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前法国真的很繁荣吗?再谈《旧制度与大革命》 寒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3:29:47
http://www.guancha.cn/han-zhu/2013_01_19_121770.shtml

历史是用来借鉴而非用来比附是笔者个人的看法。但中国文人喜欢比附是有传统的,尤其喜欢跟随当权者的言论做比附。所以当中央某一领导人推荐读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后,用革命前后的法国来比附中国的文章蜂拥而出。有人说当今的中国类似于旧制度下的法国,有人又说今天中国的弊端类似于大革命中的弊端。总之,今天的中国问题既跟旧制度有关,也跟大革命有关。中国好像集旧制度和大革命弊端之大成。用比附的方式来表达一种对当下社会现实的看法也不应过多指责。有些人写文章喜欢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有些人写文章喜欢转弯抹角、迂回表达,这只是个人的表达方式不同而已。但是,比附也要有底线,这个底线就是必须尊重历史事实。用虚构历史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看法就不是比附,而是戏说了。

在最近一些谈论法国大革命前旧制度的文章中,革命前的法国被描绘成了一个经济繁荣、社会正在进行改革的太平盛世,只是改革的脚步慢了,所以才被革命追上。近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一篇文章为了说明当下中国与法国大革命前相似性,说“当前中国与大革命前的法国都处于最繁荣的时期”。文章的逻辑很简单。法国在旧制度下的物质生活相当繁荣,正是因为物质财富的增加催促了人们权利意识的觉醒,对特权、腐败、不公正的容忍度更低,最后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大革命前法国社会的经济状况究竟如何?旧制度下的法国真是一个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吗?我们来看看下面一些最基本的事实。

大革命前的法国是一个典型的封建主义农业国。全国人口2500万人,农民2200万人,占了90%。当时法国的农民需要向国王、封建领主和教会三方缴税。这三重赋税把法国农民压榨到了极端贫困的境地。大革命前在路易十六时代担任过海军大臣和财政总监的杜尔哥曾对法国利蒙宁地区进行过统计,一个农民家庭在交完国税、地租和教会的什一税后,一年余下的收入大约是125里弗到150里弗(当时的法国货币是20个苏=1个里弗;24个里弗=1个路易)根据当时的历史资料,大革命前法国一个四磅面包的价格是从8个苏到12个苏浮动。按照这个收入,一个农民家庭的收入大约就是每天买到一个面包。而当时路易十六的玛丽. 安托瓦内特王后服饰上的每一根羽毛高达50个路易,合1200个里弗,几乎相当于一个农民家庭年收入的10倍。上个世纪初Henry Smith Williams对革命前的法国农民状况有这样一个说法:国家、领主和教会已经不能从一个一无所有的人手中再拿走任何东西了。(参见《法国大革命前的财政危机和财政改革》,张继涛、吴明聚 南都学刊 1990年05期)

大革命前夕,法国经济进一步恶化。1788年,法国爆发饥荒,普通平民食用的面包价格大涨,全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全国因饥饿引起的患病和死亡人数开始增加。而政府因为财政空虚而无力运送食物救灾。许多农民被迫涌入城市。而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的法国又于1786年跟已经进入工业革命时代的英国签署了降低关税的贸易协定,大量的英国廉价工业品涌入法国,法国的棉、毛、丝纺织业受到英国工业产品的沉重打击,许多法国工厂被迫停工倒闭。

大量的史料显示,在路易十六执政期间,整个法国经济基本上一直处于危机状态之中。到革命前夕的1788年,法国财政亏空达20%。当时的货币并不像今天各国使用的信用货币,政府无法加印钞票以解决亏空,亏空直接影响国家政府机构的运转。1788年法国爆发饥荒时,政府根本没有能力运送食物以救灾民。到1789年,法国国家的债务已经高达45亿里弗。在许多历史学家看来,革命前法国的经济状况跟革命之间有一条非常清晰的线索。由于法国的经济危机导致了法国政府入不敷出,国库亏空;由于国库亏空,国王不得不急病乱投医地进行财政改革,但法国的财政改革一连换了几任财政总监仍然无法解决当时的财政危机;国王最后因为没钱运转政府不得不召开三级会议,从而揭开了革命的序幕。对于法国革命前的经济和财政危机与革命的关系,专门研究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学家索布尔讲得很清楚:“财政危机起源于亏空,亏空是革命的直接原因”。

