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看看你的水平——请你参加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14:45:33
看看你的水平——请你参加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br /><br /><br /><br /> 第一场,史论5篇: <br />  “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br />  “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br />  “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br />  “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br />  “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br />  (第1题藩镇,第2题平戎,第3题举贤,第4题变法,第5题以夷制夷,还真是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最后一题不太吉利,有亡国之兆。嘿嘿)<br /> <br />  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br />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br />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br />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br />  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br />  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这种题目放在现在考,都够用了)<br /> <br />  第三场《四书》《五经》义<br />  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br />  次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br />  三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br /><br />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br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2 19:33:48编辑过]
<br /><br />看看你的水平——请你参加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br /><br /><br /><br /> 第一场,史论5篇: <br />  “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br />  “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br />  “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br />  “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br />  “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br />  (第1题藩镇,第2题平戎,第3题举贤,第4题变法,第5题以夷制夷,还真是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最后一题不太吉利,有亡国之兆。嘿嘿)<br /> <br />  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br />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br />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br />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br />  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br />  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这种题目放在现在考,都够用了)<br /> <br />  第三场《四书》《五经》义<br />  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br />  次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br />  三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br /><br />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2 19:33:48编辑过]<br /><br />
<P>要命,</P> <P>没学认真学古代汉语的,恐怕连其中的典故还看不明白,</P> <P>更别奢谈破题回答了。</P>
考题对于当时的时代已经很进步。可惜时人以无信心于此朝廷了。<br />
<P>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P> <P>  这个问题谁出的……这不是自己抽自己耳光么。</P>
是真的吗?<br />
<P>这些题目可比现在的政治题好多了,至少可以自由发挥。</P> <P>看看我们的政治题,那时要背答案的,教育的悲哀!</P>
<P>题目出得很好,这才叫考试啊。哪象现在的试卷,考出来的学生什么也不懂。</P>[em01][em01]
<P>唉~~~~~~~~~~~~~~~~.</P>
看到古文就来气,这种东西我从来看不懂,高中语文会考还是补考及格的,古文应作为选修课。
<P>尤其这道题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在今天从事教育主管工作的‘公仆’们都未必能找出个标准答案来<BR></P>[em01]
<P>第三场就算了,第一第二场还可以玩玩..</P>[em01][em01][em01]
<P>多少看懂一点</P>
<P>楼上的文化水平高呀</P>
<P>看来科举制度还是领先于我们大陆现代的教育制度的啊!</P>
<P>汗颜~~~~~~~~几乎不懂</P>
<P>就这题目而言,出得很有水准阿。</P>
<P>至少靠印象中的那种死记硬背是绝对过不了关的。</P>
看来当时只是光光注重国内历史和四书五经是不够的,对外国的法律条文也要非常了解啊。
[B]以下是引用[I]gatotomcat[/I]在2005-12-13 0:55:00的发言:[/B][BR]<P><div class=quote>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div></P><P>  这个问题谁出的……这不是自己抽自己耳光么。</P>

他是说为什么日本用洋人而是日本振兴,而埃及却恰恰想反。所以叫你写出两国之间的失,利,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