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征匈奴看中日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02:51:40
  历史是一面镜子,因为从中可以得到借鉴。历史螺旋式的前进,往往导致惊人相似的一幕重演。中国在过去几千年中,有过失败,也有过成功,有繁荣幸福,也有衰败悲伤,但大的趋势总是文明征服野蛮、人性战胜兽性的进化。中国一直处于蛮敌环视之中,甚至两度亡国。但中国人在逆境中决不放弃,历经百年坎坷仍能毅然崛起,恢复祖宗的光荣。华夏为唯一现存的文明古国,足见中国文化之深厚和中国民族精神之坚韧。中国的不灭精髓,即在于奉天理而行王道。汉征匈奴即是这种民族精神的一次有力表现。这种精神也必在将来扫除倭患中得到再一次证明。

  近代日本趁我国力虚弱之际,多次侵犯。杀人越货,无所不用其极,犯下不赦之死罪。然时至今日,倭人不仅毫无悔罪之态,反对中国人心怀蔑视,出言不逊。此固倭人未堪人性之教化,非强权暴势而不服的蛮劣之性。中国为求后世之生存繁衍,为扬人类正义,必兴兵灭倭,雪国耻,祭冤魂,消除危害亚洲及世界和平的一大隐患。如此大计,不可不慎思以求一举扫灭。既不可贸然轻进,也不可错失良机,更不可斩草而不除根,留下后患无穷。日本军国主义的所有大小孽障,必须完全彻底地根除。汉征匈奴的历史给我们未来的灭倭事业提供了经验,指明了战略。

  汉征匈奴的经过

  一,汉朝初期与匈奴的关系

  在秦统一中国的时候,塞北的胡人也开始联合起来,形成了相当的势力,不断骚扰边境,这就是匈奴的开端。当时甚至有"亡秦者胡"的流言。秦使蒙恬修长城,将文明中国与塞外胡人隔开。但诸侯反秦之后,匈奴又乘虚渡河南下。冒顿单于时代,匈奴大败东胡与月氏,征服北边各民族,占领燕代之地,雄踞北方,与中国为敌。楚汉中原逐鹿甫毕,大汉刚立之际,匈奴攻取马邑,又南取太原。公元前二○○年,汉高祖刘帮领步兵三十二万北征,兵未全到而被冒顿以骑兵四十万围困于平城白登山达七日之久,后用陈平的计策,方得逃出。

  此时汉朝甫立,诸侯未定,中央不稳,更无力与匈奴一战。秦虽统一中国,但仅存十五年,以致到汉初,商周以来的诸侯意识仍然很严重。异姓王(如韩信)和刘氏诸侯都拥有很大的独立性,反叛中央之事时有发生。且以战斗力而论,汉朝不敌匈奴。在古代的战场,战马简直相当于近代的坦克,而汉初马匹奇缺,甚至于天子的御马中也找不出四匹同色的,而将相们只能乘牛车。主要原因是中原不适宜于养马,养出来也大多不能作战马。而匈奴是游牧民族,马匹众多,牛羊成群,其民从小学习骑射,战时全民皆兵,倾巢而出有数十万之多。汉军光靠步兵是无法与匈奴交战,雪平城之耻的。

  基于这种实力对比,汉朝只好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纳贡嫁女,以期匈奴单于对汉略微亲近。但匈奴仍不断南下侵犯。刘帮死后,冒顿单于托使请求吕后下嫁于他。以匈奴的习俗,父死子娶其妾,兄死弟娶其妻,也不违"礼义",但在汉人看来,却是奇耻。素来强横的吕后及汉朝大臣们虽然气愤,也只得好言相答,推脱了事,不愿破坏和亲的状况。

  汉朝嫁公主给单于,每年又赠送大批丝绸、粮食、酒等物,约为兄弟,试图柔服匈奴,但匈奴更为骄悍。大凡开化较晚的民族,必奉强权为尊,唯利益是图,谁拳头厉害服谁,服打不服理,强的占便宜,弱小的自认倒楣。匈奴的习俗,重少壮而轻老弱,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虽不如日本人把老父老母背到山中饿死一般残忍,但在汉人看来也是野蛮之至。匈奴人无文字,靠口头约束。战时虏掠的俘虏作为奴婢,抢得财物尽归己有,作战时士兵颇为勇猛。匈奴经济落后于中土,又把汉的和亲政策看成软弱的表现,所以仍时常在边境抢掠。

