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芬战争比较中国抗战(最新修订注释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0:41:20
【前面的话】
   
      “从苏芬战争比较中国抗战”是我前年偶尔草就的一篇游戏之作,错误谬论在所难免,没想到在网上贴出以后受到网友们的欢迎,一直到现在都被广泛转贴,实在是一件没有想到的事情,惶恐之余,为免谬种流传,特将该文重新修正改写一遍,并增加大量的注释,以供大家参考.

【正文】

从苏芬战争比较中国抗战

       抗战是我们民族历史上代价空前昂贵的一场战争,光死亡人数就达到了2000万人以上,战争持续了八年,人民流离失所、财产丧失殆尽的不在少数。我看过很多书籍,包括台湾拍的记录片“一寸山河一寸血”,都把民族遭受到的这种惨痛损失归结为中日两国的实力悬殊,好象中国能打到这个地步已经很不错了,我原来也深以为然,直到了解到苏芬战争的情况,了解到芬兰这个远比当时的中国要弱小的小国,面对比日本要强大得多的超级大国苏联的入侵,仍能够抵抗侵略、保卫国家独立的事实以后,才知道大谬不然。我现在为大家列出苏芬战争和中国抗战的比较,请大家也思考一下,对比芬兰这个远比当时的中国要弱小的小国,中国的抗战是不是应该打得更好一些:
   
     1、从敌人(苏联和日本)方面比较:
   
     (1)从军队的武器先进程度方面比较:苏联军队实力和国力远胜与日本,武器也要比日本先进得多,这从苏联和日本步兵师的编制就可以看出:按照苏军1939年的编制,一个步兵师战时编有16797人,除了3个步兵团外,还编有两个炮兵团为师提供火力支援,整个师共有大、中口径火炮78门(其中152毫米榴弹炮24门,122毫米榴弹炮24门,76或77毫米加农炮36门)、45毫米反坦克炮36门、76或47毫米高射炮12门、迫击炮30门,各类火炮的总数达到156门(注1),另外,苏军一般的步兵师每个师还配有一个坦克连,拥有坦克17辆,而摩托化步兵师配有一个坦克营,拥有坦克54辆。而日本即使按装备最精良的17个常设师团的配备来看,一个常设师团虽然拥有21945人,但师属的炮兵联队(相当于团)只有一个,整个师团只装备有野山炮64门、步兵炮44门(注2),只有苏联一个步兵师火炮总数的2/3(但苏联一个步兵师比日本一个师团人数要少,人均火力日本与苏联相差就更大了),连反坦克炮、高炮也没有装备,更不用说直属步兵师的装甲车和坦克了;再从单兵装备来讲,日本装备的是三八式步枪,这种步枪的火力之弱,连国军的“中正式”也比不上,而苏联很早就进行了冲锋枪的开发研究,1936年西蒙诺夫冲锋枪就开始量产装备部队,到二战时更成为步兵的普遍装备。从上面的比较可以看出,苏联军队的机械化程度和火力要远远高于日本,而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日本穷,虽然和当时的中国比,小日本可能够强大了,可和其他欧美列强比,实在就差远了,对比苏联1830万吨的钢产量,日本每年只能出产区区400万吨劣质钢,并且大多数钢铁和军费要用来建设海军,这是造成日本陆军装备十分落后的根本原因。日军虽然可以在装备落后的中国步兵面前耀武扬威,但在张鼓峰和哈勒欣河战役(诺门坎战役)中,面对苏联机械化部队的打击就露了本来面目。在装备精良的苏军装甲部队面前,日军简直不堪一击,甚至出现了以人肉炸弹去对付苏军坦克的绝望举动。在诺门坎战役中,苏军轻而易举就歼灭了日本最精锐的关东军(第6军)数万人,缴获12000余支步枪,200余门火炮(注3),苏日两国陆军的差距由此可见一斑。    
   
     (2)从苏联日本两国用于侵略的人数比较:苏联为了进攻芬兰作了部份性的动员,兵员总数达到约五十四万人,下辖第七集团军、第八集团军、第九集团军、第十四集团军共4个集团军,其中第七集团军下属10个步兵师、6个坦克旅,共有兵员24万人,坦克1500辆,大炮900门,飞机300架。第八集团军下属7个步兵师、1个坦克旅,共有兵员15万人,坦克545辆,大炮520门,飞机200架。第九集团公司下属5个步兵师,兵员95000人,坦克275辆,大炮360门,飞机100架。第十四集团军下属3个步兵师,兵员55000人,坦克165辆,大炮220门,飞机70架。合计苏联侵略芬兰的总兵力达到54万人,坦克2400辆,大炮1980门,飞机近700架,摆开的是想把芬兰一口吞掉的驾势(注4)。1940年11月28日与芬兰绝交,11月30日就开始进攻,到后期更增加到七个集团军120万人,大炮2800门以上,飞机2000架。而日本“七七事变”时在华北只有一个旅团,即中国驻屯旅团,兵力只有5700余人(注5);在华中的上海驻有海军陆战队4000余人(注6),合计“七七事变”时日军在华北、华南总兵力只有一万人左右,以后逐步增加,到1938年初日军在中国用于对国军作战的总兵力也一共只有15个师团6个旅团50万人左右(其中华北方面9个师团,5个旅团,分别是14、20、108、109、5、10、16、114、中国驻屯师团,3、4、5混成旅和1、2野战重炮旅;华中方面6个师团,1个旅团,分别是3、6、9、13、18、101师团,第10步兵旅团)(注7),比苏联第一次攻击芬兰的兵力还要少,但苏联第一次攻击芬兰动用兵力54万人,屡屡损兵折将,连芬兰的边境也突破不了,而日军仅仅50万人,就可以长驱直入,仅几个月时间,接连占领我国河北、察哈尔、绥远、山西、山东、江苏、浙江的大片领土,连中国的首都南京也被日军占领。到八年抗战结束,日军针对中国作战的总人数也只有36个师团、41个独立旅团,总兵力108万人,坦克只有383辆,飞机堪用者只有291架(注8),不仅人数还不如侵略芬兰的苏军最后的兵力,技术装备更是大大不如。
    
     (3)从投入的突然性上比较:苏联攻打芬兰时,1939年11月28日与芬兰断交,11月30日立刻就发动54万大军从四个方向攻击,根本不给芬兰喘息的机会。而日本攻打中国由于军方和政府意见不一,是逐步增加力量,采用的是添油战术:“七七事变”时华北日军只有一个旅团,到7月28日才增援一个师团三个旅团到达平津,“八一三”时上海日本驻军只有海军陆战队5000余人,8月23日才增援2个师团在上海吴淞一带登陆,10月1日再增援3个师团到上海,11月又在金山投入三个师团、在吴淞投入一个师团,日军15个师团是逐步到位的,这种兵力投入实在是兵家大忌,不仅给了中国军队充分的准备时间,而且也极易给国军各个击破。
    
       2、从已方的实力(芬兰和中国)比较:
    
     (1)从国家的历史条件比较: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芬兰1060年时还处于原始社会,与中国文明不可同日而语。1840年以后中国进入半殖民地社会,可是,国家的基本本主权仍然存在,因此才会有后来的同治中兴和洋务运动,但芬兰比中国还不如,在1809年就被最野蛮的帝国主义国家沙皇俄国占领,连主权也没有了,环境比中国恶劣得多,通过不断的斗争才在1917年沙皇俄国崩溃后获得独立,立国第一天就遭遇苏联干涉,内战打了3年,可以说,中国的历史条件比芬兰要好的多。
    
     (2)从军队的数量和装备比较:中国抗战前有正规军就有182个师,总兵力超过200万人(注9),而芬兰全国人口只有370万人,国防军总数只有33000人(注10),只有中国军队的六十分之一。而从装备看,中国军队经过抗战前德国顾问不断的整训,武器装备已相当可观:在轻武器方面,1935年国军开始大量装备民二四步枪,即Kar98毛瑟枪,这种枪即使在二战中也是德军主要装备,其性能比日军的三八枪好得多;日军的歪把子机枪也不如国军的民二六轻机枪好用,后来日军都改装与民二六相似的九六式轻机枪;日军的九二式重机枪弹板供弹,必须两人才能射击,且易卡壳,而国军的各类马克辛除需水冷外,可靠性好得多,可见从步兵枪械看,国军是不亚于日军的;在火炮这方面,中国的现代后装火炮制造始于清末,当时仿德之克鲁柏型及奥匈百禄型居多,时称克式山炮或野战炮,这些型号同样也是一战各列强的主要装备,到民国时期,这些火炮改进不少,称为民式火炮,如沪厂出的民十四式七五野战炮等,那时,也开始仿制日式三八式七五野战炮和大正一五零榴弹炮等,总之,抗战前夕,中国在生产和装备德,日,美,奥,英,俄等各国火炮,其口径为七十五轻型火炮居多,除了数量不如日本陆军装备得多以外,在性能上是毫不逊色的。再加上1934年后大量的德国重装备开始运到中国,其中有15公分野战重炮(即德军FH-18型)24门、“克虏伯”战车16辆、75毫米仆福斯式高射炮28门、37公厘战防炮20门及瑞士奥利根公司的20公厘机关炮、15公分要塞大炮(用于长江江防)等各式武器,中国由此成立了历史上第一个机械化重炮团和第一个陆军装甲兵团,充实了中国部队的实力。而反观芬兰陆军的装备,还停留在一次大战的水平上,大炮大部份是1900年前后的轻炮,甚至有1887年没有现代驻退装置的加农炮;坦克只有二十八辆一次大战时法国雷诺战车,和十辆左右比较现代的轻战车,芬兰唯一比较先进的只有在步兵轻武器方面,配备的是Mosin/NagantM1891/30型步枪,准确性较高;另外还有不少苏米冲锋枪。可见,无论从军队的数量还是装备来看,中国都要胜过芬兰。
 
