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在城乡之间的农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0:07:38
http://www.phoenixtv.com/phoenixtv/72630439595999232/20050131/496996.shtml  
document.title="徘徊在城乡之间的农民";
document.url="/phoenixtv/72630439595999232/20050131/496996.shtml";



<P>又是一年到。北京西客站,世界上最忙碌的车站之一,每当这个时候,显得更加繁忙。世界上最大的人流汇集到这里,那背着大包小包携家带口行色匆匆的人流中,绝大部分是从这里暂时告别城市的农民工。</P>
<P>这个情景,近十多年来,构成中国特有的景观,也引起海内外经济学家的高度关注。他们试图从中解读出他们“候鸟迁徙”式的理由。然而,年复一年的“潮起潮落”背后,真正能够知道原因的也只有民工们自己。</P>
<P>面对这势不可当的潮流,经济学家可能会用农民听不懂的术语来描述;社会学家或许会用高深的理论来诠释。然而,这些好像与他们无关。他们最单纯的想法是每当这个时候尽快回家。高深的理论术语和空洞的政治口号帮助不了或阻挡不了他们回家的步伐。</P>
<P>怎么知道你不是骗子?</P>
<P>付文明,一名老家在陕西农村的在北京打工十多年的农民,是笔者努力一个多小时后,唯一愿意和笔者交谈的人。</P>
<P>这名性格豪爽的西北汉子说起话来也如他干活一样实在。他说:“你不要责备这些农民不和你交谈,我们看着你们这些衣着体面、谈吐文雅的人,我们怎么知道你是不是骗子?”</P>
<P>在这个大都市里,哪个民工没有经历过求职的艰辛和遭遇过白眼?哪个民工没上当受骗过?他们怕了。“大都市不是我们的家。春节是个团圆的日子,家里还有年迈的父母,我们必须回去,辛辛苦苦一年,图的就是这几天,哪怕回去看一眼,睡一晚,吃一顿饭,说一句话,心里也感到踏实。”</P>
<P>对于绝大多数打工者来说,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在城市里安家。北京城的冬季高楼里有暖气,但他们不敢进。农村才是他们的家,那个家虽然穷,但却很安稳,那个家虽然冷,但他们却感到很温暖。</P>
<P>付文明说,他们在城市里挣钱,是为了农村的那个家。农村还得靠他们,农业还得靠他们。</P>
<P>有些专家学者指责农民工的传统观念浓厚。其实,也就是这些朴素的观念,才使他们“好好地活着”;也就是这些朴素的传统观念把这个散漫的群体构建成比较稳定的群体。</P>
<P>今天中国的农民,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农民,他们注定是传承文明的一代,他们把从城市里吸取的精华,注入沉寂已久的乡村。</P>
<P>城市并没提供机会平台</P>
<P>担心孩子以后的前途,是多数民工的心病。孩子是他们改变现状的最大的希望。对于远离父母之爱的孩子来说,他们能安心地在家读书吗?</P>
<P>也有打工者带孩子在一些“打工子弟学校”里读书的,但由于条件的限制,他们享受不到和城市里孩子一样的教育。孩子们心里产生巨大的落差。诚如有些专家所说的:自卑、自尊、差别、迷惘,根植在农民工第二代心里。</P>
<P>农民工子女正在生活在一系列尖锐又集中的差距中,他们经历着其他同龄人不曾经历的压力和挣扎。他们不愿意重复父母的生活,也不认可周围城市人状态,一方面羡慕崇拜城市人,另一方面又觉得那些都不属于我。</P>
<P>《新京报》的一份调查反映出了这一强烈趋势:对于将来想留在城里还是回到农村,农民工第二代77.5%表示想留在北京。师欣在《南方周末》发表文章认为,事实上,他们也不可能回到家乡了。</P>
<P>他们对家乡的乡土认同更多是包含着对亲人的感情,其他方面的依恋在减少。他们普遍对农业、父母这代人持否定的看法。他们在农村的社会交往圈变得越来越小,对农业活动缺乏感情和兴趣。</P>
<P>但是城市并没有给他们提供机会的平台,他们生活在一个小圈子里——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他们向上提升自己越来越难。他们只能在彷徨中生活。或许,他们的梦想只能寄托于城乡交融,慢慢地能化解农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之间的不解和观念的差异,也会使农民工的后代认为,城市也是他们的。</P>
<P>不过,伴随着城乡交融的是利益的拔河,处于劣势的农民势必在这个过程中充满着曲折与屈辱。</P>
<P>和谐社会的含义,应该是城乡和谐。城市市民与农民的和谐,才是和谐的真正含义。徘徊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群体,等待着“和谐”这一天的到来。</P>
