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欧洲的战争与整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5:45:51
近代欧洲的战争与整合
高连奎
  
  近代欧洲是通过战争走向整合的,战争也将欧洲从封建时代打成了“现代民族国家”,近代以来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发生的主要战场主要为三场,一次是著名的1618~1648德意志三十年战争,第二次是拿破仑战争,第三次就是俾斯麦的统一战争。
  
  十七世纪上半叶一向小仗不断的欧洲大陆在大陆的中心——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相互攻伐,一打就是30年。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欧混战,这场战争开始前,西班牙是唯一的超级大国,瑞典刚从卡马尔同盟中独立出来,法国更是刚刚完成中央集权的巩固。而这场战争之后,西班牙沦为二流国家,德意志民族整体崛起的大门永远被关上,瑞典成为北方霸权大国,法兰西更是进入了路易十四的极盛,成了无可非议的路上霸主。
  
  1、欧洲30年战争
  
  西班牙从罗马时代开始,就一直被入侵,罗马人、迦太基人、哥特人、阿拉伯人、摩尔人都在伊比利亚半岛上大肆劫掠过,直到伊莎贝勒女王赶走了摩尔人,资助了哥伦布,西班牙才翻身,并一举成为世界一级,垄断了世界海上贸易。
  
  再说法兰西和德意志这对宿敌,公元800年,查理曼大帝的法兰克帝国几乎恢复了罗马的荣耀,可惜三个孙子自己搞起了内讧,国家就切成了三个,十年间,三个皇族陆续丢了权,西部被大公爵于果·加佩篡得,是为法兰西;东部落到了查理曼一生的敌人萨克森人手中,废掉旧教皇,让新教皇封为“神圣罗马帝国”成了德意志国家的国号;中部被伦巴第人灭了国,北意大利被收入囊下,中部帝国北方的大片领土成了无主之地,于是引发了德法间千年的争夺,这片土地有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阿尔萨斯-洛林。
  
  欧洲30年战争是宗教改革后教派斗争加剧的结果,也是当时欧洲各国政治矛盾与领土纷争的反映。德国宗教改革后,诸侯分成新教诸侯和旧教诸侯两大集团,德国七大选侯中,三大选侯属新教,四大选侯属旧教。双方展开以争夺教产为主要内容的长期斗争,严重影响了德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德国皇室哈布斯堡家族当时不仅有奥地利为世袭领地,而且还控制着捷克和匈牙利的西部以及德国的士瓦本和阿尔萨斯一带;其家族还统治着西班牙及其殖民地,是势力最强的诸侯。德皇依靠自身的强大势力,与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族联合,对付镇压尼德兰革命,干涉法国胡格诺战争,与英、法专制王权为敌;对内打击新教诸侯,扶植旧教势力。
  
  为了抵御以德皇为首的旧教集团的压力,新教诸侯于1608年组成以巴拉丁选侯腓特烈为首的“新教同盟”。次年,旧教诸侯成立“天主教同盟”与之对抗。随着两大集团之间的斗争,欧洲国际局势也变得复杂起来。为了削弱哈布斯堡皇室并从中得利,丹麦、瑞典、英国、法国、荷兰等国支持“新教同盟”,而罗马教皇、德皇、西班牙则站在“天主教同盟”一边。这样,德国成为欧洲国际矛盾的焦点。
  
  1618年,捷克布拉格人民揭开了30年战争的序幕。捷克于1526年重新并入神圣罗马帝国版图。1617年耶稣会士斐迪南继任捷克国王后,力图恢复天主教的统治地位,禁止新教诸侯集会,撤销先前给予捷克的自治权和信仰自由。此举激起了捷克人民的强烈反抗。1618年5月23日,愤怒的布拉格群众冲入王宫,将正在与捷克国会代表谈判的国王的两名特使从窗户抛入壕沟。这个“掷出窗外事件”使长期蕴积的宗教矛盾终于爆发,并引发了旷日持久的30年战争。
  
  30年战争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捷克——巴拉丁时期(1618~1624年)。“掷出窗外事件”发生后,捷克组成临时政府并宣布独立,次年选举“新教同盟”的首领巴拉丁选侯腓特烈为国王。捷克与巴拉丁联军初战告捷,攻入奥地利,逼近维也纳。但后来由于得不到新教诸侯的支持,在旧教诸侯和西班牙援军的强大攻势面前,捷克和巴拉丁联军节节败退,并于1620年11月8日的“白山战役”中北彻底打败。自此,捷克完全丧失了独立,成为奥地利的波希米亚省。在德国境内,巴拉丁被西班牙军队占领。到1624年初,旧教势力已取得决定性胜利。
  
  第二阶段,丹麦时期(1625~1629年)。天主教同盟的胜利和哈布斯堡家族势力的增强,引起德国新教诸侯的不安,也威胁着法、英、荷、丹等国的政治经济利益。1625年,法国首相黎塞留促成英国、荷兰、丹麦三国结成反哈布斯堡联盟,各国资助丹麦出兵德国,这样一来,德国的内战演变成一场国际战争。1626~1628年,德皇在“天主教同盟”的支持下,依靠捷克贵族瓦伦斯坦的雇佣军,打败丹麦军队,占领整个北德地区。1629年,丹麦被迫与德皇签订《卢卑克和约》,保证不再干涉德国事务。同年,德皇颁布《复原敕令》,规定凡1552年以来没收的天主教会的一切财产,都必须归还天主教会。
  
  第三阶段,瑞典时期(1630~1635年)。哈布斯堡家族在北德的胜利,使追求波罗的海霸权的瑞典惴惴不安。于是,法国以巨额金钱,俄国以大宗粮食、硝石援助瑞典,怂恿瑞典出兵德国。1630年7月,瑞典军队在国王古斯塔夫二世的统率下,从波美拉尼亚登陆,相继占领了德国北部、中部许多地区。后来,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战死,瑞典军心涣散。从1632年底起,战争进入相持状态。1634年9月,德皇依靠西班牙援军在莱茵河与多瑙河之间的诺德林根重创瑞典军队。次年,新教诸侯与德皇缔结和约,战局朝着有利于德皇和旧教诸侯的方向发展。法国于是直接参战。
  