     (3)从国家的军事潜力比较:中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当时人口45000万人,领土面积1140万平方公里,地理环境复杂,既有江南水网密布的地形,也有云贵一带的崇山峻岭,地势险要,地域广大,可以以空间换时间,为抗战留下了充分的周旋空间;人口众多,为动员提供了充分的人力来源,备战条件优越。而芬兰全国领土面积只有44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370万人,且国土的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极圈内,人口大量集中的南部沿海又是苏联重点打击的目标,国土狭小,根本没有战略空间;人口不多,无法提供足够的兵源,条件比中国恶劣得多。
 
     (4)从准备时间看:中国抗日,从1931年“九一八”到1937年,有6年时间准备,抗战前中国利用德国援助,除地方部队外,共完成了15个调整师和24个整理师的整编,30万官兵接受了德式装备(注11),1935年8月,连德国顾问法肯豪森也对国民政府军队的装备表示赞赏,说:“窃以华方所有权新式兵器,从未有今日之充足”,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在日本对平津发起大规模进攻前,也还有20天时间可以应变。而苏联攻打芬兰时,1939年11月28日与芬兰断交,11月30日即发动54万大军从四个方向越过国境线向芬兰进攻,根本不给芬兰喘息的机会,芬兰根本无从准备。
   
      3、结果比较:
     
      从以上分析,芬兰起点比我国低,人口和军队比我国少得多,国土狭小,根本没有战略空间,而敌人苏联又远比日本强大,军队机械化程度高,人数也多,又是突然袭击,条件比我国抗战要恶劣得多。然而,芬兰抗击苏军,自1940年11月到次年3月和约签订,不过四个月,使苏军遭到了惨重的损失,莫洛托夫在1940年3月28日向苏军最高苏维埃报告的红军伤亡数字为:死亡48745人,伤158863人(注12),这还只是一个大大缩水的数字,根据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的回忆录透露,苏军实际在苏芬战争中损失上百万人(注13),死亡20万人以上(注14),苏军全建制被芬军歼灭的就有苏军第163师(注15)、第44师(注16)、第18师(注17)、第34坦克旅(注18)、西伯利亚滑雪旅(注19),第54师(注20)、第168师,第122师和第88师(注21)被芬军歼灭大半,而芬兰军队只23150人阵亡,47550人受伤(注22)。更可贵的是,芬军通过战争,彻底打消了苏联企图吞并芬兰的企图,苏联一开始动用了54万大军进攻芬兰是志在必得,连傀儡政府也准备好了(即在苏芬战争开始那一天就成立的库西宁芬兰人民共和国政府),就想把芬兰象其它波罗的海国家一样吞掉,但苏芬战争的惨重代价使苏联不得不正视现实,解散了库西宁的芬兰人民共和国,重新与芬兰政府谈判和约。芬兰通过战争避免了与其它波罗的海国家一起被并入苏联的命运,最后虽对苏联作出一些妥协(主要是按苏联要求以1806年边境线为准调整了两国的边境,芬兰边境线从列宁格勒附近后退15公里,总计损失国土4万多平方公里),但基本保证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自由,战后,芬兰凭自己的力量发展起来,目前已成为世界上人民生活水平最高、福利条件最好的国家之一,1999年以来,长期与美国一起名列世界最有竞争力国家的前两名;而日本原来对并吞中国心里没底,“七七事变”后日本政府一直在要求军方不要扩大战线,但日军的长驱直入刺激了日本政府的侵略野心,日军1937年7月开始陆续增加到15个师团,在4个月左右的时间里竟然能连占河北、察哈尔、绥远、山西、山东、江苏、浙江各省的大片领土,1937年12月甚至攻占了中国的首都南京,日本因此得寸进尺妄图灭亡中国,1938年1月,日本政府正式宣言不与蒋介石政府举行和平谈判,妄图通过扶植傀儡政权一举控制中国,抗战一直打了八年,中国军队节节败退,1944年甚至出现几十万日军大败国军几百万、狂追几千里,从河南一直追到贵州独山的豫湘桂大溃败,最后靠苏联进军东北和美国的原子弹打倒日本,中国才算是获得了抗战胜利。但抗战期间中国共伤亡3500万人,财产的损失更是不可胜记,尤其抗战期间软弱涣散的军队,不仅刺激了日军的侵略胃口,连苏联也觉得可以来趁些便宜,结果苏联借进军东北的机会以索取援助中国抗战的代价为由要求中国承认外蒙古独立及苏联在东北的特权,中国的领土面积因此减少了150万平方公里公里,是芬兰丧失领土的30倍以上,旅顺、大连、南满铁路还被苏联强行租借。中国抗战一共付出了3500万人伤亡(其中绝大部分是平民)和150万平方公里土地损失的巨大代价,国军在正面战场却才杀伤日军53万人(注23),杀死日军的数目更是在20万以下(注24),也就是说,中国几百万国军抗战八年,付出了3500万同胞伤亡的惨重代价,结果杀伤敌人的数字连芬军在苏芬战争中4个月时间内杀伤的敌军人数都不到,而芬军付出的代价只有不到七万军人伤亡,平民的损失就更小了,只有1800人死于轰炸(注25)。
    
 【前面的话】
   
      “从苏芬战争比较中国抗战”是我前年偶尔草就的一篇游戏之作,错误谬论在所难免,没想到在网上贴出以后受到网友们的欢迎,一直到现在都被广泛转贴,实在是一件没有想到的事情,惶恐之余,为免谬种流传,特将该文重新修正改写一遍,并增加大量的注释,以供大家参考.

【正文】

从苏芬战争比较中国抗战

       抗战是我们民族历史上代价空前昂贵的一场战争,光死亡人数就达到了2000万人以上,战争持续了八年,人民流离失所、财产丧失殆尽的不在少数。我看过很多书籍,包括台湾拍的记录片“一寸山河一寸血”,都把民族遭受到的这种惨痛损失归结为中日两国的实力悬殊,好象中国能打到这个地步已经很不错了,我原来也深以为然,直到了解到苏芬战争的情况,了解到芬兰这个远比当时的中国要弱小的小国,面对比日本要强大得多的超级大国苏联的入侵,仍能够抵抗侵略、保卫国家独立的事实以后,才知道大谬不然。我现在为大家列出苏芬战争和中国抗战的比较,请大家也思考一下,对比芬兰这个远比当时的中国要弱小的小国,中国的抗战是不是应该打得更好一些:
   
     1、从敌人(苏联和日本)方面比较:
   
     (1)从军队的武器先进程度方面比较:苏联军队实力和国力远胜与日本,武器也要比日本先进得多,这从苏联和日本步兵师的编制就可以看出:按照苏军1939年的编制,一个步兵师战时编有16797人,除了3个步兵团外,还编有两个炮兵团为师提供火力支援,整个师共有大、中口径火炮78门(其中152毫米榴弹炮24门,122毫米榴弹炮24门,76或77毫米加农炮36门)、45毫米反坦克炮36门、76或47毫米高射炮12门、迫击炮30门,各类火炮的总数达到156门(注1),另外,苏军一般的步兵师每个师还配有一个坦克连,拥有坦克17辆,而摩托化步兵师配有一个坦克营,拥有坦克54辆。而日本即使按装备最精良的17个常设师团的配备来看,一个常设师团虽然拥有21945人,但师属的炮兵联队(相当于团)只有一个,整个师团只装备有野山炮64门、步兵炮44门(注2),只有苏联一个步兵师火炮总数的2/3(但苏联一个步兵师比日本一个师团人数要少,人均火力日本与苏联相差就更大了),连反坦克炮、高炮也没有装备,更不用说直属步兵师的装甲车和坦克了;再从单兵装备来讲,日本装备的是三八式步枪,这种步枪的火力之弱,连国军的“中正式”也比不上,而苏联很早就进行了冲锋枪的开发研究,1936年西蒙诺夫冲锋枪就开始量产装备部队,到二战时更成为步兵的普遍装备。从上面的比较可以看出,苏联军队的机械化程度和火力要远远高于日本,而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日本穷,虽然和当时的中国比,小日本可能够强大了,可和其他欧美列强比,实在就差远了,对比苏联1830万吨的钢产量,日本每年只能出产区区400万吨劣质钢,并且大多数钢铁和军费要用来建设海军,这是造成日本陆军装备十分落后的根本原因。日军虽然可以在装备落后的中国步兵面前耀武扬威,但在张鼓峰和哈勒欣河战役(诺门坎战役)中,面对苏联机械化部队的打击就露了本来面目。在装备精良的苏军装甲部队面前,日军简直不堪一击,甚至出现了以人肉炸弹去对付苏军坦克的绝望举动。在诺门坎战役中,苏军轻而易举就歼灭了日本最精锐的关东军(第6军)数万人,缴获12000余支步枪,200余门火炮(注3),苏日两国陆军的差距由此可见一斑。    
   
