段和运载工具。

  航天领域的专家认为,卫星-飞船-航天飞机这“三步曲”,是发展载人航天的必经阶段,美国和前苏联都是这样一个个阶段发展过来的,而日本和欧洲试图越过“飞船”这一阶段,直接研制可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目前来看困难重重,其中欧洲的“赫尔墨斯”计划已废弃,而日本的“希望号”暂时也看不到成功的希望。

  海内外瞩目的“神舟五号”载人太空船发射今天将进入1个月的倒计时。中国首位太空人将于“10·1”国庆长假之后择良辰吉日搭乘“神舟五号”飞船遨游天际间,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即将实现。 神舟五号下月载人发射已成定局,中国仅仅通过4次无人试验,就将实现载人航天,其载人飞行试验次数之少将开创世界先河。

  早在2001年德国汉诺威世界博览会的时候,中国就展出了登月飞船和登月车的模型和中国宇航员登上月球的模拟图,这表明中国航天的载人登月计划已启动。当时,参加博览会的上海航天某所专家曾说:“日本根本不能和我们相比。”

  在无数领域都领先于中国的日本,偏偏在最能代表一个国家实力的高精尖航天领域无法超越中国,在无奈之余,眼神里怎能不流露出小人般的慌?!2002年2月4日上午11时45分,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在种子岛宇宙中心使用“H2A”大型国产火箭的2号机把一颗卫星和一架回收型航天器“DASH”发射升空。这是日本在向航天大国前进的过程中迈出的新一步,然而,以后几天的事态发展表明,日本的这条路崎岖艰难,前途多舛。
  屡战屡败的“H2A”

  2月5日,宇宙开发事业团宣布,4日发射的“H2A”2号火箭未将搭载的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航天器仍与火箭捆绑在一起绕地球运行。据认为,失败原因可能是信号传送或接收线路发生故障。但真正原因还在调查中。 此次发射的“H2A”火箭被称为“日本航天事业的未来”,“H2A”是使用液氢和液氧做燃料的两级火箭,并有两枚使用固体燃料的助推器及4枚小型助推火箭,全长57米,重348公斤,有效载荷为4.6吨。大致上,“H2A”与欧洲“阿丽亚娜5”、中国“长征2捆”是同一级别的大型运载火箭,可以将大型通信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轨道,或将载人宇宙飞船送入近地轨道。

  但“H2A”及其前身“H2”诞生以来一直命运多舛,发射成功率低,故障屡次出现,说明日本在航天技术上还有较大的缺陷。

  1999年11月,日本的“H2”火箭8号机发射的一颗多用途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而被迫引爆。在2001年8月29日日本发射“H2A”大型火箭的过程中,地面监控系统曾经发生故障,第一级发动机的推动力量略低于预测值,险些危及火箭的命运。

  30年的“航天大国梦”

  当今世界的商业航天发射市场,基本由美国、欧洲、俄罗斯和中国四大家控制,其中美国和欧洲占了70%左右的份额,中国和俄罗斯瓜分剩下的30%,而日本念念不忘的就是要进入这个市场。

  日本视航天产业为21世纪有望形成新市场的15个领域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朝着航天大国的方向发展。其近期目标是:积极进行技术开发,力争打入世界航天市场。日本政府在2000年4月制定的“航天产业技术战略”就提出,要增强航天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争取到2010年将本国航天产业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提高到17.4%。

  为了与美、欧和中国竞争,日本近年来制定了航天技术和产业必须在成本、交货和可靠性等方面达到美欧国家水平的发展方针。特别是在火箭的设计和制造等各环节上,日本采取了最彻底的简化结构、节省材料等措施。但是,极端的降低成本路线却带来了卫星发射一再失败的后果;又由于材料质量问题,日本文部省宇宙科学研究所的“M5”型火箭在2000年发射“宇宙”号X射线观测卫星时也未获成功,以致该省不得不把今后5年的科学卫星发射计划向后推迟2年。

  一连串的卫星发射失败使日本航天业蒙受极大打击。美国休斯公司因此取消了2001年以后让日本发射10颗卫星、金额高达900亿日元的商业合同。原定在2001年使用“H2A”型火箭为欧洲航天局发射通信卫星的计划也告吹。日本原打算从2001年开始在2年内发射间谍卫星和地球环境观测卫星等5颗卫星。这些计划也因“H2A”型火箭需要重新设计而被迫延期。 火箭发动机技术的不成熟,已成为日本发展航天技术和产业的瓶颈。也使得日本的航天飞机计划、载人飞船计划等一系列宏伟蓝图至今仍停留在纸面和技术验证阶段,30年的“航天大国梦”还看不到尽头。

