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片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发现法国果然很杯具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3:44:04
最近看了一片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发现法国果然很杯具啊
全文如下,贴出来给大家共赏
  西方对政体理论的系统阐释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他在早年所写的《理想国》中提出了五种政体周期循环的理论:分别是贵族政体(aristocracy或王制kingship)、斯巴达-克里特政体(timocracy,或译作勋阀政体或权门政体)、寡头政体(oligarchy)、平民政体(democracy)、僭主政体(tyranny)。五种政体循环更替。贵族政体由于对生育的无知,导致人口素质下降,私有财产和家庭产生,自由人变成奴隶,从而退化为勋阀政体;勋阀政体对战绩、荣誉和金钱的迷恋,导致少数人聚敛大量财富,从而退化成寡头政体;寡头政体以财产决定地位,导致穷人对富人的憎恨,从而平民政体取代寡头政体;由于平民政体过度崇尚自由,导致秩序丧失,道德沦丧,使得有了极权政治产生的土壤,从而僭主政体取代了平民政体;僭主政体完全凭僭主的意志行事,极权的专制走到尽头又使贵族政体有了产生的可能。柏拉图在晚年时,在其《论政治家》中重新提出了整体的分类观点。首先根据统治者人数将政体分为由一人统治的君主政体(或称王制kingship),由少数人统治的贵族政体和多数人统治的平民政体;然后根据是否实行法治,与这三种政体一一对应,分别产生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暴民政体。柏拉图认为,“一人专制的政府,如果只根据好的成文法律来统治,就是六种政体中最好的;可是,如果他不根据法律,那就是最无情的,对他的国民的压迫也是最厉害的。”[3]:19在《论法律》中,柏拉图又提出了混合政体的理论。他将政体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君主制,一种是民主制。大多数国家都是这两种政体的不同程度的结合[3]:22。
  师承于柏拉图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政体是一切政治组织的依据。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按照统治者人数将政体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Politeia);再根据施政目的,从这三种政体中产生出三种变态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分类依据则是贫富和阶级差别。亚里士多德理想中的政体是道德上追求善,共和制为形式,以法治为手段。

  随着罗马共和国的强大,以西塞罗为代表的思想家们将政体理论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界定了国家的概念,将政体分为一人统治国家的君主制、少数选举出来的人统治国家的贵族制,以及由人民自己掌握的民主制。他同时认为最好的政体就是这三种政体“均衡地混合而成”,并且认为罗马共和国就是理想政体形式的体现。

  以上摘录自维基百科。

  由上述可见,对于政治制度,西方在两千年前就已经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并认为存在多种不同的方式,以及各种制度之间存在一个互相转换的循环关系,并不存在一个永恒的,完美的政治制度。

  而相对来说,在中国,也曾经经历过部落联盟共和民主,到君主制的一个转换,有暴君政治和君主专制到后来宋,明君主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一定程度的贵族民主制与君主制混合的转换。但不得不承认,中国始终没有提出系统的政治制度划分和演变的学说,每个朝代的统治者和政治家,思想家都试图建立一个可以传承万世,包罗万象,亘古不变的制度,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想方设法地钳制群众的思想,统一社会精英的思想,把所有的精英都从思想到行动纳入到现行体制中,也就有了八股取士和愚民政策。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随着思想文化的发展,知识分子阶层的觉醒,都会导致关于制度改革方面的争论。这种争论发展到一定程度,当知识分子,尤其是其中最为激进的群体,发现自己的改革主张无法在现行体制内得到实践,自己这些“最为先进”的分子无法进入到核心统治集团的时候,就可能酝酿革命,采取暴力打倒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在西方,首先开始这一进程的是西属尼德兰,这一地区新教和西班牙国教的天主教冲突激烈,而他又是西欧工商业最为发达的地区,有长期的商业自治城市传统,又孤悬于西班牙本土之外,隔着法国,故而首先掀起革命,建立了联合省共和国,推举了世袭的执政,但基本上属于地方自治的联合,所以才叫联合省。这个国家的最高统治权一直掌握在拿骚家族手中,后来由于绝嗣,被奥兰治家族取代。而由于联合省体制软弱无力,在和英法的对抗中反复失败,最终所有联合省一致同意,自觉自愿地建立更加强大的中央政府,也就是荷兰王国政府。