     (2)从苏联日本两国用于侵略的人数比较:苏联为了进攻芬兰作了部份性的动员,兵员总数达到约五十四万人,下辖第七集团军、第八集团军、第九集团军、第十四集团军共4个集团军,其中第七集团军下属10个步兵师、6个坦克旅,共有兵员24万人,坦克1500辆,大炮900门,飞机300架。第八集团军下属7个步兵师、1个坦克旅,共有兵员15万人,坦克545辆,大炮520门,飞机200架。第九集团公司下属5个步兵师,兵员95000人,坦克275辆,大炮360门,飞机100架。第十四集团军下属3个步兵师,兵员55000人,坦克165辆,大炮220门,飞机70架。合计苏联侵略芬兰的总兵力达到54万人,坦克2400辆,大炮1980门,飞机近700架,摆开的是想把芬兰一口吞掉的驾势(注4)。1940年11月28日与芬兰绝交,11月30日就开始进攻,到后期更增加到七个集团军120万人,大炮2800门以上,飞机2000架。而日本“七七事变”时在华北只有一个旅团,即中国驻屯旅团,兵力只有5700余人(注5);在华中的上海驻有海军陆战队4000余人(注6),合计“七七事变”时日军在华北、华南总兵力只有一万人左右,以后逐步增加,到1938年初日军在中国用于对国军作战的总兵力也一共只有15个师团6个旅团50万人左右(其中华北方面9个师团,5个旅团,分别是14、20、108、109、5、10、16、114、中国驻屯师团,3、4、5混成旅和1、2野战重炮旅;华中方面6个师团,1个旅团,分别是3、6、9、13、18、101师团,第10步兵旅团)(注7),比苏联第一次攻击芬兰的兵力还要少,但苏联第一次攻击芬兰动用兵力54万人,屡屡损兵折将,连芬兰的边境也突破不了,而日军仅仅50万人,就可以长驱直入,仅几个月时间,接连占领我国河北、察哈尔、绥远、山西、山东、江苏、浙江的大片领土,连中国的首都南京也被日军占领。到八年抗战结束,日军针对中国作战的总人数也只有36个师团、41个独立旅团,总兵力108万人,坦克只有383辆,飞机堪用者只有291架(注8),不仅人数还不如侵略芬兰的苏军最后的兵力,技术装备更是大大不如。
    
     (3)从投入的突然性上比较:苏联攻打芬兰时,1939年11月28日与芬兰断交,11月30日立刻就发动54万大军从四个方向攻击,根本不给芬兰喘息的机会。而日本攻打中国由于军方和政府意见不一,是逐步增加力量,采用的是添油战术:“七七事变”时华北日军只有一个旅团,到7月28日才增援一个师团三个旅团到达平津,“八一三”时上海日本驻军只有海军陆战队5000余人,8月23日才增援2个师团在上海吴淞一带登陆,10月1日再增援3个师团到上海,11月又在金山投入三个师团、在吴淞投入一个师团,日军15个师团是逐步到位的,这种兵力投入实在是兵家大忌,不仅给了中国军队充分的准备时间,而且也极易给国军各个击破。
    
       2、从已方的实力(芬兰和中国)比较:
    
     (1)从国家的历史条件比较: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芬兰1060年时还处于原始社会,与中国文明不可同日而语。1840年以后中国进入半殖民地社会,可是,国家的基本本主权仍然存在,因此才会有后来的同治中兴和洋务运动,但芬兰比中国还不如,在1809年就被最野蛮的帝国主义国家沙皇俄国占领,连主权也没有了,环境比中国恶劣得多,通过不断的斗争才在1917年沙皇俄国崩溃后获得独立,立国第一天就遭遇苏联干涉,内战打了3年,可以说,中国的历史条件比芬兰要好的多。
    
     (2)从军队的数量和装备比较:中国抗战前有正规军就有182个师,总兵力超过200万人(注9),而芬兰全国人口只有370万人,国防军总数只有33000人(注10),只有中国军队的六十分之一。而从装备看,中国军队经过抗战前德国顾问不断的整训,武器装备已相当可观:在轻武器方面,1935年国军开始大量装备民二四步枪,即Kar98毛瑟枪,这种枪即使在二战中也是德军主要装备,其性能比日军的三八枪好得多;日军的歪把子机枪也不如国军的民二六轻机枪好用,后来日军都改装与民二六相似的九六式轻机枪;日军的九二式重机枪弹板供弹,必须两人才能射击,且易卡壳,而国军的各类马克辛除需水冷外,可靠性好得多,可见从步兵枪械看,国军是不亚于日军的;在火炮这方面,中国的现代后装火炮制造始于清末,当时仿德之克鲁柏型及奥匈百禄型居多,时称克式山炮或野战炮,这些型号同样也是一战各列强的主要装备,到民国时期,这些火炮改进不少,称为民式火炮,如沪厂出的民十四式七五野战炮等,那时,也开始仿制日式三八式七五野战炮和大正一五零榴弹炮等,总之,抗战前夕,中国在生产和装备德,日,美,奥,英,俄等各国火炮,其口径为七十五轻型火炮居多,除了数量不如日本陆军装备得多以外,在性能上是毫不逊色的。再加上1934年后大量的德国重装备开始运到中国,其中有15公分野战重炮(即德军FH-18型)24门、“克虏伯”战车16辆、75毫米仆福斯式高射炮28门、37公厘战防炮20门及瑞士奥利根公司的20公厘机关炮、15公分要塞大炮(用于长江江防)等各式武器,中国由此成立了历史上第一个机械化重炮团和第一个陆军装甲兵团,充实了中国部队的实力。而反观芬兰陆军的装备,还停留在一次大战的水平上,大炮大部份是1900年前后的轻炮,甚至有1887年没有现代驻退装置的加农炮;坦克只有二十八辆一次大战时法国雷诺战车,和十辆左右比较现代的轻战车,芬兰唯一比较先进的只有在步兵轻武器方面,配备的是Mosin/NagantM1891/30型步枪,准确性较高;另外还有不少苏米冲锋枪。可见,无论从军队的数量还是装备来看,中国都要胜过芬兰。
 
     (3)从国家的军事潜力比较:中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当时人口45000万人,领土面积1140万平方公里,地理环境复杂,既有江南水网密布的地形,也有云贵一带的崇山峻岭,地势险要,地域广大,可以以空间换时间,为抗战留下了充分的周旋空间;人口众多,为动员提供了充分的人力来源,备战条件优越。而芬兰全国领土面积只有44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370万人,且国土的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极圈内,人口大量集中的南部沿海又是苏联重点打击的目标,国土狭小,根本没有战略空间;人口不多,无法提供足够的兵源,条件比中国恶劣得多。
 
     (4)从准备时间看:中国抗日,从1931年“九一八”到1937年,有6年时间准备,抗战前中国利用德国援助,除地方部队外,共完成了15个调整师和24个整理师的整编,30万官兵接受了德式装备(注11),1935年8月,连德国顾问法肯豪森也对国民政府军队的装备表示赞赏,说:“窃以华方所有权新式兵器,从未有今日之充足”,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在日本对平津发起大规模进攻前,也还有20天时间可以应变。而苏联攻打芬兰时,1939年11月28日与芬兰断交,11月30日即发动54万大军从四个方向越过国境线向芬兰进攻,根本不给芬兰喘息的机会,芬兰根本无从准备。
   
      3、结果比较:
     
