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28位中日学者激辩两国关系走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9:10:21
记者观察:28位中日学者激辩两国关系走向



2014年08月27日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日本不会像中国期待的那样,中国可能也不会像日本期待的那样去改变。相互有战略不信,这将是一种日中常态,双方都要接受。”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顾问高木诚一郎说。

“日本对中国军力发展忧心忡忡,中国对日本修宪,解禁集体自卫权,加强日美同盟严重关切,所以现在中日两国对对方的战略走向都有很大的担心。”中国国际战略基金会学生部主任张沱生说。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的“日本战略走向与中日关系定位”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办。20位中国学者与8位日本学者就中日关系问题展开了交流。双方学者都认为,当前中日关系陷入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严峻的局面,既有历史感情纠葛,也有现实利害冲突,高度敏感复杂。

中日僵局的症结何在?如何寻找出路?两国在未来是伙伴还是对手?各位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

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为何空转?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冲击中日战略互惠关系

日本原驻华公使宫家邦彦从1973年开始学习中文,四十年前来一直怀揣“日中友好的梦想”,然而看到当下的日中关系却说,“我们不在和平也不在战争的状态,不是朋友但也不是敌人。”就当前的局势来看,他认为,能够实现这种结果已经是“巨大的成功”,既可以规避安全冲突,进行经济交流,同时也可以坚持各自的政治战略,“保持自己的脸面”。

2006年,安倍访华时提出“中日战略互惠关系”。2008年,胡锦涛主席访日,与福田康夫签署《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声明指出,长期和平友好合作是双方唯一选择,双方决心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实现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崇高目标。

然而,事与愿违,这一声明的签署并未迎来中日关系长期的友好发展,而是出现了空转。“自2008年两国签署文件以来,中日战略互惠关系还是有名无实,既没有体现出应有的战略内涵,互惠的程度也很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王珊这样评价道。

究其原因,王珊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个:首先,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构成了巨大的冲击,日本在战略上更倾向于对美国协调,安倍借维护国际法之名,实施对华包围之实;第二,受日本政坛政党轮替的影响,日本对华政策起伏不定,缺乏连贯性;第三,偶发事件对中日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但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杨伯江却强调,日本今天和未来的战略走向有它战后70年来政治和战略发展的内在逻辑。“即使没有美国重返亚太和中国崛起,日本也会追求‘正常化’。”他认为,动因首先在日本自身,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中国不像今天这样强,日本对美国的独立性应该比目前表现得更强,说不定现在已经脱离了美日同盟的框架。

宫家邦彦认为,“中日战略互惠”这一概念过于模糊、暧昧,日中两国是意见不同的国家,对相互友好有各自的看法,用一句话、一个概念来框范这个事情的作法应该放弃。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林晓光也表示,中日关系极具特殊性,可能超出了一般的国际关系研究理论,用简单的一个概念难以涵盖中日关系的所有方面。

“除了概念上的暧昧和空洞,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出现空转最重要的原因是双方缺少战略互信。”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高洪说,国家关系和人际关系相类似,只能在信任对方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施惠对方,而信任的前提还是要坦诚相见。2008年之后,两国关于历史认识问题、钓鱼岛问题、海洋争端问题的争论逐渐激化,极大地影响或掩盖了原来设想的相互获利、共同发展的战略互惠初衷。

在中日关系连续两年陷入僵局的背景下,中日战略互惠关系还能不能走下去?高洪认为,对中日双方来说,都存在如何进行战略计算以及如何在计算基础上做出反应的问题。“从逻辑上讲,战略互惠很难搞,但搞好了,就能够双赢,而放弃战略互惠,那就意味着走向对抗。中日这两个经济、科技、军事实力排在世界前列的大国发生对抗的话,不仅会导致双输,而且可能会造成地区和世界性的灾难。”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4/0827/c1002-25552084.html记者观察:28位中日学者激辩两国关系走向



2014年08月27日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日本不会像中国期待的那样,中国可能也不会像日本期待的那样去改变。相互有战略不信,这将是一种日中常态,双方都要接受。”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顾问高木诚一郎说。

“日本对中国军力发展忧心忡忡,中国对日本修宪,解禁集体自卫权,加强日美同盟严重关切,所以现在中日两国对对方的战略走向都有很大的担心。”中国国际战略基金会学生部主任张沱生说。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的“日本战略走向与中日关系定位”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办。20位中国学者与8位日本学者就中日关系问题展开了交流。双方学者都认为,当前中日关系陷入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严峻的局面,既有历史感情纠葛,也有现实利害冲突,高度敏感复杂。

中日僵局的症结何在?如何寻找出路?两国在未来是伙伴还是对手?各位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

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为何空转?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冲击中日战略互惠关系

日本原驻华公使宫家邦彦从1973年开始学习中文,四十年前来一直怀揣“日中友好的梦想”,然而看到当下的日中关系却说,“我们不在和平也不在战争的状态,不是朋友但也不是敌人。”就当前的局势来看,他认为,能够实现这种结果已经是“巨大的成功”,既可以规避安全冲突,进行经济交流,同时也可以坚持各自的政治战略,“保持自己的脸面”。

2006年,安倍访华时提出“中日战略互惠关系”。2008年,胡锦涛主席访日,与福田康夫签署《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声明指出,长期和平友好合作是双方唯一选择,双方决心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实现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崇高目标。

