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也谈战机的抗过载之二.抗荷服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12:46:07
横看成岭侧成峰
——也谈战机的抗过载之二.抗荷服篇

第一篇我们讨论了战机的抗过载,这一篇我们来谈谈飞行员的抗过载。

过载,尤其是大的正过载,对飞行员的生理影响是显著的。正过载会产生离心力,促使血液流向腿部、腹部,并在此淤积,造成心脏收缩期缩短。同时,流向大脑和眼睛的血液减少,造成头部血压过低、大脑和眼睛缺氧。

正过载的直接现象:
1 最初,飞行员会失去识别颜色的能力,即出现所谓的“灰视”现象。
2 接下来是管状视,即有限视力
3 稍后是完全失明的“黑视”
4 最坏时会出现晕厥,完全失去知觉(G-induced loss of consciousness, G-LOC)

另外,长时间或更高的过载还会导致手臂、脊椎和腿部的剧烈疼痛。

负过载则会是血液上升到头部,颅内压力增加,会产生不舒服甚至痛苦的感觉。

因此,较高的正负过载都会使飞行员完成任务的能力大大降低。

第一篇谈到过,空空导弹能够承受的过载最大达到了50-70g。而血肉之躯的人体是望尘莫及的。对于战斗机飞行员,如果不适用任何对抗过载的手段,对正过载的基础抗荷平均水平大约在4.25G(持续时间10秒)左右

因此4.25G也因此成为三代机飞行员选拔的标准之一。如果你能达到5G,恭喜!您已经有了试飞员的潜能!5.25G,更是可遇不可求的一小撮精英分子,呵呵。

因此,飞行员需要采取主动抗过载手段,来对抗高于基础抗荷水平的过载。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抗荷服。

对此,《侯文》称:
“歼-10在早期配套抗荷服的选择方向上犯了严重的路线错误”
“KH5抗荷服采用的仍然是侧管结构,这出于长期使用仿制苏联早期产品形成的技术路径依赖”
“歼10早期…使用了KT5老式侧管式抗荷服”…现在的歼-10早已完成换装新型环控系统和囊式抗荷服”。
“侧管式抗荷服对于飞行员腿部、胸腹的加压过程非常死板,压力大小不会随着飞行员的呼吸协调变化;这使飞行员在进行加压呼吸时胸腹部肌肉特别费力,一般只能维持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就会严重疲劳”

老式技术,依赖苏联,路线错误…还严重!兵器迷胆小…..看着有点害怕啊……

呵呵,真有那么严重吗?

一、抗荷服的发展走过了一条曲折发展的复杂道路。

《侯文》认为囊式抗荷服先进,侧管式抗荷服落后,这在当前是一个事实。

但,话说得太简单了。

1940年代,最早的抗荷服出现,其实就是囊式抗荷服。这种抗荷服用5个气囊,分别覆盖身体下肢表面的腹部、大腿和小腿。正过载较大时,气囊充气对腹部和下肢施加压力。阻止血液向下半身流转,从而保证头部的循环血量。囊式的最大问题是覆盖身体表面积大,散热困难。而且充气慢,加压不匀,飞行员非常不舒服。

1945年, 为了解决囊式抗荷服的缺点,美国兰伯特设计了管式抗荷服。对腿部加压时,靠侧管(所以也称侧管式抗荷服)充气膨胀, 带动系带绷紧衣面来间接实现。对腹部加压时,则利用与两根腿部与侧管相通的腹囊直接对腹部加压, 即腹囊内压力与两侧管内压力一致。侧管式比囊式抗荷服有明显优势:即充气速度快, 加压均匀, 热负荷明显小。

1970年代,美国伯顿(Burton)和谢弗斯托的试验和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侧管式抗荷服在持续性高过载飞行中有可能为飞行员提供更好的防护。所以,侧管式抗荷服能为飞行员提供更好的抗过载服务。

所以,在那个时候,侧管式比囊式是有优势的。

不过新问题又来了:由于腿部是间接加压(充气产生压力-压力绷紧衣服-衣服施加压力给腿部), 压力传递损耗较大。因此需要133kPa 以上的工作压才能对抗过载。而腹部加压时腹囊内压力与两侧管内压力一致,近似直接加压。注意:腿部有骨骼是低压加压,腹部柔软却高压加压,这就导致了侧管式抗荷服的最大问题——腹部压痛。