      从以上分析,芬兰起点比我国低,人口和军队比我国少得多,国土狭小,根本没有战略空间,而敌人苏联又远比日本强大,军队机械化程度高,人数也多,又是突然袭击,条件比我国抗战要恶劣得多。然而,芬兰抗击苏军,自1940年11月到次年3月和约签订,不过四个月,使苏军遭到了惨重的损失,莫洛托夫在1940年3月28日向苏军最高苏维埃报告的红军伤亡数字为:死亡48745人,伤158863人(注12),这还只是一个大大缩水的数字,根据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的回忆录透露,苏军实际在苏芬战争中损失上百万人(注13),死亡20万人以上(注14),苏军全建制被芬军歼灭的就有苏军第163师(注15)、第44师(注16)、第18师(注17)、第34坦克旅(注18)、西伯利亚滑雪旅(注19),第54师(注20)、第168师,第122师和第88师(注21)被芬军歼灭大半,而芬兰军队只23150人阵亡,47550人受伤(注22)。更可贵的是,芬军通过战争,彻底打消了苏联企图吞并芬兰的企图,苏联一开始动用了54万大军进攻芬兰是志在必得,连傀儡政府也准备好了(即在苏芬战争开始那一天就成立的库西宁芬兰人民共和国政府),就想把芬兰象其它波罗的海国家一样吞掉,但苏芬战争的惨重代价使苏联不得不正视现实,解散了库西宁的芬兰人民共和国,重新与芬兰政府谈判和约。芬兰通过战争避免了与其它波罗的海国家一起被并入苏联的命运,最后虽对苏联作出一些妥协(主要是按苏联要求以1806年边境线为准调整了两国的边境,芬兰边境线从列宁格勒附近后退15公里,总计损失国土4万多平方公里),但基本保证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自由,战后,芬兰凭自己的力量发展起来,目前已成为世界上人民生活水平最高、福利条件最好的国家之一,1999年以来,长期与美国一起名列世界最有竞争力国家的前两名;而日本原来对并吞中国心里没底,“七七事变”后日本政府一直在要求军方不要扩大战线,但日军的长驱直入刺激了日本政府的侵略野心,日军1937年7月开始陆续增加到15个师团,在4个月左右的时间里竟然能连占河北、察哈尔、绥远、山西、山东、江苏、浙江各省的大片领土,1937年12月甚至攻占了中国的首都南京,日本因此得寸进尺妄图灭亡中国,1938年1月,日本政府正式宣言不与蒋介石政府举行和平谈判,妄图通过扶植傀儡政权一举控制中国,抗战一直打了八年,中国军队节节败退,1944年甚至出现几十万日军大败国军几百万、狂追几千里,从河南一直追到贵州独山的豫湘桂大溃败,最后靠苏联进军东北和美国的原子弹打倒日本,中国才算是获得了抗战胜利。但抗战期间中国共伤亡3500万人,财产的损失更是不可胜记,尤其抗战期间软弱涣散的军队,不仅刺激了日军的侵略胃口,连苏联也觉得可以来趁些便宜,结果苏联借进军东北的机会以索取援助中国抗战的代价为由要求中国承认外蒙古独立及苏联在东北的特权,中国的领土面积因此减少了150万平方公里公里,是芬兰丧失领土的30倍以上,旅顺、大连、南满铁路还被苏联强行租借。中国抗战一共付出了3500万人伤亡(其中绝大部分是平民)和150万平方公里土地损失的巨大代价,国军在正面战场却才杀伤日军53万人(注23),杀死日军的数目更是在20万以下(注24),也就是说,中国几百万国军抗战八年,付出了3500万同胞伤亡的惨重代价,结果杀伤敌人的数字连芬军在苏芬战争中4个月时间内杀伤的敌军人数都不到,而芬军付出的代价只有不到七万军人伤亡,平民的损失就更小了,只有1800人死于轰炸(注25)。
    
 4、我们的思考:
   
    芬兰是以寡敌众,结果不仅及时制止了苏联的侵略,保卫了国家民族的独立,而且还杀伤了大量敌人,为国家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自己平民的损失也不大,一共只有1800人死于空袭;而中国以众击寡,总兵力是日本的几倍,却连战连败,不断刺激日本侵略的胃口,抗战打了八年,结果虽然靠苏联进军东北和美国的原子弹打倒日本获得了胜利,但却被自己的盟国苏联敲诈丧失了外蒙古150万平方公里土地,更重要的是付出了比芬兰多500倍的代价,牺牲了同胞35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平民,而换来杀伤日军的战果只有53万(指正面战场),我们扪心自问,抗战是不是如“一寸山河一寸血”里所说是“实力悬殊太大”、“我们已尽了全力”。如果说实力悬殊太大,我们和日本与芬兰和苏联比哪一个悬殊大,而我们已尽了全力云者,与芬兰的战果相比,我们作得真是太不够了。
    
    芬兰能打的比中国好,主要是因为芬兰真正把国民当人看,真正爱护人民。芬兰在独立之初,与中国一样是个农业国,农业人口在独立之初占百分之六十六,而这百分之六十六的农业人口中无地佃农又占百分之七十六,贫富极其悬殊。芬兰国家独立以后,这百分之七十六的无地农民就成了政府重点关怀的对象,1918年,政府公布了土地改革法案,规定由政府先垫付资金向土地所有者买下土地交给耕种的佃农,再由佃农分年偿还,土地改革法案彻底改变了芬兰农村贫富悬殊的局面,到1930年,农村小土地占有者占总农业人口的百分之九十四,彻底解决了无地佃农的问题(注26)。而对一般居民,芬兰于1917年国家一独立就公布了八小时工作制的法律,不久,关于工伤事故、年老和残废者的保险、产妇补助、贫穷儿童的照管和失业救济等一系列的法律也制订了,有人担心政府没有钱来支付这一庞大的福利计划,问当时力主该计划的曼内海姆将军钱从那里来,曼内海姆将军回答说把军队从内战刚结束时的10万人降低到1万人,节约了军费自然就有钱了,那人大为担心,担心军队少了苏联会乘机打进来,曼内海姆将军回答:“苏联人来了,我们大家和他拼命就是了,总不能让他们伤害到人民。但如果现在不实行福利制度,那我们与苏联人又有什么区别呢,国家等于是还没有建立,又谈何保卫呢”。在芬兰国家独立后的二十年时间里,国家关怀每一个公民,尽一切努力去帮助他,真正尽到国家的责任,芬兰的经济不断发展、社会日益平等,到1939年,社会一半的财富掌握在工人、农民手里,芬兰被称为“工人和农民的社会”、“一般劳动者的共和国”(注27),西兰珀女士的经历可以说是芬兰社会的缩影,她1866年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家庭,作过工人和女仆,1900年开始担任女仆工会的管理员,1905年担任“仆妇杂志”的主编,1907年担任“劳动妇女”的主编,1919年国家独立后被选为议员,1926年进入政府担任社会事务部部长,国家能作到真正由普通的劳动者来管理,人民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所以到1939年苏联进攻时,芬兰人民就象保卫家一样保卫国家,因为芬兰真正是他们自己的国家。他们保卫芬兰,实际就是在保卫自己的八小时工作制、义务教育制度、国民生老病残全面保险福利制度。这种制度激发出来的强大力量,即使是强大如苏联强硬如斯大林者也抵挡不住,斯大林摊上这么一个生而自由的芬兰邻居真是倒了八辈子霉了。
    
    而当时中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当时统治中国的,是以蒋介石为首的腐败买办官僚集团,这个集团一方面要抗日,要维护民族的尊严,其实也就是他们自己的尊严;另一方面,这个集团平时却过惯了腐化堕落、贪污受贿的日子,该拿的地方他们是一点也不肯少拿的。1942年2月7日美国国会批准无条件向中国贷款5亿美元,到1943年底,中国政府提取了约一半的2.4亿美元,但根据美国财政部的调查资料,中国政府提取的2.4亿美元中有8000万美元已经存入了孔祥熙等人的个人帐号上,美国人对中国官员“公私不分”使用国家资金的方式非常恼火,结果蒋介石要求的10亿美元贷款1分也没有得到,而且罗斯福还决定,美国用于中国战场的开支每月将限制在2500万美元以内。中国抗战并非真的没有钱。据美国方面调查,当时中国富人在美国银行的存款约有33亿美元,如把这些富人的存款拿出来充作军用,足够再抗战5年,但支持重庆国府的腐败买办阶层不肯自己出钱打仗,却利用战争向美国伸手要钱,这让美国人十分反感,美国国会自1942年2月批准向中国无条件贷款5亿美元后,再也没有批准向中国贷款一美元。1942年6月美国与中国签订《租借协定》,向中国提供价值为35亿美元的军用物质,但这些援助物质,被腐败的国民党政府官员们视为“唐僧肉”,大家都试图从这里捞一把,装满战略物质的卡车从印缅公路开进中国后,有很大一部分便下落不明了,不久这些战略物质就出现在黑市上,不少军用物资还通过走私的方式卖给了日本人。美国驻中国战区最高参谋史迪威向罗斯福密报过很多美援物质流到了日本人手中,把国民党政府对军用物质的走私贪污称为“二战中最大的丑闻”。另外,掌握国民党政府经济运营大权的宋氏家族,更是借机大发国难财,50年后的1983年,美国公开了联邦调查局1943年的调查报告,其中这样写道:“宋氏家族对中国经济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他们对金钱的欲望更超过对政治的欲望,美国5亿美元贷款相当一部分已经装入了宋氏家族的腰包”,美国财政部甚至还有人把宋氏家族戏称为“宋氏贼团”。 蒋介石统治集团这么腐败,其他官员上行下效,乘战争之机搜刮民财,甚至军队也不例外。管辖河南战区的汤恩伯将军,借战争之名向农民征收“特别税”,把农民的最后一点存粮也强行夺走。汤恩伯的苛税加上天候不好,造成了1942年到1943年的河南大饥荒,饿死同胞400万人(注28),是南京大屠杀人数的10倍以上,当时河南农民有这样的口头禅:河南两大害,黄河和汤恩伯,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到河南采访报道了那里饿殍遍地,人吃人的惨状,河南大饥荒的报道在《时代周刊》刊登后,在美国引起很大反响,美国人很反感中国政府不顾民众的需求,强征老百姓口粮的作法,宋美龄看到《时代周刊》的报道后大怒,要求《时代周刊》解雇写该报道的记者,但被《时代周刊》拒绝,1943年的开罗会议上,罗斯福向蒋介石问起河南大饥荒的情况,蒋介石却对此话题表现的十分冷漠,罗斯福在开罗会议后说:“对于中国民众的悲惨状况,中国政府明显缺乏应有的同情心”。一个不关心自己国民的国家,能得到其它国家的尊重吗,一个腐败贪婪的统治阶级,能领导全民族进行殊死的抗战吗,一个只知道搜刮掠夺国民却从不知道关心照顾国民的国家,国民会对他效忠吗。果然,1944年日军打通中国陆上通道的“一号作战”开始了,日本结集50多万军队向豫湘桂地区大举进攻,驻河南的汤恩伯守军40余万,面对15万多日军的进攻,竟然全线溃败,前后不过38天,河南全省就被日军占领。守军司令汤恩伯首先脱离战线逃走,而且还命令他部队中800辆卡车中的600辆,为他和他的妻妾亲戚们搬运家私,面对日军的进攻,中国守军无心抵抗,军官们则忙著把自己的亲属财产转移到安全的内地,在战场上甚至出现几百人的日军败走上万人中国军队的状况,在历时八个月的“一号作战”中,中国军队损失兵力五十万人以上,丧失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大部和贵州一部,丢失大小城市146座及美军空军基地7个,飞机场36个(注29),在已成为强弩之末的日军面前,中国军队居然连连溃败,很多情况下甚至是望风而逃,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一下子成了全世界的笑柄。
    
