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我们的大学现在基础研究能力太差,转化不出来,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6:51:13
9月16日,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第三届年会在武汉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出席并就中国的创新人才培养发表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如今我们的GDP已经全球第二,但是看技术革新和基础研究的创新能力,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排在20名开外。我不知道在座的哪一位可以心安理得的面对这个数字。我们有14亿人口,我们号称我们勤劳勇敢智慧,我们号称重视教育、重视科技、重视人才。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还可以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我们还是刚刚起步,文革刚刚结束三十多年,但无论怎么样,我希望大家能有这样的意识,就是我们的科技实力、创新能力、科技质量在世界上排在20名开外。


有的人或许会怀疑,认为我说的不对,会说我们都上天揽月、下海捉鳖了,怎么可能创新不够,我们都高铁遍布祖国大地了,怎么可能科技实力排在20名开外。我想说的是,你看到的指标和现象,这是经济实力决定的,不是科技实力决定的。我们占的是什么优势,我们占的是经济体量的优势。请大家别忘了1900年我们签订《辛丑条约》赔款九亿八千万白银的时候,中国的GDP也是世界第一,但大不代表强,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沉重的现实。


我在海外的时候,只要有人说我的祖国的坏话,我会拼命去争论,因为我觉得我很爱国。我四月份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年会上领奖,在晚宴的时候,跟一位瑞典的知名教授聊天,谈到中国的科技发展,他很不屑一顾,我觉得很委屈、很愤懑,但是我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不管怎么说,我们国家登月已经实现了,你们在哪儿?但他回敬了一句,让我说不出话。他说:施教授,如果我们有你们中国的经济体量,我们能把五百个人送到月球上并安全回来。


在国内,我觉得自己是个批判者,因为我很难容忍我们自己不居安思危。我们对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现状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怎么发展,怎么办也要有清醒的认识,并形成一定的共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争论来争论去的层面。


首先我想讲,大学是核心。中国的大学很有意思,比如我所在的清华大学,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要接受“就业引导教育”。堂堂清华大学,都要引导学生去就业,都让学生脑子里时时刻刻有一根弦叫就业,我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我想讲的第一个观点就是,研究型大学从来不以就业为导向,从来不该在大学里谈就业。就业只是一个出口,大学办好了自然会就业,怎么能以就业为目的来办大学。就业是一个经济问题,中国经济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提供多少就业,跟大学没有直接关系。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就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培养国家栋梁和国家领袖的地方。让学生进去后就想就业,会造成什么结果呢?就是大家拼命往挣钱多的领域去钻。清华70%至80%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去了经济管理学院。连我最好的学生,我最想培养的学生都告诉我说,老板我想去金融公司。


不是说金融不能创新,但当这个国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的时候,我认为这个国家出了大问题。管理学在清华、在北大、在整个中国都很热,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一件事情。专科学校办学的理念,是培养专业人才,为行业输送螺丝钉,但大学是培养大家之才,培养国家各个行业精英和领袖的地方,不能混淆。


学不以致用。你们没听错,我们以前太强调学以致用。我上大学的时候都觉得,学某一门课没什么用,可以不用去上。其实在大学学习,尤其是本科的学习,从来就不是为了用。但这并不意味着用不上,因为你无法预测将来,无论是科学发展还是技术革新,你都是无法预测的,这个无法预测永远先发生,你预测出来就不叫创新。


大学里根本的导向出了大问题,那么怎么办?其实很简单,教育部给大学松绑。大学多样化,政府不要把手伸的太长,不要一刀切,不要每个学校都就业引导,每个学校都用就业这个指标考核领导,这对大学有严重干扰。


我对基础研究也有一个看法。我们国家非常强调成果转化,现在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加强转化”。但我想问一句,转化从哪儿来。我们的大学是因为有很多高新技术没有转化成生产力呢,还是我们根本就不存在这些高新技术?我认为是后者。我们的大学现在基础研究能力太差,转化不出来,不是缺乏转化,是没有可以转化的东西。