  第四阶段,法国——瑞典时期(1635~1648年)。法国本为天主教国家,与德皇、西班牙并无宗教矛盾。法国之所以直接参战,主要是担心哈布斯堡家族势力的膨胀,危及自己在欧洲的霸权地位。从1635年5月开始,法军以德国为主战场,同时在西尼德兰、意大利和西班牙对哈布斯堡家族开战。此后,荷兰、威尼斯、匈牙利等国相继支持法国,加入法瑞联盟。战争初期,德皇一度占据优势,西班牙军队也曾从南北两面攻入法国,逼近巴黎。但40年代以后,法、瑞逐渐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1642年秋,瑞典军队在莱比锡附近打败德皇军队;第二年春,法军在西部的洛克瓦战役中击溃西班牙军,占领阿尔萨斯;1645年,瑞典军队在捷克挫败德皇军队;1646年,法、瑞联军攻入士瓦本、巴伐利亚,瑞典占领了布拉格。德皇被迫求和,并于1648年10月24日与法、瑞两国缔结了《威斯特伐里亚和约》,结束了30年战争。
  
  由宗教纷争引起的30年战争,实际上是一场德皇意欲加强权力、新旧教诸侯要求割据称雄、几个大国乘机扩张的战争。它严重削弱了欧洲的天主教和封建势力,同时加剧了德国的分裂割据局面,给德国的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它还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为俄国实施“西进”政策和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提供了契机。
  
  30年战争,结束了自中世纪以来“一个教皇、一个皇帝”统治欧洲的局面,德国分裂为近300个独立的大小不同的诸侯领地和100多个独立的骑士领土,皇帝企图在欧洲恢复天主教地位完全破灭,神圣罗马帝国在事实上已不复存在。
  
  与此同时,由于德国是30年战争的主战场,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六分之五的乡村被毁灭;捷克和萨克森的矿山全部被破坏;人口减少三分之一以上,捷克居民在战前有300万,战后只剩78万人;工商业急剧衰退。绝大多数城市都失去了原先的商业,而沦为诸侯的统治中心。恩格斯说:“在整整一个世纪里,德意志为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最无纪律的暴兵纵横反复地蹂躏着。到处是焚烧、抢掠、鞭打、强奸、屠杀。大军之外,还有小股的义勇兵,其实,倒不如干脆把他们叫做土匪,他们随随便便,自由行动——凡属有这样匪军出现的地方,农民是最倒霉的了。物质的破坏,人口的凋零,是无穷无尽的。当和平到来的时候,德国已经不可救药了,已经被踏碎、被撕破、遍身流血,躺倒地下了;最可怜的,当然还是农民们。”
  
  西班牙失去了一等强国的地位。战胜国法国从这一次战争中得到了德国大片领土,包括在1552年占领的梅斯、土尔、凡尔登等洛林土地得以承认,阿萨斯和下阿尔萨斯以及西南德意志的一些地区。法国因此成了欧洲霸主。
  
  战胜国瑞典也得到了波罗的海沿岸的大片土地,包括整个西波美拉尼亚,包括鲁根岛在内;还获得了东波美拉尼亚的一些地区和城市,含出海口城市施台廷及奥德河口地区。瑞典国王还以帝国采邑(从皇帝那儿获得的封地)名义获得威塞尔河口及其他一些地区。这样,瑞典不仅据有德意志北部各重要河口,而且由于成了德意志的诸侯,可以随时干涉德意志的内部事务。此外,瑞典还得到500万杜卡登(当时的一种金币)的赔款。瑞典因此成为北欧强国。
  
  和约正式承认荷兰独立;正式承认瑞士脱离神圣罗马帝国,成为独立国。在宗教方面,和约规定卡尔文教徒享受与路德教徒同样的权利。教会财产的归属以1624年初持有的情况为准。新教得以承认,在帝国法庭中,天主教和新教的法官各占有相等的人数。
  
  这次战争对世界军事学术和技术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比如:滑膛枪得以进一步改进,并开始大量投入使用;火炮也进行了改进,开始实行标准化;炮兵已成为一个独立兵种;武器装备的改进使战术发生了革命,战斗队形趋向灵活;促使了许多国家军事制度发生变革;在战争中涌现了一大批军事将领,如瑞典的古斯道夫二世、法国的蒂雷纳等。
  
  2、拿破仑战争
  
  法国大革命让欧洲各王室感受威胁,法王路易十六被拘禁后遭处决,更是火上加油。在1792年奥地利、萨丁尼亚、那不勒斯王国、普鲁士、西班牙和大不列颠(英国)结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试图毁灭法兰西共和国。法国共和政府运用各样办法,如全国征兵、军事改革、总体战等,战胜了各国。1797年拿破仑在意大利击败奥军,强迫奥地利接受及签下坎波福尔米奥条约,从此只剩下大不列颠跟法国作战。
  
  第二次反法同盟是由奥地利、英国、那不勒斯、鄂图曼帝国、教宗国、葡萄牙和俄罗斯在1798年结成。饱受督政府的分裂和腐败,缺乏资金,又没有了在1790年代推导大量改革,却因政变避难国外的前军政部长拉扎尔·卡诺(LazareCarnot)的领导,拿破仑也远在埃及作战,使法国面对那些由英国资助的敌国,屡战屡败。1799年8月23日拿破仑秘密地从埃及回到法国。他随即在11月9日的雾月政变中,推翻督政府,夺取了政权。拿破仑急忙重整法国陆军,建立一支预备军来支援法军在莱茵地区和意大利的战事。1800年拿破仑在意大利的马伦戈击败奥军。稍后,法军更在霍恩林登大胜奥军,奥地利签下吕内维尔(Lunéville)和约(1801年2月9日)后,退出同盟。第二次反法同盟因法国的再次胜利而结束。但是英国对鼓动欧洲各强国抵抗法国,还有很大的影响力,因为它为了结盟成功,用大量金钱和物资补助同盟国。拿破仑理解如果不能打败英国,就得跟英国签订和约,否则他是无法取得和平。
  
  英国因丧失同盟国,被迫同法国签订亚眠和约。然而,这一和约并未消除英法之间的矛盾。拿破仑企图击败英国,便在布伦地区开始集结法国海军和远征军的兵力。但是,法西联合舰队在特拉法加海战中的失败,使拿破仑不能在不列颠岛登陆。为了建立新的反法同盟,英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
  