    其实,从芬兰和中国对国民的不同态度上,已经可以得出这两场战争结果迥然不同的原因了。苏芬战争结束后,对国民在战争中的损失,包括人民在战争中自发坚壁清野的损失和从苏占区搬出的难民被迫放弃的资产,由芬兰政府包赔,其中损失在6500芬兰马克以下的政府全额赔偿,金额往上则赔偿比例逐级递减,100万芬兰马克以上赔偿10%(注30),这才是真正为国民着想、视国民为主人的国家,这样的国家,没办法不富裕、没办法不繁荣、没办法不强大。而蒋介石的中国则完全相反,1938年,为掩盖他军事上的失败,他在没有采取任何救护措施的情况下悍然下令决开黄河,一举淹死我国同胞近百万人,丧失全部财产流离失所的人更是不计其数。1942年,由于黄河决口,同时也由于蒋介石政府的苛捐杂税压榨太凶,河南爆发了大规模的饥荒,饿死同胞400万人,蒋介石对濒临绝境的饥民,不仅不采取任何救济措施,而且还不同意减少任何苛捐杂税,一个国家,对自己的国民藐视到了这个程度,他还能发展吗,还能抗战吗,甚至还能生存吗。果然,1949年,该发生的事情终于发生了,这个刚刚吹嘘取得了蒋介石自称的“抗战的伟大胜利”、已经“跻身世界大国行列”的中华民国政府终于灭亡了。
注释:

1、苏联国防部军事历史研究所等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939-1945)》第2卷第337页
2、郭汝瑰 黄玉章主编《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第302页
3、苏联国防部军事历史研究所等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939-1945)》第2卷第369页
4、美国时代生活版《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十卷“斯堪的纳维亚战役”第24页
5、中国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一卷第468页
6、郭汝瑰 黄玉章主编《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第516页
7、郭汝瑰 黄玉章主编《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第755-756页
8、郭汝瑰 黄玉章主编《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第1420,1422页
9、郭汝瑰 黄玉章主编《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第298页
10、德国蒂配尔斯基希退役上将著《第二次世界大战》第84页
11、郭汝瑰 黄玉章主编《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第263,277页
12、军科院外军部译《苏芬战争(译文汇编)》第13页
13、苏联赫鲁晓夫著《赫鲁晓夫回忆录》第142页
14、美国柯林斯版《世界军事历史全书》第865页
15、美国康登教授著《俄芬冬季战》(台湾星光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第97页记载:“当日行将结束的时候,由乌克兰人组成的俄军163师,实际上已被全部歼灭,敌人在战场上留下了五千具尸体,无数人埋在雪底下,另外还有五百名成为俘虏,战利品相当可观,是战事成就以外相当受芬军欢迎的附加价值,包括25门野战火炮,11辆战车,150辆卡车,250匹马,还有大量步枪和弹药”
16、军科院外军部译《苏芬战争(译文汇编)》第35页记载:“这次战斗(44师被歼灭的战斗)中,苏军阵亡二万二千人,被俘一千三百人,损失坦克四十三辆,野战火炮五十门,反坦克炮二十五门,卡车两百七十辆,自行高炮十六门,重机枪一百零六挺,轻机枪一百零九挺,步枪六千枝,野战炊事车三十六辆,军马一百七十匹”
17、军科院外军部译《苏芬战争(译文汇编)》第32页记载:“苏军摩步第18师阵亡一万七千人,损失坦克一百余辆,加农炮五十八门,反坦克炮十二门,野战炊事车四十四辆”
18、军科院外军部译《苏芬战争(译文汇编)》第32页记载:“第34坦克旅阵亡二千五百人,损失坦克一百零五辆,装甲车十二辆,卡车二百辆,加农炮六门”
19、根据军科院外军部译《苏芬战争(译文汇编)》第61-62页记载,西伯利亚滑雪旅由“第9,第30和第34滑雪营编成”,“全旅约二千人”,根据美国康登教授著《俄芬冬季战》(台湾星光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第110页记载:“在清点(歼灭西伯利亚滑雪旅的)战场统计中,芬兰树林中共躺着约一千五百名俄国滑雪军人的尸体”
20、美国康登教授著《俄芬冬季战》(台湾星光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第97页记载:“该地区的芬军指挥官认为,如果战争再延长一两天,所有被围困的俄军(指54师)就会被彻底消灭干净”,即使如此,54师的大部分人员仍然被芬军歼灭了,前苏军上将克鲁特兹基赫当时是54师第16独立轻工兵营的一名排长,据他回忆:“战争结束时,我手下的部队基本上打光了,只剩下了7个人”,54师遭受的打击可想而知,同样被围困的168师也是如此.
21、美国康登教授著《俄芬冬季战》(台湾星光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第97页记载:“芬军利用在该地的有利形势继续向前推进,将俄军第139师,第75师残敌追至艾托河边,然后几乎将其全部歼灭”,这两个师的损失根据军科院外军部译《苏芬战争(译文汇编)》第149页记载:“苏军有四千人被击毙,六百人被俘,芬军缴获敌坦克五十九辆,装甲车三辆,火炮31门,重机枪220挺,轻机枪142挺,还有步枪3000余支”
22、美国伍里宁著《芬兰史》第583页
23、郭汝瑰 黄玉章主编《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第1417页
24、根据日本靖国神社对战死人员的牌位统计,日军在所谓“支那事变”(即持续八年的抗日战争)中只战死了19万余人
25、美国伍里宁著《芬兰史》第583页
26、美国伍里宁著《芬兰史》第423-430页
27、美国伍里宁著《芬兰史》第34页
28、美国白休德著《探索历史》
29、郭汝瑰 黄玉章主编《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第1369页
30、美国伍里宁著《芬兰史》第364-641页
【几个问题的解释】

一、苏联战争中芬兰是否具有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先说天时,其实大家看看下面的苏芬战争时期的芬兰气温详图就知道了,当年芬兰的气温并不是特别寒冷,最低没有突破过零下30度,平均只有零下15度左右,中国今年沈阳的最低气温还突破过零下30度呢,芬兰的气候又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苏军如果连这种寒冷也不能适应,恐怕也无法在莫斯科城下大败德军了吧。

    且不说苏(俄)军就是利用寒冷的冬天连续战败了拿破仑法国(当时俄军的主力还是来自温暖南方的哥萨克骑兵)和纳粹德国(莫斯科会战),在寒冷天气作战一直是苏军的强项而非软肋,不可能到芬兰这儿苏军就不会打仗了,这于理不和。单从苏军侵略芬兰的兵力构成看:1939年11月开始侵略芬兰的54万部队大部分是属于列宁格勒军区序列的部队,这是常年驻扎在*近苏芬边境地区的部队,又有何不适应芬兰气候之说呢。即使是后来补充的来自南方的部队,其表现也是各不相同的,据苏军梅列茨科夫元帅的战争回忆录记载:“从伏尔加河岸调来的基尔波诺斯领导的那个师成功地发挥了自己的作用。而另一个从乌克兰草原调到前线的师,由于士兵没有预先经过森林、沼泽,山地和积雪很深的条件下的训练,结果就差一些”,可见即使是苏军将领也承认,气候不是原因,有的苏军打得差主要是训练水平不够。
    至于地利,芬兰国土平坦,唯一对防御有利的一个是森林,一个是湖泊,但是森林对坦克根本没有什么阻碍作用,德军两次突破阿登森林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而苏军坦克大军在1945年也突破过大兴安岭,这些都是山地加森林,都没有阻止坦克部队的迅速推进,芬兰只有森林连象样的山也没有,又会对苏军的坦克部队带来多大的阻碍呢;而芬兰的湖泊在冬季全部冰冻,不仅无法阻碍苏军的坦克部队,而且给苏军的坦克部队提供了一马平川视野开阔的进军路线,由此看来,芬兰的地利对苏军的阻碍作用也是微不足道。如果地利真的有这么大的阻碍作用的话,那中国的山地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才占12%。平原实际上只占中国总面积的一小部分,还有这么多山地丘陵,怎么在抗战中不发挥点作用呢,别的不说,1944年国民党湘桂大溃败的时候湘南广西贵州一带不是全是绵延不绝的山地吗,限制了日军没有呢。
    至于人和,芬兰在开国之初也打过大规模的内战,是不“和”的很呀,后来芬兰政府坚决实行民主福利的社会制度,人心自然就凝聚起来了,而中国政府本身就是*武力背叛武汉国民政府搞分裂起家,统治中国后疯狂压迫剥削人民,人民哪有不反抗的道理呢。实际上,社会贫富悬殊、腐败横行、权利分配不平等才会内战。芬兰立国之初就打过内战,后来国内政治民主、社会平等,内战因素就消除了。中国1911年立国时可是南北谈判和平统一的,后来社会贫富悬殊、腐败横行、权利分配不平,蒋上台后又想大权独揽,当然不可避免会打内战。如果要说内战影响抗战,最好还是先检讨一下中国为什么会存在内战的根源吧。

