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院士突变“卖国贼”:无奈的“中国航天间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2:27:53
12月4日,从俄罗斯传出一则惊人的消息:俄航天科学院院士、中央机械制造研究所出口公司总经理伊戈尔·列舍京,因“向中国转移航天技术”,被判11年零5个月的监禁。

消息刚刚传出,就有俄罗斯媒体认为,列舍京是一些人包装出来的“中国间谍”。

惊人的判决

莫斯科的冬天,寒气逼人。列舍京虽然身上穿着皮夹克,但仍然感受到了夺命般的寒冷。

他习惯性地揉了揉被手铐压得有些生疼的手腕,接着无奈地冲着法官、记者和身边的法警点了点头。他准备接受莫斯科列弗尔托沃区法院对他做出的任何判决——在经过两年多马拉松式的听证与审判后,法院终于要宣判他及三名同伴的罪行了。

法官轻咳两声,开始宣读判决书:“列舍京等四人‘泄露国家机密’,私自转移给中国的情报,可用于制造核导弹及用于航天领域。他们触犯了俄罗斯联邦刑法第三章第189条,即‘有组织地非法出口或转移科技情报’;刑法第四章第188条即‘有组织走私情报’;刑法第三部分第160款,即‘有组织地进行不当行为’。列舍京被判处11年零5个月的监禁……”旁听席上一片哗然。列舍京和他的同伴们,则只能苦涩地笑了笑,随即任由法警带离法院。

列舍京已经53岁,由于健康状况不佳,他的余生可能都得在监狱里耗完。

总经理突然被捕

1991年,俄罗斯中央机械制造研究所,组建了一个下属出口公司——中央机械制造研究所出口公司,主要负责在海外寻找商业订单。此外,该公司也负责管理母公司以及该行业其他企业的国际合作与规划,参与地球遥感系统科学实验的准备工作,及生产小型卫星的组织工作等。

当研究所领导找到列舍京,希望他出任公司总经理时,不少亲友都劝他推辞不干。当时,年仅37岁的列舍京,在俄罗斯的学术界正如日中天,“前途可谓一片光明”。而新成立的出口公司千头万绪,加上当时俄罗斯局势异常混乱,很多人都认为这个位子就是一个“火坑”。然而,生性倔强的列舍京,决定接受挑战。他踌躇满志地赶赴公司总部——莫斯科北郊的航天城科罗廖夫市,开始风风火火地干了起来。

在列舍京的努力下,公司很快就有了效益,先后同美国、中国、欧洲国家等的航空航天组织、企业,签署了150多项航天领域的合同,给俄罗斯带来了巨额收入。

然而,就在列舍京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麻烦来了——2003年12月,俄罗斯司法机关怀疑他“泄露国家机密”,开始对他展开刑事调查。随后,司法机关把他的三位同事也列入了调查范围。当时,由于司法机关并没有限制列舍京的人身自由,甚至还允许他继续出国谈判,因此,坚信“清者自清”的列舍京,也就没把此事放在心上。

2005年10月25日上午8时,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的特工和调查官,突然搜查了列舍京在莫斯科的寓所,并将他带上一辆没有牌照的黑色轿车。在列舍京的家里,特工和调查官整整搜查了5个多小时,带走了家用电脑及满满3大箱资料,并查封了书房。两天后,列舍京的律师,突然接到莫斯科列弗尔托沃区法院开出的拘留列舍京两个月的拘捕证。律师当即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列弗尔托沃看守所,是间谍嫌疑人和涉及国家安全的嫌犯关押地。

俄联邦安全局给列舍京开出的具体“罪行”是:1996年,为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公司,准备了13份关于“非对称模型在超音速条件下空气动力绕流数学模型”的说明。作为回报,中国公司向列舍京等人,支付了3000万卢布(约合123万美元)的巨款。俄联邦安全局怀疑,该技术可用于“制造运载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火箭”,也可“利用它们研制载人航天飞船”。

在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里,列舍京不断地接受审判,直至今年12月4日被判处11年零5个月的监禁。


迫害科学家的又一次阴谋

列舍京案发生后,俄罗斯科技工作者、商界人士、主流媒体,乃至一些政府部门,一直在为他喊冤。

2005年,列舍京被正式逮捕时,他的律师亚布洛科夫发表抗议声明称,列弗尔托沃区法院签发的拘捕令不合法。“法院批准逮捕列舍京时,没有掌握任何新的证据。在从2003至2005的两年多时间里,列舍京曾15次到国外出差,但每次都正常返回。”