1970-1980 年代,国外曾研究优化管式抗荷服。采用高低两种压力,即2个抗调器向腹部囊和侧管囊,分别充低压气和高压气的办法,来克服腹痛问题, 但终因结构过于复杂,不适合装机而未能推广使用。

1988年,美国伯顿设优化管式抗荷服计了气动均压式管式抗荷服,即 CSU-17/P组合式高科技增强设计抗荷服,俗称战斗抗荷服(Combined Advanced Technology Enhanced Design G-Ensemble,Combat Edge)。与单纯的五囊式抗荷相比, 可提供更多的生理保护, 为美军F16和F15飞行员采用。

1990年代,美军研制的阿哥塔斯( ATAGS )技术研制的CSU-23/P大面积覆盖囊式抗荷服(extended coverage G-sui t , ECGS), 经F16 飞行员试穿, 认为可减轻疲劳, 有较好的抗荷能力。但缺点依然是热负荷较大。

1990-2000年代,得益于先进的环控系统用于座舱+抗荷服强制通风能力,保证率座舱温度低到6度。即使ATAGS先进囊式抗荷服覆盖下身面积>90%,再加胸部气囊,飞行员也不会因为体温过高而损失过多的抗荷能力。至此,囊式抗荷服终于在于管式抗荷服的竞争中胜出。

说完了国外,再聊聊国内。

1960年代开始:采用囊式抗荷服

1970年代开始:侧重发展侧管式抗荷服。自然也遇到了拦路虎——腹部压痛问题

1980 年代:优化侧管式抗荷服。即研究采用气簧式腹囊,对减轻腹部压痛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其结构复杂、臃肿, 不受飞行员欢迎未能列装。

1990年代:开发基于侧管的均压式抗荷服,1995年列装三代机

1990年代-2000年代:优化管式抗荷服,同时也开发先进囊式抗荷服。

2000年代-2010年代:先进的环控系统用于座舱+抗荷服强制通风能力,保证先进大面积覆盖囊式抗荷服ECGS,为四代机做好列装准备。

《侯文》说中国抗荷服长期依赖和仿制苏联。兵器迷比较了一下,却感觉,我兔的步伐与美军何其相似,几乎是比美帝慢10年的回放啊,呵呵。

其实,我军和西方一样,很长时间都并不清楚管式和囊式究竟哪种会取得决定性优势。于是,我们看到的中国抗荷服产品,其实是两种抗荷服你追我赶、长期共存的有趣局面,即KH-1、KH-2、KH-3,和KH-4型抗荷服均为五囊式,而D C-2、D C-3 ,DC-4型代偿服为侧管式。

表1:中国囊式和侧管式抗荷服的列装表
                       

补充说明几点:
1我兔将侧管式抗荷服增加了应急供氧功能形成DC系列,主要为15000-20000米高空的歼-8系列高升限战机,提供高空座舱增压失效和高空跳伞时飞行员的抗过载与供氧双重保护。而升限相对低的战机用更轻巧灵便的KH系列囊式抗荷服。

2 在上述产品中,KH-4属于第二代抗荷服,特点在于,首次取代高空密封式全身代偿服,改成国际通用的两件式(抗荷代偿裤、代偿背心)新型抗荷服,轻便舒适穿着方便,具有更强的抗过载能力。

3 在上述产品中,KH-5型抗荷代偿两用裤属于第三代新型抗荷服。是在侧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又进行了相关优化。
A:抗荷调压器采用在正加速度发生前给服装预充压的方法,将气体经抗荷调压器向抗荷服的气囊充气
B: 结合腰部囊式和腿部侧管式两类的特点:
一方面:以腹部、大腿和小腿处 5个连通的气囊固定在衣面内,固定在代偿裤上,组成代偿抗荷联合裤,这很像囊式。并为增加穿着的活动性和减少囊式的热负荷,去掉了裤裆和膝部气囊。
另一方面,通过侧管充气和张紧带拉紧衣面来实现对大腿、小腿的加压,这很像侧管式。
二者结合,体表加压均匀,极大地提高了飞行员在大过载作战时的安全。

4 KH-7,由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等相关机构研发,大幅升级改进,与KT9抗荷调节器组合提供了额外的4G防护能力,其中仅KH7抗荷服的防护能力就提升了0.5G。是我军目前列装的最新型号抗荷服。

