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研制制造管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2:05:23


        “制造”是指通过一系列制造规程和工艺步骤,将原材料转变为产品或部件。包括制造计划与进度安排、制造工程、加工与装配、试验、包装、安装和检验、产品保证以及确定资源要求等活动。“制造管理”是指对制造系统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综合使用人力、资金、物资、设备和设施以经济地完成制造任务,一般包括规划、分析与控制等主要方面。
        1.发展沿革
        制造管理的概念源于18世纪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76年,他出版了经典著作《国富论》,书中系统地论述了劳动分工理论,指出劳动分工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能使技能或熟练程度得到发展,同时节约了工作变换而损失的时间,有利于制造新工具和改进机器设备。
        后来,英国人查尔斯.巴贝奇进一步发展了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并在1832年出版的《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一书中,着重论述了分工与机器、工具使用的关系,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他指出由于劳动分工,一项工作可以分解成许多不同的工序,各工序按照不同的技能,雇用不同的工人。不同的工人由于技能水平、劳动强度的不同而获得不同的劳动报酬。亚当和查尔斯.巴贝奇的劳动分工理论为后来的生产管理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从1930年到1956年,生产管理这一术语广泛为人们所接受。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数学方法特别是应用数学方法如运筹学引入生产管理后,把生产管理带入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崭新阶段。与此同时,随着企业生产活动的日趋复杂,生产规模日益增大,分工越来越细,计划管理、物流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库存管理等各个单项管理逐步建立,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职能和部门。随后,梅奥等人在美国西方电气设备公司霍桑工厂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人际关系理论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认可,行为科学理论迅速发展成熟,管理的重点由对物品的管理转向对人的管理。
        20世纪60年代,系统原理在生产管理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它强调用系统的观点去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把工业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各种要素及其活动,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加强了生产的综合和协调,使生产系统运作达到总体效果最优。
        20世纪70年代,随着机械化、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生产系统的选择、设计和调整成为生产管理的新内容,生产管理内容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MRP(物料需求计划)方法的出现,建立起一种全新的生产与库存控制系统。
        20世纪80年代,科学进步日新月异,市场需求日趋多变,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市场需求多样化的新时期,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成为主流,FMS(柔性制造系统)、MRPII(制造资源计划)、OPT(最优生产技术)等方法相继出现。尤其是准时制(Just In Time,JIT)生产管理方式,极大地丰富了生产管理领域。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以及管理信息系统技术,促使“物流”和“信息流”的生产管理产生了突破性发展。全面质量管理、精益生产、敏捷制造等不断涌现的新生产管理思想和模式不论在广度还是深度方面,都赋予了生产管理新的内涵和内容。
        到 80 年代中期, JIT生产方式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一定的传播,以麻省理工学院为首的美国研究小组,对 JIT 生产方式进一步作了详尽的实证考察和理论研究,提出了“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LP)理论。
        精益生产既是一种原理,又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它的基本目标是寻求消除企业生产活动各方面浪费的原因,包括员工关系、供应商关系、技术水平及原材料、库存的管理等。精益生产方式与大批量生产方式的最终目标是不同的。精益生产是继大批量生产方式之后,对人类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最大的一种生产方式。它所强调的彻底排除浪费,最大限度地发挥“命运共同体”中每一组织、每一成员的能力和积极性以及不断改善等思想与诸多方法,都是超越国界、具有普遍意义的,能够广泛适用于世界各个国家的各种制造企业。