然而,事与愿违,这一声明的签署并未迎来中日关系长期的友好发展,而是出现了空转。“自2008年两国签署文件以来,中日战略互惠关系还是有名无实,既没有体现出应有的战略内涵,互惠的程度也很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王珊这样评价道。

究其原因,王珊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个:首先,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构成了巨大的冲击,日本在战略上更倾向于对美国协调,安倍借维护国际法之名,实施对华包围之实;第二,受日本政坛政党轮替的影响,日本对华政策起伏不定,缺乏连贯性;第三,偶发事件对中日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但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杨伯江却强调,日本今天和未来的战略走向有它战后70年来政治和战略发展的内在逻辑。“即使没有美国重返亚太和中国崛起,日本也会追求‘正常化’。”他认为,动因首先在日本自身,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中国不像今天这样强,日本对美国的独立性应该比目前表现得更强,说不定现在已经脱离了美日同盟的框架。

宫家邦彦认为,“中日战略互惠”这一概念过于模糊、暧昧,日中两国是意见不同的国家,对相互友好有各自的看法,用一句话、一个概念来框范这个事情的作法应该放弃。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林晓光也表示,中日关系极具特殊性,可能超出了一般的国际关系研究理论,用简单的一个概念难以涵盖中日关系的所有方面。

“除了概念上的暧昧和空洞,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出现空转最重要的原因是双方缺少战略互信。”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高洪说,国家关系和人际关系相类似,只能在信任对方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施惠对方,而信任的前提还是要坦诚相见。2008年之后,两国关于历史认识问题、钓鱼岛问题、海洋争端问题的争论逐渐激化,极大地影响或掩盖了原来设想的相互获利、共同发展的战略互惠初衷。

在中日关系连续两年陷入僵局的背景下,中日战略互惠关系还能不能走下去?高洪认为,对中日双方来说,都存在如何进行战略计算以及如何在计算基础上做出反应的问题。“从逻辑上讲,战略互惠很难搞,但搞好了,就能够双赢,而放弃战略互惠,那就意味着走向对抗。中日这两个经济、科技、军事实力排在世界前列的大国发生对抗的话,不仅会导致双输,而且可能会造成地区和世界性的灾难。”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4/0827/c1002-25552084.html
未来中日关系何去何从?

中日关系已成当今东亚地区秩序最重要变量

“日中不可能回到原来的关系,因为两国关系存在的国际环境已经不同了。”日本原外务省审议官田中均指出,日中两国的实力对比出现明显变化,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未来“两强”如何在这一地区看待彼此将是新型日中关系的最重要的前提。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朱锋也在会上指出,中日两国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战略格局中的角色,中日关系已经成为今天东亚地区秩序的最重要变量。“十多年以来,我们其实越来越少地受国际格局的影响,而我们关系的本身演变性质正在成为改变两大战略格局重要因素。”

具体来看,中国如何看待越来越快、越来越大的日本“正常化”步伐?日本和日美同盟又将怎么对待比以前更加明显的中国全面崛起?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政治室主任吴怀中认为,这将是摆在中日两国面前的新课题。另外,双方在国防建设、军力推进、战略部署上都在进行重新调整,这导致发生军事冲突的危险不断增加,因此管控危机的问题也变得更加紧迫。

在田中均看来,日中两国在战略上是竞争关系,不可能相向而行。但他同时也认为,这并不必然意味着两国无法维持正常的国家关系,只要两国能做到以下三点:首先,两国需要构筑信赖关系,避免军事上的擦枪走火;第二,在竞争规则下加强经济合作,争取东亚地区的繁荣发展;第三,在能源、环境和食品安全上加强合作,这是两国实现双赢的新平台。

随着中日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两国之间建立一种新型大国关系成为了中日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吴怀中认为,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相比,目前国内对中日新型大国关系的研究还属于空白。在他看来,这一概念要处理的无非是两个问题:第一,日本要承认中国作为大国的核心利益,要平等对待中国;第二,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发生正面冲突,不能发生战争,要管控好危机。

对于中日新型大国关系的基本内涵,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黄大慧提出,除了继承中日第四个政治文件中提出的“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16字方针,还应该加上“相互尊重”。

这样的观点也得到了在场日本学者的赞同。“由于安倍政权的局限性所致,日中两国共同构建东亚地区秩序的愿景受到了严重干扰。安倍参拜靖国神社使得中日关系发展严重受阻。日本支持美国回归亚太,却反对中国向美国提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日本需要对中国的核心利益表示尊重。”日本《朝日新闻》编辑委员加藤洋一说道。

“在不同的意识形态下,日本尤其应该尊重中国的政治体制,至少应该是不挑战和给予一定理解。”据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归泳涛观察,日本在观察中国社会的时候,不管是自由派还是保守派,常常有很深的误解和偏见。“我想,日本应该看到中国更加平等、法制、自由、民主的前进方向,不要看到负面形象就感到失望、沮丧。”

(人民网北京8月27日电 郑青亭)
感觉中国的学者都有些一厢情愿
抗日战争不是辩赢的
中国学者 不应该习惯性的 只注重在 防守应对中 解析别人抛出的问题  
中国政府 应该多学习 制造问题 向周边爪牙陆续的发难问题 才能够 立足亚太 地区不被欺负的 弱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