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灭匈奴,不可思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1:39:34
就类似今天中国灭了美国似的,想都不敢想,汉朝不产马,怎么做到的?

汉朝人都打了鸡血吗?就类似今天中国灭了美国似的,想都不敢想,汉朝不产马,怎么做到的?

汉朝人都打了鸡血吗?
当时做了很多准备,准备了不是一年两年。准备了几代皇帝。
楼主回去再读几年书再来喷!否则会让人耻笑
汉朝那也是装过孙子的,,,
楼主还是去多读读历史吧,前面的忍辱负重不是一天两天。
四字随机中文词组拼音马甲
汉朝那也是装过孙子的,,,
中国现在装孙子,能占领美国?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用出自《左传》中的这句话来形容曾在历史上强盛一时的匈奴人的命运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的重要游牧民族,是我国第一个建立起奴隶制国家的边疆民族。从其出现于政治历史舞台起,至其消失,前后共经历了近700年,对中国古代北方各民族以及汉族的历史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它不仅是北方边疆各民族的先民,而且也是汉族先民的成员之一。匈奴的历史,是中国民族历史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而在汉朝的打击下向西迁徙的匈奴人,在公元三世纪末至五世纪中期,又在欧洲建立起了盛极一时、彻底改变了欧洲历史进程的大帝国。
然而,匈奴人建立的东西欧亚两个大帝国却都是短命的,作为一个民族,匈奴人也没有能够幸存下来,留在中国的南匈奴大多被同化到了汉族之中(今天居住在陕西和山西北部的刘、贺、呼延等姓汉人就是匈奴人的后代),西迁的北匈奴则被淹没在了欧洲的民族丛林中(据说今天的匈牙利、保加利亚人中有相当部分的匈奴血统)。至公元六世纪时,在整个人类史上匈奴这个名称就完全变成了一个历史名词,它的国家、它的民族都永远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那么,这个善于在恶劣条件下生存,能征善战,曾经一度所向披靡,征服足迹遍及整个欧亚大陆,在世界历史上活跃了几百年的游牧民族为何如此迅速的走向没落以至最终完全消失?
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毁灭匈奴的竟然是一个普通的汉族人,一个六根不全的汉朝的宦官——中行说!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冒顿单于死后,他儿子老上稽粥单于继位,孝文皇帝又派遣皇族女公主去做单于的阏氏,让宦官燕国人中行说去送公主充当和亲的使者。中行说不愿去,朝廷强迫他。他说:“一定让我去,我将成为汉朝的祸患。”结果这个中行说到达后,说到做到,立马就投降了单于,并以其阴险狡诈和能言善辩成为了单于的宠臣。(若按古代的标准,中行说当是一个大汉奸!)
匈奴人频繁的变动和迁徙使他们无法形成文化积淀,文化非常落后。狭窄的“马背”是他们生活的全部,进而产生了单调的“马背文化”。有些匈奴贵族开始认识到文化落后的危险性,汉文帝时期,他们曾建议单于组织讨论是否吸收汉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但那个投降匈奴的汉朝宦官中行说认为,匈奴不能学习汉朝文化,那样将丢掉自己的传统。他说:“匈奴的人口总数,抵不上汉朝的一个郡,然而所以强大的原因,就在于衣食与汉人不同,不必依赖汉朝。如今单于若改变原有风俗而喜欢汉朝的衣物食品,汉朝给的东西不超过其总数的十分之二,那么匈奴就会完全归属于汉朝了。希望把从汉朝得到的缯絮做成衣裤,穿上它在杂草棘丛中骑马奔驰,让衣裤破裂损坏,以此显示汉朝的缯絮不如匈奴的旃衣皮袄坚固完美。把从汉朝得来的食物都丢掉,以此显示它们不如匈奴的乳汁和乳汁品方便味美。”“匈奴的风俗,人人吃牲畜的肉,喝它们的乳汁,用它们的皮做衣服穿;牲畜吃草喝水,随着时序的推移而转换地点。所以他们在急迫之时,就人人练习骑马射箭的本领,在时势宽松的时候,人们都欢乐无事,他们受到的约束很少,容易做到。君臣关系简单,一个国家的政治事务,就像一个人的身体一样,父子和兄弟死了,活着的娶他们的妻子做自己的妻子,这是惧怕种族的消失。所以匈奴虽然伦常混乱,但却一定要立本族的子孙。如今中国人虽然佯装正派,不娶他的父兄的妻子做老婆,可是亲属关系却越来越疏远,而且相互残杀,甚至竟改朝易姓,都是由于这类缘故造成的。况且礼义的弊端,使君王臣民之间产生怨恨,而且极力修造宫室房屋,必然使民力耗尽。努力耕田种桑而求得衣食满足,修筑城郭以保卫自己,所以百姓在急迫时不去练习攻战本领,在宽松时却又被劳作搞得很疲惫。唉!生活在土石房屋里的汉人啊,姑且不要多说话,喋喋不休,窃窃私语,戴上帽子,难道还有什么了不起吗?”(译文据《史记.匈奴列传》)现在看来,中行说这种以偏概全,全盘否定汉族文化纯粹是一种无稽之谈。要想在农业社会建立起少数人(奴隶主或地主)统治多数人(奴隶或农民)的强有力的政治制度,就必须形成完善的礼仪制度,上下尊卑有序,君臣父子夫妻各守人伦纲常。数典忘祖、出卖同胞,或许是一切民族叛徒的共性,但是像中行说这样如此仇视自己的祖国和民族、处处必欲反其道而行之的人的确罕见。笔者在此妄加揣测,可能与他身体的不健全有关,身体的残疾造成了他人格的扭曲,使他陷入了癫狂和偏执。
