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王老板博文: 我也抵制蠢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5:29:07
来自:http://www.bullog.cn/blogs/wanderlust/archives/126105.aspx



在一种二元对立的语境下,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经常被非常单薄的予以理解。比如东方的和西方的、好的和坏的、反动的与进步的、侵略性的与防卫性的等等。在这种对立之下,政治以及历史的复杂性被相应的忽略了,也导致了很多人看待民族(爱国)主义时非黑即白的态度。

和菜头发明了一个非常刻薄讨厌但又很形象的概念:入门级右派。这个词我以前也想过,但是怕挨骂,就没说出来,但和菜头非常英勇的讲出来了。就如同一个爱国青年,听到爱国这两个字就热血沸腾一样,一个入门级右派的表现又是什么呢?就是听到爱国这两个字就咬牙切齿满脸铁青。如果说抵制家乐福这种爱国行为非常愚蠢的话,那么在MSN上挂一个红心标志招谁惹谁了呢?但有些人连这种温和的表达方式都表达了极度的敏感和不屑,这让我非常不能理解:难道爱国或者民族主义就是专属于蠢货的东西?说的难听点,各位难道不是蠢货生下来的?

其实入门级右派也好,入门级左派也好,判断问题基本上都是出于本能,本能的热爱和厌恶。你让这些人具体说说为什么热爱或者厌恶,爱国为什么好,爱国为什么坏,估计都说不出什么道理来,但他们却都非常理直气壮。中国人受够了极左的痛苦,所以面临民族主义时,总是会抱有一种警惕的和否定的态度。但现在已不是文革时的政治环境,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去判断或者评价民族主义?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特征是什么?它是否具有民主的潜质?它对中国民主化的影响是什么?我们是否可以彻底剥离民族主义去构建中国的民主?

我想看到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而不是看两拨人互相骂来骂去,这无助于解决问题。而且就算要骂,拜托也骂的有点观赏性。我上网的目的就两样:趣味性和思想性。我看到有人发出了疑问:对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泛滥的后果,我和我“姐”为啥不挂心?当然,我也可以呵斥这位仁兄:对一党专政和土地国有的后果,你怎么不挂心?我还可以更进一步,像和菜头一样痛心疾呼:“在这种一片滔滔之下,大家争先恐后地爱国,无人关注国内问题。谁看新闻了?知道不知道黑砖窑的责任官员又恢复原职而且配车了?”

抢占这种制高点很容易,非常容易,我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我的态度,改几个字就够了。无非就是你站在阳台,我就站在屋顶,你站在屋顶,我就在屋顶上跳两下给你看看。有人说爱国青年,你们抵制家乐福算什么本事啊?有种抵制政府啊?政府对西藏问题的处理不当才是源头。我也可以说,你们跟爱国青年较劲算什么本事啊?有种跟政府较劲啊?政府的愚民教育才是源头里的源头。

大家都不敢直接和政府干,对核心问题都干瞪眼,都在挑软柿子捏,咋就都那么牛逼呢?独立思考不是当我们从左转右,或者从右转左之后,就可以停滞了,就可以一条道走到黑了,就认为已经真理在握了。独立思考应该是随时随地的,它应该是一种习惯,而不是态度。意识到爱国的问题不是思考的结束,更不足以牛逼到让你去嘲笑爱国青年,这只是思考的开始。那么,这种思考该如何延续?

我可以举个例子。

—————————严肃的分割线——————————

我们都在谈民主,实现这个东西并不难。仅从民主制度来说,第三次民主化浪潮期间,东德花了十周就民主了,捷克斯洛伐克花了十天,而罗马尼亚就花了十个小时。中国有一天如果实现民主,估计也就是打个瞌睡的时间。但是就民主文化而言,对很多国家却是个非常缓慢的过程,而普遍的认识是,对民主文化的认同,才是民主得以巩固的标志。

亨廷顿曾经问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在西班牙、秘鲁的统治之后立即出现对民主的认同,而在德国和日本这样的威权体制垮台之后要经历20年时间才能形成相对的认同呢?”美国史学家托兰在《战争之神》一书中曾经这样写到:二战以后,日本在美国的推动下进行民主化改革。一个日本老人在向麦克阿瑟政权表示敬意的同时却对天皇顶礼膜拜。可以看到,尽管民主体制已经在日本深深扎根,但是传统的文化的因素依然在起着重要的影响,或者说并行不悖的同时存在。