二、苏芬战争谁是胜利者:

    苏芬战争最后是芬兰成功地迫使苏联放弃了吞并芬兰的企图、迫使苏联抛弃了一手扶植起来的傀儡政府,成功地保卫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自由,很明显,战争的胜利者是芬兰,这点不仅为世界上大多数历史学家所承认,就连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在其回忆录里也是承认的,如果现在有人还对这个已经成为常识的问题还有异议的话,似乎太不应该了吧。
    举例来说,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翰·亨·伍里宁在其历史学巨著《芬兰史》第566页上,对芬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书中说:
    "尽管存在着巨大的困难(除了在精神、道义和心理上的持久力方面,俄国人不是芬兰人民的对手外,在实力和资源方面,芬兰和苏联是悬殊很大的),但是芬兰人民却打得那么久、那么好,使他们的国家没有被占领,而且有可能以条约来保证和平,而不是在征服者的铁蹄下被迫接受充当卫星国的条件。芬兰作战的这个结果不能用下列说法来解释,即认为苏联本来是可以占领这个国家的,如果它想这样做的话;占领之所以得以避免,并不是由于芬兰人民作战的出色成就,而是由于苏联宽宏大度,宁可手下留情。毫无疑问苏联打算一举而完全摧毁芬兰(莫洛托夫在柏林对这一点说得很清楚),如果不是芬兰奋起抵抗,并吞本来是会实行的。独立是因战斗而得救的,这一点同样是清楚的。这个基本事实是历史上不容磨灭的一页。无论是诡辩家的自鸣得意,特别辩护士的歪曲史实,无知之徒的胡言乱语,或者是投机分子(他们所擅长的,是按有利可图的未来希望的调子而不是按严酷无情的过去事实的调子来歌唱)的毫不费力的急就章,都不能抹煞这一点"
    而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在事实面前,也不得不哀叹苏联其实是获得了"精神上的失败",并且嘲笑了"让我们吹起胜利的号角"这种说法,谁是苏芬战争的胜利者,答案已经很明确了.以下选自《赫鲁晓夫回忆录》:
    "在对芬作战中,我们有天时地利的优势,部队在数量也占绝对优势,我们有充分时间在大范围内准备行动。然而即使在这种最有利的条件下,在经历了超乎寻常的困难、遭到了巨大损失之后,我们才最终赢得"胜利"。花了如此代价才换来的"胜利",实际上是精神上的失败。当然我们的人民决不知道我们遭受了一次精神上的失败,因为始终没人把真实情况告知过他们。恰恰相反,当芬兰战争结束后,只是告诉我们的人民:让我们吹起胜利的号角。但是怀疑的种子从此播下了。和芬兰的战争对我们军队来说是个黑暗的时刻,而我们军队的神圣口号是:假若明天爆发战争,我们今天就准备出发"
三、国军和国民政府的所谓"胜利者"的实际价值:
      
    有人说,国军虽然屡次战败、丧师失地、抛弃人民,但最后毕竟成为了胜利者,这个观点我可绝对不赞成。且不说二战对日作战主要是美苏两国迫使日本投降才使国军成为所谓的“胜利者”,国军根本没有消灭多少日军,单就结果而言,国军最后由于抗战不力被盟国在雅尔塔抛弃,永远丧失了外蒙古150万平方公里土地,这又有何光荣可言呢。这个过程在郭汝瑰、黄玉章两位将军主编的“抗战正面战场作战记”中说得很清楚:
    “在侵华日军已成强弩之末,中美空军又完全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国民党军竟发生如此惨重的失败(指国民党1944年豫湘桂大溃败),以致美军中一些人对国民党军的抗战能力产生怀疑,甚至不正确地估计日军可能长期占领中国。1945年1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建议罗斯福要求俄国在它能力范围内尽早参加进攻日本,以减轻美国的负担,于是在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为了使苏联尽早出兵打击中国大陆上的日军,罗斯福、邱吉尔竟背着中国与斯大林达成一项严重损害中国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秘密协定,允许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外蒙古)在苏联保护下独立,造成这种严重后果的根本原因,固然是美英等国的大国强权政治,但直接原因是由于国民党军湘、桂作战的失败”。
    这上面说得很清楚,“造成这种严重后果(即允许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外蒙古在苏联保护下独立)的根本原因,固然是美英等国的大国强权政治,但直接原因是由于国民党军湘、桂作战的失败”,国军徒然拥有一个“战胜国”的虚名,却由于抗战不力丧失了外蒙古15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领土,这种无能腐败的军队,如果还有人替它说话,我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了。
    即使是亲蒋作家郑浪平在他的《不朽的光荣 - 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中,虽然极尽粉饰之能事,但也不得不承认:“身为反日本法西斯盟国的中国,不但为了这场战争尽了最大的贡献与努力,但在战胜之后,却要丧失领土、主权”、“中国如果应该接受这样的屈辱,那她根本就不必牺牲一切来打抗日战争了”、“天底下哪有这种战胜国的下场?”、“身为盟国中国领土所受到的损失,比战败国日本的还要大得太多了”、“历史的结论是,日本曾经如此无理地侵略与大肆破坏、劫掠中国,结果战败的日本,不但没有付出任何的赔偿,反而还能得到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的琉球群岛,做为日本发动侵略的 “奖励”。而曾经为了与侵略者殊死缠斗而付出了最高代价的中国呢?却是外蒙古永久的丧失,东北主权、利益受到侵害,与中国百姓受到的蹂躏”、“下场甚至要比战败的侵略者日本还要悲惨”,又有什么“光荣”可言呢。
    可笑某些所谓的愤青,平时自以为爱国,没有国耻也要造出国耻来生事,竟对丧失150万平方公里土地及“东北主权、利益受到侵害,与中国百姓受到的蹂躏”这种巨大的耻辱熟视无睹。老实说,芬兰就算失去了部分土地,但论面积只有中国外蒙古的1/40,至于国家的独立还是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比起当时的民国政府,战胜后即使挂了个战胜国的牌子,但苏联人可以在东北随意抢劫强奸我国同胞,随意把我国财产当成“战利品”拆走,以至东北工业因此损失20亿美元之巨,还可以强行割让我国领土外蒙古,强租我国领土旅顺港,造成抗战胜利后我国丧失的领土反而比日本八年抗战侵略的领土还要多的滑稽场面;而美军也不含糊,在我国领土上强*、撞死我国同胞,国民政府竟连屁也不敢放一个。中国当时被盟国耍弄得如此不堪,真是国家的奇耻大辱,国家还有尊严和主权吗,而某些人还要把这种耻辱吹嘘成胜利,是不是太不可理解了呢。

