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研制过程中的技术状态管理(CM)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13:48:44
1.“技术状态”的内涵
        技术状态管理是复杂系统工程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复杂系统的实现、使用维修和退役报废等全寿命周期,其目标是确定和保持实体的技术状态与需求、技术文件相一致。技术状态管理涉及使用和研制双方的各个层次,工作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实践证明,通过实施技术状态管理,能够实现以最优的性能、最佳的效费比和最短的周期,研制出满足需求的复杂系统,对于确保项目成功、产品安全及可靠使用,以及实现产品系列化和多样化、研制成本降低而言意义重大。
        技术状态管理的管理对象是“技术状态”,具体承载物是“技术状态项”。对于“技术状态”的内涵,角度和关注点不同则理解不同,名称亦不同。在民用飞机、汽车、计算机软件等领域,习惯称“构型”或“配置”。无论何种中文名称,其英文原文均是“configuration ”。产品用户特点及其对产品研制的牵引力量强弱,反映到各方对“技术状态”内涵的理解差异。
对于追求产品多样化且用户对产品性能指标无主动需求的市场,产品研制策略是:对外,突出用户对产品规格或产品构成的可选择性;对内,实现产品的平台化、系列化,实施变型设计,重点控制产品结构。在这种背景下,考虑“构型”或“配置”是必然途径,讲究产品内部的组成和排列结构。
        对于追求简化产品规格且强调产品功能和性能要求的领域,则产品功能和性能要求的实现是优先考虑因素,因此在过程监督和产品交付中关注的是产品技术指标,亦称“技术状态”。另外,在高新技术的寿命周期越来越短的条件下,强调开放性设计和模块化设计,促使产品可升级扩展,同时减少维修时间是用户的新需求。因此,产品结构逐渐与产品技术指标成为用户的关注重点。由此,“技术状态”拓展了其内涵。
国外先进标准对“configuration”的定义差异及变化正是反映了上述情况。MIL-STD-973《技术状态管理》、ISO 10007《质量管理体系 技术状态管理指南》将“configuration”解释为产品的性能指标、形体特征和设计约束条件。美国国家标准ANSI/EIA  649《技术状态管理》则除了传统上的“产品的性能指标、形体特征和设计约束条件”,还解释为“产品组合”。基于EIA  649制定的MIL-HDBK-61A《技术状态管理指南》,沿用了对“configuration”的两种解释。
1419850808624948.JPG
        根据上述解释,在武器装备领域采用“技术状态”的名称较为适宜,既可以包含“特性”,又可以包含“产品结构”,但需对现有军用标准的定义进行扩展。
2.国内标准情况
        技术状态管理国家标准跟随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标准。1997年3月,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了GB/T 19017-1997《质量管理 技术状态管理指南》,作为推荐性国家标准在全国通用。该国家标准等同采用了ISO 10007:1995。 2008年,制定了GB/T 19017-2008《质量管理体系技术状态管理指南》。该版本国家标准等同采用了ISO 10007:2003。
        技术状态管理军用标准的借鉴对象则是美国军用标准(含美国国防部自身标准及所采用的行业协会标准)MIL-STD-973、MIL-HDBK-61和EIA 649。1987年,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布《军工产品质量管理条例》。该法规对“技术状态管理”提出了要求。在此背景下,主管部门启动制定技术状态管理军用标准。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相应标准陆续发布。1994年,核工业行业标准和海军部门标准同期发布。1998年,GJB 3206-1998《技术状态管理》和GJBz 20489-1998《技术状态管理监督规范》发布。航天行业标准和航空行业标准分别在1999年和2006年发布。2006年,GJBz 20489升级改版为GJB 5709-2006《装备技术状态管理监督要求》。2010年,发布GJB 3206A-2010《技术状态管理》。
       GJB 3206A-2010是武器装备研制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中普遍使用的标准之一。我国技术装备管理军用标准已经从“全盘采用”走向了“引进吸收再创新”的道路,并朝向“自主创新”前进。
3.国际标准及国外先进标准情况
        随着在大型武器装备研制中系统工程管理的发展和成熟,技术状态管理也逐步完善起来。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国防部开始制定有关系统工程管理的标准。1968年发布了MIL-STD-480《技术状态控制—工程更改、偏离和超差》,以后又陆续发布了MIL-STD-481《技术状态控制—工程更改(简要形式)、偏离和超差》、MIL-STD-482《技术状态状况记实数据元素及有关特性》,1970年发布了MIL-STD-483《系统、设备、军需品与计算机程序的技术状态管理》,使技术状态管理标准趋于完善。经多年实践,1992年发布了MIL-STD-973《技术状态管理》。MIL-STD-973是MIL-STD-480、MIL-STD-481、MIL-STD-482、MIL-STD-483的集成,代替了这些标准。1994年美国国防部启动军用标准改革。在此背景下,MIL-HDBK-61《技术状态管理指南》发布,且MIL-STD-973被废止。
        MIL-STD-973被转移给工业部门负责制定。1995年,美国电子工业联盟(EIA)根据MIL-STD-973制定了行业协会标准EIA/IS 649《技术状态管理》。目前最新有效版本是ANSI/EIA 649B-2011。1995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了ISO 10007《技术状态管理指南》,成为全世界各类产品研制、生产普遍通用的准则。目前最新有效版本是ISO 10007:2003。
国际上,普遍使用的技术状态管理标准是ISO 10007和EIA 649。对于高新技术产品(含武器装备),更为适用的是EIA 649。