对于历史包袱沉重并深受儒家思想和集权制度影响的中国,我觉得对民主文化的认同同样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可能要比东德和日本更为长久。而这种认同或许就隐藏在爱国主义或者民族主义的崛起之中,这也是我对爱国青年保持宽容的原因之一。

我们所谈论的民主,其所带来的问题可以概括为:谁是人民?什么促使人民关心他们共同的政治命运?什么塑造了民主的公民意识?我觉得就中国而言,爱国主义可以给这些问题提供一种答案。任何一个走上街头的爱国青年,都具备了参与政治的意识。不能因为这种参与意识是在政府的默认或示意之下,或者是在异国的民主体制之下,而否定这种意识本身。更何况在这次事件中,政府所起到的是相反的作用。我很赞同羽良所说的:社会运动总是对威权体制的一种伤害。连江 CORE都曾经讲过:我们要提防右,但更要小心左。说明我党也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了。

很多人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入门级——对这种政治参与热情表示了嗤笑,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热情既可以被激进的思潮所利用,也可以被保守的思潮所借助。对于这种热情,我更多的予以肯定,因为有这种热情的存在,就说明它不是犬儒主义的,而犬儒主义,才是中国民主进步最大的障碍。而且我也不觉得中国的爱国主义情绪是多么危险,它其实是一种被动的表现,属于Reactive Nationalism。它不是土生土长的,而是被挑衅的结果。可以看到的是,中国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并不排外,并不主张闭关锁国,它只是在全球化过程中文化冲突的一种温和体现,轻易的把这种潮流和义和团、文革联系在一起,是一种对现实政治环境的刻意忽略,也是对国际社会普遍认识的无知。

另一方面,对于民主制度而言,由于它不是强制性的,所以其推动就建立在对某种抽象信仰的基础之上,依赖于公民对其的自动认同。但有些自由主义学者也指出:这种观点低估了民主治理所需的充分条件,尤其是在某些民族问题比较复杂的国家。近年来,不少学者指出:普世性原则唯有与具体民族情感混杂在一起时,才能成为身份认同和效忠目的。这种观点认为,为了使民主顺利运行,除了信守民主理念以外,公民还必须对本民族和本民族同胞具有深厚的感情。早在150年前,穆勒就断言,没有同胞手足之情,“代议制运作所必需的那种统一民意就不会存在”。

当然,这是一种很先验的东西。但就民主文化的塑造或者民主意识的觉醒而言,我目前所能看到的,爱国主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有些人把爱国主义的极端表现——比如对王千源的口诛笔伐——和爱国主义本身挂钩,这种联系非常不负责任,就如同因为网络上的极端表现而否定网络的价值一样,都是非常愚蠢的。对于很多人一味的否定爱国本身,听到爱国这两字就做呕吐状,对这种态度,我觉得很不可取。我所能知道的是,如果一种感情是普遍性的,那就一定有其诉求的因素,把这种感情引导至良性的方向远比扼杀或扑灭这种感情更理性。就如同现在很多农村居民还对毛时代充满感情,这种感情的潜在诉求可能是对公平及廉洁社会的希望,那么与其灭绝这种感情——事实上也不大可能——更合理的方式应该是在政策上兼顾这种情绪,进一步逐渐进行民主意识的熏陶。来自:http://www.bullog.cn/blogs/wanderlust/archives/126105.aspx



在一种二元对立的语境下,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经常被非常单薄的予以理解。比如东方的和西方的、好的和坏的、反动的与进步的、侵略性的与防卫性的等等。在这种对立之下,政治以及历史的复杂性被相应的忽略了,也导致了很多人看待民族(爱国)主义时非黑即白的态度。

和菜头发明了一个非常刻薄讨厌但又很形象的概念:入门级右派。这个词我以前也想过,但是怕挨骂,就没说出来,但和菜头非常英勇的讲出来了。就如同一个爱国青年,听到爱国这两个字就热血沸腾一样,一个入门级右派的表现又是什么呢?就是听到爱国这两个字就咬牙切齿满脸铁青。如果说抵制家乐福这种爱国行为非常愚蠢的话,那么在MSN上挂一个红心标志招谁惹谁了呢?但有些人连这种温和的表达方式都表达了极度的敏感和不屑,这让我非常不能理解:难道爱国或者民族主义就是专属于蠢货的东西?说的难听点,各位难道不是蠢货生下来的?

