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明实亡于税政,败于东林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2:23:05


明实亡于税政,败于东林论

  
  ——二零一五年一月十七日读史有得


在历史记述中,东林党所谓“清流”,总是给我们留下了较为正面的印象。但个人透过史书却认为:明的败亡,败于东林,亡于税政。

明朝的史书是清朝编撰,而清朝修史的这帮人就是东林党投降清朝的贰臣,所以,我们看明史,就会留下:“明朝皇帝多怪僻,东林党人多君子”。而清代没有历史,却有清遗臣编撰的清史稿,清史稿中大清皇帝几乎个个英明神武,比如“康熙日射三百兔,乾隆江南锄贪官”。甚至清代为了为了保证正史的权威,严查私人修史,搞了文字狱,很是杀掉了一批文人,把他们的家属流放宁古塔与皮甲人为奴。所以个人认为明史是二十四史中修的最差的,许多东西都需要透过史书的营造的层层迷雾才能看得清事物的本质。

明代商人地位很低,工商资本家有钱,但没有势力。所以想方设法与能够掌握舆论与未来朝政的读书人紧密结合在一起。工商资本家通过与读书人联姻,资助读书人,投入巨大的投资培养举人进士,贿赂官僚,或者官僚干脆自己寻找代理人从事收益巨大的工商业。从而工商资本家们在朝堂之上获得了代言人。东林党与江南工商资本家,浙党与走私海商,都是如此。至于晋商朝中虽然没有形成代言人,但是在明末直接走私出口与蒙古后金,等于资敌,等同叛徒。

史书上明万历给我们的印象是,贪财,收矿税,往各地派遣大量的驻守太监收工商税,与民争利。万历皇帝收矿税,结果那帮大臣没人去收,结果没办法皇帝,派太监去收,好不容易收上了,户部居然不要,只好收到自己内库里。贪财的万历朝能够完全压制住女真,支持三大征。无他,银子尔。万历朝三大征军费消耗甚巨,但实际军费则由内帑和太仓库银足额拨发,三大征结束后,内帑和太仓库仍有存银。但实际上明代晚期仅对后金的战事,耗费就高达六千余万两,远超三大征。而而对后金的战事,崇祯朝基本上落在了农税上。
而明末有点理想的地主要不捐个功名或者考个功名就不用交税,而没有理想的自耕农和小地主为了合理避税将田地投献给举人进士。再加上皇室勋贵官僚地主的巧取豪夺,拥有光荣纳税资格的自耕农越来越少,而国家因为后金的军事压力,税赋越来越重。这一边交税的自耕农却越来越少,那一边税赋越来越大。结果自耕农负担越来越大,破产甚多,成为流民,从此陷入了恶性循环,乃至社会崩坏。最终遭遇天灾人祸,农民起义。而朝廷税政不改,还是在农税上打转转,这边农民破产造反,那边工商资本家们歌舞升平粮满仓,银满屋。国家呢,财政枯竭,发不出粮饷,军队哗变已成家常便饭。而外面后金时不时过来抢一把。最终,李闯王进京,明崇祯自挂于煤山。

冯梦龙《燕都日记》记载:在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夕,崇祯却下密旨收葬魏忠贤的遗骸,墓址就选在了魏忠贤生前早已看好的香山碧云寺。崇祯在李自成大兵压境的危急时刻,不把全部心思放在调兵遣将上,居然还有闲心做一件与御敌守城毫不相干的事情。岂不奇哉?

但遗憾的是,东林党人掌握了当时的社会舆论,后来许多东林党人又投靠了满清,还主持修史,所以东林党人屯私财却多正面,而万历收矿税维持国家,那就是贪财,各地驻守太监也是欺男霸女,无所不为,为世人所恶。但国家却正是这些人在支撑。岂不讽刺???