除了经济上的困境和财政危机以外,军事战场上的失败也是法国爆发革命的一个原因。法国在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时代卷入了多场欧洲各国之间的战争,耗费了大量的钱财。而路易十五在与英国-普鲁士联盟的七年战争中遭到惨败,被迫签署屈辱的《巴黎合约》,法国的命运从此急转直下。法国在因战败被迫将整个加拿大割让给英国。虽然法国还拥有北美的新奥尔良和瓜德罗普岛,但是法国势力基本退出了新大陆。同时法国因战败也从整个印度撤出,只留下几个无足轻重的小城镇。法国在七年战争中战败是法国君主制时期最屈辱的事件之一,法国在欧洲的声望显著下落,而路易十五在国内的威信也一落千丈,成为法国最不得人心的国王。在近现代各国历史中,因战败而引发革命的例子非常普遍。法国在七年战争中的战败虽未直接引发革命,但却加快了路易王朝崩溃的速度。

从上面的基本事实可以看出,大革命前的法国早已经是千疮百孔。农业凋敝,农民被沉重的三重赋税压得喘不过气来;工业不振,传统的纺织工业在自由贸易中被英国的机器生产挤垮;财政陷入危机,国库空空如也,政府入不敷出,财政改革接连失败;军事的战败使得法国王室和贵族的威信在普通平民的心中急剧下滑。这么一种社会状况能够说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年代吗?能够说是最繁荣的年代吗?

历史不是文人在脑子的意识形态演绎,而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实。如果为了演绎政治人物的一两句话,甚至不惜虚构历史,这就既不是在谈历史,也不是在谈现实,而是在谈自己头脑中的主观想象。

http://www.guancha.cn/han-zhu/2013_01_19_121770.shtml

历史是用来借鉴而非用来比附是笔者个人的看法。但中国文人喜欢比附是有传统的,尤其喜欢跟随当权者的言论做比附。所以当中央某一领导人推荐读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后,用革命前后的法国来比附中国的文章蜂拥而出。有人说当今的中国类似于旧制度下的法国,有人又说今天中国的弊端类似于大革命中的弊端。总之,今天的中国问题既跟旧制度有关,也跟大革命有关。中国好像集旧制度和大革命弊端之大成。用比附的方式来表达一种对当下社会现实的看法也不应过多指责。有些人写文章喜欢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有些人写文章喜欢转弯抹角、迂回表达,这只是个人的表达方式不同而已。但是,比附也要有底线,这个底线就是必须尊重历史事实。用虚构历史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看法就不是比附,而是戏说了。

在最近一些谈论法国大革命前旧制度的文章中,革命前的法国被描绘成了一个经济繁荣、社会正在进行改革的太平盛世,只是改革的脚步慢了,所以才被革命追上。近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一篇文章为了说明当下中国与法国大革命前相似性,说“当前中国与大革命前的法国都处于最繁荣的时期”。文章的逻辑很简单。法国在旧制度下的物质生活相当繁荣,正是因为物质财富的增加催促了人们权利意识的觉醒,对特权、腐败、不公正的容忍度更低,最后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大革命前法国社会的经济状况究竟如何?旧制度下的法国真是一个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吗?我们来看看下面一些最基本的事实。

大革命前的法国是一个典型的封建主义农业国。全国人口2500万人,农民2200万人,占了90%。当时法国的农民需要向国王、封建领主和教会三方缴税。这三重赋税把法国农民压榨到了极端贫困的境地。大革命前在路易十六时代担任过海军大臣和财政总监的杜尔哥曾对法国利蒙宁地区进行过统计,一个农民家庭在交完国税、地租和教会的什一税后,一年余下的收入大约是125里弗到150里弗(当时的法国货币是20个苏=1个里弗;24个里弗=1个路易)根据当时的历史资料,大革命前法国一个四磅面包的价格是从8个苏到12个苏浮动。按照这个收入,一个农民家庭的收入大约就是每天买到一个面包。而当时路易十六的玛丽. 安托瓦内特王后服饰上的每一根羽毛高达50个路易,合1200个里弗,几乎相当于一个农民家庭年收入的10倍。上个世纪初Henry Smith Williams对革命前的法国农民状况有这样一个说法:国家、领主和教会已经不能从一个一无所有的人手中再拿走任何东西了。(参见《法国大革命前的财政危机和财政改革》,张继涛、吴明聚 南都学刊 1990年05期)