  汉文帝三年,匈奴右贤王入寇河南。文帝十四年(前一六六年),老上单于领骑兵十四万从萧关(甘肃省)攻入,杀死北地郡都尉,前锋直抵雍(陕西凤翔)和甘泉(陕西淳化),焚烧回中宫,汉朝京师撼动。乃令周舍、张武等以十万骑拱卫长安,匈奴全师而退。汉又遣使商议和亲,大意是:长城之内,冠带之室,汉之所治;长城之北,引弓之国,受命单于。两者应和平共处,应顺天恤,以图长久。

  军臣单于继位后,又于文帝二十二年从云中、上郡各以三万骑入侵,虏略而去。汉朝惊动。后匈奴又攻入代国(河北蔚县),烽火直抵甘泉。汉不得不屯重兵守边。汉景帝时,匈奴还是不断骚扰。

  总的说来,汉朝前七十年内,因无力与匈奴决战,采取和亲政策。和亲与文化渗透却不能解决边境问题。文帝刘恒虽有志对匈奴大动干戈,但条件不足,以致每读到赵之良将廉颇、李牧之事,便击节嗟叹。文景之治,奉行道家黄老之术,任经济自由发展,国力大增。同时在西北及北部设立三十个牧马场,训练众多精锐骑兵,积蓄反击匈奴的力量。但实施摧毁匈奴计划,则须等到汉武帝刘彻来开始。

  二.绝漠远征

  汉目光远大,战略深远,积匈奴七十年之辱,而不贸然轻动,正可谓九世报仇,亦未为晚。相比之下,后世之南宋,根基未固便兴兵北伐,结果招致重挫而一蹶不振。汉立七十年后,中央稳固,中国终于在实际上从为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而七十年的发展,积蓄了巨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对匈奴反戈一击的时机已经成熟。此时刘彻即位,一场对匈奴暴风骤雨、雷霆万钧的打击即将揭开序幕。

  元朔二年(前一二七年),匈奴侵入上谷、渔阳(密云),"杀略吏民千余人"。车骑将军卫青等领汉军数万骑从云中出击,斩俘匈奴数千,获牛羊百万头,收复河套地带,修复秦时蒙恬边塞。汉乃设朔方、五原等郡,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稍后匈奴单于以数万骑攻入代郡(河北省),杀太守并虏掠数千人,其右贤王也攻入朔方郡,杀略吏民。

  元朔五年,大将军卫青以汉军十万出塞七百里,俘右贤王部一万五千。而秋天,匈奴又杀代郡都尉,虏千余人。元朔六年春,汉军十余万骑,再击匈奴主力,得首虏一万九千余级。匈奴屡遭重创,乃将主力退至漠北。但在东线方面,匈奴实力尚强,元狩元年(前一二○年),又入上谷杀数百人。

  元狩二年(前一二一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余里,与匈奴军相遇,经短兵肉搏,斩虏首一万八千级。同年夏天,霍去病以汉军数万骑,越居延泽,攻祁连山,俘三万多人。而后匈奴浑邪王带四万人来降。汉朝取得河西,不但隔断匈奴与羌人之间的通道,而且使之失去祁连一带的牧场。匈奴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汉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使"金城、河西并南山(祁连山)至盐泽(罗布泊),空无匈奴",并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元狩三年(前一二○年),匈奴又南下右北平与定襄,虏掠千余人。次年,汉决定以十万骑兵,分东西两路,绝漠远征。卫青一路越过沙漠北进千余里,与匈奴单于相遇,战至黄昏,忽然狂风大作,飞沙扑面,汉军乘机包围匈奴。血战之余,匈奴军除单于以下数百骑遁走外,被歼一万九千余级。东路军霍去病深入匈奴境内二千里,与左贤王接战,斩俘匈奴七万余级。直抵大兴安岭,乃封狼居胥山、禅姑衍(大兴安岭之一峰),临翰海沙漠,豪气干云,全胜而返。而匈奴北遁,漠南无王庭。数年之后,公孙贺与赵破奴曾各领万骑出塞千里,不见匈奴。元封元年,刘彻亲领十八万骑巡视北方,出长城,登单于台,旌旗千里。遣使叫单于能战则战,不能则来臣服,不必在漠北寒苦之地受罪。单于大怒,却也只能扣留汉使,迁于北海(贝加尔湖),不敢近汉之边塞。

