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为什么 中国封建王朝一般就200年左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2:34:33
<p>讨论 为什么 中国封建王朝一般就200年左右!</p><p>我认为 主要是人口原因<br/>一个封建王朝建立 分土地 社会稳定 财富增加 人口爆炸式增加 而土地资源没有变化!<br/>粮食产量没有大的提高!碰上饥荒,没有粮食,大家起来造反 人口大量死亡 一般要死80%!<br/>又一个封建王朝建立,又一个循环开始!只要没有控制人口的办法,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多要灭亡!</p><p>讨论 为什么 中国封建王朝一般就200年左右!</p><p>我认为 主要是人口原因<br/>一个封建王朝建立 分土地 社会稳定 财富增加 人口爆炸式增加 而土地资源没有变化!<br/>粮食产量没有大的提高!碰上饥荒,没有粮食,大家起来造反 人口大量死亡 一般要死80%!<br/>又一个封建王朝建立,又一个循环开始!只要没有控制人口的办法,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多要灭亡!</p>
<p><a href="http://www.lsfyw.net/xuekao/Class31/200502/2744.html">http://www.lsfyw.net/xuekao/Class31/200502/2744.html</a></p><p>中国古代人口与人口迁移</p><p>知识梳理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中国古代的人口<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秦朝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西汉末年达到5059万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3)从秦代到清康熙元年,除两宋和明代中期,我国人口曾达到1亿左右外,一般都在6000万徘徊。<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4)从清康熙初年到鸦片战争爆发(1840年)的178年中,我国人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在这期间,人口总数连闯四关:1684年达到了1亿;1762年突破2亿;1790年越过3亿;1834年超过4亿。<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中国古代人口的流向<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黄河流域迁移。如东汉以后的五族内迁;元朝时女真、蒙古人的南下。<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北方人民南迁。如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南迁;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流落江南。<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3)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去越族地区;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去。<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4)华人外流。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5)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元朝时形成回族。<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意义<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3)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4)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5)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23 10:49:30编辑过]
有300多年的唐,清也是296年,汉如果算起西汉和东汉的话,汉是400年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23 11:23:47编辑过]
<p>中国人口的历史变迁及普查 <br/><a href="http://www.cpirc.org.cn/rdzt/rd_wp_detail.asp?id=836">http://www.cpirc.org.cn/rdzt/rd_wp_detail.asp?id=836</a><br/>&nbsp;</p><p>时间:2000/11/13 作者:姚远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所副教授 来自:《北京日报》 </p><p> &nbsp; <br/>  中国人口的历史发展,源远流长。尽管古往今来栖息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但作为整体的中国人口本身,却往往因为资料的残缺或失真,而难以被准确地描述。值得欣慰的是,近几年来,相关研究已累累硕果。依据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大致描绘出中国人口历史发展的基本概貌。 <br/>&nbsp;<br/>  人口总量的增长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中最明显的特征 <br/>&nbsp;<br/>  纵观数千年来中国人口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人口总量的增长是中国人口发展中最明显的特征。如果形象地来说明的话,新中国建立之时,中国人口已经爬过了四个坡。 <br/>&nbsp;<br/>  第一个坡,从夏至西汉末年(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初),大约2000多年时间,人口沿着一条缓升的总量线波动,直至接近6000万。 <br/>&nbsp;<br/>  第二个坡,从东汉至明末(公元初到17世纪初)大约1600多年时间,人口围绕着一条水平的总量线(6000万至7000万)上下波动。对于宋时期和明时期的人口总量,有学者认为已经达到或突破了1亿。 <br/>&nbsp;<br/>  第三个坡,从明末至清后期(17世纪初到1850年),大约200年时间,人口沿着一条向上倾斜的总量线波动,历经1亿、2亿、3亿,最终达到4亿3千万左右。 <br/>&nbsp;<br/>  第四个坡,从清后期至新中国建立(1850年到1949年),大约100年时间,人口总量在动荡中继续增长。到新中国建立之初,人口已超过5亿4千万。 <br/>&nbsp;<br/>  我国人口的波浪型变化,在整体上,形成了中国人口历史发展的轨迹 <br/>&nbsp;<br/>  虽然我们用爬坡来描述中国历史人口总量的变化轨迹,但实际上人口总量的变化并不是直线型持续增长,而是表现为一种波浪型增长。也就是说,中国人口在某个时期增长很快,在另个时期却增长很慢,甚至减少。一般来说,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时期,人口总量就会大幅度增长。