掷骰子定大事的皇帝——金庸小说中历史硬伤之一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9:48:50
掷骰子定大事的皇帝——金庸小说中历史硬伤之一例
掷骰子是一种在全世界许多国家都流行过的赌博,当然,用掷骰子来确定大事是一种极荒谬的事,但是,确是有统治者用掷骰子来决定大家。不难想象,以这种方式来确定大事者,其必要条件是超级糊涂。

正史有记载的以掷骰子来定大事的皇帝之一是契丹皇帝辽道宗耶律洪基。
耶律洪基是很喜爱掷骰子的,关于他曾用掷骰子来决定重大事情的说法有两种版本,其中第一种版本似流传的稍广一些,是他用掷骰子来决定状元。
辽道宗大安六年(公元1090年),辽国的科举考试进入了殿试阶段,即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以决定最后的名次的阶段。
考试之日,耶律洪基进殿后,正式宣告这次殿试不再考诗赋文章,而要用一种新的方法决出高低。什么方法呢?耶律洪基命令数人一组,分组掷骰子,谁掷的点数最高,谁就是小组第一。然后,各小组第一再在一起比赛掷骰子,如此下去,最后谁在掷骰子上战胜了所有的对手,谁就是当年的状元。虽然众官员一致反对,但皇帝坚持,于是就这样进行了殿试。
这次殿试中,一位名叫李俨,字若思的北京人技压群英,夺得了状元。耶律洪基看了获胜者所掷出来的花色、点数及搭配后,十分高兴,认为具有极好的兆头。他不但立刻封了李若思一个官,而且赐他“国姓”。李若思就也姓耶律了,从此李俨就以耶律俨的名子出现在辽史中了。

另一种说法是耶律洪基用掷掷骰子来决定任命谁为大臣。每日处理许多政事让耶律洪基感到厌倦,但是,一些重要的职务由谁来担任,必须由皇帝亲自作决定。他“用人不自择,令掷骰子以采胜者官之”,也就是说,他用掷骰子来决定人选。在众多可能担任重臣的人们中,以耶律俨掷出的点数和花色搭配最好,耶律洪基最满意,认为有当宰相的兆头,于是任命他管枢密院。枢密院是辽代掌管军事机密的重要机构。这后一说法似乎没有第一种说法热闹,但却在正史《辽史》上有记载,有兴趣的读者可查阅该书的卷九十八耶律俨的列传。
两种说法中善掷者都是耶律俨,也就是李俨,看来此人手法应是十分了得。

比较这些可笑的事件,也许第一种情况还情有可原。如果主试的官员们水平足够且尽职尽责的,那么,参加殿试的人员的文章必是全国最好的,在这种情况下,确定谁是第一,有时确是不容易的。有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说法,练武的不服气,打几场看谁胜,写文章却没这么简单办法。在清代,最后确定谁是状元时,一般说来,已经无法按文章好坏确定,而是看别的,比如说,看谁的字写的更好,卷面看起来更美之类。所以,以掷骰子决定谁是状元,虽然可笑,但也未必就一定比按别的办法差到那里。
不过,其前提条件是来参加殿试的人的水平都高到人们无法明确定其高下。当时的辽国有没有这样的条件?即使身为汉族后裔,在契丹族为主体的辽国皇帝的几百年的统治中,能不能有大量读书人保持高水平的汉文化传统,是很难说的,所以,其科举的水平也不能和宋明清时相比。如果殿试时仍能明显分出高下,甚至有人的文章中还能挑出毛病,掷骰子决定第一当然就是荒唐的。何况耶律洪基并不是因参试人们水平都高,不易分高下才这样作,应是他根本就不懂文章高下,既然确定殿试名次的是自己,就用自己最熟悉且喜爱的掷骰子来定吧。因而绝对荒唐。
至于掷骰子确定谁为大臣,则只能说是更荒谬了。即使大臣候选人水平都不错,也应各有所长,不该乱点鸳鸯谱。

另一和掷骰子相关的记载是:
唐朝末年,在浙江有个大混混叫董昌,趁黄巢起兵后全国一片混乱,当上了浙东节度使,被封为郡王。他还要求朝庭封他为越王未遂,于是,他就在绍兴自称为皇帝,建国叫大越平罗国。民间有诉讼时,这个混混并不审理(应是根本不会审),让双方掷骰子,谁点数高,谁家的官司就算赢。这样的糊涂蛋能坐稳皇位吗?一年之后,他的脑袋就被送往京城长安去了。
以掷骰子来定官司,比耶律洪基还要可恶。

