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人民日报怎么操心房子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7:15:29
12月23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题为《这么多的房子 未来究竟怎么卖?》的文章。文章指出,“算算账,咱们现房库存去化周期高达23个月。这种‘很多人没房’与‘很多房没人’并存的现实困境,对于正处于城镇化加速进程中的我们,可真是一笔甜蜜的负担。”“这么多房子想要卖出去,还得靠开发商自己降价”。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到“鼓励开发商适当降房价”。

  23日,新浪新闻推出了关于“中央鼓励开发商适当降房价,你会买房吗?”的调查。有超5成的网友认为“鼓励”并不一定能让房价降下来,不到5成的网友表示会在房价降了之后买房。

  新浪《新闻极客》梳理发现,近年来,人民日报和开发商“掐架”不是一两天的事了,房价上涨,买不起房究竟是谁的错?不同时期,《人民日报》给出的信号也有所不同。

12月23日人民日报15版截图。
12月23日人民日报15版截图。
发文有何规律?紧跟政策,被认为是政策出台“风向标”

  《人民日报》一直被认为是房地产政策的“风向标”。

  2010年末至2011年初,《人民日报》频频发文,矛头直至高房价。如《地方政府以高房价换GDP阻碍调控成效》、《房地产必定是支柱产业吗?》等,其中一篇报道中,举了几个70后和80后的实例,文章称国外首次买房平均年龄,法国为37岁,日本、德国为42岁,美国人也在30岁以上,而2010年北京首套房贷者的平均年龄只有27岁,中国的年轻人是否急了点?文章呼吁年轻人量力购房。

  与此相呼应的是,2011年频频出台的楼市调控政策:从新“国八条”的限购限价到土地市场“国五条”强化土地调控,就连新《婚姻法》中都对“父母为子女结婚购买不动产”、“离婚案中一方婚前贷款买房”等问题的处理做出了明确规定。

  2011年年底,《人民日报》在多次报道中指出,房价下降趋势明显。

  一篇复旦大学博士论文梳理了1998年以来的《人民日报》房地产报道。1998年下半年停止住房实物分配,我国房地产在此后10多年开始成为一项支柱产业。

论文统计数据。
论文统计数据。
  据统计,从1998年至2008年的10年间,共有1137篇房地产的相关报道。

  1998年至2002年的报道数量算不上多,但从2003年起突然翻倍。

  在“非典”对国民经济造成损失的2003年,《人民日报》为何对房地产的报道数量增多呢?

  上述论文认为,这一年中央连发“121号文件”和“18号文件”两项房地产调控政策,报道随着“国家对于房地产宏观调控的紧凑步伐而与日剧增”。

房价高谁的错?地产商、房企、土地财政:怪我咯

  针对近十几年来的房价上涨,以及如何为高房价“退烧”,《人民日报》开出了许多“药方”。

  房价高,到底是谁的错?

  2011年4月29日,《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引西南财经大学两位教授的说法指出,“居民收入增加是房价上涨的首要原因”。

  这一说法引发一大波舆论争议热潮。

  这篇文章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大幅增加,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投资能力越来越强。在住房制度改革的推动下,住房的有效需求得以释放,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又扩大了住房的需求。这是房价保持上涨态势最显而易见的原因。同时,在缺乏‘储蓄—投资’转化渠道的情况下,购置房产是较富裕居民的理性选择,住房那个投资需求逐渐启动,房价被进一步拉高。”

  2012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文指出,“腐败和暴利导致房价居高不下”。文章引用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的话,“在房价中,房子土地和建筑成本占50%,政府税费占20%,开发商占30%。这30%里有一部分是开发商最不愿意公布的,说白了就是各种灰色费用。”

  《人民日报》还从心理层面探究了原因。2012年7月的一篇文章指出,“房企炒作地王误导预期推高房价”。

  2013年7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文指出,“部分地方不希望房价下跌瓦解房产调控,造成了房价越调越涨”。

楼市近十年多次调控,屡调屡高。
楼市近十年多次调控,屡调屡高。
  2013年12月,一篇题为《“小产权房”不受法律保护》的文章提到,“小产权房屡禁不绝与房价蹿升密不可分”。

  2014年2月的一篇文章谈高地价背后,指出“土地财政成房价重要推手”。

  新浪《新闻极客》简单梳理了一下近年的相关报道,土地财政也是常常与房价上涨联系在一起的关键词。

  《人民日报》曾发文章指出,“由于土地出让金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在土地财政的激励下,地方政府最大限度挖掘农村土地资源,从而导致地价推高房价”。

  此外,对于舆论对政府调控不力的质疑,《人民日报》也多次反驳。如2013年10月23日的一篇文章,就引用住建部专家的说法称,“房价上涨不能简单归咎于调控不力”。

房价“下跌”咋看?“暴涨暴跌不好,平稳健康有益”