在中行说的极力反对下,这一建议最终未被匈奴统治者采纳,匈奴人失去了一次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进而形成牢固的民族共同体的绝佳机会。因为此时在东方的中国汉朝,还没有形成儒家文化的一统天下(直到几十年后的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同时期的西方,基督教虽然已确立了在罗马的合法地位,但内部教派林立,为争夺正统地位纷争不休,还没有从思想上统一整个欧洲,其他欧洲人如日耳曼、斯拉夫诸部落尚处于原始的蒙昧时代。如果此时的匈奴致力于建设自己的民族文化,很可能会形成一个具有自己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礼仪制度,凝聚力和生命力不亚于汉族的强大民族共同体。那样的话,整个人类历史就将会是另外一个样子!遗憾的是,对中行说宠信有加、言听计从的老上稽粥单于却完全听信了他的谬论,继续实施以马背为家,以抢掠为生的国策。中行说这个汉朝的叛逆也因此成为导致匈奴人由盛转衰、最终走向消亡的罪魁祸首!
由于没有“精神家园”,匈奴很容易在遭受大的自然灾害和惨烈战争后,整体迅速衰弱。相比之下,当时的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靠皇权思想和政治教化进行思想统治,依靠固定的道德准则确立了稳定有序的政治统治。结果在汉文帝时期还占优势的匈奴,到汉武帝时就被对手打垮。在东汉年间被彻底击败,在东汉和鲜卑的夹击下被迫向西迁徙。公元4世纪,匈奴人出现在今俄罗斯的顿河草原。
但匈奴没有吸取在东方失败的教训,西迁进入欧洲之后,他们仍梦想靠武力击败罗马帝国。当时在欧洲,罗马基督教文明起到了教化四方的作用,它强有力地维系着罗马庞大版图内欧洲各民族在思想上的联系。在罗马文化影响下日耳曼文化,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已在欧洲形成,并有形成民族国家的趋势,所以匈奴人强有力的攻击并未冲断他们文化纽带的作用。在面对匈奴人的巨大威胁时,他们就在共同文化的凝聚下,自动联合抵抗并最终将其击败。相反,匈奴没有固定的文化基础和价值观念,没有稳定的信仰,这使它在根本上非常脆弱。加之匈奴族内部部落林立,当一个部落强大时,总是依靠武力将其它部落征服,进而确立统治地位,这就造成政权严重震荡。思想文化的缺失导致政治制度的混乱无序,穷兵黩武的匈奴人在他们一旦失去了强有力的领袖(如阿提拉王),国家就会迅速变成一般散沙,不待外敌打击就在内讧中自成瓦解之势,结局只能是自取灭亡!
匈奴就这样悲壮的消亡了,它的遭遇也成为后来很多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深深汲取的教训。以后相继崛起于大漠南北的突厥、回纥、蒙古等都在立国之初,就确立信仰,统一语言,创制文字,完善制度,最终,他们都在残酷的民族纷争中幸存了下来,发展成为现代民族。如突厥,后来虽被回纥人赶出蒙古草原,但败走中亚和西亚的突厥人接受了伊斯兰文化,在西亚,北非,东南欧建立起了更加庞大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20世纪20年代建立起了土耳其共和国。再如回纥(回鹘)也是接受了伊斯兰并最终以唯吾尔族和裕固族两支直系后裔延续至今。蒙古在未征服中原之前,已经有了自己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和自己的蒙古文字,后来又接受了中原文化,元末明初虽退回漠北,但依然强大,因为此时蒙古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较为牢固的文化价值观念,其后裔今天更是遍布内外蒙古、大漠南北。此时我还想起了一个与匈奴差不多同时兴起的另一个不幸的民族,它历经几千年的颠沛流离,却仍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并发展成了现代民族,在二十世纪中期建立起了自己的民族国家——以色列。创造这个奇迹的就是如今遍布世界的犹太人。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在星散两千年的漫长岁月中仍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性没有被异族消灭或同化呢?就是他们共同的民族信仰和语言,正是犹太教的信仰和古希伯来语言维系着他们,赋予这个曾被全世界抛弃和敌视的流浪民族超强的凝聚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它的存在与匈奴的消亡恰好形成了绝佳的反证。
虽然往事已越千年,但是匈奴留给世人的教训却并不过时,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现在装孙子,能占领美国?