二、绕了这一大圈,兵器迷终于可以对抗荷服的观点总结如下: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中国空军非常清楚:囊式的压痛小,且覆盖面积大散热就差,覆盖面积小抗过载效果就差;而侧管式抗过载速度快但笨重,且腹部压痛是顽症。因此列装两类产品,一方面有利于各取所长,分别利用,另一方面为分别探索各自的技术优化铺平了道路。兵器迷认为,在看不清技术发展未来走向的情况下,空军并没有盲目决定选择或者放弃哪一种方式,而是坚持数十年走了两条技术路线长期并存的路子。这不失为是一种稳健、务实的装备决策。《侯文》说“KH5抗荷服采用的仍然是侧管结构,这出于长期使用仿制苏联早期产品形成的技术路径依赖”。从中国空军抗荷装备的谱系看,是否有些偏颇之处。这是其一。

在接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囊式和管式抗荷服,都经过了漫长的技术演进之路,此消彼长,长期以来各有优势,胜负难分。与其说“歼-10在早期配套抗荷服的选择方向上犯了严重的路线错误”,倒不如说,直到歼10早期,由于中国的先进环控技术尚未实现,囊式散热问题依旧是死穴;而侧管式的腹部压痛也是大患,虽试图解决却屡战屡败。。因此当时,在两类抗荷服中,并没有出现一条技术路线明显错误,和另一条技术路线明显正确的失衡局面,可以让中国空军从容的去面对,去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即便为歼10选择了侧管式抗荷服,也不能说没有道理。这是其二。

KH-5并不是简单的侧管式抗荷服,它将传统侧管式的腿侧管压+腹部囊压,优化为腹腿5囊通压,很有两种抗荷服嫁接的意思。KH-5是均压式抗荷服,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侧管式抗荷服对于飞行员腿部、腹部的加压过程非常死板…飞行员在进行加压呼吸时腹部肌肉特别费力,一般只能维持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就会严重疲劳”的缺点。其设计与上面提到的美国F15和F16的CSU-17/P组合式高科技增强设计抗荷服相似。KH-5不但优于过去的侧管式抗荷服,也胜过以往列装的5囊式抗荷服,其技术先进性,是跨代的,也是当时中国空军能够得到的最佳选择。这是其三。

KH-5列装歼10后,中国航空医学和载荷设备研究人员并未止步,而是依然在持续努力研究更先进的囊式抗荷服。某型先进囊式抗荷系统样品生产后,于2002年经过中国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验证,其地面离心机测试抗荷性能达到惊人的5.33 G,比KH-X侧管式抗荷服高1.35 G,且用力程度小, 疲劳程度轻, 心率低。该型样品的大部分技术都在KH-7得到了应用,最终成功替代了KH-5型。这种替换,我们理应将其看做一种进步的写照,而非否定KH-5的证明。相信美国不会因为有了后来F22的CSU-23/P,就认定F16选CSU-17/P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路线;同样的,中国也不会因为有了更好KH-7,就认定KH-5技术“老旧”,否定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这是其四。

即便在囊式抗荷服似乎在四代机一统天下的今天,我们仍然不能认为,侧管式抗荷服这条技术线路,从此就会销声匿迹。事实上,两条腿走路,依然是中国空军的基本思路。公开资料表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05年首次将小型化新型分压技术用于侧管式改造,通过在腹囊和两侧管囊间分别装上分压装置和泄压活门, 成功将腹囊的压力降至侧管压力的40%左右。该技术在新型抗荷服进行了10 人次的离心机生理试验, 在过载增长率3Gs,最大试验过载9G的条件下, 分压装置工作正常, 装备抗荷效果达到了3.5G——这已经是了KH-7的抗荷效果。后续对60 名歼击机飞行员调查表明,分压装置和泄压活门的大小、安装部位及其舒适性均可接受,腹部压痛改善明显。该技术已用于其它新型管式抗荷服的设计中,相关分压产品已经批量交付部队。官方评价是“为已走入困境的侧管式抗荷服的研制与发展展现了新的前景”。

反之,囊式抗荷服虽然占尽上风,却仍然不完美,根据美方资料:ATAGS囊式抗荷服在峰值为5-8G的模拟空战中,飞行员出现颈肌疲劳, 加压呼吸时手臂疼痛的情况。麦道公司研制的另一种阿特兰提斯勇士液体抗荷服也存在双足不舒适以及说话困难等问题。

因此,两种抗荷服的竞争,甚至融合,仍在继续,未有尽头。有朝一日,如果效解决了飞行员腹部压痛的问题,侧管式技术仍有可能迎来它的又一个优势回合。届时,我们也不应该说当年为歼10B和歼20选择囊式,就是另一个“严重路线错误”,对吧。这是其五。