四、中国和芬兰抗战区别如此之大的根本原因

    实际上,所谓天时地利什么的都不是芬兰表现比中国出色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制度的差别。在苏芬战争中,芬兰士兵无不是体型良好(得益于芬兰全国规模的产妇补助)、营养充分(曼纳海姆将军儿童福利同盟在芬兰全国规模内举办了许多服务工作,例如训练儿童保姆,开办牙科诊所和幼儿园以及对儿童配给牛乳)、身体健康(芬兰的儿童保护法给儿童福利工作莫定了法律基础,它在进行范围广泛的各种活动,如举办俱乐部、夏令营、远足旅行、健康教育、职业指导等方面)、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芬兰独立之初就实行全面的义务教育)的精兵,在芬兰福利民主制度的熏陶下,既具有从事艰苦作战的身体条件,也具有掌握现代作战技术的知识储备,芬兰在空战及陆战中显示出来的战果,是与芬军的素质相匹配,也是民主福利制度优越性的体现。而另一方面,中国抗战的军队都是些什么军队呢,其教育程度之低(基本上是文盲)、体质之差(基本上不符合作战的需要,有些部队还抽鸦片被称为“双枪兵”),如何能与芬兰相提并论呢。
    苏芬之战充分说明了一条真理:民主无小国,腐败无大国。一个能真正实行自由民主制度、平等公正善待每个国民的国家,无论国土多么小、人口多么少,都不会是任人欺负的小国,芬兰和以色列的历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一个贪污腐败、贫富悬殊、道德堕落的国家,即使国家再大、发展潜力再雄厚、人口再多,照样在国际上洋相出尽。就象蒋介石自称自己是是“五大国”,但邱吉尔说:“中国是五大国,不要是个笑话吧”;罗斯福派给蒋的参谋长可以把蒋训得号啕大哭;斯大林可以对来割让蒙古乞求苏联帮忙抗战的蒋经国说:“你要搞清楚,如果你自己有力量抗日,我当然不会提出(割让蒙古的)要求,现在你没有这个力量,再说(不想割让蒙古)这种话,就等于是废话”。1942年河南大饥荒,人民饿死400万,蒋却过着奢侈的生活,著名作家刘震云在“温故1942”里说:“看看那些饿得面黄肌瘦的儿童,蒋坐在这些人民身上,自己会有信心吗,他去见罗斯福邱吉尔,他们会看得起他吗”。
好帖子,给xiaya顶起来。
好贴,大家都进来看一看
苏军进攻东北对中国人民来说并没有不好,苏军进攻摧毁了日军用于垂死挣扎的生化武器的生产,研制基地,粉碎了日军的最后疯狂。如果日军大规模使用生化武器的话必然造成成千上百万中国人的死亡。
外蒙独立在当时已经既成事实了,况且从这样一个腐败、内战、专制的国家中独立出去,获得民族自由、解放也是正义的。
好文章!!仔细研究研究.....
政治才是战争的基础,人民才是战争力量的源泉
欢迎到超大
好贴!
国民党政府无能是事实,不过也不能全怪国民党吧?把抗日战争直接和苏芬战争对比也不妥。芬兰虽然落后,但好歹也统一的,可以以举国之力反击外敌。反观当时的中国,可以说连邦联都不如,各军阀势力是各支一摊。多的不说,就连装备都不一样,德系、日系等等不一而足,可谓万国武器博览。即使是有心合力抗日,后勤的负担也太大了。何况真正形成抗日统一战线是什么时间?这还只是口头上的东西,私下谁不想多保留自己的实力?
苏芬之战充分说明了一条真理:民主无小国,腐败无大国。
[B]以下是引用[I]saga1974[/I]在2005-5-25 11:16:00的发言:[/B][BR]国民党政府无能是事实,不过也不能全怪国民党吧?把抗日战争直接和苏芬战争对比也不妥。芬兰虽然落后,但好歹也统一的,可以以举国之力反击外敌。反观当时的中国,可以说连邦联都不如,各军阀势力是各支一摊。多的不说,就连装备都不一样,德系、日系等等不一而足,可谓万国武器博览。即使是有心合力抗日,后勤的负担也太大了。何况真正形成抗日统一战线是什么时间?这还只是口头上的东西,私下谁不想多保留自己的实力?

为什么国民党的政令、军令不能统一呢?因为政治上腐败、落后、不民主、代表官僚资产阶级压迫人民。
[B]以下是引用[I]核辐射[/I]在2005-5-25 12:08:00的发言:[/B][BR]苏芬之战充分说明了一条真理:民主无小国,腐败无大国。

苏芬战争~~的结局依然是苏军获胜
那是啊!不好对付不代表对付不了....
[B]以下是引用[I]兀尔德.科涅娃[/I]在2005-5-25 12:27:00的发言:[/B][BR]。
苏芬战争~~的结局依然是苏军获胜

你是看不懂啊?人家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二、苏芬战争谁是胜利者:


    苏芬战争最后是芬兰成功地迫使苏联放弃了吞并芬兰的企图、迫使苏联抛弃了一手扶植起来的傀儡政府,成功地保卫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自由,很明显,战争的胜利者是芬兰,这点不仅为世界上大多数历史学家所承认,就连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在其回忆录里也是承认的,如果现在有人还对这个已经成为常识的问题还有异议的话,似乎太不应该了吧。
    举例来说,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翰·亨·伍里宁在其历史学巨著《芬兰史》第566页上,对芬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书中说:
    "尽管存在着巨大的困难(除了在精神、道义和心理上的持久力方面,俄国人不是芬兰人民的对手外,在实力和资源方面,芬兰和苏联是悬殊很大的),但是芬兰人民却打得那么久、那么好,使他们的国家没有被占领,而且有可能以条约来保证和平,而不是在征服者的铁蹄下被迫接受充当卫星国的条件。芬兰作战的这个结果不能用下列说法来解释,即认为苏联本来是可以占领这个国家的,如果它想这样做的话;占领之所以得以避免,并不是由于芬兰人民作战的出色成就,而是由于苏联宽宏大度,宁可手下留情。毫无疑问苏联打算一举而完全摧毁芬兰(莫洛托夫在柏林对这一点说得很清楚),如果不是芬兰奋起抵抗,并吞本来是会实行的。独立是因战斗而得救的,这一点同样是清楚的。这个基本事实是历史上不容磨灭的一页。无论是诡辩家的自鸣得意,特别辩护士的歪曲史实,无知之徒的胡言乱语,或者是投机分子(他们所擅长的,是按有利可图的未来希望的调子而不是按严酷无情的过去事实的调子来歌唱)的毫不费力的急就章,都不能抹煞这一点"
    而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在事实面前,也不得不哀叹苏联其实是获得了"精神上的失败",并且嘲笑了"让我们吹起胜利的号角"这种说法,谁是苏芬战争的胜利者,答案已经很明确了.以下选自《赫鲁晓夫回忆录》:
    "在对芬作战中,我们有天时地利的优势,部队在数量也占绝对优势,我们有充分时间在大范围内准备行动。然而即使在这种最有利的条件下,在经历了超乎寻常的困难、遭到了巨大损失之后,我们才最终赢得"胜利"。花了如此代价才换来的"胜利",实际上是精神上的失败。当然我们的人民决不知道我们遭受了一次精神上的失败,因为始终没人把真实情况告知过他们。恰恰相反,当芬兰战争结束后,只是告诉我们的人民:让我们吹起胜利的号角。但是怀疑的种子从此播下了。和芬兰的战争对我们军队来说是个黑暗的时刻,而我们军队的神圣口号是:假若明天爆发战争,我们今天就准备出发"
在我看来,苏联在占有绝对优势的形势下,把仗打成这种结果,就是失败!
奇怪了~~苏联为什么是失败者?
难道战争的胜负是靠看战争的伤亡比来确定的吗?
我倒想请楼上2位拿出具体事例来说说看
[B]以下是引用[I]兀尔德.科涅娃[/I]在2005-5-30 13:00:00的发言:[/B][BR]奇怪了~~苏联为什么是失败者?
难道战争的胜负是靠看战争的伤亡比来确定的吗?
我倒想请楼上2位拿出具体事例来说说看

苏联有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苏联在与芬兰开战的第二天就成立了新的芬兰政府,其目的很简单,就是吞并芬兰,或者至少建立亲苏政权,这个目的达到了吗?
[B]以下是引用[I]兀尔德.科涅娃[/I]在2005-5-30 13:00:00的发言:[/B][BR]奇怪了~~苏联为什么是失败者?
难道战争的胜负是靠看战争的伤亡比来确定的吗?
我倒想请楼上2位拿出具体事例来说说看

战术上的失败是事实
[B]以下是引用[I]瓦连京[/I]在2005-5-30 13:06:00的发言:[/B][BR]看
苏联有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苏联在与芬兰开战的第二天就成立了新的芬兰政府,其目的很简单,就是吞并芬兰,或者至少建立亲苏政权,这个目的达到了吗?

苏联需要的芬兰领土不一样到手了?
芬兰除了没有象波罗的海三国那样被苏联并入版图,还获得了什么?
而本来,如果芬兰同苏联签定了领土交换协议,则芬兰的独立是有保障的,至于说,芬兰是胜利者则太过了.太不符合历史实际了.
与最初的领土交换协议相比,和约对芬兰苛刻多了.
1940年3月13日,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了和平协定,芬兰将其东南部包括芬兰第三大城市维堡在内的卡累利阿地峡、萨拉地区和芬兰湾的大部分岛屿割让给苏联,并把汉科港租给苏30年。
芬兰做了英法财政资本的炮灰,但是不可否认这个炮灰的战斗力,比国民党军强。相对自己的实力,其表现已经远远超出了。
只能说苏联打的太烂,这和苏联当时搞肃反、搞清洗,杀了一大批军事将领有关系
[B]以下是引用[I]兀尔德.科涅娃[/I]在2005-5-30 16:06:00的发言:[/B][BR]?
苏联需要的芬兰领土不一样到手了?