  中日航天发展盘点

  相比日本,中国尽管在很多方面落后,航天领域却始终领先。中日两国的航天事业差不多同时开始,而中国可以说是总体占优。这说明,在同样、甚至更差的起步条件下,中国干得不比日本差。

  火箭发射是中国最占优势的领域。中国的“长征”系列火箭向来以低发射成本、高可靠率著称,在世界商业航天发射市场上占了10%以上的份额。其中“长2捆”大推力火箭,在技术指标上和日本“H2A”差不多,但“长2捆”已进入实用阶段,并承接发射订单,而“H2A”却老走不出试验阶段。专家们认为,中国的长处在于火箭发动机推力大和可靠性高,日本目前还难以望其项背。

  卫星技术上,两国各有千秋。其中日本在气象卫星和大型通信卫星的制造技术上领先,而中国的优势在于返回式遥感卫星和地球资源卫星。特别是在返回式卫星技术上,中国返回式卫星的回收成功率是100%,这不仅日本,连美国、俄罗斯和欧洲都难以比拟。

  载人航天领域,中国和日本起步时间也差不多,但是走了不同的路子。日本先是“借鸡生蛋”,先培养自己的宇航员借助美国的航天飞机和俄罗斯飞船送上天,再发展自己的小型航天飞机“希望号”;而中国从基础开始就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道路,一方面培养自己的宇航员,另一方面加紧研制“神舟”宇宙飞船。中国从打基础开始,一步一个脚印,“神舟”飞船已经过无人实飞和动物试飞,到目前为止,用自己的火箭、发射自己的飞船、把自己的宇航员送上太空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只有若干技术细节有待完善。反观日本,尽管已经把宇航员送上了太空,也在国际航天站计划中占有一席之地,却始终没有自主的发射手段和运载工具。

  航天领域的专家认为,卫星-飞船-航天飞机这“三步曲”,是发展载人航天的必经阶段,美国和前苏联都是这样一个个阶段发展过来的,而日本和欧洲试图越过“飞船”这一阶段,直接研制可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目前来看困难重重,其中欧洲的“赫尔墨斯”计划已废弃,而日本的“希望号”暂时也看不到成功的希望。

  海内外瞩目的“神舟五号”载人太空船发射今天将进入1个月的倒计时。中国首位太空人将于“10·1”国庆长假之后择良辰吉日搭乘“神舟五号”飞船遨游天际间,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即将实现。 神舟五号下月载人发射已成定局,中国仅仅通过4次无人试验,就将实现载人航天,其载人飞行试验次数之少将开创世界先河。

  早在2001年德国汉诺威世界博览会的时候,中国就展出了登月飞船和登月车的模型和中国宇航员登上月球的模拟图,这表明中国航天的载人登月计划已启动。当时,参加博览会的上海航天某所专家曾说:“日本根本不能和我们相比。”

  在无数领域都领先于中国的日本,偏偏在最能代表一个国家实力的高精尖航天领域无法超越中国,在无奈之余,眼神里怎能不流露出小人般的慌?!
有点吹牛,中国至少失败了两颗返回式卫星
老帖了
扬我神威
在气象卫星上中国已经不落后了,而东方红四号大型通信卫星的制造及于近期的发射将使中国有了与先进水平相当的大型卫星载体。而北斗星和与欧洲联合开发加利略号将使我国的定位卫星技术与GPS抗衡。
等等这些说明日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啊!
我们间谍卫星少了一点。
小心日本间谍。很难防的,他们先天不足,就靠偷解决问题的。所以日本人很有耐心,什么事情都做的出来。比如化装成中国女人,和中国人结婚,有时候一潜伏就是几十年。绝对不夸张。
中国工业基础还是很落后的,不能盲目乐观
中国返回式卫星完全失败只有1颗。。。。。。。。。。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祖国的航天人,人民感谢你...
戒骄戒噪,争取下一个回合中新的辉煌。
hao
看了这篇文章我的胸口顺畅了点!
要继续努力
心情 舒畅啊

不过 不知道 鬼子是不是 因为 有老美压着的原因 在某些领域无法全力投入
喝醉了~ZZZZZZZ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