  匈奴经数次大战,人口牲畜损失惨重。短时内再无力侵汉,但也只是修养整训,并未降伏。此后,汉每遣使至匈奴,辄被扣留,如苏武即被扣在匈奴牧羊十九年之久。匈奴真正臣服还要等到数十年之后。

  三,与大汉为敌者死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遭受外来打击而衰弱时,内乱也就接踵而至,因为对于怎样扭转不利局势,会有很多不同的意见。匈奴势力削弱,原来受其控制的其他民族也乘机独立,匈奴则发兵去镇压。丁零,乌孙,乌桓等国与汉联合,从各个方向围攻匈奴,匈奴死伤甚为惨重。汉昭帝时,发生五单于争立事件,经过一番争斗,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宣帝五凤四年,北单于郅支进攻单于庭,南匈奴不敌,乃南迁至汉朝边塞附近,要求与汉合作。甘露三年(前三三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入长安朝见天子。宣帝以国君之礼厚待之,以一万六千骑护送南单于出塞,并发给大量粮食。

  郅支单于本以为呼韩邪单于必被汉朝扣留,如今见汉待之不薄,很为沮丧。自知不能与南匈奴争锋,于是往西迁徙,进驻康居国(巴尔喀什湖以西,今阿富汗),斩杀康居贵族,征当地人民修建单于城。汉西域副校尉陈汤认为让匈奴坐大,势必吞并乌孙和大宛,威胁西域各国安全,宜及时消除这一隐患。于是说服西域都护甘延寿,上奏朝廷的同时,发动西域及各国军队四万人,远征单于城。郅支单于四处结仇,无从处可投奔,只好死守。中国远征军强弓齐射,单于中箭,其王后,夫人等数十美女也登城反击。战至天亮,单于城两道防线全毁,汉军杀入王宫,单于重伤而死,匈奴贵族被杀者一千五百多人,俘虏投降共一千多。这是汉元帝建昭三年的事(前三六)。

  陈汤将单于人头送到长安,上奏天子:应把人头悬于京师外国宾馆集中的藁街,胆敢冒犯强大中国的,距离再远,也必诛杀。于是悬首十日。呼韩邪单于得到这个消息,高兴与恐惧交加,上书汉朝,要求觐见中国皇帝。

  呼韩邪单于在汉朝的支持下统一了匈奴,汉以王嫱(昭君)许之。呼韩邪大喜,表示得汉恩甚厚,愿为汉朝守御边疆。汉朝以为不妥,乃止。之后半个世纪,边塞无事。

  四,匈奴的结局

  观中国历史,几历衰亡,莫不因无用文人权重朝纲,或舞文巧法,朋比党争 ,或不切实际,空言异想,迂腐误国。文人总以虚华之词,陈烂之调,一跃而居高位,盖过沙场征战的武臣。重文轻武,抑兵过甚,乃至国破家亡者,宋明两朝是也。汉朝虽武功盖世,但到匈奴势衰,天下太平时,文人的地位就开始超过武将。陈汤万里远征,斩单于首,万夷慑伏,本应封候。但匡衡、石显竟认为陈汤私自出兵,罪大当诛,更不能封爵。最后有大臣抱不平,元帝才封他食邑三百户。到汉成帝时,匡衡又挑出陈汤的一些小错,竟想要治他死罪。其实成帝对陈汤还是很赏识的,但朝中文臣对他的嫉妒排挤,使他不但不得重用,反而屡遭迫害。

  由此可见西汉后期对武功的忽视。一帮文人,鼓唇摇舌,论说纷纭,一如今日之所谓民运人士,都是些误国的烂调。最后竟导致王莽代汉的惊人一幕。

  东汉时期,南匈奴归顺汉朝,入居塞内。北匈奴日益困窘,但仍屡犯汉境。在汉与南匈奴的联合攻击下,北匈奴无处容身,数十万人降汉。汉朝大臣曾建议光武帝刘秀,乘匈奴大饥荒将其一扫而尽,被刘秀否决。后来,北匈奴一部向西越过中亚迁往欧洲,一路征伐,势力越来越大。公元五世纪左右,匈奴渡过多瑙河,几乎灭亡东罗马和西罗马。被称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建立了匈牙利国,东西罗马向他纳贡。值得提到的是,在匈奴向西迁移的过程中,熔入大量欧洲人的血统,逐渐失去了其亚洲人的特性。