当一个大学教授有了一个成果,无论是多么基础的发明,只要有应用前景和产业转化的可能,就会有跨国公司蜂拥而来,我就是个例子。我十四五年前,有个简单的、我自己都没意识到的发现,就被一家公司盯上了,主动来找我。这些公司就像那些禁毒的狗一样不停在闻,在看,在听,他们非常敏感,不可能漏掉一个有意义的发现。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呢?是鼓励科学家创办企业。大家没听错,今年在人大会议我听到这个话后觉得心情很沉重。术业有专攻,我只懂我的基础研究,懂一点教育,你让我去做经营管理,办公司、当总裁,这是把我的才华和智慧用到了错误的地方。人不可能一边做大学教授,一边做公司的管理人员,一边还要管金融。我们从领导到学校,从中央到地方,在鼓励科技人员创办企业,这是不对的。我们应该鼓励科技人员把成果和专利转让给企业,他们可以以咨询的方式、科学顾问的方式参与,但让他们自己出来做企业就本末倒置了。我想这个观点是有很多争议的,但是我笃信无疑。


我可以举个例子,Joseph Goldstein,因为发现了调控血液和细胞内胆固醇代谢的LDL受体,获得1985年的诺贝尔奖获。他是美国很多大企业的幕后控制者,包括辉瑞,现在非常富有,应该说是最强调转化的一个人。他两年之前在《科学》周刊上写了一篇文章,抨击特别强调转化。他说转化是来自于基础研究,当没有强大的基础研究的时候,如何能转化。他说,当他意识到基础研究有多么重要的时候,他就只是去做基础研究,转化是水到渠成的,当研究成果有了,自然转化是非常快的,不需要拔苗助长。他列举了他在美国国家健康研究中心,九位学医的学生做基础研究从而改变了美国医疗制药史的过程,很有意思。


我们一定要看看历史,不仅仅是中国现代史,也要去看科学发展史,看看各个国家强大的地方是如何起来的,而不是想当然的拔苗助长。


创新人才的培养,也跟我们的文化氛围有关。我问大家一句,你们认为我们的文化鼓励创新吗?我觉得不鼓励,我们的文化鼓励枪打出头鸟,当有人在出头的时候,比如像我这样,特别是有人在攻击我的时候,我觉得很多人在看笑话。当一个人想创新的时候,同样有这个问题。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做少数,就是有争议。科学跟民主是两个概念,科学从来不看少数服从多数,在科学上的创新是需要勇气的。


三年前,我获得以色列一个奖后应邀去以色列大使馆参加庆祝酒会,期间大使先生跟我大谈以色列人如何重视教育,我也跟他谈中国人也是如何的重视教育。他笑咪咪的看着我说,你们的教育方式跟我们不一样。他给我举了原以色列总理Shimon Peres的例子,说他小学的时候,每天回家他的以色列母亲只问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今天你在学校有没有问出一个问题老师回答不上来,第二个你今天有没有做一件事情让老师和同学们觉得印象深刻。我听了以后叹了口气,说我不得不承认,我的两个孩子每天回来,我的第一句话就是问:今天有没有听老师的话?


我们有一千四百万中小学教师,我们虽然口口声声希望孩子培养创新、独立思考的思维,但我们的老师真的希望孩子们多提一些比较尖锐的问题吗?这和我们的部分文化,师道尊严又是矛盾的,所以我们在创新的路上的确还背负了沉重的文化枷锁。


我想我今天的意图已经达到了,但我想说我并不是悲观,其实我很乐观,我每天都在鼓励自己,我们的国家很有前途,尤其是过去两年,我真切的看到希望。现在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教育领域深层次的思考和变革,这个大潮真正的开始了。在这样的大潮中,我们每一个人做好一件事就够了,实事求是的讲出自己的观点,在自己的领域内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我们的贡献。这样,我们的国家就会大有前途。


http://www.1000thinktank.com/jyxckjcx/11389.jhtml9月16日,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第三届年会在武汉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出席并就中国的创新人才培养发表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如今我们的GDP已经全球第二,但是看技术革新和基础研究的创新能力,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排在20名开外。我不知道在座的哪一位可以心安理得的面对这个数字。我们有14亿人口,我们号称我们勤劳勇敢智慧,我们号称重视教育、重视科技、重视人才。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还可以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我们还是刚刚起步,文革刚刚结束三十多年,但无论怎么样,我希望大家能有这样的意识,就是我们的科技实力、创新能力、科技质量在世界上排在20名开外。