  俄国对法国在欧洲的扩张深感不安,尽管同英国存在严重的意见分歧,仍然接受了英国的结盟建议。1805年4月11日,俄英缔结了彼得堡盟约,从而为第三次反法同盟奠定了基础。参加同盟的有瑞典、丹麦、两西西里王国和奥地利。同盟各国计划派出一支50万人的联军。
  
  1805年9月底,拿破仑将法军22万人在莱茵河一线展开。法军乘同盟军分散之机,前出到奥多瑙河集团军的后方,并在乌尔姆战役中将其击溃。抵达战区的俄军陷入困境。俄军司令官库图佐夫巧妙地实施机动,才使其军队免遭合围,并在奥尔米茨地域同从俄国开来的一个军和奥军的残部会合。但是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俄奥联军遭到失败。奥地利遂退出战争,并同法国缔结了普雷斯堡和约。拿破仑军队的坚决行动导致第三次反法同盟的解体,并使法国在欧洲的地位得到巩固。拿破仑同俄国媾和的企图完全失败。俄国全权代表于1806年7月20日签署的巴黎和约被俄国国务会议否决。
  
  1806年9月,英国、俄国、普鲁士和瑞典结成第四次反法同盟。普鲁士不待同盟各国作好军事准备,就于同年10月1日向法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法军撤过莱茵河。拿破仑拒绝普鲁士的要求,并出兵侵入图林根,继而侵入普鲁士。10月14日,在耶拿—奥厄斯泰特战役中,法军击溃了普军。1806年11月28日,俄对法宣战。拿破仑企图在波兰和东普鲁士的领土上,经过一次或数次交战击败俄军,迫其签订对法有利的和约。但是,拿破仑未能实现这一计划。在最初的大规模的普乌图斯克会战中,拿破仑未能围歼俄军。随后,在普鲁士—埃劳战役中,双方不分胜负。但是,拿破仑在1807年6月14日的弗里德兰一战中获胜,继而前出到俄国边境。拿破仑未敢渡过涅曼河,因为他深知俄国的军事资源并未枯竭。战争可能演变为对法不利的持久战。俄国政府在大陆上没有同盟国,并且正在同波斯和土耳其进行战争,只得接受法国的和谈建议。1807年7月,在季利济特缔结了法俄和法普和约。俄国参加了大陆封锁,并于1807年10月对英宣战。缔结季利济特和约后,拿破仑实际上控制了整个西欧和中欧。
  
  1807年,法军经西班牙开进葡萄牙。但是,法国人在西班牙的恣肆妄为引起西班牙人民强烈愤懑。1808年,马德里爆发起义。从此西班牙人民开始了反抗法国占领军的法西战争。1809年1月,拿破仑把内伊和苏尔特两元帅统率的相当庞大的兵力留在西班牙,自己返回法国,因为在中欧正孕育着一场新的战争。英国政府已将奥地利拉入第五次反法同盟。同年7月11日,奥地利被迫与法签订了申布伦和约。1809年奥法战争中,拿破仑军队付出了很大努力才取得胜利,因为奥军战斗素质有了提高。在这一时期,拿破仑还遇到欧洲各国人民反抗法国统治的民族解放斗争。1809年4月,蒂罗尔农民在戈费尔的领导下举行起义。普鲁士、威斯特伐利亚、不伦瑞克和萨克森也发生了反法起义。所有这些起义尽管都被法军镇压,但证明在欧洲已产生了反抗拿破仑压迫的新生力量。
  
  拿破仑战胜第五次反法联盟后,法国直接或间接统治了欧洲大陆的大部地区。拿破仑帝国从原来88个省扩展到130个省,人口达7500万。欧洲大陆主要国家奥地利、普鲁士臣服于法国,俄国也委屈奉迎以求自保。拿破仑的声望和势力达到顶点。
  
  俄国警惕地对待法国的扩张,是大陆阻止拿破仑实现争夺世界霸权计划的中坚力量。拿破仑的侵略政策越来越针对俄国。他开始积极进行对俄战争的外交和军事准备。1812年春,法国分别同普鲁士和奥地利结成军事同盟。根据盟约,为了对俄作战,普军2万人,奥军3万人归拿破仑指挥。法国的其它附庸国政府也开始训练远征俄国的军队。俄国政府获悉法国进行战争准备的消息后,采取了加强军队和预防战时孤立无援的措施。1812年4月,俄国同瑞典缔结了彼得堡盟约,规定双方共同行动,反对法国。双方都认为必须把与俄国处于战争状态的英国拉入同盟。战争爆发后,俄英缔结了和约。结束同土耳其的战争,并缔结布加勒斯特和约,对俄国来说,是政治上的巨大胜利。
  
  法、俄矛盾由来已久。两国表面上相安无事,实际上在奥斯曼、波兰和中欧地区的争夺十分激烈、为称霸欧陆,拿破仑以俄国破坏“大陆封锁”为由,集结“大军”60余万人(其中第一梯队44万余人),于1812年6月24日入侵俄国。战争初期,法军拥有绝对优势,俄军被迫退却。9月7日博罗季诺之战后,法军进入莫斯科。俄军总司令M.I.库图佐夫率部转移至莫斯科西南160公里的卡卢加,威胁法军后方交通线。俄国军民坚壁清野,开展游击战。拿破仑的处境每况愈下,被迫向沙皇求和,遭拒绝。10月,法军冒着严寒撤退,俄军跟踪追击。11月26~28日,法军西渡别列津纳河时遭重创,几乎全军覆没(见法俄战争)。与此同时,法军在西班牙屡遭失败,被迫撤出马德里。
  
  拿破仑军队在俄国的失败,成为欧洲爆发反拿破仑民族起义的信号。1813年2月,俄、普结盟。英、西、葡、瑞、奥相继加入,结成第六次反法联盟。拿破仑组建新“大军”迎击,5月经吕岑之战和包岑之战打败普俄联军。此后,拿破仑分兵据守易北河汉堡至德累斯顿一线各要塞。8月26~27日在德累斯顿会战中,法军虽取胜,但损失惨重。10月16~19日,双方进行莱比锡之战,萨克森军队倒戈加入联军,法军被击败,拿破仑率残部逃出战场。反法联军乘胜追击,进逼法国边境。1814年1月,联军20余万人进入法国境内。拿破仑集结约8万人阻击联军,在塞纳河流域迟滞联军达两个月,并于3月21日率部东进马恩河,企图把联军引离巴黎。联军不予理睬,全力向巴黎推进,于30日迫使巴黎守军投降。4月13日拿破仑在巴黎枫丹白露宫签署退位诏书,此前两天拿破仑宣布无条件投降。拿破仑本人在退位后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拿破仑保留了“皇帝”的称号,可是他的领土只局限在那个小岛上。
  