亚布洛科夫透露说,在2003年列舍京被拘捕后,俄罗斯经济发展部曾对此案进行过两次技术性鉴定,都没有找到列舍京违法的证据。莫斯科仲裁法院2005年10月10日的结论,也强调列舍京与中方签署的合同,以及他代表公司从中方获取报酬的过程,并不存在违法行为,而是有充足的合法理由。

公诉方认定,列舍京等人将“来自中国公司的非法钱财”,“洗”成了自己的小金库。对此,亚布洛科夫表示:“这真是不可思议。4名被告当时负责的项目多达17个,合作伙伴来自不同国家的不同组织。我真是不明白,他们怎么(如此轻易就能)认定他们侵吞了‘中国人的钱’?!”

俄罗斯的一些人权团体,也加入了为列舍京申冤的行列。它们认为,列舍京向中国公司提供的一些科技资料,都已完全公开,没有任何机密可言。他遭到指控,是因为俄安全部门想制造紧张气氛,以防中国在与俄科学家交流的过程中受益。

许多同行也为列舍京打抱不平。俄罗斯的一些科学家公开表示,这是“联邦安全局迫害科学家的又一次阴谋”,是特工部门针对科学工作者的又一次打压。

就连俄罗斯媒体,也不约而同地站到了列舍京一边。《独立报》、《莫斯科共青团员报》等主流媒体,纷纷报道说,列舍京提供或公开的技术资料,都来源于公开渠道,或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他每次在与中方合作前,都会向相关部门递交报告,而且全都得到了批准。


“莫须有”的背后

既然冤情如此明显,列舍京为何还是被判了重刑?

列舍京的一些同事透露,这一冤案是“某些机构一手炮制的”,其目的就是把俄中央机械制造研究所出口公司,从航天科技市场上排挤出去。中央机械制造研究所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列舍京为公司拉来了150多项航天领域的合同,这让竞争对手们“眼红不已”。

此外,俄有极少数人,对中国的快速发展深感不安。中国“神舟”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后,就有人称,中国飞船得以升空,靠的就是俄罗斯技术。对此,英国广播公司曾驳斥说,中国飞船至关重要的系统,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发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飞船的技术要远远超过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但是,那些担心中国崛起的人,不愿承认这些事实,而是更相信——列舍京等人“出卖了俄罗斯,帮助了中国”。12月4日,从俄罗斯传出一则惊人的消息:俄航天科学院院士、中央机械制造研究所出口公司总经理伊戈尔·列舍京,因“向中国转移航天技术”,被判11年零5个月的监禁。

消息刚刚传出,就有俄罗斯媒体认为,列舍京是一些人包装出来的“中国间谍”。

惊人的判决

莫斯科的冬天,寒气逼人。列舍京虽然身上穿着皮夹克,但仍然感受到了夺命般的寒冷。

他习惯性地揉了揉被手铐压得有些生疼的手腕,接着无奈地冲着法官、记者和身边的法警点了点头。他准备接受莫斯科列弗尔托沃区法院对他做出的任何判决——在经过两年多马拉松式的听证与审判后,法院终于要宣判他及三名同伴的罪行了。

法官轻咳两声,开始宣读判决书:“列舍京等四人‘泄露国家机密’,私自转移给中国的情报,可用于制造核导弹及用于航天领域。他们触犯了俄罗斯联邦刑法第三章第189条,即‘有组织地非法出口或转移科技情报’;刑法第四章第188条即‘有组织走私情报’;刑法第三部分第160款,即‘有组织地进行不当行为’。列舍京被判处11年零5个月的监禁……”旁听席上一片哗然。列舍京和他的同伴们,则只能苦涩地笑了笑,随即任由法警带离法院。

列舍京已经53岁,由于健康状况不佳,他的余生可能都得在监狱里耗完。

总经理突然被捕

1991年,俄罗斯中央机械制造研究所,组建了一个下属出口公司——中央机械制造研究所出口公司,主要负责在海外寻找商业订单。此外,该公司也负责管理母公司以及该行业其他企业的国际合作与规划,参与地球遥感系统科学实验的准备工作,及生产小型卫星的组织工作等。

当研究所领导找到列舍京,希望他出任公司总经理时,不少亲友都劝他推辞不干。当时,年仅37岁的列舍京,在俄罗斯的学术界正如日中天,“前途可谓一片光明”。而新成立的出口公司千头万绪,加上当时俄罗斯局势异常混乱,很多人都认为这个位子就是一个“火坑”。然而,生性倔强的列舍京,决定接受挑战。他踌躇满志地赶赴公司总部——莫斯科北郊的航天城科罗廖夫市,开始风风火火地干了起来。