  东汉初期,厌倦了征战的刘秀废除北疆的一些郡治,把人民内徙。胡人又取得其失去的土地,逐渐恢复其势力,为后来的五胡之乱种下了远因。

  五,对汉征匈奴的评论

  中国从汉朝开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的观念得到了完全的巩固和确立,商周时代的诸侯分治、内战连绵状态终于一去不返,中华民族的主流从此有了一个统一的称号—汉,普天之下,四海之滨,皆为汉之臣民。汉之疆域,北为幽洲、并州、朔方,东有扬州、徐州、青州,南有南越(今广东、云南一带),西有凉州、益州,更兼西域,如此广阔的大国屹立四百年,其对中国及世界文明的影响 极为深远。汉人武功卓越,目光远大,胸襟广阔,文采飞扬,更坚忍不拔,振作 奋发,而从不气馁,绝少怨天尤人。

  华夏的王道文化和天下观在汉人那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王道者,大一统也。得人心者得天下。观汉征匈奴之事,中国可谓仁至义尽,然蛮劣之民非刀兵而不能止其寇者,不得不以武屈之。武者,止戈也,暴力只有以武力来制止。



[em09][em09][em09][em09]历史是一面镜子,因为从中可以得到借鉴。历史螺旋式的前进,往往导致惊人相似的一幕重演。中国在过去几千年中,有过失败,也有过成功,有繁荣幸福,也有衰败悲伤,但大的趋势总是文明征服野蛮、人性战胜兽性的进化。中国一直处于蛮敌环视之中,甚至两度亡国。但中国人在逆境中决不放弃,历经百年坎坷仍能毅然崛起,恢复祖宗的光荣。华夏为唯一现存的文明古国,足见中国文化之深厚和中国民族精神之坚韧。中国的不灭精髓,即在于奉天理而行王道。汉征匈奴即是这种民族精神的一次有力表现。这种精神也必在将来扫除倭患中得到再一次证明。

  近代日本趁我国力虚弱之际,多次侵犯。杀人越货,无所不用其极,犯下不赦之死罪。然时至今日,倭人不仅毫无悔罪之态,反对中国人心怀蔑视,出言不逊。此固倭人未堪人性之教化,非强权暴势而不服的蛮劣之性。中国为求后世之生存繁衍,为扬人类正义,必兴兵灭倭,雪国耻,祭冤魂,消除危害亚洲及世界和平的一大隐患。如此大计,不可不慎思以求一举扫灭。既不可贸然轻进,也不可错失良机,更不可斩草而不除根,留下后患无穷。日本军国主义的所有大小孽障,必须完全彻底地根除。汉征匈奴的历史给我们未来的灭倭事业提供了经验,指明了战略。

  汉征匈奴的经过

  一,汉朝初期与匈奴的关系

  在秦统一中国的时候,塞北的胡人也开始联合起来,形成了相当的势力,不断骚扰边境,这就是匈奴的开端。当时甚至有"亡秦者胡"的流言。秦使蒙恬修长城,将文明中国与塞外胡人隔开。但诸侯反秦之后,匈奴又乘虚渡河南下。冒顿单于时代,匈奴大败东胡与月氏,征服北边各民族,占领燕代之地,雄踞北方,与中国为敌。楚汉中原逐鹿甫毕,大汉刚立之际,匈奴攻取马邑,又南取太原。公元前二○○年,汉高祖刘帮领步兵三十二万北征,兵未全到而被冒顿以骑兵四十万围困于平城白登山达七日之久,后用陈平的计策,方得逃出。

  此时汉朝甫立,诸侯未定,中央不稳,更无力与匈奴一战。秦虽统一中国,但仅存十五年,以致到汉初,商周以来的诸侯意识仍然很严重。异姓王(如韩信)和刘氏诸侯都拥有很大的独立性,反叛中央之事时有发生。且以战斗力而论,汉朝不敌匈奴。在古代的战场,战马简直相当于近代的坦克,而汉初马匹奇缺,甚至于天子的御马中也找不出四匹同色的,而将相们只能乘牛车。主要原因是中原不适宜于养马,养出来也大多不能作战马。而匈奴是游牧民族,马匹众多,牛羊成群,其民从小学习骑射,战时全民皆兵,倾巢而出有数十万之多。汉军光靠步兵是无法与匈奴交战,雪平城之耻的。