  拿破仑在往厄尔巴岛的路上几乎被暗杀,自己也尝试自杀未遂。而在巴黎,路易十八回到法兰西,重新成为法兰西王国国王,波旁王朝复辟。拿破仑的妻子和儿子被奥地利帝国囚禁,还有传闻说拿破仑将被流放到大西洋上的一个小岛,这一切令拿破仑别无选择,最后在1815年2月26日逃出小岛,率领1000人于3月1日回到法兰西王国。本来被派来阻止他的法兰西王国军队转而继续支持拿破仑。3月20日拿破仑回到巴黎,此时他已经拥有一个14万人的正规军和20万人的志愿军,路易十八逃跑,百日王朝开始。但是好景不长,欧洲各国迅速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的军队在比利时滑铁卢战役中全军覆没,他正式投降。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路易十八再度复辟。拿破仑被流放圣赫勒拿岛。战争至此结束。
  
  一个时代落幕了,拿破仑战争延续15年之久,其直接后果是反法联盟取得了胜利,封建王朝复辟,但它动摇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基础,唤起了欧洲民族觉醒,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3、卑斯麦战争
  
  19世纪中期,德意志仍然处在严重的分裂之中。形式上是34个联邦和4个自由市联合组成的。邦联各国在政治上、外交上都有独立性。这是拿破仑帝国覆灭后,欧洲各国在维也纳召开的国际会议,决定建立的一个“德意志联邦”,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其中南部的奥地利和北部的普鲁士最为强大。长期以来,奥地利与普鲁士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奥地利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日耳曼外,还包括很多其他民族。但普鲁士是纯粹由日耳曼曼人组成的国家,所以日耳曼民族统一运动的旗帜,逐渐由奥地利转到普鲁士的手中。1862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坚持推行军事改革,并且提出“要想拯救日耳曼,只有依靠铁和血”的“铁血政策”,因此而得名“铁血首相”。
  
  铁血首相俾斯麦认为要实现德意志的统一,必须排除奥地利,打倒法国。于是,普鲁士在俾斯麦的领导下,发动了三次对外战争。
  
  第一次战争,1864年的丹麦战争。
  
  在对丹麦的战争中,俾斯麦采取了联奥攻丹的战争策略。1864年1月16日普奥联合向丹麦发出最后通牒,随即开始战争。丹麦以4万士兵对6万敌人,最后以丹麦的战败而告终。普鲁士得到了石勒苏益格。奥地利也得到了另一小公国何尔斯泰因。
  
  在战争过程中,俾斯麦摸清了奥地利的军事实力。结束丹麦战争后,普鲁士于1866年出兵与奥地利战争。
  
  第二次战争,1866年的普奥战争。
  
  1866年,结束奥地利和普鲁士多年来争夺德意志统治权的争斗和决定以容克地主资产阶级的普鲁士作为盟主统一德国的普奥战争终于爆发了。奥地利没有丹麦那么好对付,于是俾斯麦寻求与意大利联盟。因为威尼斯地区一直受奥地利欺凌,所以意大利很快答应了联盟。
  
  普鲁士为了这场战争,作了周密准备:改组军队并用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军队,与意大利结成军事同盟,争取俄国和法国保持中立。普鲁士军队实行普遍征兵制,在战斗训练方面优于募兵制的奥军。经济上,普鲁士也胜过奥地利:工业发达,铁路线密布全国。参谋长(老)毛奇将军(后来直接指挥作战)制定的战略计划,是想打一场速决战。计划规定:切断奥地利与其盟邦的联系,派出3个军团迅速侵入敌方内地,继而在决战中将敌击溃。普鲁土能派出的兵力达63万。
  
  毛奇和俾斯麦之间产生了分歧。毛奇主张强攻维也纳。俾斯麦则认为,此举会给今后普鲁士的欧洲政策带来困难。他坚持挥师转向匈牙利。结果,照此执行。奥地利面临丧失匈牙利的实际危险,不得不停止军事行动,于7月22日签订停战协定。8月23日,普鲁士和奥地利在布拉格签订和约。
  
  经过对奥地利的战争,普鲁士取得了荷尔斯泰因;汉诺威等几个小邦并入普鲁士。并成立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同盟,许多小邦纷纷加入;奥地利被排除于德意志之外。
  
  因为战争只持续了七个星期,故普奥战争又叫七星期战争。
  
  第三次战争,1870年的普法战争。
  
  路易·波拿巴(拿破仑的侄儿,即拿破仑三世)建立起法兰西第二帝国,当上法国皇帝后,对内实行封建专制,对外发动扩张战争,妄想称霸欧洲,以致国内各种矛盾激化起来。为了摆脱国内的政治危机,挽救摇摇欲坠的帝国统治,路易·波拿巴决意对普鲁士作战。于是,他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为借口,于1870年7月19日对普宣战。早有战争想法的俾斯麦,积极应战。战争初期,普鲁士方面是防御性的。
  
  战争伊始,法军的腐败就暴露无遗。装备不齐,粮草奇缺,弹药不足,甚至军官找不到自己的连队。8月2日,法军闯入德境,遭到普军迎头痛击。8月6日,法军全线崩溃。法军主力部队被分割成两部分:由巴赞元帅率领的一部分被普军包围在麦茨要塞;麦克马洪元帅率领的另一部分,狼狈地逃到色当。担任前敌总指挥的路易·波拿巴也随军逃到这里。普军跟踪追击,包围了色当。1870年9月1日拂晓,普法两军在色当会战。在普军的猛烈炮火轰击下,法国丢盔卸甲,溃不成军,当天下午就竖起白旗,递交了投降书。第二天,路易·波拿巴连同元帅、39个将军、10.4万名士兵,都做了普军的俘虏。经过对法战争,法国被迫将莱茵河流域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割给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
  
  欢迎来我的新浪博客看看,有更多的精彩分析哦!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721961197_0_1.html
近代欧洲的战争与整合
高连奎
  