有的人或许会怀疑,认为我说的不对,会说我们都上天揽月、下海捉鳖了,怎么可能创新不够,我们都高铁遍布祖国大地了,怎么可能科技实力排在20名开外。我想说的是,你看到的指标和现象,这是经济实力决定的,不是科技实力决定的。我们占的是什么优势,我们占的是经济体量的优势。请大家别忘了1900年我们签订《辛丑条约》赔款九亿八千万白银的时候,中国的GDP也是世界第一,但大不代表强,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沉重的现实。


我在海外的时候,只要有人说我的祖国的坏话,我会拼命去争论,因为我觉得我很爱国。我四月份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年会上领奖,在晚宴的时候,跟一位瑞典的知名教授聊天,谈到中国的科技发展,他很不屑一顾,我觉得很委屈、很愤懑,但是我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不管怎么说,我们国家登月已经实现了,你们在哪儿?但他回敬了一句,让我说不出话。他说:施教授,如果我们有你们中国的经济体量,我们能把五百个人送到月球上并安全回来。


在国内,我觉得自己是个批判者,因为我很难容忍我们自己不居安思危。我们对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现状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怎么发展,怎么办也要有清醒的认识,并形成一定的共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争论来争论去的层面。


首先我想讲,大学是核心。中国的大学很有意思,比如我所在的清华大学,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要接受“就业引导教育”。堂堂清华大学,都要引导学生去就业,都让学生脑子里时时刻刻有一根弦叫就业,我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我想讲的第一个观点就是,研究型大学从来不以就业为导向,从来不该在大学里谈就业。就业只是一个出口,大学办好了自然会就业,怎么能以就业为目的来办大学。就业是一个经济问题,中国经济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提供多少就业,跟大学没有直接关系。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就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培养国家栋梁和国家领袖的地方。让学生进去后就想就业,会造成什么结果呢?就是大家拼命往挣钱多的领域去钻。清华70%至80%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去了经济管理学院。连我最好的学生,我最想培养的学生都告诉我说,老板我想去金融公司。


不是说金融不能创新,但当这个国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的时候,我认为这个国家出了大问题。管理学在清华、在北大、在整个中国都很热,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一件事情。专科学校办学的理念,是培养专业人才,为行业输送螺丝钉,但大学是培养大家之才,培养国家各个行业精英和领袖的地方,不能混淆。


学不以致用。你们没听错,我们以前太强调学以致用。我上大学的时候都觉得,学某一门课没什么用,可以不用去上。其实在大学学习,尤其是本科的学习,从来就不是为了用。但这并不意味着用不上,因为你无法预测将来,无论是科学发展还是技术革新,你都是无法预测的,这个无法预测永远先发生,你预测出来就不叫创新。


大学里根本的导向出了大问题,那么怎么办?其实很简单,教育部给大学松绑。大学多样化,政府不要把手伸的太长,不要一刀切,不要每个学校都就业引导,每个学校都用就业这个指标考核领导,这对大学有严重干扰。


我对基础研究也有一个看法。我们国家非常强调成果转化,现在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加强转化”。但我想问一句,转化从哪儿来。我们的大学是因为有很多高新技术没有转化成生产力呢,还是我们根本就不存在这些高新技术?我认为是后者。我们的大学现在基础研究能力太差,转化不出来,不是缺乏转化,是没有可以转化的东西。