人口平均年增长率可以达到0.5%至0.7%,有时达到1%甚至更高。如西汉前期、盛唐时期、清时期等。而在社会动荡时期,人口总量就会减少,乃至出现人口负增长。如两汉之交、三国时期、明末清初等。这种波浪型的变化,在整体上,形成了中国人口历史发展的波浪型轨迹,谷连着峰,峰接着谷;在局部上,则形成了大部分朝代期间人口发展的“单驼峰”或“双驼峰”型轨迹。 <br/>&nbsp;<br/>  从长时段的角度看,中国历史人口自然增长缓慢。从公元2年的近6000万到1850年的4.3亿,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仅为0.10%。如果算到1949年,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也不过0.11%。但是从短时段的角度看,中国历史人口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这可以通过两个指标来证明。一是突破人口亿关的时间。中国人口达到1亿用了几千年,达到2亿用了几百年或近百年,达到3亿用了大约40年,达到4亿用了30年左右。二是人口年平均增长率有加快的趋势。清时期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大约为1.2%,比唐时期高出0.6个百分点,比宋时期高出0.3个百分点等。 <br/>&nbsp;<br/>  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中国历史人口总量变化的特征,我们可以说,中国人口呈现出波浪式加速增长的态势。 <br/>&nbsp;<br/>  当然,中国人口的历史发展并不仅仅表现在总量上,还表现在空间上,即人口分布格局的变化。 <br/>&nbsp;<br/>  远古时期,人们抗御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聚群而居,傍水为生。所以黄河流域孕育了大小部落,也孕育了最早的国家&amp;#0;&amp;#0;夏商周。其后的诸多国家政权,无不将黄河流域作为发展经济和政治的重要地区。 <br/>&nbsp;<br/>  三国时期(公元3世纪)起,政局不稳,战争纷起,中原地区民不聊生,促使北方人口向南迁徙。两晋时期(4世纪),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轮番入主中原,民族矛盾激化,再次推动北人南移。进入隋唐时期(7、8世纪)以后,南方仍然是北人迁移的首选目标。历经这样多次自北而南的人口大迁徙,公元754年安史之乱后,南重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最终形成。北宋初年(公元980—989年),南北户口之比大约为6比4。明朝初年(公元14世纪后期),南北户口之比大约为7比3。 <br/>&nbsp;<br/>  与南重北轻人口分布格局同时形成的还有东南密西北疏的人口格局。虽然19世纪以后,曾出现北人回归北方和中原人口向周边省份迁移的浪潮,但南重北轻和东南密西北疏的人口分布格局始终未有根本性的变化。 <br/>&nbsp;<br/>  人口是社会的构成主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状况有密切联系,同时也会对人口变化产生重要的直接的影响。一般来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低,人口发展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作用就越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口发展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作用就越小。中国历史人口的变化明显地属于前者。 <br/>&nbsp;<br/>  影响中国历史人口变化的因素可以归纳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三大类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地理、气候、水文、土壤等诸多因素。只要有可能,人们总是趋于寻求气候良好、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地方生存。而且这些地方往往能够在付出同样的劳动时获得更多的收获。中国历史人口起源于两河中下游地区,东南人口密度高于西北人口密度,实际上都反映了这种情况。好的自然条件能够促进人口增殖,不好的自然条件则会造成人口的减少。研究表明,中国历史上的几次人口剧减和增长缓慢都与当时出现的气温异常、自然灾害泛滥有着直接的联系。 <br/>&nbsp;<br/>  经济环境主要指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力水平没有明显提高的情况下,扩大耕地面积、增加作物品种和提高亩产量就是增加粮食的重要途径。我们虽然不能将人口变迁完全归因于粮食的多少和农业生产的兴衰,但农业发展和粮食丰收肯定有利于人口增殖。每个朝代前期社会安定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人口兴盛。宋代人口的剧增,与南方农业开发、水稻品种增加不无关系。思考清代人口剧增之迷时,人们也注意到了传统南稻北谷粮食作物结构向多元化作物结构的转变。甘薯遍布长江流域。玉米成为北方人民的主食之一。甘薯、玉米等作物不仅产量高,易种植,而且适宜于在丘陵、山地种植,从而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扩展了生活资料的范围。 <br/>&nbsp;<br/>  社会环境的内涵很丰富。这里主要指对人口变化影响较大的战争、政策和人口统计制度等三方面因素 <br/>&nbsp;<br/>  中国历史上经常发生战争。战争对人口的影响有三个方面。一是直接造成人口死亡和人口总量的减少。战国时期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三国时期的“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南宋时期北方的“几千里无复鸡犬,井皆积尸,莫可饮”等都说明了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对人口的摧残。二是直接造成人口生存环境的破坏,贫困、饥饿、疾病,人口寿命缩短。翻开史书,每每大战之后,都会留下诸如“满目榛荒,人丁稀少”、“室庐焚毁,田亩无主,荒弃不耕”、“人相食啖”的记载。三是造成在籍人口的下降。战争使大量人口迁徙。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几次人口大迁徙无不与战争有关。迁徙人口脱离原籍,使国家在籍人口减少。 <br/>&nbsp;<br/>  政策包括政治方面的政策、经济方面的政策、文化方面的政策、人口方面的政策等。对广大农民来说,土地政策和赋税政策是最重要的。在中国“多子多孙”生育文化影响下,只要社会安定、轻徭薄赋,人口就会增殖,其中当然包括回归户籍的人口。一旦社会动荡、赋税加重、人地分离,人们就会死的死、逃的逃,户口总量就会迅速减少。前面讲到的波浪型人口变化,实际上就反映了经济政策的变化及其对人口兴衰的影响。人口政策对人口变化也会有所影响,但不会产生独立的作用。只有人口政策与经济政策相结合,人口政策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影响。 <br/>&nbsp;<br/>  人口统计制度经历了历代的发展,不断完善,也成为影响历史人口变化的重要因素 <br/>&nbsp;<br/>  在传统经济社会中,人口数量常常成为衡量经济兴衰的标尺。统治者经常透过人口变化考虑政策问题。所以,中国很早就建立了人口登记和调查制度。这些制度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更和完善。