  近代欧洲是通过战争走向整合的,战争也将欧洲从封建时代打成了“现代民族国家”,近代以来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发生的主要战场主要为三场,一次是著名的1618~1648德意志三十年战争,第二次是拿破仑战争,第三次就是俾斯麦的统一战争。
  
  十七世纪上半叶一向小仗不断的欧洲大陆在大陆的中心——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相互攻伐,一打就是30年。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欧混战,这场战争开始前,西班牙是唯一的超级大国,瑞典刚从卡马尔同盟中独立出来,法国更是刚刚完成中央集权的巩固。而这场战争之后,西班牙沦为二流国家,德意志民族整体崛起的大门永远被关上,瑞典成为北方霸权大国,法兰西更是进入了路易十四的极盛,成了无可非议的路上霸主。
  
  1、欧洲30年战争
  
  西班牙从罗马时代开始,就一直被入侵,罗马人、迦太基人、哥特人、阿拉伯人、摩尔人都在伊比利亚半岛上大肆劫掠过,直到伊莎贝勒女王赶走了摩尔人,资助了哥伦布,西班牙才翻身,并一举成为世界一级,垄断了世界海上贸易。
  
  再说法兰西和德意志这对宿敌,公元800年,查理曼大帝的法兰克帝国几乎恢复了罗马的荣耀,可惜三个孙子自己搞起了内讧,国家就切成了三个,十年间,三个皇族陆续丢了权,西部被大公爵于果·加佩篡得,是为法兰西;东部落到了查理曼一生的敌人萨克森人手中,废掉旧教皇,让新教皇封为“神圣罗马帝国”成了德意志国家的国号;中部被伦巴第人灭了国,北意大利被收入囊下,中部帝国北方的大片领土成了无主之地,于是引发了德法间千年的争夺,这片土地有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阿尔萨斯-洛林。
  
  欧洲30年战争是宗教改革后教派斗争加剧的结果,也是当时欧洲各国政治矛盾与领土纷争的反映。德国宗教改革后,诸侯分成新教诸侯和旧教诸侯两大集团,德国七大选侯中,三大选侯属新教,四大选侯属旧教。双方展开以争夺教产为主要内容的长期斗争,严重影响了德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德国皇室哈布斯堡家族当时不仅有奥地利为世袭领地,而且还控制着捷克和匈牙利的西部以及德国的士瓦本和阿尔萨斯一带;其家族还统治着西班牙及其殖民地,是势力最强的诸侯。德皇依靠自身的强大势力,与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族联合,对付镇压尼德兰革命,干涉法国胡格诺战争,与英、法专制王权为敌;对内打击新教诸侯,扶植旧教势力。
  
  为了抵御以德皇为首的旧教集团的压力,新教诸侯于1608年组成以巴拉丁选侯腓特烈为首的“新教同盟”。次年,旧教诸侯成立“天主教同盟”与之对抗。随着两大集团之间的斗争,欧洲国际局势也变得复杂起来。为了削弱哈布斯堡皇室并从中得利,丹麦、瑞典、英国、法国、荷兰等国支持“新教同盟”,而罗马教皇、德皇、西班牙则站在“天主教同盟”一边。这样,德国成为欧洲国际矛盾的焦点。
  
  1618年,捷克布拉格人民揭开了30年战争的序幕。捷克于1526年重新并入神圣罗马帝国版图。1617年耶稣会士斐迪南继任捷克国王后,力图恢复天主教的统治地位,禁止新教诸侯集会,撤销先前给予捷克的自治权和信仰自由。此举激起了捷克人民的强烈反抗。1618年5月23日,愤怒的布拉格群众冲入王宫,将正在与捷克国会代表谈判的国王的两名特使从窗户抛入壕沟。这个“掷出窗外事件”使长期蕴积的宗教矛盾终于爆发,并引发了旷日持久的30年战争。
  
  30年战争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捷克——巴拉丁时期(1618~1624年)。“掷出窗外事件”发生后,捷克组成临时政府并宣布独立,次年选举“新教同盟”的首领巴拉丁选侯腓特烈为国王。捷克与巴拉丁联军初战告捷,攻入奥地利,逼近维也纳。但后来由于得不到新教诸侯的支持,在旧教诸侯和西班牙援军的强大攻势面前,捷克和巴拉丁联军节节败退,并于1620年11月8日的“白山战役”中北彻底打败。自此,捷克完全丧失了独立,成为奥地利的波希米亚省。在德国境内,巴拉丁被西班牙军队占领。到1624年初,旧教势力已取得决定性胜利。
  
  第二阶段,丹麦时期(1625~1629年)。天主教同盟的胜利和哈布斯堡家族势力的增强,引起德国新教诸侯的不安,也威胁着法、英、荷、丹等国的政治经济利益。1625年,法国首相黎塞留促成英国、荷兰、丹麦三国结成反哈布斯堡联盟,各国资助丹麦出兵德国,这样一来,德国的内战演变成一场国际战争。1626~1628年,德皇在“天主教同盟”的支持下,依靠捷克贵族瓦伦斯坦的雇佣军,打败丹麦军队,占领整个北德地区。1629年,丹麦被迫与德皇签订《卢卑克和约》,保证不再干涉德国事务。同年,德皇颁布《复原敕令》,规定凡1552年以来没收的天主教会的一切财产,都必须归还天主教会。
  
  第三阶段,瑞典时期(1630~1635年)。哈布斯堡家族在北德的胜利,使追求波罗的海霸权的瑞典惴惴不安。于是,法国以巨额金钱,俄国以大宗粮食、硝石援助瑞典,怂恿瑞典出兵德国。1630年7月,瑞典军队在国王古斯塔夫二世的统率下,从波美拉尼亚登陆,相继占领了德国北部、中部许多地区。后来,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战死,瑞典军心涣散。从1632年底起,战争进入相持状态。1634年9月,德皇依靠西班牙援军在莱茵河与多瑙河之间的诺德林根重创瑞典军队。次年,新教诸侯与德皇缔结和约,战局朝着有利于德皇和旧教诸侯的方向发展。法国于是直接参战。
  