苏联需要的只是那一点吗?苏联就是想吞并芬兰或者建立亲苏政权,不然开战第二天就成立新的芬兰政府干什么?苏联达到这么目的了吗?
[B]以下是引用[I]兀尔德.科涅娃[/I]在2005-5-30 16:17:00的发言:[/B][BR]芬兰除了没有象波罗的海三国那样被苏联并入版图,还获得了什么?
而本来,如果芬兰同苏联签定了领土交换协议,则芬兰的独立是有保障的,至于说,芬兰是胜利者则太过了.太不符合历史实际了.
与最初的领土交换协议相比,和约对芬兰苛刻多了.
1940年3月13日,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了和平协定,芬兰将其东南部包括芬兰第三大城市维堡在内的卡累利阿地峡、萨拉地区和芬兰湾的大部分岛屿割让给苏联,并把汉科港租给苏30年。

芬兰人避免了被吞并,当然是胜利了。要说割地,国民党政府不是还割了外蒙古吗?外蒙古比芬兰的个头大多了。
芬兰就是英法财政资本的炮灰,可是芬兰政府怎么都比不上国民党法西斯政权那样腐败,所以人家就打得比较好。

要说当时的苏军战斗力不好,请问张鼓峰、诺门坎是什么时候打的?难道日军的战斗力连芬兰都不如?既然如此,国民党军队怎么还打成那样呢?这说明了腐败的国家腐败的军队是不可能有多强的战斗力的啊。
苏芬战争苏联输了这是没二话的,要是这样能说苏联胜利了,那美军当年在朝鲜不也能算胜利了吗?不能因为说挺苏就连军事失败都不承认吧
是啊,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如果战争的目的没有达到,即使取得了战役的胜利也不能称之为胜利者,因为没有达到发动战争的政治目的!!!!
所以,芬兰是当之无愧的胜利者,如同我们是朝鲜战争的胜利者一样!!!
好贴,大家都进来看一看
好帖子,
好贴呀!!!!本人非常支持楼主的观点。“不是小日本厉害,而是我们太弱”。这里的弱既是指武器装备、军队建设等,也是指国家整体实力、国民素质、政府公信力等方面的缺失。
无论如何,苏芬战争是算苏联惨胜的.怎么都不能说芬兰赢了.毕竟芬兰最后还是被打成了割地求和.就好比中日甲午战争.假如当时清政府作战勇猛.造成了日军重大伤亡.可最后的结局还是签署了马关条约.大家扪心自问会好意思说我们当时打赢了吗?想来大家没那个脸说吧.说苏芬战争是芬兰赢了的只能说是YY了.对于政治而言.再大的伤亡都只是个数字,一将功成万骨枯.关键是最后的结果.总不能因为苏联没有全部达到目的就可以这样说吧.要是那样的话,我恭喜诸位,二战中日战场开始半年后大家就可以欢呼了.我们赢了.因为日本的作战目的是要三个月占领中国,显然现在都半年了我们还没灭亡,所以我们赢了......
当然,楼猪的这篇文章本人只是对最后说芬兰赢了那里不赞成而已,毕竟对比起苏芬战争,想想我们那时的表现,我们只能羞愧.
很强的帖,不过战争是个很复杂的事情,所以要大家共同来探讨
感觉有些东西考证不真实......
德国二战陆军的主力步枪是毛瑟98K,而不是楼住所说的毛瑟98,另外,中国装备的不是德国原装进口,中国贫弱的重工基础上的国产枪械,和德国货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别拿60年前的苏联战时宣传材料来说事,诺门坎战役名义上参战部队是日本第六军,实际参战部队不过就是第23师团和一个边境守备队的一部以及其他一些临时加强部队,都死绝也不会凑出来苏联人所宣传的歼敌5万6千人这个数字。今天,苏日双方死伤人数早就不是秘密,苏联诺门坎战役是在明显兵力优势下的惨胜。死亡人数远比日本多。
这是一个芬兰步兵师的编制
Total Manpower: 14,200

Consisting of:

3 infantry regiments
1 artillery regiment

36 artillery pieces
12 anti-tank guns (37mm)
18 light mortars (82mm)
250 SMGs
250 ARs
116 MGs(7.62mm Maxim)

最为对比,中国装备最最最最好的德械师,36,87,88师,重武器不过75毫米山炮12门,37毫米战防炮4门。其他中国军队,根本谈不上有重武器,步枪若干,机枪若干而已。

芬兰的地形能够展开大部队么?整个卡雷利阿地峡森林沼泽冰湖密布,几条有限的道路轻而易举可以通过地雷封锁,一旦打头的坦克被地雷炸毁,整条通路都将被堵死,这时挤成一团的苏联人又成了好靶子。战场密布的森林还是设伏的天然环境。

战争在高纬度地区的冬季展开,全天的白天连6小时都不到,剩下的都是黑夜。

这些都是对于芬兰人很现实的有利条件,更不用说经过37,38年的大清洗,苏联军中能人几乎被杀光了。

苏芬战争,当然是芬兰人的荣耀,抗日战争,中国也的确能够打得更好,如果中国是一个民主国家的话,但问题是,芬兰人的战果,有巨大的客观条件,没有这些巨大的客观条件,芬兰人再民主也没用。

不信的话,楼主去看看苏的战争爆发后的芬兰对苏作战。芬兰不是善战么?不是歼灭苏军100万么(楼主语)?不是民主么?1941年6月22的苏联整个西北方面军加起来也没60万人,而且被德国人打的鼻青脸肿,留在苏芬边界的统共也没多少人,芬兰人占到什么便宜了?难道不是损失惨重?所以楼主有工夫别写什么“苏芬战争比较中国抗战”而应该写写“冬季战争比较继续战争”,好好分析分析,为什么在冬季战争中,芬兰人能“歼灭苏军100万”而到了1941年苏的战争爆发,芬兰人什么便宜也占不到了,我想,大约1941年的芬兰人不民主了。

没有苏芬边界的特殊地形气候,以及苏联军队在当时特定的条件,芬兰人再民主100倍也没戏。

所以,按照楼主的意思,芬兰人和自己比,1941年芬兰也是垃圾。
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日军密布的华北、华东能坚持下去也得益于土地改革和农村民主。而东北的抗联坚持不下去正是因为没有来得及发动老百姓,就失败了。
军心,民心,国力,工业水平,装备,后勤,训练,作战计划,战术,地形,地貌,气候,等等等因素,都是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因素。
楼主才列了几个因素?楼主没有考虑多少因素?简单的把苏联编制列了出来,然后把日本编制列了出来,然后得出结论:芬兰歼灭苏军100万,都是民主的功劳。
民主无小国?世界上的民主国家多了去了,荷兰,卢森堡,比利时,都是民主国家,都没能在纳粹的闪电战面前走上哪怕一个会合。
芬兰人也没能在1941年6月22开始的,芬兰人称作继续战争的对苏作战中,重现冬季战争的荣耀。
为什么?
1939年底的苏芬战争只不过是芬兰军队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一次特定胜利而已。
至于地利,芬兰国土平坦,唯一对防御有利的一个是森林,一个是湖泊,但是森林对坦克根本没有什么阻碍作用,德军两次突破阿登森林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
德国人两次突破阿登森林,全都是攻其不备,英法联军首先被德国在荷兰比利时的佯攻欺骗,北上比利时,导致对阿登地区没有防备。美国在1944年同样做梦都没有料到德国人会有能力发动进攻,阿登地区同样守备空虚。

森林对坦克没有阻碍作用?你自己开辆车,到小树林里转一圈。然后我在小树林里埋伏一门反坦克炮。
连反坦克炮、高炮也没有装备,更不用说直属步兵师的装甲车和坦克了
-------------------------
第七師団(熊)
師団司令部
 歩兵旅団
  歩兵連隊 歩兵大隊3(各歩兵中隊4、機関銃中隊1、歩兵砲小隊1)、歩兵砲中隊1、速射砲中隊1 他
  歩兵連隊 同 上
 歩兵旅団
  歩兵連隊 同 上
  歩兵連隊 同 上
 騎兵連隊 騎兵中隊2、機関銃小隊1 他
 野砲兵連隊 野砲兵大隊3、十榴大隊1、他
       (十榴12、野砲24?)
 工兵連隊  工兵中隊2、他
 輜重兵連隊 
 その他
 装備の詳細は不明だが大胆に推定すると、小銃10,600~11,770、軽機432強、重機102~106、
重擲弾筒432強、大隊砲24、連隊砲16、速射砲16、十榴12、野砲36。

第一師団の例
師団司令部
 歩兵団司令部
  歩兵連隊 歩兵大隊3(各歩兵中隊4、機関銃中隊、歩兵砲小隊)歩兵砲大隊(歩兵砲中隊、速射砲中隊)、通信中隊
   歩兵連隊  同 上
   歩兵連隊  同 上
  師団戦車隊 軽戦車中隊2 他
  捜索連隊 乗馬中隊1、乗車中隊1、軽装甲車中隊1、自動車中隊1
  砲兵団司令部
   野砲兵連隊 野砲兵大隊4、他
  工兵連隊 工兵中隊3、器材小隊1
  輜重兵連隊 大隊2(計ばん馬中隊3、自動車中隊3)
  その他
 兵員約2万強、小銃約9千、軽機約360、重機約110、
重擲弾筒約342、十年式擲弾筒14、大隊砲18、連隊砲
12、速射砲24、自動砲18、軽戦車30、軽装甲車7、
九五式野砲12、十糎榴弾砲24、四年式十五糎榴弾砲

谁说日本人连高射炮反坦克炮装甲车都没有?