据研究,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已经有了经常性的人口调查,并建立了将人口分为不同类别和由不同部门负责登记的制度。战国时期采取了由下级官员登记并向上级官员或中央汇报统计数字的上计制度。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秦汉时期。有学者认为,秦代还进行了中国第一次全国性人口调查。隋唐时期实行的是手实(户口本)、计账(州县的户口册)、户籍(上报中央的户口汇总册)三级登记统计制度。明清时期改为户帖和黄册制度。户帖类似于今天的户口本,记有住址、家庭人数、姓名、年龄、性别、田地亩数、房屋间数等。黄册是户口册,每10年编制一次,也就是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性的户口调查。康熙七年(1668年),黄册改为丁口增减册,三年编制一次,统计单位由户变为丁。从分类登记制度到黄册制度的变化,一方面反映了人口登记和人口统计制度的逐渐完善,一方面也反映出国家对人口变化的关注。“民数周,为国之本也”的观点成为历代统治者的重要人口思想。正是由于人口统计登记制度,我们今天才可能拥有一些珍贵的历史人口资料,并对历史人口的变迁进行认真地研究。尽管这些人口资料具有历史的局限性,但它依然是灿烂的中华文化园中的瑰宝。 <br/></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killman抛弃舰船</i>在2006-2-23 11:03:00的发言:</b><br/>有300多年的唐,清也是296年,汉如果算起西汉和东汉的话,汉是400年的</div><p>西汉和东汉是被王莽篡位、赤眉起义打断的,就社会分析的意义来说,应该看作是有效证据。</p>
<p>转帖:我呼吁''土地私有化" <br/><a href="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3/forum_lx060213b.html">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3/forum_lx060213b.html</a></p><p>  笔者是一个党外知识分子,生活在农村,挚爱我门的民族,关心国计民生,操守良知,尊敬共产党,希望它始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希望国家长治久安,为此,发自肺腑的大声呼吁"土地私有化". </p><p>  一`土地私有化,是铲出乡镇`村级干部腐败的法宝,建设农村的基石.生活在农村的人都知道"土地集体所有制"受益者主要是村队和乡镇干部,国家规定"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可由于政令不通,加上乡镇干部好搞占地的行象工程,大部分地方说变就变,当前村干部的工资并不高,可为什么都争当村干部?甚至是家族之间闹矛盾打的头破血流争当村干部?因为掌握了这职位,就掌握了集体土地的支配权,有油水,政府征用土地的收益归村干部支配,还可以把机动地卖给村民作宅基或它用,乡镇干部或土管部门也是"依法腐败",巴不得下边多卖地`多占地,"依土地法"罚款收费,当然,个别经济发达的城郊或沿海一带的人争当村干部,可能是村办企业红火或其他原因 .   但近几年,广大内地 农村出现的争权夺利 拉帮结派干群矛盾的加剧的主要原因,不能不说是"土地集体所有制"惹的祸.试想国家立法"农村土地私有化"后,家家拥有一份永久的土地,可继承(不许买卖)村干部的特权没了,农村尖锐的矛盾即可烟消云散,农村面貌不就涣然一新了吗? </p><p>  二:土地私有化,真正体现了农民是土地的真正的主人,从理论上讲,生产资料的拥有权和经营权统一了,经营者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将会高涨,彻底提高农民改造土地和种田的积极性,实现中国农业的又一次腾飞,你想想,目前土地集体所有的状态下,村干部头脑一热,乡镇干部一搞占地的形象工程,农民承包的土地说变就变,谁愿意深翻盐碱地?谁愿意在质量差的土地上拉土垫地?只有"土地的永久性私有"农民才会卖力的改造土地,经营土地. </p><p>  三:土地的私有化,能减缓农村人口的增长,有利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逐渐减少计生工作人员,最终全国性的砍掉计生委,精简国家一大机构系列,减少财政压力,迈出建设"小政府""大社会"的最重要的一步,当前,大部分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农村超生现象越来越严重,且都想法子要男孩,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基层干部弄虚作假准备礼包迎接上级部门的评估验收成普遍现象,所以高层领导看到的数据可能是假的,中国农村人口又迈上了增长的快车道,当前出现的这种严重情况,除基层政府的工作不力,农村落后的封建意识外,主要原因还是"土地集体所有制"惹的祸.生了孩子补一份地,孩子多了,人多势重拳头硬,多生孩子净好处!一旦"私有化",生了孩子没谁给地,就会触及农民的灵魂,引起他行观念的转化,多生孩子的好处不见了加上舆论的引导,城市文明的带动,农村人口增张的速度才会减缓令人头疼的计划生育工作难问题才会应刃而解. </p><p>  四:土地私有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有人担心,土地私有化后,家庭困难的会卖地,贫富差别加大怎么办?我说不用担心,其实更会出现另外的现象:有济济头脑` 有手艺的农民觉得经商'打工比种田好,将土地转租,离开土地,这样就会自然形成一些种田大户,集体化生产模式;还有一些力量薄弱的家庭会一块打井耕作形成小农社等情况,邓小平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起来一部分农民有什么不好?现在不同于旧社会了,即使个别贫困户没法卖了地,也解决了他家的燃眉之急.何况现在不同于旧社会,在改革开放的环境里谋生的机会到处都是,还能饿死?况且在"土地私有后,农村人口增速简慢了,济济繁荣了,政府不同样可以搞低保吗?看看在"土地集体所有状态下,生活困苦不堪,看不起病等死的人还少吗?当然,政府在立法的时候,可以规定"土地永久性拥有,可继承,但不能买卖的"条款."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弊端,如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企,但比消除国企的弊端容易多了,即实行"土地私有制"人人拥有土地的私有制即可,农民有了产权和经营权,会随着市场脉搏的跳动,合理安置自己的种植,农村会更加繁荣.从国际上看,形成市场济济体制的国家,有几个搞"土地集体所有"的呢?连社会主义越南也实行了"土地私有制". </p><p>  五:农村土地私有化,不仅能彻底的减少乡镇 村级干部的腐败,与国际农业济济体制接轨,更可能是找对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入口,从成立农会入手,对现有的机构设置进行洗牌,胡主席谈改革时说"要有力度".是的,改革陈腐的实践证明落后的东西,革除旧有的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的生产关系,国家新的生机`活力才会绽放,占百分之七十的农村稳定,民心和顺,国内才算真正稳定,也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打下基础. </p><p>  如果 点击率高,愿即将召开的人代会能将鄙人的建议作为特殊提案交大会讨论!希望高层领导能够浏览<br/></p>