有朋友问了,兵器迷,你说KH-5这好那好,但给飞行员造成“肺萎缩”,这又怎么说呢?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肺萎缩》分解
注:所有资料来自于互联网公开报道和公开出版物,如:
《飞机的气动设计》
《GJB 67.6-2008 军用飞机结构强度规范》
《主动控制技术》
《飞行员抗荷服的性能改善》
《美国空军战术生保系统的加压呼吸抗荷性能》
《空战优势抗荷系统》
《谈抗荷服保障大过载飞行安全-铁血kjlzywz》
本文同时引用了侯知健先生的多篇博文,在此一并致谢
更多文章,请见个人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455885643_0_1.html
横看成岭侧成峰
——也谈战机的抗过载之二.抗荷服篇

第一篇我们讨论了战机的抗过载,这一篇我们来谈谈飞行员的抗过载。

过载,尤其是大的正过载,对飞行员的生理影响是显著的。正过载会产生离心力,促使血液流向腿部、腹部,并在此淤积,造成心脏收缩期缩短。同时,流向大脑和眼睛的血液减少,造成头部血压过低、大脑和眼睛缺氧。

正过载的直接现象:
1 最初,飞行员会失去识别颜色的能力,即出现所谓的“灰视”现象。
2 接下来是管状视,即有限视力
3 稍后是完全失明的“黑视”
4 最坏时会出现晕厥,完全失去知觉(G-induced loss of consciousness, G-LOC)

另外,长时间或更高的过载还会导致手臂、脊椎和腿部的剧烈疼痛。

负过载则会是血液上升到头部,颅内压力增加,会产生不舒服甚至痛苦的感觉。

因此,较高的正负过载都会使飞行员完成任务的能力大大降低。

第一篇谈到过,空空导弹能够承受的过载最大达到了50-70g。而血肉之躯的人体是望尘莫及的。对于战斗机飞行员,如果不适用任何对抗过载的手段,对正过载的基础抗荷平均水平大约在4.25G(持续时间10秒)左右

因此4.25G也因此成为三代机飞行员选拔的标准之一。如果你能达到5G,恭喜!您已经有了试飞员的潜能!5.25G,更是可遇不可求的一小撮精英分子,呵呵。

因此,飞行员需要采取主动抗过载手段,来对抗高于基础抗荷水平的过载。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抗荷服。

对此,《侯文》称:
“歼-10在早期配套抗荷服的选择方向上犯了严重的路线错误”
“KH5抗荷服采用的仍然是侧管结构,这出于长期使用仿制苏联早期产品形成的技术路径依赖”
“歼10早期…使用了KT5老式侧管式抗荷服”…现在的歼-10早已完成换装新型环控系统和囊式抗荷服”。
“侧管式抗荷服对于飞行员腿部、胸腹的加压过程非常死板,压力大小不会随着飞行员的呼吸协调变化;这使飞行员在进行加压呼吸时胸腹部肌肉特别费力,一般只能维持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就会严重疲劳”

老式技术,依赖苏联,路线错误…还严重!兵器迷胆小…..看着有点害怕啊……

呵呵,真有那么严重吗?

一、抗荷服的发展走过了一条曲折发展的复杂道路。

《侯文》认为囊式抗荷服先进,侧管式抗荷服落后,这在当前是一个事实。

但,话说得太简单了。

1940年代,最早的抗荷服出现,其实就是囊式抗荷服。这种抗荷服用5个气囊,分别覆盖身体下肢表面的腹部、大腿和小腿。正过载较大时,气囊充气对腹部和下肢施加压力。阻止血液向下半身流转,从而保证头部的循环血量。囊式的最大问题是覆盖身体表面积大,散热困难。而且充气慢,加压不匀,飞行员非常不舒服。

1945年, 为了解决囊式抗荷服的缺点,美国兰伯特设计了管式抗荷服。对腿部加压时,靠侧管(所以也称侧管式抗荷服)充气膨胀, 带动系带绷紧衣面来间接实现。对腹部加压时,则利用与两根腿部与侧管相通的腹囊直接对腹部加压, 即腹囊内压力与两侧管内压力一致。侧管式比囊式抗荷服有明显优势:即充气速度快, 加压均匀, 热负荷明显小。

1970年代,美国伯顿(Burton)和谢弗斯托的试验和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侧管式抗荷服在持续性高过载飞行中有可能为飞行员提供更好的防护。所以,侧管式抗荷服能为飞行员提供更好的抗过载服务。