       (撰稿:金戈铁马)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头像关注。1.“技术状态”的内涵
        技术状态管理是复杂系统工程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复杂系统的实现、使用维修和退役报废等全寿命周期,其目标是确定和保持实体的技术状态与需求、技术文件相一致。技术状态管理涉及使用和研制双方的各个层次,工作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实践证明,通过实施技术状态管理,能够实现以最优的性能、最佳的效费比和最短的周期,研制出满足需求的复杂系统,对于确保项目成功、产品安全及可靠使用,以及实现产品系列化和多样化、研制成本降低而言意义重大。
        技术状态管理的管理对象是“技术状态”,具体承载物是“技术状态项”。对于“技术状态”的内涵,角度和关注点不同则理解不同,名称亦不同。在民用飞机、汽车、计算机软件等领域,习惯称“构型”或“配置”。无论何种中文名称,其英文原文均是“configuration ”。产品用户特点及其对产品研制的牵引力量强弱,反映到各方对“技术状态”内涵的理解差异。
对于追求产品多样化且用户对产品性能指标无主动需求的市场,产品研制策略是:对外,突出用户对产品规格或产品构成的可选择性;对内,实现产品的平台化、系列化,实施变型设计,重点控制产品结构。在这种背景下,考虑“构型”或“配置”是必然途径,讲究产品内部的组成和排列结构。
        对于追求简化产品规格且强调产品功能和性能要求的领域,则产品功能和性能要求的实现是优先考虑因素,因此在过程监督和产品交付中关注的是产品技术指标,亦称“技术状态”。另外,在高新技术的寿命周期越来越短的条件下,强调开放性设计和模块化设计,促使产品可升级扩展,同时减少维修时间是用户的新需求。因此,产品结构逐渐与产品技术指标成为用户的关注重点。由此,“技术状态”拓展了其内涵。
国外先进标准对“configuration”的定义差异及变化正是反映了上述情况。MIL-STD-973《技术状态管理》、ISO 10007《质量管理体系 技术状态管理指南》将“configuration”解释为产品的性能指标、形体特征和设计约束条件。美国国家标准ANSI/EIA  649《技术状态管理》则除了传统上的“产品的性能指标、形体特征和设计约束条件”,还解释为“产品组合”。基于EIA  649制定的MIL-HDBK-61A《技术状态管理指南》,沿用了对“configuration”的两种解释。
1419850808624948.JPG
        根据上述解释,在武器装备领域采用“技术状态”的名称较为适宜,既可以包含“特性”,又可以包含“产品结构”,但需对现有军用标准的定义进行扩展。
2.国内标准情况
        技术状态管理国家标准跟随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标准。1997年3月,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了GB/T 19017-1997《质量管理 技术状态管理指南》,作为推荐性国家标准在全国通用。该国家标准等同采用了ISO 10007:1995。 2008年,制定了GB/T 19017-2008《质量管理体系技术状态管理指南》。该版本国家标准等同采用了ISO 10007:2003。
        技术状态管理军用标准的借鉴对象则是美国军用标准(含美国国防部自身标准及所采用的行业协会标准)MIL-STD-973、MIL-HDBK-61和EIA 649。1987年,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布《军工产品质量管理条例》。该法规对“技术状态管理”提出了要求。在此背景下,主管部门启动制定技术状态管理军用标准。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相应标准陆续发布。1994年,核工业行业标准和海军部门标准同期发布。1998年,GJB 3206-1998《技术状态管理》和GJBz 20489-1998《技术状态管理监督规范》发布。航天行业标准和航空行业标准分别在1999年和2006年发布。2006年,GJBz 20489升级改版为GJB 5709-2006《装备技术状态管理监督要求》。2010年,发布GJB 3206A-2010《技术状态管理》。
       GJB 3206A-2010是武器装备研制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中普遍使用的标准之一。我国技术装备管理军用标准已经从“全盘采用”走向了“引进吸收再创新”的道路,并朝向“自主创新”前进。
3.国际标准及国外先进标准情况
        随着在大型武器装备研制中系统工程管理的发展和成熟,技术状态管理也逐步完善起来。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国防部开始制定有关系统工程管理的标准。1968年发布了MIL-STD-480《技术状态控制—工程更改、偏离和超差》,以后又陆续发布了MIL-STD-481《技术状态控制—工程更改(简要形式)、偏离和超差》、MIL-STD-482《技术状态状况记实数据元素及有关特性》,1970年发布了MIL-STD-483《系统、设备、军需品与计算机程序的技术状态管理》,使技术状态管理标准趋于完善。经多年实践,1992年发布了MIL-STD-973《技术状态管理》。MIL-STD-973是MIL-STD-480、MIL-STD-481、MIL-STD-482、MIL-STD-483的集成,代替了这些标准。1994年美国国防部启动军用标准改革。在此背景下,MIL-HDBK-61《技术状态管理指南》发布,且MIL-STD-973被废止。
        MIL-STD-973被转移给工业部门负责制定。1995年,美国电子工业联盟(EIA)根据MIL-STD-973制定了行业协会标准EIA/IS 649《技术状态管理》。目前最新有效版本是ANSI/EIA 649B-2011。1995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了ISO 10007《技术状态管理指南》,成为全世界各类产品研制、生产普遍通用的准则。目前最新有效版本是ISO 10007:2003。
国际上,普遍使用的技术状态管理标准是ISO 10007和EIA 649。对于高新技术产品(含武器装备),更为适用的是EIA 649。
       (撰稿:金戈铁马)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头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