  尼德兰革命之后,英国爆发了革命,首先建立了代议制贵族政体,随后为了对抗保皇党,克伦威尔建立护国公体制,开始了“克伦威尔暴政”,随后又遭到封建皇权复辟,由于封建皇朝威胁到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又被他们引入荷兰之争奥兰治威廉所推翻,最终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再之后就是北美殖民地独立,建立美利坚合众国,然后是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的历程比英国更复杂,更反复,而且整个政体的变更一直到了二十世纪。其中间历经了国民大会的代议制贵族共和民主,雅各宾派寡头暴政,到热月的代议制贵族共和民主复辟,然后再到拿破仑建立开明专制,最终建立拿破仑君主立宪帝国,随后又是波旁王朝复辟,然后是路易·菲利普的奥尔良王朝(实际上也是君主立宪),再之后爆发二月革命,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波拿巴上台,建立了立宪君主政体,但皇帝的权力很大,控制了元老院,并有有宣战、媾和、结盟、订立商约和特赦,任命政府与地方官员,批准公共建设工程,决定是否将法案送交立法团讨论等权力。后来,由于普法战争的失败,法国又爆发了新的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实行多党制内阁,总统被架空,可到了二战,法兰西共和国又被纳粹击败,北当的法西斯主义体制上台,随着二战盟军获胜,戴高乐又建立了新的二元体制,即总统和内阁总理分享统治权,持续至今。

  由于法国的政治体制变革次数最多,最全面,对于法国革命的分析,可以最大程度上辨析政治制度演变,革命与改革的始末缘由。

  法国大革命的产生,事实上并非由于封建王朝的压迫多么惨无人道。恰恰相反,当时是法国思想最为开明,君主统治最为松散的时期。法国当时与美国结盟,支持美国独立战争,美国特使富兰克林在法国上流社会受到了空前欢迎,包括法国国王和王后在内,都对其赞赏有加,来自奥地利王室的玛丽皇后亲切地称呼为“我们那个可爱的共和主义者”。当时的法国社会,已经深受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等启蒙学说的影响,不但产生了一大批自由民主主义的知识分子,尤其在贵族和教士,军官等统治精英中影响极大,甚至连王室也都不得不表示对这些启蒙主义大知识分子的尊重。

  当时法国工商业在欧洲首屈一指,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产生了政治权力诉求。而法国政府则希望改革财政,对工商业进行税收改革,因此召开了三级会议。三级会议本身是一种民主的表现,表现了君主统治阶层对社会其他阶层的尊重,如果在中国的王朝,皇帝直接颁诏就OK了,谁和你玩什么协商,什么大会!

  可恰恰是这个三级会议的召开,让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自由派教士,看到自己有希望获得政治权力,看到了君主的软弱和退让,把一个税收改革的会议变成了改变政体,仿照美国“大陆会议”的一个“立宪国会”。最终,国王看到情况即将失控,宣布关闭三级会议,结果引发了巴黎市民的暴动。当然,巴黎市民是有暴动传统的,比如路易十四的幼年时期,就曾经被暴动的市民打出了巴黎,逃难在外。

  但这一次暴动显然和之前不同,因为他们开始有了系统的理论指导,和资产阶级,新贵族和自由派教士组成的国民会议的领导。很快,国王夫妇被囚禁,国家被“光复”,法兰西共和国建立,整个法国开始进入革命自由主义的狂欢盛宴。

  如果说革命时期什么最吸引人,那无疑是彻底的自由主义。一个国家,不可避免地要采取某种统治秩序,对民众进行一定的限制,而民众,又都是渴望自由的。对这种限制的怨恨和愤怒,积累到一定程度,在革命中得到最大的爆发,就会产生雪崩一样的效果,旧秩序很快荡然无存,革命成功的人们进入最大限度的自由放任,无法无天,体会到一种歇斯底里的快感。可毕竟新秩序还是要建立的,这种彻底的自由状态必须结束,所以很快国民会议开始立法,限制民众的自由,着手恢复国家的秩序,对抗外来干涉军的进犯。由于战争,国内物价上涨,而革命的主力军,也就是所谓的“无套裤汉”,即下层市民,被剥夺了革命中获得的“自由”,再度成为被统治阶层,再加上生活质量下降,产生了不满。雅各宾激进分子,以罗伯斯庇尔,马拉和丹东等为首,发动了新的雅各宾暴动,所谓“广场事件”,占领了国民会议,开始了雅各宾暴政。很快,雅各宾派就把权力全面集中在自己手里,建立救国委员会,

  雅各宾上台的实质,就是在革命中失意的激进知识分子,利用同样失意的社会下层,蛊惑和利用他们夺取政权,随后建立全面专制统治的过程。法国大革命之所以没有建立一个类似美国的稳定的制度,而是反复经历多次革命,就在于其立法精神从一开始就出现了本质的差异。法国人权宣言,着重强调了所谓“全体”的利益,而缺乏对个体利益保护的手段,这也导致了法国后来一系列的一个阶层推翻另一个阶层的革命。

