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拿“弱国无外交”为李鸿章开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2:05:25
李鸿章一生,既举办洋务事业、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又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给中国造成深重的灾难。如何评价李鸿章,分歧主要在其外交行为,尤其是签订《马关条约》。由于此事,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大多认为李鸿章是个卖国贼;但最近20多年来,却有论者特别指出李鸿章所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极弱的时代之一,在当时极为衰落的历史条件下,李鸿章充其量只能算是个误国的人。综观各种研究与评价,结合李鸿章的外交行为,特别是对日外交的历史考察,可以发现:甲午战败是李鸿章对日误判与外交妥协退让的恶果,《马关条约》则是甲午战败的恶果。

  有论者认为,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是被迫的和无可奈何的。如果仅就签订《马关条约》这一时间段来看,李鸿章的确是在甲午战败、被革职留任并“拔去三眼花翎、褫去黄马褂”之后,因日方指名要他赴日谈判,才又被“赏还翎顶,开复革留处分,并赏还黄马褂,作为头等全权大臣,与日本商议和约”。1895年3月20日,李鸿章率李经方等与日本全权大臣伊藤博文等在马关春帆楼举行会谈。李鸿章费尽口舌,直到被刺后才签订《停战条约》,历经29天的艰难谈判,于4月17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从签约的历史境遇与李鸿章的艰难谈判历程看,说他是卖国贼确实冤枉。

  但是,研究重大的历史事件,如果仅仅考察这一事件的当时境况,仅仅追究当事者的历史责任,不从因果关系出发进行深入而全面的考究,的确难以说明问题。如果以甲午战败与《马关条约》的签订为一个时间点,往前追溯,则可发现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李鸿章“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主张和对日的妥协退让紧密相关。

  早在1862年5月,李鸿章在给曾国藩的信中就提出“外敦和好,内要自强”;1863年4月致户部尚书罗椒生函中疾呼“我能自强,则彼族尚不至妄生觊觎,否则后患不可思议也”;1881年1月在给晚清名士王闿运的信中明确提出了“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主张。应当说,李鸿章在晚清的历史危局中,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发展机遇期,积极举办洋务运动,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意义重大。但是,李鸿章为了变法与富强,却对外“和戎”了。在李鸿章30年的外交生涯中,对日外交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中,李鸿章对国际大势缺乏了解,被日本的凶焰所吓倒,屡屡上书朝廷,对日交涉只可言谈,不可动武,结果改变了朝廷的初衷,对日交涉走向妥协、退让。随后签订的《北京台事专条》中,不仅付出了50万两白银,且使数百年来的属国琉球平白失去。在中日朝鲜问题交涉中,李鸿章力保朝鲜,但在其主持签订的1885年中日《天津条约》中,却承认中日有共同出兵朝鲜之权,这也为日后甲午战争种下了祸根。甲午战争时,李鸿章一意主和,思欲借俄英等国干涉以消弭战祸,在军事布置上全无计划,自甘处于被动下风地位,直至最后仍不放弃和平之一缕渺茫希望,这是导致战争惨败的重要原因。其对日政策,从历史后果看,是从误国、害国起,等到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之时,李鸿章虽然极尽所能地想维护国家利益,却已无力回天,只好在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上签了字。退一万步讲,李鸿章即使在主观上没有想做彻头彻尾的卖国贼,但其行为后果却是卖了国。

李鸿章一生,既举办洋务事业、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又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给中国造成深重的灾难。如何评价李鸿章,分歧主要在其外交行为,尤其是签订《马关条约》。由于此事,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大多认为李鸿章是个卖国贼;但最近20多年来,却有论者特别指出李鸿章所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极弱的时代之一,在当时极为衰落的历史条件下,李鸿章充其量只能算是个误国的人。综观各种研究与评价,结合李鸿章的外交行为,特别是对日外交的历史考察,可以发现:甲午战败是李鸿章对日误判与外交妥协退让的恶果,《马关条约》则是甲午战败的恶果。

  有论者认为,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是被迫的和无可奈何的。如果仅就签订《马关条约》这一时间段来看,李鸿章的确是在甲午战败、被革职留任并“拔去三眼花翎、褫去黄马褂”之后,因日方指名要他赴日谈判,才又被“赏还翎顶,开复革留处分,并赏还黄马褂,作为头等全权大臣,与日本商议和约”。1895年3月20日,李鸿章率李经方等与日本全权大臣伊藤博文等在马关春帆楼举行会谈。李鸿章费尽口舌,直到被刺后才签订《停战条约》,历经29天的艰难谈判,于4月17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从签约的历史境遇与李鸿章的艰难谈判历程看,说他是卖国贼确实冤枉。

  但是,研究重大的历史事件,如果仅仅考察这一事件的当时境况,仅仅追究当事者的历史责任,不从因果关系出发进行深入而全面的考究,的确难以说明问题。如果以甲午战败与《马关条约》的签订为一个时间点,往前追溯,则可发现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李鸿章“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主张和对日的妥协退让紧密相关。