  基于这种实力对比,汉朝只好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纳贡嫁女,以期匈奴单于对汉略微亲近。但匈奴仍不断南下侵犯。刘帮死后,冒顿单于托使请求吕后下嫁于他。以匈奴的习俗,父死子娶其妾,兄死弟娶其妻,也不违"礼义",但在汉人看来,却是奇耻。素来强横的吕后及汉朝大臣们虽然气愤,也只得好言相答,推脱了事,不愿破坏和亲的状况。

  汉朝嫁公主给单于,每年又赠送大批丝绸、粮食、酒等物,约为兄弟,试图柔服匈奴,但匈奴更为骄悍。大凡开化较晚的民族,必奉强权为尊,唯利益是图,谁拳头厉害服谁,服打不服理,强的占便宜,弱小的自认倒楣。匈奴的习俗,重少壮而轻老弱,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虽不如日本人把老父老母背到山中饿死一般残忍,但在汉人看来也是野蛮之至。匈奴人无文字,靠口头约束。战时虏掠的俘虏作为奴婢,抢得财物尽归己有,作战时士兵颇为勇猛。匈奴经济落后于中土,又把汉的和亲政策看成软弱的表现,所以仍时常在边境抢掠。

  汉文帝三年,匈奴右贤王入寇河南。文帝十四年(前一六六年),老上单于领骑兵十四万从萧关(甘肃省)攻入,杀死北地郡都尉,前锋直抵雍(陕西凤翔)和甘泉(陕西淳化),焚烧回中宫,汉朝京师撼动。乃令周舍、张武等以十万骑拱卫长安,匈奴全师而退。汉又遣使商议和亲,大意是:长城之内,冠带之室,汉之所治;长城之北,引弓之国,受命单于。两者应和平共处,应顺天恤,以图长久。

  军臣单于继位后,又于文帝二十二年从云中、上郡各以三万骑入侵,虏略而去。汉朝惊动。后匈奴又攻入代国(河北蔚县),烽火直抵甘泉。汉不得不屯重兵守边。汉景帝时,匈奴还是不断骚扰。

  总的说来,汉朝前七十年内,因无力与匈奴决战,采取和亲政策。和亲与文化渗透却不能解决边境问题。文帝刘恒虽有志对匈奴大动干戈,但条件不足,以致每读到赵之良将廉颇、李牧之事,便击节嗟叹。文景之治,奉行道家黄老之术,任经济自由发展,国力大增。同时在西北及北部设立三十个牧马场,训练众多精锐骑兵,积蓄反击匈奴的力量。但实施摧毁匈奴计划,则须等到汉武帝刘彻来开始。

  二.绝漠远征

  汉目光远大,战略深远,积匈奴七十年之辱,而不贸然轻动,正可谓九世报仇,亦未为晚。相比之下,后世之南宋,根基未固便兴兵北伐,结果招致重挫而一蹶不振。汉立七十年后,中央稳固,中国终于在实际上从为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而七十年的发展,积蓄了巨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对匈奴反戈一击的时机已经成熟。此时刘彻即位,一场对匈奴暴风骤雨、雷霆万钧的打击即将揭开序幕。

  元朔二年(前一二七年),匈奴侵入上谷、渔阳(密云),"杀略吏民千余人"。车骑将军卫青等领汉军数万骑从云中出击,斩俘匈奴数千,获牛羊百万头,收复河套地带,修复秦时蒙恬边塞。汉乃设朔方、五原等郡,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稍后匈奴单于以数万骑攻入代郡(河北省),杀太守并虏掠数千人,其右贤王也攻入朔方郡,杀略吏民。

  元朔五年,大将军卫青以汉军十万出塞七百里,俘右贤王部一万五千。而秋天,匈奴又杀代郡都尉,虏千余人。元朔六年春,汉军十余万骑,再击匈奴主力,得首虏一万九千余级。匈奴屡遭重创,乃将主力退至漠北。但在东线方面,匈奴实力尚强,元狩元年(前一二○年),又入上谷杀数百人。