  当然,这也建立在美法两国不同的国情基础之上。美国式民主制度的产生,是基于其与本土王国相隔大洋,又是蛮荒大陆的殖民开拓社会,本身历史也短,没有复杂的阶级结构和尖锐的对立,更多的反而是民众联合起来对抗自然,敌对的印第安人和野兽。所以美国的民主基础是天然的,而法国却在积怨之下采取了暴力打碎旧秩序的手段。

  雅各宾派之所以能够利用无套裤汉占领国会,废除人权宣言,就在于法国的无套裤汉渴望的是用自己对他人的统治来替代他人对自己的统治,而并非建立人权宣言中许诺的人人平等的社会。这是基于法国长期的阶级社会传统,尤其在中下层累积的一种怨恨和渴望。正如西耶斯在1789年宣称:“第三等级是什么?一切。在政治秩序里它是什么?什么也不是。它要什么?成为重要的东西。”雅各宾派抓住了这一点,成功攫取了政权。

  可是马上,雅各宾派就暴露出了寡头专制的本来面目。

  关于雅各宾派史无前例的残酷统治,和前所未有的暴政手段,又如何利用少数多数原则,利用“革命与反革命”,“邪恶的人民和正义的人民”等概念,屠杀和镇压了一切和所谓主流思想有一点点分歧的人民,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总之,雅各宾暴政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标榜道德,实际却是虚伪而偏激,彻底摧毁了法国革命原本的自由民主精神的一场梦魇,并且对于法国乃至整个人类的历史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雅各宾暴政最终遭到了法国社会从上到下的一致唾弃,即使是无套裤汉也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革命的恐怖”,虽然敢怒不敢言,但当热月党人起来推翻雅各宾暴政之时,雅各宾激进派已经得不到广大无套裤汉的支持了。雅各宾掀起的革命风潮,很快就如同一阵暴风,消失于法国的天空之中,没有人再去追念这种革命的恐怖。雅各宾在暴政时期尝到的一切东西,从饮食习惯,革命着装,到革命口号,革命法令,政权组织,一切都消失无踪。

  不过,雅各宾的幽灵并没有全然消失。

  热月党人当政后,虽然政治相对开明,人民获得了相对自由,但由于反法战争的旷日持久,国内物价飞涨,人民再度产生不满,这导致了1898-1899年选举中雅各宾残余分子大批当选,很多政客再度祭起雅各宾派当年蛊惑无套裤汉的法门,煽动民众的不满情绪,遭到了督政府的镇压,导致了民众不满。这个时候,远征埃及的拿破仑敏感地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人民对督政府的不满,对一个力挽狂澜的强力人物的渴望,就是他获取政权的最好机会。

  拿破仑的身份是复杂的。

  他的无敌统帅的形象,可以获得军人和民众的拥护;他对大资产阶级和银行家的甜言蜜语,使其获得了法国督政府实际权力人物和幕后力量的拥戴;他对法治的尊重,以及他为法国获取的一系列荣誉,使其获得了知识分子阶层的拥护。

  毫无疑问,只有这样一个人,能够带领法国走出左右彷徨,不知所措的混乱状态,重建一个能够最大程度上获得全国认可的政权,建立新的,稳定的统治秩序。拿破仑的上台,也标志着法国革命初期的破而后立的过程结束了。拿破仑的统治,为法国后来的统治秩序建立了典范,无论是破旁王朝的复辟,路易·菲利普的平民君主国,还是路易·波拿巴的第二帝国,都采取了类似拿破仑的统治架构,而拿破仑的法典和整个社会结构和秩序,则成为了法国随后整个国家统治秩序的样本。拿破仑的一系列战绩,给法国带来的荣耀,也导致了法国人虚荣心和爱国主义的滥觞,一旦国家对外遭受战争的失败,这个政权往往会马上倒台,甚至爆发革命,这在法国二月革命,普法战争,中法战争,二战,阿尔及利亚革命等一系列事件中都得到了证明。

  事实证明,拿破仑的确起到了奠定法国新的统治秩序,终结革命无秩序和混乱状态的使命。但与此同时,拿破仑的专制也导致了法国向军国主义的演变,法国工商业在长期的对外征战,以及英国对法国海外殖民地的打击,对法国的海外贸易的封锁中逐渐凋零,也累积了对于拿破仑的不满。

  拿破仑经历了第一次失败,后来又卷土重来,从科西嘉岛返回法国。为了最大程度地动员民力,拿破仑决定恢复普选制和代议制,对宪法进行了修订,以激发民众的狂热,结果也同时引起了欧洲君主国的普遍恐慌,最终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反法同盟保护着波旁王朝后裔在法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新的波旁王朝。