这里再来妄加揣测所谓倭寇,为何对抗倭功臣胡宗宪被下毒手,甚或及于妻女受辱。个人妄想,倭寇是有,但真正日本的真倭不多,主要却是一批沿海的巨商假借倭寇之虚名,实则进行走私之利。而且这些走私商在朝廷内部有代理人,那就是浙党。而之所以浙党反对开海之策,不是其因为没看待海洋贸易的利益,也不是怕皇帝好大喜功。而是想通过禁海之策独霸海洋贸易,利用官商一体,禁止他人分享海洋贸易的利益,之所以这么说,我察觉明代虽然号称禁海,但实际上当时中东欧洲的中国特产品,丝绸、茶叶、瓷器等并未短缺,相反数量巨大,导致硬通货币大量流向中国。可实际上当时依靠中国那点朝贡体系赐下那点零头,根本无法形成帐目的平衡。那么这么巨大的差额,究竟是如何造成的,光依靠葡萄牙澳门那点转口贸易显然无法弥补这么大的缺口。也就是说,当时的中国沿海存在巨大的走私贸易。而同时存在巨大的走私贸易,浙党反对开海,如果证据链还不足的话,那么我们再来加上胡宗宪,今天我们把戚继光俞大猷举为抗倭工程,民族英雄,可实际上剿灭倭寇最大的英雄却是吴宗宪,此人诱杀倭寇首领徐海等历史这里就不详述。但是吴宗宪为啥最后身败名裂,甚或妻女受辱?所以个人大胆假想,吴宗宪因为剿灭了名为倭寇,实为走私巨商的走私武装。得罪了沿海走私的后台浙党。当严嵩被扳倒后,受了浙党的严酷报复。这正是,你断我财路,我辱你妻女。

掩卷而思,不寒而栗。真正的,被掩盖的历史就是这么无耻和残酷。




2015/1/17于沈阳

明实亡于税政,败于东林论
    ——二零一五年一月十七日读史有得

在历史记述中,东林党所谓“清流”,总是给我们留下了较为正面的印象。但个人透过史书却认为:明的败亡,败于东林,亡于税政。

明朝的史书是清朝编撰,而清朝修史的这帮人就是东林党投降清朝的贰臣,所以,我们看明史,就会留下:“明朝皇帝多怪僻,东林党人多君子”。而清代没有历史,却有清遗臣编撰的清史稿,清史稿中大清皇帝几乎个个英明神武,比如“康熙日射三百兔,乾隆江南锄贪官”。甚至清代为了为了保证正史的权威,严查私人修史,搞了文字狱,很是杀掉了一批文人,把他们的家属流放宁古塔与皮甲人为奴。所以个人认为明史是二十四史中修的最差的,许多东西都需要透过史书的营造的层层迷雾才能看得清事物的本质。

明代商人地位很低,工商资本家有钱,但没有势力。所以想方设法与能够掌握舆论与未来朝政的读书人紧密结合在一起。工商资本家通过与读书人联姻,资助读书人,投入巨大的投资培养举人进士,贿赂官僚,或者官僚干脆自己寻找代理人从事收益巨大的工商业。从而工商资本家们在朝堂之上获得了代言人。东林党与江南工商资本家,浙党与走私海商,都是如此。至于晋商朝中虽然没有形成代言人,但是在明末直接走私出口与蒙古后金,等于资敌,等同叛徒。

史书上明万历给我们的印象是,贪财,收矿税,往各地派遣大量的驻守太监收工商税,与民争利。万历皇帝收矿税,结果那帮大臣没人去收,结果没办法皇帝,派太监去收,好不容易收上了,户部居然不要,只好收到自己内库里。贪财的万历朝能够完全压制住女真,支持三大征。无他,银子尔。万历朝三大征军费消耗甚巨,但实际军费则由内帑和太仓库银足额拨发,三大征结束后,内帑和太仓库仍有存银。但实际上明代晚期仅对后金的战事,耗费就高达六千余万两,远超三大征。而而对后金的战事,崇祯朝基本上落在了农税上。
而明末有点理想的地主要不捐个功名或者考个功名就不用交税,而没有理想的自耕农和小地主为了合理避税将田地投献给举人进士。再加上皇室勋贵官僚地主的巧取豪夺,拥有光荣纳税资格的自耕农越来越少,而国家因为后金的军事压力,税赋越来越重。这一边交税的自耕农却越来越少,那一边税赋越来越大。结果自耕农负担越来越大,破产甚多,成为流民,从此陷入了恶性循环,乃至社会崩坏。最终遭遇天灾人祸,农民起义。而朝廷税政不改,还是在农税上打转转,这边农民破产造反,那边工商资本家们歌舞升平粮满仓,银满屋。国家呢,财政枯竭,发不出粮饷,军队哗变已成家常便饭。而外面后金时不时过来抢一把。最终,李闯王进京,明崇祯自挂于煤山。