  早在1862年5月,李鸿章在给曾国藩的信中就提出“外敦和好,内要自强”;1863年4月致户部尚书罗椒生函中疾呼“我能自强,则彼族尚不至妄生觊觎,否则后患不可思议也”;1881年1月在给晚清名士王闿运的信中明确提出了“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主张。应当说,李鸿章在晚清的历史危局中,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发展机遇期,积极举办洋务运动,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意义重大。但是,李鸿章为了变法与富强,却对外“和戎”了。在李鸿章30年的外交生涯中,对日外交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中,李鸿章对国际大势缺乏了解,被日本的凶焰所吓倒,屡屡上书朝廷,对日交涉只可言谈,不可动武,结果改变了朝廷的初衷,对日交涉走向妥协、退让。随后签订的《北京台事专条》中,不仅付出了50万两白银,且使数百年来的属国琉球平白失去。在中日朝鲜问题交涉中,李鸿章力保朝鲜,但在其主持签订的1885年中日《天津条约》中,却承认中日有共同出兵朝鲜之权,这也为日后甲午战争种下了祸根。甲午战争时,李鸿章一意主和,思欲借俄英等国干涉以消弭战祸,在军事布置上全无计划,自甘处于被动下风地位,直至最后仍不放弃和平之一缕渺茫希望,这是导致战争惨败的重要原因。其对日政策,从历史后果看,是从误国、害国起,等到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之时,李鸿章虽然极尽所能地想维护国家利益,却已无力回天,只好在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上签了字。退一万步讲,李鸿章即使在主观上没有想做彻头彻尾的卖国贼,但其行为后果却是卖了国。

以今日TG实力之强,外交上也处处受制,不能随心所欲,晚清之时哪有外交可讲?不能苛求李鸿章
签不签条约在慈禧,杀不杀岳飞在高宗。最高领导骂不得,骂背黑锅的

红旗太平洋舰队 发表于 2014-7-16 07:40
以今日TG实力之强,外交上也处处受制,不能随心所欲,晚清之时哪有外交可讲?不能苛求李鸿章


1872年,日本单方吞并琉球后,时任云贵总督的刘长佑上书朝廷,提出先发制人、进攻日本本土。他认为日本狼子野心,夺占我琉球群岛,已经是对中国打响了第一枪。“国家若释倭人灭琉球之罪不诛,则列强都会知道中国好安而恶战,从而助长它们的侵略野心。”  不幸而被他言中。其实,他讲的是个非常浅显的道理:对侵略者的任何一点小的侵略行为,都必须及时地、坚决地给予毁灭性的打击。

红旗太平洋舰队 发表于 2014-7-16 07:40
以今日TG实力之强,外交上也处处受制,不能随心所欲,晚清之时哪有外交可讲?不能苛求李鸿章


1872年,日本单方吞并琉球后,时任云贵总督的刘长佑上书朝廷,提出先发制人、进攻日本本土。他认为日本狼子野心,夺占我琉球群岛,已经是对中国打响了第一枪。“国家若释倭人灭琉球之罪不诛,则列强都会知道中国好安而恶战,从而助长它们的侵略野心。”  不幸而被他言中。其实,他讲的是个非常浅显的道理:对侵略者的任何一点小的侵略行为,都必须及时地、坚决地给予毁灭性的打击。
绝对不能为李鸿章开脱,为李鸿章开脱就是把责任推到敬爱的慈禧老佛爷头上,满人是永远英明神武的,肯定不是朝廷的责任,就是李这个软脚蟹卖国,大家还得继续忠于朝廷哦
李鸿章主和并没错,你打不赢人家,只能求和。慈禧既不知己,又不知彼,远不如李鸿章清醒,开战前气势汹汹,把李鸿章凉在一边,战败了又要他出来料理后事。真正的罪魁祸首当然是大清朝的统治者慈禧。
算了吧……
李鸿章再如何也不过满人的奴才,“宁与外人不与家奴”是汉人说的?
某些人想把李鸿章和满清分开谈,很可惜的是李鸿章做为家奴之一对满清还是忠心耿耿的。
想给李鸿章开脱,李鸿章本人愿意不?
xxxku 发表于 2014-7-16 07:54
1872年,日本单方吞并琉球后,时任云贵总督的刘长佑上书朝廷,提出先发制人、进攻日本本土。他认为日本 ...
说这些都是没用的话,真正的问题就一个,大清朝打得赢吗?
李鸿章是皇帝还是领班军机?
1872年,日本单方吞并琉球后,时任云贵总督的刘长佑上书朝廷,提出先发制人、进攻日本本土。他认为日本 ...
一定赢的?输了怎么办?要赔多少?割多少?刘长佑政务不错,人也不错,不过打仗就差了,被太平军爆出翔,对海战无认识。
主战都该杀!清流一党,站着说话不腰疼
李鸿章最大的属性是: 一个好奴才