  但这就带来了旧体制下王朝分子和经过大革命洗礼后新的国家政治文化的矛盾。波旁王朝想方设法废除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法制,妄图恢复旧的王朝贵族世袭统治秩序,遭到了人民的唾弃,于是革命爆发,宣传平民主义的波旁王朝旁支,路易·奥尔良家族的路易·菲利普陆军少将成为皇帝,建立了新的波旁·奥尔良王朝。

  但新王朝试图走中间路线,并且对外谄媚英国,在各方面表现平庸,导致了高傲的法国人再度产生不满。他们经历了多年的耻辱,渴望重现拿破仑帝国的荣光,恢复法兰西的光荣,于是在十八年后发生了新的革命,路易·菲利普退位,路易·波拿巴,这个拿破仑的侄子,资质平庸,心胸狭窄的投机分子,顶着拿破仑家族的光环,建立了新的帝国。

  法兰西第二帝国,由于是借助民众对奥尔良王朝对外软弱平庸的不满上台,就必然要顺应民意,对外强硬。所在在此期间,波拿巴联合英国土耳其,在克里木战争击败了俄国,又介入撒丁王国的意大利统一战,击败奥地利,并且在普奥战争中支持普鲁士击败了奥地利,顺利地建立了欧洲霸权。可是其灭亡也是基于对外战争的失败,那就是普法战争。

  普法战争,俾斯麦是蓄谋已久,而法国因为在欧洲连续的干涉和扩张,外交上陷于孤立。尤其是法国在普奥战争中支持了普国,秘密条件是获得比利时或卢森堡,结果普国不但拒绝履行,而且还把法国的要求公诸于众,导致波拿巴在欧洲臭名昭著,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俾斯麦深知法国的民意,也深知波拿巴是一个目光狭隘,善于迎合民众的政客,故而采取了一个诡计。俾斯麦先策划了西班牙王位继承事件,策动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的堂兄继承西班牙王位,对法国构成夹击,但威廉却反对与法国开战,决定不再支持自己的堂兄。俾斯麦在最后擅自修改了电报,把内容改成了与法国断交,也就是著名的“埃姆斯电报”。结果法国民众愤怒了,很多人喊出“普鲁士人忘记了耶拿”的口号,要求对普开战。法军并无战争准备,但波拿巴依然服从了民意,宣布动员,结果在准备充分的普军面前,法军很快就遭到惨败。色当投降的消息传到巴黎,巴黎爆发了革命,法兰西第二帝国被推翻。

  从法国革命的一系列反复来看,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革命的爆发,并非单纯的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压迫残酷到了无法忍受,也并非历史发展存在某种先验的必然趋势。所谓革命的主力军,也就是中下阶层的民众,绝非高瞻远瞩,英明无比,他们的选择有对有错,并且会付出沉痛的代价。而教训能够吸取多少,在以后到底是不是真的接受了之前的教训,根本就是未知数。

  而革命后上台的统治者,统治集团,也绝非什么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革命中获得权力的,往往很多是迎合民众的某种诉求,甚至无原则地迎合,并且进一步煽动,利用这种偏激的情绪,来打倒自己的对手。最终所有人都会因此而受害,包括迎合者自己。

  法国人,就是在整整一百年的反复革命中,消磨了时光。在法国人用鲜血一次再一次地重复同样的故事的时候,英国已经建立了日不落殖民帝国,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已经逐渐实现统一,开始飞速发展,而大洋彼岸的独立殖民地,新生的美国,已经发展成为幅员辽阔,横跨两洋的强大国家,而所谓最革命的法国,却逐渐消沉,最终在两次大战中用越发拙劣的表现证明了民主革命的徒劳。

  在纳粹的步兵占领莱茵兰的时候,正陷入传统性的内阁危机的法国,正处于无政府的状态,没有人有权力作出任何反应。二战开始,德军的坦克已经越过马斯河,而法共的激进分子却在莫斯科的指示下与德国合作,推翻法国的资产阶级政府,而法国的资产阶级认为希特勒至少比斯大林这个杀人狂好一些,抵抗德国人还不如让德国人去消灭法共。

  法国人的悲剧在二战后也没有终结。短短数年时间,法国换了二十三任内阁,政策莫衷一是,最后法国殖民地纷纷独立,戴高乐再次被民意推上历史的巅峰,颁布了新宪法,建立了所谓戴高乐体制,把几乎所有权力赋予了总统,连总理也由总统任命,戴高乐的权威甚至超过了拿破仑!