冯梦龙《燕都日记》记载:在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夕,崇祯却下密旨收葬魏忠贤的遗骸,墓址就选在了魏忠贤生前早已看好的香山碧云寺。崇祯在李自成大兵压境的危急时刻,不把全部心思放在调兵遣将上,居然还有闲心做一件与御敌守城毫不相干的事情。岂不奇哉?

但遗憾的是,东林党人掌握了当时的社会舆论,后来许多东林党人又投靠了满清,还主持修史,所以东林党人屯私财却多正面,而万历收矿税维持国家,那就是贪财,各地驻守太监也是欺男霸女,无所不为,为世人所恶。但国家却正是这些人在支撑。岂不讽刺???



这里再来妄加揣测所谓倭寇,为何对抗倭功臣胡宗宪被下毒手,甚或及于妻女受辱。个人妄想,倭寇是有,但真正日本的真倭不多,主要却是一批沿海的巨商假借倭寇之虚名,实则进行走私之利。而且这些走私商在朝廷内部有代理人,那就是浙党。而之所以浙党反对开海之策,不是其因为没看待海洋贸易的利益,也不是怕皇帝好大喜功。而是想通过禁海之策独霸海洋贸易,利用官商一体,禁止他人分享海洋贸易的利益,之所以这么说,我察觉明代虽然号称禁海,但实际上当时中东欧洲的中国特产品,丝绸、茶叶、瓷器等并未短缺,相反数量巨大,导致硬通货币大量流向中国。可实际上当时依靠中国那点朝贡体系赐下那点零头,根本无法形成帐目的平衡。那么这么巨大的差额,究竟是如何造成的,光依靠葡萄牙澳门那点转口贸易显然无法弥补这么大的缺口。也就是说,当时的中国沿海存在巨大的走私贸易。而同时存在巨大的走私贸易,浙党反对开海,如果证据链还不足的话,那么我们再来加上胡宗宪,今天我们把戚继光俞大猷举为抗倭工程,民族英雄,可实际上剿灭倭寇最大的英雄却是吴宗宪,此人诱杀倭寇首领徐海等历史这里就不详述。但是吴宗宪为啥最后身败名裂,甚或妻女受辱?所以个人大胆假想,吴宗宪因为剿灭了名为倭寇,实为走私巨商的走私武装。得罪了沿海走私的后台浙党。当严嵩被扳倒后,受了浙党的严酷报复。这正是,你断我财路,我辱你妻女。

掩卷而思,不寒而栗。真正的,被掩盖的历史就是这么无耻和残酷。




2015/1/17于沈阳
我的帖子从来都是这样,半天没人回。。。

我来给楼主挽尊

楼主说的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但。。有没有发错版的嫌疑
我认为明亡的主要责任在于崇祯,如果换做是刘邦,刘秀,朱元璋之类人物主政,满清一点机会没有,
这种老掉牙类似杜车别的发现还是算了吧。
楼主,这两个问题很久前就有人讨论了,还写在穿越小说里,你这没跟上时代步伐啊。
是胡宗宪不是吴宗宪
谈烂了的老话题
很可惜,中国没有布罗代尔这样的人,其实中国的地方志,和各种纪录非常详尽。
如果能有一个人综合各个方面,比如气候,人口,经济,社会,地理等各个方面。
写一本明朝如何灭亡的鸿篇巨著,一定会名垂史册。
当时局势明亡实话说已不可避免,早晚而已,只是让满清鞑子占了大便宜,导致中华文明停滞几百年。
是胡宗宪不是吴宗宪
是戚继光不是黄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