        敏捷制造(AM)是美国国防部为了拟定 21 世纪制造业发展战略而支持的一项研究计划。该计划始于1991年,由美国国防部委托里海(Lehigh)大学的亚科卡(Iacocca)研究所主持完成的。敏捷制造是一种能够对市场多变的需求(包括对产品的需求和服务的需求)做出敏捷的反应,从而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的制造组织和制造方式。敏捷制造的特点有:高度柔性、具有灵活的动态组织结构、采用了先进制造技术、具有开放的基础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人的作用、户的参与等。
        制造业是现代文明的支柱之一。它既占有基础地位,又处于前沿关键;它是工业的主体,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它是生产工具、生活资料、科技手段、国防装备等及其进步的依托,是现代化的动力源之一。因此,生产制造及其管理的理念、模式一直是研究与实践的热点。除上述几种主要的先进制造与管理模式外,伴随着市场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并行制造、虚拟制造、智能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等制造方式。
        目前被广泛采用的先进制造与管理模式包括:计算机集成制造(CIM )、柔性制造(FM )、精益生产(LP)、最优生产技术(OPT)、并行工程(CE)、制造资源计划(MRPII)、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全面质量管理(TQM )、敏捷制造(AM)、绿色制造(GM)、现代集成制造(CIM )等,这些先进的模式已显示出巨大潜力。
        2.典型标准
        美国国防部为了规范承包商的制造管理,特制定了制造管理军用标准并在合同中引用,从而对承包商的内部管理进行约束。美国制造管理军用标准包括1972年实施的MIL-STD-1528(USAF)《生产管理》,1986实施的MIL-STD-1528A(USAF)《制造管理大纲》(该标准取代了MIL-STD-1528(USAF)《生产管理》)。此外,1998实施的《关键过程评估工具(制造管理)》(CPAT)是军标改革废止管理标准后的产物,已不属于军用标准,而属于指导性的手册类文件。整个演变如下图所示。
1419901536882034.JPG
        3.国外做法
        随着制造技术的发展、制造能力的提升,以及新管理理论与方法实践的深入,制造管理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管理方法得到深化和发展,并诞生了一系列新的管理方法(如虚拟制造、敏捷制造、精益制造等),信息管理和信息基础设施成为制造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新的制造管理理论和方法首先在武器装备制造领域得到推广应用。
        美国国防部以减少武器装备的采购费用为目标,直接或间接干预生产企业采用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促使武器系统承包商降低成本和缩短交付时间。1994年军标改革之前,可以通过军用标准《制造管理大纲》来约束和规范承包商的制造管理。在1993~1994年,美国国防部起动了一系列改进采办过程的计划,如国防采办指导计划(Defense Acquisition Pilot Programs)、美国空军的精益飞机计划(Lean Aircraft Initiative,LAI)、美国海军的“最佳制造实践(Best Manufacturing Practices,BMP)”计划等。
        其中,1993年美国国防部的Defense Science Board出台了国防制造企业战略的报告《Defens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Strategy》,建议美国所有的军工企业都推行精益制造。同年,美国空军推出精益飞机计划(Lean Aircraft Initiative,后来又改名为Lean Aerospace Initiative,LAI),在整个军事航空航天制造行业中,大张旗鼓地推行精益制造理念。
        精益航空计划(LAI)是美国政府干预企业制造管理进步的重要例证。LAI于1993年由美国空军提出,常设机构在麻省理工学院,美国国防部各军种组织机构、几乎所有航空航天和武器生产商以及相关劳工组织参加。LAI的目标是开发一种企业实施精益原则的框架,为企业提供改进研制和生产管理的原理、方法,共享经验和知识,帮助美国的航空航天企业在缩减军费和国际竞争中增强实力,保持美国航空航天工业的世界领导地位。
        LAI的研究成果“精益企业模型(Lean Enterprise Model,LEM)”。该模型正在美国航空航天工业中推广应用。应用该模型将显著地降低航空生产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和生产周期、改进质量和减少浪费,提高航空航天工业的可供养性。通过共同承担改进的义务,知识共享和实施,提高着美国航空航天工业的水平。这个计划被认为是未来30年内,增强美国军事实力的革命性的重大行动计划。
        美国的航空航天制造企业在精益制造基本原则和LAI计划的精益企业模型的指导下,各自以不同形式实施精益生产。精益制造是在新的社会生产能力和生产需求的背景下,对传统生产方式进行的反思,向沿用了200多年的管理观念进行挑战,并且取得了伟大的成功。“精益制造”被当作生产方式的变革,与用大批量生产替代手工车间生产一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精益制造被推崇为21世纪的主要生产方式。
(撰稿人:小兵)关注更多内容请扫描头像二维码。