  这就是革命给法国带来的一切。最近看了一片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发现法国果然很杯具啊
全文如下,贴出来给大家共赏
  西方对政体理论的系统阐释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他在早年所写的《理想国》中提出了五种政体周期循环的理论:分别是贵族政体(aristocracy或王制kingship)、斯巴达-克里特政体(timocracy,或译作勋阀政体或权门政体)、寡头政体(oligarchy)、平民政体(democracy)、僭主政体(tyranny)。五种政体循环更替。贵族政体由于对生育的无知,导致人口素质下降,私有财产和家庭产生,自由人变成奴隶,从而退化为勋阀政体;勋阀政体对战绩、荣誉和金钱的迷恋,导致少数人聚敛大量财富,从而退化成寡头政体;寡头政体以财产决定地位,导致穷人对富人的憎恨,从而平民政体取代寡头政体;由于平民政体过度崇尚自由,导致秩序丧失,道德沦丧,使得有了极权政治产生的土壤,从而僭主政体取代了平民政体;僭主政体完全凭僭主的意志行事,极权的专制走到尽头又使贵族政体有了产生的可能。柏拉图在晚年时,在其《论政治家》中重新提出了整体的分类观点。首先根据统治者人数将政体分为由一人统治的君主政体(或称王制kingship),由少数人统治的贵族政体和多数人统治的平民政体;然后根据是否实行法治,与这三种政体一一对应,分别产生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暴民政体。柏拉图认为,“一人专制的政府,如果只根据好的成文法律来统治,就是六种政体中最好的;可是,如果他不根据法律,那就是最无情的,对他的国民的压迫也是最厉害的。”[3]:19在《论法律》中,柏拉图又提出了混合政体的理论。他将政体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君主制,一种是民主制。大多数国家都是这两种政体的不同程度的结合[3]:22。
  师承于柏拉图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政体是一切政治组织的依据。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按照统治者人数将政体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Politeia);再根据施政目的,从这三种政体中产生出三种变态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分类依据则是贫富和阶级差别。亚里士多德理想中的政体是道德上追求善,共和制为形式,以法治为手段。

  随着罗马共和国的强大,以西塞罗为代表的思想家们将政体理论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界定了国家的概念,将政体分为一人统治国家的君主制、少数选举出来的人统治国家的贵族制,以及由人民自己掌握的民主制。他同时认为最好的政体就是这三种政体“均衡地混合而成”,并且认为罗马共和国就是理想政体形式的体现。

  以上摘录自维基百科。

  由上述可见,对于政治制度,西方在两千年前就已经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并认为存在多种不同的方式,以及各种制度之间存在一个互相转换的循环关系,并不存在一个永恒的,完美的政治制度。

  而相对来说,在中国,也曾经经历过部落联盟共和民主,到君主制的一个转换,有暴君政治和君主专制到后来宋,明君主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一定程度的贵族民主制与君主制混合的转换。但不得不承认,中国始终没有提出系统的政治制度划分和演变的学说,每个朝代的统治者和政治家,思想家都试图建立一个可以传承万世,包罗万象,亘古不变的制度,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想方设法地钳制群众的思想,统一社会精英的思想,把所有的精英都从思想到行动纳入到现行体制中,也就有了八股取士和愚民政策。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随着思想文化的发展,知识分子阶层的觉醒,都会导致关于制度改革方面的争论。这种争论发展到一定程度,当知识分子,尤其是其中最为激进的群体,发现自己的改革主张无法在现行体制内得到实践,自己这些“最为先进”的分子无法进入到核心统治集团的时候,就可能酝酿革命,采取暴力打倒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在西方,首先开始这一进程的是西属尼德兰,这一地区新教和西班牙国教的天主教冲突激烈,而他又是西欧工商业最为发达的地区,有长期的商业自治城市传统,又孤悬于西班牙本土之外,隔着法国,故而首先掀起革命,建立了联合省共和国,推举了世袭的执政,但基本上属于地方自治的联合,所以才叫联合省。这个国家的最高统治权一直掌握在拿骚家族手中,后来由于绝嗣,被奥兰治家族取代。而由于联合省体制软弱无力,在和英法的对抗中反复失败,最终所有联合省一致同意,自觉自愿地建立更加强大的中央政府,也就是荷兰王国政府。

  尼德兰革命之后,英国爆发了革命,首先建立了代议制贵族政体,随后为了对抗保皇党,克伦威尔建立护国公体制,开始了“克伦威尔暴政”,随后又遭到封建皇权复辟,由于封建皇朝威胁到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又被他们引入荷兰之争奥兰治威廉所推翻,最终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再之后就是北美殖民地独立,建立美利坚合众国,然后是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的历程比英国更复杂,更反复,而且整个政体的变更一直到了二十世纪。其中间历经了国民大会的代议制贵族共和民主,雅各宾派寡头暴政,到热月的代议制贵族共和民主复辟,然后再到拿破仑建立开明专制,最终建立拿破仑君主立宪帝国,随后又是波旁王朝复辟,然后是路易·菲利普的奥尔良王朝(实际上也是君主立宪),再之后爆发二月革命,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波拿巴上台,建立了立宪君主政体,但皇帝的权力很大,控制了元老院,并有有宣战、媾和、结盟、订立商约和特赦,任命政府与地方官员,批准公共建设工程,决定是否将法案送交立法团讨论等权力。后来,由于普法战争的失败,法国又爆发了新的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实行多党制内阁,总统被架空,可到了二战,法兰西共和国又被纳粹击败,北当的法西斯主义体制上台,随着二战盟军获胜,戴高乐又建立了新的二元体制,即总统和内阁总理分享统治权,持续至今。