  元狩二年(前一二一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余里,与匈奴军相遇,经短兵肉搏,斩虏首一万八千级。同年夏天,霍去病以汉军数万骑,越居延泽,攻祁连山,俘三万多人。而后匈奴浑邪王带四万人来降。汉朝取得河西,不但隔断匈奴与羌人之间的通道,而且使之失去祁连一带的牧场。匈奴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汉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使"金城、河西并南山(祁连山)至盐泽(罗布泊),空无匈奴",并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元狩三年(前一二○年),匈奴又南下右北平与定襄,虏掠千余人。次年,汉决定以十万骑兵,分东西两路,绝漠远征。卫青一路越过沙漠北进千余里,与匈奴单于相遇,战至黄昏,忽然狂风大作,飞沙扑面,汉军乘机包围匈奴。血战之余,匈奴军除单于以下数百骑遁走外,被歼一万九千余级。东路军霍去病深入匈奴境内二千里,与左贤王接战,斩俘匈奴七万余级。直抵大兴安岭,乃封狼居胥山、禅姑衍(大兴安岭之一峰),临翰海沙漠,豪气干云,全胜而返。而匈奴北遁,漠南无王庭。数年之后,公孙贺与赵破奴曾各领万骑出塞千里,不见匈奴。元封元年,刘彻亲领十八万骑巡视北方,出长城,登单于台,旌旗千里。遣使叫单于能战则战,不能则来臣服,不必在漠北寒苦之地受罪。单于大怒,却也只能扣留汉使,迁于北海(贝加尔湖),不敢近汉之边塞。

  匈奴经数次大战,人口牲畜损失惨重。短时内再无力侵汉,但也只是修养整训,并未降伏。此后,汉每遣使至匈奴,辄被扣留,如苏武即被扣在匈奴牧羊十九年之久。匈奴真正臣服还要等到数十年之后。

  三,与大汉为敌者死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遭受外来打击而衰弱时,内乱也就接踵而至,因为对于怎样扭转不利局势,会有很多不同的意见。匈奴势力削弱,原来受其控制的其他民族也乘机独立,匈奴则发兵去镇压。丁零,乌孙,乌桓等国与汉联合,从各个方向围攻匈奴,匈奴死伤甚为惨重。汉昭帝时,发生五单于争立事件,经过一番争斗,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宣帝五凤四年,北单于郅支进攻单于庭,南匈奴不敌,乃南迁至汉朝边塞附近,要求与汉合作。甘露三年(前三三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入长安朝见天子。宣帝以国君之礼厚待之,以一万六千骑护送南单于出塞,并发给大量粮食。

  郅支单于本以为呼韩邪单于必被汉朝扣留,如今见汉待之不薄,很为沮丧。自知不能与南匈奴争锋,于是往西迁徙,进驻康居国(巴尔喀什湖以西,今阿富汗),斩杀康居贵族,征当地人民修建单于城。汉西域副校尉陈汤认为让匈奴坐大,势必吞并乌孙和大宛,威胁西域各国安全,宜及时消除这一隐患。于是说服西域都护甘延寿,上奏朝廷的同时,发动西域及各国军队四万人,远征单于城。郅支单于四处结仇,无从处可投奔,只好死守。中国远征军强弓齐射,单于中箭,其王后,夫人等数十美女也登城反击。战至天亮,单于城两道防线全毁,汉军杀入王宫,单于重伤而死,匈奴贵族被杀者一千五百多人,俘虏投降共一千多。这是汉元帝建昭三年的事(前三六)。

  陈汤将单于人头送到长安,上奏天子:应把人头悬于京师外国宾馆集中的藁街,胆敢冒犯强大中国的,距离再远,也必诛杀。于是悬首十日。呼韩邪单于得到这个消息,高兴与恐惧交加,上书汉朝,要求觐见中国皇帝。

  呼韩邪单于在汉朝的支持下统一了匈奴,汉以王嫱(昭君)许之。呼韩邪大喜,表示得汉恩甚厚,愿为汉朝守御边疆。汉朝以为不妥,乃止。之后半个世纪,边塞无事。

  四,匈奴的结局

  观中国历史,几历衰亡,莫不因无用文人权重朝纲,或舞文巧法,朋比党争 ,或不切实际,空言异想,迂腐误国。文人总以虚华之词,陈烂之调,一跃而居高位,盖过沙场征战的武臣。重文轻武,抑兵过甚,乃至国破家亡者,宋明两朝是也。汉朝虽武功盖世,但到匈奴势衰,天下太平时,文人的地位就开始超过武将。陈汤万里远征,斩单于首,万夷慑伏,本应封候。但匡衡、石显竟认为陈汤私自出兵,罪大当诛,更不能封爵。最后有大臣抱不平,元帝才封他食邑三百户。到汉成帝时,匡衡又挑出陈汤的一些小错,竟想要治他死罪。其实成帝对陈汤还是很赏识的,但朝中文臣对他的嫉妒排挤,使他不但不得重用,反而屡遭迫害。