所以,在那个时候,侧管式比囊式是有优势的。

不过新问题又来了:由于腿部是间接加压(充气产生压力-压力绷紧衣服-衣服施加压力给腿部), 压力传递损耗较大。因此需要133kPa 以上的工作压才能对抗过载。而腹部加压时腹囊内压力与两侧管内压力一致,近似直接加压。注意:腿部有骨骼是低压加压,腹部柔软却高压加压,这就导致了侧管式抗荷服的最大问题——腹部压痛。

1970-1980 年代,国外曾研究优化管式抗荷服。采用高低两种压力,即2个抗调器向腹部囊和侧管囊,分别充低压气和高压气的办法,来克服腹痛问题, 但终因结构过于复杂,不适合装机而未能推广使用。

1988年,美国伯顿设优化管式抗荷服计了气动均压式管式抗荷服,即 CSU-17/P组合式高科技增强设计抗荷服,俗称战斗抗荷服(Combined Advanced Technology Enhanced Design G-Ensemble,Combat Edge)。与单纯的五囊式抗荷相比, 可提供更多的生理保护, 为美军F16和F15飞行员采用。

1990年代,美军研制的阿哥塔斯( ATAGS )技术研制的CSU-23/P大面积覆盖囊式抗荷服(extended coverage G-sui t , ECGS), 经F16 飞行员试穿, 认为可减轻疲劳, 有较好的抗荷能力。但缺点依然是热负荷较大。

1990-2000年代,得益于先进的环控系统用于座舱+抗荷服强制通风能力,保证率座舱温度低到6度。即使ATAGS先进囊式抗荷服覆盖下身面积>90%,再加胸部气囊,飞行员也不会因为体温过高而损失过多的抗荷能力。至此,囊式抗荷服终于在于管式抗荷服的竞争中胜出。

说完了国外,再聊聊国内。

1960年代开始:采用囊式抗荷服

1970年代开始:侧重发展侧管式抗荷服。自然也遇到了拦路虎——腹部压痛问题

1980 年代:优化侧管式抗荷服。即研究采用气簧式腹囊,对减轻腹部压痛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其结构复杂、臃肿, 不受飞行员欢迎未能列装。

1990年代:开发基于侧管的均压式抗荷服,1995年列装三代机

1990年代-2000年代:优化管式抗荷服,同时也开发先进囊式抗荷服。

2000年代-2010年代:先进的环控系统用于座舱+抗荷服强制通风能力,保证先进大面积覆盖囊式抗荷服ECGS,为四代机做好列装准备。

《侯文》说中国抗荷服长期依赖和仿制苏联。兵器迷比较了一下,却感觉,我兔的步伐与美军何其相似,几乎是比美帝慢10年的回放啊,呵呵。

其实,我军和西方一样,很长时间都并不清楚管式和囊式究竟哪种会取得决定性优势。于是,我们看到的中国抗荷服产品,其实是两种抗荷服你追我赶、长期共存的有趣局面,即KH-1、KH-2、KH-3,和KH-4型抗荷服均为五囊式,而D C-2、D C-3 ,DC-4型代偿服为侧管式。

表1:中国囊式和侧管式抗荷服的列装表

表.png (13.38 KB, 下载次数: 1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30 08:18 上传

                       

补充说明几点:
1我兔将侧管式抗荷服增加了应急供氧功能形成DC系列,主要为15000-20000米高空的歼-8系列高升限战机,提供高空座舱增压失效和高空跳伞时飞行员的抗过载与供氧双重保护。而升限相对低的战机用更轻巧灵便的KH系列囊式抗荷服。

2 在上述产品中,KH-4属于第二代抗荷服,特点在于,首次取代高空密封式全身代偿服,改成国际通用的两件式(抗荷代偿裤、代偿背心)新型抗荷服,轻便舒适穿着方便,具有更强的抗过载能力。

3 在上述产品中,KH-5型抗荷代偿两用裤属于第三代新型抗荷服。是在侧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又进行了相关优化。
A:抗荷调压器采用在正加速度发生前给服装预充压的方法,将气体经抗荷调压器向抗荷服的气囊充气
B: 结合腰部囊式和腿部侧管式两类的特点:
一方面:以腹部、大腿和小腿处 5个连通的气囊固定在衣面内,固定在代偿裤上,组成代偿抗荷联合裤,这很像囊式。并为增加穿着的活动性和减少囊式的热负荷,去掉了裤裆和膝部气囊。
另一方面,通过侧管充气和张紧带拉紧衣面来实现对大腿、小腿的加压,这很像侧管式。
二者结合,体表加压均匀,极大地提高了飞行员在大过载作战时的安全。