中国楼市。
中国楼市。
  1998年后,飞速发展的房地产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随着调控政策缩紧,用万科总裁郁亮在《人民日报》上的说法:“楼市从黄金岁月进入白银时代”。

  2010年4月,《人民日报》一篇题为以房地产,姓经济也姓民生为题的文章指出,“数据表明,房地产目前还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当下,房价不应该骤降,也不可能骤降。换句话说,暴涨暴跌都不好,平稳健康才有益。”

  2014年是各地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的一年,《人民日报》刊文称,“唱空”房价或是利益群体“伎俩”。

  6月2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文《房价正常调整为何连遭唱空》,针对“崩盘论”、“拐点论”、“银行破产论”等悲观论调,文章引用专家观点认为,目前楼市已进入正常调整期,要警惕别有用心者唱空楼市的真正目的——扰乱市场,误导政策,满足私利。

  房地产是不是支柱产业?在这一问题上,《人民日报》也曾多次发文讨论。

  2009年12月,《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一篇文章,引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的观点称,“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不符合基本国情”。

  2011年1月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不论房地产业是个什么类型的产业,人们希望它尽快变成一个‘正常产业’——一个接受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规则约束,能生能死的产业”。

如何“讨伐”开发商?多次发文提醒购房者警惕开发商

  《人民日报》对开发商的“讨伐”,从何时开始?

  新浪《新闻极客》梳理发现,《人民日报》本世纪初就开始提醒购房者,“警惕”开发商。2002年12月19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发文,针对某著名房地产的开发项目,提醒购买者警惕开发商的“画饼”。


  2013年5月,不到一周时间内,刊发两篇文章(题目是《房地产商哭穷属卖萌装天真》、《北京房价为何越调越涨?》),将矛头指向开发商,针对当时流行的一个为地产商辩解的说法,“胸罩那么小要几百块,按平方米算比房子贵多了,胸罩比房地产更暴利。”

  在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前,《人民日报》在今年的报道中也重点提到房地产市场库存。

  5月25日的头版,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一篇经济报道,引题是“本报独家专访权威人士,解析当前我国经济大势”,主标题是“正视困难保持定力前景光明”。报道五问权威人士,对宏观经济做出总体判断,并对未来政策做出指引。

  其中针对楼市是这么说的:“楼市正面临痛苦的去库存化阶段,有效消化房地产市场库存是一个现实问题,既关系到启动需求,又关系到化解风险”。
http://news.sina.com.cn/c/zg/2015-12-23/doc-ifxmxxst0337211.shtml12月23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题为《这么多的房子 未来究竟怎么卖?》的文章。文章指出,“算算账,咱们现房库存去化周期高达23个月。这种‘很多人没房’与‘很多房没人’并存的现实困境,对于正处于城镇化加速进程中的我们,可真是一笔甜蜜的负担。”“这么多房子想要卖出去,还得靠开发商自己降价”。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到“鼓励开发商适当降房价”。

  23日,新浪新闻推出了关于“中央鼓励开发商适当降房价,你会买房吗?”的调查。有超5成的网友认为“鼓励”并不一定能让房价降下来,不到5成的网友表示会在房价降了之后买房。

  新浪《新闻极客》梳理发现,近年来,人民日报和开发商“掐架”不是一两天的事了,房价上涨,买不起房究竟是谁的错?不同时期,《人民日报》给出的信号也有所不同。

12月23日人民日报15版截图。
12月23日人民日报15版截图。
发文有何规律?紧跟政策,被认为是政策出台“风向标”

  《人民日报》一直被认为是房地产政策的“风向标”。

  2010年末至2011年初,《人民日报》频频发文,矛头直至高房价。如《地方政府以高房价换GDP阻碍调控成效》、《房地产必定是支柱产业吗?》等,其中一篇报道中,举了几个70后和80后的实例,文章称国外首次买房平均年龄,法国为37岁,日本、德国为42岁,美国人也在30岁以上,而2010年北京首套房贷者的平均年龄只有27岁,中国的年轻人是否急了点?文章呼吁年轻人量力购房。

  与此相呼应的是,2011年频频出台的楼市调控政策:从新“国八条”的限购限价到土地市场“国五条”强化土地调控,就连新《婚姻法》中都对“父母为子女结婚购买不动产”、“离婚案中一方婚前贷款买房”等问题的处理做出了明确规定。

  2011年年底,《人民日报》在多次报道中指出,房价下降趋势明显。

  一篇复旦大学博士论文梳理了1998年以来的《人民日报》房地产报道。1998年下半年停止住房实物分配,我国房地产在此后10多年开始成为一项支柱产业。

论文统计数据。
论文统计数据。
  据统计,从1998年至2008年的10年间,共有1137篇房地产的相关报道。

  1998年至2002年的报道数量算不上多,但从2003年起突然翻倍。

  在“非典”对国民经济造成损失的2003年,《人民日报》为何对房地产的报道数量增多呢?