  第四阶段,法国——瑞典时期(1635~1648年)。法国本为天主教国家,与德皇、西班牙并无宗教矛盾。法国之所以直接参战,主要是担心哈布斯堡家族势力的膨胀,危及自己在欧洲的霸权地位。从1635年5月开始,法军以德国为主战场,同时在西尼德兰、意大利和西班牙对哈布斯堡家族开战。此后,荷兰、威尼斯、匈牙利等国相继支持法国,加入法瑞联盟。战争初期,德皇一度占据优势,西班牙军队也曾从南北两面攻入法国,逼近巴黎。但40年代以后,法、瑞逐渐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1642年秋,瑞典军队在莱比锡附近打败德皇军队;第二年春,法军在西部的洛克瓦战役中击溃西班牙军,占领阿尔萨斯;1645年,瑞典军队在捷克挫败德皇军队;1646年,法、瑞联军攻入士瓦本、巴伐利亚,瑞典占领了布拉格。德皇被迫求和,并于1648年10月24日与法、瑞两国缔结了《威斯特伐里亚和约》,结束了30年战争。
  
  由宗教纷争引起的30年战争,实际上是一场德皇意欲加强权力、新旧教诸侯要求割据称雄、几个大国乘机扩张的战争。它严重削弱了欧洲的天主教和封建势力,同时加剧了德国的分裂割据局面,给德国的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它还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为俄国实施“西进”政策和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提供了契机。
  
  30年战争,结束了自中世纪以来“一个教皇、一个皇帝”统治欧洲的局面,德国分裂为近300个独立的大小不同的诸侯领地和100多个独立的骑士领土,皇帝企图在欧洲恢复天主教地位完全破灭,神圣罗马帝国在事实上已不复存在。
  
  与此同时,由于德国是30年战争的主战场,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六分之五的乡村被毁灭;捷克和萨克森的矿山全部被破坏;人口减少三分之一以上,捷克居民在战前有300万,战后只剩78万人;工商业急剧衰退。绝大多数城市都失去了原先的商业,而沦为诸侯的统治中心。恩格斯说:“在整整一个世纪里,德意志为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最无纪律的暴兵纵横反复地蹂躏着。到处是焚烧、抢掠、鞭打、强奸、屠杀。大军之外,还有小股的义勇兵,其实,倒不如干脆把他们叫做土匪,他们随随便便,自由行动——凡属有这样匪军出现的地方,农民是最倒霉的了。物质的破坏,人口的凋零,是无穷无尽的。当和平到来的时候,德国已经不可救药了,已经被踏碎、被撕破、遍身流血,躺倒地下了;最可怜的,当然还是农民们。”
  
  西班牙失去了一等强国的地位。战胜国法国从这一次战争中得到了德国大片领土,包括在1552年占领的梅斯、土尔、凡尔登等洛林土地得以承认,阿萨斯和下阿尔萨斯以及西南德意志的一些地区。法国因此成了欧洲霸主。
  
  战胜国瑞典也得到了波罗的海沿岸的大片土地,包括整个西波美拉尼亚,包括鲁根岛在内;还获得了东波美拉尼亚的一些地区和城市,含出海口城市施台廷及奥德河口地区。瑞典国王还以帝国采邑(从皇帝那儿获得的封地)名义获得威塞尔河口及其他一些地区。这样,瑞典不仅据有德意志北部各重要河口,而且由于成了德意志的诸侯,可以随时干涉德意志的内部事务。此外,瑞典还得到500万杜卡登(当时的一种金币)的赔款。瑞典因此成为北欧强国。
  
  和约正式承认荷兰独立;正式承认瑞士脱离神圣罗马帝国,成为独立国。在宗教方面,和约规定卡尔文教徒享受与路德教徒同样的权利。教会财产的归属以1624年初持有的情况为准。新教得以承认,在帝国法庭中,天主教和新教的法官各占有相等的人数。
  
  这次战争对世界军事学术和技术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比如:滑膛枪得以进一步改进,并开始大量投入使用;火炮也进行了改进,开始实行标准化;炮兵已成为一个独立兵种;武器装备的改进使战术发生了革命,战斗队形趋向灵活;促使了许多国家军事制度发生变革;在战争中涌现了一大批军事将领,如瑞典的古斯道夫二世、法国的蒂雷纳等。
  
  2、拿破仑战争
  
  法国大革命让欧洲各王室感受威胁,法王路易十六被拘禁后遭处决,更是火上加油。在1792年奥地利、萨丁尼亚、那不勒斯王国、普鲁士、西班牙和大不列颠(英国)结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试图毁灭法兰西共和国。法国共和政府运用各样办法,如全国征兵、军事改革、总体战等,战胜了各国。1797年拿破仑在意大利击败奥军,强迫奥地利接受及签下坎波福尔米奥条约,从此只剩下大不列颠跟法国作战。
  
  第二次反法同盟是由奥地利、英国、那不勒斯、鄂图曼帝国、教宗国、葡萄牙和俄罗斯在1798年结成。饱受督政府的分裂和腐败,缺乏资金,又没有了在1790年代推导大量改革,却因政变避难国外的前军政部长拉扎尔·卡诺(LazareCarnot)的领导,拿破仑也远在埃及作战,使法国面对那些由英国资助的敌国,屡战屡败。1799年8月23日拿破仑秘密地从埃及回到法国。他随即在11月9日的雾月政变中,推翻督政府,夺取了政权。拿破仑急忙重整法国陆军,建立一支预备军来支援法军在莱茵地区和意大利的战事。1800年拿破仑在意大利的马伦戈击败奥军。稍后,法军更在霍恩林登大胜奥军,奥地利签下吕内维尔(Lunéville)和约(1801年2月9日)后,退出同盟。第二次反法同盟因法国的再次胜利而结束。但是英国对鼓动欧洲各强国抵抗法国,还有很大的影响力,因为它为了结盟成功,用大量金钱和物资补助同盟国。拿破仑理解如果不能打败英国,就得跟英国签订和约,否则他是无法取得和平。
  
  英国因丧失同盟国,被迫同法国签订亚眠和约。然而,这一和约并未消除英法之间的矛盾。拿破仑企图击败英国,便在布伦地区开始集结法国海军和远征军的兵力。但是,法西联合舰队在特拉法加海战中的失败,使拿破仑不能在不列颠岛登陆。为了建立新的反法同盟,英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
  