大革命前夕,法国经济进一步恶化。1788年,法国爆发饥荒,普通平民食用的面包价格大涨,全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全国因饥饿引起的患病和死亡人数开始增加。而政府因为财政空虚而无力运送食物救灾。许多农民被迫涌入城市。而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的法国又于1786年跟已经进入工业革命时代的英国签署了降低关税的贸易协定,大量的英国廉价工业品涌入法国,法国的棉、毛、丝纺织业受到英国工业产品的沉重打击,许多法国工厂被迫停工倒闭。

大量的史料显示,在路易十六执政期间,整个法国经济基本上一直处于危机状态之中。到革命前夕的1788年,法国财政亏空达20%。当时的货币并不像今天各国使用的信用货币,政府无法加印钞票以解决亏空,亏空直接影响国家政府机构的运转。1788年法国爆发饥荒时,政府根本没有能力运送食物以救灾民。到1789年,法国国家的债务已经高达45亿里弗。在许多历史学家看来,革命前法国的经济状况跟革命之间有一条非常清晰的线索。由于法国的经济危机导致了法国政府入不敷出,国库亏空;由于国库亏空,国王不得不急病乱投医地进行财政改革,但法国的财政改革一连换了几任财政总监仍然无法解决当时的财政危机;国王最后因为没钱运转政府不得不召开三级会议,从而揭开了革命的序幕。对于法国革命前的经济和财政危机与革命的关系,专门研究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学家索布尔讲得很清楚:“财政危机起源于亏空,亏空是革命的直接原因”。

除了经济上的困境和财政危机以外,军事战场上的失败也是法国爆发革命的一个原因。法国在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时代卷入了多场欧洲各国之间的战争,耗费了大量的钱财。而路易十五在与英国-普鲁士联盟的七年战争中遭到惨败,被迫签署屈辱的《巴黎合约》,法国的命运从此急转直下。法国在因战败被迫将整个加拿大割让给英国。虽然法国还拥有北美的新奥尔良和瓜德罗普岛,但是法国势力基本退出了新大陆。同时法国因战败也从整个印度撤出,只留下几个无足轻重的小城镇。法国在七年战争中战败是法国君主制时期最屈辱的事件之一,法国在欧洲的声望显著下落,而路易十五在国内的威信也一落千丈,成为法国最不得人心的国王。在近现代各国历史中,因战败而引发革命的例子非常普遍。法国在七年战争中的战败虽未直接引发革命,但却加快了路易王朝崩溃的速度。

从上面的基本事实可以看出,大革命前的法国早已经是千疮百孔。农业凋敝,农民被沉重的三重赋税压得喘不过气来;工业不振,传统的纺织工业在自由贸易中被英国的机器生产挤垮;财政陷入危机,国库空空如也,政府入不敷出,财政改革接连失败;军事的战败使得法国王室和贵族的威信在普通平民的心中急剧下滑。这么一种社会状况能够说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年代吗?能够说是最繁荣的年代吗?

历史不是文人在脑子的意识形态演绎,而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实。如果为了演绎政治人物的一两句话,甚至不惜虚构历史,这就既不是在谈历史,也不是在谈现实,而是在谈自己头脑中的主观想象。

法国被美国的南北战争给坑了{:soso_e125:}
附: 人民日报海外版:当前中国与法国大革命时期相似

最近,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可谓洛阳纸贵。这样一本探究18世纪法国大革命起源及特点的著作,能在中国引起广泛关注,除了高层领导人的推荐外,更大的原因是书中内容与当下中国的关联性。

当前中国社会背景复杂和社会矛盾激化的处境,与法国大革命时期有某种相似性。

法国贵族在丧失了其古老政治权利后,仍占据着高官显爵的地位,并保持着种种令人憎恶的特权(主要是免税特权),对人民漠不关心,而且越来越顽固地维护他们的封闭利益,从而加剧了社会不平等这个旧制度的顽症。

当今中国,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后,开始面临一些转型难题。利益分化严重,贫富差距加大,阶层固化、社会不公等现象,都是中国现代化道路上不得不正视的挑战和考验。出路在哪里?答案是深化改革。

毫无疑问,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改革风险很大,但不改革风险更大。改革势必会遭到特殊利益集团的阻碍,尤其那些依靠权力寻租、依赖特权致富的人群,不愿意改革,不愿意牺牲一些利益,阻力障碍会很大。但是停滞、不改革,忽视社会的公平正义,只会增加群众的不满情绪,甚至使社会陷入动荡的危险境地。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迹象显示,新一代领导人已经拿出敢于啃硬骨头的勇气和魄力。