4 KH-7,由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等相关机构研发,大幅升级改进,与KT9抗荷调节器组合提供了额外的4G防护能力,其中仅KH7抗荷服的防护能力就提升了0.5G。是我军目前列装的最新型号抗荷服。

二、绕了这一大圈,兵器迷终于可以对抗荷服的观点总结如下: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中国空军非常清楚:囊式的压痛小,且覆盖面积大散热就差,覆盖面积小抗过载效果就差;而侧管式抗过载速度快但笨重,且腹部压痛是顽症。因此列装两类产品,一方面有利于各取所长,分别利用,另一方面为分别探索各自的技术优化铺平了道路。兵器迷认为,在看不清技术发展未来走向的情况下,空军并没有盲目决定选择或者放弃哪一种方式,而是坚持数十年走了两条技术路线长期并存的路子。这不失为是一种稳健、务实的装备决策。《侯文》说“KH5抗荷服采用的仍然是侧管结构,这出于长期使用仿制苏联早期产品形成的技术路径依赖”。从中国空军抗荷装备的谱系看,是否有些偏颇之处。这是其一。

在接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囊式和管式抗荷服,都经过了漫长的技术演进之路,此消彼长,长期以来各有优势,胜负难分。与其说“歼-10在早期配套抗荷服的选择方向上犯了严重的路线错误”,倒不如说,直到歼10早期,由于中国的先进环控技术尚未实现,囊式散热问题依旧是死穴;而侧管式的腹部压痛也是大患,虽试图解决却屡战屡败。。因此当时,在两类抗荷服中,并没有出现一条技术路线明显错误,和另一条技术路线明显正确的失衡局面,可以让中国空军从容的去面对,去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即便为歼10选择了侧管式抗荷服,也不能说没有道理。这是其二。

KH-5并不是简单的侧管式抗荷服,它将传统侧管式的腿侧管压+腹部囊压,优化为腹腿5囊通压,很有两种抗荷服嫁接的意思。KH-5是均压式抗荷服,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侧管式抗荷服对于飞行员腿部、腹部的加压过程非常死板…飞行员在进行加压呼吸时腹部肌肉特别费力,一般只能维持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就会严重疲劳”的缺点。其设计与上面提到的美国F15和F16的CSU-17/P组合式高科技增强设计抗荷服相似。KH-5不但优于过去的侧管式抗荷服,也胜过以往列装的5囊式抗荷服,其技术先进性,是跨代的,也是当时中国空军能够得到的最佳选择。这是其三。

KH-5列装歼10后,中国航空医学和载荷设备研究人员并未止步,而是依然在持续努力研究更先进的囊式抗荷服。某型先进囊式抗荷系统样品生产后,于2002年经过中国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验证,其地面离心机测试抗荷性能达到惊人的5.33 G,比KH-X侧管式抗荷服高1.35 G,且用力程度小, 疲劳程度轻, 心率低。该型样品的大部分技术都在KH-7得到了应用,最终成功替代了KH-5型。这种替换,我们理应将其看做一种进步的写照,而非否定KH-5的证明。相信美国不会因为有了后来F22的CSU-23/P,就认定F16选CSU-17/P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路线;同样的,中国也不会因为有了更好KH-7,就认定KH-5技术“老旧”,否定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这是其四。

即便在囊式抗荷服似乎在四代机一统天下的今天,我们仍然不能认为,侧管式抗荷服这条技术线路,从此就会销声匿迹。事实上,两条腿走路,依然是中国空军的基本思路。公开资料表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05年首次将小型化新型分压技术用于侧管式改造,通过在腹囊和两侧管囊间分别装上分压装置和泄压活门, 成功将腹囊的压力降至侧管压力的40%左右。该技术在新型抗荷服进行了10 人次的离心机生理试验, 在过载增长率3Gs,最大试验过载9G的条件下, 分压装置工作正常, 装备抗荷效果达到了3.5G——这已经是了KH-7的抗荷效果。后续对60 名歼击机飞行员调查表明,分压装置和泄压活门的大小、安装部位及其舒适性均可接受,腹部压痛改善明显。该技术已用于其它新型管式抗荷服的设计中,相关分压产品已经批量交付部队。官方评价是“为已走入困境的侧管式抗荷服的研制与发展展现了新的前景”。