当一个大学教授有了一个成果,无论是多么基础的发明,只要有应用前景和产业转化的可能,就会有跨国公司蜂拥而来,我就是个例子。我十四五年前,有个简单的、我自己都没意识到的发现,就被一家公司盯上了,主动来找我。这些公司就像那些禁毒的狗一样不停在闻,在看,在听,他们非常敏感,不可能漏掉一个有意义的发现。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呢?是鼓励科学家创办企业。大家没听错,今年在人大会议我听到这个话后觉得心情很沉重。术业有专攻,我只懂我的基础研究,懂一点教育,你让我去做经营管理,办公司、当总裁,这是把我的才华和智慧用到了错误的地方。人不可能一边做大学教授,一边做公司的管理人员,一边还要管金融。我们从领导到学校,从中央到地方,在鼓励科技人员创办企业,这是不对的。我们应该鼓励科技人员把成果和专利转让给企业,他们可以以咨询的方式、科学顾问的方式参与,但让他们自己出来做企业就本末倒置了。我想这个观点是有很多争议的,但是我笃信无疑。


我可以举个例子,Joseph Goldstein,因为发现了调控血液和细胞内胆固醇代谢的LDL受体,获得1985年的诺贝尔奖获。他是美国很多大企业的幕后控制者,包括辉瑞,现在非常富有,应该说是最强调转化的一个人。他两年之前在《科学》周刊上写了一篇文章,抨击特别强调转化。他说转化是来自于基础研究,当没有强大的基础研究的时候,如何能转化。他说,当他意识到基础研究有多么重要的时候,他就只是去做基础研究,转化是水到渠成的,当研究成果有了,自然转化是非常快的,不需要拔苗助长。他列举了他在美国国家健康研究中心,九位学医的学生做基础研究从而改变了美国医疗制药史的过程,很有意思。


我们一定要看看历史,不仅仅是中国现代史,也要去看科学发展史,看看各个国家强大的地方是如何起来的,而不是想当然的拔苗助长。


创新人才的培养,也跟我们的文化氛围有关。我问大家一句,你们认为我们的文化鼓励创新吗?我觉得不鼓励,我们的文化鼓励枪打出头鸟,当有人在出头的时候,比如像我这样,特别是有人在攻击我的时候,我觉得很多人在看笑话。当一个人想创新的时候,同样有这个问题。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做少数,就是有争议。科学跟民主是两个概念,科学从来不看少数服从多数,在科学上的创新是需要勇气的。


三年前,我获得以色列一个奖后应邀去以色列大使馆参加庆祝酒会,期间大使先生跟我大谈以色列人如何重视教育,我也跟他谈中国人也是如何的重视教育。他笑咪咪的看着我说,你们的教育方式跟我们不一样。他给我举了原以色列总理Shimon Peres的例子,说他小学的时候,每天回家他的以色列母亲只问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今天你在学校有没有问出一个问题老师回答不上来,第二个你今天有没有做一件事情让老师和同学们觉得印象深刻。我听了以后叹了口气,说我不得不承认,我的两个孩子每天回来,我的第一句话就是问:今天有没有听老师的话?


我们有一千四百万中小学教师,我们虽然口口声声希望孩子培养创新、独立思考的思维,但我们的老师真的希望孩子们多提一些比较尖锐的问题吗?这和我们的部分文化,师道尊严又是矛盾的,所以我们在创新的路上的确还背负了沉重的文化枷锁。


我想我今天的意图已经达到了,但我想说我并不是悲观,其实我很乐观,我每天都在鼓励自己,我们的国家很有前途,尤其是过去两年,我真切的看到希望。现在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教育领域深层次的思考和变革,这个大潮真正的开始了。在这样的大潮中,我们每一个人做好一件事就够了,实事求是的讲出自己的观点,在自己的领域内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我们的贡献。这样,我们的国家就会大有前途。


http://www.1000thinktank.com/jyxckjcx/11389.jhtml
施一公真敢说话,大概是回来的时间还不长,或者随时可以离开,无所谓。。。
看地还是很清楚的 不过不敢说地太清楚


说的很对,现在中国不缺做转化的资本,不缺做转化的人才,没必要鼓励科学家去做这些,如果这中间有什么障碍那才是政府和大学管理层应该解决的问题。大学更应该注重的是研究能力,并以此带动高等教育水平。就业不能不管,但不应该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