@天空蓝蓝
@blueskywhite
中国现在装孙子,能占领美国?
@天空蓝蓝
@blueskywhite
汉朝不产马?
不管你思议不思议,汉朝就是做到了,不管汉朝强大让你爽不爽,汉朝就在那里
公元前120年卫青霍去病对匈奴的最后一战,也是迄今为止对匈奴规模最大的一战,其准备工作耗费相当惊人。卫青和霍去病各领五万骑兵,步兵三十多万,包括运送粮草辎重的马匹共约十四万匹,以战后一匹母马价格二十万计算,普通的公马最少三十万,而战马的价格更是倍数,光马匹的费用就已经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了,更何况粮草军械战后的赏赐等其他军费。大汉帝国将全部赌注押在这一仗上,卫青和霍去病首次以平等的身份同时出战,阵容之豪华当世罕见,但霍去病还是拥有比卫青更优越的条件:"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去病",车重与卫青数量相等,但卫青还带领了李广公孙贺等四将,手中的兵力还得分出一部分给其他将领,而霍去病连裨将都没有,后来还是临时以李广的儿子李敢作为裨将的,可以说霍去病在军士的战斗力及人数上都比卫青占优,而且事前的情报是单于在靠西面一带出现过,因此霍去病的进军路线是定襄,武帝明显倾向于霍去病,让他担任主攻的方向,当中途捕获俘虏后得知单于主力在东方,于是临时变换路线,霍去病出代郡,卫青出定襄,我想事后霍去病一定悔恨万分,历史的机遇就让一个俘虏轻易的改变了,有时回头想想也真是挺有趣的,这大概也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吧,已知的历史却有着诸多未知的可能性,让学者们争论不休的往往是mission impossible,就象很流行的一句话"如果上天能多给一次机会的话............"。话归正题,历史在有意无意间,将这场历史性的对决的主角判给了卫青,我个人觉得卫青在此战中的发挥,绝不亚于小西庇阿在扎马战役中一战击败汉尼拔的惊人表现,而且卫青当时的条件应该说是比较困难的。首先战斗力强的部队都被霍去病挑选去了,剩下的兵力中,还分出部分给四位偏将,估计总计有一万骑左右,步兵辎重不计。在战斗中赵食其和李广都没有能及时赶到战场,对于整个战斗的部署应该说是有一定的影响的。而且匈奴是以逸待劳,将决战的地点选在塞外千里之地,想以逸待劳击溃远道来袭的汉军,应该说匈奴大军在天时地利方面都占有一定的优势,兵力来看,由于战后捕获首虏万余级,而战斗中四散的匈奴兵更多,因此猜测匈奴单于的兵力在三万以上应该还算比较恰当的,远道千里碰上的匈奴主力部队,而兄弟部队却没能及时到达预定位置,卫青所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局面,同时也激发了卫青身为一代名将的全部潜质。由于中国的史书中对战役的介绍相当有限,这场持续了一天的激战在史书中只有寥寥几句话就带过了,不过从这几句精炼至极的话语中,还是能想象到当时这场大战的激烈情景:当卫青发现匈奴早已严阵以待之时,已经对这场战斗的困难局面有了清醒的认识,下令把军中的辎重车辆环绕,形成坚固的防线,以步兵弓箭手作为防守的基础,骑兵方阵在营前排列,同时在两翼设有预备队骑兵,基本阵型应该是个"W"字,在实战中逐渐变成"V"字,以完成包围圈。战斗开始,卫青先派出五千骑兵诱敌,匈奴也不敢托大,以万骑来迎击,开始的时候双方应该是比较谨慎的,但匈奴的冲击力习惯性的将战斗引入乱战的局面,场面必定十分焦着,此时战局正悄然向有利于汉军的方向发展。由于卫青事先构筑了坚实的后防线,匈奴的中线突击没能冲破汉军的防线,随着时间的延长,匈奴军逐渐进入了汉军的口袋,汉军的中线部队开始收缩,有意将匈奴引入口袋中,同时两翼开始缓缓包抄,这个过程应该是比较缓慢的,因为一望无际的草原让交战双方对对方的每一步行动都能及时洞察。战斗持续到了黄昏,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局面一度陷入混乱,卫青却能处变不惊,敏锐的感知到反攻的时机到了,下令早已待命的两翼骑兵部队突进,完成包围圈,匈奴的军队在侧翼的打击下终于崩溃了,单于趁乱阿带着数百骑从西北角突围而去,卫青追了二百多里未果,于是扎驻赵信城劳军,将匈奴的积粮能带走的全部带走,不能带走的放火烧掉,彻底拔掉了匈奴的这个据点。这一仗下来获得敌人首虏一万九千余,更重要的是匈奴的主力部队深受重创,短期内无力再次犯边,伊稚斜单于逃脱后于族人失去联系,匈奴人以为单于已死,右谷蠡王自立为单于,伊稚斜单于回去后又费了一番功夫才平息这场内乱,但匈奴此役元气大伤,自此汉与匈奴的实力对比开始朝向有利于大汉帝国的方面倾斜,但匈奴的实力仍然很强,在卫青霍去病之后仍然数次击败汉军,其韧性不可谓不强矣。匈奴的真正开始衰弱,要待汉宣帝时,新一代名将赵充国横空出世之际。
霍去病虽然没有碰上匈奴的主力,但此次仍然收获颇丰,"票骑之出代二千余里,与左王接战,汉兵得胡首虏凡七万余人,左王将皆遁走。票骑封于狼居胥山,禅姑衍,临翰海而还。"从战利品来看要远高于卫青,但是对于名将而言,未能和最强的敌人过招,应该是非常遗憾吧。三年后,一代名将霍去病英年早逝,武帝为之恸哭,将他安葬在茂陵,将其陵墓做成祁连山的形状,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个将领能受到皇帝如此的厚遇,武帝对霍去病的偏爱可见一斑。