  由于法国的政治体制变革次数最多,最全面,对于法国革命的分析,可以最大程度上辨析政治制度演变,革命与改革的始末缘由。

  法国大革命的产生,事实上并非由于封建王朝的压迫多么惨无人道。恰恰相反,当时是法国思想最为开明,君主统治最为松散的时期。法国当时与美国结盟,支持美国独立战争,美国特使富兰克林在法国上流社会受到了空前欢迎,包括法国国王和王后在内,都对其赞赏有加,来自奥地利王室的玛丽皇后亲切地称呼为“我们那个可爱的共和主义者”。当时的法国社会,已经深受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等启蒙学说的影响,不但产生了一大批自由民主主义的知识分子,尤其在贵族和教士,军官等统治精英中影响极大,甚至连王室也都不得不表示对这些启蒙主义大知识分子的尊重。

  当时法国工商业在欧洲首屈一指,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产生了政治权力诉求。而法国政府则希望改革财政,对工商业进行税收改革,因此召开了三级会议。三级会议本身是一种民主的表现,表现了君主统治阶层对社会其他阶层的尊重,如果在中国的王朝,皇帝直接颁诏就OK了,谁和你玩什么协商,什么大会!

  可恰恰是这个三级会议的召开,让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自由派教士,看到自己有希望获得政治权力,看到了君主的软弱和退让,把一个税收改革的会议变成了改变政体,仿照美国“大陆会议”的一个“立宪国会”。最终,国王看到情况即将失控,宣布关闭三级会议,结果引发了巴黎市民的暴动。当然,巴黎市民是有暴动传统的,比如路易十四的幼年时期,就曾经被暴动的市民打出了巴黎,逃难在外。

  但这一次暴动显然和之前不同,因为他们开始有了系统的理论指导,和资产阶级,新贵族和自由派教士组成的国民会议的领导。很快,国王夫妇被囚禁,国家被“光复”,法兰西共和国建立,整个法国开始进入革命自由主义的狂欢盛宴。

  如果说革命时期什么最吸引人,那无疑是彻底的自由主义。一个国家,不可避免地要采取某种统治秩序,对民众进行一定的限制,而民众,又都是渴望自由的。对这种限制的怨恨和愤怒,积累到一定程度,在革命中得到最大的爆发,就会产生雪崩一样的效果,旧秩序很快荡然无存,革命成功的人们进入最大限度的自由放任,无法无天,体会到一种歇斯底里的快感。可毕竟新秩序还是要建立的,这种彻底的自由状态必须结束,所以很快国民会议开始立法,限制民众的自由,着手恢复国家的秩序,对抗外来干涉军的进犯。由于战争,国内物价上涨,而革命的主力军,也就是所谓的“无套裤汉”,即下层市民,被剥夺了革命中获得的“自由”,再度成为被统治阶层,再加上生活质量下降,产生了不满。雅各宾激进分子,以罗伯斯庇尔,马拉和丹东等为首,发动了新的雅各宾暴动,所谓“广场事件”,占领了国民会议,开始了雅各宾暴政。很快,雅各宾派就把权力全面集中在自己手里,建立救国委员会,

  雅各宾上台的实质,就是在革命中失意的激进知识分子,利用同样失意的社会下层,蛊惑和利用他们夺取政权,随后建立全面专制统治的过程。法国大革命之所以没有建立一个类似美国的稳定的制度,而是反复经历多次革命,就在于其立法精神从一开始就出现了本质的差异。法国人权宣言,着重强调了所谓“全体”的利益,而缺乏对个体利益保护的手段,这也导致了法国后来一系列的一个阶层推翻另一个阶层的革命。

  当然,这也建立在美法两国不同的国情基础之上。美国式民主制度的产生,是基于其与本土王国相隔大洋,又是蛮荒大陆的殖民开拓社会,本身历史也短,没有复杂的阶级结构和尖锐的对立,更多的反而是民众联合起来对抗自然,敌对的印第安人和野兽。所以美国的民主基础是天然的,而法国却在积怨之下采取了暴力打碎旧秩序的手段。