不论是历史还是文学,从来还没有说过以掷骰子定官司的董昌的好话的,在写吴越王钱鏐的小说中,没给董昌留面子。不过确有人为那个以掷骰子选状元或选大臣的皇帝大唱过颂歌。这就是那位有极多粉丝的金庸。
读过《天龙八部》可能会记得,其中有一个表现相当不错的辽国皇帝。在这个皇帝被萧峰和女真人俘虏后,表现的是镇静和勇敢;和萧峰结识后,敬重萧峰是个英雄,竟以皇帝的高贵之身与之结为兄弟;面对叛乱,接到情报时,是很镇静的;在战斗时很勇敢;在结束这场叛乱后,善后处理,有理有节;作为一个皇帝,不忘南下,颇有雄心壮志;在处理萧峰不愿服从命令攻打宋国时,也表现了一定程度的精明。这个人就是掷骰子定大事的辽国皇帝辽道宗耶律洪基。虽然在处理和萧峰的关系上,他显得相当虚伪,但是,当最高统治者,不虚伪怎么能行。按金庸所写,这个耶律洪基可以看作一个上乘的皇帝吧。
小说是可以虚构的,作者可以写胡乱穿越、可以把历史上的糊涂虫写成小说中的精明之极。不过这不能太过分,把李世民写成糊涂昏君;把让没饭吃的人吃肉的晋惠帝写为精明君主,这只能成为茶余饭后的笑料。
对于以历史知识丰富而自诩的金庸,且有大批人拍捧他历史学造诣,甚至聘他为历史学博士生导师的金庸,更不应如此,实应为吹捧他的粉丝留点面子。
如果金庸曾稍认真的读点历史书,他可以在小说中写一个相当英明的辽国皇帝,但他不会名之为耶律洪基;他也可能写一个以掷骰子决定大事的糊涂皇帝,以他的文笔,一定可以写得很有趣,但无论如何,不会同时又把他写得颇为英明。
我真要为曾聘金庸为历史学博导的内地一流大学及其师生们痛哭。

也许有人会为金庸辩护说,耶律洪基以掷骰子定大事虽然可笑,但也有趣,他也许只是潇洒的玩一回而已。
历史不是这样,耶律洪基是个干过不少糊涂事的皇帝,杀皇后、废太子就是其中之一。被他杀的宣懿皇后的名为萧观音,是个文化素养很高的、贤惠的皇后。耶律洪基只有一个儿子,就是这位皇后生的。这位皇子被封为皇太子,并参与朝政,这就为当时妄图独揽辽国大权的权臣耶律乙幸所忌恨。
为了扳倒皇太子,就要先陷害皇后。于是耶律乙幸就安排了一个圈套,然后诬告皇后对皇帝不贞。这个圈套安排的并不高明,稍一调查就可能把事情弄清楚。这个皇帝却命令耶律乙幸来处理此事,并按其报告将皇后糊里糊涂地“赐死”。接着又听信谗言,没有什么道理,把皇太子废为庶人。这位权臣派人去将废为庶人的皇太子暗杀,告诉耶律洪基说皇子病死,这个糊涂蛋也就相信了。于是这个权臣就大权独揽了。
在耶律洪基这个糊涂皇帝手中,辽国越来越弱,他死后传位给他的孙子,即这个被暗杀的皇子的儿子。在他孙子手中,辽国就灭亡了。
在这个问题上为金庸辩解是很难的。掷骰子定大事的皇帝——金庸小说中历史硬伤之一例
掷骰子是一种在全世界许多国家都流行过的赌博,当然,用掷骰子来确定大事是一种极荒谬的事,但是,确是有统治者用掷骰子来决定大家。不难想象,以这种方式来确定大事者,其必要条件是超级糊涂。