元狩四年的幕北之战,匈奴与汉帝国双方的损失都十分惨重,匈奴损失九万余人,牛羊物资损失更大,幕南之地尽失,粮草丰美之处都落入汉帝国之手,这对于匈奴这样的畜牧立国的国家打击是致命的,匈奴的人口牲畜繁衍速度开始放缓,就此种下了衰败的种子;而汉朝的损失也是相当惊人的,出塞的十四万匹良马仅有三万匹幸存,各种物资的消耗更是惊人,仅用来犒赏三军的花费就有金二十余万斤,国库钱不够就重开卖爵令,别出心裁出售武功爵,级十七万,凡值三十余万金,铸币不够就开铸金银锡三金币及鹿皮币,用财政赤字来弥补国库开支,搜刮民财,对于匈奴的来降者厚待有加,其国际主义风格可以和千年后的援助某社会主义兄弟国家的大手脚相比。汉朝经此一战,战马损失殆尽,以后十几年居然由于无马可用而搁置了对匈奴用兵,真是讽刺哪,短暂的和平居然是由于暂时失去了战争能力所带来的附加值,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居然如此的微妙。
霍去病死后,卫青的斗魂似乎也随之而去了,在度过了十四年碌碌无为的生活后也继霍去病之后入土。或许对匈奴的最后一战耗尽了他的心力,又或许获胜后武帝寸功未予,手下接踵另投霍去病麾下令他失去了雄心壮志,总之卫青的晚年应该是比较寂寥的,一代名将如果没有战争的话,其存在的价值就等于零。官场的失意、姐姐卫子夫的失宠、外甥刘据的太子地位之争、武帝本人对自己的态度冷淡,都令这位从羊圈里走出来的名将颇为烦恼罢,好在卫青为人小心谨慎,不给政敌一点把柄,连李敢以下犯上谋杀他都能忍得,为人实在坚毅,能得一善终,在前汉的大将中也是寥寥可数了。至于子孙身陷巫蛊案而获罪,也不是九泉之下的他能想得到的了。
田中芳树的《银河英雄传说》中,罗严克拉姆元帅手下有两个人被誉为帝国双璧--"疾风之狼"米达麦亚和"金银妖瞳"罗严塔尔。米达麦亚的风格类似于霍去病,速度和冲击力在银河帝国中首屈一指,而罗严塔尔就类似于卫青,沉稳老练,不给敌人以任何可乘之机。其实两人各有千秋,真要分出高下是不可能的,何况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最强者,不过在我心目中,卫青的地位是高于霍去病的。不管如何,两个人的相继离世是如日中天的大汉帝国的一大损失,但对于百姓却未尝不是一件幸事,战争中催生名将,名将在战争中青史留名,百姓却成为战争的牺牲品;战争结束,百姓休养生息,名将却郁郁而终,或许这种循环万世也难解的开罢。汉击匈奴,在后世子孙看来是汉民族的丰功伟业,但对于当时的大汉黎民而言,意义恐怕就要从相反的方面来诠释了。
名将已没,历史还在继续...............
匈奴人到底哪里去了??
自殷商时期至战国末,我国北方蒙古高原一带一直就有游牧民族在活动,但在不同时期中原地区对其称谓不同。商朝时的鬼方、猃狁,西周时的犬戎,春秋时的夷狄,战国时的胡人,都是后来匈奴人的祖先。
不过我国古代一些重要的史籍却认为,匈奴人是夏代的遗民。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朝李泰在《括地志》中也说“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
笔者认为有部分夏民移徙融入草原民族成为可能,但匈奴作为整个民族绝不会是夏桀的后裔。中国古代强大的民族都是民族融合的结果,匈奴族也不例外。正如中原地区的部落兼并形成了华夏族,草原游牧部落的兼并形成了匈奴族。另外,匈奴人没有文字,语言与汉语截然不同,也说明匈奴与华夏族在族属上无缘。
二、强盛的草原游牧帝国
公元前三世纪晚期,匈奴势力逐渐强大起来,栾提冒顿统一匈奴各部,建立国家,统辖大漠南北的广大地区。匈奴族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他们擅长骑马射箭,学会使用铁器,发明了马镫,骑兵的战斗力很强。他们战术灵活,善于诱敌深入,不羞于遁走。匈奴的崛起构成秦汉帝国的一大边患。
面对匈奴铁骑的进攻,秦汉帝国的重甲车兵显得力不从心。为了防范匈奴人的进攻,秦始皇倾其全国之力,修筑长城,这是一种被动的防御战略。公元前209年,冒顿杀父自立为单于,率兵袭击东胡,“大破灭东胡王,虏其民人及畜产”;接着“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 (见《史记·匈奴列传》)夺回一度被秦朝蒙恬将军占据的河套地区。公元前200年,高祖刘邦亲自率兵三十二万征讨匈奴,结果被冒顿单于四十万骑兵围困于白登山七日,最后用计收买匈奴阏氏,勉强逃脱。此后汉对匈奴一直实行“和亲政策”,通关市,岁奉年供,历经惠、吕后、文、景诸帝。冒顿死后,老上单于继位,他向西打败大月氏,杀月氏王,以其头盖骨为饮酒器,大月氏被迫迁到大宛以西。至此匈奴势力盛极一时,疆土范围东至辽河,西越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长城,发展为一个真正的草原游牧帝国。
三、衰败与消亡