<p>三:土地的私有化,能减缓农村人口的增长,有利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逐渐减少计生工作人员,最终全国性的砍掉计生委,精简国家一大机构系列,减少财政压力,迈出建设"小政府""大社会"的最重要的一步,当前,大部分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农村超生现象越来越严重,且都想法子要男孩,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基层干部弄虚作假准备礼包迎接上级部门的评估验收成普遍现象,所以高层领导看到的数据可能是假的,中国农村人口又迈上了增长的快车道,当前出现的这种严重情况,除基层政府的工作不力,农村落后的封建意识外,主要原因还是"土地集体所有制"惹的祸.生了孩子补一份地,孩子多了,人多势重拳头硬,多生孩子净好处!一旦"私有化",生了孩子没谁给地,就会触及农民的灵魂,引起他行观念的转化,多生孩子的好处不见了加上舆论的引导,城市文明的带动,农村人口增张的速度才会减缓令人头疼的计划生育工作难问题才会应刃而解. </p><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农村计划生育工作难 是 生了孩子补一份地,孩子多了,人多势重拳头硬,多生孩子净好处!</p><p>为了控制人口 中国土地必须改革 不能过几年 再重新分一次!!</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killman抛弃舰船</i>在2006-2-23 11:03:00的发言:</b><br/>有300多年的唐,清也是296年,汉如果算起西汉和东汉的话,汉是400年的</div><p>唐朝应该从618年李渊称帝到907年朱温废唐,总共289年,没有300多年。 </p><p>努尔哈赤1616年建立后金,但当时国号不叫“清”,直到皇太极时才改国号为“清”,而且明王朝直到1644年才灭亡。如果以努尔哈赤建立政权的年代来算,清确实存在296年。 </p><p>西汉和东汉之间,王莽篡权建立“新朝”,之后绿林和赤眉起义,但汉朝经历时间应该把两汉相加,有400多年。</p>
长期和平之后土地被大量兼并,自耕农数量急剧减少导致政权根基不稳吧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3ftlang</i>在2006-2-23 12:41:00的发言:</b><br/>长期和平之后土地被大量兼并,自耕农数量急剧减少导致政权根基不稳吧</div><p>转帖<a href="http://www.guoxue.com/economics/ReadNews.asp?NewsID=445&amp;BigClassID=16&amp;SmallClassID=55&amp;SpecialID=69">http://www.guoxue.com/economics/ReadNews.asp?NewsID=445&amp;BigClassID=16&amp;SmallClassID=55&amp;SpecialID=69</a> </p><p>1979年9月.<br/><br/>(刊载于《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1期)<br/></p><p>地主阶级是一个不事组织生产的阶级(少数经营地主例外),只是坐食地租。他们所关心的,与其说是生产的提高,不如说是争取控制更多可供剥削的劳动人手。这样,地主阶级为了自身的剥削利益,一般说是要求人口增殖的。自然,这种增殖不能使地租剥削率和剥削量降低。越过这个限度,地主阶级就宁愿采取让农民饿死的办法来减少人口了。<br/><br/>地主阶级扩大所供剥削的人口数量的要求,在西汉前期十分强烈。这时承战乱之后,生产凋蔽,社会财富很少,“民无盖藏”,可供剥削的东西不多。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地主阶级为了加强自己的经济力量与政治力量,以“清静无为”的黄老之学作为指导思想,以“休养生息”作为最高国策。具体到人口问题上,首先是使流散人口“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见《汉书》卷1下,《高帝纪下》。),使劳动力与土地重新结合,并且重农抑商,抑制兼并,防止劳动力与土地再度分离。其次是采取轻徭薄赋,奖励所谓“孝悌力田之家”等办法,从恢复与发展农业生产方面来促使人口的增加。再次是直接鼓励人口的增殖,像高祖七年令,“民产子,复勿事二岁”(《汉书》卷1下,《高帝纪下》。),就是鼓励人口增殖的积极措施,而惠帝六年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汉书》卷2,《惠帝纪》。),则是用对晚嫁加税的办法从消极方面来促使人口增殖。这些措施,带来了“蓄积岁增、户口浸息”(《汉书》卷23,《刑法志》。)的积极后果。<br/><br/>这样,尽管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在人口问题上的阶级利益不同,但在西汉前期的具体历史条件下,都是要求人口增加的。二者形成的合力,就造成了人口增长的趋势。由于当时生产和人口都有很大的发展余地,在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和生产与人口发展带有恢复性质的条件下,随着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人口就迅速增长起来。总之,当时封建生产关系基本上是适合生产力性质的,封建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的运动在当时是促进人口迅速增长的力量。封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阻碍作用以及对人口发展的阻碍作用还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在人口的迅速增长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较少受到限制的个体小生产农业特别是其中的小自耕农的人口规律。<br/>__________________ </p><p>这个够左了吧!土地被大量兼并是一个原因,但根本原因是人口达到其土地的粮食产出极限时!那时不管社会制度如何,社会动乱变必将产生,人口&nbsp;必将大减!</p>
中国一句老话“富不过三代”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3ftlang</i>在2006-2-23 12:41:00的发言:</b><br/>长期和平之后土地被大量兼并,自耕农数量急剧减少导致政权根基不稳吧</div><p>地主要大量土地做什么 是为了收地租,这就要有人去耕种,在土地不变,生产力不变的情况下 </p><p>需要的人也是不变.!长期和平人口必然增加,这些人就无事可做了,即使没有土地兼并也不行. </p><p>老子9亩地 3个儿子 每人就3亩地 到了孙子就只有1亩地!能养活吗!</p>
<p>&nbsp;&nbsp;&nbsp; 封建社会土地等于财富,而财富在两百年的时间内分配越来越失衡,使得社会的稳定处于极度脆弱的状态,这样一旦碰上导火索,大量社会底层一无所有的人揭竿而起,通过大乱形成再一次大治,我们历史就这样循环着。而且在封建状态下这种财富分配不公的现象无法解决。</p><p>&nbsp;&nbsp;&nbsp; 一直到几十年前共产党革命成功才解决了土地的问题,只要农民人人有地,历史上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就不会再发生,因此,现在的土地政策是不能改的,尤其是不能私有化。</p><p>&nbsp;&nbsp;&nbsp; 财富分配问题现在又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希望能解决好。不然,“风波”会不断的。</p>
俺不认为土地是制约王朝延续的主要原因,主要还是统治者本身和外来势力的原因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fireman119</i>在2006-2-23 13:28:00的发言:</b><br/>俺不认为土地是制约王朝延续的主要原因,主要还是统治者本身和外来势力的原因</div><p></p>土地是不会变了,人口且在增加.这是个无解的难题!