正史有记载的以掷骰子来定大事的皇帝之一是契丹皇帝辽道宗耶律洪基。
耶律洪基是很喜爱掷骰子的,关于他曾用掷骰子来决定重大事情的说法有两种版本,其中第一种版本似流传的稍广一些,是他用掷骰子来决定状元。
辽道宗大安六年(公元1090年),辽国的科举考试进入了殿试阶段,即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以决定最后的名次的阶段。
考试之日,耶律洪基进殿后,正式宣告这次殿试不再考诗赋文章,而要用一种新的方法决出高低。什么方法呢?耶律洪基命令数人一组,分组掷骰子,谁掷的点数最高,谁就是小组第一。然后,各小组第一再在一起比赛掷骰子,如此下去,最后谁在掷骰子上战胜了所有的对手,谁就是当年的状元。虽然众官员一致反对,但皇帝坚持,于是就这样进行了殿试。
这次殿试中,一位名叫李俨,字若思的北京人技压群英,夺得了状元。耶律洪基看了获胜者所掷出来的花色、点数及搭配后,十分高兴,认为具有极好的兆头。他不但立刻封了李若思一个官,而且赐他“国姓”。李若思就也姓耶律了,从此李俨就以耶律俨的名子出现在辽史中了。

另一种说法是耶律洪基用掷掷骰子来决定任命谁为大臣。每日处理许多政事让耶律洪基感到厌倦,但是,一些重要的职务由谁来担任,必须由皇帝亲自作决定。他“用人不自择,令掷骰子以采胜者官之”,也就是说,他用掷骰子来决定人选。在众多可能担任重臣的人们中,以耶律俨掷出的点数和花色搭配最好,耶律洪基最满意,认为有当宰相的兆头,于是任命他管枢密院。枢密院是辽代掌管军事机密的重要机构。这后一说法似乎没有第一种说法热闹,但却在正史《辽史》上有记载,有兴趣的读者可查阅该书的卷九十八耶律俨的列传。
两种说法中善掷者都是耶律俨,也就是李俨,看来此人手法应是十分了得。

比较这些可笑的事件,也许第一种情况还情有可原。如果主试的官员们水平足够且尽职尽责的,那么,参加殿试的人员的文章必是全国最好的,在这种情况下,确定谁是第一,有时确是不容易的。有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说法,练武的不服气,打几场看谁胜,写文章却没这么简单办法。在清代,最后确定谁是状元时,一般说来,已经无法按文章好坏确定,而是看别的,比如说,看谁的字写的更好,卷面看起来更美之类。所以,以掷骰子决定谁是状元,虽然可笑,但也未必就一定比按别的办法差到那里。
不过,其前提条件是来参加殿试的人的水平都高到人们无法明确定其高下。当时的辽国有没有这样的条件?即使身为汉族后裔,在契丹族为主体的辽国皇帝的几百年的统治中,能不能有大量读书人保持高水平的汉文化传统,是很难说的,所以,其科举的水平也不能和宋明清时相比。如果殿试时仍能明显分出高下,甚至有人的文章中还能挑出毛病,掷骰子决定第一当然就是荒唐的。何况耶律洪基并不是因参试人们水平都高,不易分高下才这样作,应是他根本就不懂文章高下,既然确定殿试名次的是自己,就用自己最熟悉且喜爱的掷骰子来定吧。因而绝对荒唐。
至于掷骰子确定谁为大臣,则只能说是更荒谬了。即使大臣候选人水平都不错,也应各有所长,不该乱点鸳鸯谱。

另一和掷骰子相关的记载是:
唐朝末年,在浙江有个大混混叫董昌,趁黄巢起兵后全国一片混乱,当上了浙东节度使,被封为郡王。他还要求朝庭封他为越王未遂,于是,他就在绍兴自称为皇帝,建国叫大越平罗国。民间有诉讼时,这个混混并不审理(应是根本不会审),让双方掷骰子,谁点数高,谁家的官司就算赢。这样的糊涂蛋能坐稳皇位吗?一年之后,他的脑袋就被送往京城长安去了。
以掷骰子来定官司,比耶律洪基还要可恶。