经过汉初七八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增强,西汉开始对匈奴实施大规模地反击,大的战役前后有三次。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命大将军卫青率兵从云中出击,卫青大败匈奴,夺取河南地(河套地区),修筑朔方城。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命骠骑将军霍去病从陇西出击匈奴,霍去病过焉支山千余里,败匈奴,夺取了富庶的河西走廊。元狩四年(前119年),武帝命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分别从定襄和代郡出发,进攻漠北。卫青消灭和俘敌一万九千余人。霍去病深入匈奴腹地,直达今蒙古国肯特山。经此战役,匈奴主力被击溃,很长一段时间没敢南下骚扰。
西汉后期,匈奴内部发生分裂。公元前57年,匈奴贵族呼韩邪和郅支争夺单于位,呼韩邪(栾提稽侯栅)引众居阴山一带,内附归顺汉朝。汉与之和亲,元帝把宫女王嫱嫁与他作阏氏,这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郅支(栾提呼屠吾斯)留居漠北与汉为敌。在汉朝的打击下,郅支率部退至中亚的康居,将漠北王庭留给了呼韩邪单于。公元前36年,汉西域副校尉陈汤远征康居,杀死郅支,留下“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进一步消除了匈奴在西域的影响。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再度分裂为两部分。日逐比王南下附汉,被东汉朝廷安置在河套地区,称为南匈奴,留在漠北的称为北匈奴。之后东汉联合南匈奴大举夹击北匈奴,先后败之于大漠以北和金微山(阿尔泰山),北匈奴对汉的威胁被彻底解除,大部分西迁,从此北匈奴就在中国的古籍中不复存在。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匈奴余部融入新崛起的鲜卑族宇文氏部,该部曾建立北周政权。河套一带的南匈奴内附汉化,并在东汉末年参与了中原地区的军阀混战;十六国时期,匈奴人建立的政权有后赵、北凉、胡夏等,此后匈奴作为一个独立民族从中国的历史中消亡。
四、昙花一现的中欧帝国
四世纪上半叶,中亚草原有一支游牧民族强大起来。他们善长骑马射箭,攻势凌厉,一度在中欧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帝国,欧洲史书称之为“匈人”(Huns)。
350年,“匈人”在巴兰比尔王的统领下,向西发展,进入欧洲。他们进攻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自己的西邻阿兰国。阿兰位于伏尔加河和顿河之间,是突厥人建立的国家。阿兰王倾其全国之力,阻击于顿河沿岸,但由于实力悬殊,阿兰王被杀,阿兰国灭亡。阿兰是当时东欧的一个强国。阿兰的灭亡,整个欧洲为之震动。
关于阿兰国的情况,我国史书多处也有记载。《史记》载:“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两千里,行国与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余万。临大泽(咸海),无崖,盖乃北海云。”《后汉书》云:“奄蔡国,改名阿兰聊国,居地城,属康居。”据《北史》:“古之奄蔡,一名温那沙,居于大泽,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先是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至于王忽兒(使者),已三世矣。”
据此我们发现:中国史书中的奄蔡就是阿兰国,欧洲史书中记载的“匈人”,就是《北史》中提到的匈奴人。北匈奴人在被东汉王朝击溃后,西迁来到中亚地区居留下来,沉寂了二百余年,四世纪中期却奇迹般地强大起来。
在灭亡阿兰国以后,匈奴人又向西打败了日耳曼人建立的东哥特王国和西哥特王国,夺取了匈牙利平原,扫荡了北欧其它日耳曼人部落,把他们从原始丛林里赶了出来。随后,匈奴人又开始进攻罗马帝国。在匈奴人的打击下,东罗马帝国纳贡称臣,西罗马帝国摇摇欲坠。阿提拉在位时,匈奴人建立起庞大的帝国。其版图东起咸海,西至莱茵河,南自多瑙河,北到波罗的海,囊括大半个欧洲。然而,这个强大的帝国却是短命的。451年,阿提拉在沙隆与西罗马帝国联军决战,第一次遭到失败。此年,入侵意大利半岛,进逼罗马城,同样失败。453年,阿提拉在迎娶日耳曼公主的第二天被发现死在了洞房。阿提拉暴死后,帝国境内异族纷纷起来反抗,加上内讧,帝国很快瓦解,匈奴人也迅速消融在欧洲历史和文化的演进之中。
五、人海觅踪
南北朝以后,在民族融合的大潮中,中国大地上的匈奴人一部分融入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汉族中,另一部分融入今天的蒙古族。匈奴人给我们留下深刻的记忆,直到今天,在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北方人的生活中仍可看到匈奴人的影子。匈奴人的后裔多生活在陕西、甘肃、蒙古高原一带,汉化后的匈奴人所改姓氏有刘、贺、呼延、万俟等; 陕北人、甘肃人、内蒙人,说话都带有很重的后音;陕北民歌与蒙古族的长调,浑厚悠扬,风格相近;陕北与内蒙都有剪纸的传统;今天我们习惯于穿裤子,这是战国末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向匈奴人学习留给我们的着装习惯;现在还有人喜欢给孩子留一种发型,四周剃光,头顶前端留下一撮头发,这是古代匈奴男子的习惯发式。