洋务运动有一些成果,但总的来说是失败的
李合肥还是真不好说的,国内办事帮忙的少,使绊的多,换谁这工作都难做,明知以目前情况来说又打不过,上面又逼着打,打输了,又把他当炮灰,关键这炮灰又是国内唯一懂点怎么国际交流的高层,日本人还点名要他去,他不去还谁去?战场上一败涂地,想从谈判桌上扳回老本,这可能吗
lx870321 发表于 2014-7-16 08:30
李合肥还是真不好说的,国内办事帮忙的少,使绊的多,换谁这工作都难做,明知以目前情况来说又打不过,上面 ...
是啊!有个只想内斗内行、外斗外行的朝廷,李鸿章能有作为就见鬼了。投奔日本都还比较有成就。
李鸿章在日本谈判的时候差点遇刺身亡,要不是这一事件的影响,日本人在谈判中索要的东西会更多。
真希望稀里哗啦能选上美国总统啊
红旗太平洋舰队 发表于 2014-7-16 07:40
以今日TG实力之强,外交上也处处受制,不能随心所欲,晚清之时哪有外交可讲?不能苛求李鸿章

以今日美国实力之强,外交上也处处受制,不能随心所欲,
ftpace 发表于 2014-7-16 08:36
李鸿章在日本谈判的时候差点遇刺身亡,要不是这一事件的影响,日本人在谈判中索要的东西会更多。
因为遇刺才把李鸿章吓破胆了才对。日本事后都没想到清廷真得会答应那么多条件
仰望天堂 发表于 2014-7-16 08:17
算了吧……
李鸿章再如何也不过满人的奴才,“宁与外人不与家奴”是汉人说的?
某些人想把李鸿章和满清分 ...

不是为李鸿章开脱,而是防止有人利用李鸿章为满清开脱~~~~~
楼主太过严苛了。李鸿章时期,根本就无法对两国国力有充分的了解,李眼里只能看到军力萎靡,民生凋敝,官员腐败,皇室暗弱。满眼都是无奈,尚能奋起革新而没有未战先降已经很不错了。
再说一遍  1840年中国出的人才都集中在CD畅谈区  要真有穿越技术  别说蒙古、满清    中国早就冲出太阳系进行星际殖民战争了
红旗太平洋舰队 发表于 2014-7-16 07:40
以今日TG实力之强,外交上也处处受制,不能随心所欲,晚清之时哪有外交可讲?不能苛求李鸿章
向时清廷海军亚洲无双,如何没有外交空间?
不是为李鸿章开脱,而是防止有人利用李鸿章为满清开脱~~~~~
他们都是一伙的有啥好开脱的。
区别在于满人是高贵且无能的主子,李鸿章是忠诚而能干的家奴。
显而易见的事实真的不用争论了。
暗影教父泽拉图 发表于 2014-7-16 09:03
向时清廷海军亚洲无双,如何没有外交空间?
大家可以翻阅19世纪英国的外交文件,认为远东只有两个强国,清朝和俄国,没日本什么事,甲午战争之前,西方也认为清朝会赢(清朝实力没那么不堪),结果大跌眼镜,战后,西方撤回所有知清派,把非洲的大使调到清朝,意思是三等国家

PS:战争的胜负,靠实力,也靠决心
xxxku 发表于 2014-7-16 09:20
大家可以翻阅19世纪英国的外交文件,认为远东只有两个强国,清朝和俄国,没日本什么事,甲午战争之前,西 ...
顶上,要有实力,更要有敢于作战的决心


981平台的撤走就印证了李鸿章之流的病态思想在中国沉渣泛起,中国的外交史就是一部软弱妥协出卖国益的耻辱历史

981平台的撤走就印证了李鸿章之流的病态思想在中国沉渣泛起,中国的外交史就是一部软弱妥协出卖国益的耻辱历史
国家力量还不够大,不是世界第一就不能开枪杀人,要等要等要等要等,时间站在我这一面
"弱国无外交"不过是外交人员为自己的无能做的借口罢了,弱国之所以为弱国无非兵弱而已,此时如果不在外交上下工夫那不是满盘皆输。如果外交是要靠国的强弱来定有无,那还要外交干什么,强国的外交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
xxxku 发表于 2014-7-16 07:54
1872年,日本单方吞并琉球后,时任云贵总督的刘长佑上书朝廷,提出先发制人、进攻日本本土。他认为日本 ...
你说的这儿,现在都没做到,何况当初
向时清廷海军亚洲无双,如何没有外交空间?
指望一个北洋舰队能拯救大清?
红旗太平洋舰队 发表于 2014-7-16 10:22
指望一个北洋舰队能拯救大清?
海军救不了,陆军救不了,还有什么能救?太平军还是拳匪?
脚盆还不是就出了个海军?

弄的臭就是臭,别老怪大环境……以中堂与太后之权势,他们自己就是大环境。
很多人说李鸿章的是非的时候很少考虑他在当时的地位,好像很多人都把他当成了国家的元首(至少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事实上李鸿章的地位基本就是他自己说的“裱糊匠”。地位比他高权力比他大说话比他算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多如牛毛,李鸿章不过是存在感比较强而已。可是存在感能说明很多问题吗?——外交部发言人在新闻上的存在感比主管外交的国务委员强得多
colinlin 发表于 2014-7-16 10:20
你说的这儿,现在都没做到,何况当初
你刚弄反,1882年袁世凯也说过要趁日本实力还不强,先发制人,消灭日本,当时都无胆,现在更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