        “制造”是指通过一系列制造规程和工艺步骤,将原材料转变为产品或部件。包括制造计划与进度安排、制造工程、加工与装配、试验、包装、安装和检验、产品保证以及确定资源要求等活动。“制造管理”是指对制造系统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综合使用人力、资金、物资、设备和设施以经济地完成制造任务,一般包括规划、分析与控制等主要方面。
        1.发展沿革
        制造管理的概念源于18世纪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76年,他出版了经典著作《国富论》,书中系统地论述了劳动分工理论,指出劳动分工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能使技能或熟练程度得到发展,同时节约了工作变换而损失的时间,有利于制造新工具和改进机器设备。
        后来,英国人查尔斯.巴贝奇进一步发展了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并在1832年出版的《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一书中,着重论述了分工与机器、工具使用的关系,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他指出由于劳动分工,一项工作可以分解成许多不同的工序,各工序按照不同的技能,雇用不同的工人。不同的工人由于技能水平、劳动强度的不同而获得不同的劳动报酬。亚当和查尔斯.巴贝奇的劳动分工理论为后来的生产管理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从1930年到1956年,生产管理这一术语广泛为人们所接受。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数学方法特别是应用数学方法如运筹学引入生产管理后,把生产管理带入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崭新阶段。与此同时,随着企业生产活动的日趋复杂,生产规模日益增大,分工越来越细,计划管理、物流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库存管理等各个单项管理逐步建立,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职能和部门。随后,梅奥等人在美国西方电气设备公司霍桑工厂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人际关系理论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认可,行为科学理论迅速发展成熟,管理的重点由对物品的管理转向对人的管理。
        20世纪60年代,系统原理在生产管理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它强调用系统的观点去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把工业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各种要素及其活动,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加强了生产的综合和协调,使生产系统运作达到总体效果最优。
        20世纪70年代,随着机械化、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生产系统的选择、设计和调整成为生产管理的新内容,生产管理内容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MRP(物料需求计划)方法的出现,建立起一种全新的生产与库存控制系统。
        20世纪80年代,科学进步日新月异,市场需求日趋多变,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市场需求多样化的新时期,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成为主流,FMS(柔性制造系统)、MRPII(制造资源计划)、OPT(最优生产技术)等方法相继出现。尤其是准时制(Just In Time,JIT)生产管理方式,极大地丰富了生产管理领域。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以及管理信息系统技术,促使“物流”和“信息流”的生产管理产生了突破性发展。全面质量管理、精益生产、敏捷制造等不断涌现的新生产管理思想和模式不论在广度还是深度方面,都赋予了生产管理新的内涵和内容。
        到 80 年代中期, JIT生产方式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一定的传播,以麻省理工学院为首的美国研究小组,对 JIT 生产方式进一步作了详尽的实证考察和理论研究,提出了“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LP)理论。
        精益生产既是一种原理,又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它的基本目标是寻求消除企业生产活动各方面浪费的原因,包括员工关系、供应商关系、技术水平及原材料、库存的管理等。精益生产方式与大批量生产方式的最终目标是不同的。精益生产是继大批量生产方式之后,对人类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最大的一种生产方式。它所强调的彻底排除浪费,最大限度地发挥“命运共同体”中每一组织、每一成员的能力和积极性以及不断改善等思想与诸多方法,都是超越国界、具有普遍意义的,能够广泛适用于世界各个国家的各种制造企业。