其实入门级右派也好,入门级左派也好,判断问题基本上都是出于本能,本能的热爱和厌恶。你让这些人具体说说为什么热爱或者厌恶,爱国为什么好,爱国为什么坏,估计都说不出什么道理来,但他们却都非常理直气壮。中国人受够了极左的痛苦,所以面临民族主义时,总是会抱有一种警惕的和否定的态度。但现在已不是文革时的政治环境,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去判断或者评价民族主义?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特征是什么?它是否具有民主的潜质?它对中国民主化的影响是什么?我们是否可以彻底剥离民族主义去构建中国的民主?

我想看到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而不是看两拨人互相骂来骂去,这无助于解决问题。而且就算要骂,拜托也骂的有点观赏性。我上网的目的就两样:趣味性和思想性。我看到有人发出了疑问:对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泛滥的后果,我和我“姐”为啥不挂心?当然,我也可以呵斥这位仁兄:对一党专政和土地国有的后果,你怎么不挂心?我还可以更进一步,像和菜头一样痛心疾呼:“在这种一片滔滔之下,大家争先恐后地爱国,无人关注国内问题。谁看新闻了?知道不知道黑砖窑的责任官员又恢复原职而且配车了?”

抢占这种制高点很容易,非常容易,我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我的态度,改几个字就够了。无非就是你站在阳台,我就站在屋顶,你站在屋顶,我就在屋顶上跳两下给你看看。有人说爱国青年,你们抵制家乐福算什么本事啊?有种抵制政府啊?政府对西藏问题的处理不当才是源头。我也可以说,你们跟爱国青年较劲算什么本事啊?有种跟政府较劲啊?政府的愚民教育才是源头里的源头。

大家都不敢直接和政府干,对核心问题都干瞪眼,都在挑软柿子捏,咋就都那么牛逼呢?独立思考不是当我们从左转右,或者从右转左之后,就可以停滞了,就可以一条道走到黑了,就认为已经真理在握了。独立思考应该是随时随地的,它应该是一种习惯,而不是态度。意识到爱国的问题不是思考的结束,更不足以牛逼到让你去嘲笑爱国青年,这只是思考的开始。那么,这种思考该如何延续?

我可以举个例子。

—————————严肃的分割线——————————

我们都在谈民主,实现这个东西并不难。仅从民主制度来说,第三次民主化浪潮期间,东德花了十周就民主了,捷克斯洛伐克花了十天,而罗马尼亚就花了十个小时。中国有一天如果实现民主,估计也就是打个瞌睡的时间。但是就民主文化而言,对很多国家却是个非常缓慢的过程,而普遍的认识是,对民主文化的认同,才是民主得以巩固的标志。

亨廷顿曾经问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在西班牙、秘鲁的统治之后立即出现对民主的认同,而在德国和日本这样的威权体制垮台之后要经历20年时间才能形成相对的认同呢?”美国史学家托兰在《战争之神》一书中曾经这样写到:二战以后,日本在美国的推动下进行民主化改革。一个日本老人在向麦克阿瑟政权表示敬意的同时却对天皇顶礼膜拜。可以看到,尽管民主体制已经在日本深深扎根,但是传统的文化的因素依然在起着重要的影响,或者说并行不悖的同时存在。

对于历史包袱沉重并深受儒家思想和集权制度影响的中国,我觉得对民主文化的认同同样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可能要比东德和日本更为长久。而这种认同或许就隐藏在爱国主义或者民族主义的崛起之中,这也是我对爱国青年保持宽容的原因之一。

我们所谈论的民主,其所带来的问题可以概括为:谁是人民?什么促使人民关心他们共同的政治命运?什么塑造了民主的公民意识?我觉得就中国而言,爱国主义可以给这些问题提供一种答案。任何一个走上街头的爱国青年,都具备了参与政治的意识。不能因为这种参与意识是在政府的默认或示意之下,或者是在异国的民主体制之下,而否定这种意识本身。更何况在这次事件中,政府所起到的是相反的作用。我很赞同羽良所说的:社会运动总是对威权体制的一种伤害。连江 CORE都曾经讲过:我们要提防右,但更要小心左。说明我党也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了。