说的很对,现在中国不缺做转化的资本,不缺做转化的人才,没必要鼓励科学家去做这些,如果这中间有什么障碍那才是政府和大学管理层应该解决的问题。大学更应该注重的是研究能力,并以此带动高等教育水平。就业不能不管,但不应该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
关键是教育的方向一开始就错了,教育不能当产业来做。教育的确有产出,在某种程度上有“产品”,但不能按产业来做,更不能按工农产业这种产业来评估看待。
大胃王 发表于 2016-6-5 19:23
看地还是很清楚的 不过不敢说地太清楚
没什么敢不敢的 而是说了也没用 相当于发点牢骚了

把权全放给学校就有效果吗? 未免幼稚了吧 这是个社会风气问题 新得官僚体系会以不同的面貌继续生长 即便是家长90%以上也是奔着功利化效果来的
这种情况不革文化的命能救?

奴性这东西 他不单让自己当奴才 还想让别人也做奴才 压制不想当奴才的 这太要命了
创新也是要钱的,,,,实话实说,只有吃饱了饭,衣食无忧,前景光明,人才会开动脑筋,否则就是为生存奋斗了

这也是为什么前殖民地创新能力很难超过宗主国的原因,钱都被抢走了

没有可转化的东西? 你吃官饭的,还需要自己创业? 既然抄袭几篇论文就名利双收,还要转化什么?

创新也是要钱的,,,,实话实说,只有吃饱了饭,衣食无忧,前景光明,人才会开动脑筋,否则就是为生存奋斗 ...
很对,就类似艺术要建立在富足的基础上。首先不为生计操心,才能潜心在兴趣上,比如研究,比如艺术。
"连我最好的学生,我最想培养的学生都告诉我说,老板我想去金融公司。"这是一句大实说。
大学教授都变成"老板"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11公这个家伙吧,在离27年前的今天没多久的日子里参加某运动,90年拿着血卡去的美帝
去了之后一心想修计算机的课,差点把assistantship搞没了
08年回清华之后又摇身一变成了爱国者,又去卫计委当了官。

我觉得这些都没啥,如果天上掉下一张美国绿卡我相信在座的绝大多数都会欣喜若狂的接受的。修cs的课也情有可原,不管是美帝还是国内,读博的尤其是生物/化学的,有几个是从没动过转CS/统计的心思的?他的问题是,作为生物行业里的既得利益者,或者换句不好听的话说就是实验室砖厂厂长(他是解结构的需要的搬砖活非常多),他居然去用情怀忽悠年轻人学生物。

做这行的不可能不知道学生毕业之后的惨状,你闭上嘴不要说就行了没啥可指责的,主动去忽悠人跳坑就不对了

11公这个家伙吧,在离27年前的今天没多久的日子里参加某运动,90年拿着血卡去的美帝
去了之后一心想修计算机的课,差点把assistantship搞没了
08年回清华之后又摇身一变成了爱国者,又去卫计委当了官。

我觉得这些都没啥,如果天上掉下一张美国绿卡我相信在座的绝大多数都会欣喜若狂的接受的。修cs的课也情有可原,不管是美帝还是国内,读博的尤其是生物/化学的,有几个是从没动过转CS/统计的心思的?他的问题是,作为生物行业里的既得利益者,或者换句不好听的话说就是实验室砖厂厂长(他是解结构的需要的搬砖活非常多),他居然去用情怀忽悠年轻人学生物。

做这行的不可能不知道学生毕业之后的惨状,你闭上嘴不要说就行了没啥可指责的,主动去忽悠人跳坑就不对了
poetboy 发表于 2016-6-5 20:03
"连我最好的学生,我最想培养的学生都告诉我说,老板我想去金融公司。"这是一句大实说。
大学教授都变成" ...
所以施老板就去卫计委当官了
11公这个家伙吧,在离27年前的今天没多久的日子里参加某运动,90年拿着血卡去的美帝
去了之后一心想修计算 ...
说的太对了,现在这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玩艺太多,可怕的是他们还占据着话语权。
ehnd20 发表于 2016-6-5 19:23
施一公真敢说话,大概是回来的时间还不长,或者随时可以离开,无所谓。。。
他回来不少年了,而且已经在卫计委当官了

我觉得他说这些的目的仍然是忽悠学生去学生物,即使毕业之后前景一片惨淡
基础研究本来就是发文章。质量如何也不一定用转化评价。
看地还是很清楚的 不过不敢说地太清楚

他自己根本没有看清楚好不好!!