在列舍京的努力下,公司很快就有了效益,先后同美国、中国、欧洲国家等的航空航天组织、企业,签署了150多项航天领域的合同,给俄罗斯带来了巨额收入。

然而,就在列舍京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麻烦来了——2003年12月,俄罗斯司法机关怀疑他“泄露国家机密”,开始对他展开刑事调查。随后,司法机关把他的三位同事也列入了调查范围。当时,由于司法机关并没有限制列舍京的人身自由,甚至还允许他继续出国谈判,因此,坚信“清者自清”的列舍京,也就没把此事放在心上。

2005年10月25日上午8时,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的特工和调查官,突然搜查了列舍京在莫斯科的寓所,并将他带上一辆没有牌照的黑色轿车。在列舍京的家里,特工和调查官整整搜查了5个多小时,带走了家用电脑及满满3大箱资料,并查封了书房。两天后,列舍京的律师,突然接到莫斯科列弗尔托沃区法院开出的拘留列舍京两个月的拘捕证。律师当即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列弗尔托沃看守所,是间谍嫌疑人和涉及国家安全的嫌犯关押地。

俄联邦安全局给列舍京开出的具体“罪行”是:1996年,为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公司,准备了13份关于“非对称模型在超音速条件下空气动力绕流数学模型”的说明。作为回报,中国公司向列舍京等人,支付了3000万卢布(约合123万美元)的巨款。俄联邦安全局怀疑,该技术可用于“制造运载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火箭”,也可“利用它们研制载人航天飞船”。

在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里,列舍京不断地接受审判,直至今年12月4日被判处11年零5个月的监禁。


迫害科学家的又一次阴谋

列舍京案发生后,俄罗斯科技工作者、商界人士、主流媒体,乃至一些政府部门,一直在为他喊冤。

2005年,列舍京被正式逮捕时,他的律师亚布洛科夫发表抗议声明称,列弗尔托沃区法院签发的拘捕令不合法。“法院批准逮捕列舍京时,没有掌握任何新的证据。在从2003至2005的两年多时间里,列舍京曾15次到国外出差,但每次都正常返回。”

亚布洛科夫透露说,在2003年列舍京被拘捕后,俄罗斯经济发展部曾对此案进行过两次技术性鉴定,都没有找到列舍京违法的证据。莫斯科仲裁法院2005年10月10日的结论,也强调列舍京与中方签署的合同,以及他代表公司从中方获取报酬的过程,并不存在违法行为,而是有充足的合法理由。

公诉方认定,列舍京等人将“来自中国公司的非法钱财”,“洗”成了自己的小金库。对此,亚布洛科夫表示:“这真是不可思议。4名被告当时负责的项目多达17个,合作伙伴来自不同国家的不同组织。我真是不明白,他们怎么(如此轻易就能)认定他们侵吞了‘中国人的钱’?!”

俄罗斯的一些人权团体,也加入了为列舍京申冤的行列。它们认为,列舍京向中国公司提供的一些科技资料,都已完全公开,没有任何机密可言。他遭到指控,是因为俄安全部门想制造紧张气氛,以防中国在与俄科学家交流的过程中受益。

许多同行也为列舍京打抱不平。俄罗斯的一些科学家公开表示,这是“联邦安全局迫害科学家的又一次阴谋”,是特工部门针对科学工作者的又一次打压。

就连俄罗斯媒体,也不约而同地站到了列舍京一边。《独立报》、《莫斯科共青团员报》等主流媒体,纷纷报道说,列舍京提供或公开的技术资料,都来源于公开渠道,或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他每次在与中方合作前,都会向相关部门递交报告,而且全都得到了批准。


“莫须有”的背后

既然冤情如此明显,列舍京为何还是被判了重刑?

列舍京的一些同事透露,这一冤案是“某些机构一手炮制的”,其目的就是把俄中央机械制造研究所出口公司,从航天科技市场上排挤出去。中央机械制造研究所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列舍京为公司拉来了150多项航天领域的合同,这让竞争对手们“眼红不已”。

此外,俄有极少数人,对中国的快速发展深感不安。中国“神舟”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后,就有人称,中国飞船得以升空,靠的就是俄罗斯技术。对此,英国广播公司曾驳斥说,中国飞船至关重要的系统,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发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飞船的技术要远远超过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但是,那些担心中国崛起的人,不愿承认这些事实,而是更相信——列舍京等人“出卖了俄罗斯,帮助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