  雅各宾派之所以能够利用无套裤汉占领国会,废除人权宣言,就在于法国的无套裤汉渴望的是用自己对他人的统治来替代他人对自己的统治,而并非建立人权宣言中许诺的人人平等的社会。这是基于法国长期的阶级社会传统,尤其在中下层累积的一种怨恨和渴望。正如西耶斯在1789年宣称:“第三等级是什么?一切。在政治秩序里它是什么?什么也不是。它要什么?成为重要的东西。”雅各宾派抓住了这一点,成功攫取了政权。

  可是马上,雅各宾派就暴露出了寡头专制的本来面目。

  关于雅各宾派史无前例的残酷统治,和前所未有的暴政手段,又如何利用少数多数原则,利用“革命与反革命”,“邪恶的人民和正义的人民”等概念,屠杀和镇压了一切和所谓主流思想有一点点分歧的人民,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总之,雅各宾暴政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标榜道德,实际却是虚伪而偏激,彻底摧毁了法国革命原本的自由民主精神的一场梦魇,并且对于法国乃至整个人类的历史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雅各宾暴政最终遭到了法国社会从上到下的一致唾弃,即使是无套裤汉也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革命的恐怖”,虽然敢怒不敢言,但当热月党人起来推翻雅各宾暴政之时,雅各宾激进派已经得不到广大无套裤汉的支持了。雅各宾掀起的革命风潮,很快就如同一阵暴风,消失于法国的天空之中,没有人再去追念这种革命的恐怖。雅各宾在暴政时期尝到的一切东西,从饮食习惯,革命着装,到革命口号,革命法令,政权组织,一切都消失无踪。

  不过,雅各宾的幽灵并没有全然消失。

  热月党人当政后,虽然政治相对开明,人民获得了相对自由,但由于反法战争的旷日持久,国内物价飞涨,人民再度产生不满,这导致了1898-1899年选举中雅各宾残余分子大批当选,很多政客再度祭起雅各宾派当年蛊惑无套裤汉的法门,煽动民众的不满情绪,遭到了督政府的镇压,导致了民众不满。这个时候,远征埃及的拿破仑敏感地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人民对督政府的不满,对一个力挽狂澜的强力人物的渴望,就是他获取政权的最好机会。

  拿破仑的身份是复杂的。

  他的无敌统帅的形象,可以获得军人和民众的拥护;他对大资产阶级和银行家的甜言蜜语,使其获得了法国督政府实际权力人物和幕后力量的拥戴;他对法治的尊重,以及他为法国获取的一系列荣誉,使其获得了知识分子阶层的拥护。

  毫无疑问,只有这样一个人,能够带领法国走出左右彷徨,不知所措的混乱状态,重建一个能够最大程度上获得全国认可的政权,建立新的,稳定的统治秩序。拿破仑的上台,也标志着法国革命初期的破而后立的过程结束了。拿破仑的统治,为法国后来的统治秩序建立了典范,无论是破旁王朝的复辟,路易·菲利普的平民君主国,还是路易·波拿巴的第二帝国,都采取了类似拿破仑的统治架构,而拿破仑的法典和整个社会结构和秩序,则成为了法国随后整个国家统治秩序的样本。拿破仑的一系列战绩,给法国带来的荣耀,也导致了法国人虚荣心和爱国主义的滥觞,一旦国家对外遭受战争的失败,这个政权往往会马上倒台,甚至爆发革命,这在法国二月革命,普法战争,中法战争,二战,阿尔及利亚革命等一系列事件中都得到了证明。

  事实证明,拿破仑的确起到了奠定法国新的统治秩序,终结革命无秩序和混乱状态的使命。但与此同时,拿破仑的专制也导致了法国向军国主义的演变,法国工商业在长期的对外征战,以及英国对法国海外殖民地的打击,对法国的海外贸易的封锁中逐渐凋零,也累积了对于拿破仑的不满。

  拿破仑经历了第一次失败,后来又卷土重来,从科西嘉岛返回法国。为了最大程度地动员民力,拿破仑决定恢复普选制和代议制,对宪法进行了修订,以激发民众的狂热,结果也同时引起了欧洲君主国的普遍恐慌,最终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反法同盟保护着波旁王朝后裔在法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新的波旁王朝。

  但这就带来了旧体制下王朝分子和经过大革命洗礼后新的国家政治文化的矛盾。波旁王朝想方设法废除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法制,妄图恢复旧的王朝贵族世袭统治秩序,遭到了人民的唾弃,于是革命爆发,宣传平民主义的波旁王朝旁支,路易·奥尔良家族的路易·菲利普陆军少将成为皇帝,建立了新的波旁·奥尔良王朝。