很多人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入门级——对这种政治参与热情表示了嗤笑,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热情既可以被激进的思潮所利用,也可以被保守的思潮所借助。对于这种热情,我更多的予以肯定,因为有这种热情的存在,就说明它不是犬儒主义的,而犬儒主义,才是中国民主进步最大的障碍。而且我也不觉得中国的爱国主义情绪是多么危险,它其实是一种被动的表现,属于Reactive Nationalism。它不是土生土长的,而是被挑衅的结果。可以看到的是,中国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并不排外,并不主张闭关锁国,它只是在全球化过程中文化冲突的一种温和体现,轻易的把这种潮流和义和团、文革联系在一起,是一种对现实政治环境的刻意忽略,也是对国际社会普遍认识的无知。

另一方面,对于民主制度而言,由于它不是强制性的,所以其推动就建立在对某种抽象信仰的基础之上,依赖于公民对其的自动认同。但有些自由主义学者也指出:这种观点低估了民主治理所需的充分条件,尤其是在某些民族问题比较复杂的国家。近年来,不少学者指出:普世性原则唯有与具体民族情感混杂在一起时,才能成为身份认同和效忠目的。这种观点认为,为了使民主顺利运行,除了信守民主理念以外,公民还必须对本民族和本民族同胞具有深厚的感情。早在150年前,穆勒就断言,没有同胞手足之情,“代议制运作所必需的那种统一民意就不会存在”。

当然,这是一种很先验的东西。但就民主文化的塑造或者民主意识的觉醒而言,我目前所能看到的,爱国主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有些人把爱国主义的极端表现——比如对王千源的口诛笔伐——和爱国主义本身挂钩,这种联系非常不负责任,就如同因为网络上的极端表现而否定网络的价值一样,都是非常愚蠢的。对于很多人一味的否定爱国本身,听到爱国这两字就做呕吐状,对这种态度,我觉得很不可取。我所能知道的是,如果一种感情是普遍性的,那就一定有其诉求的因素,把这种感情引导至良性的方向远比扼杀或扑灭这种感情更理性。就如同现在很多农村居民还对毛时代充满感情,这种感情的潜在诉求可能是对公平及廉洁社会的希望,那么与其灭绝这种感情——事实上也不大可能——更合理的方式应该是在政策上兼顾这种情绪,进一步逐渐进行民主意识的熏陶。
顶一下王老板
如果一种感情是普遍性的,那就一定有其诉求的因素,把这种感情引导至良性的方向远比扼杀或扑灭这种感情更理性。就如同现在很多农村居民还对毛时代充满感情,这种感情的潜在诉求可能是对公平及廉洁社会的希望,那么与其灭绝这种感情——事实上也不大可能——更合理的方式应该是在政策上兼顾这种情绪,进一步逐渐进行民主意识的熏陶。
且我也不觉得中国的爱国主义情绪是多么危险,它其实是一种被动的表现,属于Reactive Nationalism。它不是土生土长的,而是被挑衅的结果。可以看到的是,中国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并不排外,并不主张闭关锁国,它只是在全球化过程中文化冲突的一种温和体现,轻易的把这种潮流和义和团、文革联系在一起,是一种对现实政治环境的刻意忽略,也是对国际社会普遍认识的无知。

另一方面,对于民主制度而言,由于它不是强制性的,所以其推动就建立在对某种抽象信仰的基础之上,依赖于公民对其的自动认同。但有些自由主义学者也指出:这种观点低估了民主治理所需的充分条件,尤其是在某些民族问题比较复杂的国家。近年来,不少学者指出:普世性原则唯有与具体民族情感混杂在一起时,才能成为身份认同和效忠目的。这种观点认为,为了使民主顺利运行,除了信守民主理念以外,公民还必须对本民族和本民族同胞具有深厚的感情。早在150年前,穆勒就断言,没有同胞手足之情,“代议制运作所必需的那种统一民意就不会存在”。=============文字写的不错。我也觉得,普世价值只有和民族同胞感情结合一起,民主自由宪政才能在中国扎下根。否则,只能反复和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