反之,囊式抗荷服虽然占尽上风,却仍然不完美,根据美方资料:ATAGS囊式抗荷服在峰值为5-8G的模拟空战中,飞行员出现颈肌疲劳, 加压呼吸时手臂疼痛的情况。麦道公司研制的另一种阿特兰提斯勇士液体抗荷服也存在双足不舒适以及说话困难等问题。

因此,两种抗荷服的竞争,甚至融合,仍在继续,未有尽头。有朝一日,如果效解决了飞行员腹部压痛的问题,侧管式技术仍有可能迎来它的又一个优势回合。届时,我们也不应该说当年为歼10B和歼20选择囊式,就是另一个“严重路线错误”,对吧。这是其五。

有朋友问了,兵器迷,你说KH-5这好那好,但给飞行员造成“肺萎缩”,这又怎么说呢?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肺萎缩》分解
注:所有资料来自于互联网公开报道和公开出版物,如:
《飞机的气动设计》
《GJB 67.6-2008 军用飞机结构强度规范》
《主动控制技术》
《飞行员抗荷服的性能改善》
《美国空军战术生保系统的加压呼吸抗荷性能》
《空战优势抗荷系统》
《谈抗荷服保障大过载飞行安全-铁血kjlzywz》
本文同时引用了侯知健先生的多篇博文,在此一并致谢
更多文章,请见个人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455885643_0_1.html
好文,学习了
另外建议楼主把系列文章的链接也都放在文章后面
xiutou_yang 发表于 2015-1-30 10:09
好文,学习了
另外建议楼主把系列文章的链接也都放在文章后面
谢谢您的提醒。

第一篇的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c70d4b0102v9i9.html
超大的还是有水平!!!
那个空军之翼就是垃圾!!尽是些没脑子的垃圾文章!!!
好帖。学习中……
J5J6J7J8 发表于 2015-1-30 22:47
超大的还是有水平!!!
那个空军之翼就是垃圾!!尽是些没脑子的垃圾文章!!!
老兄,别骂。空军之翼的很多文章,都非常专业,侯知健先生的博文,更是专业。我的系列文章,也有很多东西是从他那里学习的。质疑归质疑,当依然是相互交流而已,骂人不好。
兵器迷的天空 发表于 2015-1-31 07:48
老兄,别骂。空军之翼的很多文章,都非常专业,侯知健先生的博文,更是专业。我的系列文章,也有很多东西 ...
在超大有人转过几篇文章,基本是无脑文章,基本常识都没有!!!写出来给人看就不要怕别人说!!!
我就不明白了,我国早就从载人航天中掌握了抗负荷服的关键技术。这飞船的都解决了,飞机的难度还要大吗????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好文,有理有据!
谢谢科普,我开始看见候文,满是疑惑,还转文问了,可惜没人能解释。连看2期,舒坦多了。
抗过载之三是要讲飞行员了吗?期待中
认真阅读了全文,谢谢楼主。另外能多加点实物图片分析说明么,那样对我等小白会更加直观些。
J5J6J7J8 发表于 2015-1-31 09:04
在超大有人转过几篇文章,基本是无脑文章,基本常识都没有!!!写出来给人看就不要怕别人说!!!
呵呵,怕了你了。随意吧。

蚂蚁3 发表于 2015-1-31 11:37
抗过载之三是要讲飞行员了吗?期待中


您说得对,第三篇是飞行员,努力码字中......
蚂蚁3 发表于 2015-1-31 11:37
抗过载之三是要讲飞行员了吗?期待中


您说得对,第三篇是飞行员,努力码字中......
m1910 发表于 2015-1-31 15:28
认真阅读了全文,谢谢楼主。另外能多加点实物图片分析说明么,那样对我等小白会更加直观些。
您说得对。

只是因为《侯文》是配了图的。所以兵器迷就没有再重配。
我就不明白了,我国早就从载人航天中掌握了抗负荷服的关键技术。这飞船的都解决了,飞机的难度还要大吗?? ...
飞行员在座舱里要活动,飞船里是捆个大粽子,姿势也不一样。
联合收割机 发表于 2015-1-31 18:52
飞行员在座舱里要活动,飞船里是捆个大粽子,姿势也不一样。
但基本设计,关键技术没有问题呀!
wuxiangming 发表于 2015-1-31 09:39
我就不明白了,我国早就从载人航天中掌握了抗负荷服的关键技术。这飞船的都解决了,飞机的难度还要大吗?? ...