  但新王朝试图走中间路线,并且对外谄媚英国,在各方面表现平庸,导致了高傲的法国人再度产生不满。他们经历了多年的耻辱,渴望重现拿破仑帝国的荣光,恢复法兰西的光荣,于是在十八年后发生了新的革命,路易·菲利普退位,路易·波拿巴,这个拿破仑的侄子,资质平庸,心胸狭窄的投机分子,顶着拿破仑家族的光环,建立了新的帝国。

  法兰西第二帝国,由于是借助民众对奥尔良王朝对外软弱平庸的不满上台,就必然要顺应民意,对外强硬。所在在此期间,波拿巴联合英国土耳其,在克里木战争击败了俄国,又介入撒丁王国的意大利统一战,击败奥地利,并且在普奥战争中支持普鲁士击败了奥地利,顺利地建立了欧洲霸权。可是其灭亡也是基于对外战争的失败,那就是普法战争。

  普法战争,俾斯麦是蓄谋已久,而法国因为在欧洲连续的干涉和扩张,外交上陷于孤立。尤其是法国在普奥战争中支持了普国,秘密条件是获得比利时或卢森堡,结果普国不但拒绝履行,而且还把法国的要求公诸于众,导致波拿巴在欧洲臭名昭著,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俾斯麦深知法国的民意,也深知波拿巴是一个目光狭隘,善于迎合民众的政客,故而采取了一个诡计。俾斯麦先策划了西班牙王位继承事件,策动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的堂兄继承西班牙王位,对法国构成夹击,但威廉却反对与法国开战,决定不再支持自己的堂兄。俾斯麦在最后擅自修改了电报,把内容改成了与法国断交,也就是著名的“埃姆斯电报”。结果法国民众愤怒了,很多人喊出“普鲁士人忘记了耶拿”的口号,要求对普开战。法军并无战争准备,但波拿巴依然服从了民意,宣布动员,结果在准备充分的普军面前,法军很快就遭到惨败。色当投降的消息传到巴黎,巴黎爆发了革命,法兰西第二帝国被推翻。

  从法国革命的一系列反复来看,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革命的爆发,并非单纯的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压迫残酷到了无法忍受,也并非历史发展存在某种先验的必然趋势。所谓革命的主力军,也就是中下阶层的民众,绝非高瞻远瞩,英明无比,他们的选择有对有错,并且会付出沉痛的代价。而教训能够吸取多少,在以后到底是不是真的接受了之前的教训,根本就是未知数。

  而革命后上台的统治者,统治集团,也绝非什么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革命中获得权力的,往往很多是迎合民众的某种诉求,甚至无原则地迎合,并且进一步煽动,利用这种偏激的情绪,来打倒自己的对手。最终所有人都会因此而受害,包括迎合者自己。

  法国人,就是在整整一百年的反复革命中,消磨了时光。在法国人用鲜血一次再一次地重复同样的故事的时候,英国已经建立了日不落殖民帝国,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已经逐渐实现统一,开始飞速发展,而大洋彼岸的独立殖民地,新生的美国,已经发展成为幅员辽阔,横跨两洋的强大国家,而所谓最革命的法国,却逐渐消沉,最终在两次大战中用越发拙劣的表现证明了民主革命的徒劳。

  在纳粹的步兵占领莱茵兰的时候,正陷入传统性的内阁危机的法国,正处于无政府的状态,没有人有权力作出任何反应。二战开始,德军的坦克已经越过马斯河,而法共的激进分子却在莫斯科的指示下与德国合作,推翻法国的资产阶级政府,而法国的资产阶级认为希特勒至少比斯大林这个杀人狂好一些,抵抗德国人还不如让德国人去消灭法共。

  法国人的悲剧在二战后也没有终结。短短数年时间,法国换了二十三任内阁,政策莫衷一是,最后法国殖民地纷纷独立,戴高乐再次被民意推上历史的巅峰,颁布了新宪法,建立了所谓戴高乐体制,把几乎所有权力赋予了总统,连总理也由总统任命,戴高乐的权威甚至超过了拿破仑!

  这就是革命给法国带来的一切。
起义了
hhffcc 发表于 2011-8-31 11:16
中学学历史,近代法国影响最深的一句,
巴黎人民又起义了
中国的历史——农民又起义了。:D
戴高乐   怪才也。
法国人就是被自己折腾死得,充分说明了胡哥的“不折腾”是多么正确
民主和自由,岂是我等能够妄论的
中国近一百年也好不到哪里去,将来会不会再折腾几次还说不定呢,就别一百步笑五十步了.....
是的,其实法国政治史充满了对jy的讽刺
红色联合舰队 发表于 2011-8-31 12:31
中国近一百年也好不到哪里去,将来会不会再折腾几次还说不定呢,就别一百步笑五十步了.....
只要重庆某人不上位,我相信未来的中国折腾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