  俄国对法国在欧洲的扩张深感不安,尽管同英国存在严重的意见分歧,仍然接受了英国的结盟建议。1805年4月11日,俄英缔结了彼得堡盟约,从而为第三次反法同盟奠定了基础。参加同盟的有瑞典、丹麦、两西西里王国和奥地利。同盟各国计划派出一支50万人的联军。
  
  1805年9月底,拿破仑将法军22万人在莱茵河一线展开。法军乘同盟军分散之机,前出到奥多瑙河集团军的后方,并在乌尔姆战役中将其击溃。抵达战区的俄军陷入困境。俄军司令官库图佐夫巧妙地实施机动,才使其军队免遭合围,并在奥尔米茨地域同从俄国开来的一个军和奥军的残部会合。但是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俄奥联军遭到失败。奥地利遂退出战争,并同法国缔结了普雷斯堡和约。拿破仑军队的坚决行动导致第三次反法同盟的解体,并使法国在欧洲的地位得到巩固。拿破仑同俄国媾和的企图完全失败。俄国全权代表于1806年7月20日签署的巴黎和约被俄国国务会议否决。
  
  1806年9月,英国、俄国、普鲁士和瑞典结成第四次反法同盟。普鲁士不待同盟各国作好军事准备,就于同年10月1日向法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法军撤过莱茵河。拿破仑拒绝普鲁士的要求,并出兵侵入图林根,继而侵入普鲁士。10月14日,在耶拿—奥厄斯泰特战役中,法军击溃了普军。1806年11月28日,俄对法宣战。拿破仑企图在波兰和东普鲁士的领土上,经过一次或数次交战击败俄军,迫其签订对法有利的和约。但是,拿破仑未能实现这一计划。在最初的大规模的普乌图斯克会战中,拿破仑未能围歼俄军。随后,在普鲁士—埃劳战役中,双方不分胜负。但是,拿破仑在1807年6月14日的弗里德兰一战中获胜,继而前出到俄国边境。拿破仑未敢渡过涅曼河,因为他深知俄国的军事资源并未枯竭。战争可能演变为对法不利的持久战。俄国政府在大陆上没有同盟国,并且正在同波斯和土耳其进行战争,只得接受法国的和谈建议。1807年7月,在季利济特缔结了法俄和法普和约。俄国参加了大陆封锁,并于1807年10月对英宣战。缔结季利济特和约后,拿破仑实际上控制了整个西欧和中欧。
  
  1807年,法军经西班牙开进葡萄牙。但是,法国人在西班牙的恣肆妄为引起西班牙人民强烈愤懑。1808年,马德里爆发起义。从此西班牙人民开始了反抗法国占领军的法西战争。1809年1月,拿破仑把内伊和苏尔特两元帅统率的相当庞大的兵力留在西班牙,自己返回法国,因为在中欧正孕育着一场新的战争。英国政府已将奥地利拉入第五次反法同盟。同年7月11日,奥地利被迫与法签订了申布伦和约。1809年奥法战争中,拿破仑军队付出了很大努力才取得胜利,因为奥军战斗素质有了提高。在这一时期,拿破仑还遇到欧洲各国人民反抗法国统治的民族解放斗争。1809年4月,蒂罗尔农民在戈费尔的领导下举行起义。普鲁士、威斯特伐利亚、不伦瑞克和萨克森也发生了反法起义。所有这些起义尽管都被法军镇压,但证明在欧洲已产生了反抗拿破仑压迫的新生力量。
  
  拿破仑战胜第五次反法联盟后,法国直接或间接统治了欧洲大陆的大部地区。拿破仑帝国从原来88个省扩展到130个省,人口达7500万。欧洲大陆主要国家奥地利、普鲁士臣服于法国,俄国也委屈奉迎以求自保。拿破仑的声望和势力达到顶点。
  
  俄国警惕地对待法国的扩张,是大陆阻止拿破仑实现争夺世界霸权计划的中坚力量。拿破仑的侵略政策越来越针对俄国。他开始积极进行对俄战争的外交和军事准备。1812年春,法国分别同普鲁士和奥地利结成军事同盟。根据盟约,为了对俄作战,普军2万人,奥军3万人归拿破仑指挥。法国的其它附庸国政府也开始训练远征俄国的军队。俄国政府获悉法国进行战争准备的消息后,采取了加强军队和预防战时孤立无援的措施。1812年4月,俄国同瑞典缔结了彼得堡盟约,规定双方共同行动,反对法国。双方都认为必须把与俄国处于战争状态的英国拉入同盟。战争爆发后,俄英缔结了和约。结束同土耳其的战争,并缔结布加勒斯特和约,对俄国来说,是政治上的巨大胜利。
  
  法、俄矛盾由来已久。两国表面上相安无事,实际上在奥斯曼、波兰和中欧地区的争夺十分激烈、为称霸欧陆,拿破仑以俄国破坏“大陆封锁”为由,集结“大军”60余万人(其中第一梯队44万余人),于1812年6月24日入侵俄国。战争初期,法军拥有绝对优势,俄军被迫退却。9月7日博罗季诺之战后,法军进入莫斯科。俄军总司令M.I.库图佐夫率部转移至莫斯科西南160公里的卡卢加,威胁法军后方交通线。俄国军民坚壁清野,开展游击战。拿破仑的处境每况愈下,被迫向沙皇求和,遭拒绝。10月,法军冒着严寒撤退,俄军跟踪追击。11月26~28日,法军西渡别列津纳河时遭重创,几乎全军覆没(见法俄战争)。与此同时,法军在西班牙屡遭失败,被迫撤出马德里。
  
  拿破仑军队在俄国的失败,成为欧洲爆发反拿破仑民族起义的信号。1813年2月,俄、普结盟。英、西、葡、瑞、奥相继加入,结成第六次反法联盟。拿破仑组建新“大军”迎击,5月经吕岑之战和包岑之战打败普俄联军。此后,拿破仑分兵据守易北河汉堡至德累斯顿一线各要塞。8月26~27日在德累斯顿会战中,法军虽取胜,但损失惨重。10月16~19日,双方进行莱比锡之战,萨克森军队倒戈加入联军,法军被击败,拿破仑率残部逃出战场。反法联军乘胜追击,进逼法国边境。1814年1月,联军20余万人进入法国境内。拿破仑集结约8万人阻击联军,在塞纳河流域迟滞联军达两个月,并于3月21日率部东进马恩河,企图把联军引离巴黎。联军不予理睬,全力向巴黎推进,于30日迫使巴黎守军投降。4月13日拿破仑在巴黎枫丹白露宫签署退位诏书,此前两天拿破仑宣布无条件投降。拿破仑本人在退位后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拿破仑保留了“皇帝”的称号,可是他的领土只局限在那个小岛上。
  