        敏捷制造(AM)是美国国防部为了拟定 21 世纪制造业发展战略而支持的一项研究计划。该计划始于1991年,由美国国防部委托里海(Lehigh)大学的亚科卡(Iacocca)研究所主持完成的。敏捷制造是一种能够对市场多变的需求(包括对产品的需求和服务的需求)做出敏捷的反应,从而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的制造组织和制造方式。敏捷制造的特点有:高度柔性、具有灵活的动态组织结构、采用了先进制造技术、具有开放的基础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人的作用、户的参与等。
        制造业是现代文明的支柱之一。它既占有基础地位,又处于前沿关键;它是工业的主体,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它是生产工具、生活资料、科技手段、国防装备等及其进步的依托,是现代化的动力源之一。因此,生产制造及其管理的理念、模式一直是研究与实践的热点。除上述几种主要的先进制造与管理模式外,伴随着市场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并行制造、虚拟制造、智能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等制造方式。
        目前被广泛采用的先进制造与管理模式包括:计算机集成制造(CIM )、柔性制造(FM )、精益生产(LP)、最优生产技术(OPT)、并行工程(CE)、制造资源计划(MRPII)、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全面质量管理(TQM )、敏捷制造(AM)、绿色制造(GM)、现代集成制造(CIM )等,这些先进的模式已显示出巨大潜力。
        2.典型标准
        美国国防部为了规范承包商的制造管理,特制定了制造管理军用标准并在合同中引用,从而对承包商的内部管理进行约束。美国制造管理军用标准包括1972年实施的MIL-STD-1528(USAF)《生产管理》,1986实施的MIL-STD-1528A(USAF)《制造管理大纲》(该标准取代了MIL-STD-1528(USAF)《生产管理》)。此外,1998实施的《关键过程评估工具(制造管理)》(CPAT)是军标改革废止管理标准后的产物,已不属于军用标准,而属于指导性的手册类文件。整个演变如下图所示。
1419901536882034.JPG
        3.国外做法
        随着制造技术的发展、制造能力的提升,以及新管理理论与方法实践的深入,制造管理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管理方法得到深化和发展,并诞生了一系列新的管理方法(如虚拟制造、敏捷制造、精益制造等),信息管理和信息基础设施成为制造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新的制造管理理论和方法首先在武器装备制造领域得到推广应用。
        美国国防部以减少武器装备的采购费用为目标,直接或间接干预生产企业采用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促使武器系统承包商降低成本和缩短交付时间。1994年军标改革之前,可以通过军用标准《制造管理大纲》来约束和规范承包商的制造管理。在1993~1994年,美国国防部起动了一系列改进采办过程的计划,如国防采办指导计划(Defense Acquisition Pilot Programs)、美国空军的精益飞机计划(Lean Aircraft Initiative,LAI)、美国海军的“最佳制造实践(Best Manufacturing Practices,BMP)”计划等。
        其中,1993年美国国防部的Defense Science Board出台了国防制造企业战略的报告《Defens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Strategy》,建议美国所有的军工企业都推行精益制造。同年,美国空军推出精益飞机计划(Lean Aircraft Initiative,后来又改名为Lean Aerospace Initiative,LAI),在整个军事航空航天制造行业中,大张旗鼓地推行精益制造理念。
        精益航空计划(LAI)是美国政府干预企业制造管理进步的重要例证。LAI于1993年由美国空军提出,常设机构在麻省理工学院,美国国防部各军种组织机构、几乎所有航空航天和武器生产商以及相关劳工组织参加。LAI的目标是开发一种企业实施精益原则的框架,为企业提供改进研制和生产管理的原理、方法,共享经验和知识,帮助美国的航空航天企业在缩减军费和国际竞争中增强实力,保持美国航空航天工业的世界领导地位。
        LAI的研究成果“精益企业模型(Lean Enterprise Model,LEM)”。该模型正在美国航空航天工业中推广应用。应用该模型将显著地降低航空生产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和生产周期、改进质量和减少浪费,提高航空航天工业的可供养性。通过共同承担改进的义务,知识共享和实施,提高着美国航空航天工业的水平。这个计划被认为是未来30年内,增强美国军事实力的革命性的重大行动计划。
        美国的航空航天制造企业在精益制造基本原则和LAI计划的精益企业模型的指导下,各自以不同形式实施精益生产。精益制造是在新的社会生产能力和生产需求的背景下,对传统生产方式进行的反思,向沿用了200多年的管理观念进行挑战,并且取得了伟大的成功。“精益制造”被当作生产方式的变革,与用大批量生产替代手工车间生产一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精益制造被推崇为21世纪的主要生产方式。
(撰稿人:小兵)关注更多内容请扫描头像二维码。
大方向容易接受,细节很难融入,这就是我们的制造管理中的尴尬现状。
人老人 发表于 2015-1-29 09:48
大方向容易接受,细节很难融入,这就是我们的制造管理中的尴尬现状。
苏联体制向美军体制转变的必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