不论是历史还是文学,从来还没有说过以掷骰子定官司的董昌的好话的,在写吴越王钱鏐的小说中,没给董昌留面子。不过确有人为那个以掷骰子选状元或选大臣的皇帝大唱过颂歌。这就是那位有极多粉丝的金庸。
读过《天龙八部》可能会记得,其中有一个表现相当不错的辽国皇帝。在这个皇帝被萧峰和女真人俘虏后,表现的是镇静和勇敢;和萧峰结识后,敬重萧峰是个英雄,竟以皇帝的高贵之身与之结为兄弟;面对叛乱,接到情报时,是很镇静的;在战斗时很勇敢;在结束这场叛乱后,善后处理,有理有节;作为一个皇帝,不忘南下,颇有雄心壮志;在处理萧峰不愿服从命令攻打宋国时,也表现了一定程度的精明。这个人就是掷骰子定大事的辽国皇帝辽道宗耶律洪基。虽然在处理和萧峰的关系上,他显得相当虚伪,但是,当最高统治者,不虚伪怎么能行。按金庸所写,这个耶律洪基可以看作一个上乘的皇帝吧。
小说是可以虚构的,作者可以写胡乱穿越、可以把历史上的糊涂虫写成小说中的精明之极。不过这不能太过分,把李世民写成糊涂昏君;把让没饭吃的人吃肉的晋惠帝写为精明君主,这只能成为茶余饭后的笑料。
对于以历史知识丰富而自诩的金庸,且有大批人拍捧他历史学造诣,甚至聘他为历史学博士生导师的金庸,更不应如此,实应为吹捧他的粉丝留点面子。
如果金庸曾稍认真的读点历史书,他可以在小说中写一个相当英明的辽国皇帝,但他不会名之为耶律洪基;他也可能写一个以掷骰子决定大事的糊涂皇帝,以他的文笔,一定可以写得很有趣,但无论如何,不会同时又把他写得颇为英明。
我真要为曾聘金庸为历史学博导的内地一流大学及其师生们痛哭。

也许有人会为金庸辩护说,耶律洪基以掷骰子定大事虽然可笑,但也有趣,他也许只是潇洒的玩一回而已。
历史不是这样,耶律洪基是个干过不少糊涂事的皇帝,杀皇后、废太子就是其中之一。被他杀的宣懿皇后的名为萧观音,是个文化素养很高的、贤惠的皇后。耶律洪基只有一个儿子,就是这位皇后生的。这位皇子被封为皇太子,并参与朝政,这就为当时妄图独揽辽国大权的权臣耶律乙幸所忌恨。
为了扳倒皇太子,就要先陷害皇后。于是耶律乙幸就安排了一个圈套,然后诬告皇后对皇帝不贞。这个圈套安排的并不高明,稍一调查就可能把事情弄清楚。这个皇帝却命令耶律乙幸来处理此事,并按其报告将皇后糊里糊涂地“赐死”。接着又听信谗言,没有什么道理,把皇太子废为庶人。这位权臣派人去将废为庶人的皇太子暗杀,告诉耶律洪基说皇子病死,这个糊涂蛋也就相信了。于是这个权臣就大权独揽了。
在耶律洪基这个糊涂皇帝手中,辽国越来越弱,他死后传位给他的孙子,即这个被暗杀的皇子的儿子。在他孙子手中,辽国就灭亡了。
在这个问题上为金庸辩解是很难的。
在一部人类可以违反自然规律乱飞乱跑还有剑气的拥有独立世界观的小说里面,却去考究某个皇帝是不是符合历史上的精明,会不会有些舍本逐末了。
他那是小说,并且还是武侠小说。


金庸只是个小说家不是历史学家,仅仅以一两个例子全盘否定,有失偏颇。任意一个历史学家也不敢说自己的观点全部正确,但是这不妨碍他当教授做学问。

金庸只是个小说家不是历史学家,仅仅以一两个例子全盘否定,有失偏颇。任意一个历史学家也不敢说自己的观点全部正确,但是这不妨碍他当教授做学问。
    正史评曹阿瞒乃超世之杰,可是罗贯中那老小子却把这位大英雄写作乱世枭雄,京剧也一贯描作白脸奸臣;
    宋史写宋黑三只是淮南盗宋江等,一个厅级干部张叔夜就把他们全部搞定了,施耐庵竟然把他们写作南征北战,打遍天下无敌手;
     在这个问题上为罗施辩解是很难的。
壮圆郎 发表于 2015-1-12 15:01
在一部人类可以违反自然规律乱飞乱跑还有剑气的拥有独立世界观的小说里面,却去考究某个皇帝是不是符合历史 ...
如果某大学不聘他为历史学博士生导师,谁会理会他此事。
jsweilvshi 发表于 2015-1-12 16:49
他那是小说,并且还是武侠小说。
可惜金庸睚诩为历史学家,且他胆敢去任历史学博士生导师。