您说得很对,飞机的抗过载难度比航天还要更大。

这是因为,运载火箭飞行的速度(指速率和方向)是一定的,且飞行员在飞船内基本始终保持与火箭飞行方向相同的坐姿。而战机在做加速、爬升、转弯等动作的时候,特别是非对称机动的时候,速度变化快、方向不定,面临的过载压力更大

而船箭分离后,飞行员在太空的过载,就会更小了。
有没有可能发展一种技术抵消或者消除绝大部分荷载?
我记得发动机推比对过载也有很大影响。
有没有可能发展一种技术抵消或者消除绝大部分荷载?
反重力或凝滞力场。
fengzy 发表于 2015-1-31 21:22
有没有可能发展一种技术抵消或者消除绝大部分荷载?
这个,要基础力学有较大发展才行,比较遥远了....
zwb100 发表于 2015-1-31 21:23
我记得发动机推比对过载也有很大影响。
您说得对。
1 本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开头就说过,动力和气动力是产生过载的主要原因。

2 矢量推力是提高四代机过载的最直接原因。

欢迎交流
在超大有人转过几篇文章,基本是无脑文章,基本常识都没有!!!写出来给人看就不要怕别人说!!!
大神要不你写的不垃圾的,,不会写吃点药先。
很好的科普知识!期待有更多好文章!
兵器迷的天空 发表于 2015-2-1 10:00
您说得对。
1 本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开头就说过,动力和气动力是产生过载的主要原因。
以前看国际航空有说推比从8提到10同样轨迹过载 要小.很久了只有这个印象.
大神要不你写的不垃圾的,,不会写吃点药先。
为黑而些,写一些没基本常识的狗屁文章,估计吃药是好不了的!!
xmrb 发表于 2015-2-1 16:58
很好的科普知识!期待有更多好文章!
谢谢鼓励,下周末估计发第三篇
zwb100 发表于 2015-2-2 00:09
以前看国际航空有说推比从8提到10同样轨迹过载 要小.很久了只有这个印象.
有人机的过载,在10G以下。无人的过载设计,已经有15G的。因此,兵器迷看好无人机
兵器迷的天空 发表于 2015-2-2 08:32
有人机的过载,在10G以下。无人的过载设计,已经有15G的。因此,兵器迷看好无人机
但智商是硬伤啊各种条件限制越大反应对策选择越少无人机应该越占优势。
为黑而些,写一些没基本常识的狗屁文章,估计吃药是好不了的!!
那你知道哪里不对,给指正贝、空口无凭的乱啡是不是要人感觉你不厚道啊
好顶赞..有含金量的贴还是得到专版来才找得到..
兵器迷的天空 发表于 2015-1-30 13:25
谢谢您的提醒。

第一篇的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c70d4b0102v9i9.html
感谢楼主,很好的科普,以前没太注意这块。。。
zwb100 发表于 2015-2-2 09:05
但智商是硬伤啊各种条件限制越大反应对策选择越少无人机应该越占优势。
同意。所以兵器迷才在第一篇里说:“展望未来,会否出现这样的情景:载人平台以低过载/高通信/高决策为特点,而高过载/高机动/高传感则更多的是交给导弹和无人机等无人设备”
兵器迷的天空 发表于 2015-2-2 11:28
同意。所以兵器迷才在第一篇里说:“展望未来,会否出现这样的情景:载人平台以低过载/高通信/高决策为特 ...
我认为以后共军的空战可能是20控制3代重战。以3代重战为火力输出来增强20的火力。在3代重战到寿后以隐身无人机替代。歼10干脆扔给陆军来保证500公里前沿制空权。
那你知道哪里不对,给指正贝、空口无凭的乱啡是不是要人感觉你不厚道啊
这个楼主已经指正了!!
上个al31发动机的你看没???
zwb100 发表于 2015-2-2 12:34
我认为以后共军的空战可能是20控制3代重战。以3代重战为火力输出来增强20的火力。在3代重战到寿后以隐身 ...
你这是美帝的范儿啊,呵呵,共军把歼10扔给陆军......很遥远的高大上啊
兵器迷的天空 发表于 2015-2-2 20:21
你这是美帝的范儿啊,呵呵,共军把歼10扔给陆军......很遥远的高大上啊
20服役后配合3代重战可以把拦截线推进到1000公里以外.歼10就力不从心了,就算空中加油备弹也太少换班太勤.独立面对4代机能力有限.
有没有可能发展一种技术抵消或者消除绝大部分荷载?
EVA里那种液体座舱能,但是太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