<P>来源:联合早报</P>http://www.phoenixtv.com/phoenixtv/72630439595999232/20050131/496996.shtml  
document.title="徘徊在城乡之间的农民";
document.url="/phoenixtv/72630439595999232/20050131/496996.shtml";



<P>又是一年到。北京西客站,世界上最忙碌的车站之一,每当这个时候,显得更加繁忙。世界上最大的人流汇集到这里,那背着大包小包携家带口行色匆匆的人流中,绝大部分是从这里暂时告别城市的农民工。</P>
<P>这个情景,近十多年来,构成中国特有的景观,也引起海内外经济学家的高度关注。他们试图从中解读出他们“候鸟迁徙”式的理由。然而,年复一年的“潮起潮落”背后,真正能够知道原因的也只有民工们自己。</P>
<P>面对这势不可当的潮流,经济学家可能会用农民听不懂的术语来描述;社会学家或许会用高深的理论来诠释。然而,这些好像与他们无关。他们最单纯的想法是每当这个时候尽快回家。高深的理论术语和空洞的政治口号帮助不了或阻挡不了他们回家的步伐。</P>
<P>怎么知道你不是骗子?</P>
<P>付文明,一名老家在陕西农村的在北京打工十多年的农民,是笔者努力一个多小时后,唯一愿意和笔者交谈的人。</P>
<P>这名性格豪爽的西北汉子说起话来也如他干活一样实在。他说:“你不要责备这些农民不和你交谈,我们看着你们这些衣着体面、谈吐文雅的人,我们怎么知道你是不是骗子?”</P>
<P>在这个大都市里,哪个民工没有经历过求职的艰辛和遭遇过白眼?哪个民工没上当受骗过?他们怕了。“大都市不是我们的家。春节是个团圆的日子,家里还有年迈的父母,我们必须回去,辛辛苦苦一年,图的就是这几天,哪怕回去看一眼,睡一晚,吃一顿饭,说一句话,心里也感到踏实。”</P>
<P>对于绝大多数打工者来说,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在城市里安家。北京城的冬季高楼里有暖气,但他们不敢进。农村才是他们的家,那个家虽然穷,但却很安稳,那个家虽然冷,但他们却感到很温暖。</P>
<P>付文明说,他们在城市里挣钱,是为了农村的那个家。农村还得靠他们,农业还得靠他们。</P>
<P>有些专家学者指责农民工的传统观念浓厚。其实,也就是这些朴素的观念,才使他们“好好地活着”;也就是这些朴素的传统观念把这个散漫的群体构建成比较稳定的群体。</P>
<P>今天中国的农民,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农民,他们注定是传承文明的一代,他们把从城市里吸取的精华,注入沉寂已久的乡村。</P>
<P>城市并没提供机会平台</P>
<P>担心孩子以后的前途,是多数民工的心病。孩子是他们改变现状的最大的希望。对于远离父母之爱的孩子来说,他们能安心地在家读书吗?</P>
<P>也有打工者带孩子在一些“打工子弟学校”里读书的,但由于条件的限制,他们享受不到和城市里孩子一样的教育。孩子们心里产生巨大的落差。诚如有些专家所说的:自卑、自尊、差别、迷惘,根植在农民工第二代心里。</P>
<P>农民工子女正在生活在一系列尖锐又集中的差距中,他们经历着其他同龄人不曾经历的压力和挣扎。他们不愿意重复父母的生活,也不认可周围城市人状态,一方面羡慕崇拜城市人,另一方面又觉得那些都不属于我。</P>
<P>《新京报》的一份调查反映出了这一强烈趋势:对于将来想留在城里还是回到农村,农民工第二代77.5%表示想留在北京。师欣在《南方周末》发表文章认为,事实上,他们也不可能回到家乡了。</P>
<P>他们对家乡的乡土认同更多是包含着对亲人的感情,其他方面的依恋在减少。他们普遍对农业、父母这代人持否定的看法。他们在农村的社会交往圈变得越来越小,对农业活动缺乏感情和兴趣。</P>
<P>但是城市并没有给他们提供机会的平台,他们生活在一个小圈子里——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他们向上提升自己越来越难。他们只能在彷徨中生活。或许,他们的梦想只能寄托于城乡交融,慢慢地能化解农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之间的不解和观念的差异,也会使农民工的后代认为,城市也是他们的。</P>
<P>不过,伴随着城乡交融的是利益的拔河,处于劣势的农民势必在这个过程中充满着曲折与屈辱。</P>
<P>和谐社会的含义,应该是城乡和谐。城市市民与农民的和谐,才是和谐的真正含义。徘徊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群体,等待着“和谐”这一天的到来。</P>
<P>来源:联合早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