当前中国与大革命前的法国都处于最繁荣的时期,物质财富的增加,催促了人们权利意识的觉醒和敏感,对特权、腐败、不公正的容忍度更低。

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因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发生了变化。18世纪末,时代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法国的平民等级,尤其是平民的上层资产阶级,在经济实力上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法国贵族还想像中世纪那样维护他们的特权已经行不通了。正如托克维尔所说,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猛力抛弃。

这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当前中国,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开始追求更多的表达权、批评权。尤其是随着新兴网络文化的发展以及人们知识的增加,对官员的腐败、特权更难以容忍,对影响到自身直接利益的行为更勇于表达观点,甚至是据理抗争。这都在影响和改变着中国的政治生态和治理模式。历史告诉我们,在经济繁荣期,应十分关注人们的态度,对民众不满的地方要及时回应,使下情上达,及时疏导民众的情绪。说到底,也就是要真正实践科学发展的理念,使发展的红利人人得以分享,使发展的代价降到最低。

法国大革命为追求社会平等,而不惜牺牲自由、秩序的民主政治实践告诉我们,在面对理想秩序与现实秩序的落差时,人们应保持理性,改革需大胆而审慎。

大革命时期的法国,阶级矛盾尖锐,经过启蒙运动洗礼的人民,已普遍产生了彻底纠正不平等状态的强烈渴望。然而,法国大革命并没有为我们提供一个实现民主政治的理想模式。因为它太激进了,充斥着一种平等主义的梦幻,正如托克维尔描述的,“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环境中焦虑兴奋,努力改变处境:追求更好的东西是普遍现象;但这是一种令人焦虑忧伤的追求,引人去诅咒过去,梦想一种与眼前现实完全相反的情况”,最终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最大的动荡和最可怕的混乱。

事实上,在革命来临之前,法国政府已开始进行改革,然而,“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开始改革的时刻”。当封建制度的某些部分在法国已经废除时,人们对剩下的部分常常抱有百倍的仇恨,更加不能容忍。最后,大革命建立了人人平等的新社会,也建立了自由的政治制度,但是人们很快就忘记了自由,甘当独裁者拿破仑统治下“平等的奴隶”。托克维尔明确表达了他对法国大革命没有处理好自由与平等关系的失望情绪,他认为这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当前中国面临的现代化难题与之类似。对于自由民主的追求,不能一蹴而就,政治改革需要大胆而审慎。不拿出大胆的勇气改革,就是在与“革命”赛跑;一味追求激进的改革甚至革命,又有走向动荡混乱的危险,只能依靠审慎的进一步改革化解,决不可误入冒险激进的歧途。可以说,经由改革达成代价最小的现代化道路,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问题在于改革怎样推进、制度怎样变革,《旧制度与大改革》这本书能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ZhangGuangZhao/2013_01_18_121609.shtml
满山红叶 发表于 2013-1-20 16:39
法国被美国的南北战争给坑了
独立战争……
中国文人一般都没什么理性逻辑思维,最擅长的就是搞什么比喻论证,拿毫不相干的两个事物联系起来,用一方的事是证明另一方也会发生。

例如天上打雷了,所以楼主该遭谴责。
比起中世纪当然很繁荣,从中世纪开始哪个年代的农民不是被压的喘不过气来?

没有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哪里有资产阶级革命,只会有农民起义

好文章,影射是种很不好的治史习惯
居安思危是好的,但拿来比目前中国的状况是不合适的.
其实逻辑很简单,73推荐这本书的潜台词是:“权贵应该警觉自己坐在火山口上,要适度让利,有觉悟,并和中央保持一致,否则大家都玩玩”;JY的解读是,要政改,把权力让渡给“第三等级”,实现有钱人的专政,即所谓“宪政”。P民的意见是,现在是鸡同鸭讲,代表着中国各阶层的裂隙已很难通过协商的方式去协调了。但这也不代表着立即的崩溃。南北朝的士族政治和封山占水持续了二百多年,到了隋朝才从制度上解决,但这个问题解决之前如果不乱,经济会陷入长期的衰退,因为流动机制被堵塞了。加之现在还有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正在崛起:PLA,假使战且能胜,将如南朝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