  拿破仑在往厄尔巴岛的路上几乎被暗杀,自己也尝试自杀未遂。而在巴黎,路易十八回到法兰西,重新成为法兰西王国国王,波旁王朝复辟。拿破仑的妻子和儿子被奥地利帝国囚禁,还有传闻说拿破仑将被流放到大西洋上的一个小岛,这一切令拿破仑别无选择,最后在1815年2月26日逃出小岛,率领1000人于3月1日回到法兰西王国。本来被派来阻止他的法兰西王国军队转而继续支持拿破仑。3月20日拿破仑回到巴黎,此时他已经拥有一个14万人的正规军和20万人的志愿军,路易十八逃跑,百日王朝开始。但是好景不长,欧洲各国迅速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的军队在比利时滑铁卢战役中全军覆没,他正式投降。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路易十八再度复辟。拿破仑被流放圣赫勒拿岛。战争至此结束。
  
  一个时代落幕了,拿破仑战争延续15年之久,其直接后果是反法联盟取得了胜利,封建王朝复辟,但它动摇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基础,唤起了欧洲民族觉醒,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3、卑斯麦战争
  
  19世纪中期,德意志仍然处在严重的分裂之中。形式上是34个联邦和4个自由市联合组成的。邦联各国在政治上、外交上都有独立性。这是拿破仑帝国覆灭后,欧洲各国在维也纳召开的国际会议,决定建立的一个“德意志联邦”,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其中南部的奥地利和北部的普鲁士最为强大。长期以来,奥地利与普鲁士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奥地利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日耳曼外,还包括很多其他民族。但普鲁士是纯粹由日耳曼曼人组成的国家,所以日耳曼民族统一运动的旗帜,逐渐由奥地利转到普鲁士的手中。1862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坚持推行军事改革,并且提出“要想拯救日耳曼,只有依靠铁和血”的“铁血政策”,因此而得名“铁血首相”。
  
  铁血首相俾斯麦认为要实现德意志的统一,必须排除奥地利,打倒法国。于是,普鲁士在俾斯麦的领导下,发动了三次对外战争。
  
  第一次战争,1864年的丹麦战争。
  
  在对丹麦的战争中,俾斯麦采取了联奥攻丹的战争策略。1864年1月16日普奥联合向丹麦发出最后通牒,随即开始战争。丹麦以4万士兵对6万敌人,最后以丹麦的战败而告终。普鲁士得到了石勒苏益格。奥地利也得到了另一小公国何尔斯泰因。
  
  在战争过程中,俾斯麦摸清了奥地利的军事实力。结束丹麦战争后,普鲁士于1866年出兵与奥地利战争。
  
  第二次战争,1866年的普奥战争。
  
  1866年,结束奥地利和普鲁士多年来争夺德意志统治权的争斗和决定以容克地主资产阶级的普鲁士作为盟主统一德国的普奥战争终于爆发了。奥地利没有丹麦那么好对付,于是俾斯麦寻求与意大利联盟。因为威尼斯地区一直受奥地利欺凌,所以意大利很快答应了联盟。
  
  普鲁士为了这场战争,作了周密准备:改组军队并用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军队,与意大利结成军事同盟,争取俄国和法国保持中立。普鲁士军队实行普遍征兵制,在战斗训练方面优于募兵制的奥军。经济上,普鲁士也胜过奥地利:工业发达,铁路线密布全国。参谋长(老)毛奇将军(后来直接指挥作战)制定的战略计划,是想打一场速决战。计划规定:切断奥地利与其盟邦的联系,派出3个军团迅速侵入敌方内地,继而在决战中将敌击溃。普鲁土能派出的兵力达63万。
  
  毛奇和俾斯麦之间产生了分歧。毛奇主张强攻维也纳。俾斯麦则认为,此举会给今后普鲁士的欧洲政策带来困难。他坚持挥师转向匈牙利。结果,照此执行。奥地利面临丧失匈牙利的实际危险,不得不停止军事行动,于7月22日签订停战协定。8月23日,普鲁士和奥地利在布拉格签订和约。
  
  经过对奥地利的战争,普鲁士取得了荷尔斯泰因;汉诺威等几个小邦并入普鲁士。并成立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同盟,许多小邦纷纷加入;奥地利被排除于德意志之外。
  
  因为战争只持续了七个星期,故普奥战争又叫七星期战争。
  
  第三次战争,1870年的普法战争。
  
  路易·波拿巴(拿破仑的侄儿,即拿破仑三世)建立起法兰西第二帝国,当上法国皇帝后,对内实行封建专制,对外发动扩张战争,妄想称霸欧洲,以致国内各种矛盾激化起来。为了摆脱国内的政治危机,挽救摇摇欲坠的帝国统治,路易·波拿巴决意对普鲁士作战。于是,他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为借口,于1870年7月19日对普宣战。早有战争想法的俾斯麦,积极应战。战争初期,普鲁士方面是防御性的。
  
  战争伊始,法军的腐败就暴露无遗。装备不齐,粮草奇缺,弹药不足,甚至军官找不到自己的连队。8月2日,法军闯入德境,遭到普军迎头痛击。8月6日,法军全线崩溃。法军主力部队被分割成两部分:由巴赞元帅率领的一部分被普军包围在麦茨要塞;麦克马洪元帅率领的另一部分,狼狈地逃到色当。担任前敌总指挥的路易·波拿巴也随军逃到这里。普军跟踪追击,包围了色当。1870年9月1日拂晓,普法两军在色当会战。在普军的猛烈炮火轰击下,法国丢盔卸甲,溃不成军,当天下午就竖起白旗,递交了投降书。第二天,路易·波拿巴连同元帅、39个将军、10.4万名士兵,都做了普军的俘虏。经过对法战争,法国被迫将莱茵河流域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割给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
  
  欢迎来我的新浪博客看看,有更多的精彩分析哦!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721961197_0_1.html
打得真乱。
大陆国家即使在一段时期内能不断取得战役胜利,也还是逃不过英国佬的大陆均衡政策。
七年战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