  上述论文认为,这一年中央连发“121号文件”和“18号文件”两项房地产调控政策,报道随着“国家对于房地产宏观调控的紧凑步伐而与日剧增”。

房价高谁的错?地产商、房企、土地财政:怪我咯

  针对近十几年来的房价上涨,以及如何为高房价“退烧”,《人民日报》开出了许多“药方”。

  房价高,到底是谁的错?

  2011年4月29日,《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引西南财经大学两位教授的说法指出,“居民收入增加是房价上涨的首要原因”。

  这一说法引发一大波舆论争议热潮。

  这篇文章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大幅增加,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投资能力越来越强。在住房制度改革的推动下,住房的有效需求得以释放,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又扩大了住房的需求。这是房价保持上涨态势最显而易见的原因。同时,在缺乏‘储蓄—投资’转化渠道的情况下,购置房产是较富裕居民的理性选择,住房那个投资需求逐渐启动,房价被进一步拉高。”

  2012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文指出,“腐败和暴利导致房价居高不下”。文章引用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的话,“在房价中,房子土地和建筑成本占50%,政府税费占20%,开发商占30%。这30%里有一部分是开发商最不愿意公布的,说白了就是各种灰色费用。”

  《人民日报》还从心理层面探究了原因。2012年7月的一篇文章指出,“房企炒作地王误导预期推高房价”。

  2013年7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文指出,“部分地方不希望房价下跌瓦解房产调控,造成了房价越调越涨”。

楼市近十年多次调控,屡调屡高。
楼市近十年多次调控,屡调屡高。
  2013年12月,一篇题为《“小产权房”不受法律保护》的文章提到,“小产权房屡禁不绝与房价蹿升密不可分”。

  2014年2月的一篇文章谈高地价背后,指出“土地财政成房价重要推手”。

  新浪《新闻极客》简单梳理了一下近年的相关报道,土地财政也是常常与房价上涨联系在一起的关键词。

  《人民日报》曾发文章指出,“由于土地出让金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在土地财政的激励下,地方政府最大限度挖掘农村土地资源,从而导致地价推高房价”。

  此外,对于舆论对政府调控不力的质疑,《人民日报》也多次反驳。如2013年10月23日的一篇文章,就引用住建部专家的说法称,“房价上涨不能简单归咎于调控不力”。

房价“下跌”咋看?“暴涨暴跌不好,平稳健康有益”

中国楼市。
中国楼市。
  1998年后,飞速发展的房地产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随着调控政策缩紧,用万科总裁郁亮在《人民日报》上的说法:“楼市从黄金岁月进入白银时代”。

  2010年4月,《人民日报》一篇题为以房地产,姓经济也姓民生为题的文章指出,“数据表明,房地产目前还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当下,房价不应该骤降,也不可能骤降。换句话说,暴涨暴跌都不好,平稳健康才有益。”

  2014年是各地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的一年,《人民日报》刊文称,“唱空”房价或是利益群体“伎俩”。

  6月2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文《房价正常调整为何连遭唱空》,针对“崩盘论”、“拐点论”、“银行破产论”等悲观论调,文章引用专家观点认为,目前楼市已进入正常调整期,要警惕别有用心者唱空楼市的真正目的——扰乱市场,误导政策,满足私利。

  房地产是不是支柱产业?在这一问题上,《人民日报》也曾多次发文讨论。

  2009年12月,《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一篇文章,引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的观点称,“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不符合基本国情”。

  2011年1月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不论房地产业是个什么类型的产业,人们希望它尽快变成一个‘正常产业’——一个接受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规则约束,能生能死的产业”。

如何“讨伐”开发商?多次发文提醒购房者警惕开发商

  《人民日报》对开发商的“讨伐”,从何时开始?

  新浪《新闻极客》梳理发现,《人民日报》本世纪初就开始提醒购房者,“警惕”开发商。2002年12月19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发文,针对某著名房地产的开发项目,提醒购买者警惕开发商的“画饼”。


  2013年5月,不到一周时间内,刊发两篇文章(题目是《房地产商哭穷属卖萌装天真》、《北京房价为何越调越涨?》),将矛头指向开发商,针对当时流行的一个为地产商辩解的说法,“胸罩那么小要几百块,按平方米算比房子贵多了,胸罩比房地产更暴利。”

  在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前,《人民日报》在今年的报道中也重点提到房地产市场库存。

  5月25日的头版,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一篇经济报道,引题是“本报独家专访权威人士,解析当前我国经济大势”,主标题是“正视困难保持定力前景光明”。报道五问权威人士,对宏观经济做出总体判断,并对未来政策做出指引。

  其中针对楼市是这么说的:“楼市正面临痛苦的去库存化阶段,有效消化房地产市场库存是一个现实问题,既关系到启动需求,又关系到化解风险”。
http://news.sina.com.cn/c/zg/2015-12-23/doc-ifxmxxst033721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