  由此可见西汉后期对武功的忽视。一帮文人,鼓唇摇舌,论说纷纭,一如今日之所谓民运人士,都是些误国的烂调。最后竟导致王莽代汉的惊人一幕。

  东汉时期,南匈奴归顺汉朝,入居塞内。北匈奴日益困窘,但仍屡犯汉境。在汉与南匈奴的联合攻击下,北匈奴无处容身,数十万人降汉。汉朝大臣曾建议光武帝刘秀,乘匈奴大饥荒将其一扫而尽,被刘秀否决。后来,北匈奴一部向西越过中亚迁往欧洲,一路征伐,势力越来越大。公元五世纪左右,匈奴渡过多瑙河,几乎灭亡东罗马和西罗马。被称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建立了匈牙利国,东西罗马向他纳贡。值得提到的是,在匈奴向西迁移的过程中,熔入大量欧洲人的血统,逐渐失去了其亚洲人的特性。

  东汉初期,厌倦了征战的刘秀废除北疆的一些郡治,把人民内徙。胡人又取得其失去的土地,逐渐恢复其势力,为后来的五胡之乱种下了远因。

  五,对汉征匈奴的评论

  中国从汉朝开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的观念得到了完全的巩固和确立,商周时代的诸侯分治、内战连绵状态终于一去不返,中华民族的主流从此有了一个统一的称号—汉,普天之下,四海之滨,皆为汉之臣民。汉之疆域,北为幽洲、并州、朔方,东有扬州、徐州、青州,南有南越(今广东、云南一带),西有凉州、益州,更兼西域,如此广阔的大国屹立四百年,其对中国及世界文明的影响 极为深远。汉人武功卓越,目光远大,胸襟广阔,文采飞扬,更坚忍不拔,振作 奋发,而从不气馁,绝少怨天尤人。

  华夏的王道文化和天下观在汉人那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王道者,大一统也。得人心者得天下。观汉征匈奴之事,中国可谓仁至义尽,然蛮劣之民非刀兵而不能止其寇者,不得不以武屈之。武者,止戈也,暴力只有以武力来制止。



[em09][em09][em09][em09]
典型的大汉主义衰文。初汉有白马之围,及中有李广利之降,怎么不说说?
又及:五胡乱华是好事,别跟我说你是福建客家人哦。
分析比较到位,二楼的过于苛刻
还可以
打倒小日本!!!!!!
以下是引用nik在2003-10-22 17:47:00的发言:
典型的大汉主义衰文。初汉有白马之围,及中有李广利之降,怎么不说说?
又及:五胡乱华是好事,别跟我说你是福建客家人哦。


你想想,白马之围和14年抗战是不是差不多?李广利之流和现在的马力城之流是多么的相似?
[em04][em04][em04]
呵呵。
中华民族报仇,200年不晚 。
我们早迟会让倭人从地球上消失的。

倭人能活到21世纪是因为几千年来我们一直瞧不起它,那里没一样东西能让我们看上眼的。

但现在不同了,它激怒了我们。

倭人是个短视的民族。它最近100年干的事是自取灭亡,不管它们现在多努力的工作。
灭了小日本的时候
就是中国强大的日子
以下是引用nik在2003-10-22 17:47:00的发言:
典型的大汉主义衰文。初汉有白马之围,及中有李广利之降,怎么不说说?
又及:五胡乱华是好事,别跟我说你是福建客家人哦。