问题是封建王朝的顶峰时期人口也不似今日这般巨大,而且封建王朝中,战争连年,人口数目在战略比重上位置巨大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拉网小调</i>在2006-2-23 13:27:00的发言:</b><br/><p>&nbsp;&nbsp;&nbsp; 封建社会土地等于财富,而财富在两百年的时间内分配越来越失衡,使得社会的稳定处于极度脆弱的状态,这样一旦碰上导火索,大量社会底层一无所有的人揭竿而起,通过大乱形成再一次大治,我们历史就这样循环着。而且在封建状态下这种财富分配不公的现象无法解决。</p><p>&nbsp;&nbsp;&nbsp; 一直到几十年前共产党革命成功才解决了土地的问题,只要农民人人有地,历史上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就不会再发生,因此,现在的土地政策是不能改的,尤其是不能私有化。</p><p>&nbsp;&nbsp;&nbsp; 财富分配问题现在又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希望能解决好。不然,“风波”会不断的。</p></div><p>解决了吗,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国情!给一家1-2亩地 就算是有地了吗,光靠1-2亩地连温饱都有问题!没有计划生育 现在有16-18人口.中国早就大乱了!</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fireman119</i>在2006-2-23 13:37:00的发言:</b><br/>问题是封建王朝的顶峰时期人口也不似今日这般巨大,而且封建王朝中,战争连年,人口数目在战略比重上位置巨大</div><p>中国几个不错的封建王朝都是在其人口数目达到其土地的粮食产出极限时才大乱的! </p><p>封建王朝的时候 其每亩粮食产量是多少,比现在低好几倍!那时候没有化肥,没有农药,没有现在的灌溉技术,农作物也没有现在的好 现在的种类多!其人口顶峰能跟现在相比吗! </p><p>战争连年 ??封建王朝建立后 早期内战基本没有了,对外战争 才出动几十军队 占人口的比例很低的.!! </p><p>&nbsp;</p>
<p>不用那么多感叹号,来讨论嘛,又不是吵架。。。</p><p>说战争用了几十万,那是前线,后勤补给、戍卫都是需要大量人力资源的。。。</p><p>土地少了可以开垦啊,开国时期农田也并没有说占到国土面积的百分之多少,也并没有资料显示封建王朝破灭时都是因为土地开垦到了极点从而引起的动乱或者外族入侵。而且旧意义的中国是不加新疆、蒙古和西藏地区的中原地区,没开垦的地区我没调查过,但应该不算少数吧,毕竟世外桃源是有的。</p><p>我觉得封建王朝的破灭基本上归于两点,第一是自身导致破灭,第二是外族入侵导致破灭。土地的原因个人认为可能由于连年兵灾和天灾导致粮食欠收或者无地可种,最终导致动乱</p>
楼主在影射什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23 14:52:38编辑过]
这个资料并不能说明当时耕地已经到了国土所能供应的极限啊
<p>明以前 中国人口的高峰基本上是5000万 </p><p>美洲作物的传播及其对中国饮食原料生产的影响 </p><p>转自 <a href="http://www.guoxue.com/economics/ReadNews.asp?NewsID=3762&amp;BigClassID=16&amp;SmallClassID=16&amp;SpecialID=93">http://www.guoxue.com/economics/ReadNews.asp?NewsID=3762&amp;BigClassID=16&amp;SmallClassID=16&amp;SpecialID=93</a></p><p><br/>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番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蔬菜果树,也有烟草、陆地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原料,总数接近30种。虽然它们传入时有先后、途径不一,但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究其原因, 与明清以来人口激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美洲作物的传播与发展不仅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的生存需求,适应了人们对营养和享受多方面的需要,对充分用地和养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也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p><p>这以后中国人口的高峰基本上是4亿!</p><p>现在的化肥,农药,灌溉技术,新农作物 粮食产量有可以提高几倍 可以养活10几亿了,现在中国粮食自给率大概是95%.</p><p>没有计划生育 不进口粮食 中国现在人口是16-18亿的话.肯定会大动乱的!</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munan</i>在2006-2-23 14:34:00的发言:</b><br/>楼主在影射什么?</div><p>控制人口 保证粮食充分供给 重于一切!是社会稳定的基础<br/>做好这2点社会就不会大乱!</p>
<p><a href="http://www.guoxue.com/economics/ReadNews.asp?NewsID=3762&amp;BigClassID=16&amp;SmallClassID=16&amp;SpecialID=93"><font color="#000000">http://www.guoxue.com/economics/ReadNews.asp?NewsID=3762&amp;BigClassID=16&amp;SmallClassID=16&amp;SpecialID=93</font></a></p><p>同样一份资料,第三大段第一小节“增加了中国粮食作物的种类和产量,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的需求。”又怎么解释呢</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fireman119</i>在2006-2-23 15:19:00的发言:</b><br/><p><a href="http://www.guoxue.com/economics/ReadNews.asp?NewsID=3762&amp;BigClassID=16&amp;SmallClassID=16&amp;SpecialID=93"><font color="#000000">http://www.guoxue.com/economics/ReadNews.asp?NewsID=3762&amp;BigClassID=16&amp;SmallClassID=16&amp;SpecialID=93</font></a></p><p>同样一份资料,第三大段第一小节“增加了中国粮食作物的种类和产量,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的需求。”又怎么解释呢</p></div><p>没有计划生育 人口的增长速度 绝对大于粮食产量增长速度! </p><p>懂吗,没有饭吃是不行的!不管封建王朝 统治怎么黑暗 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他多会发救济粮的!但当粮食在平时多已经吃的差不多,在大灾难发生是 叫他拿什么来救济,军粮,官粮是不能动的,不然军队吃什么!