在欧洲,阿提拉帝国解体后,大量的匈奴人留在了匈牙利平原,他们与后来另外一支游牧民族征服者马扎尔人长期通婚,被其同化。直到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匈牙利人长相迥异于欧洲其它民族——并非纯正的金发碧眼。匈奴人的血腥征服,令日耳曼人记忆犹新,“匈牙利”是日耳曼语地名,含义是“匈奴人的土地”。今天的匈牙利人也象陕北人一样,有剪纸、吹唢呐的习惯,说话的尾音接近陕北口音。
历史上任何民族都不会彻底消亡。物竟天择,适者生存,在艰难的生存竟争中,弱小民族往往融入其他民族,以民族融合的全新姿态保全着自己,现存的民族都是民族融合的结果。O9年3月初,匈牙利一支小部族阿提拉人上书国家议会,自称是匈奴王阿提拉的后人,要求恢复其“匈奴族”名称。尽管存在多方质疑,但他们很可能是未被完全同化的匈奴人的后裔
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指出,匈奴族是夏后氏的后裔,在唐尧、虞舜的时候,匈奴就分为山戎、猃狁、荤粥诸部,居住漠北草原,以游牧为生。没有国家的居住点,只是逐水草而居,他们没有文字和书籍,仅仅依靠语言来交流。
司马迁认为,匈奴人与中原人是同源的,但又有别于中原人。现代学者多认为匈奴人发源于河套阴山一带,早在殷商时期,就与中原地区有着联系,在中原的不少文献中常出现如“鬼方”、“猃狁”、“戎狄”等词语,这是不同时期称呼匈奴的,从战国以来至秦汉,才称之为匈奴。
直到战国时期,匈奴各部仍然自有君长,部落联盟并不巩固。不过,匈奴人利用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机会逐步发展壮大。当时,燕、赵、秦三国都修筑长城已抵御匈奴,说明当时匈奴已具备了相当的实力。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将蒙恬统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夺取“河南地”及高阙、阳山、北假等地。贾谊在《过秦论》中记载:“乃是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正是秦朝的压力下,匈奴被迫向北迁徒。秦末中原大乱,匈奴越过长城,收交了被蒙恬夺去的阴山河套地区。
(二)统一与成熟
匈奴从崛起到鼎盛,前后经历头曼、冒顿、老上、军臣祖孙四代单于的统治,历时约150年。冒顿单于统一了匈奴各部后,各项制度日益完备。
冒顿自立为单于后,东胡逐渐强大起来,对匈奴百般刁难。冒顿单于消灭了东胡王,又向西攻打同样强大的月氏,向南兼并了楼烦、白平河南王,又收复了蒙恬将军夺去的土地。此时的中原地区正是楚汉对垒,因此冒顿单于逐渐强大起来。
后来,匈奴向北征服了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国,向南与中原相对敌。成为北方最强大的民族,冒顿单于也成了最强势的人物。
匈奴人在蒙古草原上建立了第一个以游牧经济为基础的国家-----匈奴帝国。单于作为最高首领,总揽所有的军政大权,下设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等官员,称为“万骑长”,匈奴语为“屠耆”,其下设千骑长、百骑长、什骑长、裨小王、相封、都尉、当户、且渠等官员。匈奴人通常任命太子为左贤王,单于帐内的扶正大臣为骨都侯,由姓贵族呼衍氏、兰氏、经卜氏担任。从贤王到当户,所有官员都有自己的分地,平时负责行政管理,战时要率领当地成年男子出征,所有机构和官员都是军政合一的。匈奴还将其统治区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设在代郡、云中郡以北的单于庭;二是上古郡以北,东与秽貉、朝鲜接壤的左贤王庭;三是上郡以北,和月氏、羌、氐接壤的右贤王庭。这一系列的体制虽然比较松散,但由于游牧经济的流动性和分散性,却十分适合,一旦发生了紧急状况,可以有效地把人们组织起来。这种军政合一的体制也为以后的游牧民族所效仿,如女真族的猛安谋克制度和八旗制度等,影响深远。
(三)汉初的“和亲”政策
西汉建立之初,匈奴向中原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公元前200年,冒顿单于率军将御驾亲征的汉高祖刘邦及其军队围困在白登山达七天七夜,后来刘邦派人贿赂冒顿的阏氏方得突围,史称“白登之围”。
这个时期的匈奴帝国处于一个十分强盛的时期,相反,中原地区由于长期战乱,国力不足,然而匈奴的进犯却始终困扰着中原地区,于是刘邦进献皇族女儿嫁与匈奴单于,称为“和亲”,每年还赠送给匈奴一定数量的粗丝棉、丝织品、酒、米、食物等,双方约为兄弟之国。以后,惠帝、文帝、景帝三朝一直奉行这一政策,先后与老上单于和军臣单于结为姻亲。在此期间,汉朝在边境采取消极防御政策,你不打我,我也不打你。但局部冲突也时有发生。