老美自己的哈佛大学四五年前就有七成毕业生做金融了!
他怎么不说美国人要完蛋?

记得回国后说要培养两百个PI,也就是基础研究的管理者,
本来生物专业不会找工作,这不害人吗?

问题是美国大学一直鼓励教授创业,

他自己倒好,国内拿到国外都不敢想永久教授职位,
还有忽悠国家继续投入过度钱到无用研究中去,
好意思吗?

这个论调就是国外科学家忽悠经费的套路!!
经济体量大过TG的美国也没把五百个人送上月球啊,这家伙借瑞典人之口瞎编的,就像某些文章借外媒之口一样。
基础研究本来就是发文章。质量如何也不一定用转化评价。
看具体情况,

比如大学学习生物化学时,老师讲国内有老板就是广泛收集各大学技术提炼氨基酸,

但就算如此,还是比不上日本人!!

这么单纯目的的提炼技术,
国内发这么多文章,都没有用。
poetboy 发表于 2016-6-5 20:03
"连我最好的学生,我最想培养的学生都告诉我说,老板我想去金融公司。"这是一句大实说。
大学教授都变成" ...
叫老板有什么奇怪,就像国外不这么叫似得
11公这个家伙吧,在离27年前的今天没多久的日子里参加某运动,90年拿着血卡去的美帝
去了之后一心想修计算 ...

有句忽悠就是培养两百PI,
当时听完都快懵了!!

这和东突分子培养接班人一样,

害人又害国
antiTCM 发表于 2016-6-5 07:13
11公这个家伙吧,在离27年前的今天没多久的日子里参加某运动,90年拿着血卡去的美帝
去了之后一心想修计算 ...
他的某位博后,出站后连高中生物老师这样的职位都找不到
叫老板有什么奇怪,就像国外不这么叫似得
做婊子也不奇怪,奇怪的是做了婊子又要立牌坊。
经济体量大过TG的美国也没把五百个人送上月球啊,这家伙借瑞典人之口瞎编的,就像某些文章借外媒之口一样。
他举的例子像读者体。。。。

美国拿诺贝尔医学奖里面几个人恰恰都有大量医学专利,
赚了制药公司不少钱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呢?是鼓励科学家创办企业。大家没听错,今年在人大会议我听到这个话后觉得心情很沉重。术业有专攻,我只懂我的基础研究,懂一点教育,你让我去做经营管理,办公司、当总裁,这是把我的才华和智慧用到了错误的地方。人不可能一边做大学教授,一边做公司的管理人员,一边还要管金融。我们从领导到学校,从中央到地方,在鼓励科技人员创办企业,这是不对的。我们应该鼓励科技人员把成果和专利转让给企业,他们可以以咨询的方式、科学顾问的方式参与,但让他们自己出来做企业就本末倒置了。我想这个观点是有很多争议的,但是我笃信无疑。


这话说得在里,记得大学时候我们的专业导师就是这样不受重视,他是从德国引回来的博士后,但是因为不会开会,不会捧场,只会在实验室做实验,所以经常受到排挤。记得他常说的话就是:一个学者,经常开会,经常参与管理,一天真正做研究的时间都不超过两个小时,甚至根本研究放弃研究,只做虚的东西去拉项目赚钱。
大学不引导学生就业,反而让学生都一心去学习所谓专业知识才是扯淡,科学研究永远都应该是绝大多数普通技术人员+一小嘬顶级的科学家,早早让学生自行分化,清楚的选择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才是对所有人负责的态度
他回来不少年了,而且已经在卫计委当官了

我觉得他说这些的目的仍然是忽悠学生去学生物,即使毕业之后 ...