只能看着老百姓饿死,造反而为力回天!</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mhzd01</i>在2006-2-23 15:38: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fireman119</i>在2006-2-23 15:19:00的发言:</b><br/><p><a href="http://www.guoxue.com/economics/ReadNews.asp?NewsID=3762&amp;BigClassID=16&amp;SmallClassID=16&amp;SpecialID=93"><font color="#000000">http://www.guoxue.com/economics/ReadNews.asp?NewsID=3762&amp;BigClassID=16&amp;SmallClassID=16&amp;SpecialID=93</font></a></p><p>同样一份资料,第三大段第一小节“增加了中国粮食作物的种类和产量,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的需求。”又怎么解释呢</p></div><p>没有计划生育 人口的增长速度 绝对大于粮食产量增长速度! </p><p>懂吗,没有饭吃是不行的!不管封建王朝 统治怎么黑暗 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他多会发救济粮的!但当粮食在平时多已经吃的差不多,在大灾难发生是 叫他拿什么来救济,军粮,官粮是不能动的,不然军队吃什么!只能看着老百姓饿死,造反而为力回天!</p></div><p></p><p>。。。。。。不用用“懂吗”以及这种浅显的白话来教育我,我教育大学生的时候还不知道你毕业了没。</p><p>我只是想说你发的例证并不能证明你所说的土地的不足是封建王朝无法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对此你能有更多的史实记载来证明你的观点么?</p><p>我很期待你能用事例和证据来说服我,或者更新我的观点。话语不用激动,只要史实记载就可以。</p>
<p>我本来以为楼猪是来讨论什么的,看到后来才明白原来是来给咱洗脑的.非常感谢啊!!!!!!!!!</p><p></p><p></p><p>我呸................</p><p></p><p>回家睡觉去吧你.不好意思了,我一般不这样对人,但对侬这这种人我是见一骂一.</p>
<p><a href="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history2/06/11027560/20060223/13118441.html">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history2/06/11027560/20060223/13118441.html</a></p><p>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西汉后期,土地兼并之风日盛。无地农民或沦为官私奴婢,或亡命山林造反。世家豪族、官僚显贵、富商大贾和朝廷之间为争夺奴婢占有权发生激烈冲突。自董仲舒始,不断有人提出“限田限奴”、抑制兼并,但均遭反对,无法实施。人们对汉朝的统治失去了信心。元帝死,子成帝(刘骜)即位),其母王政君委政于娘家兄侄,王家成为最显赫的外戚。三十八岁的王莽名列三公,以大司马之职执掌朝政。次年,成帝死,皇侄哀帝(刘欣)即位,王莽失势。 <br/><br/>  哀帝死,无子,王政君召王莽入宫,再任大司马,立年仅九岁的平帝(刘衎)即位,是经过皇太后、太皇太后和朝中大臣同意后立的。王政君以太皇太后身份临朝。说王莽谋立或擅立,是有失公允的。 <br/><br/>  王莽总管朝政,做“安汉公” ,“凌驾于朝臣之上”,是由于当时朝中无人可以威望服众。王莽位列三公,功名盖世。 <br/><br/>  平帝死后,年仅二岁的孺子婴继位,由王莽辅政,称“摄皇帝”、“假皇帝”。朝中大臣持“天书”,要求皇帝禅让。在公元8年,王莽废孺子婴,自立为皇帝,国号为“新”。西汉亡。 <br/><br/>  从王莽执掌朝中大权到所谓的“篡汉”,是有广大朝臣的支持和鼓励的。是符合当时维持国家机器,维护朝廷安定的做法。这一点,比后人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杀兄弟的做法,来的要平和些。王莽以新代汉,没有通过流血的战争,没有残忍的杀戮,堪称中国历史各朝代更替的“和平典范”。 <br/><br/>  西汉后期,土地兼并之风日盛。无地农民或沦为官私奴婢,或亡命山林造反。世家豪族、官僚显贵、富商大贾和朝廷之间为争夺奴婢占有权发生激烈冲突。自董仲舒始,不断有人提出“限田限奴”、抑制兼并,但均遭反对,无法实施。人们对汉朝的统治失去了信心 <br/>  西汉自成帝以后,政治逐渐走下坡路,从成帝到哀帝的40多年间,西汉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王莽以德服人,人心聚集,乘时带汉,也是顺应了时代潮流。王莽代汉之后,马上推出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方案,这些方案,就是以今天的视角来看,也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明智之举! <br/><br/>  新政的推出,是受当时西汉末年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矛盾的影响为背景的。 <br/><br/>  1、政治方面:西汉末年,政权沦于宦官外戚之手,官吏贪污聚敛,政治腐败,危机四伏,且当时流行“五德终始”、“禅让”之说,王莽乃利用此潮流作,且汉朝“气数已尽”,他本人应该“再受命”为帝。以顺应天命。 <br/>   │ <br/>  2、经济方面:自汉武帝以来,南征北伐,政府支出庞大,人民负担沉重的赋税、力役,早已不胜负荷。加上天灾为患,天旱与蝗祸经常发生,更加深了人民的困苦。 <br/>   <br/>  3、社会方面:土地兼并严重,造成“富者田连阡陌,贫无立锥之地”的情况,贫富极为悬殊。豪强、富商囤积居奇,人民遭受剥削,很多人沦为奴婢。 <br/><br/>  王莽即位后,便以《周礼》为根据,进行改制。 <br/><br/>  1、政治方面 <br/><br/>  恢复封建 :仿效周代的封建制度。从前受汉封为王的四夷君长,一律降号为“侯”(这是大败招,终于逼迫高句丽和匈奴造反了)。更改官名 :更改汉朝的官名,完全仿照唐虞三代的旧制。 <br/><br/>  2、社会方面 —— 禁止奴婢买卖: 把奴婢改称“私属”,仍为私人所有,但不许买卖。 <br/><br/>  强迫劳动,凡是荒废不耕的田地和城郭中的空地,均须交税。无业的壮丁,每人每年缴纳一匹布,不纳者由县官征服粔役,并供其衣食。<br/>   <br/>  3、经济方面——实行王田制度: 把全国土地收归国有,改称「王田」,不准买卖。仿照古A井田制,规定一家男子不满八口而占田超过一井(九百母)的,要分余田给本族或乡邻。原来无地的,按男丁每人授田一百亩。 <br/>   <br/>  B五均赊贷:在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五均司市官,负责征工商企业和管制 。<br/>   <br/>  C平抑物价;办法是:当货物滞销时,由政府平价收购;货物昂贵时,则平价抛出,以防商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另外,五均官又负责向人民贷款,凡因祭祀丧葬所需贷款者,不取利息。若因借钱经商的,收年息十分之一。 <br/>   <br/>  D推广管理六种经济事业,叫「六管」,即是煮盐、冶铁、酿酒、铸钱、名卜、山泽资源及五均赊贷。 <br/><br/>  E改革币制:王莽多次变动币制,曾发行多种货币,分为金、银,龟、贝、钱、布等共六类二十八种,种类繁杂,换算烦琐。 <br/><br/>  新政失败原因 <br/><br/>  (一)过于泥古,违反潮流 <br/><br/>   王莽盲目好古,改革时斤斤计较于名目之复古,不切实际,故虽有理想,却 <br/>   难获实效。新政如王田制等,触犯豪强地主的既得利益,招政激烈反对,难 <br/>   以贯彻执行。 <br/><br/>  (二)用人不当,推行过急 <br/><br/>   新政缺乏周详计划,一切政令推行过急,且用人不当,群臣唯知敷衍,地方 <br/><br/>   官吏狼狈为奸,乘机作弊。 <br/><br/>  (三)集权一身,刚愎自用 <br/><br/>   王莽篡汉后,一反原日谦恭态度,集大权于一身,对群臣多疑忌,以致新政 <br/>   之推行,缺乏助力。 <br/><br/>  (四)币制繁杂,金融混乱 <br/><br/>   王莽更改币制,品目繁杂,结果引致经济混乱,而政府的五均六管措施,亦 <br/>   布与民争利之弊。 <br/><br/>  (五)刑罚严酷,民不胜苦 <br/><br/>   所有的新政,中律靠严酷的刑罚来强制执行,吏民因买卖田宅奴婢、私自铸 <br/>   钱及牵连受罚者不可胜数。 <br/><br/>  (六)妄启边衅,国力虚耗 <br/><br/>   王莽把四夷君长由「王」眨降为「侯」,挑起与匈奴、高句丽和西南夷的战 <br/>   争。但师老无功,国力虚耗。 <br/><br/>   新朝末年,全国各地普遍发生旱、蝗等灾荒,民变四起(赤眉、绿林),新朝便 <br/>  在内乱外患交织之下覆亡,国祚仅得十五年。令人惋惜不已啊!!!</p><p>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3)西汉农民起义(公元17-36年)人口约减60%<br/>公元2年(西汉末)人口5959万<br/>公元57年(东汉初)人口2100万</p><p>没有饭吃是不行的!不管封建王朝 统治怎么黑暗 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他多会发救济粮的!但当粮食在平时多已经吃的差不多,在大灾难发生是 叫他拿什么来救济,军粮,官粮是不能动的,不然军队吃什么!只能看着老百姓饿死,造反而无力回天!</p>
<p><a href="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history2/06/11027560/20050426/12272469.html">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history2/06/11027560/20050426/12272469.html</a></p><p>要大改革,第一步自然还是生计问题,王莽所实行的是:(一)改名天下的田为王田,这即是现在的宣布土地国有,和附着于土地的奴隶,都不准卖买,而举当时所有的土田,按照新章,举行公平的分配。(二)立六筦之法,将大事业收归官营。(三)立司市、泉府,以平衡物价,使消费者、生产者、交换者,都不吃亏。收有职业的人的税,以供(甲)要生利而无资本的人,及(乙)有正当消费而一时周转不灵的人的借贷。其详已见第五章。他的办法,颇能综合儒法两家,兼顾到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方面,其规模可称阔大,思虑亦可谓周详。但是徒法不能自行,要举行这种大改革,必须民众有相当的觉悟,且能作出相当的行动,专靠在上者的操刀代斫,是不行的。因为真正为国为民的人,总只有少数,官僚阶级中的大多数人,其利害总是和人民相反的,非靠督责不行。以中国之大,古代交通的不便,一个中央政府,督责之力本来有所不及;而况当大改革之际,普通官吏,对于法令,也未必能了解,而作弊的机会却特多;所以推行不易,而监督更难。王莽当日所定的法令,有关实际的,怕没有一件能够真正推行,而达到目的,因此而生的流弊,则无一事不有,且无一事不厉害。其余无关实际,徒资纷扰的,更不必说了。王莽是个偏重立法的人,他又“锐思于制作”,而把眼前的政务搁起。尤其无谓的,是他的改革货币,麻烦而屡次改变,势不可行,把商业先破坏了。新分配之法,未曾成立,旧交易之法,先已破坏,遂使生计界的秩序大乱,全国的人,无一个不受到影响。王莽又是个拘泥理论、好求形式上的整齐的人。他要把全国的政治区划,依据地理,重行厘定,以制定封建和郡县制度。这固然是一种根本之图,然岂旦夕可致?遂至改革纷纭,名称屡变,吏弗能纪。他又要大改官制,一时亦不能成功,而官吏因制度未定,皆不得禄,自然贪求更甚了。对于域外,也是这么一套。如更改封号及印章等,无关实际、徒失交涉的圆滑,加以措置失宜,匈奴、西域、西南夷,遂至背叛。王莽对于西域,未曾用兵。西南夷则连年征讨,骚扰殊甚。对于匈奴,他更有一个分立许多小单于而发大兵深入穷追,把其不服的赶到丁令地方去的一个大计划。此乃欲将匈奴驱入今西伯利亚之地,而将漠北空出。这个计划,倒也是值得称赞的,然亦谈何容易?当时调兵运饷,牵动尤广,屯守连年,兵始终没有能够出,而内乱却已蔓延了。</p><p><br/>转自:《中国通史》第三十章 《中国通史》作者:吕思勉<br/></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莽做了十五年皇帝,欲有所作为,动引经义,对周礼等三代政治为理想,变法大肆改革,号为新政,却是复古;首定国家经济政策,立井田制度,奴婢私属,五均赊贷,六管政策,即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利用公权力控制市场经济,平衡物价,防止商人剥削,增加国库收入。下至人民养生嫁娶,官室封国、刑罚、礼仪、田宅车服等仪式皆依周礼,一系列改革,充满理想;但徒法不足以自行,奉行不得其人,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且改革步骤太快,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从,。「王田」、「私属」,影响了大地主,官僚及商人的利益,加上刘姓宗室失去权位,自然引起不满和抵制。莽看不起边疆诸国,野蛮无文明,削王为侯,致使边疆乱起,不得平息。</span><span lang="EN-US"><p></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nbsp;<p></p></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天凤四年</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公元十七年</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全国发生蝗、旱灾,饥荒四起,莽叫百姓煮草根为酩以代粮,无效,饥民起而暴乱,赤眉、绿林军相继揭竿而起,莽军相继败于赤眉及绿林军,在昆阳之战以四十余万军不敌万余兵力的刘秀,莽自此而衰。在公元二三年,地皇四年,莽率群臣至南郊,举行哭天大典,称「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但绿林军另一支劲旅起事军仍攻入长安,城中少年向应,攻入渐台,商人杜吴杀了王莽,校尉公宾斩其首,起事军将首级悬于宛市之中,莽死。成为两汉之间的异类,代罪羔羊。依史上莽死为六十八岁。</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span><span lang="EN-US"><p><a href="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history2/06/11027560/20050426/12271137.html">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history2/06/11027560/20050426/12271137.html</a></p></span></p>
大家说话啊 反对或支持 或其他观点!