不过,尽管汉王朝当局推行“和亲”政策,边境上采取消极防御政策,承认存在一个“兄弟之国”。但是,这仅仅是国立不足的前提下的一种权宜之计。当汉王朝国力强盛后,必然会放弃这一政策。“和亲”政策虽对汉匈矛盾起到了一定的缓和作用,但却不能完全调和,这一矛盾将在武帝一朝彻底的爆发。四)武帝的强硬政策
西汉王朝在经历高祖、惠帝、文帝、景帝四朝的休养生息政策后,国力日渐强盛。汉武帝继位后,开始改变了对匈奴的和亲政策,由消极防御改为主动进攻,开展汉匈之间的全面战争。
汉军先是收复河套地区,置朔方郡;修复秦长城,移民10万口实边,迫使匈奴单于庭迁至漠北。接着汉军开始进攻河西走廊,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将万骑北击匈奴,汉王朝占领了河西走廊,这不仅阻隔了匈奴与羌、小月氏的联系,还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门户。
与此同时,汉武帝还与匈奴开展了争夺西域诸国的斗争。汉武帝将宗室女细君公主加入乌孙,匈奴则与大宛结成反汉同盟。前74年,匈奴以武力威胁乌孙脱离汉朝的同盟关系,西汉则组织了五路大军联合乌孙发兵20万处级匈奴,结果匈奴惨败。前59年,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势力范围达到葱岭。
汉武帝为了形成对匈奴的战略包围,将势力范围向东西两翼延伸。向东灭亡卫氏朝鲜,设乐浪郡等四郡进行直接统治,向西派张骞出使西域以联合匈奴的宿敌大月氏夹击匈奴,企图建立东起朝鲜半岛西至中亚的扇形包围圈,这一系列措施当时都出于军事目的,但却起到了加强与日本列岛、朝鲜半岛、中亚和南亚的以经济文化联系的作用,如“丝绸之路”。
(五)南下与西迁
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后,匈奴的实力大为削弱,曾是匈奴属国的乌桓、丁零、乌孙等也纷纷进攻匈奴。与此同时,匈奴内部斗争也不断发生,甚至出现五大单于混战的局面。此后,形努分裂成两支,一支以呼韩邪单于为首的南匈奴,他们于公元前53年归附汉;另一支以郅支单于为首的北匈奴,向西迁至康居,前36年被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都护陈汤所灭。
从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到新莽以前,汉匈关系是友好的。但王莽执政后,对匈奴采取倒行逆施的民族压迫的错误政策,这导致了匈奴人的不满。伴随着绿林、赤眉起义的同时,匈奴贵族的进扰势力重新抬头,又成为汉王朝的严重威胁。公元48年,呼韩邪单于重新归附汉朝,而北部仍坚持与汉王朝为敌。东汉时期,大将窦固、窦宪先后出击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西迁至西亚和欧洲,在匈牙利平原建立了新的帝国。而南匈奴在汉王朝的管理下,历经羁縻、安抚为主到宽严并济、分而治之为主的政策转变过程。匈奴族与汉族杂居相处,转入定居农耕和半耕半牧生活。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积极参与中原王朝事务,伴随着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的同时,匈奴族也逐渐和汉族融为一体,人们难分彼此。
结语:匈奴文化不仅为后来兴起与草原地区的突厥、回鹘、蒙古等族所继承,而且对同期中原文化也产生极大的影响。尽管汉匈之间有战争,但即使是在关系最紧张的时候也没有妨碍两地经济文化交流。迁入中原的匈奴人和迁入匈奴的汉人将自己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习俗介绍到当地,同时,也为以后民族关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大草原上形成的游牧民族总是把自己看成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从国力来说,中原王朝相对于游牧民族,从来都是今天美国和中国的差距。至于为什么会一直被游牧民族吊打,这个...主要是因为当时科技不发达。
从国力来说,中原王朝相对于游牧民族,从来都是今天美国和中国的差距。至于为什么会一直被游牧民族吊打,这 ...
匈奴 突厥 蒙古 说 到底谁被吊打呀
不产好马,所以才千金买马骨,引进良种,大范围培育。
曹操故里 发表于 2014-11-11 20:49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用出自《左传》中的这句话来形容曾在历史上强盛一时的匈奴人的命运是再恰当不 ...
这一段值得商榷之处彼多。除了模糊不清的传说外,尚无明确证据能证明匈奴、突厥与后世震惊欧洲的匈人、奥斯曼土耳其之间存在直接的关系。
东西两汉的汉人打鸡血是常态,特别是东汉初中期,普遍嗑猛药状态。
以那些年代的汉人看中华今百年,估计他们会认为我们都阉了吧。
这一段值得商榷之处彼多。除了模糊不清的传说外,尚无明确证据能证明匈奴、突厥与后世震惊欧洲的匈人、奥 ...
上帝之鞭,把欧洲人吓的
     你的观点完全错误,匈奴从头到尾都不是汉朝的对手。只是匈奴太能跑,汉朝打匈奴常规战法