可怜的不是那些狂热的粉丝,而可怪的中国某大学。
菠萝蜜 发表于 2015-1-12 20:42
金庸只是个小说家不是历史学家,仅仅以一两个例子全盘否定,有失偏颇。任意一个历史学家也不敢说自己的观点 ...
没有全否定他。
他是自认为历史学家的,否则敢去指导历史学博士生!?
kkwu999 发表于 2015-1-12 20:51
正史评曹阿瞒乃超世之杰,可是罗贯中那老小子却把这位大英雄写作乱世枭雄,京剧也一贯描作白脸奸臣;
...
罗贯中是不会把曹操写成阿斗式人物的。至于从道德上怎么看,因人而异,不能强求。
水浒传中历史及地理硬伤极多,其原始作者可能是书场先生,绝不敢自诩为历史学家。
金庸写的是武侠小说啊 又不是历史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5-1-12 21:12
罗贯中是不会把曹操写成阿斗式人物的。至于从道德上怎么看,因人而异,不能强求。
水浒传中历史及地理硬 ...
   那曹操不管是英杰还是奸雄,在这位居士眼中还是一个同类项的,在老查眼中,管它是耶律雄鸡还是母鸡,只要是皇帝就够了,都用同类项,谁也不比谁高尚。
   老查是不是历史学家,这个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都不知道他是否自称为历史学家。您怎么就一口咬定历史学家就不能写小说了?更何况天龙成书到浙大院长,都有三十年时间了,一个婴儿呱呱落地到读博出来都绰绰有余了,用爱因斯坦小时考试不及格来否定相对论?
   一本小说而已,老先生,你魔障了
如果有人看过金庸的“书剑恩仇录”,书中说乾隆是海宁陈阁老所生,与反清的红花会舵主陈家洛是亲兄弟。我在三十年前少年时巳看过此书,几十年来未见有人批评,人人皆知是武侠小说。
我记得家父年老时经常对所见之人与事感觉不顺眼,近来看居士写作,似有相同之处。
金庸写的不过是新派鸳鸯蝴蝶派武侠小说。
对一看就是假的武侠小说较什么真?
非纪实小说的特点就是作者按照剧情需要把历史人物丑化或强化,比如书剑恩仇录里历史上挺能打的兆惠跟主角团作对,按剧情需要必须输一场。就被黑成贪花好色色厉内荏的傻子。
天龙八部萧峰是民族矛盾冲突的焦点,夹在生他的辽国和养他的宋国之间左右为难,上一个陷入民族矛盾的郭靖活了下来,那卷入矛盾更深的萧峰自然必须死,才能将剧情升华,就需要一个在辽国能逼死他的人物。
谁能逼死他呢?为了剧情突显民族矛盾的中心,必须是一个辽国极上层的人物,逼走郭靖的是他顶头上司成吉思汗,那萧峰的顶头上司辽王自然当仁不让。但要是前面英明神武的主角被一个逗逼给各种诡计陷害死了,本来就一肚子气的读者会不会高喊“屎里有毒”给金庸寄刀片?所以能逼死他的辽王必须能在脑子上压他一筹。
然后问题来了,郭靖是被铁木真收养的,那萧峰一个武功盖世不求名利的中年汉子怎么跟上层联系起来?自然就是不知道上层的身份就倾心相交。而萧峰是一个英雄气十足的豪杰,当然不会跟一个逗逼关系好,只有英雄惜英雄了。所以耶律洪基被拔高也在情理之中。

如果对小说都较历史真,那小说都没法看了。三言二拍因为尊佛的立场把个逗逼梁武帝无限拔高,水浒传走主角路线本来是一方小贼的梁山团瞬间高大上,难道冯梦龙不懂南北朝,施耐庵没看过宣和遗事?
金庸是写的历史架空与科幻吧……论丘处机与量子时空……
kkwu999 发表于 2015-1-12 21:40
那曹操不管是英杰还是奸雄,在这位居士眼中还是一个同类项的,在老查眼中,管它是耶律雄鸡还是母鸡, ...
错有二:
一是浙江大学不该聘他为历史学博士导师,这本是历史学家的位子。
二查老先生不该应聘,只有自以为在历史学上有相当造诣的人才敢。

如浙江大学文学系聘他及他应聘,谁也不该说什么。
草原野狼 发表于 2015-1-12 23:20
如果有人看过金庸的“书剑恩仇录”,书中说乾隆是海宁陈阁老所生,与反清的红花会舵主陈家洛是亲兄弟。我在 ...
哈,看来我得小心老年症了。