大学的生物专业很强,算是全校第一分高专业,

然而就业形式很惨淡,
有一年不算深造出国,
只有一个女孩子毕业做生物制药公司的文员,
这可是难得对口就业的一个。

唉,
水木论坛还还看到过一个被他忽悠进来的生物专业学生所写自述,
真是进退两难!
poetboy 发表于 2016-6-5 20:47
做婊子也不奇怪,奇怪的是做了婊子又要立牌坊。
全世界都是一样的你去骂呗。
额,你纯洁的小心肝可以去做外星人啊,反正天上没盖子不是。
挟剑长游 发表于 2016-6-5 20:37
他自己根本没有看清楚好不好!!

老美自己的哈佛大学四五年前就有七成毕业生做金融了!
施一公和饶毅

以及所谓的千人计划,基本就是一群海归忽悠钱的平台

科技还是要跟太祖那样,全民一起创新,不分什么教授平民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呢?是鼓励科学家创办企业。大家没听错,今年在人大会议我听到这个话后觉得心 ...
他说的没有错,
但问题是这样纯粹的科学家每个国家都不需要太多,

大部分还是需要接地气,服务实际的。

就美国来说,08年金融危机后政府砍了很多经费,
很多生物教授直接卷铺盖走人,

并且就算是美国,研究转化率也低的惊人,

国内很多地方都很穷,不可能拿过多钱出来给知识分子消遣的。
基础科技投入大,见效慢。
他自己根本没有看清楚好不好!!

老美自己的哈佛大学四五年前就有七成毕业生做金融了!

有些话未必是字面的意思
你仔细琢磨琢磨这先生话里话外就明白了
文人的小鸡贼而已
看过,老文章了,不过说的是实话
把鼠标拿开 发表于 2016-6-5 19:58
很对,就类似艺术要建立在富足的基础上。首先不为生计操心,才能潜心在兴趣上,比如研究,比如艺术。
文艺复兴怎么诞生的?那时欧洲不是又穷又黑暗吗?
施一公如果说研究型大学不能以就业为唯一目标那是很对的,好大学要面向未来确实要培养大师的。但他说的是不应把就业作为一个主要目标而目前很多专业包括他自己专业就业就是老大难,那我看还是上蓝翔算了好歹有个正经职业,大部分人要养家糊口不是要给他施剥皮当春节都要呆在北京卖命不能回家的奴隶的。

人生大赢家施一公,8^2积极参与,他自己在普林斯顿文章说的。有传闻是绝食团成员。拿了血卡(这倒也没啥,当年报名就行人人有份)批评了中国很多年。入了美籍放弃美籍。曾经因为就业市场差自己想换专业,现在说研究型大学不以就业为指导,专门忽悠无辜高中生做他的奴隶。做人就做施一公。

美国的事情总是这样,你听毛钱不少,算上税和利息你就玩完啦[衰]。所以就业是各大学的重中之重,学生找不到好工作有的会回来杀人的,绝非危言耸听。施一公也就敢忽悠小兔子,他敢在美国说研究型大学不以就业为指挥棒?学生没砍死他家长就把他活埋了
ruanyin80 发表于 2016-6-5 19:50
创新也是要钱的,,,,实话实说,只有吃饱了饭,衣食无忧,前景光明,人才会开动脑筋,否则就是为生存奋斗 ...
为什么第一次工业革命诞生在英伦三岛?英国一开始就富?为什么白银帝国西班牙不诞生工业革命?
中国人用读八股的方式学科学
考核体系的问题,用文章论雌雄,能转化好就出鬼了
克林霉素磷酸钠 发表于 2016-6-5 21:44
考核体系的问题,用文章论雌雄,能转化好就出鬼了
考核体系恰恰就是施一公这类人制订的。
是不是很搞笑啊。
物理所的老狗 发表于 2016-6-5 21:47
考核体系恰恰就是施一公这类人制订的。
是不是很搞笑啊。
施一公没赶上,01年南大的校长挑的头,后来这人去清华了
论文要好好写,基础研究要好好做,转化工作要抓好。

对浮躁的人来说,怪这怪那,这三者好像是矛盾的,就是不怪自己不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