制度造成的,帝王决定一切,一旦遇到庸君、昏君,这个国家的命运就会逆转。聪明人、平凡人、愚蠢的人,都存在一个自然的比例,在帝王中也存在这个比例,所以往往一个王朝会出现几位位英明的君主,缔造王朝并把王朝推向颠峰,也会出现几位平庸的君主使国家陷入衰退,再出现几位昏庸的君主使之灭亡。
<table cellspacing="1" cellpadding="0" width="85%"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class="text14"><div align="center"><a href="http://www.nnpop.gov.cn/news/content.asp?id=328">http://www.nnpop.gov.cn/news/content.asp?id=328</a></div><div align="center">古代人口变动和人口思想</div></td></tr><tr><td>&nbsp;</td></tr><tr><td class="black12"><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 11pt; FONT-FAMILY: 宋体;">&nbsp;&nbsp; 地球上从有人类到期到现在已经<span lang="EN-US">400</span>万年了。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绝大部分时间处于原始社会中,公元<span lang="EN-US">17</span>世纪以后才进入近现代社会。原始社会中,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极端恶劣,劳动工具极为简陋,主要经济活动是采集和捕猎,生产力极低。人类为谋求起码的生产条件,不得不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拼搏奋斗,以求战胜死亡,延续自身。客观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了原始社会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维持在大约<span lang="EN-US">50</span>‰左右的高水平上。人口再生产处于高出生、高死亡和几近于停顿的极缓慢增长状态。据考证分析,<span lang="EN-US">100</span>万年前全球人口仅有<span lang="EN-US">1—2</span>万;距今<span lang="EN-US">10</span>万年时,也只有<span lang="EN-US">2---3</span>万,千年人口增长率不足<span lang="EN-US">1%</span>。<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 11pt; FONT-FAMILY: 宋体;">&nbsp;&nbsp; 公元前<span lang="EN-US">8000</span>年,全球人口缓慢增长到<span lang="EN-US">750</span>万;公元前<span lang="EN-US">4000</span>年时达到<span lang="EN-US">8500</span>万。这个时期人口增长速度比原始社会略有加快,其根本原因是公元前<span lang="EN-US">8000</span>年以后,人类社会先后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社会生产方式由原始社会的游猎、采集经济逐步发展为以定居耕作的农业经济为主,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们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原始社会时期的极高死亡率开始缓慢下降,而出生率仍维持原来的高水平,导致人口增长速度略有加快。人口增长一方面满足了农业经济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也满足了阶级社会形成后国家机器对人口数量的需求。<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 11pt; FONT-FAMILY: 宋体;">&nbsp;&nbsp; 在此历史背景下,“增殖人口观”成为人口思想的主导。例如古希腊时期,斯巴达以武力扩大生存空间,将战败国的人口作为奴隶或半自由民供其役使,而本国人却主要从事军事活动。斯巴达的许多社会政策都出于军事目的,主张增殖人口,把人口增长视为国家头等大事。古罗马也主张大力增殖人口,将人口增殖视为国家力量的源泉,设立风纪官专司婚姻、生育,并且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和奖励制度。随着生产力的缓慢提高,剩余产品出现,人口也缓慢增长到一定规模。人口与社会生产之间出现新的矛盾。此时,主张控制人口和实行稳定人口的早期“适度人口”思想便应运而生。至少有两位最有名望的古希腊哲学者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城邦国可能出现的人口过剩表示担忧。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生活的时代是希腊各城邦普遍经历危机的时期,战争此起彼伏,奴隶反抗日益加剧。他们从加强城邦防御和管理出发,提出了适度人口思想,认为人口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应当适度。柏拉图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提高人口素质的主张。亚里士多德把一个国家比成一艘船,船太大或太小航行都很困难。从经济和军事出发,一个国家应该有适度的人口规模,人口太少,不利于组织军队和增加国家财源;人口太多,一部分将得不到财产和收入,社会就会不安定,革命就要发生。因此,人口应该稳定在适当规模,超过一定量就应当停止。<span lang="EN-US"><p></p></span></span></p></td></tr></tbody></tabl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25 14:00:37编辑过]
<p><strong>试论中国古代人口增减与王朝兴衰关系及启示 </strong></p><p><a href="http://www.51zhishi.com/SoftView112946_2.htm">http://www.51zhishi.com/SoftView112946_2.htm</a></p><p><table cellspacing="1" cellpadding="3" width="550" align="center" bgcolor="#cccccc" border="0"><tbody><tr bgcolor="#ffffff"><td align="center" width="86" height="20"><b>论文名称:</b></td><td width="400" height="20"><b>试论中国古代人口增减与王朝兴衰关系及启示 </b><div align="center"></div></td></tr><tr bgcolor="#ffffff"><td align="center" width="86" height="20">英语题名:</td><td height="20"></td></tr><tr bgcolor="#ffffff"><td align="center" width="86" height="20">关键字:</td><td height="20"><a href="http://www.51zhishi.com/search.asp?action=keywords&amp;keyword=中国古代封建社会&amp;CateID=2" target="_blank">中国古代封建社会</a>;<a href="http://www.51zhishi.com/search.asp?action=keywords&amp;keyword=人口多寡&amp;CateID=2" target="_blank">人口多寡</a>;<a href="http://www.51zhishi.com/search.asp?action=keywords&amp;keyword=影响&amp;CateID=2" target="_blank">影响</a>;<a href="http://www.51zhishi.com/search.asp?action=keywords&amp;keyword=人口增减&amp;CateID=2" target="_blank">人口增减</a>;<a href="http://www.51zhishi.com/search.asp?action=keywords&amp;keyword=王朝兴衰关系&amp;CateID=2" target="_blank">王朝兴衰关系</a>;<a href="http://www.51zhishi.com/search.asp?action=keywords&amp;keyword=启示&amp;CateID=2" target="_blank">启示</a>;<a href="http://www.51zhishi.com/search.asp?action=keywords&amp;keyword=对策&amp;CateID=2" target="_blank">对策</a>;</td></tr><tr bgcolor="#ffffff"><td align="center" width="86" height="20">作者:</td><td height="20">吴洁生  </td></tr><tr bgcolor="#ffffff"><td align="center" width="86" height="19">摘要:</td><td colspan="2" height="19">中国封建社会存在一种因人口过度增加,造成物质资料极度匮乏,而产生社会大动荡,并最终导致封建王朝兴衰和更替的关系.国家的兴亡、更替及分裂、统一,在很大程度上为人口增减这一无形的手所控制.这一关系也是导致中国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停滞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今天我国又一次面临着人口膨胀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但只要我们能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借鉴国内外历史经验和前人优秀思想,采取有效措施,就一定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口这一关系国家存亡和民族兴衰的"天下第一"难题. <br/></td></tr></tbody></table></p>
这道倒可以做历史考题。
<p>历史规律!</p><p>可惜我们研究的不深入,而且仍没有找到一个正确的道路!</p><p>真让人失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