我所最看不顺眼的是国内一流大学浙江大学竟聘他去指导博士生导师,他竟然有脸应聘。

小说第一要务是写人物性格,书剑中的乾隆,从性格上说和一般人的看法矛盾不大,这就没得指责。
不必认真,查先生是家学润源,书香世家,祖上多人做翰林,进士。现在浙大任人文学阮名誉院长,以及之前的人文学院院长,都是挂名的,浙大主动要求,这些是是非非,居士应在讨论畅谈板上谈这件事,以查先生是否应该担任浙大名誉院长,导师为话题。
或者居士在史版发帖谈皇帝掷骰子,向网友普及历史知识,顺便谈武侠小说不足信,这样绝无人反对,你的标题巳经表示了你开始想说什么,与你现在转而谈的是两码事。
你的硬伤是与人爭论失利时,将话题转移。
不明觉厉。
金庸的历史水平集中体现在袁崇焕评传里
历史倾向集中在鹿鼎记里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5-1-13 07:18
哈,看来我得小心老年症了。

我所最看不顺眼的是国内一流大学浙江大学竟聘他去指导博士生导师,他竟然 ...


你和一个发动明史案的汉奸的后代谈脸?他有脸吗?要脸就别去赞颂铁木真那个刽子手和屠夫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5-1-13 07:18
哈,看来我得小心老年症了。

我所最看不顺眼的是国内一流大学浙江大学竟聘他去指导博士生导师,他竟然 ...


你和一个发动明史案的汉奸的后代谈脸?他有脸吗?要脸就别去赞颂铁木真那个刽子手和屠夫
草原野狼 发表于 2015-1-13 08:43
不必认真,查先生是家学润源,书香世家,祖上多人做翰林,进士。现在浙大任人文学阮名誉院长,以及之前的人 ...
真不明白失利在哪里。
遇到粉丝时,常是说不清的,不论谁的粉丝。
真不明白失利在哪里。
遇到粉丝时,常是说不清的,不论谁的粉丝。
我此次回复语气欠妥当,对不起。
不过我在香港住了很多年,对查先生的文章看过很多,并不是单看武侠小说,但我不是他的粉C,近年来内地网络对各种名人爭论多多,我也不明究竟,因此回复之后,我退出讨论。
草原野狼 发表于 2015-1-14 08:32
我此次回复语气欠妥当,对不起。
不过我在香港住了很多年,对查先生的文章看过很多,并不是单看武侠小说 ...
应该是我对你说对不起,因为我说的粉丝不是指你,而前面那些,怪我没说清。

所谓粉丝就是不论偶像是对或错,都只能称颂,八十年代内地有相当一批金庸粉丝。
应该是我对你说对不起,因为我说的粉丝不是指你,而前面那些,怪我没说清。

所谓粉丝就是不论偶像是对 ...
八十年代主要是影视剧带来的影响,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也是……金老先生的作品本身的影响没那么深远……
按网上报道不是已经辞职了吗。
金庸剧到现在还是不断翻拍。
雪千寻 发表于 2015-1-14 22:37
八十年代主要是影视剧带来的影响,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也是……金老先生的作品本身的影响没那么深远 ...
好像八十年代国内还几乎没有拍金庸小说的电视剧。(记忆未必准)
当时的粉丝都是看小说的。
金庸的小说我都看过,说实在话,当时是很喜爱的。如果不是过度吹捧,我是不会说三道四的。拍的电视剧,我一部也没看过。
好像八十年代国内还几乎没有拍金庸小说的电视剧。(记忆未必准)
当时的粉丝都是看小说的。
金庸的小说 ...
不是国内剧,是引进的那些港剧,比如83版射雕英雄传
雪千寻 发表于 2015-1-16 14:50
不是国内剧,是引进的那些港剧,比如83版射雕英雄传
有可能。我从来不爱看电视剧,对其也知之什少。

不过当时金庸小说的盗版数量极为庞大,热捧的人极多。有我印象中,人们谈金庸时皆是以他的小说为准。我知道的金庸迷,都是小说迷,而非电视剧迷。
金庸是写的历史架空与科幻吧……论丘处机与量子时空……
六脉神剑与激光原理……
雪千寻 发表于 2015-1-14 22:37
八十年代主要是影视剧带来的影响,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也是……金老先生的作品本身的影响没那么深远 ...
现在金老的小说还不如前些年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