消耗大,效果差。所以一开头试图用“你想抢东西,我就送你些东西,这样大家双赢,你坐在家里

就有东西拿,我也省了开销更大的劳师远征”。

    问题是匈奴这种蛮夷就是贱,东西拿了还继续抢,问题是你要是打得过汉朝嘛,还可以说“强者

为尊,我就是抢你了怎么样?”问题是匈奴又打不过。最后寄希望于汉朝不会深入追击。。。。。

这样还想有好事?汉朝最后不但深入追击了,还在战后搞了移民,把匈奴老家给占了。那时匈奴老家

可是好地方,土地肥沃。虽然汉朝为此花了不少钱。。。

shenmebushi 发表于 2014-11-11 21:03
匈奴 突厥 蒙古 说 到底谁被吊打呀
      在中原王朝一直遏制土地兼并的时期,从来都是吊打游牧民族。
独汉以强亡,岂是说说而已
你的观点完全错误,匈奴从头到尾都不是汉朝的对手。只是匈奴太能跑,汉朝打匈奴常规战法

消耗大, ...
匈奴很强大,初期差点把汉朝掐死
几百年战争,从汉初打到东汉的金微山之战,而且汉朝除了汉初一小段时间之外并不缺马。
强汉盛唐不是吹的,独汉以强亡可想而知汉朝时期对边境少数民族的强势。陈汤说过的匈奴武器不好时汉军可以一挡五,后来匈奴武器好点的时候是一挡三。汉朝在汉武之前没少忍辱负重,中原失去养马地是儿皇帝石敬瑭之后的事情,在那之前汉人骑兵可是很厉害的,在宋之前中原王朝是有优良的养马地的。大一统的王朝除了宋代外都有控制养马之地,骑兵是不缺的。
猪哥亮 发表于 2014-11-11 21:08
不产好马,所以才千金买马骨,引进良种,大范围培育。
张骞。。。卫青。。。这些人的发迹都和马有关。。。
发现最近网上大有否定中华光荣历史的趋势啊,中宣部真的要干活了。
shenmebushi 发表于 2014-11-11 21:16
匈奴很强大,初期差点把汉朝掐死
      你是说白登之围?那是以匈奴举国之力差点把汉军一支先头部队掐死,虽然刘邦在这支部队里。

    战国时,李牧以十万之众破匈奴数十万;

    秦朝时,蒙恬以三十万众把匈奴赶出了匈奴老家,河套;

    汉初时,匈奴通过计诱包围了刘邦的先头部队,却在周勃等人的主力部队赶到后撤退;

    汉武帝时,卫霍北逐匈奴后,汉朝开始向匈奴老家移民,终汉一代,移民规模约百万,

匈奴悲歌“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匈奴 突厥 蒙古 说 到底谁被吊打呀
冷兵器时代,落后文明征服先进文明是很正常的,直到火器大规模应用后,先进文明才拜托了这种悲剧,匈奴突厥不足与蒙古并列,只能说,匈奴突厥的命不好摊上了中国历史上战力最强的两个汉家王朝。
汉朝有天气,国家制度,一代雄主等各方面优势,匈奴这种草原民族如果不能形成国家像契丹和金那样,只要一场大败就会伤筋动骨,匈奴和武帝时期汉朝有几次20万大军对抗的大规模冲突,匈奴人口最多不过300万,兵力60万,今天中国需要面对是个有国家机器的人口也有3亿的美国,如果中国是30亿人口,以及更发达的工商业以及科技水平,我也敢说装几代孙子,休养生息,韬光养晦,待一代雄主出也不是不可能灭了美国。
从国力来说,中原王朝相对于游牧民族,从来都是今天美国和中国的差距。至于为什么会一直被游牧民族吊打,这 ...
一直被游牧民族吊打?你是平行世界来的?游牧民族那么厉害还在北边吃沙子?
shenmebushi 发表于 2014-11-11 20:48
中国现在装孙子,能占领美国?
装不装取决于实力
况且我也不认为中国现在还在装孙子
汉朝有天气,国家制度,一代雄主等各方面优势,匈奴这种草原民族如果不能形成国家像契丹和金那样,只要一场 ...
做梦呢,灭日本我信,灭美国你真敢想
我看是楼主打了鸡血,揪住这些东西明知故问。。

读读历史,再来发问。
杨威利0607 发表于 2014-11-11 21:29
一直被游牧民族吊打?你是平行世界来的?游牧民族那么厉害还在北边吃沙子?
      很多人都忽视这个问题,游牧民族起家的地方环境根本不差,都是可以种地的。最后退到

苦寒之地难道是发扬精神让过去的?还不是被打过去的?

    而且游牧民族被打纯属活该。中原这边一直认为匈奴和自己祖上是一家,也想过把中原文化

弄过去,那时游牧民族的地也很好,大家一起好好种地养马过日子不好?还搞了和亲,你想抢东西

我就送你东西,你别去抢,结果东西拿了还是抢。

    人家说好话不听;人家送东西你还抢;那你是胳膊粗喽?又打不过。。。根本就是一个贱字。
当初天可汗灭突厥更神奇,玄武门之变以后只装怂了三年就把人家可汗都活捉回长安了!
馨殇、彼岸花 发表于 2014-11-11 21:01
从国力来说,中原王朝相对于游牧民族,从来都是今天美国和中国的差距。至于为什么会一直被游牧民族吊打,这 ...
突厥的吉利可汗被吊打
林坚毅 发表于 2014-11-11 21:26
冷兵器时代,落后文明征服先进文明是很正常的,直到火器大规模应用后,先进文明才拜托了这种悲剧,匈奴突 ...

蒙古也是运气好,遇上个渣宋,还打了几十年。不到百年就被明给赶回荒漠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