你也算中国人!小丑一个!从没有和广大人民群众一样的思想,不骂你还不行,小丑一个!
从秦汉起,正式形成了我国版图的大廓,但是秦王朝本身就在现在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很多当地的人都是匈奴人的一支,秦王朝不但没有采取驱除的政策,还让他们定居下来和当地人一样划归阡陌。正是有了这些外族人,才让人烟稀少的秦国有了大量的人口、充足的军队、骁勇善战的匈奴军士。这其中就有秦开国大将蒙恬家族。(在秦皇陵出土的兵马俑战士有着很明显的现代蒙古族人的特征。)到了汉王朝,一直以来与汉室对立的匈奴单于冒顿向四面扩张,东到辽东半岛、西到西域(新疆),南部收回被中国秦王朝夺去的河套地区。面积比中国当时的版图还大。并且宣称他们是中国夏王朝的后裔,所以他们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而汉王朝扩张领土在击败匈奴的军队后,呼韩邪单于率领南匈奴汗国全部人民牲畜,向中国投降,永远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接着汉王朝又挥军西进,大将常惠调发西域各少数联军五万余人,攻克龟兹王国,这里用的不是汉族军队。汉武帝死后,把身后大事交给两个人,一是霍光,二是金日单。金日单是一个匈奴王子。

我国另一个鼎盛时期唐王朝的时候,李氏家族更是和少数民族关系密切。鲜卑族人独孤信将女儿嫁给了唐高祖李渊的父亲,而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姓窦,也是鲜卑族人,李世民拥有四分之三的少数民族血统。他的的皇后长孙氏更是鲜卑族人。所以李室王朝有很浓重的鲜卑人的血统。(不知天下最大姓氏的李氏后人们作何感想)长孙皇后的各个长孙无忌也是唐朝名相。唐朝统治时期任用的宰相中(相当于国务院总理),更是多达23人为少数民族。与此同时,中国突厥籍大将阿史那社尔开始西征,在焉耆、龟兹、疏勒、于阗,设立四个军事据点,称为“四镇”,隶属安西总督,作为中国西陲屏藩,收回了离开祖国已经长达600余年的西域。遗憾的是他的名字却不为世人所知。


汉族本身即是多民族混杂融合产物,其中就融合了匈奴族——用汉族与匈奴的战争来形容与日本关系是不合适的。
哈哈。现在很多汉簇都是匈努人后代。说不定楼主也是啊。嘿嘿。
以下是引用巨浪在2003-10-25 13:31:00的发言:
哈哈。现在很多汉簇都是匈努人后代。说不定楼主也是啊。嘿嘿。


可是我不是日本猪的后代!!!!!!!如果你是我将会毫不犹豫的把你JJDD了~~~~~
什麽時候再有: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風骨呀!
唉~~~~~~~~~~~~~~~~
以下是引用allenliaoyan在2003-10-25 15:21:00的发言:
[quote]以下是引用巨浪在2003-10-25 13:31:00的发言:
哈哈。现在很多汉簇都是匈努人后代。说不定楼主也是啊。嘿嘿。


可是我不是日本猪的后代!!!!!!!如果你是我将会毫不犹豫的把你JJDD了~~~~~
[/quote]

首先声明,俺是中国人,户口上写的是汉族。但我的妈妈是满族,我跟你一样憎恨日本人,日本人撞我保钓船的时候我气得把我弟的索尼相机扔海里去了,我老爸也挺支持我。但我不会整天喊着JJDD谁谁的,现在在中国的日本人这么多为什么不见你去杀?典型的口淫。

还有我讨厌那些宣扬大汉族主义的人,成天骂什么金狗辽狗匈奴狗满狗。别忘了他们也是中国人,他们很大一部分现在都成了汉族的组成部分,骂来骂去那天骂到自已的祖宗都不知道。嘴吧真够臭的。还有一些地方主义者,嘴里成天什么南蛮东北够之类的。嘴巴臭得就象粪坑!
好象你把帖子理解偏了~~~~~~这是回顾历史着眼未来。
看看汉朝当年反击匈奴的策略评说我们现在的对日政策~~~~~~~~
我可没有骂什么金狗满猪什么的,现在的中国人也没有人骂了,民族团结是主流!
但是日本狗必须骂!不骂对不起祖宗!!!!!等哪天大和成了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我们也可以不骂了~~~~~~
好好,长见识了。要顶。
楼主好像看问题过于狭隘了,汉朝和匈奴的关系和目前的中日关系还不能一概而论。说到侵略,当年的八国联军都有分,日本不过是占了地利之便。如果真要算帐,现在的列强都要追究个责任。
日本人恨归恨,恐怕还是要长期共存下去,谁也灭不了谁。
把汉击匈奴的光荣用到对日本关系上是对历史的亵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